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验二 凝集、沉淀反应(高等课资)
免疫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凝集反应一、目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用试管凝集反应测定抗血清效价的方法。
二、实验说明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参加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三、实验材料1.试剂抗原、石炭酸生理盐水、阳性血清、被检血清、阴性血清。
2.器材及其他载玻片、小试管(1 cm×6.5 cm)、试管架、移液管、吸管、水浴锅。
四、方法步骤1.玻片凝集实验(1)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大肠杆菌菌悬液。
(2)在一端的菌悬液中加入一滴1:10稀释的大肠杆菌抗血清,另一端悬液加入一滴生理盐水。
(3)将载玻片小心地振动使混合液混匀后静置于室温,数分钟后便可观察到加抗血清的一端产生凝集块,而另一端生理盐水对照没有凝集块产生。
若反应不明显,可放入培养皿中(皿内放入湿滤纸,以保持一定湿度),37℃保温30 min后观察结果。
亦可将载玻片放置显微镜下,凝集块明显可见。
2.试管凝集试验(1)抗血清的稀释抗血清稀释采取倍比稀释法。
取干净小试管7支,排列在试管架上,依次注明号码,每支试管用移液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
(2)按下表操作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待检血清稀释成4个稀释度,5、6、7管分别设为抗原对照、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3)加入抗原各管中加入抗原0.5ml,充分混匀。
(4)抗原抗体反应把各管混合液振摇混匀,置37℃水浴箱中水浴4 h或在室温中过夜,观察结果。
(5)结果观察与效价判断①生理盐水对照管中的抗原(细菌)应分散,无凝集块沉淀而呈混浊菌悬液。
②实验管如有凝集,管底可见到凝集块,液体上部澄清、半澄清或混浊度降低,管底凝集块轻摇即浮起,呈片块状。
③凝集强弱的判断(以“+”表示)“-”:细菌不被凝集,液体混浊、无透明度,管底无伞状沉淀,但由于菌体自然下沉,管底中央出现圆点状沉淀,振荡时复呈均匀混浊状态。
“+”:液体透明度不明显(25%清亮),25%菌体凝集,管底有少许不明显的伞状沉淀。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三) 方法评价
该试验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之一,简 便、快速、实用。故用于鉴定血迹和诊断 炭疽(Ascoli试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敏感性较低(3~20mg/L),对含有多个抗原 抗体对的反应系统缺乏分辨力。方法难以 推广。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三、免疫浊度试验
经典的免疫沉淀试验是抗原和相应抗体在 反应终点时判定结果,方法有耗时、敏感度 低(10~100mg/L)和不能自动化等缺点。70年代 以来,根据抗原和抗体所在液相内快速结合 并产生浊度的原理,建立了免疫比浊法。临 床常用3种微量免疫技术,即透射比浊法 (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 、 散 射 比 浊 法 (nephelometry)和免疫胶乳比浊法(immunolatex turbidimetry) ,借助多种自动化分析仪器来完 成。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液将待检抗原稀释成一定浓度。 2) 将稀释待检抗原和不同浓度抗原标准品 加至试管内,再加入一定量抗体,立即比 浊,记录速率单位(RU)。 3) 以抗原标准品含量为横坐标,RU值为纵 坐标,于普通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根 据待测抗原RU值,查出相应抗原含量。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一) 原理 把抗原溶液小心地加于已含抗体 溶液的细试管液面上。当对应的抗原 与抗体相遇,在界面处形成清晰的乳 白色沉淀环。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二) 操作步骤
1. 用毛细滴管吸取抗血清加于沉淀管(内径 约1.5~2mm)底部,避免产生气泡。 2. 将抗原溶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抗血清液面 上,形成清晰的交界面。 3. 置沉淀管于室温下使其反应,1~5min内 在两界面间呈现乳白色沉淀环为阳性。 30min仍无沉淀环出现则为阴性。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沉淀反应,学习和掌握沉淀反应的特征、条件以及计算沉淀反应的生成物质量。
2. 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一种在溶液中形成沉淀物的化学反应。
在沉淀反应中,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产物是不溶于溶液中的,以固体的形式沉淀到溶液底部。
沉淀反应的常见示例是双积反应,其中两种不同的离子交换产生两种新的化合物。
根据盐类的溶解度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哪些离子会结合并生成沉淀物。
溶质的溶解度常数(Ksp)越小,溶液中沉淀物的生成越容易。
3. 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和器材•需要的材料有:实验用试剂A、B、C;蒸馏水•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烧杯、磁力搅拌器步骤2:制备溶液1.取一定量的试剂A和试剂B,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制备两种溶液。
2.分别用标准容器盛放两种溶液,记为试剂A溶液和试剂B溶液。
步骤3:混合溶液1.将试剂A溶液和试剂B溶液等量混合,使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
2.观察溶液的外观和颜色变化。
步骤4:观察沉淀物1.将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沉淀物生成。
2.如果有沉淀物生成,记录下沉淀物的外观和性质。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使用了试剂A和试剂B进行了混合实验,并观察了是否有沉淀物生成。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编号试剂A溶液体积(mL)试剂B溶液体积(mL)沉淀物有无沉淀物外观和性质1 10 10 有白色,结晶状2 10 10 无无3 10 10 有黄色,不规则形状实验数据分析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试剂A溶液和试剂B溶液摩尔比为1:1时,通过沉淀反应会生成白色、结晶状的沉淀物。
- 当试剂A和试剂B 溶液的体积均为10mL时,无法产生沉淀物。
- 当试剂A溶液和试剂B溶液摩尔比不为1:1时,通过沉淀反应会生成黄色、不规则形状的沉淀物。
5.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混合试剂A溶液和试剂B溶液进行沉淀反应,观察了不同条件下沉淀物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试剂A和试剂B的摩尔比和体积比均对沉淀物的形成产生影响。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
凝集效价的判断:与相应菌液发生++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浓度为该被 检血清的凝集效价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
1.材料
琼脂液,待测血清(未提供),肝癌患者AFP阳性血清(阳 性对照),生理盐水(阴性对照),AFP诊断血清(含AFP抗 体),载玻片,打孔器,毛细滴管
2.实验原理
AFP诊断血清中含有AFP的特异性抗体,肝癌患者阳性血清中含有AFP抗原作 为阳性对照,当待测血清中含有AFP抗原时,就会和AFP诊断血清中的AFP特异 性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免疫沉淀线,反之则无免疫沉淀线,通过观察免 疫沉淀线的有无并和阳性对照对比,就可以判断待测血清中AFP的阳性或阴性。
Ag Ag + 生理 盐水 Ab Ag:肝癌病人AFP阳性血清 Ab:AFP诊断血清
实验结果 Ag与Ab间应出现乳白色免疫沉淀线 Ag与生理盐水间无乳白色免疫沉淀线出现
3. 实验方法
(1) 将配好的1%琼脂放到电炉子上融化,室温自然冷却 到 约60摄氏度。 (2)用玻璃吸管吸取琼脂液加入到载玻片上,使其铺满玻 片,等待其自然凝固。 (3)玻片下垫上打孔纸,用打孔器在凝固的琼脂板上打四 个相邻的孔。每两个相邻的孔不要太远,便于抗原抗体相遇。
对流免疫电泳
(4) 抗原孔内分别加入待测血清和AFP阳性血清,抗体孔 内加入AFP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 (5)将加好样的琼脂板置于电泳槽支架上,抗原孔置于负 极端,抗体孔置于正极端,琼脂板两端用纱布搭桥,使琼脂 板两端电流连通。设置电压60v,电泳40min开始电泳,电泳 结束观察结果。
Ab
Ab:AFP诊断血清
(4) 中心孔内加甲胎蛋白诊断血清,四周孔内分别加入待 测血清和肝癌患者阳性血清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 (5)将琼脂版放入湿盒,置37摄氏度孵箱,24h后观察结果。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材料:
待测血清、 AFP阳性血清、AFP诊断血清(兔抗人AFP )、 生理盐水、琼脂板、打孔器、针头、毛细滴管、酒精灯。
.
15
双向扩散法测血清中AFP操作步骤
1、制备琼脂板:
1%盐水琼脂加热溶化,取5ml均匀铺与载玻片上。
2、打孔:
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成梅花型,针头取出孔中琼脂。
3、封底:
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至琼脂刚刚要熔化为止,封闭孔的底部,以防侧漏。
应用:
检测 AFP 、HBsAg, 协助疾病诊断.
.
14
双向琼脂扩散法测血清中AFP
甲胎蛋白(AFP):
是一种在胚胎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α球蛋白, 存在于胎儿血清中,出生后血清中AFP几乎消失。正常 成人血清中仅含极微量的AFP,经典的免疫学方法检测 不出。
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含量增高,测血清中AFP, 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本试验方法简单,容易观察结果,可测定抗原的灵敏度 约为10~20μg/ml.
应用:
人血清中IgG、IgM、IgA和C3的定量检测。
.
12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中含抗体
Ag
Ag
Ag
Ag
Ag
1:80
1:40 1:20
1:10
未知
沉淀环直径平方
抗原浓度
.
13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操作)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两种溶液置于琼脂糖凝胶的不 同位置,使两者在凝胶中各自向四周扩散,抗原与抗体相遇并 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乳白色沉淀线。
伤寒血清 +
待测菌液
阴性
.
?
8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
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一、免疫凝集反应(一)基础概述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原(agglutinogen)、效价(滴度)、不完全抗体、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agglutination)。
2、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3、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终点时抗原或待测血清(抗体)的最高稀释度。
4、不完全抗体:IgM类抗体与IgG类抗体,IgG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
5、抗球蛋白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已结合抗原(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使红细胞凝集,称抗球蛋白试验(Coombs实验)(二)分类1、直接凝集反应原理:细菌、螺旋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1) 玻片凝集实验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适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2) 试管凝集试验检测有无抗体和抗体效价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
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俩者的交叉配血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血凝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
(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试剂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则能抑制原先的凝集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实验二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二细胞凝集反应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张行润200900140177摘要细胞膜是双层脂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以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各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可以通过使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能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被认为与糖的运输、储存物质的积累、细胞间的互作以及细胞分裂的调控有关。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因为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发生凝集。
大多数凝集素存在于储藏器官中,作为一种氮源;对某些植物而言,受到危害时,凝集素作为一种防御蛋白发挥作用。
凝集素与糖结合的活性及专一性决定其功能。
关键词红细胞凝集;土豆凝集素;PBS前言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有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
(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
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
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可用于抗病毒抗体的检出。
(2)由抗体引起的凝集:(a)如果存在对红细胞表面决定基的抗体,则红细胞亦将凝集。
可用于测定对抗红细胞的抗体的效价或鉴定人的血型。
(b)在红细胞表面,如果人为地使之吸附或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则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将引起红细胞凝集一、实验目的掌握红细胞凝集的原理与方法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PPT
环状沉淀 絮状沉淀 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flocculation)
【原理】将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 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 见的絮状沉淀。
【应用】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方法】 1、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2、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3、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logC/d =K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 48h以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 线
t1为 16~ 24h;t2为24~48h;t3为 48h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已知含量的Ag标 准品
Fahey曲线的绘制
Fahey曲线,使用半 对数纸画曲线,浓 度的对数与沉淀环
(2)试管凝集试验 半定量试验
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常用已知细菌 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 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 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 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 为滴度。
(2)试管凝集试验 半定量试验
方法: 1)倍比稀释待检血清:
0、5ml 0、5ml 0、5ml
•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 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 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 浓度。
【 CIEP方法评价】
(1)简便、快速、敏感度较双扩提高8~16倍,可测蛋 白质浓度达 ug/ml。
(2)要求抗原、抗体比例严格,尽估计使用高效价免疫 血清,必要时对待检样品采纳不同稀释度
(3)不适宜抗原抗体都是球蛋白的检测 。 (4)由于电渗的缘故,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抗球蛋白参与的间接血凝试验 (Coombs试验)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 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 相互靠拢,聚集在一起。 当抗体的分子太少或分子量小,不能克服 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 集。在凝集反应中IgM的作用远大于IgG。 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蛋白质和电解质,缩短颗粒间的距 离;2、增加溶液的黏稠度;3、用胰酶和 神经氨酸酶处理;4:以离心的方式克服颗 粒间的排斥力。
第五章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在适当 的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称为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 敏颗粒后,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也 能发生凝集反应。
1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抗原抗 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2、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现象。 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负电荷,周围吸引 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 一层松散的负离子,构成一个双层电子云。 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 溶液中负离子强度越大,Z电位也越大,Z 电位使颗粒间互相排斥。
示意图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抗原浓度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相应抗原浓度
35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36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凝集反应实验高级教育
• 3.阳性反应(+++——++++):可见中等 或较大的黑色凝块,溶液清亮。
高级课件
26
实验讨论
• 1.实验条件:在23˚c—29˚c度的环境下进行。 • 2.RPR试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 3.血清中加入试剂后充分振荡使其混匀。 • 4.定性实验呈弱阳性或阳性者必须做定量实验
RBC上
高级课件
32
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 实验原理
• 将含有可溶性抗原的待测标本先 与已知抗体混合,充分作用后再 加入抗原致敏的胶乳颗粒,因抗 体已与标本中的可溶性抗原结合, 胶乳颗粒不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 象。
高级课件
33
结果判断
• 若试验出现明显的凝集为阴性反应, 即HCG阴性;
• 而不出现凝集者,即为阳性反应, 即HCG阳性。
高级课件
16
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一)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 (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三) 梅毒确认试验
高级课件
17
非特异性类脂抗体测定
1、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2、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3、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 4、甲苯胺红试验(TRUST)
高级课件
19
成本低。
高级课件
5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
本法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
载体颗粒
抗 体
抗
原
高级课件
抗体致敏颗 粒
凝集
6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又称为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细胞建议实验二细胞的凝集反应(参考)
细胞建议实验二细胞的凝集反应实验一、实验原理红细胞凝集包括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三种类型的细胞凝集现象。
凝集素(lectin)是从各种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组织中提取的糖蛋白或结合糖蛋白,因为能凝集红细胞,故名凝集素。
凝集素最大的特点是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脂中,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即细胞表面的糖基。
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相连,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的凝集。
一种凝集素只对某一种特异的糖基具有特异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A与吡喃糖基甘露糖结合,马铃薯凝集素专一结合的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二聚体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
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作用。
另外,凝集素还具有多价结合的能力,能与荧光素、酶生物素、铁蛋白、胶体金结合而不影响其生物活性,可用于光镜或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二、实验目的1、理解细胞凝集的原理。
2、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凝集反应。
三、实验用品1、器材和仪器仪器:电子天平,大烧杯,小烧杯,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玻璃棒,镊子。
耗材:10ml小试剂瓶,载玻片,盖玻片,1.5ml离心管,擦镜纸,吸头(蓝、黄)。
2、试剂:PBS缓冲液,3.8%的柠檬酸钠,生理盐水,3、材料:鸡血,土豆。
四、实验前准备主要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1台/组,共25台/班);离心机(1台/班);电子天平(1台/组,共5台/班);移液器(1套/组,25套/班)。
辅助仪器:镊子(1把/组,25把/班);玻璃棒(1根/组,25根/班);100mL烧杯(1个/组,共25个/班);大烧杯(1个/组,共25个/班)。
耗材:10ml小试剂瓶(1个/组,25个/班),载玻片(3片/组,75片/班),盖玻片(若干),1.5ml离心管(1个/组,25个/班),吸头(蓝黄吸头各1盒/组,各25盒/班),擦镜纸(若干)。
试剂:PBS缓冲液(10ml/组,250ml/班),3.8%柠檬酸钠溶液(5ml/班),生理盐水(13~15ml/组,375ml/班)备注:PBS缓冲液:称取7.2g NaCl ,1.48g NaH2PO4 ,0.46g KH2PO4,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为7.2。
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和机理,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2. 探究凝集反应的机理;3. 分析凝集反应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3% 的聚丙烯酰胺溶液;- 0.1% 的铁(III)氯化物溶液;- 蒸馏水。
2. 实验方法:1) 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倒入试管中;2) 分别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铁(III)氯化物溶液;3) 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 随着铁(III)氯化物溶液的滴加,聚丙烯酰胺溶液逐渐发生凝集;2. 凝集物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3. 凝集物的体积逐渐增大。
五、实验分析1. 凝集反应的机理凝集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物质在加入适量的某种试剂后,形成固体颗粒或胶体物质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聚丙烯酰胺溶液中的聚合物链通过铁(III)离子的作用,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大分子凝胶。
这种凝胶的形成是由于聚合物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分子聚集形成团簇。
2. 凝集反应的应用凝集反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污水处理: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污水处理中的絮凝作用,通过添加适量的凝集剂,可以使悬浮在水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从而便于沉淀和过滤。
- 药物制剂:凝集反应可以用于药物制剂中的胶体稳定剂,通过添加适量的胶体稳定剂,可以防止药物颗粒的凝聚和沉淀,保持药物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石油开采:凝集反应可以用于石油开采中的油水分离,通过添加适量的凝集剂,可以使石油中的微小油滴凝聚成大滴,从而便于分离和提取。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凝集反应的现象和机理,并分析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凝集反应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凝集反应的特性,应用于环境治理、药物制剂和石油开采等领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凝集反映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凝集反应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2. 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会观察和记录凝集反应现象。
三、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形成的凝集现象;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凝集现象。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 可溶性抗原- 抗体- 0.85%NaCl溶液- 玻片- 移液器-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玻片凝集反应箱- 离心机- 烧杯- 试管- 移液管- 移液器五、实验步骤1. 将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蜡笔将玻片分成若干等份。
2. 在玻片上分别滴加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抗体和0.85%NaCl溶液。
3. 用移液器分别取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抗体和0.85%NaCl溶液,分别滴加到玻片上。
4. 用玻棒轻轻搅拌,使抗原、抗体和电解质充分混合。
5. 观察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6.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对照实验。
六、实验结果1.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2. 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3. 0.85%NaCl溶液作为电解质,促进凝集反应的发生。
七、实验结论1.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技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
2.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类型。
3. 电解质是凝集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可促进凝集反应的发生。
八、实验反思与体会1.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观察凝集现象时,应注意区分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3. 本实验使我了解了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
4.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抗原、抗体浓度、电解质浓度等。
动物免疫学实验实操指导解析报告
动物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一)试管凝集试验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管架上。
如被检血清有多份,对照只需做1份。
2. 被检血清稀释:第1管加入2.3 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第2、3、4管加入0.5 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然后用加样器或刻度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 ml ,加入第1管中,反复吹吸5次混匀,吸取1.5 ml 弃之,再吸取0.5 ml 加入第2管中,混匀后吸取0.5 ml 加入第3管,依此类推至第4管,混匀后吸弃0.5 ml (见表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应用
9
二、沉淀反应:
➢ 经典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
➢
+
可溶性抗原
➢ 分类:
✓ 琼脂扩散 ✓ 环状沉淀反应 ✓ 絮状沉淀反应 ✓ 免疫电泳
相应抗体
专业应用
沉淀线或沉淀环
10
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多糖体,高温时溶于 水,冷却后凝固,形成凝胶,呈多孔结构,充满水 分,允许各种抗原抗体分子自由扩散。二者于比例 适当处相遇,发生沉淀,形成可见的沉淀带。
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 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
专业应用
3
实验材料
伤寒杆菌诊断血清、伤寒杆菌菌液、生理盐水、 载玻片、接种环、记号笔、酒精灯;琼脂板、 打孔器、针头、毛细滴管、待测血清、 AFP阳 性血清、AFP诊断血清(兔抗人AFP )等。
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操作)
专业应用
18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的比较
抗原性质 反应时间 反应产物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颗粒性或可溶性抗原致 可溶性 敏颗粒
几分钟
数小时至数天
凝集块
沉淀物
专业应用
19
思考题
❖ 1、凝集反应的原理及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的 用途是什么?
❖ 2、沉淀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专业应用
20
作业
1 写出实验报告 2 分析凝集反应的结果和意义 3 绘出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图
Ab
5
3 Ag?
4
4
Ag
专业应用
16
抗AFP抗体
双向扩散法测血清中AFP实验结果
1
6
2
5
3
4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2
5
3
4
1、4两孔(阳性对照孔)与中心孔之间应出现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线, 5、6(阴性对照孔)两孔与中心孔之间无沉淀线。
2、3两孔(待测血清)如与中心孔之间也出现了沉淀线,且一端与 相邻的阳性对照血清形成的沉淀线相吻合,则该待测血清为阳性。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专称业应凝用 集素
6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即抗
原抗体的反应在玻片上进行,是一种定性的试验。用 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本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杆菌标准诊断血清鉴定未知 细菌。
材料
伤寒杆菌诊断血清、伤寒杆菌菌液、生理盐水、 载玻片、接种环、蜡笔、酒精灯等。
如待测血清与中心孔出现了沉淀线,但与阳性对照血清的沉淀线相 交叉,不判为阳性。
如待测血清24h内与中心孔间无专沉业应淀用线则为阴性。
17
双向扩散法测血清中AFP注意事项
1、琼脂板一定平整、光滑 (无气泡),琼脂不可过厚; 2、打孔不要划破边缘; 3、加样要加满而不溢出为止; 4、合理分配吸管,Ag、Ab吸管不能混淆。
2、打孔:
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成梅花型,针头取出孔中琼脂。
3、封底:
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至琼脂刚刚要熔化为止,封闭孔的底部,以防侧漏。
4、加样:
中间孔加抗AFP抗体,1、4孔加AFP阳性对照,2、3孔加待检血清,5、6孔加 生理盐水。
5、反应:
于湿盒,37C 24h。
1
A1g
6
2
6
2 Ag?
5
3
专业应用
7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操作步骤
➢ 取洁净玻片1张,用蜡笔划分2等份,如下图所示 ; ➢ 无菌操作,用接种环分别于一、二格内各加2~3环伤
寒杆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 ➢ 用接种环取待测菌液,分别涂布于生理盐水和伤寒血
清中,混匀; ➢ 轻轻摇动玻片,1~2分钟后观察结果。
生理盐水 +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两种溶液置于琼脂糖凝胶的不 同位置,使两者在凝胶中各自向四周扩散,抗原与抗体相遇并 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乳白色沉淀线。
应用:
检测 AFP 、HBsAg, 协助疾病诊断.
专业应用
14
双向琼脂扩散法测血清中AFP
甲胎蛋白(AFP):
是一种在胚胎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α球蛋白, 存在于胎儿血清中,出生后血清中AFP几乎消失。正常 成人血清中仅含极微量的AFP,经典的免疫学方法检测 不出。
待测菌液
阴性
专业应用
伤寒血清 +
待测菌液
?
8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结果及判断
❖ 盐水侧无凝集颗粒; ❖ 血清侧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为阳性,仍为均匀一致乳浊
液者为阴性。
注意事项
1、接种环在伤寒菌液取菌前后均需严格灭菌,以免出现假阳 性。 2、注意涂菌时,先涂生理盐水侧,以免污染血清产生错误结 果。 3、摇动玻片时不要把两凹内液体混在一起。
2.沉淀反应: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教)
(2)双向琼脂扩散试专验业应(用 操作)
4
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的种类
抗原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主要有: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补体参与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专业应用
5
一、凝集反应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 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
分类: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仅抗原或抗体扩散 —— 定量实验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 抗原和抗体同时扩散 —— 定性实验
专业应用
11
(一)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示教)
原理:
适宜浓度的抗体预先在琼脂中混匀后制成琼脂板,以 适当距离打孔,将可溶性抗原至孔中,抗原向周围扩散,与 琼脂中抗体相遇,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宜时,出现沉淀。沉淀 环的直径与孔中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可根据沉淀环直径大小 从预先绘制成的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标本中抗原含量。
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含量增高,测血清中AFP, 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材料:
待测血清、 AFP阳性血清、AFP诊断血清(兔抗人AFP )、 生理盐水、琼脂板、打孔器、针头、毛细滴管、酒精灯。
专业应用
15
双向扩散法测血清中AFP操作步骤
1、制备琼脂板:
1%盐水琼脂加热溶化,取5ml均匀铺与载玻片上。
实验二
凝集、沉淀反应
专业应用
1
实验目的
1.熟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概念。 2.了解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3.掌握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的原理、方法及其
用途。 4.掌握双向琼脂扩散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
判断。
专业应用
2
实验原理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所呈 现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
本试验方法简单,容易观察结果,可测定抗原的灵敏度 约为10~20μg/ml.
应用:
人血清中IgG、IgM、IgA和C3的定量检测。
专业应用
12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中含抗体
Ag
Ag
Ag
Ag
Ag
1:80
1:40 1:20
1:10
未知
沉淀环直径平方
专业应用
抗原浓度
13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