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背景、特征及差异——基于9个机构的分析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
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着一大批科技公司蓬勃发展;而美国一直以来在科技领域拥有强大的创新实力,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中美之间的科技创新政策差异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双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备受关注。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科技创新政策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两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两国科技创新政策在资源投入、创新环境、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何种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各自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有何影响?中美科技创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产学研结合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分析。
2. 正文2.1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中美是世界上两大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政策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一、政策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中美两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中国政府强调实现自主可控,推动技术自主创新,而美国政府更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竞争。
二、政策手段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手段上也存在差异,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等手段推动科技发展;而美国政府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税收优惠、创新基金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科技创新。
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及影响
美国教育史学家喀 布莱也 曾说过 : 联邦政 府给 予
教育的多种补助中 , 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拔地兴建农工 学
收稿日期 : 2004- 03- 10 基金项目 : 南通 十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编号 : KC01165) 作者简介 : 刘建芳 ( 1959- ) , 女 ,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美国教育史研究。
美国师范教育中还特别重视在职教师的培 训 , 教师在普 通 教育、 主教科目知识与专业科目知识和理论方面都需要 不 断加强与更新 , 提高教学水平。
三、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元化
美国属于高度民主、 多 元系统、 多 种权 力中心 并存 的 国家。美国高等教育 , 除了 在纵向 层次 , 横 向所属 上表 现 其多样化的特征之外 , 在管理方面也充分表现出多元化 的 特征。主要在 于一 是 , 在联 邦 政府 部门 没 有设 高等 教 育 部 , 高等教育事务由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分散管理。州一 级 政府予以主要的宏 观管理 , 宏观 控制少 , 分 权管理 的特 征 非常明显 , 这一点 私立学 院更 加突出 。私立 院校 完全 由 自己的董事会负责 , 经费收入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其 它 费用、 个人或机构的捐资、 捐物 , 以及契约性服务。从而 也
一、 多样化 、 多层次的办学体制
1 殖民地时期建立的 大学和学 院 : 美国独 立之前 , 整 个殖民时代 的 高等 教育 完全 是宗 主国 英 国教 育的 移 植。 以 1636 年哈佛学院 的建立为代表的九所 私立大学 和学院 都沿袭的是英国大学和学院的组织管理模式 , 学校 完全是 私立的 , 主要控制在教会手中 , 在培养目标上 , 主要 是培养 不同宗教教派的教士。但随着宗教派别的日趋多样化 , 商 业经济的发展 , 大学和学院也为世俗社会培养政治 和经济 发展所需的官员和专业人员。 2 州立大学和学院 : 独立后 的美国 , 在 殖民地时 期私 立大学和学院的发展基础上 , 创立公立的 国家大学 。开 国元勋华盛顿曾说过 要把筹办普遍传播知识的组 织机构 当作头等重要的目标 。到南北战争 开始前 , 全国 27 个州 已有 25 个州有了州立大学。州立大学 坚持面向现 实贯彻 学以致用的办学方针 , 使高等教育走向世俗化 。杰 佛逊在 1818 年确定佛 吉尼 亚大 学校 址、 课程 计划 和 政策 的报 告 中 , 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 : 造就国家繁荣和个人 幸福是 依赖政治家、 立法家、 法官 发展 我们 青年人 的推 理能
美国科技强国
美国科技强国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海外学生到美国留学的数量或者大学创办高技术公司的数量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战”期间以及随后的冷战期间产生的一系列最前沿的新技术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高技术,也推动着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固体电子仪器、集成电路、核能、激光、卫星通讯、微波通讯、雷达的应用(例如导航控制),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如高强度铁合金、钛、高温陶瓷、光纤强化塑料、复合材料)、金属制造和加工的新方法(如数控机床)以及今天广泛应用的互联网。
而在“二战”刚爆发的时候,按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数目说,美国还远远落后于德国,与英国也相差很远,亦落后于法国。
再早十多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希特勒掌权的时候,美国最聪明、最有抱负的年轻人都会远到德国像海德堡、莱比锡和哥根廷这样城市中的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
是什么使美国的科学技术实力一跃直上并长期保持强盛呢?美国科技创新的经验值得重视。
美国学者D.哈特指出:“美国经验的重要性来源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既在高度创新的工业部门居领导地位,也在科学研究方面居领导地位。
除非学者理解美国的创新过程,否则他们从整体上理解世界的创新过程就存在困难。
”他指出,美国的案例还具有认识和分析上的重要性,这来源于美国创新系统的广阔性和制度上复杂性。
欧洲、中国以及印度等更大型的复杂创新系统的出现,更显著地说明需要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创新过程。
[1]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美国如何成为科技强国的,从历史根源、政策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分析美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因素,提出可供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历史的根源: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1 从学习走向自立北美殖民地的科学来源于欧洲,在与欧洲科学交流的过程,美洲科学开始成长。
从美国独立到南北内战结束(1776-1865)期间,美国科学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的附属中独立出来,尽管规模还很小。
各国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的相关性比较
各国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的相关性比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创新的不断涌现,各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也逐渐成为全球热点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科技与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各国为了竞争与发展,也必须将科技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之一来加以发展。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和影响。
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独立的方面,也有相互影响的方面。
科技发展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来支撑,同时创新能力和科技的进步也能够互相提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在互相协作的同时,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以此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和发展。
因此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各国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情况的比较1.美国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技和创新的领跑者,其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众多,其研究和开发水平世界领先,吸引了世界上许多顶级科学家和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又带动了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对科技和创新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美国的企业也极为注重科技和创新,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和创新,这为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3)研究和开发成果的产业化能力。
美国在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研究机构和高校与工业界之间的衔接密切,这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2.日本日本作为亚洲的科技大国,其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水平也非常突出。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以工业为基础的技术领域的发展。
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这与日本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投入密不可分。
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比与研究
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比与研究一、引言科技创新是一项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和长远意义的事业,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国政府都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探讨各政策的优缺点、应用情况及建议。
二、中国科技创新政策1.政策背景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政策实施中国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夯实基础政府研究计划经费的大幅度提升,为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此外,政府拿出一部分经费,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公益性开发和应用。
(2)政策鼓励创新政府通过制定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预算补助政策等多个方面实施创新资助,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端人才的支持。
(3)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的人才战略。
其中,“引进来”以国别和领域为主导,由细化至精准;“走出来”则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等。
3.政策效果中国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使得科技创新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高校科研、申报科研经费、项目评审等环节还存在不透明的情况,会对某些领域或个人造成偏袒或不公。
此外,一些创新企业面对的银行贷款利息、股权肯定、市场参与度等问题,影响了科技成果每步的实际应用,堵塞了创新之路。
三、美国科技创新政策1. 政策背景近40年来,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优先级被国会认为是美国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着“美国优先”的政策指导思想,美国政府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和安全的关键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1.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2.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3.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4.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5.论电子政务开展中的技术理念6.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7.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8.基层电子政务开展的过程研究9.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开展的政策研究10.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11.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的特色问题研究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奉献1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14.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15.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16.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根本设想17.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18.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立19.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立20.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立21.城市社区文化建立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22.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23.和谐社区建立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24.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开展与城市社区自治25.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6.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27.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28.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29.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30.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乏及其改良建议31.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32.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33.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34.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立的互动开展35.城市公共交通的开展途径研究36.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37.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38.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39.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立中的运用40.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41.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42.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43.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44.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拟研究45.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立中的作用及开展策略研究46.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47.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48.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49.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50.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51.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52.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53.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54.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立研究55.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56.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57.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58.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59.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60.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61.公共政策执行堵塞问题研究62.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63.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64.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根底65.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社会工作介入66.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67.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68.社会公共效劳满意度研究69.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开展问题研究70.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71.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72.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73.行政补偿概念刍议74.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75.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76.浅谈"政府上网〞77.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78.关于建立行政机关鼓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79.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80.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81.经济欠兴旺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82.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83.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84.政府行为失及其约束机制建立85.市场经济开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8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87.地方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与市场化改良88.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89.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应90.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拟分析91.第三部门开展与政府改革92.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93.试论鼓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确实立与作用9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9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96.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97.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98.村民"自治〞问题研究99.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100.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101.电子政府的涵及对行政开展的影响102.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103.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104.公共财政体制研究105.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10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107.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研究108.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109.试论农村公共品供应与新农村的建立110.试论农村公共品供应体制创新111.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112.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113.基于科学开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114.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15.浅论效劳型政府的建立116.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开展117.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118.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119.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120.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121.我国社区建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23.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12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125.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126.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127.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开展趋势128.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129.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30.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131.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开展矛盾分析132.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开展现状及其对策13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134.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立中的指导作用135.浅析企业效劳品牌的创立问题136.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137.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138.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139.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140.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立的影响141.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立142.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143.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144.浅析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45.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146.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47.浅谈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48.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效劳型政府的构建149.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150.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鼓励机制研究151.儒家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52.企业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研究153.浅谈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立154.浅析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55.浅析我国法治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156.浅析企业执行力157.浅谈"公推公选〞的目标定位158.论官员问责制159.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60.乡镇合并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61.浅谈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162.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及启示163.经营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164.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165.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166.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167."两委会〞的矛盾及其对策168.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169.浅谈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170.浅谈组织目标的制定171.农村养老主体问题探悉172.浅谈我国的行政区划173.浅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174.论我国社会救助的不和谐——低保户的骗保行为175.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6.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177.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分析178.电子政务—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开展的必然趋势179.农村经济开展中的农民增收180.浅析政府在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关系中的作用181.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及管理现状的反思182.浅析我国政府建立183.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184.浅析企业危机管理185.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186.从"鸡鸣狗盗〞浅谈企业用人之道187.浅论农村税费改革188.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立中的困境与对策189.浅谈领导者的能力素质190.论在科学开展观下的效劳型政府的建立191.试论我国公务员鼓励机制192.企业公共关系沟通模式与价值分析193.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194.执政能力建立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195.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本钱分析196.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197.行政绩效初探198.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199.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视与制约200.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201."守夜人〞角色与政府主导型之辨202.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203.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204.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205.地方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视研究206.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207.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208.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拟研究209.城市公共企业评价〔或改革〕探讨210.论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211.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212.我国行政监视的回忆与思考213.各国行政监视比拟研究214.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215.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216.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217.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218.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21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220.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根底教育管理、环境建立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22.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开展趋势223.当前农村根底教育开展问题的分析224.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225.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226.试述农业保护政策227.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拟研究228.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29.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2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231.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232.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233.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开展趋势234.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开展与改革235.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236.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237.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38.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239.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240.科学开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241.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242.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243.拯救"志愿失灵〞244.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开展根底245.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效劳的提供246.优化制度环境,开展公共事业247.公共责任监视机制研究248.事业单位体制改革249.事业单位管理研究250.社会团体治理构造研究251.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252.科学开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25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254.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本钱分析研究255.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256.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视与制约257.执政能力建立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258.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259.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260.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26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开展262.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初探263.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264.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265.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266.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267.论国家公务员的鼓励机制268.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269.论公共部门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270.行政决策化和科学化的思考271.中国的公民社会建立问题探讨272.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273.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74.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275.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76.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277.管理者开展有效沟通的路径研究278.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关系分析279.浅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鼓励280.民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281.人力资源之招聘分析282.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283.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趋势284.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对策研究。
美国大学的组织结构调研
高等院校学部制改革调研(美国篇)一、高等教育组织结构概况高等教育组织的权力主要分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
学术与行政权力结合的二元结构是高等教育组织不同于企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中心是在基层,基层作为操作单位承担了基本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高度的专业化使得系所、学院之间的联系更趋于松散,彼此划地为界,各自为政,呈现出强烈的分裂倾向,甚至同一系所内部不同专业间的分裂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使得行政结构的出现成为必然。
与这两者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也呈现出异质结构特征,具有学术特性和行政特性,尽管他们互相冲突,但确是密不可分。
目前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有3种: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以及各种形式的委员会结构。
1.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各类组织中最一般的结构,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结构。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在高等教育界的应用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这种组织结构是按照一定的指挥系统和职能部门组成的。
整个系统中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人员,他们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另一类是职能人员,他们只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直接对下级发号施令,除非上级直线人员授予他们某种权力。
校长处于系统的领导为止,其下级为各学院院长,然后是各系主任。
这条直线位置线指挥系统。
同时,校长有若干职能部门为其服务,职能机构负担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职能机构作为校长的助手,发挥了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保证了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运作。
图1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之所以被广泛地采用,是由于它具有许多优点。
这种结构分工细密,任务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具有明显的界限。
各职能部门仅对自己应作的工作富有责任,可以专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因此有较高的效率。
直线职能结构的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能较好地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其不利方面是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不同的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指挥人员之间目标不易统一,最高领导者的协调工作量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比较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二章:美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之一,其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美国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资源,能够培养出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其次,美国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最后,美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过程中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和管理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章:德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德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德国高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和产业的合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德国高校还注重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平台。
德国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体而言,德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章:中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中国高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的研究人员。
其次,中国高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技术转让和技术引进。
此外,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然而,中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五章:对比研究的启示通过对美国、德国和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
美国科研机构的设立和管理
营利研究所或公司、博物馆、动 物园、植物园、医院以及某些学 会和私入基金会等。据不完全统 计,美国年经费预算在 !"" 万美 元以上的非营利研究机构目前 大约有 !"" 多个,其中有的年度 经费预算高达近亿美元,比较著 名的有:国际斯坦福研究所、德 拉皮尔实验室、巴特尔研究所、 兰德公司、米特公司、麻省总医 院等。此类研究机构虽然数量不 多,但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 有影响。
!企业内部研发机构 美国私人工业企业目前有 不同规模的实验室约 ! 万个。它 们的研究开发活动大致有两类: 第一类是联邦政府通过研究合 同或采购合同委托企业进行的 研究。此类研究开发工作约占工 业企业研究开发的 $ + (,主要集
中在少数工业领域,而且集中在 大型公司。第二类是工业企业本 身投资进行的研究,范围较为广 泛,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电 子、工业仪器和科学仪器等领 域。一般来说,美国工业企业的 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高技术产 业。例如前些年美国整个制造业 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 例平均只有 #’ 左右,而航空航 天工业的这一比例高达近 !"’ ,通讯产业的比例也超过 $"’ 。
)’ 商务 部 。 国 会批 准 的 研 发 投 入 拨款 额 为 $!’ #) 亿美元,比布什政府预算建议额增加了 $’ )* 亿美元,增长 $%’ #, ,比 !""! 年的研发投入水平 增长 $’ ), 。商务部的研发活动主要由国家海洋与 大 气 管 理 局 (01--) 和 国 家 标 准 技 术 研 究 院 (02/3)承担,二者 !""& 财年的研发经费分别为 +’ )# 亿美元和 *’ !% 亿美元,各占商务部研发投入
%’ 农业 部 。 国 会批 准 的 研 发 投 入 拨款 额 为 !$’ ++ 亿美元,比布什政府的预算建议额增加了 !’ ** 亿美元,增长 $&’ #, ;比 !""! 财年实际研发 投入额增加 "’ *# 亿美元,增长 !’ +, 。扣除通胀因 素后,!""& 财年的农业研发投入基本上与上年度 持平。作为农业部所属的主要研究机构,农业研究 局(-./)仍然支配了农业部研发经费的大头,约 $$’ )# 亿美元,占农业部研发经费的 *#’ %, 。-./ 的研发总经费虽然比上年度减少了 !’ *, ,但其研 发项目经费却比上年度增长了 +’ ), ,达到 $"’ ++ 亿美元。-./ 研发总经费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国会 取消了 -./ 研发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应急款项。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以及对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中美之间的科技创新政策比较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针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并就此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一些基本情况。
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政策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实力支持科研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科研开发。
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与此美国还致力于建设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列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此中国还着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中美两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
美国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建设上拥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比较成熟。
而中国在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主动,正在逐步赶超美国。
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政策上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等。
针对中美两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支持。
基础科研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美两国都应该增加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中美两国都应该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建立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科技人才是任何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中美两国都应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简析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简析1.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美国国家实验室是美国国家级科研机构。
迄今,由联邦政府主办或资助的国家级实验室约有720所。
这些国家级实验室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研究队伍,汇聚了大量大型先进科学实验装置与仪器设备,构建了一整套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完成国家不同时期的紧迫战略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的持续力量。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主要隶属于国防部、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农业部、环保署、商务部、卫生部等联邦政府部门。
其布局还考虑大学及大型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从而更有效凝聚和整合国家科技资源。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根据预算法案给予的拨款,也接受来自企业的研究经费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在规模、使命、组织机构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大型综合性实验室有l00个左右,包括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全部多目标实验室,国家航天局(NASA)的大部分野外中心,农业部的科学研究设施基地、国立卫生研究院(N IH)及国家标准技术局的实验室。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从一开始就体现国家意志,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完成联邦政府赋予的使命,从事国家所需的前沿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与转移。
亦负责有限范围内的管理活动,如向民间科研机构委托部分研究项目等。
美国国家实验室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主要体现在: ( 1)从事联邦政府必须负责的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核能、武器系统与装备、空间、卫生和农业等; (2)完成政府职能所需的研究工作,如保存农作物种子库、国家的标准、计量等; ( 3)承担长期的、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项目; ( 4)通过与大学的合作,为那些在大学受到一定限制的应用研究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 ( 5)从事投资大、周期长并具有一定风险、民营企业又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研究开发项目; (6)从事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竞争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 7)从事国民和社会需要而研究与开发成果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如环境保护等。
美国科技创新政策与战略分析
美国科技创新政策与战略分析一、介绍美国一直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其科技政策和战略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科技创新政策和战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科技创新政策1.创新支持政策美国政府为了支持创新活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美国在1980年颁布了一项法案,改革了专利法,促进了技术创新。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研究基金等方式支持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技术创新方面投资和研究。
2.教育培训政策美国政府一直以来注重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
美国政府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此外,美国政府也致力于培训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保证科技领域的人才储备和培养。
3.合作支持政策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和共享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政府鼓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好地利用它们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三、科技创新战略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
美国政府在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了人工智能是其关注的重点领域。
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和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也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
2.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领域也是美国的重要发展方向。
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和机构在基因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医保和研究金融等方式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3.新能源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和环保目标的关键领域。
美国政府支持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也鼓励发展核能技术。
四、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1.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一种新兴的科技创新模式,以开放的方式参与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材料、技术和人才优势,为经济创新注入新动力。
2.落地创新跨界、融合、创新是落地创新的三大特征。
在落地创新中,打破学科、领域、国界的障碍,引入多方参与,创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整合效益。
中美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
中美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美两国正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合作,相互借鉴经验和智慧,促进互利共赢。
本文将就中美两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中的共性与差异。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在当今世界,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各国基本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两个国家之一。
作为具有不同背景与文化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美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上,中美两国存在较大的不同。
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是由联邦政府和国家实验室出台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起着领导和推动作用。
而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推动,这一体制极大地促进了中科技创新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以人才引进为主要核心的政策,配套多项资金扶持政策,鼓励民间投资科技创新。
而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寻求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中美两国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
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条件,这为吸引高级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中国也致力于打造一流的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体系,培育更多的高端人才。
另外,中国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如“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
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相对更加市场化,高新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等成为新的科技竞争领域。
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是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
美国的创新体制非常完善,研究机构和大企业通过合作或并购等方式吞噬科技前沿的小企业或初创公司,从而在技术上进行快速融合和升级。
而中国面对的是本土市场小而分散,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政策环境相对复杂,研究成果难以实现快速转化和商业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大学科研的机制、特点及启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大学科研的机制、特点及启示张济洲【摘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主要政府机构,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了长期重要的资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于价值评议择优资助模式,以及重视研究与教育相结合,不断引领大学学科建设,有力地提升美国科研创新水平,其运行机制、特点对我国政府科研基金管理模式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大学科研;基础研究【作者】张济洲【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是目前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政府科学基金资助机构,支持全美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基础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R.Colwell指出:“NSF是美国科学创新的驱动器”,对美国大学科研发展影响深远。
特别近些年来,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美国科学界,尤其是对高等院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运行机制也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
在美国大学科学研究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本身的组织特性——追求纯粹知识的发展,与联邦政府权力存在天然紧张关系。
但是,诞生于1950年的美国科学基金会,成为支撑联邦政府与大学科研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美国的科研活动执行体系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日益强化了大学基础研究的重心地位。
美国联邦政府介入大学科研肇始于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人很少,美国大学科研体制基本停留在私人基金资助为主的状态,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依靠高等教育机构自身财力或私人基金会资助的。
因此,战前美国尚未有一个完全成型的国家科技政策。
1.《布什报告》与NSF成立“二战”爆发,由于战争的需要及刺激,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大学提供大量科研资助,以麻省理工学院、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为依托,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用于原子弹、雷达等武器和设施的研制,促使了联邦政府与大学之间广泛的科研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发展趋势、问题挑战与经验镜鉴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发展趋势、问题挑战与经验镜鉴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高等教育。
美国作为全球教育的领导者,其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发展趋势、问题挑战与经验镜鉴。
本文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美国高校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案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学生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些应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依赖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和推广策略,以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文将总结美国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高校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论。
本文还将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方面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当前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导致教育投资回报率降低。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和学校。
美国和中国的科学研究方式有何异同?
美国和中国的科学研究方式有何异同?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在科学研究方面相较于其它国家更具优势。
然而,两国之间的科学研究方式是否存在区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一、研究类型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其研究领域涉及面广、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美国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精良和高效”。
美国科学院、洛克菲勒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都是美国著名的科研机构,他们在深海探测、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对而言,中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在研究的领域更多地关注到了具有国家特色的课题研究,如高速铁路、三峡大坝等。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科研机构更加注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在工程应用的长期实践中积攒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机构面向新型制造、能源转化等领域的创新研究也有所成果。
二、人才培养人才是实现科研产出的核心要素之一,两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的高中教育比中国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量的学生参加科学竞赛,这也增加了国内科学竞赛的参赛层次。
此外,美国大学的科研机构注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邀请资深专家担任导师,进行潜心研究和领域交流,工作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且更具创造性。
相对而言,中国的人才发掘更加依赖于检验分数,学生所需关注的是如何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色。
但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向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及实践经验的方向转变也逐渐加强。
三、研究思路对于研究思路,两国也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的科学研究注重“自下而上”式的研究,力求通过基础研究,逐步推进到应用研究和开发。
而对于中国的科研机构来说,从“自上而下”思路到“自下而上”的思路的过渡已经逐渐开始,但还存在不够成熟和完善的问题。
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国家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和科技大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两者的模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一、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美国的科技创新模式主要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组成的三位一体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主要承担基础研究,企业作为科技研发和应用的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美国的大学多年来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他们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资源为支撑,多次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
同时,美国的研究机构也是发挥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作用的重要力量,在为美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同时,依托强大的科研能力,吸引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和资金的引入,从而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方面带动了美国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
与此同时,企业作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和商业化的重要力量,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是美国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国各大企业不仅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同时也以创新促发展,鼓励和资助人才、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前沿性科学研究,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转化和商业化,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提高。
相较于美国,中国的科技创新模式较多地依靠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来推进科技创新。
在中国,科研机构成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力,政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以此为依托,大规模投入和引援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和创新资源,在强化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构筑和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理论上来讲,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固然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长期以来倡导人才梦想和创新文化,重视人才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未来产业研究所 :美国版的“新型研发机构”
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版的“新型研发机构”□ 王雪莹2021年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AST)提交了标题为《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Industries of the Future Institutes: a new model for Ameri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ership)的咨询报告。
这是2021年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一号报告”。
本文整理并解读了报告主要内容,供参考。
未来产业研究所(Industries of the Future Institutes, IotFIs)是美国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设计的新型创新主体。
未来产业研究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研发机构,具有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未来产业研究所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从基础、应用研究到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全流程整合,推进交叉领域创新,促进创新效率提高,成为美国未来产业研发体系中的核心主体。
一、未来产业研究所的背景、定位、特点与功能PCAST认为,当前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和先进通信网络五大未来产业的全球创新领导地位正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前所未有的挑战。
PCAST指出,美国科研体制内部存在的两大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活力。
一是创新链上不同部门与环节的割裂,美国国家实验室引领了很多前沿科研,但其在推动研究成果向规模经济转化方面动力不足,国家实验室与产业界之间的技术转移过程漫长而充满阻碍。
大学等学术机构推动成果转化的试错成本高昂,影响了机构积极性。
产业界往往只注重后期应用性研究,而对前端的基础性、开创性研究缺乏投入兴趣。
二是科研管理中的行政和监管负担过重,政府资助的研究往往需要科研人员花大量时间从事行政工作,其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敏捷和快节奏的科研需求,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分类、功能及发展趋势
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分类、功能及发展趋势摘要: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是从事教育研究、开展教育学术活动、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
本文介绍了美国四种类型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即政府性质、公司性质、社团性质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对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机构一、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分类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是随着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与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机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规模也有相当的差异,大多设置在政府、企业、社团和大学内。
作为思想库,这些机构在美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其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和研究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这些机构分为四类:1.政府性质的研究机构这类研究机构主要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具体包括联邦政府的教育研究机构和地方上的教育政策研究实验室等等。
如,美国联邦教育署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教育评估和地区协作中心”。
这类机构的运行和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其功能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服务。
一般认为,能否为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时间保证是衡量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
2.公司性质的研究机构这类研究机构主要是指那些比较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与之签订服务合同的客户。
如著名的兰德公司。
该公司有一个教育研究部,重点研究教育评估、学校改革评估和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课题。
这些研究机构往往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展开研究,自己在选择研究课题上主动性较小。
正因为如此,衡量其研究成果的标准取决于客户是否满意。
3.社团性质的研究机构这主要是指具有民间性质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基金会、公司或个人的捐助。
如布鲁金斯研究所、卡内基基金会、传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等。
这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有较大的课题选择自主权,独立性与专业性都较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与公信力也较强,因而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往往较大。
美国科研机构概览
美国科研机构概览美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人类今天使用的很多先进技术,其发明都源于美国。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多项计划、改革的实施,美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医学、生物工程、计算机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科技水平发达的美国,各学科方向的研究机构数量繁多,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业界和其他非营利机构。
一.政府科研机构政府科研机构是美国科研活动的基础力量。
美国的政府科研机构大约有700多家,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隶属于20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
美国政府没有设置科技部,美国的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不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
与科研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美国的国防部、能源部、农业部、商务部以及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
(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58年10月1日成立,是美国政府研发机构中最主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以民用航空航天为主,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计划,开展航空科学及太空科学的研究,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的领头羊。
其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总部下辖10个研究中心,进行航空科研工作的单位主要有5个。
NASA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航空学研究及探索,包括空间科学(太阳系探索、火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结构和环境),地球学研究(地球系统学、地球学的应用),生物物理研究,航空学(航空技术)。
在航空航天方面,NASA实施的研究计划包括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阿波罗计划、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星座计划等。
(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其任务是探索生命本质和行为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延长人类寿命,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和残障。
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如破译生命遗传密码、寻找肝炎病因、对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诊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3期2019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42 No.3May 2019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903092 收稿日期:2018-12-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3BZZ058);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推动中国应用基础研究发展的研究”(02020022117009)、“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0202002211800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具评价与优化路径”(201810145230)作者简介:杜宝贵(1975-),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
①MARTIN B R.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novation studies[J].Research policy,2012(7):1219-1239.②JULIO E C,JOSE M G.Shaping science policy in Europe[J].Molecular oncology,2014,8(3):447-457.③FEALING K H.The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a handbook[M].Bost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45-57.④胡海鹏,袁永,康捷.德国主要科技创新战略政策研究及启示[J].特区经济,2017(12):80-84.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背景、特征及差异———基于9个机构的分析杜宝贵, 路博文, 霍宁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摘 要:以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组织架构、研究内容、出版物等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组织目标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基于此,总结了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科技政策;高校;研究机构 中图分类号:G323/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9)03-0092-08 目前,学界关于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专门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为对科技政策演变和各国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就科学政策或科技政策自身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内涵和功能等。
就其内涵而言,Martin通过对“科技政策演进”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最为常用的“科学政策”一词,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含义已经更多地被“创新”所替代①;就其功能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科技政策研究推动了多方参与和关注科技发展。
如Julio等人认为,欧盟于2000年开始采用的《里斯本战略规划》在政治层面有力地推动了欧盟更多科学家关注和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多家欧洲科技机构的领导人、代表和科学家们意识到集体行动的力量和必要性,从而推动成立了致力于支持高质量基础研究的欧洲研究委员会②。
美国学者Fealing指出,2011年公开出版的《科学政策学手册》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等16个部门,针对科技发展和相关政策共同研究制定的发展路线图③。
胡海鹏等人则以德国政府2014年9月推出的《新高技术战略———创新为德国》(3.0)为研究样本,就其为促进地区间创新的均衡发展,专门实施的“东部创新能力”和“企业区—创新攻势”等多个计划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其目的是推动工业研究机构开展非营利性研究项目,有计划地加强跨区域研究合作④。
其次,对各国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述评主要集中于机构地位、目标、资金来源杜宝贵等: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背景、特征及差异———基于9个机构的分析93和效率四个主要方面。
从机构地位的角度,栾春娟等人指出,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有四个核心机构,分别是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①。
其中,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在科技政策研究中的地位最高。
从机构目标的角度,李宁等人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6年开发设立的美国科技政策学基金项目(SciSIP)为例,指出其目标是扶持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联合研发科技政策的框架、工具和数据,从而促进科技政策研究共同体的发展,更好地完成科技政策制定、规范管理和系统评价等一系列相关工作②。
从机构资金来源的角度,叶小梁指出,世界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早期由政府资助建立,20世纪初各国开始创设大型科研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迅速。
国家支持创建的机构,其经费来源多数是政府,多数国家对政府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经费支持高于对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经费支持③。
从机构效率的角度,Sen等人通过来源于丹麦国家先进技术基金的实证数据,分析、评价了与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私有公司的创新表现、专利与出版物数量等,认为该类基金资助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创新行为产生了不同影响④。
Jan等人对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科技政策决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科学技术信息是NRC向国会呈递报告决策的基础,但却未起到预期的重要作用⑤。
李为章则对我国应用型的科技研究机构组织、科技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股权式应用型科研机构能够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组织的研究效率⑥。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科技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对象相对单一,结论也存在差别,无法系统反映出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体系特点。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问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分析。
一、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含义、概况及类别 (一)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含义目前学界未有对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含义的统一界定。
本文对于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含义的理解是,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是指依托高校资源,由高校负责管理和监督,设置在高校内部,从事相关科技政策领域研究的机构。
(二)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概况1.组织属性多附属于高校,部分由政府管控。
可以利用所在高校优质的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广泛的校友资源,进行政策研究。
2.人员构成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人员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即专职管理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顾问、访问学者和学生。
3.组织功能科技政策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
部分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还兼具教育功能,提供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项目,为高校和学界输出优质的科技政策研究型人才。
4.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多与高校科研战略一致。
具体研究方向分为工业和农业政策、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科技和创新政策等。
(三)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类别由于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附属于其所在的高校,因此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类型多与其所属高校的类别一致,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
但其经费来源可能是多样的,来自高校自身、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私营组织。
部分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是由国家或当地政府直接管控的,但依然依托于高①②③④⑤⑥栾春娟,侯海燕,侯剑华.国际科技政策研究高产国家与机构合作网络[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1-43.李宁,顾玲琍,杨耀武.2007—2016年美国科技政策学基金项目分析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7(18):29-33.叶小梁.世界主要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的作用、地位及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00(5):13-20.SEN C,WILLY S.Brid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academic-industry partnerships[J].Research policy,2016(2):148-158.JAN Y,BARRY B,SAHRA J,et al.Credibility and 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 policy making:an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base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 committee reports[J].Research policy,2017,46(1):108-120.李为章.从股权式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发展看我国科技组织管理政策的走向[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高校研究生院,2004.94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第42卷校,受到政府和高校双重经费支持。
二、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美国有众多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本文选取了成立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并在学界具有较高声誉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是: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BC-SIA)、德州农工大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研究所(ISTPP)、科罗拉多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CST-PR)、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IISTP)、堪萨斯大学科技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STE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中心(CSTMS)、明尼苏达大学科技与环境研究中心(STEP)、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科技实践与政策研究中心(INSTEPP)和乔治梅森大学科技政策中心(CSTIP)。
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在类别构成、经费来源、人员构成、研究内容、出版物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背景1.制度背景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美国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学的办学经验,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进而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没有建立任何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甚至在1940年时,美国大学协会还只有16名成员。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吸引外来的科学家,并推动研究型大学参与军事研究。
冷战阶段,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争逐渐转移到科技创新、科技教育上来。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着手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引领下,众多军事研发中心转移到高校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