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分析

合集下载

小农经济的理解

小农经济的理解

小农经济是指一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它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对小农经济的理解:1. 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作物,同时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以满足自己和周围社会的需要。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生产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

2.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即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自己所需的物品,包括食物、衣物、日用品等。

他们很少去市场交易,除非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使得农民对土地和资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3. 稳定性强:小农经济由于以家庭为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可以控制生产过程,避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 保守性:小农经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注重传统和习惯。

这种保守性使得小农们在面对变革和新技术时往往持保守态度,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 局限性:小农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它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也限制了农民的视野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小农经济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自然经济形式,它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它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农经济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关系

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关系

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关系1.引言1.1 概述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和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农户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规模化经营是指农事活动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大面积地进行,包括农田面积的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的增加以及生产要素的集中。

而集约化经营则强调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高的产出和效益,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和集约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将分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说明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将探讨规模化和集约化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

通过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和农户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而通过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分析规模化和集约化在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创新,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优势,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为农业管理者、农户和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2.正文2.1 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是指农业生产中农民、农户、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和集中化。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经营规模化能够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通过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可以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更高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经营规模化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1.自耕自食:中国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农民主要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养殖家禽、牲畜等,以满足自家的食物和生活需要。

2.劳动力密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依靠人工劳动为主,农民需要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

在小农经济中,劳动力的利用率较高,农民经常进行劳动力积极调配,以应对不同季节和作物的需要。

3.集约化程度低:小农经济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有限。

农民通常只能依靠自家的土地资源进行生产,很少出现大规模农场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因此,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4.传统技术和工具:小农经济在技术和工具上较为传统,依赖于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耕作方法,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6.家庭经营为主:中国小农经济多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民通过家庭成员劳动协作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力来完成农业生产和管理任务,家庭是农业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基本单位。

7.自然资源利用较高:中国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主要依赖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生产。

农民通常通过依托家庭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

总的来说,中国小农经济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其特征包括自耕自食、劳动力密集、低资本积累和投资水平、集约化程度低、传统技术和工具等。

尽管小农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逐渐减弱,但仍然在中国农村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两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具有显著差异和发展变革的模式。

传统农业是指基于传统技术和经验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现代农业则是应用先进科技和管理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生产方式、劳动力需求、生产规模、粮食产量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

1. 生产方式传统农业依赖人工操作,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耕种、播种、收割等农业活动。

农民通常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如手工耕种和农具简单的种植技术。

相比之下,现代农业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如拖拉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的应用。

通过机械化作业,现代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2. 劳动力需求传统农业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投入。

耕地、播种、除草、收割等许多农业活动都需要手工操作。

因此,传统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高。

现代农业则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通过农机具的使用,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也导致了现代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3. 生产规模传统农业通常是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

农民往往种植少量作物和养殖少量家畜,仅满足本地区或家庭的需求。

然而,现代农业往往以大规模农业生产为目标,通过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

大型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 粮食产量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有限,使得粮食产量较低。

旧的农耕方式和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而现代农业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如精细化种植、优质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等,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和栽培技术也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环境影响传统农业常常依赖天然降水来满足灌溉需要,而现代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人工灌溉系统。

传统农业的灌溉方法可能存在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也容易造成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相比之下,现代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产业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起点,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努力,逐渐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

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种植方式多以手工方式进行,劳动强度较大。

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小规模、分散性的农田为主,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实施规模化农业生产。

机械化种植、喷洒、收割等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规模农田的使用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二、农产品品质的差异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制于人工操作的限制,种植过程中难以达到精确控制。

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存在较大的波动,受到气候、地理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与质量。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药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准确控制。

农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易于实现大规模、规模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同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相对较低,由于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农业生产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

同时,传统农业多依赖于天然降水和人工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容易导致水资源短缺。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通过科学的节水技术和灌溉管理手段,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农业产量和效益的差异1. 传统农业:由于种植方式的限制,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农产品的产量波动较大,效益相对不稳定。

传统农业多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较差。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所储备的一定数量的粮食。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是对各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差异化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储备政策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区差异和储备规模两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深入浅出地分析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

一、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差异化情况。

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粮食储备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和地形各异。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适合种植小麦等作物。

不同地区的种植作物、粮食产量和储备方式也存在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导致粮食储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对粮食储备有着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储备规模相对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储备资金不足、技术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储备规模较小。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地区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对粮食储备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促进粮食储备规模的扩大,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政策不力而导致储备规模较小。

4.社会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

一些地方可能因为饮食结构的差异,对某种特定作物的储备需求较大,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对其他作物有更大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地区在粮食储备规模上的差异。

二、储备规模储备规模是指各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规模大小。

储备规模主要包括储备数量、储备种类和储备方式等方面。

1.储备数量储备数量是衡量粮食储备规模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储备数量越大,意味着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越强。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大部分。

中央储备由国家粮食局统一管理,地方储备由各地方政府管理。

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中央储备量已经超过国际标准,地方储备也在不断增加。

浅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与农业的发展

浅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与农业的发展

Lu n y u a n农场近十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可以用飞跃来形容,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仍在不断的探索中,这个题目很大,不好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我就从基层工作实践中,说说自己的真实感想。

谈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统”,就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机械化作业等等,这固然是一种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体现,但是从农业生产管理和未来的发展上也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都“统”。

首先,在最基层的作业站,有两种土地承包形式,就是规模田和生活田,规模田没有异议。

生活田就存在问题了,一块200亩的地号,里面的种植户有可能有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各户的生产条件不等,拥有的生产力量包括人力、机械不等,从我们管理最后是为了种植户创造最大效益出发,不适宜统。

更应该从他们自身的条件出发,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或者管理,许多的“统”对这部分规模小的种植户,更多时候是增加了他们的种植成本,或者是加大了他们种植的难度。

现在农场的许多作业站都实行的拆迁,对于生活田其实已经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管理,打个比方:某农场某管理区的所有生活田种植户是不是可以考虑都集中到一两个地号集中种植,这样可以方便管理,还可以利于规模田快步发展,不会发生生活田发展慢而影响规模田的现象。

其次,现在各个农场发展的水田面积逐步增大,个人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其实现在作业站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点,虽然种植水田可以增加效益,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益,这么大的水田种植,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节制,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子孙万代的利益,不能为了爸爸一辈生活的好点,就让儿子没有水吃啊!这一点应该从全局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种植业调整必须走一条有本地特色,水、旱结合的路子。

可以考虑的是特色种植,比如白瓜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在真正的白瓜子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发言权。

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规模化

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规模化

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形式。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包括农产品生产种类和农业生产作业的专业化。

前者指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主要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如主要生产小麦的农场或地区等。

后者指一个生产单位或部门只完成全部生产作业中的局部环节,如种植业方面专门提供施肥、运输或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畜牧业方面专门从事种畜、雏鸡的生产或畜、禽的育肥等。

(指一个地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由经营多种农业生产部门或多种农业生产项目转变为专门或主要经营少数农业生产部门或少数农业生产项目。

)形成条件农业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发达等条件下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生产高度商品化,农业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需要使生产的项目更加单一、集中,以便为应用先进的机器、技术和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条件。

耕作方法的改进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广泛应用,使不少国家和地区能够用单一的作物种植来代替多种作物的轮作,也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

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实行专业生产的地区或单位可以在廉价的运费条件下,比较容易地销售产品和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以及其他生产手段,则是农业专业化的必要前提。

20世纪前半期,农业专业化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到60年代末,美国已经形成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种植区;以生产某一种产品为主的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1%。

日本1977年的专业化农户也已占总农户数的77%。

在社会主义国家,农业专业化的实现,除了必要的经济技术条件外,还得助于国家的领导和扶持。

国家在勘测和调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区划工作;在税收、信贷、价格、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援助,都是有计划地领导和扶持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国现阶段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尚较落后、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还不发达,农业专业化正在逐步发展之中。

已经出现的形式有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以及从事某一项目的生产或为农业产前产后某一作业环节服务的各种专业户等。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并以我国粮食生产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规模经营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规模经济指的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而规模报酬则是指生产规模变化时,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分析这两种现象在粮食生产中的具体表现,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将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

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技术和管理水平下,使农业生产达到最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规模。

本文将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因素,如土地资源、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规模报酬和适度规模经营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我国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现状和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全面深入地研究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由来已久,其对于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国外研究方面,早期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关注生产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如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的优势与问题

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的优势与问题

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的优势与问题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是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

规模化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规模化经营管理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规模化经营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其次,规模化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规模化经营可以引入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作物、畜禽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规模化经营还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压力。

然而,规模化经营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的规模化经营还存在机械化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其次,农业规模化经营可能导致土地资源过度集约利用,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再者,规模化经营可能加剧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使得一些传统农作物、畜禽品种面临边缘化和淘汰,需要加强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规模化经营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应加强规模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要处理好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规模化

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规模化

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形式。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包括农产品生产种类和农业生产作业的专业化。

前者指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主要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如主要生产小麦的农场或地区等。

后者指一个生产单位或部门只完成全部生产作业中的局部环节,如种植业方面专门提供施肥、运输或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畜牧业方面专门从事种畜、雏鸡的生产或畜、禽的育肥等。

(指一个地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由经营多种农业生产部门或多种农业生产项目转变为专门或主要经营少数农业生产部门或少数农业生产项目。

)形成条件农业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发达等条件下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生产高度商品化,农业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需要使生产的项目更加单一、集中,以便为应用先进的机器、技术和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条件。

耕作方法的改进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广泛应用,使不少国家和地区能够用单一的作物种植来代替多种作物的轮作,也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

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实行专业生产的地区或单位可以在廉价的运费条件下,比较容易地销售产品和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以及其他生产手段,则是农业专业化的必要前提。

20世纪前半期,农业专业化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到60年代末,美国已经形成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种植区;以生产某一种产品为主的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1%。

日本1977年的专业化农户也已占总农户数的77%。

在社会主义国家,农业专业化的实现,除了必要的经济技术条件外,还得助于国家的领导和扶持。

国家在勘测和调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区划工作;在税收、信贷、价格、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援助,都是有计划地领导和扶持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国现阶段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尚较落后、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还不发达,农业专业化正在逐步发展之中。

已经出现的形式有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以及从事某一项目的生产或为农业产前产后某一作业环节服务的各种专业户等。

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在较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两种经济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而在现代时代,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变得更加明显。

一、农耕经济的特点农耕经济是指以耕种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形态在农业部门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律性。

农耕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种植和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

2. 经济规模小,劳动力大,像雇佣、机器化、自动化这些现代化技术难以进入。

3. 因为经济规模小,产量有限,同时市场交流比较困难,所以社会资本积累缓慢,发展经济要受到极大限制。

4. 农民自给自足和小规模的市场交换是经济核心的组成部分。

5. 农耕经济的交流方式也比较固定,以传统的经济交流方式为主,其他方式相对比较微弱。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是指以小农户为基础,在农业生产、林业和渔业等领域从事个体经济活动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与农耕经济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特点:1. 经济规模小,流转性强,生产者通常在自用和销售之间转换。

2. 小农经济也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但与农耕经济不同的是,它也在养殖、林业等领域从事经济活动。

3. 小农经济的劳动力也比较大,但相对于农耕经济来说,进入现代化技术的门槛更低一些。

4. 随着资本积累和市场交流的加强,小农经济逐渐扩大规模,但仍难以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体系。

5. 小农经济的交流方式相对比较丰富,除了传统经济交流方式之外,还有现代商业交流方式的运用。

三、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区别1. 从经济规模角度来看,农耕经济的规模比小农经济更小,因此农耕经济的资本积累有限,发展速度缓慢。

2. 从生产方式角度来看,两者也有所不同,尽管都以农业为生产方式,但农耕经济主要以种植为主,而小农经济则更为多样化,包括种植、养殖和林业等领域。

3. 从市场交流角度来看,两者的交流方式也不相同。

“规模化生产”是否意味着效率更高?为什么?

“规模化生产”是否意味着效率更高?为什么?

“规模化生产”是否意味着效率更高?为什么?导言: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它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等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规模化生产是否意味着效率更高,仍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流程优化大规模生产本质上就是通过提高生产规模和流程优化来实现效率的提升。

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可以使生产线更加连贯,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通过规模经济的效应实现成本的降低。

同时,大规模生产还能够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

1.1 流程优化减少了人力浪费大规模生产通常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通过流水线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力等方式,减少了人力浪费。

相比于手工操作,自动化生产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了操作失误和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1.2 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大,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原材料采购、运输成本、设备利用率等方面的减少。

这意味着规模化生产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效率。

1.3 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大规模生产通常会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更新,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都可以使生产过程更智能化、高效化。

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挑战尽管规模化生产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对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1 管理复杂度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度也相应增加。

规模化生产需要更多的资金、设备、人员和协调工作,涉及到更多的技术、人力资源和物流方面的挑战。

因此,规模化生产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和组织能力,否则可能导致管理层面的效率低下。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指国家或地区储备的粮食,通常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或市场供应不足而设立的。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是一个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储备情况,并探讨其规模与影响。

一、地区差异1. 农业生产水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种植面积较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技术先进,粮食产量较高,粮食储备相对充足;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储备不足,甚至存在粮食短缺的情况。

2. 政府政策支持一些政府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采取了各类政策措施来支持粮食储备的建立和管理,包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购粮收储、储备粮食管理等。

一些政府对粮食储备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粮食储备规模的大小。

3. 市场需求与国际贸易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粮食储备规模也有较大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国际贸易发达,粮食储备规模较大;而一些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小、边远地区或贸易受阻,粮食储备规模较小。

二、规模分析1. 充裕地区的粮食储备规模一些充裕地区的粮食储备规模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产量较高,储备基础雄厚。

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生产强国,由于其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产量丰富,粮食储备规模较大。

(3)市场需求量大、国际贸易发达。

一些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国际贸易发达,粮食储备规模较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

(1)粮食产量不足,储备基础薄弱。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较低,粮食储备规模较小。

(2)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一些政府对粮食储备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粮食储备规模偏小。

三、影响与建议1. 影响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生产水平、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与国际贸易情况的差异。

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

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

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是指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大面积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种植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在解决人口增长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产量相对有限。

而规模化种植能够利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满足粮食需求。

其次,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农业效益。

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

通过规模化种植,农民可以利用现代农机具和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通过统一管理和标准化操作,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再次,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规模化种植要求配备现代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农民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组织,这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

通过规模化种植,可以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就业。

规模化种植可以吸引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参与,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规模化种植可以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粮食产业规模化种植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规模化种植的发展。

大面积的土地需要进行规模化种植,但土地资源的供给有限,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的背景下,农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率降低,给规模化种植带来了难题。

其次,规模化种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规模化农业生产快速扩展

规模化农业生产快速扩展

规模化农业生产快速扩展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农业生产必须发展到规模化。

规模化农业生产即将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转变为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将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规模化农业生产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规模化生产可以实现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规模化的种植或养殖方式,农民可以在一定周期内持续地进行生产,而不必受到季节或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的供应,并确保市场的稳定。

其次,规模化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相比传统的小规模农业,规模化农业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自动化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例如,农业机械化可以取代人力劳动,减少人工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规模化农业生产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规模扩大,农民可以采购更多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从而获得更大的采购优势和规模效应。

同时,规模化生产还可以减少各种生产环节中的浪费,如能源浪费、资源浪费等。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的价格可以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然而,规模化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规模化生产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常常需要大量的化肥、农药和水资源,这可能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其次,规模化农业可能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为了追求高产量和利润,一些农民可能过度依赖化学物质,不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规模化农业生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农民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依靠天然生态系统循环的农业。

其次,应加强质量监管和标准化生产。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规模种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规模种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规模种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规模种植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往往面临着收益低、风险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规模种植则通过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同时,规模种植也能给予农民更为稳定和可预期的收益,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规模种植实现了集约化管理,使得农民更为专注于种植和养殖生产,不再像传统的小农经济那样需要分散精力和资源去处理其他问题,这为提高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规模种植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过去,许多农村仅有产谷物、棉花或油料等单一产品,缺少产品的多样性,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规模种植可以引进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进而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化的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发展。

同时,规模种植也可以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元素融入其中,扩大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促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最后,规模种植能够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而规模种植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其高效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可以大幅提高粮食的种植效率和产量,促进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通过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和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规模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规模种植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规模种植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推进规模种植,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粮食企业体制改革方案

粮食企业体制改革方案

粮食企业体制改革方案背景作为中国人口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活品,粮食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粮食企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总体规模不断提升,但我国粮食行业仍处于高度分散、低效益、营销体系不健全的格局,亟待进行体制改革,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粮食安全。

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粮食企业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规模小、产业链程度低。

粮食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些环节如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仍然存在瓶颈。

2.技术水平偏低、研发不足。

粮食生产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研发投入和效果不够理想。

3.资金短缺、信用风险高。

由于存量资产较少,粮食企业资金链条短、融资成本高,对信用风险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4.生产方式单一、效率低。

目前,我国粮食企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和规模化生产,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不足,对整体效率提升的作用不大。

5.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竞争能力偏低。

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品牌效应与终端销售等,导致粮食企业营销环节的弱化。

市场竞争环境仍然逐渐加剧,想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面临较大考验。

改革方案1.加强粮食产业整合和产业链条延伸。

加快粮食产业整合,提高农业规模化、企业规模化生产力,逐步完成从“播种到餐桌”的全程治理。

同时,完善产业链条上下游协同机制,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

2.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优先支持提升农业机械化、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设施技术释放生产潜力,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质量检验等保障能力。

3.优化资金监管和资本市场支持。

加强对粮食企业的信用评价与风险监控,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机制,切实推动粮食企业融资发展。

4.推动生产方式升级和效率提高。

加强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等现代化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化粮食加工和存储技术,充分挖掘粮食企业资源潜能,推动效率和行业整体效应的提高。

5.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推广。

规模化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分析——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

规模化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分析——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显著优于后者。

文章基于对山东、河南、湖北和黑龙江省等四省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调研数据,全面分析了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别,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经济;粮食生产;生产效率;成本收益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所决定的,粮食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而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不同。

我们近期对河南省杞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湖北省钟祥市、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局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进行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问卷调查,从粮食生产第一线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有效问卷数量为29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72.2%。

其中,河南和山东这两个粮食主产省的有效农户问卷数量总计为203农户,湖北省钟祥市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量为41户,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的有效国营农场职工问卷调查数量为49户。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种粮农户的户均人口数量为3.99人,户均男性劳动力数量为1.37人,户主平均年龄在43.27岁。

户均耕地数量为49.14亩,户均耕地块数为2.36亩,平均最大地块面积为141.85亩,距离耕地平均距离为4.08公里。

在所调研的四个省中,黑龙江省调研地区为国营农场地区,户均耕地数量最大,为169.5亩/户;湖北省次之,为14.41亩/户;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种粮农户的耕地数量最少,并且这两个地方的种粮农户的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最高,这就为粮食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条件等技术措施的投入产生了困难。

从户主平均年龄看,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种粮职工的平均年龄最低,其他地方的种粮农户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农业规模化 (2)

农业规模化 (2)

农业规模化1. 引言农业规模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一定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规模扩大化的经营模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规模化已成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农业规模化的意义、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2. 农业规模化的意义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规模化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规模化生产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自动化管理等技术手段,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规模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农业生产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就业。

农业规模化还可以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3 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规模化可以提升国家的农业竞争力。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

同时,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供应稳定性,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

3. 农业规模化的现状3.1 国内农业规模化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迅速。

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渐实现规模化和产业链化。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3.2 国际农业规模化发展状况在发达国家,农业规模化已经较为普遍。

例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农业企业和农场,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取得了丰硕的农业产出。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出口。

4. 农业规模化面临的挑战农业规模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4.1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农业规模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这方面的不足。

农业规模化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对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分析作者:李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33期摘要: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显著优于后者。

文章基于对山东、河南、湖北和黑龙江省等四省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调研数据,全面分析了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别,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经济;粮食生产;生产效率;成本收益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所决定的,粮食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而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不同。

我们近期对河南省杞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湖北省钟祥市、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局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进行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问卷调查,从粮食生产第一线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有效问卷数量为29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72.2%。

其中,河南和山东这两个粮食主产省的有效农户问卷数量总计为203农户,湖北省钟祥市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量为41户,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的有效国营农场职工问卷调查数量为49户。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种粮农户的户均人口数量为3.99人,户均男性劳动力数量为1.37人,户主平均年龄在43.27岁。

户均耕地数量为49.14亩,户均耕地块数为2.36亩,平均最大地块面积为141.85亩,距离耕地平均距离为4.08公里。

在所调研的四个省中,黑龙江省调研地区为国营农场地区,户均耕地数量最大,为169.5亩/户;湖北省次之,为14.41亩/户;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种粮农户的耕地数量最少,并且这两个地方的种粮农户的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最高,这就为粮食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条件等技术措施的投入产生了困难。

从户主平均年龄看,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种粮职工的平均年龄最低,其他地方的种粮农户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二、粮食生产者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一)生产成本比较分析1. 粮食生产的生产成本与产出的总体情况分析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为448.07元/亩,要比黑龙江垦区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高出11.5%,粮食亩产量为450.21公斤/亩,比黑龙江则要少23.77%,同时三省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这要比黑龙江垦区的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高出33%。

上述情况说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显著更低、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显著更高。

从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上看,三省平均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中,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76.19元,占到亩均生产成本的63.1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人工费用水平为每亩110.26元,占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27.82%,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86.13元,占到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72.12%。

上述情况说明,在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中,人力投入相当少,而且主要物质费用投入水平也相对于农业机械为主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更少一些,人力和主要物质费用投入不足,造成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较低。

2. 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分析(1)主要投入物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的比重情况分析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生产成本中,化肥比重最大,占到32.61%;灌溉水费次之,占到12.23%;农家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9.55%;农药比重居第四位,占到9.42%;种子费用比重居第五位,占到9.19%。

上述五项合计占到73%,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

实际上,仅化肥和灌溉水费比重两项合计就达到44.84%,再加上农药费用则这三项费用比重可达54.26%,更加突出地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

同时,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中主要是化肥、农药、灌溉水费、种子和电费等占较大比重,也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维持再生产进程主要依靠用现金外购的投入物质来实现的经济特征,即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主要投入物质是小农户自身无法生产的,如农家肥费用比重仅占9.55%,而且使用农家肥的农户并不普遍,并且施用量也在逐渐下降。

这就必然造成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经济效果,依靠这种经济效率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黑龙江省垦区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看,人工费比重最大,占到28.33%;燃油费比重次之,占到21.17%;化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18.16%。

上述三项费用比重占到67.66%,而其中人工费和燃油费比重合计达到49.5%。

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生产动力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特征,即农业机械动力费用和人工费用占亩均生产成本比重最大,是产生主要生产成本费用的来源。

(2)物质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与黑龙江省垦区相比,种子平均费用31.79元/亩,略高于黑龙江垦区,化肥平均费用为137.68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94倍,农药平均费用为43.10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52倍,电费平均水平为29.19元/亩,略低于黑龙江垦区。

黑龙江垦区的农膜平均费用为18.78元/亩,这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农膜平均费用相当,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灌溉水费位71.46元/亩,则是黑龙江垦区的2.07倍。

山东等三省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为347.56元/亩,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则为283.62元/亩,比三省平均物质费用少18.9%。

上述情况说明,黑龙江省垦区是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要比山东等三省的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的亩均物质费用投入明显低一些。

而且从投入结构上看,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因此其费用水平占物质费用总和的最大比重。

(3)人工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从调研情况看,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粮食生产者主要是拥有细小规模土地的小农户,他们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雇用家庭以外的雇工,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

黑龙江省垦区进行粮食生产的农场职工雇用工人数量较多,户均雇工人数为86.38人;户均平均雇工工资为18081.25元,是每亩主要物质费用水平的63.75倍。

农场职工的户均全年投入人工数量为333.41个工日,人工大家为每工日166.36元,折算每户人工总费用达到55468.73元。

上述情况说明,尽管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模式是以现代化大中型机械技术投入为主的规模化生产,但对人工的需求和人工费用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即规模化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要远高于细小规模的分散化的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粮食生产收益的比较分析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86850公斤,是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的28.81倍,户均出售粮食数量是75700公斤,是三省种粮农户的38.41倍,户均粮食销售收入是195137.8元,是三省种粮农户的62.11倍,垦区农场职工的当年收获粮食中销售粮食的比重为81.40%,比三省种粮农户高出15.99%。

同时,截至调查时期,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上一年的余粮已经全部出售,而三省种粮农户还有户均849.53公斤存粮。

此外,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还能够对其余粮出售价格进行预测,这也是三省小农户所不能做到的。

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得知,山东省有64.7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了钱,有96.08%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河南省有57.29%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钱了,有66.67%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湖北省有78.0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

三省种粮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粮食赚钱了的农户平均比重为72.5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中有97.92%的人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后者比前者高出25.36%。

从以上情况可见,只有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投入的现代化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生产成为有利可图并有丰厚收益的农业产业。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现代化大规模粮食生产模式是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方式。

(三)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情况分析从调研情况看,种粮农户反映除了农膜费用和翻耕土地费用保持不变以外,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的费用水平都显著上升。

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包括播种、施肥和打药等项目)、灌溉水费和机械(主要是收割费用)等费用均显著上升,上述项目平均上升了30%,即亩均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达到30%左右。

其中,农药费用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0%;灌溉水费上升幅度前次,达到50%;机械费用上升幅度居第三位,达到28.57%;而人工费用平均上升25%,居第四位,作为主要施用化肥的尿素上升幅度也达到25%。

上述情况表明,对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粮食生产模式而言,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年度间显著上升,从而使种粮农户难以分享到得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的溢出效益,体现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特征。

三、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一)土地规模差异是根本原因山东和河南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湖北和黑龙江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对于山东和河南而言,小麦是两地农村居民的主粮品种,玉米主要是经济作物。

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限制,这两地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都不很高,山东省种粮农户的小麦年产量平均为2940.59公斤,玉米总产量平均为3400.31公斤;河南省的种粮农户的小麦年总产量平均为1944.46公斤,玉米年总产量平均为2059.3公斤;玉米的产量水平均略高于小麦。

山东省的户均粮食年总产量水平明显高于河南省,主要是由于山东省的户均耕地规模相比河南省较大一些。

湖北省种粮农户的户均耕地规模平均为6.68亩,水稻年总产量平均为3773.54公斤,比山东省和河南省要高,这是因为其户均耕地数量较多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以上水稻造成的。

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户均耕地数量相当高,户均年度粮食总产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各省,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粮产区的显著特征。

总的来看,被调研地区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与其户均耕地的规模成正比,这表现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技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