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1.结构体系转换:指在施工过程中,在某一施工程序完成后,桥梁结构的受力体系发生了变化,如由简支体系转换为悬臂体系或连续体系等,折中变换过程称为体系转换。

2.钢桥制作的号料:利用样板、样条在钢材上把钢桥板件的切割线画出称为号料。

3.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搭接工艺组合:指对整个单位工程的工期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工艺组合,能够和主要工艺组合彼此平行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搭接进行的工艺组合。

4.长线预制:在预制厂或施工现场按桥梁底缘曲线制成的固定底座上安装模板进行块件预制的方法称为长线预制。

5. 施工网络计划: 以加注工序作业持续时间的箭杆和节点组成的网络图来表示施工进度计划。

6.明挖扩大基础:明挖扩大基础术语直接基础,是将基础底板设在直接承载的地基上,来自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基础直接传递给承载地基。

7.转体施工法:在河流的两岸或适当的位置,利用地形或使用简便的支架先将半桥预制完成,之后以桥梁结构本身围转动体,使用一些机具设备,分别将两个半桥转体到桥位轴线位置合龙成桥。

8.后张法:按照设计图中位置布设制孔器预留孔道,当完成混凝土养护拆模后,按照设计图中规定混凝土强度,将制备好的预应力筋穿入孔道完成张拉,由于它是在完成混凝土构件的制作之后再施加预应力,故称为后张法。

9.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施工部署,施工进度及资源调配计划,施工运输组织计划,施工现场规划与计划,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

10.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施工企业按预定生产目标创造的直接生产成果,包括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两大类。

11.悬臂施工法:指梁部施工从桥中间墩开始,按对称方式逐步接长,悬出梁段直至合龙的施工方法。

12.挖孔灌注桩:用人工和适当的小型爆破,配合简单机具挖掘成孔,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成桩,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的土层或岩层。

13.逐孔施工法:从桥梁一端开始,采用一套施工设备或一、二孔施工支架逐孔施工,周期循环,直到全部完成。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1、性三品说:韩愈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按照是否具有和具有多少五德情况,将人性分为上、中、下等,相应的有三品之情。他认为人性是天赋的,不易转移,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改造。这种改造的效果与可能因人性品级不同而有差异。上品之性自然向善,不用教化,中品具有善因,可通过教化使之向善。下品人不可教化,只能用刑。韩愈的人性论对以往的人性学说都做出了重要改造,对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佛教的人性论形成对立。
7、法术势: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条件。法是法律,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用阴谋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术愚弄臣民。势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其内容是利用群臣的好利心理,操德和刑二柄达到统治目的。韩非法、术、势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权力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一旦实施,就是苛政。但是,其中对于君臣间的揭露是真实的,对于历史进化过程的认识,也较为接近历史实际。
9、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韩愈进一步提出,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儒家之道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0、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任务做到敬天保民需要做到:①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②体察民情。③要慎用刑罚。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是敬天从命,但又不盲目地依从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表明他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其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与改点的曲面。

2.大地体:由地球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3.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旋转椭球体相应的规则曲面。

4.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5.相对高程: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6.高差:地面两点间的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

7.高程测量: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

8.视准轴:物镜光心和十字丝焦点的连线。

9.望远镜放大率:眼睛由望远镜观察虚像所张的夹角与直接观察远处的实物所张的角的比值。

10.高差法:根据高差推算待定点高程的方法。

11.水平角:指相交于一点的两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竖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

12.竖直角: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观测实现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13.测回法:测角的基本方法,用于两个目标方向之间水平角的测量。

14.竖盘读数指标差:正镜观测时,实际的始读数为X0左=900+X,倒镜观测时,时读数为X0右=2700+X,其差值X称为竖盘指标差。

15.直线定线:当地面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钢尺的一个尺段时,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个分段点,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16.电磁波测距仪:用电磁波(或光波或微波)作为载体,传输测距信号,以测量两点间距离的一种仪器。

17.测量误差:每次对观测对象进行得到的数值与观测对象真值之间的差值。

18.系统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时,其符号和大小均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着的误差。

19.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随机性,即大小不等,符号不同,但统计分析的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20.中误差:m=±√[ΔΔ]/n,式中,m表示中误差,[ΔΔ]表示一组等精度观测误差Δi自乘的总和,n表示观测数。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1.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1.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
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的社会结构,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

3、理智性:是在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性格、情感。

4、物质手段是人们在科学活动、科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仪器,具有机械、物
理、化学等各种性能和作用。

5、理论工具:是人们在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知识的总和。

6、逻辑辩证:主要是运用概念的辩证法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7、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

8、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即在与生存、活动的环境不相分离的条件下的对象所具有的状态资料的方法。

9、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现实状况活历史状况的材料方法,分为经验调查和科学调查。

10、实验法: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性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1、法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目前被列入的法定职业病有10类132种。

2、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职业禁忌: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构成危险,这种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称为职业禁忌。

4、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的各种危害。

5、建设项目: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

一般以一个企业(或联合企业)、事业单位或独立工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6、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

7、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8、尘肺病: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2、尘肺病: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noise deafness)是由噪声引起感应性耳聋。

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4、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是通过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查,从症状体征和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分析、了解和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正确评价劳动条件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和新的危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党建名词解释00

党建名词解释00

基层党建常用名词解释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即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七个体系”:即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谐稳定体系、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1)基层党组织创“五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2)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即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区),争创“五好”乡镇党委,争创“五好”村党组织。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五个一”要求:即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兴办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

农村基层干部“一定三有”:即定权责立规范和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

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十二个一”:即一套标牌、一面国旗、一个广播、一个党务村务公开栏、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个村民说事室、一个党员电教室(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卫生室、一个农资超市(综合服务社)、一套制度、一套档案。

“三有一化”: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问题,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三会一课: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党课。

领导干部“四自”、“四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民主集中制“十六字”原则: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干部工作的五坚持、五不准:坚持任人唯贤,不准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搞临时动议。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外文的要先翻译再解释)1. Strain2. 芽孢萌发3. Eukaryotes4. 发酵5. 生物降解6. 转导7. 共生固氮作用8. 启动子9. Eutrophication10.噬菌斑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_______,而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_______ 。

2.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_____和_______。

3.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________ 。

4.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等,其中_____方法保藏菌种的时间最长久。

5.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引起培养基pH值改变的原因主要有 _____和 _____。

6.根据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将细菌的生长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四个时期,作为研究材料应取_____时期细菌最合适。

7.微生物突变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等类型。

9._____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一般情况下是有_____套基因;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_____套基因。

10.在真菌和藻类植物中都发现有病毒存在,这些病毒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11.PCR是_____的简称,它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基本反应组成。

12.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13.双名法命名是指种的学名由_____和_____ 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14.细菌的转座因子有_____,_____和_____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何为抗体?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6S rRNA被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分子尺”,其主要依据是什么?3.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着哪些作用?4.微生物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四、论述题(共50分)1.论述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财务分析: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经济资料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2.经营基准:是依据大量的长期的日常观察和实践形成的基准,该基准的形成一般没有理论支撑,只是简单地根据事实现象归纳的结果。

3.行业基准:是行业内所有企业某个相同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或者是较优水平。

4.历史标准:是指本企业在过去某段时期内的实际值,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历史平均值,也可以选择最佳值作为基准。

5.目标基准:是财务分析人员综合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和现实经济状况提出的理想标准。

6.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7.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8.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9.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10.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1.因素分析法:是通过顺序变换各个因素的数量,来计算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总的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12.比率分析法::是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考察、计量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

13.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值变化的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

14.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数期的财务报告,以第一年或另外选择某一年份为基期,计算每一期各项目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或计算趋势比率及指数,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百分数或指数,从而揭示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1 感知电流 2 室颤电流 3 跨步电压答案:1 感知电流是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可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

2 是指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

3 站立或行走的人体,受到出现于人体两脚之间的电压,即跨步电压作用所引起的电击。

跨步电压是当带电体接地,电流自接地的带电体流入地下时,在接地点周围的土壤中产生的电压降形成的。

二、1 绝缘 2 介质损耗 3 绝缘击穿 4 绝缘损坏 5 屏护答案:1 绝缘是指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

2 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电介质中的部分电能不可逆地转变成热能,这部分能量叫做介质损耗。

3 当施加于电介质上的电场强度高于临界值时,会使通过电介质的电流突然猛增,这时绝缘材料被破坏,完全失去了绝缘性能,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击穿。

4 绝缘损坏是指由于不正确选用绝缘材料,不正确地进行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不合理地使用电气设备等,导致绝缘材料受到外界腐蚀性液体、气体、蒸气、潮气、粉尘的污染和侵蚀,或受到外界热源、机械因素的作用,在较短或很短的时间内失去其电气性能或机械性能的现象。

5 屏护是一种对电击危险因素进行隔离的手段,即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把危险的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以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事故。

三、1 安全接地 2 接触电动势 3 跨步电压 4 重复接地 5 等电位联结1 安全接地是正常情况下没有电流流过的起防止事故作用的接地,如防止触电的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

2 接触电动势是指接地电流自接地体流散,在大地表面形成不同电位时,设备外壳与水平距离0.8m处之间的电位差。

3 跨步电压是指人站在流过电流的地面上,加于人的两脚之间的电压。

4 重复接地指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的再次接地。

是为了保护导体在故障时尽量接近大地电位的在其他附加点的接地。

5 等电位联结指保护导体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生产用的金属装备以及允许用作保护线的金属管道等用于其他目的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联结(包括IT系统和TT系统中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之间的联结)。

00语言学纲要(2011修订版)名词解释

00语言学纲要(2011修订版)名词解释

语言学基本概念2011导言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4.思想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5.思维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约定俗成的关系。

7.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8.语言系统的两层性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的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9.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

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

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10.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

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11.语言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12.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

13.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P47)14.主动发音器官声带、软腭、舌根、舌面、舌冠、唇是能够主动地、彼此独立地运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

15.被动发音器官上齿下齿、齿龈、硬腭是不能主动活动的,叫做被动发音器官。

16.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题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

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

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

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

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

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

社会兴趣是指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观点。

现象场是个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观点。

表现为充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观点。

人类个体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名词00释

名词00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发展是指事物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变化运动过程。

而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P832.个性是人性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它既反映了人的共同性,也反映了人的差别性。

从广义上看,个性是有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构成。

从狭义上看,它仅仅指心理特点,包含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

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个体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个性。

P105-1063.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是1)个体社会化的历史性2)个体社会化的能动性3)个体社会化的终生性p109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他是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P1185.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P119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块,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

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2.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的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

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志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

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3.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它是韦伯用不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4.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师生以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5.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学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5.实地研究: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6.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7.社会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8.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0.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社会1.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3.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4.人口资源: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5.人力资源: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6.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的规模。

7.人口质量: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与关系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0.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的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四章文化1.文化: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物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文化模式:模式就是相对稳定的样式,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

文化模式就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习俗:也称民俗,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6.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察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7.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9.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

10.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是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1.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2.文化冲突:导致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3.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化1.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价值观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6.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8.再社会化: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9.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10.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11.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12.社会实践: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1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审美能力等。

14.继续社会化: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3.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和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4.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5.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6.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身体语言: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9.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10.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的联系网。

第七章群体1.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

3.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4.非正式群体: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5.内群体和外群体:凡是成员感致力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列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的、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6.参照样本: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7.大群体和小群体: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称大群体;小群体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8.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吕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9.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10.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女子聚居生活的家庭。

11.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女子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12.家庭生命周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13.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个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14.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组织1.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一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3.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4.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5.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6.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7.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的,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

8.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称第三部门。

第九章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