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1)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社会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实证性,解释性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性(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4)全方位的研究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状态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世界研究水平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a结构功能主义:(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合作,相关性以及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强调制度和角色的功能发挥,以及各部门对社会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导论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三、教育行为论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失范行为四、教育活动论学校教育的主动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五、教育组织论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组织六、教育制度论社会变迁与教育结构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分层七、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八、教育功能论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人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一、导论1、本书对教育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研究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为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研究视角、方法综合)现实性、实证性。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功能局限性: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

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

地位局限性:应用局限性:其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应用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关于学校成员行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三:第一,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违规行为、管理行为等)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第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个体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体对学校生活的创造性适应。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理解和改进教育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很多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是通过教育得以传承的。

其次,教育是社会实现社会流动性和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就越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

最后,教育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进行正确的教育,人才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投入较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问题。

教育体制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导致教育过程中存在“控制、压抑、繁琐、庸俗”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培养人才。

最后,教育分流的问题。

教育分流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走向了“分化”和“群体化”,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分化的现象。

在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时,教育社会学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

首先,它需要关注教育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与社会的交织融合。

其次,它需要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人才的培养。

最后,它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匹配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教育社会学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其次,还可以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来分析和比较不同教育体制下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最后,还需要结合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分析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本书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①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②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③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5、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涂尔干是社会学奠基者和教育社会学创始者之一。

6、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①教师经济收入②教师权力③教师职业声望④教师专业地位7、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①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②教师队伍的规模③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④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⑤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8、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特点:①教师行为的道德性②教师行为的规范性③教师行为的抽象性④教师行为的自律性9、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①教师的专业素质②教师的人格魅力③教师的评价手段④师生关系10、教师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①社会代表者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定性”,教师必须隐瞒自己而成为“社会代言人”。

实际上教师在扮演社会代表者时所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则”。

②同事的基本特征是“个人独立性”,要求教师以同行的身份、同辈的姿态、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所以教师在扮演同事角色时所奉行的是“平等原则”。

11、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12、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①教师角色期待②教师角色领悟③教师角色实践13、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①教师预期社会化②教师继续社会化14、学生的社会位置和地位:。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 )2.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 )3.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 × )4.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 √ )5.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 )6.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 × )7.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 )8.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 )9.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 )10.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 × )二、选择题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 人口流动B. 社会流动C. 人才流动D. 社会迁移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D)A. 提高行为性成本B. 提高物质性成本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 功能主义范式B. 解释论范式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 群体化形成阶段B. 成熟阶段C. 形式主义阶段D. 瓦解阶段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B. 文化革命C. 教育革命D. 经济革命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 调查法B. 现场法C. 隐蔽法D. 人种学研究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 责任感B. 环境C. 人口D. 国际理解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Chapter 1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基本概念界定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理解(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即相对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为“应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子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即相对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

这里的“应用”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二是,运用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来建立教育社会学自己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这里的“中介”指:第一,中介学科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第二,中介学科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中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的学科。

例如: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构成要素,如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安排;教育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一种研究材料,旨在揭示课程中隐含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教育社会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社会实现对个体进行控制的中介,其目的是为了阐明课程中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以教育中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和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上,它一方面,以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认识和分析教育事实,为教育学提出规范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社会学的理论应用到这一研究对象,从而提出自身的理论,进而发展出自身的理论体系。

因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学科,而非规范学科。

2、社会事实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经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教育组织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社会变迁与教育等。

其主题涉及到了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历史与发展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取得了迅速发展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学科成形时期,范式转换时期,学派争鸣时期,取向修正时期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代表人物:涂尔干、斯宾塞、杜威等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学科制度的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研究范式成形。

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实证性研究确立。

功能主义研究盛行(p32)四、学派争鸣时期(60年代后至80年代中)•冲突论学派。

解释论学派五、取向修正时期•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交流。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存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922-1949创建时期•1949-1979停滞时期;1979到至今恢复重建时期•创建时期:翻译介绍国外,出版著作,开设课程•停滞时期:学习苏联,取消社会学及相关研究•重建时期:成产“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开设课程;建立学校团体,刊物等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研究领域上,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高龄化、信息化、国际化、学习化、价值多元化,社会问题增多,研究焦点突出学校教育范畴,拓展至社会教育领域◆重视国际比较研究及交流与理解(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导致新教育问题)◆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社会外部环境急变,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新变化,如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人与人直接交流减少,不安、孤独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理论•基本观点:首先,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 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 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P7)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

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

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

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

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聚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观察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的种类之一)方式: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优点:长期详尽的观察缺点:情绪涉入,难以推论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目标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序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孔德(社会学之父)的重要理念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教育制度B. 教育政策C. 教育技术D. 教育公平答案:C2.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哪位学者?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威D. 埃米尔·涂尔干答案:D3.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A. 单向影响B. 双向互动C. 无关D. 随机答案:B4. 教育机会均等化是指:A.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B. 教育结果的均等化C. 教育过程的均等化D. 教育目标的均等化答案:A5.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A. 传授知识B. 培养技能C. 塑造个性D. 所有选项答案:D6.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不包括: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实验研究D. 历史研究答案:C7.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 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分层B. 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反映C. 教育与社会分层无关D. 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强化答案:B8.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教育现象B. 社会现象C.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D. 教育制度答案:C9.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不包括:A. 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B. 分析教育的社会功能C. 提高教育质量D. 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10.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包括:A. 宏观视角B. 微观视角C. 历史视角D. 所有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制度、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化、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和社会变迁等。

2.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有什么区别?答案:教育社会学侧重于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作用,而教育学则更侧重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方法的研究。

3.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有哪些?答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个性、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等。

《教育社会学》电大本科作业答案

《教育社会学》电大本科作业答案

《教育社会学》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人文研究范式:教育社会学者充分接纳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新“教育社会学的兴起为代表,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分析方式、全力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过程,主张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由此分化出了各种分之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等,这就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文研究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科学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2.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其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内化教师职业交织,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3.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教师制约教育影响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只能归结于教师自身对道德的内在忠诚。

教师权威的运用在于是学生的行动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或协调起来合作实现某一目标,这是大臣谷有序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秩序的主要机制之一,教师权威也是教师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他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其他行动者的行动。

4.学生重要他人:任何一个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家长、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

由于重要他人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远大于非重要他人,因此,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与特征。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型重要他人。

所谓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所谓偶像型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欢、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二)简答题1.简答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答:学生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存在高相关。

福师《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福师《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教育社会学》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有机论”是由________首先提出的。

(C)A、孔德B、华勒C、斯宾塞D、苏则罗2.二战后把教育社会学称之为“研究教育的社会学”或“证验性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观点是?(B)。

A、教育学分支学科说B、社会学分支学科说C、交叉学科说D、中介学科说3.某人过去是纺织厂的工程师,而今调到一所大学当讲师这种流动属于?(B)A、代内流动B、横向流动C、纵向流动D、非结构性流动4.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D)A、科学技术现代化B、国防现代化C、教育现代化D、人的现代化5.确定调查任务的首要工作是_________。

(B)A、设计调查指标B、选择调查课题C、设计调查方案D、设计调查问卷6.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B)A、华德B、涂尔干C、孔德D、韦伯7.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的理论是?(A)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互动理论D、抵制理论8.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的研究范式是?(A)A、实证研究范式B、人文研究范式C、互动范式D、定性研究9.社会变迁要求教育要做出调适。

社会渐变这种社会变迁类型要求教育应进行?(A)A、教育微调B、教育重构C、教育改革D、教育革命10.教育的权利直接由________所决定。

(B)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文化结构D、人口结构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教育社会学概论》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5.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福师(2021-2022)《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1)-辅导资料(答案)

福师(2021-2022)《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1)-辅导资料(答案)

福师[2021-2022]《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
注:本科目作业有多套随机试卷,请核实是否与您的试卷顺序相一致!!!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教师义务
[B]教师职业声望
[C]教师专业地位
[D]教师权利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正确答案是]:[B]
2、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研究
[A]归纳式
[B]总结式一般方式
[C]特殊方式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正确答案是]:[A]
3、()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正确答案是]:[B]
4、泰勒的()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人是教育的对象》
[D]《民本主义与教育》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正确答案是]:[A]
5、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中国
[B]日本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叙述的层级关系:章:第一章,第二章•节:一、二、•目:1. 2.•次: (1) (2)•研究对象的界说•人们主要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科学研究的对象作区分。

•学科研究须具有独特性。

•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则学科也相同。

•对象相同,方法不同,则学科不同。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社会学的特殊矛盾、特殊的本质。

•简单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什么教育问题?现实与期望有差距,就易于出现问题。

•没有答案和解决办法的情况,是一个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须着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们在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应当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实质,揭示规律。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不同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的指向不同,对研究大范围的大小的认识不同,对研究的侧重点的选择不同,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同。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分两类。

一类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经典说法: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化过程。

•他指出:“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这里界定了教育的含义,并间接地指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

•美国学者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我国学者雷通群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研究个人在群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需何种教育。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 涂尔干的“社会化说”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 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并由此界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8
第二类观点:“相互关系说”
➢ 其一:“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 英国社会学家米切尔认为“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 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 之间的功能关系。”
1905年废科举
4.学校组织、学校文化
学校科层制中的难题、权威与功能 班级系统内部的社会学问题
5.社区与家庭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
家庭中的角色关系与儿童社会化问题
6.社会阶层、家庭环境与学业成就:定量研究
解读:发现事实,给合理化解释。
24
(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
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 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它必须 依靠科学的证据进行研究而不能独立地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
名人之言
“人们应摆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错误认识, 误认为教育能使人具有适应某种职业的能 力从而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教育能给个人 带来更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
——(美国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在谈到 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时如是说)
2
名人之言
“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教育是学校所 传授的知识已被遗忘后尚且余留的精华, 注入观念、方法和思考习惯等。这些都是 教育留给个人而光芒四射的结晶。”
11
(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 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 ➢ 社会化与教育 ➢ 社会结构与教育 ➢ 社会问题与教育 ➢ 社区与学校 ➢ 社会变迁与教育等等。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一、概念理解与辨析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社会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公民教育学:公民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它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跨越各学科领域的边缘性学科。

公民教育学旨在强化公民意识、促进公民能力、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科学派:(社会本位角度的考察)德国的克里克。

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实证、科学;关注教育与社会关系。

2.教育功能论:古代的生物有机体说,由帕森斯。

默顿集大成,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主流派别。

基本观点是结构与功能;共识与整合;稳定与和谐。

涂尔干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法律和犯罪的论著,学门化和科学化,独立学科。

社会化与失范;教育已在促成个体社会化,生物人,社会人;机械团体,有机团体,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导致社会失范。

教育功能;国家性、社会性、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供给人们所欠缺的规范和认知架构,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

影响和局限:适应静止缓变时代;难以应对变迁。

帕森斯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

核心概念:价值共识之机会均等,成就取向。

教育与社会控制:公共性与职业性的双重要求;角色任务(客观要求)及角色期望(主观期待)两方面能力。

教育功能论简评:优点是关注协调发展;强调平衡稳定,重视教育与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教育社会学概论》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_规范性研究__和_证验性研究__的区别。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和_学生群体_的结合体。

4.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__家庭_,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__集体_。

5.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__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_____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6.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__人口出生率__和__人口死亡率__的影响。

7.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8.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__政治情感_、__政治价值观_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9.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____计划_、实施和____总结___四个阶段。

100.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教科书选用权_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_评价手段使用权__。

1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_____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_____”。

1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_____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_____”的学科。

1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______整体性、_____综合性、_____现实性、_____实证性。

1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_____功能范式、_____冲突范式、_____互动范式。

1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_____演绎方法、_____归纳法、_____类比法_ _____联结方法、_____理论与经验关系。

1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_____教师行为的道德性、_____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____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_____。

教育社会学钱民辉知识汇总

教育社会学钱民辉知识汇总

教育社会学钱民辉知识汇总
摘要:
1.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和意义
2.钱民辉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4.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教育现象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教育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影响教育。

在这个领域中,钱民辉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理论和观点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民辉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在对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的。

他主张教育社会学应该以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为背景,研究教育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功能。

他特别强调了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不平等观、教育社会流动观和教育文化观。

他提出,教育不平等不仅是社会不平等的反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原因;教育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机制,它既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整合;教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钱民辉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
理论和观点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他的理论和观点也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化和规范化进程。

总的来说,钱民辉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他的理论和观点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与控制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信息量的扩大,中小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的一些行为失范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一种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怎样预防和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三种表现
(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
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符合其意的乐意接受,否则就消极抵抗甚至当面顶撞。

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

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

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工作的不足
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

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

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单偏激,而当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正面引导,这样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

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其代价可想而知。

(三)家庭的教育不当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也是开始最早而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是,家庭教育不当,例如:骄纵溺爱、粗暴生硬、让孩子提前下学等错误的方式,导致中小学生行为失范。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

三、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控制
(一)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首先,重视学校、班级的环境建设。

学校虽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对社会消极因素进行理想的控制,但可以通过建设内部环境来发挥正向功能。

对学生接受的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积极进取的学校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能对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其次,在理解尊重中加以引导。

中小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智力水平尚不高,看问题尚不全面,个性行为很不稳定。

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对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更要关心。

对于教师而言,关心和爱护好的学生容易,同样对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则较难,而后者又恰恰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他们而言都非常敏感。

因此,教师一定要真心关爱这些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

另外,还要及早预防中小学行为失范,痛说利害,进一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最后,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当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迷恋网络游戏,精神萎靡,理想缺失、道德沦丧甚至犯罪率高发等现象,可以与研究心理教育的专家学者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公布心理咨询热线,畅通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渠道。

以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倾向,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二)改善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针应是:一方面反对对孩子的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努力塑造好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教育观,既关心孩子的身体
健康,学习成绩,又关心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培养。

家长要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子女树立榜样。

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对好的方面给予激励,不好的方面给予指正。

总之,家长要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动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宣传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办好电台节目,严格控制渲染暴力、自杀、恐怖等内容的剧目;加强对出版物、出版市场的引导和管理。

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加强网络内容管理。

其次,公安司法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监测机制,增强预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社区教育和中小学生事务管理;加强中小学生治安保卫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最后,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调工作。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儿童发展内容和方向,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则属于次要地位,但无疑也占据了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三者必须协调统一,学校与家庭可以通过双方互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信息卡、发通知书等进行联系。

同时学校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和要求,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总之,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中小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亡。

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郭枫焰、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华南新闻,2005(3).
[3]罗正华.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
[4]万明之.文化冲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
[5]张苏军.我国教育管理转型研究[A].刑事法评论第6卷[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