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亡人逸事》的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
文学技巧分析。
主题讨论与思考。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及文学特色。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法: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生平事迹概述。
文学成就及影响。
2.2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亡人逸事》的动机。
2.3 课堂活动学生展示鲁迅生平研究成果。
讨论《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段朗读课文。
难点词汇解释。
3.2 文学技巧分析修辞手法举例。
描写、对话等技巧的运用。
3.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主题概述探讨《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4.2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主题的视角。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第五章:鉴赏与创作5.1 课文鉴赏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5.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比较对象选择选取与《亡人逸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分析比较作品的相似之处与差异。
6.2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比较研究。
各小组汇报比较研究成果。
第七章:文学批评7.1 文学批评理论介绍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分析文学批评的写作方法和步骤。
7.2 课堂活动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文学批评成果。
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文化背景分析探讨《亡人逸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分析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8.2 课堂活动学生研究《亡人逸事》中的文化现象。
小组讨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综合性练习9.1 练习设计设计一项综合性练习,如小组项目、研究论文等。
练习内容涵盖《亡人逸事》的文学技巧、主题分析、比较研究等。
《亡人逸事》 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亡人逸事》是一篇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亡人的逸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性的复杂。
本章将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贵族生活的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分析小说的开篇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古代贵族生活和小说情节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第二章:小说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冲突矛盾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细节描写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情节发展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人物来理解人物形象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主题思想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5.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了解《亡人逸事》与其他作品的异同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6.2 教学内容选择与《亡人逸事》主题或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品分析比较两篇作品在主题、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要点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异同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第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表达自己的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文学特点的理解7.2 教学内容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短篇故事或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讲授法: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创作法: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反馈法: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第八章:学生展示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8.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可以选择主题、人物分析、比较研究等内容学生准备PPT或其他展示材料,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8.3 教学方法分工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展示内容演讲法:让学生进行公共演讲和展示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设计课程评价问卷或测试,收集学生的反馈和答案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改进今后的教学9.3 教学方法问卷法:让学生填写课程评价问卷测试法:进行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反馈法: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2 教学内容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六章比较研究在第六章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精选2篇)
《亡人逸事》教案(精选2篇)《亡人逸事》篇1亡人逸事教案孙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语: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2.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理解并领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2.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研读小说,通过交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3.通过演讲、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表现方式2.《亡人逸事》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六、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 研读小说: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研读本课文,并进行思路交流。
Step 3 分析小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小说的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Step 4 知识分享: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演讲的形式,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Step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进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亡人逸事》以及分析小说中的建筑文化、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亡人逸事》教案《亡人逸事》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一、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同样是写亡妻子的,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夫妻同甘共苦的情感就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多年之后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三、整体感知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我们结婚很多年,我有很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一件事情对不起我的。
在夫妻情分上我,我做得很差。
对我的帮助太大,生活上对我的照顾,在文字上她是我语言上的第二源泉。
深深的哀念之情,愧疚、自责、极度思念朗读第四部分三四两段,自习体味作者的情感。
(青春两地,一别数年,一梦难求。
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夜夜梦见。
聚少离多,乐少愁多。
对妻子的愧疚深厚的思念之情。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并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亡人逸事》文章解析、文学鉴赏技巧、拓展阅读推荐。
1.3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1.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1.3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2.2 过程与方法2.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2.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3.2 认识生死、珍惜亲情,增强人文关怀。
2.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亡人逸事》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1.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1.3 拓展阅读的推荐和引导。
3.2 教学难点3.2.1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2.2 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细腻感受。
3.2.3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解读的能力培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人的逸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亡人逸事》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亡人逸事》,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品情感。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深入分析文本。
4.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认识生死、珍惜亲情。
4.6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布置与拓展阅读5.1 作业布置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生死、亲情的文学作品,如《背影》、《纪念刘和珍君》等,扩大阅读视野。
《亡人逸事》 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亡人逸事》,了解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亡人逸事》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司马迁精神世界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史记》的价值。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坚贞不屈和伟大人格。
五、教学内容1. 《亡人逸事》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2. 学生自读《亡人逸事》,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讲解文中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4. 分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探讨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境界。
5. 讨论《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于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要适时给予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亡人逸事》,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互相解答疑惑。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5. 案例分析:分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坚贞不屈和伟大人格。
七、课堂练习(1)司马迁因____案受到宫刑,但他没有放弃写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体通史。
2. 请简要概括司马迁的人生经历。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难,你会如何面对?2. 引导学生讨论: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人生哲理?九、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短文。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亡人逸事》,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等,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解析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修辞手法。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5.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并分析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7.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的文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他们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如其他作家的回忆录或散文,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3. 创作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创作自己的短文或绘画,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亡人逸事》。
2. 简介本文的背景及主题。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本文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关注程度。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行查阅字词。
【教学步骤】1. 针对本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讲述的故事。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亲情、友情等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
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2. 观察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的情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分享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亡人逸事’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教师简要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3. 分享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如历史人物、名人的趣事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经历。
第二章: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分享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案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他们对“亡人逸事”的了解。
2. 教师详细介绍“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分享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案例,如古代帝王、名人的趣事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案例对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2. 分享一些与“亡人逸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他们对“亡人逸事”的了解。
2. 教师详细介绍“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3. 分享一些与“亡人逸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如节日习俗、祭祀仪式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文化现象和传统对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亡人逸事的记录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记录和传承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记录和传承方式。
2. 分析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记录和传承的案例。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亡人逸事。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亡人逸事”这个词,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
2. 讲解概念:给出“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解释其意义。
3. 分享经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亡人逸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亡人逸事的价值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几个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给出案例:提供几个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让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从亡人逸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总结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总结亡人逸事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章:写作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亡人逸事。
教学步骤:1. 讲解技巧:介绍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 练习写作: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亡人逸事,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素材。
3. 分享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四章: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
教学步骤:1. 介绍文化背景: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如中国、日本、西方等。
2. 文化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简介《亡人逸事》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分析《亡人逸事》的文本结构和文学特点。
解读《亡人逸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亡人逸事》的文学特点。
运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鲁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地位。
2.2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鲁迅创作《亡人逸事》的动机和目的。
2.3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鲁迅的个人经历与《亡人逸事》的联系。
鲁迅的思想观念在《亡人逸事》中的体现。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结构分析《亡人逸事》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安排。
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3.2 文学特点分析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描写。
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形象特点。
第四章:主题思想解读4.1 社会批判与反思《亡人逸事》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4.2 人性的探讨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
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交织。
4.3 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联系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选择和挣扎。
第五章: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5.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情感的真挚和细腻。
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手法。
5.2 艺术价值探讨《亡人逸事》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鲁迅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创作才能。
5.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解析。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死亡的关系。
介绍《亡人逸事》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6.2 文本阅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亡人逸事》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3)模仿课文写作风格,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尊重和怀念亲人的品质;(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散文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创作具有个性和内涵的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写作技巧;4.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象征、隐喻等;(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解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写作指导:(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构思、选材等;(2)让学生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写作实践;(3)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3)布置课后作业。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亡人逸事》的诗文。
(2)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并欣赏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从诗文中提炼主题,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2)诗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作者情感的揣摩和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2. 运用朗读、默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背景资料、相关评论文章、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亡人逸事”,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其他组的疑问。
4. 案例分析(1)分析诗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6. 小结与拓展7. 板书设计亡人逸事徐志摩情感: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
2.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于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交流彼此之间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拓展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入:(1)介绍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2)询问同学们是否听说过《亡人逸事》这篇文章;(3)简要介绍《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作者信息等。
2.阅读理解(1)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然后进行简要的讲解,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难懂词汇、语句等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分析文本(1)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并与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联系和对比。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在班级上进行展示。
例如:(1)你认为《亡人逸事》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你认为《亡人逸事》这篇文章与现代社会有什么联系?5.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加深对于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估:1.听取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了解学生们对于《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写文本分析等,检测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1.在导入环节中,老师应该更加具体地介绍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信息。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1、把握四个生活断面的内容。
2、品味“盯”、“跳”、“走”、“钻”等动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神作用。
3、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必修一第一模块“月是故乡明”板块写作实践中,大家曾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了文章,有些同学写了怀念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内容,有的取材真实,以小见大,写真事抒真情,表达了对亲人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检查预习(一)、认读理解懒筋——耍赖粜卖——籴米高粱——栋梁抛掷讳天作之合(二)、用最简语言概括四个断面的内容。
1、天作之合,“巧”。
2、看戏相亲,写“贞”。
3、勤劳持家,写“能”。
4、总括一生,写“情”。
三、品读鉴赏(一)、默读第一断面,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探究。
1、自选角度研读。
2、小组讨论。
3、参考议题及解读: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然而在作者笔下,简直就蕴涵着一种神秘色彩,恰如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有关于《亡人逸事》教案
关于《亡人逸事》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余华及其作品《活着》。
引导学生思考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亡人逸事》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如“亡人”的象征意义,“逸事”的意义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如“我”和“亡人”的性格特点。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亡人逸事》所表达的主题和信息。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问题,探讨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和信息。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和信息。
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创作一篇关于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短文或画作。
5.3 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死观念的认知。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的理解。
6.2 教学内容选择一篇与《亡人逸事》主题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两篇作品中生死观念的异同。
6.3 教学方法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较研究,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问题。
第七章:批判性思维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亡人逸事》中的价值观进行审视。
7.2 教学内容讨论《亡人逸事》中的价值观,包括对生死、人性和人生价值的看法。
有关于《亡人逸事》教案
关于《亡人逸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亡人逸事》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
阐述《亡人逸事》的文学特点及价值。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阅读《亡人逸事》选段,了解作品背景。
学生分享对散文作品的阅读感悟。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概述《亡人逸事》的故事情节。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故事梗概。
学生阅读选段,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文学特色。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亡人逸事》的语言特色、叙事手法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文学特色。
学生阅读选段,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象征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主题探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阐述《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和反思。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选段,思考作品对人性的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第五章:拓展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作品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设计有关《亡人逸事》的写作、讨论等练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创作。
5.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拓展练习,如写一篇关于《亡人逸事》的读后感。
学生完成练习,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悟。
师生互动,进行点评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是苏轼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板书课题)
亡人: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见学案,请生回答)
师:本节课我们要完成那些目标呢?谁来读一下(出示ppt)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明确目标,让我们进入文本,快速浏览课文,请用最简洁的词语给每一段拟一个标题,找一找文中写了亡妻哪些逸事?(见学案,讨论完善)
板书 : 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再读课文,欣赏细节
1.过渡:孙犁回忆妻子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中注重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生回答,见学案)
细节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展现人物情思的艺术手段叫做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读一读课本108页的资料读一读。
明确:组成作品的价值,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作品的主题。
2.过渡,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让平凡事情细致感人,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你读出了什么呢?(结合学案提示)明确:
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点头笑着”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妻子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对婚姻的满意。
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谢天,是因为他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
言的源泉。
在此,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细节2:“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
“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
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
了我一眼。
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
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 :“麦秋两季,……那你哭什么呢?”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
她站起来哭了。
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
初为人媳的娇惯、柔弱
细节5: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非常辛劳
妻子婚后跟婆婆到地里摘北瓜,背不动被筐子弄了个后仰。
此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柔弱
明确:用对比和铺垫的手法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慈祥的母亲。
细节6: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关爱孩子
细节7: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易于满足一个婚前丈夫把两丈花布寄到她娘家去的小事,她不但记了一辈子,并且临终还令她“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充分体现妻子对恩爱的珍视。
总结: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平凡生活中亡妻的美,一段和谐幸福的婚姻,光有一方的美是不够的,夫妻双方的情感更重要。
3.那作者对有怎么样的情感呢?读课文,并在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补充: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外奔波,没有顾及到家人,文革中有遭受到迫害,离开家在干校劳动,1955年起身体多病,家里活干得少,没有担负家庭的责任。
4.既然作者讲的是我对妻子的愧疚之情,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个片断讲的却是妻子幸福地离去?妻子含笑离开人世难到不应该是丈夫最大的欣慰吗?(讨论)
这种幸福是对于亡妻而言地,她知道这块花布的背后藏着丈夫对她的理解和爱,纵然一生含辛茹苦也可以幸福地含笑九泉了。
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亡妻的幸福感却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愧疚,亡妻对于婚姻幸福的要求很低,只是一块花布就让她感到了幸福,可就是这样最低程度的回报,作者做得也很少。
面对妻子最后的一笑,作者心中涌起的是再也无法补偿的愧疚。
我想人生最大的悲伤也莫过于此,这是一种至悲。
(板书:至悲)
我们甚至可以讲亡妻的每一分美,都在增加作者心中的悲,作者心中的至悲来源于亡妻的至美。
请同学将最后的片断再读一下,体会一下这至美至悲的情感。
5.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孙犁的这首《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
是的,老屋榆柳今尚在,只是斯人已去,物是人非,留下来的只有亡妻的笑貌和绵绵如秋风的思念。
(四)比较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请比较原文与修改后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修改片段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
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修改片段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明确:孙犁那种平淡蕴藉的语言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的感受不用言明,应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清新自然,通俗易通,简洁精练,细腻多情
铁凝:当我重读了他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
他的作品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
一则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泪,全文悲痛惨绝,不忍卒读,悲痛浓得化不开。
(五)总结:
亡悼主题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永恒魅力。
情到深处,在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体现。
附:板书亡人逸事
天作之合
看戏相亲真实的细节
勤劳持家平淡的语言
临终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