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79年提出课程层次理论的美国学者是()A、杜威B、古德拉德C、塔巴D、布鲁纳2、课程理论建立的标志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A、课程B、教育过程C、课程与教师D、后现代课程观3、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巴格莱B、古德拉德C、多尔 D 、罗杰斯4、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就是()A、隐性课程B、必修课程C、国家课程 D 、显性课程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6、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叫做()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课程评价D、课程内容7、规定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并对学校的教学、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的是()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教材8、核心课程与20实际初最早出现在()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9、基于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是()A、学习领域B、科目C、教学单元D、模块一、多项选择题1、1979年美国学者古德拉德提出的课程层次包括()A、理念课程B、正式课程C、理解课程D、实施课程E、经验课程2、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的角度划分,课程课分为()A、国家课程B、必修课程C、校本课程D、地方课程E、选修课程3、主要的课程实施取向包括()A、得过且过取向B、忠实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创生取向E、价值取向三、名词解释1、核心课程2、校本课程3、课程标准四、概述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3、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4、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五、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第六章配套练习题一、单选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A.领导B.教师C.学生D.校长2.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A.行政部门B.领导C.教师D.校长3.教师职业的出现是在()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春秋战国时期D.封建社会4.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首次是在()中提出的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5.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钦定学堂章程》6.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的是()A.教师资格制度B.教师水平的提高C.教师社会地位提高D.教师收入提高7.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8.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9.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人是()A.布鲁纳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教师职业归于()A.领导人员B.专业技术人员C.干部D.公职人员11.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是()A.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的提高B.法规保障C.政策保障D.领导重视1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A.1993年B.1994年C.1995年D.1996年13.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国家政策法规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4.规定了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五项要素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5.“学科教学法(PCK)”提出者是()A.舒尔曼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6.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专业权力D.专业技能17.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性标志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较强研究能力D.专业技能18.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是()A.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B.专业知识C.专业训练D.专业技能19.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A.专业地位B.政治地位C.经济地位D.职业声望20.教师角色的思想基础和调节机制是()A.教师地位B.教师职业理念C.教师人格D.教师素质21.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是()A.教师的制定行为方式B.教师地位C.教师素质D.职业理念22.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是()A.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及教学能力B.科学文化知识C.扎实的学科知识D.教师角色23.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科学文化知识C.角色意识D.职业道德24.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独特的智慧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教育科学方面知识及教学能力C.科学文化知识D.职业道德25.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26.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二、多选题1.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要素是()A.中国公民B.思想品德条件C.学历条件D.教育教学能力E.认定合格的手续2.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是由()组成的A.学科教学法B.学科内容C.课程知识D.教师教养E.社会认可3.舒尔曼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的领域有()A.内容知识B.一般教学法知识C.学科教学法D.教学目的E.课程知识4.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教养包括()A.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B.教学情景脉络知识C.一般教学法知识D.课程知识E教学目的、价值、哲学、历史学基础知识.5.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的内容有()A.专业精神的发展B.专业知识的发展C.专业技能的发展D.专业权力E.专业手段6.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7.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组成A.专业地位B.个人地位C.职业声望D.政治地位E.经济地位8.不同国家存在的教师经济地位的类型有()A.高于型B.持平型C.低于型D.等于型9.教师的角色期望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A.社会的期望B.地位期望C.学生的期望D.自我期望E.家庭期望10.教师角色形象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道德中心型C.教学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学术中心型11.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学术中心型C. 道德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雇员取向型12.从教师履行职责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A.教育家的意识B.专业精神C.师德修养D.业务素质E.创新精神13.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A.知识结构B.个性品质C.教学能力D.教育观念E.教育创新三、改错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校长。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课程一、判断1、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三级课程管理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区趋势。

()3、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4、课程计划的核心是学科设计。

()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堂类型属于活动课程。

()6、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7、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但要改革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8、我国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0、地方课程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县。

()1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于学科课程,要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主。

()12、课程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13、新课改认为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14、我国新课改强调基本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5、我国现课改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

()二、单选1、首个把“教育学”列为大学课程的是()。

A 培根B 卢梭C 康德D 赫尔巴特2、与结构主义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是()A 要素主义课程论B 活动课程论C 永恒主义课程论D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3、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 忠实取向B 相互适应取向C 主体取向D 课程创生取向4、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是()。

A 活动课程B 隐性课程C 显性课程D 综合课程5、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 杜威B 卢梭C 孔子D 赫尔巴特6、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业术语的是()。

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斯宾塞D 亚里士多德7、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 教学计划B 教学过程C 教学评价D 教学设计8、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中大网校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中大网校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总分:99分及格: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 内容改革B. 方法改革C. 课程改革D. 途径改革(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 学生B. 教师C. 班级D. 课程(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B. 斯宾塞C. 赫尔巴特D. 杜威(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课程类型B. 教学计划C. 教学大纲D. 教科书(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 读、写、画B. 读、画、算C. 画、写、算D. 读、写、算(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 实践型课程B. 研究型课程C. 拓展型课程D. 知识型课程(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地方课程B. 研究型课程C. 知识性课程D. 社会中心课程(8)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B. 技能性课程C. 学生中心课程D. 基础型课程(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B. 工具性课程C. 拓展型课程D. 社会中心课程(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社会中心课程B. 技能性课程C. 研究型课程D. 学校课程(1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目标(1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1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课程目标B. 教学目标C. 教学计划D. 教学大纲(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习题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习题一.单项选择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C )。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2.现代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C )。

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3.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B ) 。

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学校人事制度D.学校办学体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是( 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甲午学制5.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 )。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6.《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7.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A )。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8.(A )学制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是现代学制的一个动态模型。

A.欧洲B.苏联C.美国D.日本9.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兼学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德国和法国叫( B )。

A.实科中学B.文科中学C.文法学校D.公学10.当代很多国家已经把(D )列入学制系统。

这是现代学制在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也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终身教育B.职业教育C.成人教育D.幼儿教育二.多项选择1.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指定和颁布的。

学制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到(ABCD )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状况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D。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教育的施教系统方面包括(ABCD )A.学校教育的机构系统B.幼儿教育机构系统C.校外儿童教育机构系统D.成人教育机构系统3.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下,各级学校系统包括(ABCD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4.义务教育是一种(AC )A.普及性教育B.自愿性教育C.强制性教育D.选拔性教育5.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ABC )被从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

2018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2018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导语】特岗教师主要考试内容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教学技能、新课程理念及教师专业标准等。

准备了《2018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供⼤家参考! 1、在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内容按照由浅⼊深,由易到难的⽅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

这种教材编写的⽅式属于()。

A.单⼀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活动式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我国中⼩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般采⽤螺旋式编写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式。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指把⼀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是把同⼀课题内容按深度、⼴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法、经验进⼀步加深拓⼴,逐级深化。

题⼲描述中“关键概念和原理重复出现”符合螺旋式的特点。

2、课程⽂本⼀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课程实施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主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任务、课程主题、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本的三种表现形式。

3、泰勒评价模式认为,课程评价的⽬的是()。

A.鉴定学⽣的发展⽔平 B.鉴定⽼师的教学⽔平 C.确定教学⽬标的达成度 D.确定教学⽬标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课程评价之⽗”泰勒,针对常模参照测验的不⾜,提出了⽬标评价模式。

这个模式以⽬标为中⼼展开,强调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教学⽬标,课程评价的⽬的是为了检验预定⽬标的完成状况,即确定教学⽬标的达成度。

4、宋⽼师要上⼀节⾼⼆数学课,他备课的最重要依据应该是()。

A.历年⾼考题 B.习题集 C.课程标准 D.教学参考书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内容⽬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件。

《教育学》1—6章练习

《教育学》1—6章练习

《教育学》1—6章练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_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__。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__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__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过程。

(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__、近代的____。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5、__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以及__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__。

提出__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9、__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升学,就业)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化、职业中学____化的趋势。

(职业,普通)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5、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6、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1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6、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18、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9、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2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21、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课程是活动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教育学》1-6章习题

《教育学》1-6章习题

《教育学》1-6章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1、教育学是研究,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3、孔子的教育思想只要体现在 .4、提出产婆术的教育思想家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

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教育家是。

6、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的。

他最早对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7、1776年德国的教育家在格尼斯堡大学开始讲述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8、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 1806年出版的为标志。

9、强调把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10、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他的代表著作是;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11、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而则被称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12、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前苏联教育家是,他的著作曾对解放后的中国过深远的影响。

13、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14、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他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另一方面,他又主张教育。

15、提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它的代表人物是和。

16、中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1930年杨贤江的。

17、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发表了《教育过程》,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

18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

19、学校教育产生于。

20、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2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属性是。

2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23、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

2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25、受教育者即是教育的对象,也是。

26、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鲜明的。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第六章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A.斯宾塞B.泰勒C.洛克D.杜威2.()是学校教育的基础A.教学内容 B.学科设置 C.课程 D.教科书3.(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A.教学目标改革B.教学大纲改革C.课程改革D.素质教育4.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 ).A.广义的B.狭义的C.两者都包括D.两者兼而有之5.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学科课程、活动课程6.()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市级课程 D.小本课程7.()两种课程的关系实质上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8.()是一种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必修课程 B.学科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分科课程9.为了补充、丰富国家课程内容,满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异,制定了()。

A.拓展型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选修课程10.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B.克伯屈C.杰克逊D.泰勒11.提出“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奇B.洛克C.泰勒D.赫尔巴特1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育目标13.()是修订课程方案的活动。

A.课程改革B.课程设计C.教学计划D.课程评价14.规定学科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学目的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15.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含的四个阶段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且其他步骤都是围绕其展开的。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第六章测试习题及答案6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第六章测试习题及答案6

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题目1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分科课程E. 显性课程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题目2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显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分科课程E. 学科课程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题目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活动课程B. 学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综合课程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题目4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活动课程B. 分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综合课程E. 学科课程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题目5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选择一项:A. 课程标准C. 课程规范D. 课程计划E. 课程方案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题目6()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规范B. 课程结构C. 课程标准D. 课程计划E. 课程方案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题目7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地方课程B. 官方课程C. 特色课程D. 校本课程E. 国家课程正确答案是:国家课程题目8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校本课程B. 国家课程C. 特色课程D. 官方课程E. 地方课程正确答案是:地方课程题目9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第六章 课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课程C.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其作者是英国的教育家( )。

A.斯宾塞 B.拉尔夫 泰勒 C.博比特 D.施瓦布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

A.基础性课程B.选修课程C.探究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 B.教科书 C.讲义 D.参考书7.1918年( )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布莱梅尔德 B.卢梭 C.博比特 D.罗杰斯8.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的理论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9.美国学者斯科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模式是( )。

A.CSE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10.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1.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

A.研究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1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分为( )。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提出正确的是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B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3年2月D.1995年3月【解析】B3.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解析】C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中提到: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被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4.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哪项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D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5.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年限一般为A.2~3年B.4年C.5~6年D.9年【解析】B 高等教育内部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

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

6.我国学校的主体是A.全日制学校B.半日制学校C.业余学校D.综合学校【解析】A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

7.我国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始于A.1958年B.1964年C.1981年D.1922年【解析】C 五四制试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1、课程类型指课程的()。

A、组织方式B、进程C、原则D、体系2、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创造性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为()。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6、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A、杜威B、泰勒C、布卢姆D、布鲁纳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8、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A、目标模式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拓展课程11、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2、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之中14、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教育学习题集6第六章 课程10页word文档

教育学习题集6第六章 课程10页word文档

第六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B、班级C、知识D、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么教C、教什么D、教给谁3、把“课程”一词用作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 )。

A、培根B、斯宾塞C、卢梭D、杜威4、“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子5、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类型C、课程标准D、课本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广域课程7、布鲁纳以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科学主义课程论B、人文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结构主义课程论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9、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 )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信D、能力本信10、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 )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学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培训,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 。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

A、基础性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技能性课程14、一级课程指的是( )。

题目:第六章:练习题库-健康教育学

题目:第六章:练习题库-健康教育学

第六章:练习题库-健康教育学1.(单选)健康教育的实质是A实行一种干预措施B侧重于改变人们知识的结构和态度C实现特定健康行为目标的一种手段D和传统上的卫生宣传并无两样E卫生知识的单项传播2.(单选)关于健康教育的解释正确的是A健康教育是简单的卫生知识的宣传B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治疗因素C健康教育是单纯的教育活动D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健康状况E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价值观3.(单选)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为A改变人们的个人行为B侧重于政府行为C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改变两个方面D主要着眼点是个体健康问题E主要着眼点是群体健康问题4.(单选)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A实行干预措施B社会动员C对群众来说强调自愿D非政府组织的参与E专业人员的参与5.(单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A增加卫生保健知识B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C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D提供物质环境支持E促进医患的后续沟通6.(单选)关于健康促进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长期过程B健康促进的核心是把健康目标转化为社会行为C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D健康促进注重教育支持系统的变革E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单选)有关知识的描述何者是正确的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B知识和行为没有关系,如医生有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医生吸烟率并不低C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D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后果8.(单选)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强调什么在决策中的重要性A信念B感知C行为D信心E价值观9.(单选)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什么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A社会认识学B社会价值学C医学D社会心理学E流行病学10.(单选)在疾病治疗中,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感到不适而停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解释为A对疾病威胁的认知B对健康行为益处的认知C提示因素D自我效能E对健康行为障碍的认知11.(单选)某人见同事体检查出阳性结果,自己感觉到有可能也有相应的疾病,主动去体检,该行为用健康信念模式解释是A提示因素B感知到疾病易感性C自我效能高D感知到健康行为的益处E感知到健康行为的障碍12.(单选)自我效能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班杜拉B桑代克C格林D马斯洛13.(单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C自我归因D期待E榜样的力量14.(单选)对于某些行为的成瘾者,可能在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中,较之传统的5阶段而多出现以下哪个阶段A终止阶段B复发阶段C维持阶段D过渡阶段E反复阶段15.(单选)行为改变阶段理论中,从打算阶段到准备阶段会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是A自我解放B自我再评价C自我否定D自我放弃E自我激励16.(单选)健康传播的出发点是什么A改变行为B促进人人健康C治疗疾病D提高社会效益17.(单选)关于传播的概念,错误的是A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B人的一切产生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传播C传播是一种单向行为D传播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18.(单选)下列是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A受传者—信息—媒介—传播者—效果B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传者—效果C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D受传者—媒介—信息—传播者—效果E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媒介—效果19.(单选)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谁A任何人B朋友之间C师生之间D职业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20.(单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称为A组织传播B群众传播C大众传播D人行传播E个人传播21.(单选)以下哪个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A及时收集反馈B覆盖面广泛C传播速度快D传播扩散距离远E单向传播22.(单选)哪种大众传播方式的流行能弥补反馈不及时的缺点A电视B小组讨论C问卷调查D热线E讲课23.(单选)以下传播材料比较,包含最多健康知识的是A折页B小册子C传单D招贴画E宣传栏24.制定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下面哪一方面不是很重要A材料是否具有可读性B形式、风格是否易于被目标人群接受C语言是否精美,富有哲理D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25.(单选)关于提问的技巧,说法不正确的是A提问题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感受,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B对于敏感性问题可以单刀直入的提问C要设法使服务对象感到所提问题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吸引对方的注意促使其回答问题D要了解对方的态度、观点等信息,应该避免使用封闭性问题E问题尽量简练、明确,不提复合型问题26.(多选)新型传播媒介中的手机短信有哪些优点A内容程式化B短信字数限制C可随时阅读D内容不能完整表达信息E成本低27.(单选)根据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诊断不包括A社会诊断B流行病学诊断C行为与环境诊断D教育与组织诊断E资源诊断28.(单选)根据PRECEDE-PROCEED模式,流行病学诊断主要是评估A行为与环境B健康状况C卫生服务D组织管理29.(单选)PRECEDE-PROCEED 模式揭示健康教育计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是一个A连续的过程B跳跃的过程C间断的过程D选择的过程E短暂的过程30.(单选)PRECEDE-PROCEED模式中社会诊断的首要目标是确认()A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B影响社区资源的因素C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D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条件的主要问题31.(单选)根据PRECEDE-PROCEED模式,流行病学诊断最终需要确定什么A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B影响社区资源的因素C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D优先干预哪个健康问题32.(单选)PRECEDE-PROCEED模式中,行为诊断分析应遵循的程序不包括A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B区别高可变性行为和低可变性行为C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D区别重要行为和不重要行为33.(单选)对于一名酗酒如命的人,如果戒酒成功,则他所感受到的强化因素中,不属于正向强化因素的可能有哪些A失去“酒友”B节省开支C家庭和睦D体力增强E心情愉悦34.(单选)降低烟草的价格对吸烟行为来讲是一种什么因素A倾向因素B促成因素C强化因素D抑制因素35.(单选)影响戒烟行为的强化因素为A法律政策(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B吸烟危害的知识C个人的价值观D父母、同伴的赞许E戒烟门诊的设立36.(单选)“使某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在2003 年达到70%”属于健康教育计划目标中的A总目标B具体目标C教育目标D行为目标E认知目标37.(单选)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A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B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确定在一定的地点完成C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确定在某个家庭或人群完成D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有明确、具体、可测量的指标E为实现总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确定采用某种方法能够完成38.(单选)要求执行控烟计划一年后,80%的青少年能说出三项及以上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这是计划的A健康目标B价值观目标C教育目标D行为目标E态度目标39.(单选)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反馈系统,对计划活动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下列哪项不是质量控制的内容A对计划进程控制B对健康教育活动监测C对特定人群的知识、态度、行为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D对工作人员和特定人群的年龄、性别监测E对经费开支监测40.(单选)下面哪个是效应评价的内容A人群健康需求评估B传播材料的预试验C传播媒体评估D行为影响因素的变化的评估41.(单选)一项针对肥胖的健康教育干预试验中,对观察对象在干预前后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的变化的评估是A形成评价B过程评价C效应评价D结局评价42.(单选)既可以控制影响因素,也能够观察长期干预效果和变化规律的评价方案是A简单时间系列设计B非等同比较组设计C随机对照试验D复合时间系列设计E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43.(单选)非等同比较组设计的评价方案的优势是A消除时间因素对项目效果和结局的影响B在现实中操作困难C可能出现选择偏倚D花费成本过高E需要多点观察,容易失访44.(单选)非等同比较组设计的公式中,“X”代表A对照组B干预措施C干预组D资料收集45.(单选)以下公式中,哪个代表简单时间系列设计A.EOXO CO OB.EOEO C OC.EOOO...XOOOD.EOXO46.(单选)在简单时间系列设计的公式中,“...”代表什么A服务对象可不断增加B观察次数可不断增加C干预措施不断增加D评价结果不断增加47.(单选)以下选项属于简单时间系列设计特点的是A有效消除混杂因素B时间越长越可能找出规律C失访可能性较大D设立对照组48.(单选)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在于A健康信念的形成B对自我效能的认识C知觉到易感性D知觉到严重性E对行为效果的期望49.(单选)健康促进的核心任务是什么A传播知识B专业人员培训C社会动员D行为干预E提供产品50.(多选)营养教育的目的是A提高各类人群对营养健康的认识B消除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膳食因素C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生D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E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51.(多选)关于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卫生宣传主要是指卫生知识的单向的信息传播,宣传对象比较泛化,效果侧重知识的传播B健康教育着眼于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C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活动从侧面影响个体和群体,包括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相应的卫生保健服务,营造有益健康的社会氛围等,达到形成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目的D卫生宣传重视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E行为干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52.(多选)与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有关的理论模式是A拉斯韦尔传播模式B健康信念模式C知信行理论模式D行为阶段改变理论模式E生物医学模式53.(单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过程评价”的指标有A行为改变率B干预活动覆盖率C知识知晓率D发病率E信念持有率54.(单选)“妻子支持丈夫戒烟”在促进戒烟者采取行为中属于A倾向因素B强化因素C调节因素D维持因素E促成因素55.(单选)健康保险行业中健康管理含义的要点是A为保险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保障B为医疗服务机构减少医疗成本C与医疗保健机构合作D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E在保险机构的服务中,提供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活动56.(单选)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家人或朋友被确诊为肺癌”对吸烟者采取戒烟行为的影响属于A感知疾病的严重性B社会人口学因素C提示因素D感知疾病的易感性E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57.(多选)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A感知疾病的威胁B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C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D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E社会人口学因素58.(多选)健康教育效果包括A心理接受B行为转变C态度转变D信念认同E知识知晓59.(多选)学校健康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A加强药物毒副作用的宣传B提高对慢性病危害的知晓率C培养健康生活方式D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E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60.(单选)病人家属对糖尿病患者改变饮食的理解和支持属于影响病人行为的A强化因素B后置因素C认知因素D前置因素E促成因素61.(多选)健康促进的主要活动领域是A支持性环境B发展个人技能C强化卫生服务系统行动D调整卫生服务方向E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62.(单选)健康信念模式解释健康相关行为所运用的方法是A医学基础B社会心理C临床医学D医学管理E卫生管理63.(单选)某居民,女,58岁。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15.195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答案:B.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A.学科课程➢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答案:A.基础型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答案:D.三者都是➢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答案:A.泰勒➢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答案:D.实践性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

➢A.制定课程目标B.制定教学计划➢C.课程设计D.明确培养目标➢答案:C.课程设计➢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课程实施B.教学过程➢C.课程评价D.课程标准➢答案:A.课程实施➢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B.从教育阶段的作用➢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D.从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答案: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答案: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答案:C.泰勒➢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的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答案: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B.洛克➢C.斯宾塞D.杜威➢答案:C.斯宾塞➢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教学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答案:D.教学大纲➢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B.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答案:A.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教学大纲B.教学计划➢C.教科书D.课程类型➢答案:D.课程类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的原则。

➢A.以社会实践为主B.以课外活动为主➢C.以上课为主D.以家庭教育为主➢答案:C.以上课为主➢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算B.读、写、画➢C.画、写、算D.读、画、算➢答案:A.读、写、算➢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方针B.教学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答案:C.教育目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课程改革B.方法改革➢C.途径改革D.内容改革➢答案:A.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构成。

➢A.序言部分B.文本部分➢C.本文部分D.后记部分➢答案:C.本文部分➢“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属于()阶段的培养目标。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答案:B.初中➢二、多项选择题➢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答案:B、C、D、E➢下列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迁移性原则➢E.生理适宜原则➢答案:A、D、E➢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A.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B.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E.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答案:A、B、D➢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包括()。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课程目标➢E.教学目标➢答案:A、B、C➢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B.普遍性➢D.自愿性➢C.基础性➢E.适应性➢答案:A、B、C➢三、填空题➢课程的核心:、课时分配、‘和学周的安排。

➢答案: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学年编制➢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和。

➢答案:社会、知识和学生➢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答案: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的著作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答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答案: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和教材三个方面。

➢答案: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由、、、、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答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课程,高中则以课程为主。

➢答案: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分科➢课程标准结构:、、、、附录等。

➢答案: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和。

➢答案:直线式、螺旋式➢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

➢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答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和‘(加德纳)。

➢答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义务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指定性内容、非指定性内容➢普通高中课程由、、三个层次构成。

➢答案: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与、三方面内容。

➢答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答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指;➢答案: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特指某一门学科。

➢答案: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论侧重研究。

➢答案:“教什么”,“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答案:课程改革➢➢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答案:课程类型➢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答案: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答案: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答案: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答案: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课程,高中则以课程为主。

➢答案: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分科➢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答案: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答案: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 I P P评价模式。

➢课程的核心、、➢、、➢答案: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答案:教科书➢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和三个方面。

➢答案: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学科顺序、、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答案: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课程标准结构:前言、、内容标准、、附录等。

➢答案:课程目标,实施建议➢➢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和。

➢答案:直线式,螺旋式➢➢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为依据。

➢答案:开设那些科目,科学的分类➢该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答案: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和。

➢答案: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 I P P)评价模式➢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标准和教材。

➢答案:学习科目课程计划➢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答案:教学大纲➢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这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