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济学悖论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奥肯定律”悖论

浅析中国“奥肯定律”悖论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中国“奥肯定律”悖论四川大学金融学系 黄良美摘要:奥肯定律作为一个由美国经验数据得出的反映实际产出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定律,其GDP与失业率的关系是国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然而中国1996-2018年数据表明总量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违背奥肯定律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认为失业率统计不够精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化、结构性失业、二元经济、政府过度干预等是导致奥肯定律在中国产生悖论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失业率一、引言1962年阿瑟·奥肯提出“奥肯定律”——实际产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0.3个百分点,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具有交替关系。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线性的关系。

我国GDP呈现平稳增长,但失业率却低位走高,这种“GDP增长与失业增长同步”的现象似乎存在“奥肯定律”悖论。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增长变动关系不少国内研究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他们通常采用GDP增长率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来作为衡量失业增长的指标。

于是本文借鉴前人学者的做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下载1996年-2018年间的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并绘制出20多年来两者的大体趋势。

(并没有对奥肯定律的模型形式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但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更非线性关系。

邹薇(2003)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不存在典型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稳定的奥肯定律关系。

三、相关文献综述邹薇(2003)采用GNP、GDP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建构的模型表明,中国总量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明显偏离奥肯定律。

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实证分析,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方福前和孙永君(2009)针对差分版本、缺口版本、动态版本等不同版本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的失业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固定比例的替代关系。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会带动就业率上升的规律。

但在中国这一规律却产生了明显的悖论。

探究其产生悖论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实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奥肯定律;悖论产生;改革措施一、“奥肯定律”及其在中国产生的悖论“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

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规则,其含义是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趋势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会带来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

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

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以上。

也就是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一般来讲,“奥肯定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体现得比较明显,但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失灵了。

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轨迹。

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以远高于2.25%的速度持续增长时,中国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按照“奥肯定律”所讲“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那样下降,反而还在持续上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却出现了变异,甚至呈反方向变动趋势。

有专家据此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奥肯定律”悖论。

再从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

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就业变动率与经济增长变动率之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简单地讲,就业弹性系数就是指经济增长变动1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变动的百分数。

如果经济增长10%,就业增长1%,弹性系数就是0.1。

通常,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了就业增长。

从_三元悖论_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_三元悖论_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流动+固定汇率制+放弃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货币政策无效)”。
模式二,即三角形的右边: “货币政
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放弃固定
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模式三,即三角形的左边: “固定汇
率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放弃资本自
由流动(实行资本管制)”。 模式三与我国 2005 年 7 月 流动,可以免除 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 并排除货币投机冲击的可能性。这样,当 局便可以在实现固定汇率目标的同时, 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解决宏观稳定问 题。但是实行资本管制是存在巨大的机 会成本的,这会将生产经营性资本流动 和货币投机性资本流动一同管死,不利 于 该 国 失 去 全 面 参 与 国 际 经 济 活 动 ,阻 碍该国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导致经济结 构的扭曲和经济效率的下降,并最终使 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图 1 我国 PMI 与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作为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化能 很好地对未来的经济走势进行预测。PMI 的经济容衰界限是 50% 。当 PMI 高于 50% 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信号。当指数 低于 50% ,尤其是非常接近 40% 时,则经济萧条的可能性将增 大。因此,从我国 PMI 的变化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做出一 个合理的判断。 由图 1 可以看出,从 2008 年 7 月开始,我国的 PMI 开始 在低于 50% 的经济容衰界限上徘徊。其中,去年的 11 月更是下 降至 38.8% 。PMI 连续低于容衰界限,清楚地反映了制造业企 业对我国经济下滑的预期。 虽然今年的一季度 PMI 重新踏上 50% 的界限,但是据国 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的统调数据显示,一季度发电量同比下滑 2.25% 。由于得不到用电量等先行指标的支撑,PMI 的短期反弹 可能是企业去库存化的原因,我国经济的全面回暖仍然存在不 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困境分析

“政策悖论”与经济增长

“政策悖论”与经济增长
维普资讯
‘ 策 悖 论 ” 经 济 增 长 ‘ 政 与
・ 晓 薇 江
( 京市社科院 经济研究所 , 京 10 9 北 北 0 0 1)



般 均 衡 : 解 决 宏 观 总 量 问 题 的 理 论 只

般 均衡理论 是 l 9世 纪 7 0年 代 由新 古 典 经 济 学 派 ( 边 际 效 用 学 或
。j.q = 由此 ,昕有 经 济 行 为 者 的 活 动 可 以集 合 q ) a(
为总 量 关 系 .而 各 个生 产部 门 的 生 产 活 动 也 就 此
简 化 为总 量 。 = 系

般 均 衡理 论 优 点是 将 复 杂 问题 简 单 化 ,实
策 ” 并 且 “ 一 个 参 与该 经 济 的个 人 都 被 假 定 为 , 每 是 接 受 给 定 的 价 格 ,然 后 相 应 地按 照 这 些 给 定 的 价 格来 决 定 自己 关 于 购 买 与 销 售 的 选 择 ;没 有 一 个 人 来 掌 管 价 格 决 策 ” Ar w 1 5 ) 一 般 均 衡 理 ( r ,9 1。 o 论 这 一 逻 辑 漏 洞 表 明 ,一 是 价 格 信 号 并 非 是 唯 一
必 存 在 逻 辑 问题 ,即一 是 没 有 一个 行 为 者 运 用市
场 给 予 的数 量 信 号 ;二 是 没有 一个 行 为 者 会 实 际 地 决 定 价 格 。 价 格 决 定是 “ 不 见 的手 ” 是 瓦 尔 看 或 拉 “ 蔽 的 喊 价 者 ”的事 。那 么 , 一 般 均 衡理 论 隐 在 中 ,“ 价 格 上 不 像 在 数 量 上 那 样 作 出 理 性 的 决 在
② 所有 的 i 都满足 均衡 条件 : 一3 — 8 Fra bibliotek维普资讯

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

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

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

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

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

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

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

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

由此观之,从长期来看,交易费用是在不断上升,经济效率是在不断下降,以至于社会可能因此陷入停顿。

这又为诺斯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停滞提供了理由。

悖论就出在这里。

一方面,从边际意义上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

反正无论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同样的原因加以解释[iii]。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论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学的理论往往与现实生活是想悖论。

自2008初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抑制危机的发展但是效果甚微,据有关学者的预测要想度过危机至少得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恢复。

不可否认的是在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但是心的繁荣的背后又会产生新的危机,如何克服经济危机,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问题,但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危机依旧会爆发,在危机来临时我们依旧束手无策,这时经济学中的理论就会与现实社会相悖。

——唐磊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可以克服资本主义中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的私人占有的之间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

但是2008年所爆发的危机我国并没有避免,依旧被风暴所卷入,当风暴来临时我们也做了许多政策性调整,但是其结果是引起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早在1992年前后,当时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中货币的流通量低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这次通货紧缩并没有对我国经济,因为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来看的话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看似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较小,这次危机给中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这次机遇是一把双刃剑,凡事有利既有弊。

这次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市金融场上的次优级住房贷款的用户在金融市场上的大量的投机和金融市场监管不理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开始的标志首先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保护,接下来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没够两大房地产公司的经济链条的断裂,很快整个危机就在美国的各大银行之间以及其他行业之中爆发,并且迅速的影响到全球的其他国家。

由于早先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达,许多国家以及企业都对其进行投资,以取得利润,在经济陷入困境之后手中大量持有美国国债以及在金融市场上持有大量股份的国家或企业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们要承受来自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他们还得进一步对美国市场进行援救,这样才不至于先前在美国市场所进行的投资血本无归。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奥肯定律悖论(即经济快速增长,而失业率却上升)?答:(1)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a(u-u*)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2)奥肯定律悖论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就业水平也没有大的提高,失业率也没有降低,甚至反而有所上升的现象。

奥肯定律悖论与奥肯定律所描述的现象相反的一种情形。

在中国出现了与奥肯定律相背的现象: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学者便用奥肯定律悖论来描述此现象。

我国目前出现奥肯定律悖论的原因是: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劳动力价格对于劳动力供求数量的影响还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要研究我国失业或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明确目前的失业或就业统计的出处,这些统计的意义及这些统计的可靠性。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悖论Triffin Dilemma (Triffin Paradox)概述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

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

内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教授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即:由于当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地位,但各国为发展国际贸易,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其在海外不断沉淀,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作为国际核心货币应该保持币值稳定,这要求美国须是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成为一个悖论。

例证上世纪70年代因为美元泛滥形成的危机是对特里芬悖论的最好印证。

2009年,美国不断推出巨额美元救市计划,大量印钞造成美元全球泛滥。

从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的“尼克松震荡”开始,国际货币体系的市场化时代也就相继到来。

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美元既作为国别性货币又作为国际性货币,书写了一段让世界各国既恨又爱极为矛盾的国际货币史。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是依靠美国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各国在使用美元特别是象储备黄金一样来储备美元时,总是希望美国的经济更为强大而稳定,以保证美元价值的稳定;而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使用越是频繁,他国储备美元数量越大,美国对外的负债或“赤字”也就越大,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也就会越差,受债务所困的危机也就可能性越大,美元也就难以保证价值稳定。

这是一个明显不过的矛盾: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他国愿意多保留它,希望它价值稳定;美元大量被他国保留,美国的负债很大,美元价值又难以稳定。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第9期(总第370期) 2014年9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9(General Serial No.370)September,2014·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郭庆旺1袁赵志耘2(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摘 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长达三十余年高速增长为世人瞩目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于112个国家近四十年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疲软,经济增长也并非是出口导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投资过度。

笔者认为,支撑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实质上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或者说没有这种“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也就没有这一时期的长期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战略在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的同时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三驾马车”“失衡”自然会明显改观。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03⁃16一、引 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失衡”垢病不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就把当时出现的投资膨胀现象比喻为“投资饥渴症”[1],表现出社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热的担忧。

近十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投资贡献率明显高于消费贡献率,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形成了“投资依赖(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共识,甚至将此现象看成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作者:郭庆旺赵志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长达三十余年高速增长为世人瞩目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于112个国家近四十年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疲软,经济增长也并非是出口导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投资过度。

笔者认为,支撑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实质上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或者说没有这种“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也就没有这一时期的长期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战略在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的同时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三驾马车”“失衡”自然会明显改观。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0316一、引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失衡”垢病不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就把当时出现的投资膨胀现象比喻为“投资饥渴症”[1],表现出社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热的担忧。

近十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投资贡献率明显高于消费贡献率,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形成了“投资依赖(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共识,甚至将此现象看成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

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口大增,贸易顺差连年,于是经济学界又根据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曾走过的历程,将中国归类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又因21世纪初的头6年,中国进出口规模日益增大,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外贸依存度过高”的说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国依靠“粗放型”的投资和不可控的外需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辩论辩题

经济增长辩论辩题

经济增长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例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

其次,经济增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

比如,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最后,经济增长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反方辩手观点: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工业化进程中的排放问题,已经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可能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

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广泛的社会福祉提升,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最后,经济增长也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

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过快,导致了金融泡沫的破裂。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正方可以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反方可以引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名言:“经济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否则会给后代留下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结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利也有弊。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金融风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索洛悖论的原因

索洛悖论的原因

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率总是高于资本的收益率。

这一现象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相悖,因此被称为“索洛悖论”。

索洛悖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根据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随着资本的积累,其边际收益会逐渐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资本的增加,单位资本的收益率会下降。

技术的进步: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收益率。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

这使得资本的收益率在长期内保持较高水平。

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索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会提高资本的收益率。

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也是索洛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制度因素会影响资本的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

“三元悖论”中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三元悖论”中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三元悖论中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汇报人:日期:contents •三元悖论概述•货币政策独立性•三元悖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案例分析•三元悖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启示目录01三元悖论概述三元悖论是指开放经济中,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难以同时实现。

在三元悖论中,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是相互矛盾的目标,而货币政策独立性则成为其中一个牺牲品。

三元悖论的定义•三元悖论是由保罗·克鲁格曼在1998年提出的,也称为克鲁格曼三元悖论或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的提三元悖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开放经济中政策选择的困境。

三元悖论对于政策制定者、经济学者以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元悖论的重要性02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定义定义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这种独立性有助于确保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目标。

目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绩效和金融稳定。

通过保持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掌控,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外部冲击,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政策独立性还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减少市场波动和风险。

实现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在面临经济挑战时,中央银行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冲击。

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果。

增强信誉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信誉。

当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市场对其信任度将提高。

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市场波动性,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性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政治压力政治压力是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政府面临经济压力或选举压力时,可能会对中央银行施加政治压力,影响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凯恩斯循环悖论

凯恩斯循环悖论

凯恩斯循环悖论凯恩斯循环悖论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当人们为了节约开支减少了消费支出时,这实际上会导致整体消费支出的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萎缩。

以下是一份关于凯恩斯循环悖论的详细分析和说明:一、现象描述1. 当经济衰退、失业率升高时,消费者普遍压缩支出,减少购买需求;2. 企业因为销售下降、库存过剩,会迫使其减少生产、就业和投资;3. 银行因企业和个人信用降低,缩减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放款;4. 政府因为税收下降、社会保障成本增加,需要收紧政策和预算削减。

这样一来,整个经济环境都会进一步恶化,即经济循环下行。

二、矛盾之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现象似乎有些不可理喻。

消费者节约开支,本应该是一种举措,是对个人财务健康的有益操作。

然而,这种行为却会导致整个经济环境的恶化,整体消费支出下降,最终还可能引发经济萎缩,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凯恩斯循环悖论。

三、凯恩斯循环悖论的原因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它提倡通过政府干预来保证经济的稳定,避免经济危机。

凯恩斯循环悖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掘出来的。

1. 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每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都会让生产商得到一笔收入。

这个收入燃料了企业的投资和雇佣,推动了经济增长;2.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消费者和企业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

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消费支出下降时,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并缩减投资和雇佣;3.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支出,即购物,因为购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消费者们减少购物,就会让整个经济环境停滞。

4. 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收入——支出”循环:购买者的收入来自于产出,而产出又受益于这些购买者的支出。

如果这个循环被打破,就会导致整个经济环境的恶化,也就是凯恩斯循环悖论。

四、如何应对凯恩斯循环悖论1.政府开展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增长,使企业投资和就业增加;2.企业发展新领域,增加更多的销售,来刺激消费者增加消费;3.鼓励消费者参加“购物节”,促进市场需求,同时保持稳定的价格;4.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提高社会财富,促进消费者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等。

博克森悖论

博克森悖论

博克森悖论
博克森悖论是指美国经济学家维利亚姆·博克森提出的一个经
济学悖论。

该悖论主要探讨了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动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经济变得更加不稳定。

博克森悖论的核心观点是,当货币政策调整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为目标时,可能会导致期望通货膨胀率下降,从而实际通货膨胀率也下降。

这样一来,实际利率上升,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进而使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这与一般经济学家认为的货币政策调整会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相悖。

博克森悖论的关键在于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期望。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他们可能会认为未来实际利率将上升,从而降低现在的消费和投资。

这种预期会实际影响到经济的运行,使货币政策的效果适得其反。

博克森悖论的观点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启示。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对政策的预期反应,并慎重权衡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效果。

此外,博克森悖论也突出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因为市场预期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媒体报道、经济数据等。

总之,博克森悖论通过探讨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情况,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人类都无法阻止你装逼了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人类都无法阻止你装逼了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类都⽆法阻⽌你装逼了⼀、丰收悖论设想某年⼤⾃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所有的害⾍,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没有发⽣恶性霜冻,细⾬滋润了成长中的⽲苗,阳光灿烂的⼗⽉使得收割顺利并得以运往市场。

年终时,那么⼀家愉快地坐下来计算⼀年的收⼊,但他们会⼤吃⼀惊:好年景和⼤丰收反⽽降低了他们的收⼊。

⼆、节俭悖论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节俭对个⼈来说是⼀种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有害的,讲使整个社会陷⼊萧条与贫困,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甚⾄形象地告诉⼈们,如果“你们储蓄5先令,将会⼀个⼈失业⼀天”。

三、价值悖论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没有什么⽐⽔更有⽤,然⽽⽔很少能交换到什么东西;相反,钻⽯⼏乎没有任何使⽤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量的其他物品。

换句话说:为什么对⽣活如此必不可少的⽔⼏乎没有价值,⽽只能⽤做装饰的钻⽯却能索取⾼昂的价格呢?四、⾦钱悖论⾦钱原本是⼀种好东西,它是社会财富的标志,意味着对⽆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的价格的肯定和承认。

即使在古代社会,⾦钱所代表的哪个东西即物质财富,也总是社会追求的⾸要⽬标,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

为了⾦钱,可以⽣产出许多丑恶的事来,从勾⼼⽃⾓、⼩偷⼩摸,到杀⼈放⽕、铤⽽⾛险、世界⼤战。

同时,“⾦钱”这个词听起来⼜总是透着那么⼀股“俗⽓”。

为什么⼈们⼀⽅⾯要追求⾦钱,另⼀⽅⾯却⼜贬低⾦钱呢?五、囚徒困境博弈论中有个经典案例叫“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起做坏事被警察抓⾛,被分别关在两个不通信息的牢房⾥进⾏审讯。

警⽅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中的⼀个背叛,即告发了同伙,就可以⽆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笔奖⾦,⽽你的同伙就会以最重的罪被判决。

当然,如果两⼈互相背叛的话,两个⼈都会被判以重罪。

六、劣币驱逐良币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的铸币--“劣币”进⼊流通领域之后,⼈们就倾向于将那些⾜值铸币--“良币”收藏起来。

索罗生产率悖论

索罗生产率悖论

索罗生产率悖论
索罗生产率悖论(Solow's Productivity Paradox)指的是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后,未能在宏观经济数据中显著提高生产率的现象。

这一悖论得名于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他在1987年提出了这个观点。

索罗生产率悖论的核心观点是,尽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在内部生产和管理上变得更加高效和灵活,但在整个经济体中,宏观经济数据却没有明显反映出生产率的大幅增长。

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并未带来相应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有几个解释可能解释这个悖论:
1. 测量问题:可能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和效率提升在宏观经济数据中难以准确捕捉,因此无法完全反映出信息技术的影响。

2. 落后调整: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和经济体进行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制度调整,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信息技术的潜在生产力提升可能尚未完全实现。

3. 投资效果递减:信息技术的初期投资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生产力提
升,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新的投资效果可能递减,从而减缓生产率增长。

4. 技能匹配问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需要劳动力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能滞后于技术发展,从而限制了生产率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索罗生产率悖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问题,但它并不否认信息技术在企业层面上的重要性和效益。

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并为创新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机会。

然而,这个悖论提醒我们,技术本身并不足以推动整个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还需要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和适应。

简述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简述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伊斯特林悖论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伊斯特林悖论又叫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

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忽视变量”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

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

二、“比较视角”。

这类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或攀比理论。

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收入—幸福曲线下移,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该领域经济学家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点。

在弗兰克看来,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有关。

这就产生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人受罚,大家无趣。

因此,地位竞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并没有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学认为, 经济增长会导致就业的增加 , 失业率的降低, 因此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奥肯( u , Ok n 16 ) 9 2 的研究也证明了: 失业率每低于自然失业率 1 个百分点 , 经济增长 率将高于潜在产出率 3个百分点 , 这就是著名的“ 奥肯定律 。但实证研 究表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却与“ 奥肯定律 ” 相悖。一 方面,中国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年均两位数左右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中国的失业率却逐年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 19 9 3年 的 2 %逐渐提高了 2 o . 6 0 2年的4 %,实际的失业率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 0 高。 对于这种高增长和高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 我们称之为“ 经济增长的 就业弹性悖论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1 就 业 弹 性 的定 义
从 以上所引用的统计数据 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 劳动要素的增加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 1 8 9 9年后发生了变化 ,改变劳动对经济 增长 的贡献率。为了便于分析 , 我们采用虚拟变量法, 以劳动投 建立 入 的对 数为解释变量, G 以 DP的对 数为被解释变量 的模型 , 并在其 中引入虚拟变量 D i 『 17 <i 9 9 0 9 8 <18 经济增长而就业弹性下降 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 我们通过几个模型进行描述和 分 的现象是 1 9 _ 9 8年 以后 才突出的表现出来。进入 2 9 7—_ 9 0世纪 9 0 析。根据柯布—道格拉斯 函数 , 我们得到 : = a p Y Ak L 年代, 中国的经济发展 已经达到 了“ 克拉克理论 所描述的阶段一 农 1 7 - 0 3年 中 国 GD 就 业人 数 情 况 表 9 82 0 P、 业 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第二产业 , 对劳动 的需求也相对过剩 , 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 我们能迅速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及时地 吸纳 那些需要转移的劳动力 ,那 么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就可以实现同 步, 也就不会出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悖论。 但现实的情况是, 由于各种 原因,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发生 了某种程度的扭 曲: 亟需发展的 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 , 而第二产业的规模却过于膨胀。 数据表明, 从 19 9 o年 至 2 0 0 3年 , 三产 业 在 G 第 DP中所 占的 比重 仅从 3 .%上 升 1 3 到3 _ , 2 % 仅仅上升 了一个百分点 , 3 处于踏步不前、 发展 迟滞的状态 ; 而第二产业 占 GD P的比重却 由 4 .%急剧上升到 5 .%,上升了 1 6 2 9 1. 1 3个百分点。这种第三产业规模过小、 第二产业规模过大的产业结 构, 不可避免地大大降低 了就业的弹性 系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的 原 因是多方面 的。从历史上看 ,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 低工资高 在“ 就业” 思想的指导下造成 了大量的隐性失业。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深化 , 隐性失业问题最终要转变为显性失业。 9年以后的 18 9 劳动力投入的增长( 就业的增长 ) 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 , 短期内的劳动 投入的边际产 出为负数。 因此 , 可以把 1 8 9年作为一个就业结构的突 9 变期。这可能是由于 1 9 __9 8年间, 7_1 9 9 国有企业改革明显加快所导 致 的结果。另外, 也可能是 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经济学认为, 技术进 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 而促进经济增长 , 从 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对劳 动产生替代作用 , 从而排斥就业 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 , 技术进步会刺激 经济增长 ,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但在 短 期 , 术进 步 对 劳动 的排 斥作 用 是显 而 易见 的。因此 , 技 技术 进步 也是 造成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 同时并存的重要原因。
社科论虹
经济增长 与就 业增 长的经 济学悖论
张庆祥 ( 西 学 . 鸡 大 )
摘要 :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 从就业弹 计 , :n = 82 9 + .13 n + . 9 得 L L 一 .6 9 O1 L Y 00 1 4 0 T 性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济学悖论。 ( 03 1 】 I.7 6 (.0 1 - . 8 o 15 4 ) 08 7 )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R! O 9 4 = 4 8 = 09 9 .3 9 0 引 言 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 我们发现两个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
常系数为 8 1 5 1 9 6 3 陛为 0 0 3 说明 GD . 82 2 P每增长 1 个百分 点就 业人数相应增加 0 0 3 个百分点。1 8 年之后, D_ 时, 2 82 99 即当 I1 方 根据经济学理论 , 弹性 是指经济增长率 与就业增长 率之间 程 L L 1 3 3 8 + 0 1 6 L Y 就业弹性仅为 Q 7 6 Z 就业 n = 0 6 5 1 Q 76 2 n , 0 1 6 说明 GD P 的 比率。就业弹性 =就业增长率 / DP增长率 。即经济增长每变化 每增长 1 G 个百分点就 业 ^ 数仅增加 0 7 6 2 0 . 1 6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我国 个百分点所对应 的就业数量 变化 的百分 比。一般来说 , 随着 一 在 1 8 年之后经济增 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o 伴 9 9 段 国经济的不断成长 , 就业弹性会出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3 原 因分 析
D 1 9一< 0 ・1 8 i 0 1 < 23 9一
进 行 回 归得 到:R 0 9 5 R = . 9 4 F 18 . 9 .9 1 0 9 4 = 4 2 8 5 18 9 9年之前, 即当 D= i0时, 方程为: L 89 3 6 + . 8 2 g L = .1 5 1 02 3 L Y n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