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主要表现在: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公民的公益慈善观念相对落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较差、公益慈善事业行政色彩浓厚、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等方面。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非理性的社会财富观制约公民公益慈善意识的发展,“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导致“爱有等差”的公益慈善观念,监督不到位造成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传统公益慈善思想导致法律法规滞后。

要改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需要倡导树立理性的财富观,培育公民的现代公益慈善意识,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政府转变角色促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公益慈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富观;政府角色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无论公益慈善的社会支持环境、民众的捐赠热情、公益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都表明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但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需要认真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1.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经济的迅猛增长相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从2008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会提速。

根据这个判断,2008年应该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提速的转折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2008年社会慈善捐助的确因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原因一度出现快速增长,捐款额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34%。

但是,这种状况如昙花一现,随后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慈善捐助额度出现不增反降的局面,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捐款额分别占当年GDP 的比例为0.16%、0.25%、0.18%、0.16%。

构建慈善事业社会治理模式

构建慈善事业社会治理模式

( 二) 对 策建议
1 、 健全法律体 系, 重视农村审计。农 法规的教育 。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 , 增强 【 1 ] 赵 彩虹. 转型期农村 审计质量 管理体
村市场经济要想走 向成熟 , 离不开完善的 审计人员 的服务于党和人 民的忠诚意识 , 系构建初探 [ J ] . 财会通讯 , 2 0 0 9 . 2 .
法律 、 法规和制度 。 因此, 应尽快制定全 国 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监督。 性 的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审计 条例和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 】 林洁, 周思维. 改进农村审计模 式新思
3 、 端正村干部对农村 审计 态度 , 提高 路[ J ] . 会计之友 , 2 0 1 1 . 3 .
构建 慈善 事 业社 会 治 理模式
口文 / 胡 宁
(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 石家庄)
[ 提要] 本文对 中国慈善组织失灵 基本特 征 : 正规性 、 独立 性 、 非 利润 分配 势力 , 近几年 得到一定 的发 展, 但仍面 临
现 象进行分析 , 从 慈善组织的生成机制上 性、 志愿性、 自我控制性和公共利益性 。 慈 着无名 分、 慈善腐败等种种现 状 , 与 国外 究其原 因, 提 出建构 慈善事业的社会治理 善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 除 了具有 的 慈 善 事业 相 比 , 我 国 民 间 慈善 仍 有 一 段 模 式, 即形成一种 慈善组织与政府之 间积 以上特 征之 外 , 还应 当具 有 目的上 的慈 善 漫 长 的 道 路 。据 调 查 发 现 , 我 国 民 间 慈 善
3 、 政策很难 落实。 农村审计机构提 出 立 性 , 而 且要双管齐下 , 不 仅 包 括 政 府 审 到 国计 民生 。因 此 , 政 府 应 当 对 其 有 足 够

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慈善组织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其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其运营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并提出相关观点。

一、治理结构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权力分配和运行规范的机制。

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建立慈善组织内部的秩序和规范,确保组织的合法性、透明度和责任感。

1.1 董事会作为慈善组织治理的核心机构,董事会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财务预算和重大决策。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关背景和经验,能够为组织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此外,董事会的任期和换届机制也是确保组织长期发展的重要环节。

1.2 监事会监事会负责对慈善组织的财务和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组织遵守相关法规和道德标准。

监事会成员应独立于董事会,能够提供客观的监管和评估意见。

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合作与监督关系是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1.3 专业委员会慈善组织可以设立专业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负责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专业委员会能够为组织的决策提供专业性的支持,确保组织运营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二、决策机制慈善组织的决策机制是指组织内部决策的方式和流程。

合理的决策机制能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高效性,提高组织的决策质量和执行效果。

2.1 民主决策慈善组织的决策应充分听取基层成员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投票、讨论等形式进行决策。

民主决策可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和代表性,增加决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2.2 专业决策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决策,慈善组织应当依托专业委员会等机构,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并通过专业评估和研究来支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透明决策慈善组织的决策应当公开透明,充分向社会公众披露决策的依据、过程和结果。

透明决策能够增强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

2.4 运行决策慈善组织的运行决策包括组织的日常活动、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决策。

慈善事业合作方案

慈善事业合作方案

慈善事业合作方案慈善事业是人们为了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积极参与的一种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慈善事业也成为了社会关爱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合作方案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下是一个慈善事业合作方案的例子。

一、合作目标1.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2.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们;3.提高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4.为慈善事业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二、合作方式1.资金合作:合作方向慈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慈善项目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2.物资合作:合作方向慈善机构捐赠物资,包括但不限于衣物、食品、学习用品等,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3.技术合作:合作方为慈善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IT技术、信息传播等,提高慈善事业的效率和影响力;4.项目合作:合作方与慈善机构共同策划和开展慈善项目,携手解决社会问题;5.媒体合作:合作方通过媒体渠道宣传慈善事业,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合作内容1.清晰明确的慈善目标:双方在合作初期确定明确的慈善目标,并按照目标制定相应的合作计划和措施;2.定期评估和反馈:双方定期进行合作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合作方案,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3.公开透明的经费使用:慈善机构应在合作项目的经费使用上保持公开透明,对捐赠方及社会公众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的公示;4.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双方共同合作开展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5.共同宣传和推广:双方共同合作进行慈善事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媒体和社交渠道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6.共同筹款活动:双方共同举办筹款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为慈善事业筹集更多的资金。

四、合作效果1.提高慈善事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捐赠和参与;2.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困境人群的生活状况;3.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4.为合作方提供广告和宣传机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5.为慈善机构提供稳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以慈善理念和慈善行为为核心,以社会组织的特有职能和优势为基础,通过政府、市民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慈善组织的参与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新变化,更是社会治理的新趋势。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具有多重维度和路径,不仅可以在社会服务、扶贫济困、环保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够在政策建议、监督评估、舆论引导等方面进行积极介入,形成慈善组织与政府、市民、企业等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1. 社会服务维度作为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慈善组织在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善组织可以通过资金捐助、物资救助、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对贫困户、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慈善组织还可以开展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精准扶贫等工作,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和公共产品。

2. 扶贫济困维度面对社会中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慈善组织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设立扶贫项目、捐助贫困地区、开展公益募捐等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资助和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机会。

慈善组织还可以注重产业扶贫、教育帮扶等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脱贫。

3. 环保保护维度近年来,环保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慈善组织在环保领域的参与也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慈善组织可以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通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资助环保项目、推动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式,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环保问题,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4. 教育文化维度在社会治理中,教育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慈善组织也可以在此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兴办义务教育学校、资助优秀学生等方式,为教育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慈善组织还可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慈善管理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促进慈善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慈善管理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促进慈善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慈善管理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促进慈善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慈善组织的数量众多、资源分散以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慈善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促进慈善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合作发展的机制以及其对慈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

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慈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资源。

然而,由于各个慈善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求,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资源整合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效应,提高慈善事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资源整合,慈善组织可以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此外,资源整合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合作学习,加强各慈善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慈善行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合作发展的机制合作发展是慈善行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合作发展过程中,慈善组织可以通过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专长,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慈善事业中的各种挑战。

合作发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联合项目推进、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等。

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同慈善组织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同时,合作发展还可以促进扶持对象的全面发展,提高慈善项目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对慈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对慈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资源整合可以提高慈善组织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共享风险,合理分担资源,慈善组织可以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减少损失。

其次,资源整合可以激发慈善组织的创新能力。

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会为慈善组织带来更多的思路和机遇,促使其创新发展。

最后,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还可以提高慈善行业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通过协同创新,慈善组织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回应社会期待,树立良好的慈善形象,为慈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慈善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和互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使命,慈善组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各级决策机构、各级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配套机构和部门。

1. 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是慈善组织中最高层的决策权拥有者。

通常由董事会或理事会组成,负责制定战略方向、决定重大事项以及监督管理层。

董事会或理事会的成员通常由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慈善业务、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

2. 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慈善组织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般包括执行委员会、执行总裁、部门经理等。

这些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资源,推动慈善项目的顺利进行。

3. 配套机构和部门配套机构和部门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慈善组织的日常运作而设立的。

比如,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和审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员招聘和培训,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慈善项目的实施效果等等。

二、慈善组织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是慈善组织保持透明、廉洁和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一个健全的治理机制需要涉及法律法规的规范、内部管理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1. 法律法规的规范慈善组织的治理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慈善法、非营利组织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慈善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顾问机构,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并确保组织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内部管理的监督内部管理的监督是慈善组织治理的重要环节。

慈善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对组织的财务状况、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定期监督和审查。

此外,还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督,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和决策的公正性。

3. 社会公众的参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是慈善组织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

共建共享共治: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维度及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理念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正在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种理念下,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与责任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从维度和路径两个方面,探讨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方式以及发展方向。

一、维度: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和方式1. 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组织,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属性。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益项目、提供社会服务、推动政策倡导等方式,为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2. 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公益需求。

慈善组织作为第三部门,能够灵活运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能力,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 增强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倡导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带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决策和民主治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4. 塑造社会价值观念慈善组织在开展慈善活动的也在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增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 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慈善组织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

这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确保公益项目的有效实施和社会效果的实现。

2. 积极参与政策倡导和公共事务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政策倡导和公共事务,推动相关立法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公益事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第一章: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慈善事业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慈善,如基督教的“救贖”,伊斯蘭教的“卡赞”,佛教的“布施”等。

在中国古代,也有富有慈善精神的传统,如孔子的“仁爱”,释迦牟尼的“菩提心”等。

但在现代,慈善事业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一种基于信仰的行为,更是一种通过各种方式救助贫困、弱势人群的公益行为。

20世纪初,慈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公益慈善,各地区纷纷成立了慈善机构。

此时由于工商业未全面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慈善组织主要以私人个人捐赠为主。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步改善,中国慈善事业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扣除,个人慈善捐赠行为逐渐兴起,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赋予慈善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和资金支持。

200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事业开始得到更为系统的法律保障。

今年9月,《慈善事业促进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为慈善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机制。

第二章: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一)多元化现代社会,慈善事业已不再是单一形态的资金捐赠,更多地体现在多元化的公益行为上。

捐款、义卖、慈善演艺、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形式不一、多样化,广泛受到社会关注。

(二)社会化慈善事业正在走向社会化,各种社交媒体、公益机构网络平台将慈善事业引向了更广泛的受众,进一步推动了公益慈善的参与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三)专业化随着慈善事业的日益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响应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弱势群体等公益行为运营中,慈善机构需要具备更为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保证公益行为的有效执行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四)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慈善事业也不断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冲突、自然灾害导致的难民潮、人道主义救援等课题,需要全球各国和组织的合力应对。

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

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

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一、本文概述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模式选择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成就。

然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慈善事业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慈善组织发展的不平衡、慈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不透明、慈善法制建设的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如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的不规范、慈善市场的不成熟、慈善文化的缺失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方面,要推动慈善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慈善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完善慈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机制,确保慈善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同时,还要加强慈善法制建设,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文章提出了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包括加强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和参与度;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自律机制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加强慈善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促进慈善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慈善法制建设,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走向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近年来,尽管我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如何进行有效的慈善公益事业运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慈善公益事业运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慈善公益事业运作在202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也必须逐步更新和进步。

为了确保有效的慈善公益事业运作,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透明、高效的慈善机构慈善机构是进行慈善公益事业的核心载体,因此必须建立透明、高效的机构来确保公益资金的正确使用和公益项目的实施情况。

必须建立权力分立的机构,确保慈善事业不被滥用。

慈善机构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资金监测和运用机制,可以通过客观数字、投资回报率等手段来监察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资金滥用和浪费的情况。

通过对慈善机构管理人员的资格认证和必要的培训,可以提高机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增强机构运作的高效性和协作性。

二、注重慈善公益事业的品牌营销现代社会,品牌营销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和慈善组织也在通过品牌营销提高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在慈善公益事业的品牌营销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公益事业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来宣传公益事业的意义、效果和成果,增加慈善事业的影响力。

2、开发慈善公益事业的品牌活动,可以将公益事业与流行文化、艺术、体育等组合起来,吸引更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3、探索慈善公益事业的拓展方式,可以通过跨界合作、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来拓宽慈善的营销渠道,创建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三、注重公益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为了达到长期、稳定的公益效果,必须注重公益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在公益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优化公益项目的定位和目标,尽可能准确和明确的公益事业定位和目标,从而更好的保证项目落地效果和可持续性。

2、加强公益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评估,通过对需要关爱、帮助的目标群体、社会需求、资源优势等综合考虑,找到公益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建立完善的公益项目跟踪和评估机制,对公益项目的实施效果、成本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资源协作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公益项目,从而更好的确保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实施效果。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慈善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提供各类慈善服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慈善事业的目标,慈善组织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影响力。

一、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董事会、执行团队、各部门和志愿者等。

董事会负责制定慈善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决策层面上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和指导。

执行团队则负责落实董事会的决策,管理慈善项目和日常运营。

各部门根据慈善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如筹款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在整个组织中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共同为慈善事业服务。

志愿者是慈善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慈善组织可以更好地开展慈善活动。

二、慈善组织的管理模式1. 项目管理模式慈善组织需要高效地管理慈善项目,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顺利开展。

项目管理模式在慈善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模式包括项目立项、计划制定、资源调配、执行监督和项目评估等环节。

项目管理模式应注重项目目标的明确和可测量性,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合理配置项目资源。

同时,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项目结束后,应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步的慈善项目提供参考。

2. 资源整合模式慈善组织通常需要依靠捐赠和筹款活动获取资源。

资源整合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资源管理方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模式包括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资源和支持。

慈善组织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获取资金和物资支持。

与政府、社会团体合作可以获取法律、政策和宣传等资源。

此外,慈善组织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平台进行筹款活动,实现更广泛的资源整合。

3. 透明度与公信力管理模式透明度和公信力是衡量一个慈善组织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别人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的关键因素。

公益慈善机构运营模式

公益慈善机构运营模式

公益慈善机构运营模式一、资金筹集1.1 捐赠收入:公益慈善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捐赠收入。

机构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募集捐赠。

1.2 活动收入:公益慈善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例如义卖、义演等,募集资金。

1.3 政府补助:公益慈善机构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以支持机构的运营和发展。

二、项目管理2.1 项目策划:公益慈善机构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的策划,包括项目的目标、实施方案、预算等。

2.2 项目执行:机构需要按照策划方案,认真执行项目,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2.3 项目评估:机构需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了解项目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参考。

三、合作伙伴关系3.1 政府合作:公益慈善机构需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3.2 企业合作: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公益项目,实现双赢。

3.3 非营利组织合作:机构可以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合作,共享资源,提高效率。

四、社区建设4.1 社区参与:公益慈善机构需要积极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公益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4.2 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开展各种社区服务项目,例如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等。

4.3 社区宣传:机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居民宣传公益理念和项目情况。

五、公益宣传5.1 媒体宣传:公益慈善机构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机构的宗旨、项目和活动情况。

5.2 网络宣传:机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进行网络宣传。

5.3 宣传册和海报:机构可以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进行宣传。

六、志愿者管理6.1 招募志愿者:公益慈善机构需要定期招募志愿者,为机构提供人力支持。

6.2 培训志愿者:机构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素质。

6.3 管理志愿者:机构需要对志愿者进行管理,确保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安全。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特征与路径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特征与路径

作。此外 ,政 府还 应 当积极提升社 会保障水平 ,更多地履行原 制约着这个 政策的推行 。本 文给 出的政策 建议 是 : 本 由个人 和慈善组 织承担 的扶贫济 困的职 能: 同时 ,政府也应
第一 ,在 创新 社会 治理 方 式 ,构 建 新型 国家 治理 体 系的 放 宽慈善组织 的税 收优 惠资格 ,完 善个 人和企业 的捐赠结转机 背 景下 ,政府职 能转变 ,改革行政管理体 制需要释放 更大的行 制 ,为慈善家 实施 “ 战略慈善 ”营造 良好的制度环境 。
( 摘 自: 规 范慈善服务 :我 国慈善立法不可或缺 , 《 中国行 政 管理 2 0 1 5 年6 Y ] ,作者 :谢琼 )
事业 中 占据较大 比重 ,而兼具个人价值 和公益影 响的 “ 战略慈
善 ”尚不多见。 我 国现 代 慈 善 事 业 应 当沿 着 提 升 “ 表达 性 ”和 “ 公 益
社 区居家 养老 作 为一项 治理 养老 难题 的社 会福 利 政策 ,
性”的路径发展 。对于官办慈善而言 ,去行政化 的改革亟待推 在各地 的实践 中取 得了一系列积 极的成果和可供 借鉴 的经验 。 进 。 对草根 组织 而言 ,需进 一步优 化 治理结 构 ,规 范组 织运 但是 ,随着 实践 的深入 ,一些深 层次 问题也开 始显露 出来 ,并
首 先 ,我 国现 代 慈 善 事 业 的 开端 就 带 有 浓 厚 的 官办 色 已经 实现 ,或 由于各 种原 因致使 慈善服务无法继续 进行的 ,慈 彩 。官办慈善属于 “ 公共慈善 ”的模 式 ,它具有 高公 益性 、低 善服 务可 以终止 。 六 、对 志愿者 招募 注 册和 志愿 服务提 供 的规 范 :慈善 组 表达性 的特征 ,不仅限制 了慈善 机构的决策 自主权 ,而且可能 使慈善项 目的运作 偏离 、甚 至违 背捐赠人的意愿 。 织招募志愿 者应 当签订服 务协 议。志愿者应被 视为慈善组 织的

我国慈善诚信治理的法治路径:以信义义务为中心

我国慈善诚信治理的法治路径:以信义义务为中心
在1 6 0 1 年就颁 布了世界上第一部 《 C h a r i t i e s A c t 》,1 8 5 3 、1 8 6 1 年 、2 0 0 6 年又 出台了 《 C h a r i t a b l e
T r u s t s A c t 》、 《 C h a r i t a b l e U s e s A c t 》、 《 C h a r i t i e s A c t 2 0 0 6 》,俄罗斯 出台了 《 俄罗斯慈善活动


问题 的提 出
我 国的慈善活动主要有两种 :私益 慈善和公益慈善 。无 论哪种 慈善活动 ,捐助者 ( 如个 人 、 企业和非营利社会 团体 等捐赠主体 )、受助者 ( 如慈善机构 等运行 主体 )、受益者 ( 如被 救助者 等 )和监管者 ( 如政 府等 ) 等慈善参 与者之间均存在 “ 信任关 系” 。这种信任关 系深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影 响 ,以爱心和诚信为核心 ,显 现 出人格信任 的特征 。其 中,多发生在 以血缘 和地缘为基 础 的亲人 、朋 友及熟人之 间 ,建立在 “ 因亲情而信 ”的熟人社会基础 上的私益慈善活 动 ,因社会 诚信体 系不 健全 ,必然 容 易出现捐 赠者 “ 诈捐 ” 、 “ 赖捐 ” 、被 捐者 “ 骗 捐 ” 、政 府部 门 “ 索 捐” 、 受捐者 “ 受助不感恩 ”而对簿公堂事件等道德 困境 ;而建立在慈善组织 “ 公信力 ”基础之 上的公益 慈善 活动则因缺乏多元社会 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 系 ,也容易 出现 中国青少 年发 展基金 会 ( 以下简称青基会 )希望工程善款他用与违规操作的事件n 等 “ 合法性”危机 。 随着近 年来 各种 “ 伪慈善 ”被 曝光 ,慈善诚 信与 慈善组 织公信 力便 成为公 众热 议 的话题之

慈善组织的治理与决策过程

慈善组织的治理与决策过程

慈善组织的治理与决策过程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与决策过程对于其有效运作和实现社会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以及决策的参与者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慈善组织的内部运作和决策过程。

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是保障其有效运作的基础。

一般来说,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理事会等机构。

董事会是慈善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决策重大事项等。

理事会则负责监督和管理组织的日常运作,确保组织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范进行工作。

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和理事会的成员通常由各界知名人士、专业人士和慈善事业相关人士组成,以确保组织的决策与利益的多元化。

在慈善组织的决策机制中,通常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

这意味着决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多方的讨论和协商,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集体决策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人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避免个人意志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同时,集体决策还能够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共识和统一行动。

然而,集体决策也可能存在决策过程冗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慈善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决策效果。

决策的参与者是慈善组织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除了董事会和理事会的成员外,慈善组织的决策还需要广泛征求和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这包括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受益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利益相关者等。

通过广泛参与决策的过程,可以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权衡,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此外,慈善组织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可信度,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

在慈善组织的决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科学性意味着决策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

可持续性则强调决策需要考虑到长远发展和长期效益,避免短视和急功近利。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做好慈善和公益事业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做好慈善和公益事业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做好慈善和公益事业近年来,慈善和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做好慈善和公益事业,成为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的经验和做法。

1.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既然要利用社会资源,我们首先要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和组织愿意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

比如,我们可以与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合作,共同开展一些慈善活动。

这些企业和组织可以提供资金、物资、场地等资源支持,也可以通过人力、技术、经验等方面的帮助来支持我们的慈善和公益事业。

我们则可以为这些企业和组织提供名誉、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支持。

这样,双方就可以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 创新筹资模式除了与企业和组织合作,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筹资模式,来帮助我们的慈善和公益事业。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众筹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让大量网民通过小额捐款来支持某一慈善或公益项目的筹款方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来,也可以有效降低筹款成本。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特殊的筹款方式,比如,利用物品捐赠、义卖、慈善演出等筹款活动,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3.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要做好慈善和公益事业,除了建立合作关系和创新筹资模式外,我们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确保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的透明和规范。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机构,来负责资金的管理和项目的执行。

这个机构应该设立财务、监督等多个部门,对筹款、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开选拔、评审等方式来提高机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加强宣传和教育要使更多人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来,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我们的慈善和公益项目。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公开论坛、演讲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慈善和公益事业的理念和精神,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些事业中来。

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决策过程

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决策过程

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决策过程慈善机构扮演着社会公益的重要角色,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要确保慈善机构的有效运作,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并针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慈善机构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体系,旨在管理和监督机构的活动,以确保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由一群有经验和能力的人组成,他们具备合适的专业背景和对慈善事业的热情。

董事会负责监督机构的运作,定期审查财务和工作报告,并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

2. 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在慈善机构中,管理层负责日常运营,与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实现机构的目标。

他们应具备相关的行业和管理经验,并能够有效地执行董事会的指示。

3. 其他利益相关方:除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慈善机构还需要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如捐赠人、志愿者、社区组织等。

他们在捐赠、宣传、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能为机构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资源。

二、慈善机构的决策过程慈善机构的决策过程是一系列明确的步骤,用于制定和实施机构的策略和计划,并为解决一系列问题提供指导。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慈善机构决策过程的概述:1. 问题识别: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其本质和影响,建立任务清单。

通常通过调研、访谈等方法来收集相关信息。

2. 目标设定:明确机构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将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目标。

这个过程需要广泛的参与,并确保目标与机构的使命和价值观相一致。

3. 策略制定:制定解决问题的战略方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充分利用资源和专业知识。

这一步骤需要全面评估各种可能的方法,并选择最佳的方案。

4. 实施计划:将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分配资源,确定责任和时间表。

这一过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并确保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5. 监测和评估:在实施过程中持续跟踪和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公益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不仅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使公益活动更加高效,也可以使公益事业的影响力更大。

本文将探讨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合作方式和案例分析。

一、合作意义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与整合。

慈善机构通常具备丰富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可以借助其资源来支持和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

例如,一个慈善机构拥有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可以为公益活动提供人力支持;另外一个慈善机构在资金方面较为充足,可以提供经济支持。

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公益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效益,达到更广泛的影响。

其次,合作可以提高公益活动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慈善机构通常具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相关经验,能够为公益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而合作可以促使公益活动更加规范、高效地进行。

另外,慈善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帮助公益活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公益活动可以得到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支持,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最后,合作可以增强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慈善机构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与其合作进行公益活动可以借助其品牌效应,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慈善机构通常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公益活动提供更好的宣传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受众群体。

二、合作方式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公益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公益活动来实现合作。

双方可以共同策划、组织和推广公益活动,共享资源和经验。

例如,一个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举办公益捐赠活动,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其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来实现合作。

慈善机构通常会提出一些公益项目,例如教育支持、医疗援助等,与其他组织合作共同实施。

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合作机制探析

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合作机制探析

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合作机制探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从人才、项目、领域三个方面对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合作机制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o charities and social work cooperati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then from the talents, project, field, three aspects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is discussed.Key words: charity work, social work, cooperation mechanism以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物质载体的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在产生之初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步分化,各有所长。

目前,二者在我国的发展都遇到了困难,如何充分利用二者的先天关系和后天优势,缓解各自的困境,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一)慈善事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均来自于西方,且二者是同根同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工作从慈善事业中脱离出来,并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由此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二者的独立发展有利于形成各自的特色,但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慈善事业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

原因是在实际工作中,慈善事业更多的是从道义和爱心的角度去开展工作,以募捐和救济为主要工作内容,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标准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撑,且以实物和现金为主要救助形式,对社会特殊困难群体、受灾群众给予事后的帮助。

而社会工作以强调受助者的权利和社会工作者的助人义务为基本观念,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助人模式及方法技巧,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弱势群体、特殊困难群体,而是扩展至全体社会成员,并注重发挥其恢复、预防、发展三合一的功能,强调对受助者能力的培养及社会功能的重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Mickael Howlett.Managing the“Hollow State”: Procedural Policy Instruments and Modern Governance[J].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9).[9]Walter Julius Michael Kickert,Erik-Hans Klijn,Johannes Franciscus Maria Koppenjan.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10]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7).[11](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龙迪勇】中国慈善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汪大海何立军共治不足是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相对单一、社会机制不健全、多元治理主体间边界模糊、合作治理机制缺失。

建立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全社会的信任机制,坚持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合作治理网络,实现多中心协同发展,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慈善事业;多元社会主体;合作治理;自治;共治[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518X(2010)05-0013-05汪大海(1964—),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何立军(1984—),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北京100875)慈善事业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其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制度变迁加剧,社会利益分配结构剧烈调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慈善作为“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逐渐被社会认同。

以1994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在济贫解困、缓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很大,问题很多。

为此,从理论上探究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瓶颈,探索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是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课题。

一、共治不足: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暴露出的问题很多,比如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公民参与度低、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慈善组织“官办”色彩浓厚、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受制约、慈善捐赠机制不健全、运行管理监督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现代慈善意识匮乏、慈善文化发展落后等。

这些综合反映出我国现行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要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笔者认为,共治①不足是当前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严重不足慈善事业是一项普洒爱心、引人为善、关注民生、造福社会、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民参与和推动,而绝不仅仅是政府或慈善组织的专项事务,应该形成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②共同行使公共权力,共同承担责任,联合投入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联合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政府一枝独秀,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挖掘严重不足,社会资源动员与资源整合力度低下,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转型时期,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渐增多,社会矛盾急剧凸显,社会各个阶13JXSHKX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们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和躁动,整个社会对慈善这类有助于调节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整个社会公德理性水平的提升赋予了期待。

政府无法面面俱到,慈善组织也不必独立行走,更加不能等待公民现代慈善理念的迅速生成。

但必须抓紧改革目前这种非合作治理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否则,不仅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阻碍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减少了社会慈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量,而且不能让慈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也不可能实现其“第三次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甚至会因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受到过分的压抑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二)信任机制缺失,缺乏合作治理的基础“在现代慈善事业的运作中,组织和接受社会捐献是整个慈善事业的财政基础,对捐献款物的管理则构成了慈善事业机构运行中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实施救助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则是现代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接受捐献者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则是确保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1]整个慈善事业的运作过程涉及捐赠主体、慈善组织、受赠主体、社会公众、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只有利益相关者之间通力合作,慈善事业才会顺利发展,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信任。

虽然信任并不必然导致合作,但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合作。

一个慈善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其运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目前,许多“慈善”闹剧和慈善黑幕行为,在新闻媒体上频繁曝光,打击了捐赠主体的信心,伤害了捐赠主体的感情,导致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严重摧残着社会公众内心的善念。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曾经这样对中国公益事业作出评价:“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信任机制的缺失和瘫痪,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合作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分散的社会资源不能够通过利益相关主体间的通力合作,快速集聚,产生效能,直接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自治与共治边界模糊,政府与慈善组织间关系缺乏科学定位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主体力量,是沟通捐赠主体和受助主体的桥梁和纽带。

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大批独立自主、规模强大、实力上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慈善组织。

发达的慈善组织的网络运行,不仅能弥补公共政策缺漏,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还能维系和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强势主导社会发展,普遍采用行政干预的模式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与政府二者间自治与共治的边界模糊。

大量慈善组织依附于政府,在一种“中心———边缘”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下求生存,谋发展,缺乏自主性,天生就是一个个畸形儿。

迄今为止,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缓慢,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一些慈善组织相比,都相差甚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推动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但反过来又制约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全球社会公共事务强调合作治理,而非参与治理或社会自治。

现代慈善理念强调“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

必须打破传统慈善政策政治目标的单一性,使政策走出单纯对政治机构负责的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形态。

慈善事业的治理主体不应该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直接作用于治理对象。

行政权力服务于抽象的公共利益的状况,与行政权力持有者的道德意识紧密地相关联。

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应该基于平等的法律身份进行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共同安排,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能够培育公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感、对社会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治理: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突破口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了后工业化进程,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治理也正在发生变革,正在从工业社会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控制导向的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变。

[2]合作治理是社会自治力量成长的必然结果,是对参与治理和社会自治两种理论的扬弃,正在成为主流的社会治理14JXSHKX模式。

[3]在合作治理模式下,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垄断被打破,多元治理主体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开展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正如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对“治理”的界定: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

该委员会认为,“治理”的本质是各主体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沟通、协调、合作、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而并非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由一方制定“游戏规则”,让其他各方来“玩”的一种运作机制。

[4]实际上,合作治理的价值预设和实践机理就涵盖了这一层含义。

合作治理理论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体的多元化、关系的依赖性③、行动的自组织化④、结构的网络化⑤。

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合作治理已成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慈善事业发展主体的多元化问题合作治理的本质体现了一种互惠、分工、协力、共同缔造的精神,体现为一种多元社会主体之间“合作伙伴关系”。

它符合“新公共服务”(New public service)的公民途径(civil approach),强调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指导的核心精神,强调“包括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协调融合、沟通共识等‘合作式’的结构机制”。

[5]在后工业社会情境下,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中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工具是不一样的。

政府的最主要行动工具是法律,拥有强制的权利;商业部门的行动工具是市场中的交换;非营利部门的主要工具就是志愿主义(voluntarism),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间和金钱方面的自愿捐献。

[6]按理说,这三者的完美组合正好可以实现慈善乃至诸多方面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但现实中,尤其是在中国,整个社会长时间过多地被“强势政府”所压抑,商业部门的市场交换体系也依然处于建设、完善之中,而非营利部门的志愿主义非但没有实现自然成长,反倒是被前两者所引诱和“强奸”。

因此,从此层面来讲,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主体机构还相对单一,慈善事业发展的生态主体结构体系有待大力改革。

(二)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信任机制问题合作治理是建立在治理主体的高度信任基础上的[2]。

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模式下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使得“信任与互惠”和“网络与制度”的效用呈现在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实现资源连结、互动伦理增强、共享意愿巩固的目标追求。

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建立起来,自然缺乏能够使得“信任与互惠”和“网络与制度”发挥效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整个慈善领域的社会信任体系也就没能建立起来,也就出现了现实的信任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