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灌泗夺淮与县治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灌泗夺淮与县治变迁

宋代之前,淮水泗水自然交汇,清水荡漾畅行无阻。因此淮泗二水交汇处称为大清口、小清口,淮阴人少有水患之苦。

南宋绍熙五年(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之后,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破坏,黄河多次决口,黄流南下,夺泗入淮,大量黄流经过泗水北支流来到泗口,然后夺淮(今杨庄以东废黄河)入海。经过几百年的泥沙沉淀,泗水北支流、泗口和淮河下游河床越淤越高,黄河之水也越来越受阻滞而向南漫延。因淮水清而泗水黄,官民思清厌黄,便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析淮阴县为清河县。

而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为了抗元,将县城从淮阴故城(今码头镇)迁到大清口(今袁集桂塘)。迁城仅二年,大清口县城就被元人占领。

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又因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又将清河县城迁到甘罗城。淮水南来,黄流北至,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渐少。县治在此仅四年,于天历元年(1328年)又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镇旧县)。

明代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垫成陆,泗水北支流也渐被淤塞,被称为老黄河。以后泗水南支流变为主流,当时已被称为黄河(即今泗阳到码头镇的废黄河)来到小清口,运河口也移到此处,行水行舟皆出于此,码头镇成为水路要冲.

而小清口西北的县治屡受水患,到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终因水患和战乱又迁县治回甘罗城。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初大治,再次迁县治于小清口西北。又经过一百多年,由于黄河泥沙愈淤愈高,河堤也越筑越高,小清口西北的县城却越来越低,从堤上看县城就象在井中一样,康熙年间县城多次进水,受灾深重。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经过考察,上疏请求,获准后才将清河县治移到清江浦。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