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6+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
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
整顿
吏治
俸禄制 掠夺,巩固了政权 办法,实行_________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
迁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 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
洛阳
以“南伐”为名迁都 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 洛阳 进了洛阳的繁盛,使之成 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封建化 , 汉制 与移风易 促进了北魏的________ 实行______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商鞅变法 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
考点一 一、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
宗法制 瓦解、战国七雄形成,社会结构处于 1.政治格局:_______
大变动之中。 2.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各国先后进行变 法。 4.思想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 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5. 条件: 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 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
二、变法的措施
县制 。 1. 政治: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废除分封制, 在全国推行_____ 土地私有制 ;奖励耕织,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___________
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4.风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 令”。
(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 为主的定居生活。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师用书人民版
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
(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①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②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
(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
2.内容——自上而下的改革(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2)内容:农民的“解放”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要高价赎买。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3)评价:改革的两面性(1)政治近代化场。
(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其变革的愿望强烈。
二、明治维新1.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①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③18世纪末,各地大名开始负债度日;武士头衔买卖;新兴阶层出现。
(2)人民的抗争①城市中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
②大盐平八郎起义失败,但直接打击了幕府统治者和巨商。
③各地大名也挑战幕府权威。
(3)佩里叩关(“黑船来航”)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
②概况:1853年,佩里率船队在浦贺港登陆,向幕府施加压力。
③结果:《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④影响:叩开了日本大门,使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倒幕运动①原因:日本濒临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边缘;攘夷论日益风靡全国;幕府政权极力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2018届二轮复习: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35张)
二轮专题历史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冲关
考点整合· 一目了然 高考例析· 领悟借鉴 综合测评· 触类旁通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①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
二轮专题历史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冲关
考点整合· 一目了然 高考例析· 领悟借鉴 综合测评· 触类旁通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 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二轮专题历史
二轮专题历史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冲关
考点整合· 一目了然 高考例析· 领悟借鉴 综合测评· 触类旁通
2.措施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考点整合· 一目了然 高考例析· 领悟借鉴 综合测评· 触类旁通
考点整合·一目了然
二轮专题历史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冲关
考点整合· 一目了然 高考例析· 领悟借鉴 综合测评· 触类旁通
考点一 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选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考点集训【P300】1.(2016雅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
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
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时代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2016三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
(2)保国会的成立:1898 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 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
(2)内容、作用:
内容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 政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 治 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 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 经 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济 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学文化 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 在一定 的传播 废八股 程度上动摇
军 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 增强国 了封建统治 事 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防力量 秩序
(三)变法失败
1.戊戌政变:1898 年 9 月 2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 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第 2讲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
1.内忧
(1)政治:19 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 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3) 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 潮。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 展资本主义。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二)改革酝酿
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
(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一、材料分析题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乂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
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 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一一摘口【西音】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C一一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i,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 含解析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2017·广州模拟)(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7分)(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8分)2.(2017·中原名校联考)(15分)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中苏轼认为“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说明反对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材料中王安石“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说明两人争论的焦点是科举制是否需要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第二小问理由,从材料看苏轼的理由,材料“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得出反对设立学校,由材料“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得出改考经义违反旧法,王安石的理由是从材料“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得出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从“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得出注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第(2)问第一小问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主张考查经义策论,并且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目的,是为改革培养人才.答案:(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2分)苏轼的理由:认为兴学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3分)王安石的理由: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3分)(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策论;兴建学校.(4分)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3.(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材料二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中“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利于改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可知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一中“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可以看出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可知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根据材料二中“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可知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根据材料二中“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可知考核方法操作性强;根据材料二中“……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可知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6分)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3分)(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4.(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阿尔德伯特、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可知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根据材料中针对服务的对象“童工、老人、妇女、工人”可知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根据材料中条例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可知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中“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可知改革成果有限.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得出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角度);根据材料中“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得出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思想),这同时与工人运动密切相关,与民主制度的完善相关(政治).答案:(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6分)(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答出其中四点即可)(9分)5.(2017·海南卷·24)(15分)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当时农村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材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农民自发行动;“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到全国推广;“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政策上由限制到予以肯定.第二小问意义,当时看,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长远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6分)(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9分)。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精品
把农民编为保 维护了秩序, 保甲法 甲,实行连坐 兵农合一 法
节约了政府开 支,提高了马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改变积 匹的质量和数 弱局面 量 提高了军队战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斗力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强兵 之法
武器的产量、 质量提高
废明经诸科, 改革科举 改革进士科; 制度 设明法科
取士 之法 培养变 法人才 编纂教科书, 太学学生成绩 整顿太学 优异者直接为 官,设专门学 校 唯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 规
(3)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 书。 ②推行秦律。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评价 (1)积极性: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 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②战国: a. 李悝在魏国变法: 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 。 b.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 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
2.措施 (1)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均田 制
三长 制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 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 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 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 的控制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 整顿 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 吏治 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更便于侵 略南方;经济上,满足 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 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 稳固了政权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 背景: 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 阶级矛盾、民族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 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 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
义。(9分)
【解析】第(1)题,从衡法的转变、货币的币值和重量 的脱钩等角度解答。第(2)题,结合唐代币值改革的内 容,可知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 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 了条件;依据材料信息“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 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可得出“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
③青苗法 : 青黄不接时 , 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 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
⑤农田水利法 : 兴修水利工程 ,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肥瘠收取赋税。
(2)军事上强兵之法。 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③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④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3)政治上取士之法。 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3.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②农业生产发展 , 使财政收入增加 , 改善“积贫”的局 面。 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
2018版通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主题古今荟萃的中国和世界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检测 选考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完整版)2018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1
2018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1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清朝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招募和利用地方“团练”与“勇营”,以协助正规军,军事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之后淮军也应时而生。
湘军、淮军与八旗和绿营兵相比有很大不同。
以淮军为例,其在制度和训练方法上效法洋制,并引进和制造了新式火器,且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于西方国家。
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也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
随着淮军的日益强盛,其创建者和统领李鸿章的政治权力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淮军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淮军军事改革。
(9分)【答案】(1)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八旗制度的弊端日显;农民起义严重威胁清朝统治;清王朝统治日趋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招募利用“团练”与“勇营”,后发展为湘军、淮军等武装集团,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统治;这些武装集团引进了西方的制度、训练方法和新式火器,推动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但这些武装集团对将领的依赖严重,容易造成将领的拥兵自重、不利于统一指挥,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9分)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他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
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来源考查主题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命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汉武帝年号制改革[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比较类、意义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3)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4)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5次),原因类(6次),作用类(11次)、特点类(4次)、其他类(3次),注重对学生2018年全国Ⅱ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改革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2018年全国Ⅲ卷近代中国治安机构的改革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原因类、比较类2017年全国Ⅰ卷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意义类2017年全国Ⅱ卷晚清北京街道管理改革苏继祖《清朝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2017年全国Ⅲ卷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隋书》特点类、意义类2016年全国Ⅰ卷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内容类、作用类三论》“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涉及到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一道题。
2016年全国Ⅱ卷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特点类、影响类2016年全国Ⅲ卷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意义类2015年全国Ⅰ卷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年全国Ⅱ卷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全国Ⅰ卷魏晋的法律改革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全国Ⅱ卷南朝的山泽管理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考法1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精品
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
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 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 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 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 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 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 政体系的近代化。
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运动。 4.评价:
(1) 进步性 :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
后又成立商部、巡警部和学部。1906年重新制定官制 “巡警为民政之一端,拟正名为民政部。户部拟正名为 度支部,以财政处、税收处并入。兵部图拥虚名,拟正 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 焉……”这样,传统的三省六部制开始解体,中央各部 各司其职。 ——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整理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特 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①官吏的管理和调整与官僚机构的调整并 举;②应时而调,即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例 如“外务部”“练兵处”等。
(4)结果:失败。 ①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②原因: 维新派势力弱小 , 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 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 广泛传播。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的迅速到来。
【纵横联想】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对中国改革 的借鉴意义 (1)从背景看,历史向前发展,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 迎不可拒。 (2)从目的看,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取人民的支持。 (3)从过程看,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 会稳定。
2018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主题古今荟萃的中国和世界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1.(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移风易俗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等信息概括。
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问据材料,由“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由“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 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 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 都有一定的增加”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 极性和生活水平;依据工资改革的内容和特
、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 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
• 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 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 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 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 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 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 条”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上篇 专题纵横 通史贯通
选修系列
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 维新;6.戊戌变法。
栏 目 导 航
01 研 习 高 考 02 提 能 演 练
01 研 习 高 考
全新视角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 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 、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 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 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 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 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 给予适当照顾。
•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由“很多部门负 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 其实,无一人过问’”得出政出多门,互相 推诿,由“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 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得出城市宜居 性差,影响城市形象,由“清政府每年出资 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五 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 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获 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
治维新 危机;倒幕运 动
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 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
整,成为亚洲强国,但没有
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
民族危机;经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础;阶级 法 基础;思想基
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 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 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参考答案 (1)原因:秦国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秦国军队尚功利,轻视礼义教化;荀子推崇儒家思想。 (2)评价:增强了军事实力,扩大了统治区域,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轻视教化,尚功利,求赏逐利,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给 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
3.(2021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 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 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 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 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 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 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 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 段。
2.(2022全国Ⅱ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 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 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 布的《宣扬国威宸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 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 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 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 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2017·广州模拟)(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
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7分)(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8分)2.(2017·中原名校联考)(15分)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
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
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其目的是什么?(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中苏轼认为“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说明反对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材料中王安石“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说明两人争论的焦点是科举制是否需要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第二小问理由,从材料看苏轼的理由,材料“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得出反对设立学校,由材料“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得出改考经义违反旧法,王安石的理由是从材料“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得出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从“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得出注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第(2)问第一小问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主张考查经义策论,并且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目的,是为改革培养人才。
答案:(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
(2分)苏轼的理由:认为兴学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
(3分)王安石的理由: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3分)(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策论;兴建学校。
(4分)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3分)3.(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
……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
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
……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
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材料二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
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
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
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
——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中“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利于改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可知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一中“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可以看出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可知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根据材料二中“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可知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根据材料二中“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可知考核方法操作性强;根据材料二中“……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可知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
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6分)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
(3分)(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4.(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
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
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
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
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
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
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
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
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
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
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
——阿尔德伯特、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可知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根据材料中针对服务的对象“童工、老人、妇女、工人”可知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根据材料中条例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可知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中“童工并未完全消失。
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可知改革成果有限。
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得出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角度);根据材料中“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得出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思想),这同时与工人运动密切相关,与民主制度的完善相关(政治)。
答案:(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
(6分)(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9分) 5.(2017·海南卷·24)(15分)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
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
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