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

合集下载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种 资 源 , 过 为媒 介 素养 教 师 提 供 咨 询 、 作 坊 、 导 、 通 工 指
合作 、 讨 班 和 暑 媒 介 研 对
素养 教 育培 训 。 中 , 其 有些 国家在 州 、 省或 国 家层 次 上都
有会 员制协 会 , 对 媒介 素 养 教育 有 兴 趣 的人 员 提供 支 为
新 墨西 哥, 等已 将媒 介 素养 教 育 的 内容 列入 了学校 教 育 J 1 、 l 大 纲之 中。 美 国东部 地 区和 北 卡 罗来 纳 州都 有 媒介 素 养
教育 的教 师培 训 项 目。 些 州规 定 , 获得 媒介 教育 的 教 有 要 学职 位 ,应 当具 有 学 士 以上 的学位 ,再 加一 项 授课 认 证 ( 大约 3 O个学 分 的证 书 )教 师 可 以从提 供 教 育 学位 的 正 ,
的硕士 学位 。 韦伯 斯特 大 学 (ese nvri ) 媒 W btrU i st 提供 e y
世 界 教 育 信 息 2 1 .1 0 01
教师教育 教育研究
3 7
方人 士和 团体 的支 持 与 响应 。加 利 福尼 亚 , 、 威夷 州 、 J 夏 1 J
行 正 规 的媒 介 素 养 教 师 教 育 。 阿 巴 拉 契 亚 州 立 大 学 ( h p aaha t t U ie st 提 供 媒 介 素养 教 育 t e A p lc in S a e nv riy)
美 国媒介素养教 师教育状况
媒 介 素养 教 育 中 , 开 始 采 用各 种 正规 或 非 正规 途 径 对 都 教 师 进 行培 训 。各 国针 对 自身 的具体 情 况 , 充分 利 用 各
美 国的 媒介 素 养 教 育 起步 较 晚 , 自 2 世 纪 7 年 但 0 0 代 未 以来 , 立 和 开展 媒 介 素 养教 育 的 努 力逐 渐 得 到各 建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一、概述在数字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是提升公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趋势和中国实践,我们可以为提升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媒介素养教育,亦可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是一种针对公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形式,其目标在于培养他们正确地理解、分析、评价、创造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等各种媒介形式,涉及媒介批判性思维、媒介伦理道德、媒介审美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

媒介信息的海量、复杂和多样性,使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面对媒介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理解媒介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从而做出明智的媒介选择。

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素养、建设民主社会的必要途径。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公众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他们在媒介使用中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球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由于各国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同,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 全球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媒介素养教育正在从传统的“批判范式”向“参与式”和“赋权”范式转变。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 (1)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 (1)

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学前教育论文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发展阶段浅析文/李桂芝摘要国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机械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实证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媒介宏观教育理论和协商性媒体教育理论阶段。

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研究的开端是在被动的、不自觉的社会文化道德保守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经历了实证主义运用阶段,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权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借助于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主义范式。

关键词儿童媒体媒体识读教育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视透过荧光屏幕日以继夜地传送各种信息及价值观,不但深刻地影响每位观众,更是儿童社会化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

与其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因噎废食地给儿童加上各种被动的媒体保护层,还不如将媒体教育观念传达给我们的下一代。

正是在这一积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国家都有意识地发展了儿童媒体教育。

纵观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事实上,也是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媒体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启发价值。

一、早期机械主义儿童媒体教育理论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30年代末,西方媒体得到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万能媒体效果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完全是根据媒体和媒介内容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报纸、电影和电台这些新媒体的大量普及与观察的基础上,这些媒体同时也闯入了儿童日常生活和识读教育领域。

与之相应的主要儿童媒体教育理论是“免疫与区辨”理论和“刺激——反应”机制。

前者把媒体看作社会诸种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指责媒体“腐化了一代人”。

缺乏辨别能力、易受媒体影响的儿童因为只会直截了当地接收低俗文化的影响,而成为大众化低俗报刊文化的主要受害者。

为避免儿童受到“毒害”,唯有依赖教师给儿童注射“疫苗”,即灌输媒体教育。

这一理论主要反映在英国早期的儿童媒体识读教育中。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反 应 ” 行 为 主义 理 论 影 响 下 认 为 电 影 对 儿 童具 有 强大 的影 响力 ,可 以直接影响其态度及行 为的改变 。这是早期关于 “ 媒介影 响力与个 人能 动性”之 间的认识 ,也是美 国实证传播研究史上的一 次重要 的里程碑 。 2 0 世 纪六七 十年 代 ,随着 电视媒介 的发 展与普 及 ,美 国传 播学 者 格 伯 纳 等 人 在政 府 的支 持 下 进 行 了一 系 列 关 于 电 视 暴 力 问 题 的研 究 ,着 眼于媒介对社会 长期 的影响 ,通过 内容分 析及 背后 的体制 分 析发展 出 “ 涵化理论 ” ,认为从长期 看 电视 的影 响力可 以跨越 阶层差异 在全社 会 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统一认 知与判断 。这一研究在社会公众 中引起 了巨大 的反响 ,学校教 师开始教授学生对与 电视 内容的批判性观看技 巧 ,使青 少年免于受到不 良 媒介 内容 的影 响。 自2 0 世纪 8 O年开始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 的发展进入到 了一个 关键 的时期。在这一 阶段越来越多 的美国学者 、知名人士及行动家参 与到媒 介素养运动中来 ,并且不再局 限于过往 的媒介效果研究 ,开始建 立媒介 素养的研究范围与 体系 。1 9 7 8年美 国教育 部举办研 讨会 ,强 调媒 介素 养教育的重要性 。2 0世纪 8 0年代末成立 了少数 地区 和国家 的非 营利性 媒介素养机构 ,积极 的推动 了美 国媒 介素 养教育 的发展 。如 ,1 9 8 9年 于洛杉矶成立的美国 “ 媒介素养 中心”,到 1 9 9 4年该机构成为全美媒体 素养研究的领头羊。 2 O世 纪 9 O年 代 美 国开 始 定 期 召 开 媒 介 素 养 组 织 会 议 。在 会 议 中来 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析媒介素养 教育 的经验 ,共 同界定媒介 素养的概念 体系 、研究范 围及未 来发 展趋势 ,其影 响力 波及世 界范 围。如 ,1 9 9 2 年在 由阿斯彭研究所组 织发起 的 “ 全 国媒介 素养 领导 人会 议” 上 ,由

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启示-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启示-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启示-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1.美国。

1908年美国即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该学院的特色是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偏重于新闻业务层面的专业技能训练。

“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bydoing”(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掌握理论知识。

①学院自办了多个媒体,这些媒体机构的主要编辑、记者均为学院学生。

在密苏里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来自业界的师资非常多,知名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学院任教是非常普遍的。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则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不同,其在人才培养上重视人文基础教育,半数以上的课程为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人文和社科知识内容,旨在培养熟悉新闻传播规律、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具有批判意识的学者或睿智的公民。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作为常青藤联盟中唯一的新闻学院,目前只招研究生,致力于媒体精英人才的培养,招收的学生有1/3以上具备新闻从业经历,从而减少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同时,该学院注重教育的多元化、融合性,2011年新闻学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开始招生,以适应新闻传播领域技术层面的发展。

2.日本。

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

在日本750余所大学中,在本科阶段设置传媒学院或学科的约占10%,除了少数私立大学有新闻传播本科外,国立大学很少涉及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

日本新闻传播院系的命名较有特色,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且名称多样化,如国际传媒与观光学院、媒体社会学系、媒体表现学系、政策信息传播系等。

同时,日本高校重视与媒介素养提升相关的通识教育,有40%的高校开设了与新闻传播学有关的课程。

②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这一局面与其记者培养的传统有关,日本的新闻教育主要在新闻单位进行。

高校毕业生应聘进入媒体机构,用人单位并不看重是否专业对口,而是从好奇心、品质意志等素质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参加工作后经过单位的培训再成为独当一面的记者,这一制度的英文叫做on-the-jobtraining(简称OJT),日本北海道大学传媒研究院西茹教授曾提到,自1924年大阪每日新闻社建立记者培训讲习所起,OJT 制度已延续了90多年,但随着时代变迁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OJT 制度正面临着冲击与挑战。

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 》 》 学
世 界各 国媒 介 素养教 育 的发展 及 启 示
黄力力 何 北 王 颖 张圣斌 黑河学院
【 摘 要 】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 了立体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 中,一般公 民的基本信息获取及辨识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世界各 国在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不同的教育体系,为我们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土化的教育提供 了有效的借鉴策略。 【 关键词】媒介;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媒 介 素 பைடு நூலகம் ,指 能 够 正 确 地 、 建 设 性地 使 用 大 众 传 播 资 源 的 能 力 , 在使 用过 程 中 能够 充 分 利 用 媒 介 资 源 完 善 自我 , 参 与社 会 进 步 。信 息 高 速 公 路 为 我 们 开 通 了 多 向 沟 通 的环 境 , “ 博 客 ” “播 客 … ‘ 微 博” “ 微 信 ”等 公 众 信 息 平 台 更 促进 了这 种 环
境 的 “ 去 中心 化 ”一 一 每 一 个人 既 可 以是
立 学 科 与 渗 透 其 它 学 科 和 社会 家 庭 相 辅 助 的教 学 模 式 : 在 各 省 市都 不 同形 式 的开 设 了媒 介 素养 教 育 课 程 并 将 其 纳入 必 修 课 之
目 文 件 , 受 到 多 个 政 府 部 门 的 支 持 , 促 进




列 ,媒介 素养 教育 课程 的制定 在有 序而 又科 学 的 进 程 中逐 渐 完 善 化 , 形 成 了 系 统 的 科 学 的 课 程 体 系 ; 在 个 别 课 程 中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不 再扮演 “ 专 家式 ”的角色 ,而 是转换 为技 能 学习 的辅助 者 ,让学生 充分 发挥 其积 极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去 搜 集 信 息 、解 决 问 题 ; 加 拿 大 “ 媒介 素养 协会 ”会 定期举 办主 题会 议 , 来 自全 国各地 的媒 介素 养教 育者 以及青 少年 为 目标 受 众 的 电视 产 品 的 制 造 商 们 也 受 邀 参 加 这样 的会议 ,这 是媒 介素养 教 育得到 社会 重 视 的 重 要 体 现 ;父 母 总 是 有 意 无 意 地 指 导 孩 子如何 处理 自己所接 收的媒 介信 息并 同孩 子 一起面 对大 众传媒 的困惑 ,孩子们 也很 乐 意接 受来 自父母 的帮 助 ,这为 孩子 们接 受系 统 的媒介 素养 教育 打下 了坚实 的基础 ……这 些 都 使 得 媒 介 素 养 教 育 无 处 不 在 ,使 学 生 可 以随 时 随地 掌握 媒 介 信 息 处 理 技 巧 , 在 潜 移 默化 中养 成 自发地 思辩 媒 体 ,并 最 终 使 学 生接 受媒 介素 养 教 育成 为 一 种 生 活 习 惯 和 兴 趣 所在 。 3 . 美 国 美 国 媒 介 素 养 教 育 的 发 展 没 有 欧 洲 各 国轰 轰 烈 烈, 但 一 个 逐渐 成 熟 的媒 介 素养 教 育 体 系 正 在 形 成 。 开 始 美 国 媒 介 素 养 教 育 的 策 略 是 电视 改 革 、 健 康 价 值 观 教 育 , 努 力 让 受 众 远 离 负 面 影 响 。 随 着 世 界 各 国媒 介 素 养 教 育的发展 , 美 国加 强 了与 国外 学者 的合 作, 希 望 借 鉴成 功 的经 验 , 尤 其 是加 拿 大或 英 国 模式, 把 媒 介 教 育吸 收 到社 会科 学 、历 史 、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作者:邢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文章梳理了国外有关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文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动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提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一、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理解及内涵的如何界定。

全世界媒介教育的发源地已经被认定为英国,其理论和实践经验影响了其他国家媒介素养的发展。

按照英国学者大卫·白金汉的分析,英国的媒介教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辨析阶段”、“文化研究与流行艺术阶段”、以及“屏幕教育和解密阶段”。

大卫·白金汉还指出,虽然给出了媒介素养的解释,但是人们不能像教授语言一样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的培养等同于“媒介语言”的学习,媒介教育还要更深刻的内容。

他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一种批判素养”。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认定为人们在不同媒体中表现出来的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及制作创造能力。

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Renee Hobbs)“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民能力”的文章中也描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在美国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开始帮助学生获得适应媒介所包围的环境所必需的技能,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他们认为媒介素养包括富有技巧地解读多种信息形态,尤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基于视像的电子媒介”。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探索澳大利亚是较早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他们于1973年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最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计划的是西澳大利亚,为8至12年级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有超过半数的学校。

1978年,又启动了一个新的媒介素养教育项目,推动了西澳大利亚的许多小学都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1985年以后。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在中学教育阶段开展了“荧屏教育”(Screen Education),在中学中开设电影教育课程。

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1大卫·帕金翰1,杨晓丽2译(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与美国相比,英国有更长的媒介教育的历史,而且这已经成为学校课程设置中固有的内容。

像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一样,有关媒介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富有争议的问题。

上几代媒介教育工作者大多建立于一种保护主义的教育模式,力求通过媒介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如今,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对于青年人接触媒体经验复杂性的了解,也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应对急剧变化的媒体环境,所以,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

近些年来,一种很多方面发展但不同于过去那种保护主义的教育模式已经在英国脱颖而出。

这篇文章将介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首先,会概括一下英国媒介教育演变的过程。

然后,再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英国媒介教育的各种方法。

当然这些介绍也可能会和其他国家的媒介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甄别模式大多数人认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起点,是ER·利维斯(ER. 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于1933年出版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化与环境:培养评判的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 )。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

之后,这本书经过多次修订和再版,又加入了一系列包括新闻、流行小说和广告的片段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

尽管,利维斯的这个观点被广泛探讨,但是最终他的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被统一地理解为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即对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的推崇与再现。

在这一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大众文化的教学目的就变成了鼓励学生去“甄别和抵制”。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国际教育论文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赵蒙成刘卫琴摘要: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兴起和发展三个几段,其目的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表达,使其免受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

虽然,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仍存在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其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专业化、大众化、多元化和跨学科化等趋势。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批判性思维;媒体制作;沟通能力作者简介:赵蒙成/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苏州215123)刘卫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苏州215123)随着数字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应对信息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媒介素养研究,发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必然的趋势。

美国是媒体输出大国,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那么,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把握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F.R.Leavis)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也由此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萌芽阶段。

美国最早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名为“威斯康星优质传播协会”(Wisconsin Associationfor Better Broadcasting)的组织,这个组织主要通过播放一些好的节目来帮助听众提高媒介意识、批判性思维和欣赏能力。

20世纪60年代,约翰.考金(John Culkin)和托尼,霍奇金森(Tony Hodgkinson),撰写了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相关文章,并组织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夏季培训班,培养了美国第一批媒介素养教育学者。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国家。

在英国,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及终身教育里的社区大学等,都有关于媒介教育的课程。

研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系统总结其发展经验对媒介素养教育正在起步的我国具有参考价值。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发展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发始于利维斯与他的学生汤姆森于1933年共同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小说、报纸和广告的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媒体产物对青年人造成了重要影响。

利维斯与汤姆森呼吁教师应背负起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捍卫原有的文化价值,不要让那些媒体毁坏了人类原本所应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利维斯看来,值得保存与提升生活品质的事物,是相对于流行文化而存在于精英阶层的高级文化,流行文化带给人们的虽然是立即性的愉悦,但却是不堪一击的肤浅与低层次,而高级文化透过赏析的方式,进入心理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唯有发扬和保存高级文化,才是使人类免予心灵腐败及文化堕落的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念,利维斯认为教师应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高级文化,扩大学生与高级文化接触的机会,以避免学生碰触流行文化。

汤姆森进一步发展了利维斯的思想。

从1930年到1970年,汤姆森所编纂的教科书、出版的文选集、发表的期刊文章,奉行其与利维斯在《文化与环境》一书里所坚持的信仰,传承利维斯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利维斯与汤姆森对媒体的态度深刻影响了当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但1960年后,进入学校执教的教师改变了对流行文化的认识。

他们不愿在课堂教学中再将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视为败坏道德与影响学生心智的疾病。

雷蒙德·威廉姆斯和理查德·豪格特认为文化不再被视为一系列享有特权的、恒定不变的人为事物——如文学经典,而被视为全部的生活方式。

美国多媒体教学多样化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教育论文

美国多媒体教学多样化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教育论文

美国多媒体教学多样化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美国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状况近50年来,美国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与支持教学活动,力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进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发计算机辅助系统,这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美国通过每四年一次更新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把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6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2000年,美国颁布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

2005年,美国提出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法案和今天的学生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预期。

2010年3月,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Transforming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Technology)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

由此可见,美国对多媒体教学及其质量管理方面给予的持续的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体系是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前提条件。

因此,从第一个国家教育行动计划到第四个国家教育计划,美国都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其目标是所有学生和教学人员,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有机会使用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化基础保障设施。

美国的第四个国家教育计划就提出:确保学生和教学人员有足够的带宽接入互联网和校内外足够的无线连接;确保每位学生和教学人员至少有一种互联网接入设备和必要的学习应用软件及其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以便他们能在校内外开展研究、学习分享与交流,多媒体内容创作和协作;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促进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加快开发及使用以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学习工具与课程;加强国家与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学习基础设施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为信息技术的有效教育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媒介识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媒介识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媒介识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

由于缺乏解读、辨别和抵抗媒介负面信息的能力,一些消极的媒介信息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就迫切需要发展和提高青少年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和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20世纪30年代,为了保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

至今,媒介素养有多种不同的提法,著名学者霍布斯曾对此有过形象的比喻:“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名字的孩子。

”[1]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定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2]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媒介世界的防身术”。

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众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3]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为了使青少年适应复杂的媒介环境,世界各国都开始着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英国自1933年开始提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

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把受众培养成能够积极地利用媒体,制作媒介产品,对媒介信息有主体意识,能独立思考的优等公民。

[4]梳理和总结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外考察及启示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外考察及启示

早在 2 0世纪 3 0年 代初 , 国学者 F 英 .
R. e vs De y 1 3 在他 们 的著 L a i和 n s( 9 3)
作《 文化 和环 境:培养 批判 意识 》中就 倡 导 开 展媒 介 素养 教 育 ,培 养公 民的媒 介 批 判 意识 。1 7 2年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9 ( E CO) UN S 国际教育发展委 员会提 出《 学 会生存:教 育世界的今天与 明天 》 报告 书, 特别强调 “ 学习社会 ”及 “ 终身教育”两种 理念 , 同时就滥 用媒体 状况发 出了警告。 此 后 ,许 多国家纷纷开展媒介 素养教育。澳
媒介教育教学和研究 的中、小、大学老师
育方法 , 大体包含 四大领域:语言学 、 心理
学、哲学 以及艺术领域 的研 究。
覆盖 到各 个层 次的人群 ,提高其普及 化程 度 ,是一种全 民普及教育 。美国媒介 素养
教育的推行有赖于 多方 的积极参 与 ,包括 媒体 、非营利 的媒介素 养社 会组织 ,以及
作 层面的技术和能力 ,更重要 的是了解媒
大众媒介最 为发达 的美 国 , 0 自2 世纪
7 年代 以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 0 媒介 素养 的名称不 断变化 , 已经发展成一种多含义 、 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 。它强调 对信 息的 认 知过程 ,目标是形成客观 自主的对媒介
的关系。这也部分地导致 了美国媒介 素养
范围很广泛 ,包括公 民教育 、美学欣赏和
体 运用的机制 、 提高公 民的 “ 媒体 识读” 能
力 , 向终 身学习的 目的( 指 党芳莉 , 0 6) 20 。
表达 ,社交 口才、自尊 和消费能力等。媒 介素养教育作 为美 国学校 正式 程体 系 中已经包含 了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 素养教育还与其他学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及反思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及反思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及反思张燕(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15)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最先开始倡导并实施了媒介素养教育。

随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媒介素养教育也相继开展,并迅速壮大。

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纵观世界整体,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于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

随着媒介的发展与应用,国内学者越来越感受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笔者通过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反思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见微知著,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一)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际,已纷纷将媒介素养教育置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

如在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安大略省通过改革调整,将影视教育课程发展为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融入至英语课中),随后这一课程组织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英国,1989年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国家的必修课程,随后的几年中就已有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一课程。

在学校开展课程教育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也加入其中,成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美国的媒介素养中心(CML ),在2002年介绍了MediaLit Kit 研究框架,这一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成功地向学生和其他社会团体介绍媒介素养的一种视角。

除了之外,“媒介素养教育方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媒介教师协会的会员定期交流、讨论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协会成员也积极地与各州官员进行沟通以此来取得经济、技术方面的支持。

同样,在英国,英国电影协会、英语与媒体中心在媒介素养教育教材编撰、教育师资建设及宣传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力量也加入教育行动中。

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

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

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张艳秋2012-10-19 20:58:08 来源:《国际新闻界》(京)2005年02期大众媒介是信息社会中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获取有效信息,能够自主分辨和判断信息价值,从而加以选择和使用。

媒介信息经过编码、把关和议程设置等一系列程序,必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商业动因。

通过大众媒介传载和建构的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新媒体的扩张使原本纷繁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

正因为如此,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素养(literacy) 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公民应该具备更广泛意义上媒介识读能力——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并在媒介素养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媒体教育(media education)的主张。

198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国际媒介教育会议,1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

会议公布的《媒介教育宣言》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权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实,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

该宣言明确界定了媒介教育概念,并提出了开展媒介教育的一系列建议。

(注:Kate Domaille和David Buckingham编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YOUTH MEDIA EDUCATION SURVEY2001。

)近年来,媒介素养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媒介教育发展方兴未艾。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经验,媒介教育被正式纳入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其他国家也以多种方式普遍开展了媒介教育。

媒介素养理念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 literacy”,在香港被译为“传媒教育”,在台湾被译为“媒体识读教育”、“媒体素养”、“传媒素养”或“媒体(公民)教育”等,这些译法基本反映了“media literacy”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述评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述评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述评【摘要】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和研究目的,然后从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重要性、挑战、发展趋势和国际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文章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在未来具有巨大潜力,并对未来展望进行了讨论。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积极,但仍需不断努力和探索,以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 发展, 研究目的, 现状, 重要性, 挑战, 趋势, 国际比较分析, 潜力, 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一直备受关注。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媒体环境中获取、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数字化时代获取信息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需求,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判断力和创造力。

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从最初的媒体识别和评估到如今的信息搜索和创意表达,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的需求。

各个州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项目,但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状、重要性、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劣势。

本研究旨在揭示媒介素养教育的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为提高公众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和培养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制定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政策提供实用建议,推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引言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介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与沟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日本也不例外。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反应•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已被纳入了课程的设置范畴,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内容包括媒介素养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会教授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设备。

除了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一些特殊的机构,如日本教育学会、日本图书馆协会等也会举办一些相关的媒介素养培训。

教学方法和教材在教学方法和教材方面,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同时,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材料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教科书外,还有各种官方出版的手册、案例分析等,也有许多互联网媒介素养的公共资源,如网上课程、视频、博客等都可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反应据日本的一些媒体报道,许多日本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都是十分积极的,他们认为媒介素养课程很实用,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而在一些学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甚至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日本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指导方针,规定了中小学各年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

此外,一些私立学校也会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自行设立一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结论总的来说,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从学生的反应和习得效果上来看,还是从学校和政府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上来看,都是值得肯定的。

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在国外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家长们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来获取教育资源、与子女沟通、进行教育辅助等。

本文将介绍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新媒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新媒体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国外,许多家长通过使用电子书、在线教育平台、教育游戏等新媒体工具,为孩子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家长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寻求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的重点国外的研究学者们对新媒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们关注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新媒体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新媒体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新媒体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同时,新媒体也对家庭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新媒体家庭教育的挑战与问题虽然新媒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家长需要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其次,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家长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此外,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和社交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家长需要注意引导和监管。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也将继续深入。

未来的研究将关注新媒体教育平台的优化和改进、新媒体家庭教育的效果评估、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融合等方面。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新媒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国外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学者们对新媒体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然而,新媒体家庭教育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家长和学者们共同努力解决。

未来,新媒体家庭教育研究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张艳秋2012-10-19 20:58:08 来源:《国际新闻界》(京)2005年02期大众媒介是信息社会中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获取有效信息,能够自主分辨和判断信息价值,从而加以选择和使用。

媒介信息经过编码、把关和议程设置等一系列程序,必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商业动因。

通过大众媒介传载和建构的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新媒体的扩张使原本纷繁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

正因为如此,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素养(literacy) 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公民应该具备更广泛意义上媒介识读能力——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并在媒介素养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媒体教育(media education)的主张。

198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国际媒介教育会议,1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

会议公布的《媒介教育宣言》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权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实,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

该宣言明确界定了媒介教育概念,并提出了开展媒介教育的一系列建议。

(注:Kate Domaille和David Buckingham编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YOUTH MEDIA EDUCATION SURVEY2001。

)近年来,媒介素养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媒介教育发展方兴未艾。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经验,媒介教育被正式纳入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其他国家也以多种方式普遍开展了媒介教育。

媒介素养理念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 literacy”,在香港被译为“传媒教育”,在台湾被译为“媒体识读教育”、“媒体素养”、“传媒素养”或“媒体(公民)教育”等,这些译法基本反映了“media literacy”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首先它是一种能力或素养;其次,使用时等同于媒介教育。

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均使用“media literacy”一个词来表达,这也反映了两者在目前阶段的统一性,即媒介教育是以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但是媒介教育更多指一种教育活动。

在美国,1992年的“媒体素养领袖会议”曾就媒介素养做出了统一的定义:公众使用、分析、评估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该定义包括三个层面,即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英国,媒介教育学者David 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注: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p36.)把媒介素养分为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的两个层面。

1995年出版的《媒介素养适用定义》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个人能够简单地意识到媒介“饮食”平衡和管理的重要性,即如何合理地选择及分配媒介使用时间。

第二层面是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如学会分析和质疑传媒的构架和信息。

第三个层面是能够深入到传媒表层框架之内,进一步挖掘媒介信息之所以被生产出来的目的。

(注:Elizabeth Thoman,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MediaLiteracy,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Los Angeles,CA,U.S.A,1995.)也有观点认为,媒介素养理念的意义在于把公众与媒介之间的消极关系转化为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关系,实现对私有化的、商业化的媒介文化结构进行挑战,从而找到公众发表言论的新渠道。

(注:Wally Bowen,Citizens for Media Literacy,Asheville,NC,U.S.A,1996.)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多数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公众获取、解读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

也有学者把它看成是对文字识读能力的扩展和补充。

(注:Renee Hobbs,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Literacy,Media Literacyin the Information Age:Current Perspectives,edit by Robert Kubey,TransactionPublishers,2001,P.162.)但是,如果读写素养指的是通过文字媒介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话,把它看作媒介素养概念的一项外延,与电视素养、网络素养等居于同列地位更为合适。

媒介教育理念在发达国家,媒介教育既不同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也不同于借助大众媒介来开展的“非课堂式”教育(如电视大学或现代远程教育等),而是以媒介本身为教学内容的教育(teaching about the media)。

青少年处于心智的发展阶段,又是媒介信息的主要消费者,是媒介教育的主要对象,但媒介教育也面向大众,具有全民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1.媒介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目前,媒介教育目标具有多元化特点,这反应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媒介教育的认知差异。

近年来,学者们对媒介教育目的展开了很多讨论。

英国传播学者Jawitz指出,媒介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公民能够分门别类检验媒体的制作过程,分析媒介产品的效力。

通过媒介教育,使公民具有相当程度的媒介素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媒体识读和使用能力,改善个人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

加拿大媒介教育学者Lee Rother博士和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专家Kathleen Tyner都曾分别指出,媒介教育应侧重在“教育”而不是“媒介”部分。

(注:Lee Rother博士在2004年10月13日在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做媒介教育报告时强调。

Media Literacy:The Purposes andRationale.(/programs/edmedia/medialit/media lit_purposes.html.))Tyner认为,提高媒介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研究广告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怎样制作电影(虽然可以把这些包括进来),更主要的是人们如何解读和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复杂的媒介文化。

这就涉及到媒介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而Rother和Tyner所强调的媒介教育目标,在教育学中属于“人本主义”取向,具有“内在教育”的特点。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Renee Hobbs,1998年在《传播学杂志》发表了《媒介素养运动的七大争论》,文章分析了媒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论,包括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和青少年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的关注点的是否主要是流行文化文本、媒介素养是否要涉及明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等。

(注:Renee Hobbs(1998):The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8(1):16-32.)英国伦敦大学著名媒介教育研究专家David Buckingham在其《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一文中指出了英国媒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三种阶段:1)甄别模式;2)文化研究和大众艺术;3)屏幕教育与解密意识形态。

他认为,以往的媒介教育工作者大多赞同一种保护主义的教育模式,力求通过媒介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不过在英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同于过去保护主义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是强调防范而是强调参与,着眼于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追求使学生自主、更能多方面发展的教与学反应模式。

(注:David Buckingham,《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杨晓丽译,载于《媒介研究》,2004.31。

Ian Weber,Digital Literacies for 21st Century lives:Youth,Education and Cultural Technologies. (https:///engauge/skills/skills.htm.))不难看出,媒介教育目的在不同阶段和国家是有差别的。

媒介教育目的决定媒介教育方法。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媒介教育目标有赋权(empowerment)、预备(preparation)和快乐(pleasure)三项内容,David Buckingham指出,媒介教育的重心应是通过媒介学习有效地使青少年为承担未来的公民责任做好准备。

(注:David Buckingham,《英国的媒介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杨晓丽译,载于《媒介研究》,20 04.31。

Ian Weber,Digital Literacies for 21st Century lives:Youth,Education and CulturalTechnologies.(https:///engauge/skills/skills.htm.) )事实上,媒介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简单地追求真实的信息、判断媒介产品的价值( 如电视节目的好坏等),而在于培养多角度解读、阐释信息内容的能力。

体现在具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就是不过分单一强调某一媒介信息的绝对价值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从而消除其消极、被动的媒体使用观念和行为,把媒介使用变成自主和自觉的选择;鼓励他们接近并合理使用媒体,积极参与信息的媒介加工和传播过程,以达到培育社会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

在这种意义上,媒介教育是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主要渠道,而较高的媒介素养又是理想公民的必要条件。

2.媒介教育理论基础媒介素养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媒介文本解读的结合。

因此,媒介素养理念的演变与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这尤其表现在媒介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批判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流行,它关注的是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文本与现实的关系,语言的作用和地位等。

(注:王逢阵《文化研究读本一总序》,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在进入后工业社会或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时期以后,西方学者发现,他们所处的社会中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以及文学艺术充满了矛盾:大众文化流行不衰,视觉形象泛滥,消费意识蔓延,传统价值观念断裂,电脑空间扩展,信息爆炸,个人的主体性丧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