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王熙凤语言分析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语言技巧摘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善于为人处事,尤其擅长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取王熙凤的一些语言作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解析人们是如何用语言做事的,以期给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带来启发。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红楼梦》;王熙凤;语言技巧引言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
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令人折服,也使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
本文试图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王熙凤的典型言语进行分析,通过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揭示王熙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为人处事,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 又在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
该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 Austin 发表了《如何以言行事》(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著作中指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得以完成, 因此他把这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Speech Act) , 而他的理论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
在Austin 看来,人在说话时, 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 往往同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 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红楼梦》对话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语境分析
同时具备理 解话 语的背景语言知识 ,才能使对话进行下去。 ・
例 1 贾政 点 头 道 : “ 生 , 畜 生 !可 谓 ‘ 窥 蠢 测 ’ : 畜 管
话 ,才 能 适 应贾 府这 样 的封 建 大 家 庭 。 例1 :黛 玉道 : “ 曾读 书 , 只 上 了一 年 学 ,些 须 认 得 不 几 个 字 。 ( 3回 , 第 2 ” 第 3页 )
例 2 :凤 姐 儿 又 说 道 : “ 太 过 老 太 太 郡 里 去 ,我 要 跟 太
我们 认 为 说 话 双 方 所 具 备 的 语 言 知 识 对 使 用 和 理 解 < 楼 梦 》 对 话 中 的 间 接 言 语 行 为 有 重 要 的作 用 ,双 方 必 须 红
只上 了一年学 ,些 须认得几 个字 。 ”在这 种生 疏 的场 合 中 ,
黛 玉 处 处 小 心 ,生 怕 说 错 话 , 只 好 选 择 说 谎 话 。例 2凤 姐 知 道 这 件 事 不 好 ,甚 至 会 连 累 自 己 。 因 此 她 找 借 口 说 怕 老 太 太 问 不 好 回答 ,反 而 不 利 于 此 事 成 功 ,并 用 脱 衣 服 来 推
为传统语境和认知语境 ,本文从 以下两方面分析 < 红楼梦》
对 话 中 的间 接 言 语行 为 。
一
上 下 文 是 阅 读 理 解 小 说 的关 键 语 境 因 素 ,其 作 用 在 理
解 红 楼 梦 》 对话 中谎 言 式 间 接 言 语 行 为 中尤 为 突 出 。 <
例 1 :袭 人 忙道 : “ 才 倒 茶 ,叫 雪 滑倒 了 ,失 手 砸 了 我
以及 交际 时的场 合 、外部世 界 可以感 知 的信息 、长短期 记 忆 中可以提取 的信 息 等角度进行 分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对话描写。
以下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英译以及言语行为的分析。
1.对话:叙述者:"雨村正和他说着话。
只见那人说道:‘你们大约是在这里挑细软吧。
可知还有歌女没有?’雨村忙说:‘我们不希罕识歌女。
’"(第十一回)分析:在这个对话中,叙述者描述了雨村和一个陌生人的对话。
雨村表示他们并不对歌女感兴趣。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雨村是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对于纨绔子弟常常追逐的娱乐活动保持了理智和冷静。
2.对话:“那时你笑嘻嘻的对我说你会几篇文章,我心里骄傲,也笑了。
及到见了他,他一篇英雄帖山还不足,论文更是愚蠢。
”(第六回)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
薛宝钗提到贾宝玉说过他擅长写文章,但实际上贾宝玉的文笔很差。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贾宝玉自大和虚伪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3.对话:“‘我对你说的话,你当真守了么?'袭人道:‘可是你问了这么多人,都说没有人了呢。
’刚说得还正热闹,忽然见贾琏丫头出来,力气活现:‘且喜乐去!且喜乐去!'”(第十九回)分析:在这段对话中,袭人和紫鹃与史湘云一起提到了一个秘密,贾琏的丫头听到后赶紧出来打断他们的谈话。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贾琏丫头的机智和忠诚,她不希望其他人揭示秘密,以维护贾家的利益。
4.对话:“黛玉因不解这些言辞,只以为都是鱼葵狼籍胡诌的话,更加深恶他们。
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黛玉和宝玉之间。
宝玉对黛玉说了一些玄乎的话,黛玉认为这些话都是胡诌。
通过这个对话,可以看出黛玉对于虚伪和矫揉造作的人和事持有的批评和反感的态度。
5.对话:“那人见他一阵咬牙切齿,举火欲烧王夫人、邢夫人,巴不得他们身败名裂,便觉李纨这样一个沉静妥当的人,怎么来忽然说这一句?心下大叹。
”(第五十五回)分析:这段对话发生在王夫人和李纨之间。
《红楼梦》之言语行为批评方法的分析用XX主义批评方法分析红楼梦
《红楼梦》之言语行为批评方法的分析用XX主义批评方法分析红楼梦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一种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文学力量”,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从新的视角分析贾宝玉由爱到和封建势力的对抗到发疯,直到出家的过程可以看出《红楼梦》这部小说感人的力量之所在。
关键词:文学力量;言语行为理论;《红楼梦》:I206 :A:1005-5312(xx)24-0009-01几乎每一个经历过这样激动、狂喜的阅读体验的读者都感受过文学的这种强大的力量。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提出的“语力”概念为我们从语言论视角准确理解、解释和探讨“文学力量”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
言语行为理论不是从主体的情感角度,而是从语言使用的规约规则方面来阐述语言力量问题的。
从文学语力的角度看,文学语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介入现实、影响现实的作用,文学语力要发挥作用,体现出文学力量,关键是让文学话语实现在现实语境下的以言取效的后果。
而要做到这一点,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这主要要受到现实语境规约的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很有特色,它不是把现实当作一个主体之外,静态存在的事物,而是从人的活动以及所要受到的规约影响的角度来把握的,这里的规约应该从最广义上来理解,从人为制定的制度、法规到生活中各种不成文的习俗、惯例、成规、约定等都包括在内。
这正是文学力量的实践性的体现。
下面我们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贾宝玉由爱到和封建势力的对抗到发疯,直到出家的过程可以看出《红楼梦》这部小说感人的力量之所在。
贾宝玉是孤独寂寞的,他身边的女孩子只有林黛玉理解他,也正是这种理解铸就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写到宝玉去看望黛玉,当宝玉听了紫鹃的黛玉将回老家的一席话,心情极端痛苦、焦急和无助的,急痛攻心之下,一时失常,可见宝玉对黛玉已是爱情甚深。
然而王夫人等并不知道拆散他们、逼死林黛玉的同时,也就逼死了她们“命根子”的贾宝玉。
贾宝玉在孤独寂寞中,是以林黛玉作为精神伴侣的,特别是随着他耳闻目睹了这世族大家里更多的罪孽和丑恶,林黛玉的死亡也就宣告了贾宝玉在人间的精神的死亡。
从语用视角看《红楼梦》中人物对话
从语用视角看《红楼梦》中人物对话作者:李国俊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最高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用视角来解析该部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即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引导读者参透小说中人物对话中所蕴含的各种语用功能与特色,进而使得读者更好地把握住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语用理论《红楼梦》人物对话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版本众多,我们这里选择一本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即2006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以利于我们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应该说,已经有学者对《红楼梦》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针对其中的人物对话,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尝试着填补这项研究的空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该部小说的人物性格,进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提供某种语用指导。
一、从语用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我们必须引入语用学理论,从而在详细分析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功能时,更好地为现代人们的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这里,我们使用的语用学理论主要包含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一)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本质上就是揭示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理论。
在他看来,人类的言语行为主要就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而发生的,其在实施言语行为的时候,必定带有某种特定的含义。
这种含义既可以直接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间接推导出来的。
一般来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述类言语行为、指令类言语行为、承诺类言语行为、表态类言语行为和宣告类言语行为等五个类型。
那么,我们就依据此五种类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情况。
译文中的语用阐述——以《红楼梦》人物对话翻译为例
自然 ,1 9 9 7 )。语用学就是研 究语言使用与其 使用者之 间 的时候,另一方 就要领会 说话人话语 中的深层意 思,于是 关 系 的学 科 , 着 重 研 究交 际 者 在 特 定 交 际 情 境 中 理 解 和 传 产 生 了 “ 会 话含 意 ” (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i m p l i c a t u r e s ) 理
一
8 0 年 代初被 引进 中国 以来 ,逐 步得 到发展 。语 用学在 中国 也要 瞻前顾后 ,又要 自己便 宜,又要 不得 罪 了人 ,然后方
的 发 展 可 分 为 外 语 界 和 汉 语 界 两 个 方 面 。 前 者 在 引进 和研 大家有趣 。你 家里你又作 不得主 ,一 个月通共 那几 串钱 ,
c h e a p 1 Y b u t gi v e n o g r o u n d s f 0 r c o m p1 a i n t S ;t h e n
ev er y on e c a n hav e a g oo d t i m e. Yo u r e n ot i n c h ar ge at h o me, a nd t he f e w St ri ngs of c as h yo u get e a ch mont h har dl y C OV er yo ur o w n e xp e ns es ; y et y o u t o ok t hi s o n y o ur s e1 f qui t e n ee dl es s l y. W he n y our a unt hear s o f i t s he S bou nd t o sC Ol d yo u. Why, yo ur w ho1 e a1 l ow an ce i s n t e no ug h t o s t a od t re at . A r e yo u g oi ng h o me t o a s k f or mor e? Or wi1 1 yo u as k t h em h er e f or mo ne y? ’ ’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会话分析
言语社 团且共同知晓的语境下说 的,我们 理解 时应把字面
意思和语用意思结合起来 , 才能达到预想的 目的。
二 、 会 话 原 则 分 析 凤姐 的言 语 含 义 从
、
从 间接 言 语 行 为 看 王 熙 凤 的 言语
会话合 作原是 美国语言 学家格瑞斯 17 提出 的, 9 5年 即会话双方谈话应该符合 当时情景的要求 , 并且 在适 当的
自《 红楼梦》 问世 , 红学研究 走过 了一段漫长 而曲折 的 道路 。近三 十年来 , 人们从 不同的角度研究《 红楼梦》 揭示 ,
味。凤 姐的这种施事行为具有明确地话语 意图 , 传递 信息
的同时也完成了说话意 图。即用 “ 生姜的辣 ” 这种 间接地言
其文学 、 美学 、 哲学 、 文化学 、 民俗学等方面 的价值 , 涌现出
剧, 在题材上没有创 新之 处 , 但是它的对话语 言艺术及其精湛。本文用语用学 中的会话合作理论、 言语 行为理论 、
关联理论 的交叉使用 来分析《 红楼梦》 中王 熙凤的 言语 。通过 对本文所选会话 片段 的分析 , 发现人物对话并不总
是 遵循 会 话 合 作 原 则 , 际 双 方往 往 会 根 据 语境 背景 交 叉使 用 更 多 的会 话 原 则 。 交
有对 《 红楼梦》语言的性质 和构成及其方 言 、红楼梦》 《 词
汇、 对具 体句式 的研究 、 隐喻 、 称谓语 、 委婉语的研究 、 英汉 译著 的对 比研究等 ,也有用会 话原 则对宝黛 对话进行 研 究, 但对 王熙凤 的言语 研究较 少 , 本文就从 会话原则 和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出 发 , 析 她 的 比较 典 型 的 言语 会 话 。 分
语用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话语片段解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话语片段解析引言:《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描写了上至皇室贵族、官僚地主,下至贫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中,语用学运用也很广泛。
下面就从语用学视角解析《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一、话语产生的情景1。
话语的产生一般情况下,话语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即特定的场合下。
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就不会产生特定的话语。
2。
话语的语用分析特定情境中的话语,会因交际者的身份、角色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要对不同身份、角色的说话者进行研究,才能对话语的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3。
试分析“癞头和尚走进来”这个片段。
作者在小说第二十九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述了一个非常清雅、脱俗的大观园景色,这样就把原本死气沉沉的大观园比喻成一座“仙境”。
这样环境就为文章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少男少女们争芳斗艳提供了天然的背景。
接着,在秋爽斋的潇湘馆内举行一场菊花诗会。
她们开始就“你一首,我一首”对起诗来。
可最后由于薛宝钗无意中把贾宝玉的“蘅芜苑”里的蘅芜君当成了潇湘妃子,结果她们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诗歌竞赛。
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黛玉的一句“酒杯深浅”道出了整个事件的根本原因。
这里的语境是幽雅、闲适的“秋爽斋”,所以此话是“讽和”。
二、话语功能:评论宝玉上面的“癞头和尚”是曹雪芹笔下虚拟的人物,其实他就是甄士隐。
但在曹雪芹看来,甄士隐的话具有暗示性,并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作者借贾宝玉的嘴,通过“一僧一道”的话来告诫贾宝玉“好色”的危害性,即如果“宝玉还和女孩儿们混,再过几年,老太太一死,咱们大家靠什么去!”并且说明宝玉不仅“不好好念书,只爱在女孩子跟前”,还“在女孩子堆里混”。
因此,宝玉不应该“把古今的圣贤亲自毁谤了”,应该勤奋读书,将来“上进好做官,也不枉我们为人一场”。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论文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技巧姓名:梁新珍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外语用(翻译)学号:13211984852014年4月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从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行事,即以言行事。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话语分析也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对话语做出最真切的解析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
本文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相关话语,来阐明言语行为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红楼梦》之王熙凤话语一:引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极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她的语言交际才能是该小说中其他人物所不能及的,王熙凤对待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对自如,表现的不卑不亢。
读者更是为其高超的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本文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技巧,以此来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二:理论背景1962年,Austin在其发表的《论言有所为》中指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完成的。
Austin 把这种行为成为言语行为。
根据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所实施的一个语言行为,同时包含三种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话语本身,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达到很多目的,做很多事情;言后行为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所带来的影响,说话者都会引起听话者的态度等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否说话者所期望的,即说话带来的的进一步后果。
后来Searle 继承并发扬了Austin的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_红楼梦_人物王熙凤语言技巧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 宣告,贾母很疼她的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虽说是个外孙女,贾
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 母也会像疼爱嫡亲的孙女一样疼爱她。王熙凤在众人面前替
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 贾母表露出对林黛玉的关心与疼爱,同时又不让人觉得贾母
语毕,王熙凤还立即付诸了行动,用帕拭泪。奥斯汀说, “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还是为实施某种动作。” 王熙凤在说这段话时,即是如此。她在夸林黛玉时是笑的,而 后谈起姑妈的过世,声调是悲伤的,甚至落泪,就像一个演技 超群的演员,欢乐与悲痛在顷刻间收放自如。她的言语、戏剧 性的表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他们先是跟着她高兴,然 后跟着她陷入悲伤中,对林黛玉表示深深的同情。
按现今时髦的话说,王熙凤拍贾母的马屁竟拍得这么有 水准,既不肉麻也不令人反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精明的王熙凤有着非凡 的言语技巧,她反应迅速,并极善于察言观色,还似乎懂得读 心术,有时甚至在对方话还未说完的情况下,她就能立刻意 会揣摩出意图,并针对对方的心里,说出恰到好处的话。一旦 意识到说了不利于自己的话,王熙凤会立即更改自己的言 语,转换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改变原有的态度,采取相适应的 措施顷刻间能将正反两套说辞说得无懈可击。
提出请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 样疼爱着外孙女林黛玉。
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这话在三春眼里看来,是王熙凤在肯定三春的气质,虽
奥斯汀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 然在相貌上她们不及林黛玉,但在气派上是超越她的,而且
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 贾母疼爱林黛玉是像疼爱嫡亲孙女一样。这话也等于向众人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
语信息 的反应应该 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三 、 语 行 为 理 论 对 小 说对 白翻 译 的 指导 作 用 言
人 物对 白是小说 中刻画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 ,对 白翻 译不好 ,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小说人物性格 甚至小说 主 旨的 理解 。既然翻译 的 目的是使译语 接受 者对 译语信息 的反 应
为。
功能对 等理论 由尤金 ・ 奈达提出 , 目的是在翻译的 A・ 其 过程中使 源语 和 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 其核心概念是 “ 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 翻译是 用最恰 当、 自 然和对等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 的信息 ”就是 说翻 , 译时不求文字表面 的死板对应 ,而是 强调译语接受 者对 译
和 源语 接 受 者 对 原 文 的 反 应 基 本 相 同 ,那 么 准 确 的理 解 原 文对 白 的 “ 外 之 力 ”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言 就
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t scl ee I i o hr. d 从言语行 为理论 的角度来说 , 说话人在说这句话 时 , 实 施的言内行为是发 出语音 ,说出 I i cl hr 这 句话 , t s o ee d 而 他实施的言外行为 , 就要看具体语境 和说话人 的目的了。说 话人实施的言外行 为很 可能是 一种请求——让别人关上窗 户; 也可能是一种邀请——请别人离开这里 , 去一个温暖一 点 的地方 ;也 可能只是 为了搭讪 ,具 体情 况要看当时的语 境 。也就是说 , 在不同的环境 下 , 相同的一句话 , 说话人实施
以《 红楼梦》 两种译本 的对 白翻译为例
蒋 慧
蚌埠 230) 300
( 蚌埠学院 外语 系,安徽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以《红楼梦》为例
2 言语行 为 理论 与语篇 连贯 模式
3 .3 言后行 为 ( 言后 效力 ) 与语 篇 的无形 连贯 言后 行为 是指话 语 对 听 话 人 所 产生 的影 响。如 果 说 连 贯 是 语 篇 的无形 网络 ,那 么 言后 行 为 则 更 是 无 形 的语 意 连 接 手 段 。听 话
黄 国文 1 9 8 8 )从 不 同角度 对 其进 行 了 阐释 :一是 语 言 形式 上 的衔 熙凤不 见其 人先 闻其 声 的高调 出场 ,结合 语境 可 知 这里 的 “ 辣子” 接未 必能 导致语 义 上 的连 贯 ,连贯 是 话 语 与 语 境 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 专 只王熙 凤 ,与辣 椒 有 相似 之 处 ,形 容 人 性 格 泼 辣 火 爆 。 由此 可 结果 ;二 是语 篇 的连贯是 在 一定 的认 知 语 境 中交 际双 方 心 理 互 动 见 ,有 些语 篇 没有 显 而 易见 的衔 接 手 段 ,但 是 仍 然 很 连 贯 ,这 正 的结 果 。本文 以 《 红 楼梦 》 为 语 料 ,在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视 角 下 ,从 是言外 行 为的作 用 。言外 之意 的实 现 依 赖 于 交 际 双 方 内心 世 界 的 显性 与 隐性这 两种 衔 接手 段 出发 来 具体 分 析 语 篇 的 衔 接 与连 贯 是 互动 ,涉及 语 言的认 知过 程 。
言 口 语 口 行 I J 为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语 篇 衔 接 与 连 贯
— —
以 《 红楼 梦》 为例
马 欢
( 曲阜师 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 6 1 0 0 0 )
作者 简 介 :马 欢 ( 1 9 9 0一) ,女 ,汉 族 ,山东 潍坊 人 ,研 究生 ,曲阜师 范大 学 ,研 究方 向 :英语 语言 文学 。
以《红楼梦》为例浅析语言经济性的认知原理
以《红楼梦》为例浅析语言经济性的认知原理文章选取了《红楼梦》中的部分对话情节,运用语用学中的经济原则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和范畴化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以体现语用原则和认知原则对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进而使读者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标签:经济原则隐喻转喻范畴化《红楼梦》一、语言经济性由法国的斯珀波和英国的威尔逊合作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
他们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指出人们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最大限度的关联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建构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
关联理论中包含了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即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语言中的经济原则是由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在解释语言演变时提出的。
它指的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其主要内容是在交际表达追求新颖、复杂、更具特殊作用和人们自然惰性这对矛盾中得以阐释清楚:“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焦急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
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
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比较习惯了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经常处在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1]。
经济性源于人类的惰性心理,即人们总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已有的知识来表达对新事物的新认识。
这不仅是思维上的经济,而且还是表达上的经济。
人们在交际中,一方面要努力满足自己与外界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交际需要又受到人的自然惰性的潜在制约。
关于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关于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目前语用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是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不断地被补充完。
但是奥斯汀本人以及赛尔人认为言语行为论用在文学是有冲突的,因为它们的言是虚构的。
而普特拉菲什,以及本文都张言语行为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学品。
因为小说的世界是基真实世界而创造的,二并不相悖。
本文尝用言语行为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证明言语行为论可以用在中文说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家奥斯汀开创,由约翰·尔、特劳森、格斯等人补正、完善的从行为的角度阐述人类言语交际一种重要理论。
是研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
奥斯的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行事”理论“着手****认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他1955年提出该理论反对逻证实主义的凡不能证实其真或假陈述都是伪陈述、就是无义的实证观点,指出施为句”无真或假,但确实有意义主张“归根到底,我们要阐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
”1奥斯汀的初期理陈述话语施为话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奥斯汀理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句。
如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是实施某种行为,称施为句。
鉴别施为句的标准是:1)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2)句子必须是肯陈述性质;;3)动词须是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4)在谓语之前必须能人hereby。
而用描述事物的句子成为表述句那么在红楼梦》对话中,许话语既陈述事情,也完成事起到施为作用。
例如第一回,雨村与甄士隐中秋赏月时,雨村趁向士隐暗示自己经济窘迫,需要助。
他在赏月时作诗首对联一副,以表达己的雄心壮志。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接着对贾雨村的才学加赞赏,是为陈述话语。
而村也用一段陈述话语表达己才学具备,只欠钱粮,因未去赶考之实。
士隐则说:“兄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并未谈及。
愚故未唐突。
今既及此,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且明岁大比,兄宜作速人都春开一站方不负兄之所学也。
浅谈《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浅谈《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摘要:本文运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言外之意形成原则——合作原则,结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具体会话分析言外之意产生的原因及必要条件,之后又简要分析了次要人物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运用到的言外之意。
不同人物因性格心态的不同在表达言外之意时会有不同方式,同时理解发话人意思也会受性格因素影响。
最后文章讨论了言外之意在作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情节推进及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言外之意;作用;合作原则Title:Introduction t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dialogue between the lines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 of the session the implication, approv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mplica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s Lin daiyu, xue baochai i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earch for specific session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impli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n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minor character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o use the implication.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expressing the implica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 the caller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personality factors.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to work language, theme, plot, and characterization.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tween the lines;function;cooperative principle引言 (1)文献综述 (1)一、《红楼梦》人物语言言外之意的表现 (2)(一)主要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2)(二)次要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5)二、《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作用 (7)(一)言外之意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8)(二)言外之意对作品主题表达的作用 (8)(三)言外之意对作品语言修饰的作用 (8)(四)言外之意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9)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自问世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学者品评、研究。
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
《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关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言语行为分析论文[论文摘要]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择《红楼梦》人物对话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作为分析文本,抓住《红楼梦》中具有典型性的对话实例作深入分析,分析了译者如何翻译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论文关键词]对话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语篇分析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方法,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DavidHawkes)所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简称霍译)中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意义的例子,在比较宏观的视野范围内对人物对话的英译进行比较和分析。
笔者从人物对话言语行为的语用力量人手,分析译文命题内容的语用效果。
接着,分析命题内容的变异现象,比较译者的翻译策略。
最后,结合语用力量和命题内容两方面,分析杨译和霍译翻译施事句中的行为动词显隐化处理的策略。
一、对话英译的语用力量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综合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构建的言语环境,分析了译者如何处理言语行为,体现原文对话的语用力量。
1.文化语境在言语行为翻译时的体现“语境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1inguisticcontext,CO—text);它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可称之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它可以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之为‘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
按照语境的分类,译者在翻译言语行为时,既要着眼于大的文化语境,又需综合对话的情景语境,以便正确理解对话内容中的言语行为。
基于这个基础,译者尽量在译文中重构一个与原文大致对应的言语环境,将原文的言语行为比较充分地加以翻译。
试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的王夫人性格分析——以《红楼梦》第三章两译本对比为视角
试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的王夫人性格分析——以《红楼梦》第三章两译本对比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王夫人性格《红楼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语言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分析不同语境中各种语言的言外之意,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
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是翻译《红楼梦》的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他们的译作也被很多学者研究过。
本文拟从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言外行为理论进行赏析第三章对王夫人这个角色的刻画。
该研究发现,通过言外行为理论分析,杨译和霍译互有优劣,各有长短。
我们可以借此方法赏析对比各种文学作品的译文以及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
1引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分别作了翻译。
该书最典型的章节为第三章,生动饱满,自成一体。
本文所选研究对象是王夫人,她作为贾家的幕后主角,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挖掘。
要对她做深刻透彻的了解不能只关注其表面的语言动作,还要看她的言外之意。
而要正确把握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理论是一重要而又恰当的切入点。
把握人物的身份角色、性格等各方面才能真正把文章翻译好,言外行为理论正好提供了这种理论支持。
因此,本文以第三章为例,在言外行为理论基础上分析两个译者的翻译进行赏析。
2言外行为理论言外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部分。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P8249-252,胡壮麟,2001,7)美国语言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表达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宣告类。
(P90-91,戴炜栋,2002)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该理论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简洁的“言外之力”这样一个问题。
(周明,2000)本文就是要以该理论为基础,对第三章中王夫人的性格行为进行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贾雨村 的陈述话语 , 不仅完成 了对 自己现状进行 的事实
陈述 , 而且 还成 功 地诱 使 了甄士 隐对 他 提供资 助 。达 到施 为 目
的。而甄 士隐的一番 话 , 更是 典型 的施 为话语 , 既实施 了对贾雨 村 的赞赏 , 又完成了对他提供帮助这样 的动作 。 ( )陈述话语在对话 中的作用 2
ct nr c) “ ui ayat” 以言 行 事 (l ct nr c) 和 “ 言 取 效 ( rl o ioui ayat” 以 l o pe . o ct nr at” 种 语 力 (agaef c ) 即 : X( 言 表 意 ) ui ay c) 三 o 1nug re 。 o 说 以 , 意 及 Y( 以言 行 事 ) 产 生 z 以 言 取 效 ) 这 就 是 其 语 言 三 分 说 。 , ( 。 根据这种理论 , 言交 际的基本单位并不 是由句子 或其 他表 达手 语
2奥 斯汀理 论 的第二 阶段
在5 0年代 , 奥斯汀理论进 入 了其 第二 阶段。他 改进其施 为 句的标准为 : 含施 为动词的语句 称为显性 (xl i 施 为旬 , epi t c) 不含
施为动词 的语 句称 为隐性 (m l i 施 为句 。显 而 易见 , i pit c) 所有 的 语句都是施为性质 的。因此 , 所有 的语 句都带 有 “ 以言表意 (o 1 —
1奥斯汀 (. ut ) J LA s n 的初期 理 i
() 1 陈述话语和施为话语在《 红楼梦 》 中的作用 奥斯 汀理论 的第一 步是认 为句 子有 两类 : 施为 句 ( e om . p r r a f
i s和 fe) 表 述 句 ( os te ) v cnt i s 。 av
关键 词 : 语行 为论 ; 斯 汀 ; 言 奥 红楼 梦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I 74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2 1 (0 0 0 6 3— 1 12 1 )8—0 1 0 0 5— 2
言语行为理论 ( ho f pehA t 是 由英 国牛 津学 派分 T er o ec c) y S 析哲学家奥斯汀 ( . ut ) JLA sn 开创 , i 由约 翰 ・ 塞尔 ( . er ) 斯 JS a e 、 l 特劳 森 ( t w o , .F ) 格 莱 斯 (; e ,Pu ) 人 补 正 、 Sr sn P . 、 a ( e al l f H. 等 完 善的, 从行 为的角度 阐述人类言语交 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是研究 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论。 奥斯汀 (. ut ) JLA sn 的言语行 为理论 中“ i 以言行事 ” 理论 “ 着 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 ( uhcnio s 是语 言理解 的 中心” t t o dtn ) r i 这一 观 点 ( eisn 18 :2 ) 他 15 L v o ,9 3 2 8 。 n 9 5年 提 出该 理论 反 对 逻 辑 证 实 主义 的凡 不 能证 实 其 真 或假 的 陈述 都 是 伪 陈述 ( su os t. ped t e a楼梦》 对话
李 杨
( 陕西 职业 技术 学院旅游系 , 陕西西安 70 0 ) 100
摘 要 : 语 行 为 理 论 是 目前 语 用 学 中一 个 十 分 重要 的 理 论 , 言 它是 由英 国 牛 津 学 派 分 析 哲 学 家奥 斯 汀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提 出 并 不 断 地被 补 充 完善 。但 是 奥 斯 汀本 人 以及 赛 尔等 人 认 为 言 语
行为论用在 文学上是有 冲突的, 因为它们的语言是虚构的。而普 特拉 , 菲什 , 以及 本 文都 主 张 言语 行 为论 可 以 用 来分 析 文 学作 品 。 因为小说 的世界是基 于真实世界 而创造 的, 二者并不相悖。本文 尝试用言语行 为论 来分析 《 红楼 梦》中的对 话, 明 言语行为 沦 证
m n) 就是无 意义 的实证观点 , 出“ et 、 指 施为句 ” 真或假 , 确实 无 但
有 意 义 , 张 “ 根 到 底 , 们 要 阐述 的 唯 一 实 际 现 象 是 在 完 整 主 归 我 的言 语 环 境 中 的完 整 的 言语 行 为 。 (9 5 18 ” 17 :4 )
可 以 用在 中 文 小说 当 中 。
小说 的叙述 中大多都是 陈述 话语 , 而在《 红楼 梦》 的对话 中 , 陈述话语却也 占了很大 比重 。这是 因为在小说写作 中 , 如果使用
了过多 的陈述话语进行叙述 , 使作 品显得枯燥 呆板 , 会 因此用 对 话 的方 式 进 行 叙 述 , 相对 效果 就会 显 得 活 泼 多 了 。 例如在第二 回贾雨村与冷子 兴酒馆偶 遇时 , 通过两人用来下 酒的 闲聊 , 作者 向读 者介 绍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基本情况 。在戚 评本的第二 回回前批 中, 评者 也写道 : 此 回亦非 正文本 旨, “ 只在 冷子兴一人 。即冷 中出热 , 中生有也 。其演说 荣 国府 一篇者 , 无 盖因族大人多 , 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 出 , 尽一二 回不能得 明, 成 则 何文字 !故借 用冷子一人 , 略出其文 , 半使 阅者 心中 已有一荣 府 隐隐在心 。然后用 黛玉 宝钗 等两 三次 皴染 , 耀然 于 心 中眼 中 则 矣。此即书家三 染法 也。未 写荣府 正人 , 先写 外 戚。是 由远及 近, 有小至大也 。( 戚序本 , 第二 回) ” 根据奥斯汀言语行为的概念 , 他认 为陈述句 的 目的在 于以言 指事 , 施为句 的 目的在 于 以言行事 。而他还 发现 有一类 句子 即 非 陈 述 式 , 非 施 为 式 , 是 强 调 对 听话 人 的影 响 或 是 直 接 给 听 也 而 话人带 来某种 结果。( 自然 ,9 8 17 例如“ 何 18 :3 ) 兄何不早言? ” 因此从 以上例 子可以看出 , 不仅施为话语可 以起 到完成行为 的功能 , 陈述话语也可以完成行为 , 它完成 了描 述和陈述 的行 为 , 并且有 时也 帮助解 释施 为行 为 , 甚至帮助达成行为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