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精神病药物的遗传药理学

抗精神病药物的遗传药理学
Company name
五羟色胺( HT)假说: 五羟色胺(5-HT)假说:
5-HT是一种重要单胺递质, 与心境障碍、焦虑、自杀、精 HT是一种重要单胺递质, 与心境障碍、焦虑、自杀、 是一种重要单胺递质 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有关; 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质5 HT能机制的改变, 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质5-HT能机制的改变,表明大脑 能机制的改变 皮层无法对皮层下进行适当的抑制,从而导致DA能活动亢进; 皮层无法对皮层下进行适当的抑制,从而导致DA能活动亢进; DA能活动亢进 阴性症状由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激发点火受到抑制 所致, HT2拮抗剂能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这一功能, 所致,5-HT2拮抗剂能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这一功能,从而 拮抗剂能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这一功能 改善阴性症状来治疗精神分裂症
Company name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剂量
药名 吩噻嗪类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奋乃静(perphenazine) 三氟拉嗪(trifluperazine) 氟奋乃静(fluphenazine) 甲硫达嗪(thioridazine) 硫杂蒽类 泰尔登(chlorprothixine) 氯噻吨(clopenthhixol) 三氟噻吨(flupenthixol)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五氟利多(penfluridol) 苯酰胺类 舒必利(sulpiride) 舒托比利(sultopride) 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 氯氮平(clozapine) 利培酮(risperidone) 奥氮平(olanzapine) 喹硫平(quetiapine) 类别 剂量(mg/d) 300~600 20~60 10~60 10~40 300~800 100~600 50~150 10~40 10~40 20~60/w 400~1000 400~1000 200~600 1~6 5~20 150~800

5-羟色胺2C受体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5-羟色胺2C受体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5-羟色胺2C受体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汪也微;张晨【摘要】随着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质量增加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研究者近年来开始将关注点投向治疗精神分裂的新靶点——5-羟色胺2C受体(5-HT2C受体).一方面,有研究表明激动5-HT2C受体具有降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作用,推测其潜在的抗精神病作用;另一方面,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对5-HT2C受体的拮抗作用是其引起患者体质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反之激动5-HT2C受体则可能具有降低体质量的效应.该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就5-HT2C受体的抗精神病效应和与之相关的体质量增加不良反应进行阐述.【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38)007【总页数】4页(P801-804)【关键词】5-羟色胺2C受体;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体质量增加;基因多态性;戊卡色林【作者】汪也微;张晨【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生化研究室,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生化研究室,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1]。

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起效,但易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并且可能加重阴性症状。

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研发焦点集中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系统[2]。

近年来,5-HT2C受体被广泛关注。

本文就5-HT2C受体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5-HT2C受体5-HT2C受体是7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重要一员。

既往的研究[3-5]表明5-HT2C受体信号通路是通过Gq/11蛋白激活相应的下游细胞内效应分子,比如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而PLC的活性取决于磷酸肌醇和(或)胞内钙离子浓度,以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症状复杂、原因不明的精神障碍。

从19世纪末起,人们就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取得一些进展。

到目前为止,可以粗略地将病因学研究分为两类: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在生物医学取向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遗传研究、神经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研究、电生理以及影像学研究等。

其中,有关免疫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关注。

自Rudin(1916)开始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认真研究以后,根据病因学研究的现有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本病的基因定位研究有了可能,但目前尚无定论。

研究资料显示,多数病人具有内向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

社会和心理应激以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特别是围产期感染、中毒或外伤,母孕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作为环境危险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生。

多方面资料表明,神经科学的进展,使本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入的探讨。

近十余年,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研究较为活跃,并发现在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异常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并试图将以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1-3]。

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生化机制可能是脑内多巴胺(DA)活动过强。

此种功能亢进主要由于DA释出过多或受体反应强度高于正常人。

此学说主要证据是抗精神病药能阻滞D2受体而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

其中公认的D2受体阻滞药有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等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及近年来上市的奥氮平主要通过阻滞D4受体而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Wooley和Shaw最早提出5羟色胺(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5-HT的代射及其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有关[4,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行为与躯体功能障碍,其中包括攻击行为、性欲、食欲及睡眠等障碍也可能与5-HT有关。

精神疾病的基因相关性研究

精神疾病的基因相关性研究

精神疾病的基因相关性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其中,基因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与基因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这些发现对于精神健康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一、遗传因素和精神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家庭和双胞性别方案(twin studies)表明,如果一个亲属患有某种精神障碍,那么其他亲属罹患相同或类似障碍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针对具体的精神障碍类型,如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等,已经通过家族聚集性、串联全外显子测序以及位点相关分析等方法鉴定出大量可能与这些障碍有关的基因。

二、复杂性精神疾病和基因复杂性精神疾病(complex psychiatric disorders)是指由多个基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精神障碍。

这类障碍包括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

尽管已经鉴定出一些单基因遗传性精神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和唐氏综合征,但复杂性精神疾病的遗传机制更为复杂。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的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变异形式之一。

通过对大规模人群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科学家们发现SNP在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精神分裂症中发现了来自多个SNP位点的风险单体(risk alleles)。

这些SNP位点通常位于与突触功能和神经网络相关的基因区域中,进一步支持了神经发育和信号传导的异常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四、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前期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显著增加患者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例如,早期创伤经历、药物滥用或暴露于毒品等都可能影响到遗传易感人群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风险。

新型抗精神障碍药鲁拉西酮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

新型抗精神障碍药鲁拉西酮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ep,2023,39(5)新型抗精神障碍药鲁拉西酮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陈玉清,杨烨,戴丽静,温预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Ⅰ期临床研究室,广东广州510370)摘要:鲁拉西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障碍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是多巴胺2型D2和血清素5-HT2A和5-HT7受体完全拮抗剂和部分5-HT1A受体激动剂。

鲁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感情症状、认知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对患者体重、代谢影响水平较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综述了鲁拉西酮的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群体药动学、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治疗药物检测、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及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拉西酮;药代动力学;治疗药物检测;群体药代动力学;基因多态性;个体化用药中图分类号:R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653(2023)05-0126-09DOI:10.16809/ki.2096-3653.2023072502Progress on individualized dosing of lurasidone,a new antipsychotic drugCHEN Yuqing,YANG Ye,DAI Lijing,WEN Yuguan*(Phase I Clinical Laboratory of 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37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Lurasidone is a novel antipsychotic(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SGA),which is a completeantagonist of dopamine type2(D2)and serotonin5-HT2Aand5-HT7receptors and a partial5-HT1Areceptoragonist.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psychotic,affective,and cognitive symptoms,and its low effect on body mass and metabolism,as well as its good safety and tolerability.Based on this,the review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safety,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therapeutic drug testing,gene polymorphism,and drug interaction studies of lurasidone,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ollow-up studies and individualized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lurasidone;pharmacokinetics;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genetic polymorphisms;individual medication鲁拉西酮(lurasidone)是新型第2代抗精神障碍药之一,由日本住友制药研制。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和行为的疾病,给患者和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管理和控制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药物治疗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新进展。

然而,这背后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 精准化治疗:随着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将药物治疗精确地应用于患者个体特点成为可能。

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2. 新型药物的出现: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问世。

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副作用更小的特点,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辅助治疗的应用:药物治疗往往与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症状,而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1. 药物的副作用:药物治疗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失眠等。

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困扰,有时甚至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药物滥用问题:某些精神疾病药物有潜在的滥用风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产生快速而明显的改变,因此容易造成滥用和成瘾。

3. 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即使通过精确化治疗预测,仍存在某些患者对特定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

这些个体差异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药物代谢能力等多种因素。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1. 优化治疗方案: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其基因检测结果和生活环境,以选用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加强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进行及时评估和处理。

3. 多学科协作: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等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以提供综合性的治疗。

托吡酯防治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研究

托吡酯防治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研究

论 著 ・
20 7第8第0 0年 月 4 2 1 卷 期
托吡酯防 治奥氮 致体 平所 重增加 糖脂代 及 谢紊乱 研究
叶百维 谭柏 坚 徐 娟 赖玉兰 叶郁葱 (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 , 广东惠州 5 6 0 ) 10 1 【 摘要】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 奥氮平肥胖 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方法 通过性别 、 年龄 、 生活习惯等多维度 , 结合相
t e e d o e t n . nc u i o i mae i e e t e i e d c e ei ln a i e i d c d w ih - an n s w l a h c e s n T h n f ra me t Co l s on T p r t a t f ci n t e r a n oa z pn — n u e e g t g ii g a el s te i ra ei G, s f v h s n L DL,I n e l EP,a d c n i r v h e ea n a p l oo ia o d t n mo e r p dy i e e r r ame t T p rmae c n b NS a d fmae L n a mp o e t eg n r lme tl a lgc l n i o r a i l n t a l t t n . o ia t a e h c i h y e u e n a s tn r g o ln a ie a d c mb n t n o e et r g a h w o d tl rn ea d s e . s d a a s i a t u foa z p n n . o i ai ft s s s d o h wo d sc n s o sg o oe a c n a r u f

精神疾病的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近年来,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

一、药物疗法的突破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不断涌现,有效地治疗精神疾病。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已经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除此之外,针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新型抗抑郁药物也在不断研究和开发当中。

这些药物的问世,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理疗法的创新心理疗法长期以来一直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和理论的不断进步,心理疗法也在不断创新。

认知行为疗法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心理动力学疗法、家庭疗法和群体疗法等新型心理疗法也逐渐走入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三、基因疗法的远景基因疗法被认为是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对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特定基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基因治疗来治愈或减轻精神疾病的症状。

虽然基因疗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其潜力和前景令人鼓舞。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疗法将成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四、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除了新兴疗法,精神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精神疾病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患者大脑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此外,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有所突破,揭示了一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的新兴疗法和研究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药物疗法的突破、心理疗法的创新、基因疗法的远景和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都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仍需不断努力和深入研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遗传学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研究

遗传学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研究

遗传学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研究精神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精神活动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遗传与精神病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分别介绍遗传学和精神病学,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一、遗传学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基因遗传和变异,以及它们在生物个体和种群中的表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遗传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突变和变异、遗传模式以及遗传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

基因是构成生物体各种性状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小单位。

遗传信息通过基因从父母亲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细胞中表现为遗传物质,以控制生物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在细胞分裂和生殖过程中,基因也可能发生突变或重组,从而影响某些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因此,基因的遗传机制和变异规律是遗传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

在现代遗传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识别、分离和分析基因。

这些技术包括PCR扩增、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

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能够深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为研究遗传信息传递、变异和突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

二、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医学中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

精神疾病是精神活动异常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异常,例如情感低落、幻觉和妄想等。

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主要依据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

精神疾病的病因很复杂,可能与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也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

精神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已被广泛认可,一些遗传研究也发现了某些精神疾病的具体遗传风险因素。

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其发病率在精神病患者家族中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如震颤、僵硬和运动障碍等。

为了减轻或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药物治疗的新方法。

最常用的治疗EPS的药物是抗胆碱能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苯海索和安坦。

苯海索可以发挥抗胆碱作用,减轻震颤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安坦则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运动障碍。

除了抗胆碱药物,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贝隆周是一种特定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它在治疗EP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发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也可以减轻EPS症状。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开始引起关注。

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定受体亲和性。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拉奇丁是一种D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它在减轻EPS症状方面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在探索免疫调节剂在治疗EPS方面的潜力。

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EPS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TNF-α抗体,可以显著减轻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胆碱药物和一些其他药物,如贝隆周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特定受体亲和性和免疫调节剂,也显示出潜力。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EPS)是指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组运动障碍性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不良反应中的EPS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研究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针对EPS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为解决EPS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EPS的定义和症状,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常见的治疗方案,新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旨在全面了解EPS的治疗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背景锥体外系反应是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现象,临床上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不良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会对脑内其他多巴胺受体(如D1受体)和非多巴胺递质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对锥体外系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锥体外系反应,但其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和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手段,以提高锥体外系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和症状锥体外系反应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药物副作用。

它是一种运动障碍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无意识的肌肉收缩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社交。

1. 肌肉僵直:患者的肌肉持续处于紧绷状态,导致运动受限和不适感。

精神疾病的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

精神疾病的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

精神疾病的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精神疾病是指由心理、生理、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精神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扰。

针对精神疾病,逐渐形成了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患者从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帮助与支持。

一、跨学科研究的意义精神疾病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比如心理学、医学、神经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与交融,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探索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研究:通过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疾病分类与诊断:跨学科研究可以促进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

3.疾病预防与干预: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提高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干预能力。

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可以促使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

二、综合治疗的方法综合治疗是指将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不同类别的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比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社会支持与康复: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面临社会交往的困难和工作学习能力的下降。

社会支持与康复旨在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三、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的应用跨学科研究与综合治疗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全面地理解自己的疾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研究应用: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出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新疆全科医学模拟题2021年(35)_真题-无答案

新疆全科医学模拟题2021年(35)_真题-无答案

新疆全科医学模拟题2021年(35)(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我国流调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 )A. 男性低于女性B. 男性高于女性C. 女性和男性相等D. 不清楚E. 以上都不对2. 精神分裂症预后最好的亚型是( )A. 单纯型B. 紧张型C. 偏执型D. 青春型E. 未分化型3.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有( )A. 牵连观念B. 偶然出现的幻觉C. 类神经衰弱症状D. 情感倒错E. 思维散漫4. 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不包括( )A. 病情好转后即可停药,不需要维持治疗B. 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C. 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D. 系统而规范E. 药物剂量应该逐渐加大5.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病程( )A. 持续不超过1个月B. 持续1个月以上C. 持续2个月以上D. 持续3个月以上E. 以上都不是6. 如果患者用氯丙嗪常用量治疗,但通常判断无效所需时间为( )A. 10dB. 4~6周C. 90dD. 120dE. 半年以上7. 患者,男,19岁,家人诉其近2年来逐渐变得少语少动,不与人交往,孤僻离群,对亲友冷淡,不讲究个人卫生,有时发呆。

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B.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C. 人格障碍D. 偏执性精神病E. 抑郁症8. 精神分裂症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 )A. 急性起病,病情发作与心因关系不密切B. 病前存在人格障碍,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差C. 起病年龄较早,慢性起病,没有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D. 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病前人格正常,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有明显的诱因E. 以上都不是9. 妄想多持久,有时持续终生;很少出现幻觉,也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以上特征是哪种精神障碍的特征( )A. 精神分裂症B. 心因性精神障碍C. 偏执性精神障碍D. 器质性精神障碍E. 旅途精神病10.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毒品( )A. 海洛因B. 大麻C. 可卡因D. 鸦片E. 咖啡因11. 一60岁男性患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和虚构,此为( )A. Wernickee脑病B. 老年性痴呆C. 柯萨柯夫综合征D. 精神发育迟滞E. Ganser氏综合征12. 大麻中所含精神活性物质最主要成分是( )A. 咖啡因B. 四氢大麻酚C. 脑啡肽D. 麻黄碱E. 多巴胺13. 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 谵妄病人会发生冲动或自伤行为B. 谵妄病人的视幻觉多为恐怖性C. 谵妄病人有定向障碍D. 谵妄病人会产生被害妄想E. 谵妄病人突然变得安静,说明病情可能减轻14. 关于思维奔逸,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B. 是躁狂症的常见症状C. 是反应性精神病的典型症状D. 是神经症的常见症状E. 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15. 病人呆坐于一旁,对医生的任何提问均不作回答,医生让其开口喝水时,患者却双唇紧闭,扭头逃避面前的杯子,该患者的症状可能是( )A. 主动违拗B. 缄默症C. 被动违拗D. 木僵E. 强迫16. 病人对幻觉的反应有( )A. 恐惧、愤怒及敌对B. 否认、隐瞒C. 无所谓D. 愉快E. 以上都对17. 严重的木僵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 精神分裂症B. 抑郁症C. 反应性精神障碍D.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 焦虑症18.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 )A.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B. 躁狂症C. 精神分裂症紧张型D. 谵妄状态E.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19.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的是( )A. 双基因遗传B. 多基因遗传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 X染色体连锁遗传20.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 与DA功能活动过度有关B.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与子宫内感染和产伤有关C. 精神分裂症是单基因遗传疾病D. 精神因素作为外因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E.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病21. 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最早的亚型是( )A. 单纯型B. 紧张型C. 偏执型D. 青春型E. 未分化型22. 以下哪项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A. 命令性幻听B. 思维被插入C. 情感被动体验D. 嫉妒妄想E. 思维中断23. 有关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维持治疗对于减少复发具有肯定的作用B. 第二次发作后必须终生维持治疗C. 维持治疗的剂量应因人而异D. 原则上应单一用药E. 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原则上不宜合用24. 患者为急性短暂性偏执性精神障碍,以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为主,病程不超过1个月,诊断为( )A. 分裂性精神病B. 精神分裂症未定型C. 分裂样精神病D. 反应性精神病E. 精神分裂症25. 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下列何种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最有诊断意义( )A. 嫉妒妄想B. 被害妄想C. 思维散漫D. 牵连观念E. 关系妄想26. 以下疾病哪一种预后最好( )A. 偏执狂B.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C. 单纯精神分裂症D. 偏执型人格障碍E.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7. 有关精神分裂症预后的说法,以下错误的是( )A. 第一次发作的患者中,有75%可以痊愈,约20%可保持终身健康B. 精神分裂症的最后结局均趋向于衰退C.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愈后可能会发现自我感受与过去比较有所改变D. 大约2/3的患者可以达临床痊愈,即具备一定社会功能E. 有一小部分病人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28. 患者,男,19岁,主要表现为言语零乱,情绪变化无常,时而冲动毁物,时而兴奋话多。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增进对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一、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 药物的刺激性影响某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神经系统,引发神经反应。

例如,兴奋剂类药物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产生兴奋和提神的效果。

而某些镇静剂和催眠药则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活动,诱导睡眠和放松。

2. 药物的抑制性影响许多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治疗效果。

如抗癫痫药物可减少神经元的过度放电,从而控制癫痫发作;而抗抑郁药则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缓解抑郁症状。

3. 药物的修复性影响一些药物在神经系统损伤后,可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发挥修复作用。

例如,神经生长因子类药物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并促使受损神经的再生。

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1. 药物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神经递质的结合或调节,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减少多巴胺的活性,减轻幻觉和妄想等症状;而抗焦虑药物则通过增加促进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效应,起到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

2. 药物与神经通路的干预神经通路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信号传递的重要角色,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通路的活性,达到影响神经系统的效果。

例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发挥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3. 药物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神经元的结合,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活动。

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减少电信号的传导,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三、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药物研究的深入,对药物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差异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差异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差异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宋炜宸;禹顺英【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44)011【总页数】5页(P697-701)【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遗传位点;副作用【作者】宋炜宸;禹顺英【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遗传研究室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遗传研究室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8.3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sis,AP)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最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SCZ患者对AP的反应有极大个体差异[1]。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AP个体反应差异有着复杂的遗传背景,了解这些遗传背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给予患者个体化用药[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e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variation,CNV)进行分型,进而分析这些遗传标记与某一表型关联的研究。

不同于候选基因研究(candidate gene study),GWAS不预设假设,因而可以发现许多新的、与表现型无已知生物学关联的易感位点,这使GWAS近年来在复杂疾病和复杂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

AP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并取得一些突破性结果,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GWAS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关位点的研究针对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关位点的GWAS较为丰富,其中多中心项目往往同时研究多种药物,单中心研究则聚焦于单个药物。

研究结果在多巴胺通路相关基因上有较多重合,在各个药物特异性作用位点上也有显著结果,在其它基因上的结果则较为分散。

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疾病,其发病有遗传和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其病理机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遗传、神经生化和功能方面探讨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的首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精神疾病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与某些基因的变异有关。

例如,精神分裂症与某些基因的变异有关,而抑郁症、焦虑症与另一些基因有关。

此外,研究显示,某些基因可以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这进一步支持了精神疾病有遗传因素的假设。

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但这些基因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还远未完全阐明。

此外,环境因素可能与这些基因发挥的作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2. 神经生化因素神经生化因素是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另一种重要的因素。

这种因素主要是指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比如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来影响大脑的功能。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数量和分布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研究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的数量和分布不均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脑部中5-羟色胺的水平通常较低,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中多巴胺的水平通常较高。

因此,一些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会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3. 功能因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大脑功能与正常人不同。

不同精神疾病的大脑功能故障也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海马等部位的功能变化导致了情绪调节和记忆障碍。

焦虑症患者则表现为杏仁核和上丘脑的过度反应,导致恐惧和紧张情绪。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神经元的生物电功能变得更加方便。

脑电图是一种能够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精神疾病大脑区域的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脑电波的频率和幅度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PS),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者们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目前,对EP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使用辅助治疗药物。

调整用药方案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发现,EPS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以显著降低EPS的发生率。

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等的使用也能有效减少EPS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等,可以降低EPS的发生。

在临床中,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是控制EPS的关键。

联合治疗是另一种治疗EPS的方法。

目前,联合治疗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抗帕金森药物。

抗胆碱药物如安坦、三氟甲哌啶等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帕金森药物如托巴坦等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EPS的症状,但是也增加了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认知功能的下降、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选择联合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

一些辅助治疗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肌注紧张性治疗药物如贝莱珠丁等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可以通过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营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也被用于治疗EPS。

尽管这些辅助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有限,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的缺乏个体化、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2-09T08:24:53.75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7期作者:申荟琳[导读] 目的探析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申荟琳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探析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甲组、乙组、丙组分别实施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治疗,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 BMI和骨密度方面,三组治疗前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甲组及乙组治疗后BMI比治疗前高,差异明显(P<0.05);丙组治疗后BMI与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P>0.05)。

甲组与丙组治疗后骨密度与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乙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低,差异明显(P<0.05)。

甲组、乙组、丙组治疗前孕酮未见明显差异(P>0.05);甲组和丙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P>0.05),乙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期间,奥氮平、齐拉西酮和利培酮三种治疗药物中,齐拉西酮并未显著影响患者骨密度、BNI和血清生殖激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药物进行选择,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齐拉西酮;利培酮;奥氮平;首发精神分裂症;骨密度;体质量指数;血清生殖激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lanzapine, risperidone and ziprasidone on body mass index (BMI),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treated with olanzapine, risperidone and ziprasidone respectivel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MI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BMI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MI between group C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C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In group B, i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gesterone among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C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mong the three therapeutic drugs of olanzapine, ziprasidone and risperidone, ziprasidon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atient's bone mineral density, BNI and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drug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hanges to ensur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ziprasidone; Risperidone; Olanzapine;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Bone mineral density; Body mass index;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 近年,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该类药物具有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因此,深受临床的重视【1】。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是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主要侧重于使用药物进行症状控制。

下面将介绍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阿达帕林(Amantadine)在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阿达帕林能够减轻EPS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阿达帕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减少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也有研究针对特定症状进行药物治疗的探索。

一项研究发现,针对药物引起的舌肌运动障碍,使用一种复杂脂质体制剂口服给药,能够显著减少舌头的运动障碍,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植物药物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一项研究发现,火麻仁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这为开发抗EPS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潜在的方向。

还有研究关注抗EPS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一项研究通过基因分型和药物代谢酶水平监测,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并根据亚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能够更好地控制EPS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达帕林等药物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并有望成为EPS治疗的重要选择。

针对特定症状的治疗方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研究则为更好地控制EPS 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抗 精 神病 药物 引起 体质 量增 加 的具体 作用 机 制还 不 明确 , 测 可能是 一 个多 因素 综合作 用 的结 果 , 推 涉及 到药物 的种类 和剂 量 、 服药 时 间 、 药理 机 制 、 体 遗 传 个 素质 、 神经 内分泌 异 常 j营 养 和代 谢 以及 病 程 、 别 、 性
精神医学杂志 2 1 0 2年第 2 5卷第 3期
Ju om ̄o sci r,0 2 V l 5 N . f yha y2 1 , o 2 , o3 P t
抗 精 神 病 药 物所 致体 质 量增 加 的分 子 遗传 学研 究 进 展
陈 琪 宋梓 祥 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剑
【 摘要】 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分子遗传学研 究备受关注。本文就 5H 一T相关受体 、 瘦素及其 受体 、 G蛋 白 B 单位 、 岛素 受体底 物 1和 2及 脂联 素基 因多态性 与 抗精 神 病 药物 所 致体 质 量 增 加 的 关联 性 亚 胰
联 。5H 受体 的 一 4 8 / J .T 13 G A等位基因与药物疗效
较 好有 关 , 疗效 与体 质量 增加 也存 在 正相关 , 而 提 而 从 示 药物 产 生疗 效 和 导 致 体 质 量 增 加 可 能 通 过 5H : - T 系统发 挥作 用 。但是 该多 态位 点与 体质 量增 加 的关 系 可 能受 到 种 族 因素 的影 响 。 国 内牟 晓冬 等 采 用 核 心家系 关联 研究 分析 5一H 受 体启 动 子 区 一13 G T 48 / A多态 性 与抗精 神病 药源 性 肥胖 的关 系 , 对包 括 7 0个 完 整核 心家 系 的 8 4例 首发 精 神分 裂 症 患 者 予 氯 丙 嗪 或利培 酮单 药治 疗 1 0周 , 结果 发现 , 重增 加 ≥7 和 体 % < % 的患 者组 问 5H 2受 体 基 因 一13 G A多 态 性 7 一 T 48 / 各 基 因型 和等位 基 因频 率没 有 差 异 , 为 5H 受 体 认 -T 基 因 一13 G A多 态 性 不 是 影 响抗 精 神 病 药 所 致 体 48 / 重增 加 的主要遗 传 因素 。 因此 , 对该 位 点 多 态性 与抗
病药的主要 作用位点之一 。有研究表 明 5H 2受体 -T
激 活能 够通 过外 周效 应 减 少 大 鼠 的进 食 行 为 , 通 过 并 中枢效应 抑 制神 经肽 Y导致 的摄食 行 为 , 而影 响体 从 质 量和 能量 代谢 的调 节 J . T 。5H 受 体基 因存 在 多 个 单核苷 酸 多 态 性 (N , 生 于 启 动 子 区域 的 一 S P) 发 13 G A 突变 可在 转 录 水 平 对 受 体 表 达 及 功 能 产 生 48 /

1 5H - T相 关 受 体 基 因 多态 性
中枢 5H . T系统 参与摄食行 为 的调节 , 激活或 阻
断 5H -T相关 受 体 可 减 少 或 增 加 动 物 的 摄 食 行 为 , 与 肥胖 的发 生 有 关 。其 中 5H 受 体 是 非 典 型 抗 精 神 -T
24 G A多 态性 与体 质量 的增 加相 关 联 , 2 4 / 58/ 一 58G
和年龄等诸多 因素 。国外有文献 报道 , 长期使用抗
精 神病 药 后 6 %患者 出现体 重 增 加 或肥 胖 ,0 0 4 %不 出
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系还需在不同种族的 更大 样本 量 中作 进 一步 的研 究 。
现明显 的体重增加 , 而后者在饮食结构、 生活方式等外 部环 境 因素 上与前 者 并 无 本 质 差 异 , 示 两者 可 能存 提 在内源性肥胖易感基因的差异 。下面就抗精神病药物 所致 体 质量 增加 形成 机制 的基 因 多态性 研究 进展 作一 综述 。
血压 、 冠心病等代谢 紊乱 综合征 , 并使 患者产 生 自
卑 心 理和 病耻 感 , 响服 药依 从性 , 致停 药 、 药 , 影 导 减 使 病 情 反复 , 增加 再人 院率和 医疗 资源 的消耗 。因此 , 抗 精 神病 药 物 对 体 质 量 的影 响 已经 成 为 不 可 忽 视 的 问
作 一综 述 。
【 关键词 】 基 因多态性 抗精神病药物 体质量增加 【 中图分类号】 9 1 4 R 7 .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10 70 (02 一 3— 24— 3 09— 2 1 2 1 ) 0 03 0
体 质量 增加 是抗 精神 病药 物治 疗 中 的常见 不 良反 应 _ 。美 国食 品 药 品管 理 局 ( D 将 体 重 增 加 定 义 1 j F A) 为 比原 体 重增 加 7 以上 , 重 指 数 1 . % 体 8 3—2 . g 4 9k/ m 为正 常 ,5~ 9 9k/ 为 超 重 ,0k/ 上 为 2 2 . g m 3 gm 以 肥 胖 。抗 精神 病药 引 起 体质 量 增 加 易 引 起 糖 尿病 、 高 影 响 。研 究 显 示 5H 受 体 多 态 性 与 药 物 疗 效 有 关 -T
2 瘦素及其受体基 因多态 性
瘦素 是 由肥胖 基 因编码 在脂 肪组 织合 成 分 泌 的一
种蛋 白质激素 , 通过与下丘脑瘦素受体 ( B— ) O R 结合
而抑 制食 欲 、 增加 能 量 消耗 , 调 节 机体 的能 量 平 衡 。 以 瘦素 基 因启 动 子 区 一2 4 G A 多 态 性 能 影 响 基 因 的 58 / 转 录和瘦 素 在脂 肪 组 织 分 泌 , 血 瘦 素 水 平 相 关 J 与 。 Tm l a e pe n等 对 高加 索人 种 、 m 首发 、 未服 药 的精 神 障 碍 患者 给予非 典 型抗 精 神病 服 药 治疗 9个 月 后 , 现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