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的简明研究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塞尔,以言行事行为,字面意义,话语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简称SAT)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由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先在1955年提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提出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分析了以言指事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特点,在“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1975)一文中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在另一篇《什么是言语行为》中提出“许诺”行为的合适条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称ISA)是在塞尔1975年发表的论文《间接言语行为》当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必须先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个是“什么是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2. 重要概念2.1 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间接性可通过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来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和别人交谈,而原因有很多,其中塞尔认为礼貌是日常生活间接表达的重要动因之一。
塞尔认为,“ 关于意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而且表达的就是该句子的字面意义。
但是,实际生活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即包含其字面意义,也包含其他的话语意义” (Searle, 2001:30) 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该例中A问B是否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问的形式。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一、概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国,语用学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就可见对语言运用、语境理解、交际策略等语用学核心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兴起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语言学界开始广泛接触并引进国际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语用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理解、言外之意、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在我国,语用学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语用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还广泛渗透到教育、广告、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语用学研究,如何推动语用学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应用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语言交际和社会发展。
1. 语用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用学是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学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是通过语境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要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的多个方面,包括指示、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关于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关于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论文摘要:通过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哲学家Searle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着重探讨了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源起及其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并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西方哲学所作的贡献做出评述。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言外行为1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美国语言学家JohnSearle的著作影响最大。
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起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头可将其同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一般被概括为三个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孟庆玲,2005)。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个派别。
其中一派称为逻辑分析学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另一派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Austin又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型: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行为型、阐述型。
然而,Ausitn的分类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实际上他不是在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而是对行事动词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被广泛地接受,反而招致许多学者的批评。
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的简明研究
3 - 2 _ 2听 者 ( 一定程度上 ) 不 能推 理 首 要 言语 行 为 有时 . 言者事先 明知 听者 因缺乏 某种 背景信 息而( 几乎 ) 不 可 能 推 理 首 要 言语 行 为 .而在 场 的 第 三 方 与 言者 共 享 该 背 景信息 而( 几乎) 肯 定能推 理首要 言语行 为, 言 者 故 意 运 用 间 接 言语行为 , 意在 对后 者 造 成 影 响 。这 时 , 听 者 是 言 者 指 桑 骂 槐 的传 声筒。如《 红楼 梦》 第3 0回 : 宝钗恼 恨宝 玉刚 才把她 比 3 . 1双 方 对 话 而 无 第 三 方在 场 作 杨 贵 妃 的不 当话 语 . 这是 两人 共 享 的 背 景信 息 正 好 丫头靛 3 . 1 . 1 听 者 能 推 理 首 要 言 语 行 为 儿 来问她找扇 子 . 怨 气 未 消 的 宝钗 抓 住 机 会 , 实施 对 宝 玉 ( 第 有些场合在 特定人群 间 . 尽 管用间接 言语 明显要 花 费多 三 方) 的间接 言语行为 , 她指着靛儿说 : “ 你要仔 细 !我和你顽 你再 疑 我 。和 你 素 日嘻 皮 笑脸 的 那 些 始 娘 们 跟 前 , 你该 问 得 多的 精 力和 时 间 .言 者 故 意 使 用 间接 言语 以 占得 先 机 或 避 过 , 开 不 良后 果 . 以 此 希 望 避 免 伤 害 别人 , 或 想 规 避 禁 忌 话 题 。 如 他 们 去 。” 靛儿之前没听见他俩的对话 , 不 占有 相 关背 景 信 息 , 《 水 浒传》 第2 4回 , 潘金莲接 连 用暧昧的 间接 语言挑 逗武松 , 当然 听 不 明 白。而 宝 玉透 过 宝钗 的 次要 言语 行 为 , 推 理 出她 的 透过 次 要 言语 行 为如 “ 吃 酒” 、 “ 拨 火” 等, 首 要 言 语 行 为 意 在 与 话 明里 是 批 评 靛 儿 不 该 找 她 要 扇 子 . 实 际上 是 责备 自己不 该 之 通奸。武松心知肚 明 , 装聋作哑 , 直到最后义 正词 严地予 以 和 她 开 那 个玩 笑 并表 达 愤 怒 .这 才 是 首 要 言语 行 为 。 于是 他 自知 又把 话说造 次 了. …… 更不好 意思 . 便 急回 身又 同别人 呵 斥 尽 管 潘 金 莲 企 图未 果 . 但 她 对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运 用不 可 “ 谓 不成功。 搭 讪 去 了” 。此 外 . 宝钗 话 中“ 那些姑娘们” 还 暗讽 黛 玉 , 因 此她 3 . 1 . 2听 者 ( 一 定程 度 上 ) 不 能推 理 首要 言语 行 为 的 间接 言语 行 为 既 回 答 靛 儿 的 话 , 又 抨 击 宝玉 及 黛 玉 , 可 谓 一 与 直接 语 言相 比 。 间 接语 言代 价 高 、 有 风 险 。 代 价 高是 因 石三鸟 . 这 种 效 果 是 直 接 语 言难 以达 到 的 。 4 . 结 论 为言者要 付 出更 多脑 力构 思间接 语言 。听者也要花 费更多心 塞 尔对 发 展 和 系统 化 奥 斯 汀 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做 出 贡 献 . 理 活动处理他接收 的间接信 息 :有风险是 因为对 间接表 达的 理 解是不确 定 的. 言 者有 被误 解的风 险. 从 而造成 交际失败 。 他把 间接言语行 为引入 言外行为 范畴并创造性地将 其分层为 如《 西游记》 第3 0 — 3 1回 , 猪八戒请孙悟 空回去救唐僧 , 他 不敢 首要 言语行为和 次要 言语 行为 . 通过上 文举例 . 证 明其 对分析 明说 师父有难 , 耍 小聪 明 , 用师父“ 想你 ” 、 “ 盼望” 、 “ 久等” 等次 间接 言语行为行之有 效。他 强调共享背景信息对做 出推 理的 要言语行 为. 其 首要 言 语行 为是 要 他 立 即返 回搭 救 。但 孙 悟 空 重要 性 他 的 学 术 眼 界 开 放 。 给 其 他 会 话 原 则介 入 间接 言 语 行 他的理论 启迪其他语 言学 家, 与格赖斯 的“ 合 作 不知 唐僧被 擒 , 不 能 推 理 首 要 言语 行 为 。 加之 当初被 贬 负气, 为 留 出余 地 . 、 利 奇 的“ 礼 貌原则” 等 形 成 互 补 所 以迟迟拖 着不走 。 直至两者弄僵 。如果猪八戒上来就托 出实 原 则 ” 参考 文献 : 情。 义激 猴王 , 情 况可能 大相 径庭 , 所 以他 这次 的间接言语行 『 1 1 何 兆熊, 语用学『 M1 ,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 0 1 1 . 为 是 不 成 功 的 f 2 1 戴 炜栋 等, 现代 英语语 言学概论 『 M] , 上海外语教 育 出版 3 . 2双方对话而施影响于在场的第三方 在 间接言语行为 中. 有一种特殊情形值得关 注: 言者的言 社 . 1 9 9 8 . f 3 1 王 一杰. 论 以 与话人 为 实际 交际对 象 的 间接 言语行 为— — 语行为表 面上是 以听者为对 象. 实际上是针对在场 的第三方 ,
2021年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二)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分为两类,即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是出于对听话人的礼貌。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形式。
也就是说,规约性言语行为是己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者只要稍作推导便可得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例如:A)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B) Could you pass me the pen?C) 1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D) 1’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上述表达“请求”的例句在日常交际中非常常见。
听者可以非常容易解说话者间接表达的意义,即“请求”自己去做某事。
而这类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交际过程中基本不会造成交际失误。
然而,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并非常常使用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
例如:'lhe bell is ringing. Students in class A are talkingwhen the teacher es in.Teacher: 'i here is much noise here.Students: Yes, there is.Teacher: Would you he a little more quiet?Students: All right, sir. (stop talking)在此例句中,教师首先是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意欲让学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FANG Che n
( gi p rme tColg fF rrg a g a e, a ioUnv ri , a z o uin3 22 ) En lhDe at n, l eo o einL n u gs Hu qa ies y Qu n h uF ja , 0 1 s e t 6
d fn t n f u s u t n , h p a a u n ls i c t n I d iin h a rwil u t e o d s us o o b s a o tS a l S i d r c pe c e i o , o ra s mp i s t e a p r t sa d c a sf ai . n a d to ,t e p pe l f r rt ic s s me d u t b u e r i i o i o h e’ n ie ts e h
科技 信 息
0 外 语论 坛 o
S I N E&T C N L YIF MA I CE C E H O OG OR TON N
21 0 0年
第3 5期
浅谈塞尔的问接言语行为理论
方 展
( 侨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福 建 华泉州源自32 2 ) 6 0 1
【 摘 要 】 奥斯 汀的 言语 行 为理 论 具 有 建 设 性 意 义 , 其理 论 仍 待 后 人 的 进 一 步研 究 。 为 奥斯 汀 的 学生 , 尔在 奥斯 汀 的理 论 基 础 上 首 先 但 作 塞 提 出 间接 言语 行 为现 象 。 文在 前 人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述 了塞 尔提 出 的 间接 言 语 行 为 理论 , 间接 言 语 行 为 的 基 本概 念 、 出前 提 、 适条 本 概 对 提 合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世界读者【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但对语言研究,特别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对文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维度对文学要素中世界要素和读者要素进行了再思考,对传统的解读方法作了补充。
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讲的是说话与做事的关系。
把“言”和“行”区别对待,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一些例证。
如《论语》中有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speaksthan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分立的。
而作为奥斯汀“语言现象学”这一哲学范畴精髓的言语行为理论,它的主旨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就是说,人们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意向,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言”与“行”的对立,为言语与行为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对语言研究,特别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文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言语行为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让我们在一个新的维度中重新思考了文学要素中的“世界”要素和“读者”要素。
从而使我们对文学的发展和认知走进一个新阶段。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speechact)这一概念。
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则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作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看
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看
关健词:邓析两可之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摘要:古往今来,人们对邓析的“两可之说”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狡辩,有人认为它是合情合理的。
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邓析的“两可之说”,其结论是:邓析的“两可之说”并不是狡辩。
1邓析的“两可之说”
邓析(约公元前545一公元前501年),春秋末年郑国人,与子产、老子、孔子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中国逻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汉书·艺文志》将他列为名家第一人,其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引起人们争议的莫过于“两可之说”。
消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邓析。
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类。
”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
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类。
”
对于对立的双方,邓析做出相同的判断“安之”,表达了他“两可之说”的精神实质。
“两可之说”历来遭到众多批评和非议。
人们认为邓析是在玩弄言辞。
《荀子·非十二子》篇云:“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奇辞,慎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吕氏春秋》指责邓析的两可之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
”①荀子认为其:“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
”②那么邓析的“两可之说”究竟是在“玩奇辞”,还是“持之有故”?笔者将以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对其加以分析。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意向性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
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
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一、理论源起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可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通常被概括为一个三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一认识论一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 linguistic turn),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
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 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5大类型:判定式(verdictives )、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 )、行为式(behavi-tives)、阐述式(expositives)。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语言活动,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因此它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J . Sear-1e)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拙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奥斯汀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意义理论的发展,间接行为理论的提出。
一、引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塞尔的著作影响最大。
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又进一步指出,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言语行为,可是言语行为本身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并探讨了言语行为的形式化。
二、塞尔对言语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正如塞尔在“什么是语言”一文中所说:“言语行为也被称为语言行为或语言性的行为,通过这个引言,我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我认为言语行为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我认为在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一个语言行为。
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号、词语或语句,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构成语言交际的单位是在完成言语行为中给出标记。
更确切地说,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语句标记就是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
”在塞尔看来,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
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实施行为方式。
奥斯汀曾提出过实施言语行为的三个恰当条件,即(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三、塞尔对意义理论的发展塞尔认为要把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起来考察。
试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试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红霞指导教师:唐晓嘉教授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溯源一一语言哲学的兴起⋯⋯⋯⋯⋯⋯.11.2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3第2章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62.1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62.1.1对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的讨论⋯⋯⋯⋯⋯⋯⋯⋯⋯⋯.62.1.2完整的言语行为⋯⋯⋯⋯⋯⋯⋯⋯⋯⋯⋯⋯⋯⋯⋯72.1.3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82.2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9第3章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43.1言语行为的分类⋯⋯⋯⋯⋯⋯⋯⋯⋯⋯⋯⋯⋯⋯⋯⋯.143.2间接言语行为⋯⋯⋯⋯⋯⋯⋯⋯⋯⋯⋯⋯⋯⋯⋯⋯..22第4章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再探析⋯⋯⋯⋯⋯⋯⋯⋯⋯..244.1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244.1.1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价值⋯⋯⋯⋯⋯⋯⋯⋯⋯⋯⋯⋯.244.1.2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244.2.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再探析——从语境的角度分析言外之力⋯⋯.26 4.2.1关于语境的多种定义⋯⋯⋯⋯⋯⋯⋯⋯⋯⋯⋯⋯⋯..264.2.2语境的构成⋯⋯⋯⋯⋯⋯⋯⋯⋯⋯⋯⋯⋯⋯⋯⋯.284.2.3语境与言外之力的关系⋯⋯⋯⋯⋯⋯⋯⋯⋯⋯⋯⋯⋯29摘要‘约翰.塞尔(John Searle)是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是美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今日常语言哲学甚至是整个语言哲学界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继奥斯汀提出分析日常语言哲学的方法,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其师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浅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浅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论文关健词:言语行为理论价值缺憾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语言具有了三种功能描:描述世界,创造世界与心智加工,纠正了传统的语言单一功能,进一步明确了语言的重要性。
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并对该理论的价值与缺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引言austin与seade的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一起促进了语用学的研究,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如leech(1981, 1983)t.evinson (1980, 1983 ),顾曰国(1989,1994),陈海庆、张绍杰(2001),张绍杰(1994),辛斌(1995),段开成(1988),束定芳(1989),苗兴伟(1999),扬清(1989)等等。
本文作者也参考了国内外多方面研究成果,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分析指出其应用价值和哲学意义,并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缺憾与不足。
二、austin(1911一1960)与searle(1932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都是无穷的,但人们运用这无穷的话语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二)austin对表述句与施为句的区分austin指出(1962),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浅析的“两可之说”——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看
浅析的“两可之说”——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看在分析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塞尔指出,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话语语境中,该言语行为才能被清楚明白地理解和执行。
因为同一句话可以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表现为不同的言语行为。
例如,在一个语境中,“我会好好学习的”可以是一种预测;然而在另一种语境下,这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承诺。
“话语语境作为实现言语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5个可以区别的元素和元素集构成: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以及话语世界。
话语世界指与完成言语行为有关的说话者,听话者,时间和地点的各种其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们来分析在特定的语境中的4句话(1)山姆习惯抽烟。
(2)山姆习惯抽烟吗?(3)山姆,要习惯抽烟!(4)要是山姆习惯抽烟就好了。
在说上面这几句话时,说话者指称了一个人—山姆,陈述了一种行为—那个人抽烟。
所不同的是,在句(1)的说话中,说话者是在断言;在句(2)中,提出一个问题;在句(3)中,下达一个命令;在句(4)中,表达一个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4句话的指称和陈述是一样的,虽然这些同样的指称和陈述是各自不一样的完整言语行为的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把指称和陈述的概念跟断言、疑问、命令等完整的言语行为概念分离开了。
“说话人在说出上述4句话时,常常至少实施了3种不同的行为。
(a)说出词语(词素、句子);(b)指称和陈述;(c)声明、疑问、命令、许诺,等等。
由此,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发语行为、命题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
塞尔还指出:“命题行为不能单独出现,命题的内容总是通过以言行事行为的实施来表达的。
在绝大多数用以完成言语行为的语句中,都包含有一个命题内容成分和一定的语力成分,例如,在“我答应出席会议”这个语句中,“出席晚会”标志命题内容成分,“我答应”则标志语力成分。
“用P来表示命题内容,F表示语力,大多数言语行为可以被表示成。
为了进一步探求言语行为的规律,以语力为出发点,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得以顺利实施的4个恰当性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性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和本质条件,只要一个言语行为符合这4个条件,那么它就是恰当的。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言语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和重要形式,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Theory)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它追求了更为抽象的思维和性质,声称语言行为就像其他行为一样被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言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更是人们随时随地主动行使的一种行为。
言语行为涉及言语的意义、用途、效果、规则等方面,理论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语言交际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塞尔是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他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宝贵的见解,强调了感知和实践的重要性,反思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些不足。
因此,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探析有助于完善言语行为理论,深化对于语言规范和功能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1. 探索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奥斯汀理论及塞尔理论的发展、主张、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
2. 呈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包括塞尔对于感知、实践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的语境主义思想。
3. 概括探索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关系及其相关作用。
4. 对于我们日常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言语行为规范。
三、研究内容1.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主张和不足分析2. 塞尔对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3. 塞尔对于感知和实践的看法4. 塞尔的语境主义思想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5.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应用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其密切相关的感知、实践、语境主义思想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揭示其在语言交际规范、语境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解释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目的。
五、预期成果1. 探析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之间的关系2. 总结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3. 梳理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的相关领域4. 分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5. 研究结论并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个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的简明研究
作者:陈敏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1期
【摘要】运用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的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检验其理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塞尔间接言语行为四大名著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1-01
1.间接语言
间接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普遍现象,很容易被观察到。
当我们称某人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意思是说:他没有以明确、直截了当的方式说出他想要说的;相反,他尽量以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意思。
在大多数情况下,说某种语言的普通人能凭直觉感到间接语言的使用、甚至间接的程度。
不过摆在语言学家面前的问题是,需要对该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2.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1975年,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约翰·R·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观点,他认为运用间接语言就是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后者的“一个言外行为的实施通过间接实施另一个言外行为来实现”。
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需由两个言语行为参与: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后者是字面意义上的,而前者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却与表述的真实意图一致。
3.运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片段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中,间接语言的运用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试用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加以分析。
3.1双方对话而无第三方在场
3.1.1听者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有些场合在特定人群间,尽管用间接言语明显要花费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言者故意使用间接言语以占得先机或避开不良后果,以此希望避免伤害别人,或想规避禁忌话题。
如《水浒传》第24回,潘金莲接连用暧昧的间接语言挑逗武松,透过次要言语行为如“吃酒”、“拨火”
等,首要言语行为意在与之通奸。
武松心知肚明,装聋作哑,直到最后义正词严地予以呵斥。
尽管潘金莲企图未果,但她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运用不可谓不成功。
3.1.2听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与直接语言相比,间接语言代价高、有风险。
代价高是因为言者要付出更多脑力构思间接语言,听者也要花费更多心理活动处理他接收的间接信息;有风险是因为对间接表达的理解是不确定的,言者有被误解的风险,从而造成交际失败。
如《西游记》第30-31回,猪八戒请孙悟空回去救唐僧,他不敢明说师父有难,耍小聪明,用师父“想你”、“盼望”、“久等”等次要言语行为,其首要言语行为是要他立即返回搭救。
但孙悟空不知唐僧被擒,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加之当初被贬负气,所以迟迟拖着不走,直至两者弄僵。
如果猪八戒上来就托出实情,义激猴王,情况可能大相径庭,所以他这次的间接言语行为是不成功的。
3.2双方对话而施影响于在场的第三方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有一种特殊情形值得关注:言者的言语行为表面上是以听者为对象,实际上是针对在场的第三方,并使其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感受。
为达到该交际目的,言者和第三方需共享某种背景知识,而听者却未必。
3.2.1听者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言者通过依赖与听者共享的背景信息(语言或非语言)、听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来传达言外之意。
确切地讲,要解释间接言语行为中的间接成分,需要这样一件装置:它由言语行为理论、某些基本的会话合作原则、对话双方共享的事实背景信息以及听者的推理能力构成”。
如《三国演义》第19回,吕布在白门楼战败被俘,曹操问刘备如何处置他,刘反问“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强调吕先后侍奉丁、董二人而后背叛弑主的事实(这是三人皆知的背景信息),次要言语行为是提醒并警告曹不要重蹈覆辙,首要言语行为即杀吕。
曹操当然听得懂。
此言一出,吕破口骂刘,而曹决意将吕处决。
刘深知吕虽武功盖世,但不忠不义,不能为己所用,但如投奔曹,势将难敌,而曹虽爱才,但生性多疑,所以尽管吕已求情,还是必须除之以绝后患,但又碍于吕(第三方)在场,不能直言,于是,间接言语行为成了借刀杀人的利器。
3.2.2听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
有时,言者事先明知听者因缺乏某种背景信息而(几乎)不可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而在场的第三方与言者共享该背景信息而(几乎)肯定能推理首要言语行为,言者故意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意在对后者造成影响。
这时,听者是言者指桑骂槐的传声筒。
如《红楼梦》第30回:宝钗恼恨宝玉刚才把她比作杨贵妃的不当话语,这是两人共享的背景信息。
正好丫头靛儿来问她找扇子,怨气未消的宝钗抓住机会,实施对宝玉(第三方)的间接言语行为,她指着靛儿说:“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
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
们去。
”靛儿之前没听见他俩的对话,不占有相关背景信息,当然听不明白。
而宝玉透过宝钗的次要言语行为,推理出她的话明里是批评靛儿不该找她要扇子,实际上是责备自己不该和她开那个玩笑并表达愤怒,这才是首要言语行为,于是他“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此外,宝钗话中“那些姑娘们”还暗讽黛玉,因此她的间接言语行为既回答靛儿的话,又抨击宝玉及黛玉,可谓一石三鸟,这种效果是直接语言难以达到的。
4.结论
塞尔对发展和系统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做出贡献,他把间接言语行为引入言外行为范畴并创造性地将其分层为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通过上文举例,证明其对分析间接言语行为行之有效。
他强调共享背景信息对做出推理的重要性。
他的学术眼界开放,给其他会话原则介入间接言语行为留出余地,他的理论启迪其他语言学家,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等形成互补。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戴炜栋等,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一杰,论以与话人为实际交际对象的间接言语行为——对《红楼梦》一段对话的文本分析[J],魅力中国,2010(6).
作者简介:
陈敏(1978-),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职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