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伊芙琳_第13段之功能文体分析
矛盾、挣扎与妥协――短篇小说《伊芙琳》二元对立分析
矛盾、挣扎与妥协――短篇小说《伊芙琳》二元对立分析摘要:《伊芙琳》出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从乔伊斯细腻的笔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主人公伊芙琳欲要逃离去寻找新生活时的矛盾挣扎和彷徨无助,以及最终向现实妥协的全部过程。
笔者将在本论文中主要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读伊芙琳在女性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与挣扎,以及最后还是想与男性主义和严酷的生活现实妥协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伊芙琳矛盾挣扎与妥协结构主义二元对立1.引言《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的第四篇,也是描写青年生活的第一个故事。
《伊芙琳》篇幅很短却深含哲理,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读者可以领会到其中深刻的寓意与思想。
诸多国内学者们分别从女性主义、叙事语篇的文体分析、多重主题、等角度对这篇短篇小说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读。
笔者将在本论文中主要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读伊芙琳在女性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与挣扎,和最后还是向男性主义和严酷的生活现实妥协的发展过程。
2.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地结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从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出发,发现了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他称之为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
“在借鉴和进一步发展索绪尔理论的基础上,巴尔特宣布所有的语言都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自我封闭的体系[1]97。
巴尔特进而将此假设推广至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文学中,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个言语(parole),因此必须运用构成整个系统即语言(1angue)基础的代码或者符号或者二元对立来阐释。
巴尔特认为只有通过找出文本中的代码或二元对立才能解释文本中隐藏的信息[1]97。
结构主义批评家们把一部文学作品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二元对立项,再把这些对立项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有机系统。
读者通过对比分析二元对立系统中的各项,可以这个新的关系组合系统中体味该作品的本质意义及社会价值。
逃离、瘫痪与“顿悟”——短篇小说《伊芙琳》主题分析
。 薛贝贝
( 西安建 筑科技 大 学 外语 系 , 陕西 西安 705 ) 10 5
[ 摘 要] 詹 姆斯 ・ 乔伊斯的短篇小 说集《 都柏林人》 ( 琳》 逃离 瘫痪与觉醒的多重主题 揭 中的 伊芙 具有 、
,
示出在 陈腐的 生活秩序统治中, 个人理 想追 求必将遭到破 灭 的严 酷现 实; 尔兰人要 获得 精神解放 必须从彻底 否 爱 定腐朽 的传统与教条开始 , 否则只能 自甘 沉沦与 堕落, 这正是乔伊斯 借这篇 小说 向同胞发 出的警示。
奔忙 , 在外工作时不 断受到百 货店 主管的 刁难 , 回到 家时 而
她勤俭操劳 , 将辛苦挣来 的工 资交给 父亲 , 不但不 能换来父
亲的感谢与 亲情 , 因 向父 亲要钱 而受到奚 落和拳 脚威胁 ; 却 而在她上班 的百货店 , 主管又 百般 刁难 。伊 芙琳 没有朋友 , 没有满含爱意的家人 , 只有像一架机器那样辛劳做 家庭 的仆 人, 伺候男性 。这种生活对十九岁的少女来说是何等孤 寂而 艰辛的生活。而伊芙琳周遭的那些 同事 、 家人 同样 孤独地生 活着 。他们拒绝 进入 家 人的 精神世 界 , 行畅 快真 实 的交 进
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短篇小说构成故事背景都选取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乔伊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平庸琐屑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二十世纪初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都柏林人乃至整个爱尔兰社会的死气沉沉与麻木不仁
语文 学刊
20 0 9年 第 8期
逃离 、 痪 与 “ 悟" 瘫 顿
— —
短篇 小说《 芙琳》 伊 主题 分析
流, 因为英 国的殖 民统治和保守的天 主教 的精 神统治早 已扭
曲了爱尔兰人的人性 , 使他们变得冷漠 自私 。强烈 的孤独和
岁岁年年愁相似——精神分析视阈下的《伊芙琳》
存状 态 。10 9 6年 , 乔伊斯 在 写 给一 位许 诺 要 帮 他 出
版 《 柏 林 人 》( ul es 11 的 出 版 商 的 信 中 都 D bi r,94) n 说 ,我 的小 说 中 弥 漫着 灰 坑 、 草 和 腐 肉 的气 味 , “ 枯 那也 不是 我 的错 。我 真 心 真 意 地相 信 , 果 你 不让 如
与现实 之 间重复 徘 徊 的精 致 演 绎 , 以及人 类 在 面 临 两难抉择 时矛盾 心理 的敏 锐捕 捉 , 是 《 芙 琳》的 就 伊 当代人 文关 怀和美 学 蕴含 。
许诺 给 她美好 的未 来 。再 加 上妈妈 一 生悲惨 生 活 的
其富有创 造性 的两部 巨著 《 尤利 西 斯》( l s , Uy e ss 12 ) 芬尼根的苏醒》 Fneas k ,99 将 9 2 和《 ( i gn e13 ) n Wa 意识 流小 说 的发展 推到 了高潮 。他 对普通 人物 心理
活动 进行 了入 木三 分 的刻 画 , 揭示 了他 们 艰 难 的生
( 海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海 2O 4 ) 上 上 O 44
摘
要 : 伊 芙琳》 《 是詹姆斯 ・ 乔伊斯短篇 小说 集《 柏林人》中最精悍却 意味隽 永的一 个短篇。 少女 伊芙琳 的精 都
神状 态是 3时整 个都柏林女性 生存境况 的缩影 。从精神 分析 学派生本 能、 - " 死本 能 以及 主体三界 的理论 着手 , 以 可 揭 示出伊 芙琳停 滞在青春期 的想象世界 , 无法过 渡到成年 期的象征世界 , 却又渴望 回归到无所忧 虑的 实在世界 , 正
第2 2卷
第 9期
长
春
大
学学Leabharlann 报 Vo _ 2 No 9 l2 . S p. 2 2 e 01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短篇小说《伊芙琳》杨娟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短篇小说《伊芙琳》杨娟发布时间:2021-09-03T07:06:20.85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5期作者:杨娟[导读] 短篇小说《伊芙琳》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
该作品集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故事背景,通对一个个生活在都柏林的中下层社会市民琐碎艰苦生活片段的描写,表现出20世纪初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麻木不仁的"瘫痪"精神状态下。
贵州大学北校区外国语学院 550025摘要:《伊芙琳》出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在乔伊斯细腻的笔触下,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主人公伊芙琳想要摆脱父权制的控制,去追寻新的生活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彷徨无助,最终却向现实妥协的过程。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艰辛的社会环境、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短暂觉醒以及困顿的感情世界方面对《伊芙琳》进行解读,进一步追寻伊芙琳失败的缘由。
关键词:女性主义;乔伊斯;父权制;伊芙琳短篇小说《伊芙琳》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
该作品集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故事背景,通对一个个生活在都柏林的中下层社会市民琐碎艰苦生活片段的描写,表现出20世纪初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麻木不仁的"瘫痪"精神状态下。
小说《伊芙琳》主要讲述是女主人公伊芙琳母亲早年去世,她接替了母亲的“重任”照顾家庭与幼弟,并在父亲的暴力专制、辱骂苛责家庭环境与冷漠剥削的社会环境中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
在无法忍受父亲的暴力殴打、精神压迫下,伊芙琳想要与自己的恋人弗兰克一起远渡他国去追求自己自由、幸福生活。
但当她真正站在码头,拥有改变自己艰难命运的机会时,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她退缩了,放弃了自己获得新生的机会。
在父亲的精神暴力以及麻痹沉闷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伊芙琳对未来崭新的社会生活的强烈理想憧憬和大胆性的尝试早已被彻底扼杀了。
《To His Coy Mistress》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7 H C M rs 的功能文体~ 1 i i s o o y s es t 学分析
O杨 美 美
摘 要:功能文体学 ̄ t l i a 系统功能语 言学理论为基础 ,是一门有 关丈学文体研究的学科 随着系统功能语 : a ld y G
言学在不同领域的运用 ,功能文体学的研究也有 了新发展 张德禄 ( 07) 2 0 对其研 究方法进行 了新的探 索。本文试 图运用功能文体学的微观研 究方法对 ( 0 H C y M te s ( i o i s  ̄一诗的主题进行升华 。 T S Sr
安 , 新 旧学 说和 信 仰 斗 争 激烈 ,社 会 上 弥漫 着 一 种怀 疑 、幻
灭 的情 绪 。 …(5O 人们 厌 倦 了伊 丽莎 白时代 感 性 的 十 四行 a d t m , P ) 89诗 n i e 诗 , 试 图将 新 兴 的 自然科 学 理 论 与 诗歌 创 作 结合 起 来 。 因此 T i o n s ,L d ,w r h sc ye s ay ee Jh on 称其 为 “h othtr gno siesaeykd n r m . onDn e T em s eeo eeu d a r oe o c i e
关键 词 : ( o H C yM r s ( i o it e T s s s 功 能文 体 学 主题 男权 主 义
一
、
引言
在 着 否 定前 提 的 谬误 ,其 推 理模 式与 传 统 胡大 小 前提 加 结 论
《 o H C y M r s 》是 十 七 世纪 玄学 派代 表 诗 人 模 式背 道 而驰 。 [(78 T i o i t e s 作者 以如 T i o i t e s S s 7P ) 0 H S C y M sr s 中 ]55在
叙事视角的《伊芙琳》及物性分析
叙事视角的《伊芙琳》及物性分析作者:张嘉琪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当时麻痹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寻求生活希望的内心挣扎。
小说全文以不同的视角转换描述主人公内心思想,推进故事发展。
通过结合叙事视角理论与及物性系统,选取《伊芙琳》中部分语料,研究意在阐释小说中不同叙事视角的文体特征,叙事视角与及物性分析如何相互联系,促进小说内容发展。
关键词:叙事视角及物性系统《伊芙琳》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98-02《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讲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房间中回想自己的家人与童年,在与爱人远走他乡和留在家乡之间进行精神挣扎。
叙事视角对小说内容进行宏观分析,及物性系统对小说文体特征进行微观分析,两者结合对文学作品鉴赏大有裨益。
本文将结合叙事视角与及物性系统研究小说内容,通过语料阐释文中叙事视角与及物性系统两者的关联。
一、叙事视角与及物性系统叙事视角源于20世纪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的“聚焦”一词。
热奈特将“聚焦”细划为三大模式: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
零聚焦是指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内聚焦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外聚焦则表示叙述者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
申丹在热奈特“三分法”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与创新,将不同的叙事视角更加系统地划分为五种“外视角”与四种“内视角”,其中五种“外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四种“内视角”分为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七种视角的划分对三大聚焦模式起到了总结与归纳的作用。
利奇等人(2001)划分了叙事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思想呈现,他们认为人物思想以不同方式呈现可以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与叙事视角的转换。
浅析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
浅析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作者:王晶晶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成功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伊芙琳的形象。
本文从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和选择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伊芙琳作为弱势女性的形象特征,并指出小说中描写的伊芙琳短暂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关键词:《伊芙琳》男权社会弱势女性一.引言乔伊斯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对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包含十五部短篇小说。
该短篇小说集以作者的家乡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分为童年、青年、成年和社会四个部分,描写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人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伊芙琳是一个普通的爱尔兰姑娘,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时常感觉到生活压力巨大,因此想要逃离她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妥协。
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的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二.经济不独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
小说中的伊芙琳就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伊芙琳“每周六晚上一成不变地为了钱和父亲大吵一架”。
父亲常常责备她“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脑子”,并说“他可不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给她去挥霍”。
伊芙琳自己也有工作,但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她只能在一个百货店干杂活补贴家用,薪水仅仅是7个先令,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自己在百货店的地位无足轻重。
如果她离开百货店,店里“很快会登招聘广告填补她的空缺”。
经济不独立的状态制约了伊芙琳的对人生的选择。
她想要离开爱尔兰,离开让她倍感压力的家庭,但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认识不久的水手弗兰克身上,希望弗兰克给她想要的生活。
当她想跟弗兰克离开家时,她不由自主地担忧“不管怎样,家里都有她的容身之处,吃喝不愁”。
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经济不能独立是主要因素之一,于是最终伊芙琳放弃了逃离的机会。
《伊芙琳》的解读策略:转喻与隐喻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 系, 江苏 连云港 22 0 ) 20 6
摘 要 : 姆斯 ・ 伊斯 的《 芙琳 》 詹 乔 伊 小说 成 功 地 运 用 隐喻 和 转喻 揉 合 的 创 作 手段 , 动 地 表 现 了都 柏 林人 瘫痪 的精 神状 态 。 生 关键词 : 转喻 ; 喻 ; 隐 象征 ; 复 ; 象 重 意 中 图分 类 号 : 6 .7 I 20 4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3 5 20 ) 8— 0 8— 3 17 —56 {09 0 0义作品。在《 都柏林人》 中还可以
“ 都柏林人》 然主义由于象征手法的系统使用而变得复杂 《 的自
不堪。 这说明, ” 乔伊斯虽然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大师, 他的
对都柏林人这种瘫痪、 麻木的精神状态,伊芙琳》 《 有着最为典型 窥见乔伊斯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鲁滨逊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 :
神上“ 顿悟”看清了自 , 已的处境, 悟出了 人生的 本质。
三、 隐喻性
来不幸生活的预示。接下来, 乔伊斯通过“ 灰尘” 这一意象来表 现故事的主题。“ 她的头依在窗帘上, 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
的反映。 所以, 分析这篇小说不仅对解渎《 都柏林人》 非常重要,
而且对进一步探讨乔伊斯的写作特点更是意义非凡。
一
、
雅各布森的隐喻转喻理论
创作还是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中广泛吸取了养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变革的。因此, 从总的方面来说, 伊芙 《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基本的二轴关系, 即横组合关系和 料, 纵聚合关系。雅各布森对该二轴关系的解释和运用作出了重大 琳》 在本质上偏向于雅各布森网式中的转喻, 属于传统的现实主 贡献。 ¨ 根据雅各布森的隐喻、 转喻语言双极理论, 语言就像其 义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有真实的原型, 语言通俗易 他符号系统那样具有双重性。说话( 写作) 涉及两种作用 : 选择 懂 、 寓意清楚 、 语气沉静 、 节奏平稳, 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动人取胜, 某些语言单位, 把它们组合成更为复杂的单位。 选择暗示置换 聚合轴。而转喻则属于语言的组合轴, 转喻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事 而足通过对1常生活中平凡琐事的描绘来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 3 了故事人物心理发展的高潮, 最终道出了都柏林生活的瘫痪状 的可能性, 暗示对相似性的感受, 因而产生隐喻, 隐喻属于语言的 生的本质。在结构的组织安排 ,伊芙琳》 《 以精神的顿悟构成 物的属性、 原因或结果等来意指事物本身, 用部分代整体或整体 态, 使人们感悟到: f 都卡林生活的不幸存_人仃 ! ] f j 能按固定的、 传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伊芙琳》中女主角自我解放的失败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伊芙琳》中女主角自我解放的失败摘要:《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
故事主要围绕被男权社会下传统思想所禁锢的女主人公伊芙琳力图自我解放,但最终失败的过程。
女权主义文学是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大量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试图挣脱传统男权主义思想,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本文主要以《伊芙琳》为例,通过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即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分析女主人公整个自我解放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即精神瘫痪,晕轮效应,以及顿悟(精神绝望),得出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下自我解放失败的原因。
同时也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学;《伊芙琳》;精神瘫痪;晕论效应;顿悟詹姆斯·乔伊斯是西方意识流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二十世纪早期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他意识流写作的完美之作。
但是他的《都柏林人》却是其意识流写作的开端。
本文所选的《伊芙琳》,便是《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短篇小说。
伊芙琳的母亲去世了,她的父亲是个恶棍,把她当成奴隶使唤,有时还会动手打她。
所以她决定偷偷跟着她的情郎远离都柏林。
然而,就在临走前,伊芙琳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还是没能冲破牢笼。
作者将其放入《都柏林人》主要是因为其代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民瘫痪的精神世界,但是本文却从精神分析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女主人公及其自我解放的失败。
整个故事没有复杂的情节,几乎全是女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精神瘫痪、晕论效应以及顿悟(彻底绝望)。
由此解析出伊芙琳自我解放失败的心里原因。
一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神经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提出形成的心理和心理治疗理论,也被称作弗洛伊德主义,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一个是精神病的理论和治疗;第二个是无意识理论。
本文采用无意识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无意识理论包括三个心理过程:首先是无意识的系统,这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和人的欲望存储,它源自于对现实的控制,形成了人类思维的深厚底蕴;二是预意识,这是意识和无意识间的边缘部分,可以作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的检查员,旨在确保心理活动既符合人的本能又遵照了现实。
浅析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
五.结语
乎终于觉醒了,想要去追求她自
小说的最后并没有明确地写
己的幸福,也许她能够摆脱一个 出伊芙琳的结局,只是写到“她绷
着一张苍白的脸望向他,不知所 措又茫然无奈,像一只无助的困 兽。她眼中既没有爱意,也没有告 别 ,好 像 他 是 个 陌 生 人 一 样 。 ”伊 芙琳放弃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抗 争,她的内心已经陷入绝望。在传 统思想的束缚下,伊芙琳未来的 道路也已经注定,她会和万千像 她母亲一样的爱尔兰普通女性那 样,走向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作为 一个弱势女性,她的反抗并没有 出路,但伊芙琳昙花一现的觉醒 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伊芙 琳放弃了,但有更多的女性在追 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坚持着 ,并 走向了平等和幸福。
022
外国文学
2016.09
学教育
了伊芙琳肩上,她仍然不敢反抗 弱势女性的悲剧结局。但伊芙琳
父亲。她把所有的薪水都交给父 最终却选择了向生活妥协。在即
亲,但去买菜跟父亲要钱还要忍 将登上轮船,和弗兰克一起离开
受父亲的辱骂。伊芙琳与水手弗 爱尔兰的瞬间,伊芙琳放弃了逃
兰克相识相 恋,被 父亲 得知 后 , 离,她想到“不!不!不!我做不
学教育 2016.09
外国文学
浅析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
王晶晶
内容摘要:《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成功塑造了一个男权社 会中的弱势女性伊芙琳的形象。本文从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和选择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伊芙琳作为弱势女性 的形象特征,并指出小说中描写的伊芙琳短暂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经济不独立的状态制约了伊 芙琳的对人生的选择。她想要离 开爱尔兰,离开让她倍感压力的 家庭,但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认识不久的水手弗兰克身上, 希望弗兰克给她想要的生活。当 她想跟弗兰克离开家时,她不由 自主地担忧“不管怎样,家里都有
浅析《伊芙琳》中的“精神顿悟”及象征手法
浅析《伊芙琳》中的“精神顿悟”及象征手法作者:张颢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精神顿悟”手法作为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的基础和早期探索,象征手法作为乔伊斯作品中的常用技巧,对我们研究意识流小说和解读乔伊斯写作特点都具有很深的意义。
全文结合时代背景,着重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中如何运用、体现“精神顿悟”手法以及象征手法,以起到准确表达作者情感,深化主题,获得艺术性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伊芙琳;精神顿悟;象征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28-02引言:詹姆斯·乔伊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尽管大多数人对其巨著《尤利西斯》及《芬尼根的守灵夜》印象深刻,但《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并且是他最初对意识流及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与尝试的成果,仍具有重大意义。
全书由十五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看似独立分离却又相关联。
作者按照人生的四个阶段来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人和万花筒似的社会生活。
[1]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现都柏林人与社会的矛盾及冲突,表现爱尔兰在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下,整个国家“瘫痪”及“麻木”的社会氛围与状态。
《伊芙琳》作为全书的第四个故事,讲述一名爱尔兰少女在而对生活的巨大压力,沉重的家庭氛围时,原本选择与自己的男友弗兰克逃跑,但在经过一番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妥协而留在故乡的故事。
整篇小说主要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斗争描写,运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同时多方而运用象征手法来突出主题,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其祖国“现状”的讽刺及担忧。
一.“精神顿悟”手法“顿悟”一词最初源于希腊语,属于宗教用语,在基督教中指“主显节”,字而意思是指“显现”或“为人所知”,实指耶稣曾三次向世人展现出“神性”。
乔伊斯把这一宗教术语引入小说领域,他认为“顿悟是对某一事物本质的显现和领悟。
凋谢的花蕾——《伊芙琳》的主题解读
凋谢的花蕾——《伊芙琳》的主题解读
薄亚萍
【期刊名称】《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乔伊斯笔下的伊芙琳是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伊芙琳的个人遭际和精神困境展现了都柏林人内心瘫痪的本质.乔伊斯试图通过描写内心瘫痪的伊芙琳来唤起整个爱尔兰人的觉醒.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薄亚萍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凋谢的花蕾——《伊芙琳》的主题解读 [J], 薄亚萍
2.不该凋谢的花蕾 [J], 龙绩轩;
3.花蕾为什么凋谢 [J], 张清友
4.及物性系统与语篇主题意义
——乔伊斯《伊芙琳》的文体分析 [J], 张丽娜
5.从及物性分析浅谈《伊芙琳》的精神“瘫痪”主题——评《都柏林人》 [J], 张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伊芙琳》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伊芙琳》的解读策略:转喻与隐喻[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9,9(8) 2. 王敏.WANG Min 《伊芙琳》第13段之功能文体分析[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6) 3. 温晶.Wen Jing 及物性系统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乔伊斯《伊芙琳》的文体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4. 张宏薇.ZHANG Hong-wei 高度的浓缩精妙的平凡--《伊芙林》的多重主题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5(1) 5. 姜焱 一场破灭的梦--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探析[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6. 吕国庆 论乔伊斯小说中作者与人物的内在间距——以《伊芙琳》为例[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7(2) 7. 姜娜.Jiang Na 《伊芙琳》片段的语篇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5) 8. 梁天盛 风景这边独好——品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期刊论文]-语文世界(高中版)2007(12)
引用本文格式:刘小林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伊芙琳》[期刊论文]-娄底师专学报 2002(3)
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文体学;伊芙琳“;瘫痪”主题;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词也极少使用。这种情况很符合这篇小说的内容,因为乔
一个十九岁生长在都柏林的姑娘伊芙琳,对粗暴的父 伊斯在此描写的是中下层人们的生活,他们没有受过多少
亲和乏味的售货员工作感到厌烦,非常想摆脱这令她压抑 教育,自然而然,也就不具备用大量的形容词来描绘事物
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视角对乔伊斯短篇小说_伊芙琳_的结尾进行文体分析
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视角对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结尾进行文体分析
○ 周翠霞
(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 本文以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结尾的部分片段作为语料,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 物性系统和主位推进模式对其进行了文体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一段主要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和平 行型主位推进模式,因而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主人公伊芙琳在离家前麻木、怯懦、渴望新生活而又没有勇气迎 接新生活的两难选择。
二、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功能文体分析
本部分首先从及物性的角度对乔伊斯短篇小说 《伊芙
琳》结尾的这部分语料进行功能文体分析,并对这些过程进
行了统计分类。分析统计的结果是全段小句共涉及 21 个过
凋谢的花蕾——《伊芙琳》的主题解读
凋谢的花蕾——《伊芙琳》的主题解读薄亚萍【摘要】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伊芙琳是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乔伊斯展现了他们内心瘫痪的主题.而乔伊斯指出瘫痪、病患就是解放他们思想的第一步.【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乔伊斯;伊芙琳;瘫痪【作者】薄亚萍【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英语系,陕西西安【正文语种】中文詹姆斯·乔伊斯是西方意识流作家的代表,也是爱尔兰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文学生涯的开山之作,以20世纪初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反映他们的精神和生活。
《伊芙琳》是15个短篇中的精彩的一篇。
乔伊斯通过简单情节,把主人公伊芙琳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彷徨、困惑无助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而揭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本文分析乔伊斯如何描写伊芙琳的精神困境,表达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内心瘫痪的主题。
逃离的抉择与冲突一位正值花季的19岁少女,却并没有花一般的生活,相反却忍受着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
在并不富裕的家中,伊芙琳独自操持着繁忙的家务,经常还要面对喝醉酒的父亲的威胁,使自己“心惊胆颤”,在她工作的店里,她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要离家出走的前夕,她反问“为什么她要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
而新认识的男朋友弗兰克就是她的希望。
弗兰克,一名过路船上的水手,在伊芙琳的眼里是他“心地善良,性格开朗,有男子汉气慨的”,她相信他会带她逃离现在暗淡沉重的生活,去构建美好的生活。
但是这颗要离家的心同样也是缠绕着诸多的不舍。
而她的内心冲突是乔伊斯通过描写饱满的人物实现的。
描写父亲,他并不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暴君,有时候他也是位慈爱的父亲,父亲给生病的她烘烤面包,给她讲鬼故事,外出游玩的时候逗孩子们开心的事迹也是历历在目;家里虽然总有辛苦的家务,有总也打扫不完的灰尘,但是“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王晓燕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3)006
【摘要】分析了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伊芙琳>中所运用的"精神顿悟"法、内心独白法和象征等写作技巧,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其中的"精神顿悟"法,这种方法无疑为后
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全面解读乔伊斯作品的重要依据.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王晓燕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乔伊斯小说中伊芙琳选择之伦理探究 [J], 王素娟
2.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J], 王晓燕
3.及物性系统与语篇主题意义
——乔伊斯《伊芙琳》的文体分析 [J], 张丽娜
4.《伊芙琳》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特色 [J], 孙生茂
5.精妙的刻画无谓的选择——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J], 郑亚娣;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veline小说中段落的文体学透析——结合及物性系统分析Eveline中段落的深层主题意义
Eveline小说中段落的文体学透析——结合及物性系统分析
Eveline中段落的深层主题意义
赵红梅; 杨正丽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中)》》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用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模式对小说Eveline中的段落进行阐释分析,并对文章的语篇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对本段落的语篇意义做出评价。
【总页数】3页(P253-254,256)
【作者】赵红梅; 杨正丽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670; 烟台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山东烟台 2646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106
【相关文献】
1.科学解构段落提升思维能力--略论思维导图在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徐松炬
2.Eveline小说中段落的文体学透析——结合及物性系统分析Eveline中段落的深层主题意义 [J], 赵红梅;杨正丽
3.Eveline小说中段落的文体学透析——结合及物性系统分析Eveline中段落的深
层主题意义 [J], 赵红梅;杨正丽
4.从及物性系统探析语篇主题意义——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s的文体分析 [J], 任小林;
5.及物性系统与语篇主题意义
——乔伊斯《伊芙琳》的文体分析 [J], 张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芙琳》的社会语境与历史隐喻分析
《伊芙琳》的社会语境与历史隐喻分析
陈芷蔚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6
【摘要】《伊芙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是描述青年时代的篇章。
文中通过讲述少女企图摆脱旧时代压迫生活和情人私奔又放弃的故事呈现出一次不够清醒顿悟下的不彻底反抗。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而言,主人公在寻找生命归宿的历程中遭遇到冰冷残酷的社会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她的无为逃离是一次次无力的挣扎和沉默反抗。
故事的背景在都柏林,乔伊斯对都柏林的定义是“瘫痪”和“反抗”的共存概念,以“瘫痪”作为基调,暗喻出了当时的都柏林处于一种压迫、精神控制和瘫痪的社会境况。
女主人公的处境通过镜子的方式暗喻给读者,试图唤醒当时爱尔兰人的反抗觉醒意识,若想挣脱出这瘫痪的囚笼,最终只能依靠实际行动自我拯救。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陈芷蔚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边缘话语的自我塑造——《伊芙琳那》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2.《伊芙琳》的社会语境与历史隐喻解读
3.《伊芙琳》的解读策略:转喻与隐喻
4.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困境--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5.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困境——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芙琳》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伊芙琳》的及物性过程分析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之一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出发,对乔伊斯的小说<伊芙琳)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及物性系统对语篇分析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伊芙琳;及物性系统;语篇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伊芙琳》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小的一篇。
本文试图以经验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模式,对文本《伊芙琳》中的一个段落(She stoodamong……in silent fervent prayer,)进行分析,以揭示及物性过程分析应用于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及其对语篇内容分析、语篇内容理解和语篇本身建构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功能学派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
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
Halliday对这些语言功能进行了抽象和概括,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是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从属等。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也就是说,及物系统由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三要素组成。
及物性分析取决于过程的类型。
根据Halliday的理论,英语中及物性系统共有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二、语篇《伊芙琳》及物性过程分析下面根据及物性理论对语篇《伊芙琳》的倒数第八段(She stood……in silent fervent prayer,)的及物性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来体现语篇的及物性过程分析对语篇理解的指导意义。
经过分析和统计,所分析语篇中包含23个过程:物质过程13个,心理过程2个,关系过程3个,言语过程3个,行为过程0个及存在过程2个,以下是对各个过程的进一步分析。
《伊芙琳》的解读策略:转喻与隐喻
《伊芙琳》的解读策略:转喻与隐喻
荆艳君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8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小说成功地运用隐喻和转喻橡合的创作手段,生动地表现了都柏林人瘫痪的精神状态.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荆艳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2.074
【相关文献】
1.转喻模型ACD:转喻在名词性隐喻生成中的作用 [J], 刘建稳
2.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也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的区分 [J], 尹铂淳
3.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转喻为例 [J], 丁晓宇
4.隐喻、转喻与隐转喻的认知拓扑升维研究 [J], 王怿旦;刘宇红;张雪梅
5.《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评述——一位隐喻研究学者的转喻思想[J], 李淑康;李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63202《伊芙琳》第13段之功能文体分析王 敏(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主题;“瘫痪”摘 要: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第13段的语境、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
作家对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和衔接手段的的恰当选择和成功运用,深刻表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爱情、生活等各方面的被动麻木,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小说的“瘫痪”主题。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反映当时社会的“瘫痪”态。
第13段描述了伊芙琳在港口准备登船时的情景及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她思想行为的被动麻木,为她最终无法鼓足勇气追求较好生活作下铺垫。
本文拟用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模式分析小说《伊芙琳》第13段的文体特征。
一 第13段的语境文体分析离不开语境。
Turner(1978)曾说过:“不描述语言使用的情景和上下文的文体理论是不完整的。
”语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变项,其中,语场制约着概念意义的选择,表现在及物性结构、语态的选择上;语旨制约着人际意义的选择,表现在语气结构和情态的选择上;语式则制约语篇意义的选择,表现在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的选择上(Halliday,2000)。
该段的语场是短篇小说,描写刻画伊芙琳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语旨是向读者展示都柏林人心灵和行为的瘫痪状态;语式是书面媒介,供读者阅读、欣赏和思考。
本文从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特征和衔接手段来探讨本段。
二 及物性结构分析概念功能说明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主要由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即过程来体现。
Halliday(2000)将过程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前三种为主要的过程类型。
文本共22个过程,见表1。
表1 各过程统计过程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数目1023610百分比45145%9109%13164%27127%4155%0 下面对各过程作进一步分析。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即“做的过程”,发出动作的人或物称为动作者,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为目标(Halliday,2000)。
本段10个物质过程中,6个以伊芙琳为动作者,但其中使用及物动词,有目标的过程仅1个:moving her li p s,且目标为其自身身体部分———双唇,其余5个:st ood,went,stea m, dra w,kep t均无目标,这表明主人公的行为对外界,对他人不产生任何影响,其行为力非常弱,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消极地逆来顺受。
与此相反,以弗兰克为动作者的3个过程,全部使用及物动词且目标明确,塑造了一个“行动的人”的形象,与女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物质过程则以伊芙琳的情绪为动作者,表面看似是伊芙琳的感受,实则反映了女主人公尚不及自己的感受主动,更加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她的被动心理和消极行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六个过程中,物质过程使用最多(45145%),这似乎与本文的语场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相矛盾,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本部分是主人公进行了大量心理斗争后,准备与恋人弗兰克一起出走的具有强烈动作意义的特殊时刻,因此与小说语场的要求是不矛盾的。
相反,伊芙琳此时的表现更加衬托了她的麻木与被动。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表示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感受(Halliday,2000)。
篇中2个心理过程(9109%),“kne w,felt”均由伊芙琳为直接感觉者发出,作家以这些非积极动作动词进一步表明女主人公的麻木和被动。
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分为从属型和认同型两种(Halliday,2000)。
该段涉及3个关系过程(13164%),其中两个属于从属关系过程,分别描述了港口和船只,满是背着褐色行李的士兵的港口给人一种躁乱、茫然又有一丝希望的的感觉;停靠在码头墙边大片大片的黑色的船无疑加重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一个属于认同型,是主人公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判断,“海”有双层意思,一是真实意义上的海洋,一是主人公眼里不可预测的未收稿日期:2008212211来。
这些关系过程通过表面琐碎零散的文字和段落进一步渲染了小说的总体基调和主人公的矛盾心理,深刻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言语过程言语过程是“说”的过程,包括意义的任何符号的交换方式。
语篇中言语过程共有6个:“She ans wered nothing,she p rayed;that he was s peaking t o her,saying s ome2 thing about the passage;t o God t o direct her,t o show her”,伊芙琳和弗兰克为动作发出者各为两次,另两次动作发出者为上帝。
以弗兰克为动作发出者的小句均以伊芙琳为受话人,而以伊芙琳为说话者的两句,一句为否定形式的被动回答,一句为祈祷语。
“nothing”一词表明了伊芙琳思维的麻木,处境的被动。
她的所感所想对他人,哪怕是恋人都没有丝毫意义,进一步深化了伊芙琳被束缚,被禁锢的灵魂。
行为过程行为过程是关于生理和心理的行为动作,如s m ile,cry,gaze等,本段只有1个(4155%):caught a gli m p se of。
因该小说主要向读者展示主人公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瘫痪”,所以较少着墨于人物的行为。
本段没有存在过程,因为小说“想要反映的是稍纵即逝的意识活动,而非长期存在的事物”(Halliday,2000)。
综上所述,在小说语场的制约下,作者通过对不同过程类型的选择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并由此来传达主题意义。
三 语气系统分析从语气角度出发,英语句子大致分为两大类:直陈语气和祈使语气。
而小句的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两个部分,限定成分指时态动词和情态动词(Halliday,2000)。
下面从小句的语气、时态和情态三方面来分析。
该段18小句中,陈述语气17句,疑问语气1句。
陈述句的主要功能是作陈述(张德禄,1998)。
作家除了用2个陈述语气描述必要的场景外,其余15个全部用来客观展示伊芙琳的感受和想法,这使得读者能深入到伊芙琳的思想活动中,直接感受到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
小说未涉及其他人物的思想活动,可读者能从伊芙琳的想法和反应来推断别人的内心世界,作家以此凸显了小说的中心———伊芙琳,意在通过这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聚焦影射当时都柏林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瘫痪态,进一步强化小说主题。
另外,描述伊芙琳的陈述语气在量上的突出显示出作者对文章的控制很少,多数为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趋向。
本段唯一带否定意义的句子以伊芙琳为主语,这表明伊芙琳消极的处世态度。
她与弗兰克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处于依附地位。
本段唯一疑问句由主人公发出,凸显出她对自己的选择和未来生活的疑虑,在爱情面前的被动,以及对弗兰克的顺从依靠。
从时态上来看,本段主要采用一般过去时,但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在质上被突出了,“He was s peaking”,“He was saying”和“Their passage had been booked”,“after all he had done f or her?”。
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较一般过去时更强调行为的动作性,四句全以弗兰克为动作发出者强调了他行为的主动性,表现了他持续地影响伊芙琳,促使她做出各种决定,而伊芙琳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
人际功能还体现在情态中,情态主要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和其他情态成分来实现,用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态度。
本段中,情态词有“would”、“could”,表现出伊芙琳对与弗兰克一起出走后,在异乡生活以及对弗兰克能给他带来什么的担忧,从而暗示了伊芙琳最后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另外,该段只使用两个情态动词也表明伊芙琳的思维呆滞,缺乏个人判断。
四 主位结构及衔接手段分析语篇功能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衔接手段来体现(Halliday,2000)。
本文主要讨论主位结构及衔接手段。
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分为标记性和无标记性。
该段18个具有主位结构的小句中88189%的主位为无标记性主位,且运用第三人称“she”作为整段主要的无标记性主位,说明本段多数信息关系到女主人公的所感,所想和所为,且没有加入作者的个人情感。
本段使用2个有标记主位:“Thr ough the wide doors of the sheds,T omorr ow”前者表现了伊芙琳被束缚的生活和思想环境,尽管“门”很宽阔,主人公却没有勇气和力量冲出牢笼,强化了小说“瘫痪”的主题。
后者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对生活和对未来的不信任和担忧,为她的“留”埋下伏笔。
衔接关系是语篇功能的另一个组成成分,它运用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将结构上不相关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成分联接成篇。
本段作者主要使用照应和词汇衔接。
照应主要体现在“she”和“her”的使用上。
用“she”和“her”指代“伊芙琳”首先给读者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便于读者走进伊芙琳的内心世界,与她产生共鸣;其次给读者留下主人公似乎没有姓名的感觉,突出了她自我意识的缺失,身份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她的主人公地位。
模糊的自我意识和不明确的身份一方面强调了伊芙琳精神“瘫痪”,受爱情和家庭的重重束缚,麻木茫然;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文章的主人公不仅局限在伊芙琳一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年轻人,心灵和行为“瘫痪”是当时存在于都柏林年轻人中的普遍问题,深刻揭示了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态。
(下转第170页)A Br i ef Survey of the Appli ca ti on of“D uty Report”i n the I n ten si ve Read i n gL IU Yan2feng,ZHANG Hui,WANG Xiao2we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shui Nor 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Key words:intensive reading;communicative teaching;Duty Report;classr oom activityAbstract:I n the teaching of intensive reading,teachers pay much more attenti on t o the communicative teaching1“Duty Report”,one of the i m portant f or m s of this s ort of teaching,p r ovides an excellent gr ound f or students t o stud2 y;creates a better teaching envir on ment f or teachers as well1This classr oom activity,however,has exhibited signs of certain deficiencies1Theref ore,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 o update and i m p r ove it1(上接第164页) 词汇衔接是本段又一重要衔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