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泳铮宋代《中庸》兴起与佛教的先觉a

合集下载

必修三易错易混点

必修三易错易混点

必修三易错易混知识点一、传统儒学、新儒学、理学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他们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属于传统儒学,(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2)社会关系上,儒家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人;(3)人性上,荀子主张“性本恶”;孟子主张“性本善”。

(4)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5)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汉代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从内容上看,新儒学的内容存在以下区别:(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三纲五常”,用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中的内容而形成的。

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种,应注意二者区别:(1)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格物致知”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2)从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宋明理学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批判,进而发展传统儒学中的合理内容,如仁政的思想、民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国学考试参考答案

国学考试参考答案

1、孔子是春秋时(A)国人。

A、鲁B、齐C、燕D、韩2、《大学》和《中庸》是( C )中的两篇。

A、《论语》B、《孟子》C、《礼记》D、《国风》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 D 》并称“六经”。

A、《论语》B、《道德经》C、《国风》D、《乐经》4、孔子非常喜欢《B 》,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A、诗B、易C、书D、乐5、儒家以(A )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经世致用C、博古通今D、经邦济世6、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 B )。

A、三人行,必有我师B、因材施教C、文、行、忠、信D、好为人师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 B )。

A、君子不应被器重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C、君子应当被器重D、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 C )。

A、北斗星B、北方的星空C、北极星D、北方的星辰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D )。

A、敬爱父母B、敬爱师长C、友爱弟弟D、敬爱兄长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D )”]。

A、不逾矩B、谨而信C、不贰过D、思无邪1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A )。

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2、“不迁怒、不贰过”出自( A )。

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D )。

A、《论语•乡党》B、《论语•先进》C、《论语•子罕》D、《论语•泰伯》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B )。

”。

A、光阴如梭B、不舍昼夜C、光阴如晦D、不曾停留15、《论语•泰伯》有言:兴于、立于、成于。

( D )A、乐、礼、诗B、诗、乐、礼C、礼、乐、诗D、诗、礼、乐16、[往者不可谏,( B )。

]A、切问而近思B、来者犹可追C、来者不可举D、道听而途说17、“吾日三省吾身”出自( C )。

A、孔子B、孟子C、曾子D、荀子18、有子曰:“( B )之用,和为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答案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答案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答案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考试(习题卷6)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考试(习题卷6)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考试(习题卷6)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9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西汉史游《急就章》的性质是( )A)书法作品B)字典C)奏折D)识字课本2.[单选题]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

A)道家的出世思想B)法家的权谋思想C)儒家的政治齐平思想D)墨家的兼爱思想3.[单选题]与乌克兰、美国德克萨斯州并称为“世界三大菜园”的是______。

A)四川B)广东C)北京D)山东4.[单选题]避讳之风起源于()A)周代B)秦代C)汉代D)唐代5.[单选题]佛教“四谛”是指____。

A)生老病死B)四大皆空C)脱苦D)苦集灭道6.[单选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仁、礼B)王道C)礼、乐D)仁、义7.[单选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真正发展的是( )C)华严宗D)律宗8.[单选题]“以吏为师”是( )朝代实行的A)汉B)秦C)周D)隋9.[单选题]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 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 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____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10.[单选题]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公元1400年至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

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A)“纪传时期”B)“编年时期”C)“方志时期”D)“仪器观测时期”11.[单选题]在5000种左右的世界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B)汉语C)法语D)西班牙语12.[单选题]建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____,《赠白马王彪》是其代表作。

A)曹操B)曹丕C)曹植D)王粲13.[单选题]《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涉及医学理论的是( )A)医经B)经方C)房中D)神仙14.[单选题]儒家的创立者是A)荀子B)孔子C)周公D)孟子15.[单选题]中国美食兼具色香味形,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而且可赏可观,值得细细品鉴。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 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 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对应训练2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 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粟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辽界”“宋境”“籴粮”“出官仓粟”可知这是官府设 置专门为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属于榷场贸易,故选C项;材 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由官府设置,虽有民间参与,但不属于 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间的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 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 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 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 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 影响越来越大。 5.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 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 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 “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 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中国文化概论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化概论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化概论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答案: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答案:唐传奇3.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答案:两汉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答案: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5.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根据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魏晋风度以弘毅、循礼、忧国为特征。

6.苏轼的《前赤壁赋》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请问当时是农历的什么时间?答案:月中7.天气渐暖,孔子打算请人做一套春服,可以穿了和学生、朋友一同踏青。

请问他拿到的衣服衣襟向哪边开?答案:右边8.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流变都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

请选出下列姓氏中全部以职位为姓的选项答案:司马、司徒、司空9.下列哪项行为在中国古代是不违法的?答案:作《小雅•巷伯》刺幽王10.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答案:围棋11.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以下属于今文经学特点的答案:政治视角阐发微言大义12.庄子提出的()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答案:得意忘言言不尽意13.魏晋时期陆机《文赋》这篇文章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与这种文学观点相似的有答案: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诗者,吟咏情性者也。

14.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佛经翻译的需要,翻译者往往采用外来语的音译词。

下列哪些词语是音译词?答案:菩提菩萨佛陀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作者:邓曦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12期摘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经过东汉的准备期,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兴起,至唐宋达到全盛,宋代以后开始衰落。

中国佛教的兴起与衰落和中国历史政治的变迁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着重论述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佛教传播发展的关系,认为前者是佛教在六朝时期兴起的重要促成条件。

关键词:中国佛教;兴起;历史契机一、佛教初传时期中国的信仰状况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支使者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浮屠经。

这是现存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1]而后,东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明帝的异母楚王英对浮屠的崇尚,都表明佛教的影响已经触及社会上层。

但直至东汉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桓帝,他们皆是把黄老、浮屠之祠并列,始终将佛教和祈愿长生不老的黄老信仰等同看待,佛陀被当作有禳灾招福、长生不老之灵力的神明来信仰。

前来传道的西域沙门被当作扮演巫祝角色的修仙者而受到尊敬。

这样,佛教就完全作为与追求现世功利的道教本质相同的信仰来接受了。

史载最早的译经僧为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从明帝到桓帝前的百年间丝毫不见译经的记载。

佛教开始主要由西域来华侨民传入,并盛行其间。

这些侨民长年居住中国,对于佛经翻译并不存在语言障碍。

自阿育王弘传佛法以来,佛教即已具有作为普世宗教向外传播的特质。

那么,这百年间何以从未有西域侨民动过将佛经汉译,令佛法广被华土的念头?佛教初兴时,“中国僧人本身也从来没有面对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统一学派或另一个学派的佛教”。

[2]这个问题从上述明帝至桓帝的佛教信仰实质即可获解。

两汉之际,祠祀泛滥。

如刘邦的孙子刘章,在诛灭吕氏势力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到汉文帝时被封为城阳景王。

作为保护刘氏皇室的功臣,城阳景王逐渐演化为维护大汉统治的保护神。

至东汉末,单在济南祭祀城阳景王的祠庙就多达六百多座。

[3]当时上层的佛教信仰无异于民间的祠祀信仰。

“浮屠”能从当时大量的祠祀对象中获得上层统治者的青睐,必先已在民间广为崇信。

国学智慧-网课答案最新版

国学智慧-网课答案最新版

国学智慧-网课答案最新版1. 单选题法家所说的“因性说”的“因”是()的意思。

顺着2. 单选题一个社会的动荡和稳定关键在于什么?()物质的分配秩序3. 单选题 ()是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

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4. 单选题王道治国的思路在于什么?()仁政5. 单选题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的人是以下哪类人?()学而知之6. 单选题“虑”在“安而后能虑”中指的是()。

思虑周详7. 单选题“境界”一词出自什么地方?()佛教8. 单选题伏生曾为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奴的时候将诗书藏于哪里?()墙壁中9. 单选题“天命之谓性”出自以下哪本书?()《中庸》10. 单选题立法、(),普法是法律的三个基本问题。

执法11. 单选题《新君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世界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12. 单选题老子的核心观念是什么?()退守13. 单选题根据孔颖达的理解,对唐朝的“礼”影响最大的什么?() “礼”的精神14. 单选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15. 单选题读《周易》时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进德修业16. 单选题王官之学的下行是诸子之说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另一来源。

读书的普及17. 单选题儒家所讲的道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正道”,其含义是()。

道德18. 单选题“苛法”的含义是什么?()立法太细19. 单选题“义政”中讲到,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

义20. 单选题“近交”是出自墨子学说中的哪一著作。

《所染》21. 单选题对先祖的()是《礼》。

怀念22. 单选题“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和温暖。

光明23. 单选题从史学的角度而言,对《春秋》的品读主要是先从以下哪部开始入手?()《左传》24. 单选题关于对天下的治理,庄子认为首先要()天下,然后才能治。

顺应25. 单选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 20篇26. 单选题《周易》的“易”的意思有三个:变易、()、简易。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成为了一位觉者,后来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者“开悟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间痛苦和无常的观察使他产生了对解脱的渴望。

在他的求道过程中,他经历了长期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

佛陀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他教导人们通过消除欲望和培养慈悲心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早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形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僧团。

早期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解脱的境界)。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巴利三藏》等经典。

大乘佛教浮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大乘佛教相信佛陀的教导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慈悲,可以使众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经典包括《华严经》、《法华经》等。

密宗佛教是佛教的第三个主要阶段,浮现在公元6世纪。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者可以通过密续(特殊的仪式和口传教授)获得快速的解脱和成佛的方法。

密宗佛教的经典包括《金刚经》、《大日经》等。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逐渐衰落,并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多次兴旺和衰落的周期。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对文化、哲学和艺术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除了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中亚、日本、韩国等地。

在这些地方,佛教与当地的文化和信仰相融合,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

佛教经历了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藏网上在线做题

西藏网上在线做题

选择题哲学家徐复观认为:“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

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

因之,假使殷代也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

这说明A.“封邦建国”之制始于西周B.商代尚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C.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D.商、周政治制度之间不存在延续性【答案】B【解析】根据“殷代无嫡庶之分”“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可知,商朝没有形成严格区分嫡庶、父子相传的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排除A;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选择题春秋时期,郑国正卿子产、晋国大夫赵鞍皆下令将刑书铸在鼎上,将其公之于众;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通过后,被公开在集议场的墙上。

这些做法A.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B.使平民阶层获得立法权C.标志着贵族政治的瓦解D.完善了东西方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将其公之于众”“被公开在集议场的墙上”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公开”,“公开”可以避免贵族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随意解释法律,有助于打破贵族的司法垄断,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和古罗马时期将法律公开,没有强调使平民阶层获得立法权,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但不代表贵族政治的瓦解,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和古罗马时期将法律公开,没有涉及东西方法律体系的完善问题,D项错误。

选择题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

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

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

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

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恢复,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项正确;A项是1972年,排除A;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

北京市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6

北京市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6

北京市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6一、判断题1. 春秋时始有公主称号,魏晋以后公主的丈夫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故称“驸马”。

正确答案:B[解析] 战国时始有公主称号,魏晋以后公主的丈夫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故称“(江南博哥)驸马”。

2. 天台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故在民间影响最大。

正确答案:B[解析]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故在民间影响最大。

3. 原始宗教的崇拜和信仰其目的主要是逢凶化吉和祈求避灾降福。

正确答案:A4. 白马寺位于河南开封市东郊,为中国第一古刹。

正确答案:B[解析]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为中国第一古刹,誉称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

5. 我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因天时、就地利方式,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均衡对称的灵活布局方式。

正确答案:B[解析] 我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6. 秦汉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称“写实山水园”,为我国山水园林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B[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称“写实山水园”,为我国山水园林奠定了基础。

7.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病和养生的药物,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正确答案:A8. 滇红属条形红茶,铁观音属条形乌龙茶。

正确答案:B[解析] 铁观音属卷曲形乌龙茶。

9. 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可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正确答案:A10.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正确答案:A11. 现在的滕王阁是复制品。

正确答案:A[解析] 历史上,滕王阁历代屡毁屡建,现在的建筑为1989年的复制品。

12. “黄肠题凑”是指秦朝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正确答案:B[解析] “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22托育2)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托育2)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托育2)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判断题】清朝在服饰文化方面,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答案:对2.【判断题】隋唐《大唐仪制令》存在一条“践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

答案:对3.〔判断题〕三国时期是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最终行成的关键时期。

答案:对4.〔判断题〕元代是象辇作为皇帝的交通工具。

答案:对5.【判断题】秦朝思想是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嘛?答案:对6.【判断题】元朝是中国疆域最广阔的朝代。

答案:对7.【判断题】汉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和船。

答案:对8.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答案:对9.【判断题】三国时期《洛阳赋》和《龟虽寿》俩部作品是体现了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应。

答案:对10.(判断)元代船只的底部时平的,形状兼有遮阳船和行沙船的优点。

答案:错11.辎车一般是普通平民百姓所乘坐的车辆。

()答案:错12.【判断题】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

答案:对13.【判断题】魏晋时期,上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答案:错14.【判断题】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只出现了东吴这一个政权。

答案:错15.【多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有哪些()答案: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带有割据分裂的烙印;科技成就成果突出;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16.【多选题】什么是航海必备的条件与主要工具?答案:造船业;航舰;航船17.〔多选题〕宋代是我国瓷器活发展的鼎盛时期,下列哪项出自宋代。

答案:官窑;汝窑;哥窑;定窑18.【多选题】汉朝的衣服,主要有答案:襜褕;襦;袍;裙19.【多选题】驿站的主要职能有什么?答案:交通枢纽;换马匹的场所;传递信息;给过路行人提供住宿条件20.【多选题】汉代的楼船是当时的主要战船。

一层叫(),二层叫(),三层叫()。

答案:舱;庐;飞庐21.多选题:先秦的交通工具以什么为主答案:驴车;马车;骆驼22.【多选题】宋代的出行工具数量繁多,陆路以动力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种种类答案:畜力类和人;畜力并用;人力类23.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是:答案: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佛教的传播,以及石窟艺术的传入;科技成果成就突24.【多选题】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情况正确的是()答案:政治混乱;人口迁移;民主融合25.【多选题】元朝历代皇帝都有哪些()答案:元太祖;元定宗;元太宗;元宪宗26.【多选题】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不正确的是()答案: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27.(多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情况()。

2021年东师中国思想史春在线作业

2021年东师中国思想史春在线作业

秋春中国思想史春在线作业2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 共30 分。

)1. 王守仁后学中主张“天根”把心学引入禅学是()A. 王畿B. 邹守益C. 王艮D. 聂豹正确答案:2. 清初学者胡渭学术著作将《周易》经传与图说区分开来, 这部著作是()A. 文史通义B. 易图明辨C. 明夷待访录D. 雕菰集正确答案:3. 洋务时期, 最早阐发中体西用观念是()A. 张之洞B. 刘坤一C. 冯桂芬D. 曾国藩正确答案:4. 汉初统治者推行修养生息政策根本目, 即终极目是()A. 让农民很快富裕起来B. 发展经济, 稳定人心, 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C. 处理国计民生问题D. 减轻地方地主阶级对农民直接剥削正确答案:5. 姚莹关键著作是()A. 《中孚堂全集》B. 《古文辞类纂》C. 《惜抱轩全集》D. 《小倦游阁文集》正确答案:6. 朱熹是中国思想史上关键人物之一, 她思想对中国后世相关键影响, 她哲学体系基础是哪一学说()A. 天理论B. 心性论C. 心外无物论D. 格物致知正确答案:7. 郑观应主张不包含()A. 以“道”、“器”关系说明旧学与新学关系B. 健全基层组织和舆论监督机制, 制订文化政策等C. 主张变革内政, 抵御侵略D. 实施保护工商业政策, 裁撤厘金, 收回海关权, 保护关税等正确答案:8. 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 增强了秦国军事力量B. 加强了秦国中央集权制度C. 废除了旧制度, 发展了封建经济D. 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正确答案:9. 对朱熹、陆九渊思想进行调和是元代哪位思想家()A. 赵复B. 陈亮C. 郝经D. 吴澄正确答案:10. 养士之风最盛莫属于哪国稷下学宫, 其规模很大, 能容纳数千名学生在此学习, 为促进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A. 赵B. 齐C. 秦D. 楚正确答案:中国思想史春在线作业2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 共30 分。

)1. 王符对汉末社会批判思想有哪些?()A. 认为君主有没有“公心”是起决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初《中庸》的兴起与佛教之先觉何泳铮摘要:《中庸》本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在北宋时随着新儒学的兴起,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四书之一。

对此有说法认为是儒家学者遍读《六经》,经过仔细权衡最后才决定将《大学》、《中庸》两篇挑选出来作为儒家最重要的文献,又或者认为是直接从韩愈、李翱的文字中得到启发。

然而通过历史的考究我们发现《中庸》的兴起更加可能是来自佛教的先觉。

面对自儒家唐代以来的排佛运动,这时期的佛教徒开始重新思考儒释的关系,他们承认儒家在治天下的作用,但是“心”却是道之本,佛教在正其心方面贡献要大于儒家。

这思路首先体现在释智圆将龙树的《中道》与《中庸》比附,认为儒释“共为表里”;其后释契嵩对《中庸》的改造,促使儒释合流,开创了儒家士大夫谈禅之风,而这些好禅的士大夫则把《中庸》回流到儒家中,并且在笃信佛教的赵宋皇室的背景下,科举考试也加入《中庸》的题目。

在这几种合力下《中庸》才得以兴起,而且开启了宋学谈论“内圣”“外王”之道的语境。

关键词:中庸;理学;释智圆;释契嵩一、引言《中庸》本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其作者以及成书年代从宋代王柏开始便有争议,①一般认为为子思所作,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

至少在秦汉时期,《中庸》还只是礼记中的一篇“传”性质的文章,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中庸》作为单篇列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到了唐代,《中庸》开始受到了重视,李翱曾经作《中庸解》一卷,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在其《复性书》中则可以看到用心性论来解读《中庸》,但是这种重视也仅局限于某些学者之间;然而到了宋代,《中庸》地位陡然上升,进士唱第赐《中庸》篇,复由宰相当众宣读,①而且省试中也出现了与《中庸》相关的题目。

②然后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始合称为四书,③再到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最终将《中庸》定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庸》在宋代兴起,有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即推重韩愈、李翱的先驱作用,尤其是李翱《复性书》中对《中庸》的重新阐释;在宋代佛教特别是禅宗依旧占据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儒家不得不继续辟佛,阐明心性的学问,以完成韩、李未竟之业。

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自胡瑗以来的宋代儒家学者遍读六经,然后挑选出来最适合的典籍来重新阐发孔孟之道。

④依照这些说法,道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一是韩愈的“孤明先发”二是佛教势力的长盛不衰。

宋代的道统论中就提出了这些看法,可谓根深蒂固,其后的哲学史论述中也不断重申了这些看法,因此流传广泛影响颇广。

“继韩”和“辟佛”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无可争议。

然而,思想史的吊诡性在于有时候自身会遮蔽自身,道学的叙述史把佛教对道学(或理学)形成的贡献自动遮蔽起来。

陈寅恪最早指出了佛教僧人对道学起源的贡献:“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

如天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其宗徒梁敬之与李习之(翱)之关系,实启新儒家开创之动机。

北宋之智圆提倡《中庸》,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子”,并自为传以述其义。

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中庸广义》之前。

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

二者之间其关系如何,且不详论。

然举此一例,已足见①(元)脱脱等:《张知白传》,《宋史》卷三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据(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二十,《四部丛刊》本:《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可知。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

新儒家产生之问题,犹有未发之覆在也。

”①我们一般认为司马光(君实)是第一批研究《中庸》的宋代儒家学者,而陈寅恪这段话则指出在此之前便有佛教僧人对《中庸》进行了研究,而这种研究很有可能影响了后来宋学的发展,故谓“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如果成立的话最早的佛教僧人如何阐释《中庸》?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儒学发展?本文顺此思路考察北宋初期《中庸》兴起与佛教的关系,以求阐明北宋初期儒家与佛教的关系,理解《中庸》兴起的背景。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陈寅恪先生提出“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这一猜想后,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太多重视,所以其后七十年尚未有给予系统的论证,宋初《中庸》如何兴起的历史线索以及佛教僧人如何成为新儒家之先觉这些问题被研究得并不多,有的虽然已经涉及,但其结论似不能让人满意,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下面首先对有涉及的文献进行初步梳理和述评: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庸》兴起的时期作出一个界限,并且找寻出其中的代表人物,夯实历史学的基础。

漆侠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四章和第五章大致勾勒出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从宋太宗到宋仁宗期间(939-1063),发掘了宋学形成前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渗透、沟通及其向纵深处发展,上接了陈寅恪先生的猜想,一方面考察了智圆的学术思想并比较了《中论》和《中庸》的中道观,指出儒释融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考察了与智圆同时期的儒生晁迥,认为晁迥同样看到了儒释理论的共同点,并且在修养论上吸收了佛教静坐等的观点,开启了新儒学的先声。

②这些观点无疑进一步论证了陈寅恪先生的猜想,并且深入研究了经过智圆用《中论》解释后的《中庸》思想。

但是虽然智圆与晁迥分别代表着这一时期佛教和儒家的融合的观点,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①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M],《今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1。

很难证明得了佛教是新儒学的先觉者;而且《中庸》经过智圆的阐述后如何回到儒家中这一条线索依旧没有清晰指出。

在史料考证方面另一本重要的著作是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

在该书的《绪说》中,通过对宋代科举题目的考察,从最早出现于《中庸》相关的试题“自诚而明谓之性”追溯出其出题者为好禅的士大夫杨亿和刘筠,认为这种倾向必然与他们平时与佛教僧人谈禅相关;而且这种好禅之风更是源自宋皇室,在乾兴元年(1022)进士唱第赐《中庸篇》,复由宰相当众宣读,这必是当时大事,预示着《中庸》的上升。

从这些例子背后余英时得出结论说,在儒学化与士大夫化的过程中,高僧大德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选择适合需要的儒典,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出某些看法。

这些看法则在他们与士大夫的交往中辗转传进儒学的世界。

他们这些看法不必为儒者所接受,甚至遭到拒斥,但仅就将儒者的注意力引导至某些特定的经典这一事实来说,他们的作用已经很大了。

①余英时的历史考究让我们对《中庸》兴起的历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且看到了儒家士大夫和佛教僧人之间如何互动,这已经很接近问题了,但是因为这是历史学著作,并没有太多涉及到《中庸》与新儒学、佛教《中论》的思想比较,而这一点正是下文需要详细展开的。

此外关于《中庸》中儒释思想如何融合的论述则主要见于一下几本博士论文中,一是王晓薇博士论文《宋代<中庸>学研究》,她是漆侠的学生,在其对漆侠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的思路进行了总结并加入了僧契嵩的《中庸》思想。

这篇论文论述了宋代中庸学的发展脉络,把宋代《中庸》学分为兴起、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兴起阶段,儒释开始融合,佛教徒对《中庸》产生了兴趣,并且在释智圆和释契嵩努力改造下,《中庸》的义理与佛教的思想开始结合起来;发展阶段主要是有王安石和张载完成,形成了理学派;到了发展阶段则是二程和朱熹,吸收了释道两家的学说而统一起来的《中庸》新解。

①这篇论文则主要从义理角度论述《中庸》的发展,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佛教僧人对儒家学者的影响,但是缺乏相应的历史考究显得有点空泛。

解颉理的博士论文《<中庸>诠释史研究》则运用了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对古代《中庸》的诠释史进行分析,总结了邓玄、李翱、朱熹、王夫之和康有为对《中庸》的不同诠释。

②这篇文章有利于理解《中庸》的义理,但是却缺乏与佛教的互动论述。

韩毅的博士论文《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则结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把目光聚焦在僧人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僧人在面对儒家辟佛时的应对,并且论述了僧人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如何改造佛教思想使得其避免与儒家伦理道德碰撞。

③这篇文章从僧人的角度来看儒学,是对上面文章的补充,而且提示了很多佛教面对伦理冲突时候对教义的更改,使其更贴近儒家,但是文章对《中庸》的讨论则比较少涉及。

此外还有一些对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庸》兴起的过程也有极大帮助。

钱穆的《读智圆闲居编》和《读契嵩镡津集》重点从这个时期的两个核心人物智圆与契嵩的代表作来论述这儒释两家在当时的交锋。

④这里可以提示我们当时的复杂环境,而这些僧人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会随着双方力量的强弱而有所侧重,我们在理解他们思想的时候要注意其所处的背景。

关于这两位名僧的其他研究著作还有篠原亨一(Koichi Shinohara)的《ZhiYuan’s Autobiographical Essay:”The Master of the Mean”》⑤、黄启江(Chi-chiang Huang)的《Experiment in syncretism:Ch’i-sung and Eleventh-century Chinese Buddhism》①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6)。

②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4)。

③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6)④钱穆:《读智圆闲居编》,《读契嵩镡津集》[M],《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7-52。

⑤[美]篠原亨一:ZhiYuan’s Autobiographical Essay:”The Master of the Mean”[M],Phyllis Granoff and Koichi Shinohara (eds.),①、邱小毛《北宋释契嵩的生平及文论》②、吴忠伟《忏悔与自讼——孤山智圆的身心技术与宋初儒佛思想的整合》③、孙力平和袁九生《孤山智圆生平及著述考》④……这些文章都从单个人物的角度来探讨佛教与新儒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单个人物时候有所裨益。

三、宋代《中庸》兴起与佛教的先觉陈寅恪先生提出“佛教……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的假想有两个含义,一是佛教对《中庸》内涵的发掘在时间上要先于儒家,二是儒家其后的思想进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史料上分别考察佛教僧人与儒家学者最早讨论《中庸》的情况,然后再对比这两个过程中儒家思想的改变,如果佛教的思想真的成为了儒家的先觉,那么后期的儒家思想中就必然会有佛教的影子。

(一)北宋初期佛教僧人对《中庸》的研究北宋初期佛教对《中庸》的研究发端于何时?而儒学对《中庸》研究又从何人开始?在邓广铭的《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文中介绍了北宋仁宗期间的一名儒生晁迥(948-1030),认为他“熔冶了儒释道三家学说于一炉的一个人”,称他为这一学术时期的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