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2•【字号】甘政办发[2012]122号•【施行日期】2012.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2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明确全省农村经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筑西部生态屏障,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一)“十一五”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全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到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57.2亿元和575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02.7%和86.7%;全省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27%,实现连续7年增产,2010年达到958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900万吨台阶;肉类产量达到86.78万吨、蔬菜产量1208万吨、禽蛋产量10.7万吨、奶产品44.79万吨、水产品1.23万吨,全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11•【字号】甘政办发[2012]152号•【施行日期】2012.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52号2012年6月11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
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进陇药产业发展有关工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进陇药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药品管理【发文字号】甘工信发[2011]671号【发布部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1.10.21【实施日期】2011.10.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进陇药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甘工信发〔2011〕671号)各市、州工信委: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现就进一步做好陇药产业发展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推进陇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陇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2010年7月1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陇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国家工信部将定西列入“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生产原料供应保障基地,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我省进行产业布局,为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重要的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陇药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力推进陇药产业加快发展,做强陇药品牌,做大陇药产业。
二、贯彻落实“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市州工信委要强化工作措施,细化目标,明确责任,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要建立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对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逐项分解落实,靠实牵头部门和重点企业,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兰州、定西、陇南、甘南等重点市州要尽快出台“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其它市州要督促重点企业制定五年发展规划,通过抓重点骨干企业,带动陇药产业加快发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8•【字号】甘政办发[2011]189号•【施行日期】2011.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言甘肃省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4%。
本规划所指民族地区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52号)要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全省民族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成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甘发改规划〔2006〕999号),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甘肃省十二五__解读[修改版]
第一篇:甘肃省十二五__解读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阐明了“十二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1总体目标催人奋进《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
——经济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生产总值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400元,年均增长12%。
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
——资源环境。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显进展。
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1%。
——社会发展。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3‰。
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覆盖城乡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
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
甘肃省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甘肃省“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速,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特别是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获批建设,“3341”项目工程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前四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7%,经济总量不断扩张、速度更加稳健、结构更加合理、动力更加多元、路径更加生态,逐步呈现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呈现以下明显阶段性特征。
1.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迈上中等偏上收入台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6%,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2700亿元左右。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省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超过4250亿元,是甘肃省新开和建成项目最多、投资强度最大的五年。
通过着力实施“十大战略性工程”,“十二五”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6万公里(高速公路3600公里),实现所有市州高速公路连接。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平、天平铁路以及兰州北编组站,兰州西客站等重大铁路项目建成投运。
全省通航机场达到8个,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年。
引洮一期、积石山饮水、靖远双永供水等工程建成通水。
3.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2015年的12%以上,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建成,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和500万千瓦,生物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8%左右。
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为13.2∶42.8∶44。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3•【字号】甘政办发[2011]177号•【施行日期】2011.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77号2011年8月3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发〔2010〕15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以及相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条件一、发展基础与基本经验“十一五”时期,是甘肃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特别是从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2009-2010年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金性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例大幅提高。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13•【字号】甘政办发[2011]216号•【施行日期】2011.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1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开发区是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建设发展步伐,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9〕44号)和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我省首次在省级层面编制的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省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下位规划的基本依据。
本规划中的开发区包括我省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部分工业集中区。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我省开发区自创建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逐步提高,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全省开发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我省自1988年创办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开始,历经创建起步、放手发展、清理整顿、规范发展等阶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已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陇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陇药产业的发展趋势陇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引言陇药产业是指甘肃省药材种植、养殖、加工、研发和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涵盖了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材提取物、中药注射剂、中药胶囊等中药制剂生产、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
陇药产业发展是甘肃省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甘肃省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甘肃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陇药产业的现状、陇药产业的优势和问题以及陇药产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甘肃省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区。
甘肃省地势较高,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地质景观独特,植被资源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较高。
甘肃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为陇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甘肃省丰富的药材资源是陇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药材种植基地,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据统计,甘肃省有50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其中有30多个品种被列入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植物名录。
甘肃省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地区,其中包括多种名贵中草药,如黄芪、党参、狗尾巴草等。
这些药材资源的丰富性和品种的多样性为陇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甘肃省的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甘肃省地处内陆,年平均温度偏低,四季分明,相对湿度适中,阳光充足,降水适宜,这些气候条件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地区,交通便利,便于扩大陇药产业的内外销售市场。
三、陇药产业的现状目前,陇药产业在甘肃省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根据统计数据,甘肃省目前有近4000家中药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中药饮片加工产量居全国前列,中成药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摘要】甘肃陇药是甘肃省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本文从甘肃陇药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路径探讨、对策建议和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对甘肃陇药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发现其资源丰富多样,但存在开发利用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甘肃陇药的加工水平有待提升,市场开拓仍有待完善。
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技术研发、加强市场营销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甘肃陇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甘肃陇药有望成为甘肃省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肃陇药, 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 发展路径, 对策建议, 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甘肃陇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随着人们对于传统中草药的重新认识和需求的增加,甘肃陇药的市场前景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甘肃陇药的资源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资源过度开发、野生资源减少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对甘肃陇药的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对于保护和开发甘肃陇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陇药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通过对甘肃陇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甘肃陇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甘肃陇药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并对甘肃陇药未来的发展展望进行探讨。
通过对甘肃陇药的全面研究,可以为保护和促进甘肃陇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实现甘肃陇药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甘肃陇药资源现状分析:甘肃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陇药资源。
陇药的生长环境以盐碱地、荒山坡地为主,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庆阳市等地。
陇药具有疏肝、利胆、散结、镇痛等功效,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
甘肃的陇药资源主要包括白马草、吉丁草、悬铃木、洼平草等多种药材。
白马草被称为“白马纸”,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湿的中药材,对治疗风湿病、黄疸病等有显著疗效;吉丁草则是一种常见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材,用于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大省,陇药是甘肃传统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甘肃陇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甘肃陇药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甘肃陇药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与山东、湖南等中药大省相比,甘肃陇药产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较低。
二是品种结构单一。
甘肃陇药以防风、柴胡等少数品种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线。
三是陇药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甘肃陇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体系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四是陇药的加工和销售渠道有限。
由于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畅,甘肃陇药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相对狭窄。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甘肃陇药产业应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和对策:一是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陇药产业相应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陇药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陇药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通过打造陇药的知名品牌和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
加强陇药的营销推广工作,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是加强产业合作和区域联动。
甘肃陇药企业应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共同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利益共享、互补互助的产业合作网络。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
加大对陇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优秀人才,提高陇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甘肃陇药产业作为甘肃传统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甘肃陇药是指甘肃省境内种植或生产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
作为甘肃省的地方特色产业,陇药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潜力。
本文将研究甘肃陇药的现状,并提出发展路径和对策。
甘肃陇药的现状:1.资源优势:甘肃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地理条件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甘肃省陇药的品质也有口碑,具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2.生产规模小:甘肃省的中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较小,生产力不足。
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欠缺,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甘肃陇药的发展路径:1.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科研和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2.标准化生产:建立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统一品种种植和生产规范,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陇药的生产效益。
建立中药材的追溯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3.合作社发展:鼓励中药材种植户和中药生产企业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统一管理、规模化生产。
合作社可以通过集体采购、统一销售和科学管理,提高中药材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市场拓展:加强陇药的市场开发和推广,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中药材交流会和展会。
与医院、药店等医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药材进入医疗服务的合作项目,拓展中药材应用领域。
5.政策支持:加大对陇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种植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金融、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甘肃陇药的发展对策:1.加强产业组织和联合经营,提高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供应链的优化调整,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
2.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陇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增强消费者对陇药的信任和选择。
3.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科研合作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4.加大对陇药产区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支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0]52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03.25【实施日期】2010.03.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5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提出的《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2010年2月10日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编制的五年规划。
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省省情的研究,准确把握全省“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科学编制省级重点专项规划。
要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发展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市场经济改革和自主创新贯穿于规划之中,在继承“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要围绕全省发展重点,努力谋划一批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之中,为“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要加强对“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
要根据本部门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精心组织,保障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要按照规划编制进度要求,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保质保量地完成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协调、审批、发布实施等工作。
2010年3月25日甘肃省“十二五” 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省发展改革委)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2]129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05.24【实施日期】2012.05.2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2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各企业:《甘肃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甘肃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名牌战略,不断提高我省企业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围绕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培育壮大名牌产品企业,一大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名牌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名牌建设、重视名牌成长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时期,全省共评定甘肃名牌产品533个,其中5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一批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为甘肃名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甘肃名牌战略的实施,对全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面临形势。
当前,我省品牌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底子薄、基础差,优势不强。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大多数名牌产品规模、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都有很大差距,比较优势不明显,品牌竞争力不强。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甘政发[2012]149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12.27【实施日期】2012.12.27【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2〕14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现将《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2012年12月27日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健康福祉、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结合实际,现制定如下规划。
一、规划基础2009年4月以来,全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全面启动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突出中医药服务,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2500万,职工、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较改革前提高了26和17个百分点。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实现把陇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陇药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
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1270种,动物药材214种,矿物药材43种。
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
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和医药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0年底,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61户,资产总额83.09亿元,从业人员1.2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58亿元,实现利税10.23亿元。
(二)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为加快发展陇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52万亩,产量52万吨。
大宗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六大类药材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65%,除板蓝根以外,其他五个品种的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3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中药材标准体系,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示范区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渭源白条党参、文县纹党、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民勤甘草已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在我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地道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基地。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本规划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制定,是“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企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稳步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顺利实现了规划目标。
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602.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5年累计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573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29.5%;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油产量达到382.1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1383.5万吨、乙烯达到69.5万吨、钢材产量达到699.2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91.5万吨、水泥达到2414万吨。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围绕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原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马铃薯、酿酒原料、中药材等深加工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7月12日)为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优先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10〕29号),加快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壮大陇药产业,现就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大意义(一)加快陇药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岐伯故里”之称,特别是道地药材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大宗品种获得原产地认证,知名度高、交易量大的药材市场初步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初具规模,中成药、藏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教育、科研、人才优势明显,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二)加快陇药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随着世界范围内崇尚中药传统疗法和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以天然中药材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药物的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为中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环境,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办〔2010〕29号文件的实施,为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陇药产业发展。
(三)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陇药产业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虽然陇药工业企业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但从发展态势看,陇药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等特点,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培育壮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及投资前景分析
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分及投资建议一、国家层面的宏观分析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支持中药事业发展”单独作为一节列示,为未来五年大力支持中药发展定下基调。
同时,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中药的消费量不断攀升。
老龄化水平的加剧以及国家对国民健康重点的转移(从重在治疗转移到重在预防),也为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添动力。
近些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年总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而同期世界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仅为4%--7%。
业界预计“十二·五”期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产业、中药保健品、中药膳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日用品、中药兽药、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
1.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井喷是医药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2%。
根据联合国人口部门预测,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和总人口占比)还将逐年增长,2050年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3.30%。
老龄人口是药品市场的主力购买人群,其对药品的消费已占到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
因此,人口老龄化仍然是,也提供了长期看好医药行业的理由。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生活的改变,我国慢性病患者在过去10年以每年1100万例的新增患者的数量在增长。
目前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已经超过2.7亿,其中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是目前老年人发病最高的四种常见型慢性病。
抗慢性病医药市场由于患病者需长期用药,市场规模也是逐年扩大,国内只是心血管病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1000亿元。
考虑到中药的副作用小和价格低廉的特点,未来在抗慢性病用药市场还有很高的成长性。
2.医药消费的刚性需求和天然药物的兴起为中药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医药行业是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医药消费呈刚性增长,治病、康复、保健及重大灾情疫情对医药的需求不可替代。
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
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
本文提出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定位:将甘肃陇西打造为中国药都,以发展现代化药品产业为核心,以提升药品研发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生产技术、推动药品产业集聚为发展目标。
二、政策支持: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培育企业,为药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科研创新: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建立药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药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四、产业集聚:积极引进药品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药品产业链,形成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五、人才培养:加强药品人才培养,建设药品人才培训基地和实验室,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和技术研修,吸引和培养具备药品生产和研发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六、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内外药品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药品企业进入陇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陇西在国际药品产业中的竞争力。
七、环境保护: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推动药品生产绿色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态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甘肃陇西将全面推进药品产业的发展,加快打造中国药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实现把陇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陇药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
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1270种,动物药材214种,矿物药材43种。
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
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和医药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0年底,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61户,资产总额83.09亿元,从业人员1.2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58亿元,实现利税10.23亿元。
(二)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为加快发展陇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52万亩,产量52万吨。
大宗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六大类药材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65%,除板蓝根以外,其他五个品种的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3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中药材标准体系,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示范区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渭源白条党参、文县纹党、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民勤甘草已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在我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地道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基地。
有2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定西、陇南两市是全省中药材主要的种植生产加工基地,两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占全省80%以上。
定西地区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发展较快,目前已注册道地优势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当归基地获得《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3家,34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年加工中药材7.97万吨,加工产值8.6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区域内有6个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6万吨,交易额29.4亿元。
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已在陇西建立了提取、中转仓储基地。
陇南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种植面积接近全省种植面积的40%,规模以上生产企业5家,特别是独一味已发展成为集现代中药、天然植物药和生物制剂研究开发为主的大型上市制药企业。
图1:2009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分布图图2:甘肃省道地药材分布图2.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全省医药行业主要生产门类有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生物药品、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卫生材料、医药用品等,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共166家,其中原料药、制剂企业4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98家,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2家,医用氧企业20家,药用辅料企业4家。
拥有20多个剂型、2931个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3家,产品129个。
全行业资产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8.73亿元和12.97亿元,兰州佛慈、甘肃扶正、独一味制药总资产已超过4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重点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装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佛慈、扶正等一批骨干企业。
图3:《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分布情况图4:甘肃省主要医药企业分布图3.医药产业科研开发具有一定基础。
以兰州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甘肃农大、省中医学院、省医科院、省药物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佛慈、甘肃奇正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中心共同形成了我省药物研发基本格局,医药科研具有较好基础。
特别是生物制药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型肉毒毒素、纯化狂犬疫苗、痢疾双价活疫苗、口蹄疫疫苗和“吾爱”复合酶系列、胸腺五肽、酪蛋白系列产品等生物疫苗在市场上优势十分明显。
兰州兽研所在动物病毒病研究、传染病研究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奇正消痛贴、佛慈浓缩丸、贞芪扶正系列、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等中成药制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加快陇药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医药消费的刚性需求和天然药物的兴起为陇药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医药行业是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医药消费呈刚性增长,治病、康复、保健及重大灾情疫情对医药的需求不可替代。
目前,我国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药品规模接近3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国医院药品年消费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药品零售市场将达到10000亿元以上。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以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在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倍受欢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市场也得到了认可,从全球药品市场趋势看,世界植物药发展速度为10—20%,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2.新医改政策出台,将促进医药产品内需进一步扩大。
伴随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全国将投入8500亿元,对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刺激和拉动作用。
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基层用药需求会逐步增加,农村和社区药品市场已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年均增长有望达到30%以上。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陇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办发〔2002〕61号)、《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0〕483号)、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的实施,为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材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
甘肃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大部分药材仅以原药材或初级产品供应市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较少,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增值效益较低。
全省中药材初级加工量与制药企业使用量只占药材总产量的26%,其中工业用量仅占5%左右,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产业小省。
2.医药工业总量小,缺乏大型企业带动。
我省医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小、弱、散”的局面,多数企业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状态。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0.56%;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7%。
医药工业平均每户企业拥有资产仅1.36亿元。
在全国医药行业100强企业中,甘肃进入排名的只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一家,其资产排45位,销售收入排87位,利润排25位。
从全国医药行业统计情况看,国内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我省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仅43.58亿元,平均不到7000万元。
医药工业总量过小,缺乏产业规模和有市场影响力的主导品种,未形成核心企业带动的强势产业群,无法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竞争。
3.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甘肃医药产业多年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省级投入除了农口部门每年支持中药材种植发展的5000万元外,对医药企业的投入十分有限,极少量的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改造和产品研发。
除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等少数几家医药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上市融资,资金较为宽松外,大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度大,资金匮乏,很难筹集到资金用于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4.研发创新不足,独家品种少。
据统计,全省共有2931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这些药品绝大多数为传统中成药仿制或改剂型品种,科技含量低、低附加值和低档次的品种占绝大部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不到10%。
全省有省级生产批准文号的医院制剂1955个,藏药制剂300多个,但近几年没有1个品种发展为国药准字号新药。
省内制药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单个品种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也仅有5个。
5.营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不足。
我省制药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弱,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市场销售,省外市场份额很小。
传统的产品在传统的区域内以传统的手段销售,营销模式单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较少,缺乏灵活应对市场的策略和手段,难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市场开发不足已成为限制陇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关键因素。
二、“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为核心,加快构建陇药药源研发体系、生产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整合重组,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增强新药研发能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项目带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培育陇药大品种,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陇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扶优扶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先发展道地药材和新特药精深加工,辐射带动陇药产业提质增效,推进陇药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