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

合集下载

陈望道简介

陈望道简介

太白
文法简论
文件
因明
• 因明学 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 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 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 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 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 要科目和论辩方式。
修辞
《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 修辞学发凡》 大江书铺, 年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两大分野说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1962年重印前言》)

《美学概论》(1Biblioteka 26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 美学概论》 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简明美学著作,为 后来《修辞学发凡》的辞格研究确立了美学基础。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193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我国用白话文写成的第一本因明学著作
陈望道先生简介
1891.01.18-1977.10.29
1891年1月18日 浙江义乌
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
东洋大学 早稻田大学 中央大学 法律 文学 哲学

政治活动家 语言学家 教育家 学者 修辞学家
政治
1920春翻译并出版了 春翻译并出版了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 中文全译本 1920年12月起负责 年 月起负责 新青年》 《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 五名党员之一
语言
《作文法讲义》 (1922年) 作文法讲义》 ——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讲作文法的著作 “大众语运动” 大众语运动”

陈望道简介

陈望道简介

太白
文法简论
文件
因明
• 因明学 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 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 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 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 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 要科目和论辩方式。
修辞
《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 修辞学发凡》 大江书铺, 年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语言
《作文法讲义》 (1922年) 作文法讲义》 ——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讲作文法的著作 “大众语运动” 大众语运动”
《太白》半月刊(1934年9月)
关于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1938-1941年)
《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文法简论》(1978年) 文法简论》
教育
1919年6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 年 月 教员 1923年秋天到 年秋天到1927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 年秋天到 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 系主任、教务长、 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1949年8月,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年 月 1952年秋季,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陈望道 年秋季, 年秋季 为复旦大学校长

《美学概论》(1926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 美学概论》 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简明美学著作,为 后来《修辞学发凡》的辞格研究确立了美学基础。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193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因明学概略》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我国用白话文写成的第一本因明学著作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我国修辞学“一代宗师”
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两大分野说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为当时的文艺运动尽一臂之力”

赴陈望道故居通讯稿800字

赴陈望道故居通讯稿800字

赴陈望道故居通讯稿800字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即将举办的一场独特的旅游活动——赴陈望道故居之旅。

陈望道,字若水,江苏如皋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陈望道同志长期从事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我社特别推出了赴陈望道故居之旅。

陈望道故居位于江苏如皋市,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座故居由陈望道的后人修缮而成,保留了陈望道生前居住的房屋、办公室等重要场所。

故居内部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陈望道先生的遗物,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陈望道先生的一生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此次旅游活动将于XX年XX月XX日开始,为期两天一夜。

我们的行程安排非常丰富,除了参观陈望道故居,还将前往如皋市的其他文化景点,如皋博物馆、陈望道纪念馆等。

我们还将组织专业导游为大家讲解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革命家。

此次旅游活动不仅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更是一次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难得机会。

通过参观陈望道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追求。

我社将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够有一个愉快、难忘的旅行经历。

我们将在旅行中提供全程导游服务,为大家解答疑问,同时也为大家安排优质的住宿和餐饮。

我们将尽力满足游客的需求,让大家在旅行中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我代表XX旅行社诚挚地邀请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前来参加我们的赴陈望道故居之旅。

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共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谢谢大家!XX旅行社。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

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故事漳州,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曾经孕育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其中,不乏许多红色革命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漳州本土红色革命人物的故事。

一、陈望道:漳州首个共产党员陈望道,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之一。

他是漳州首个共产党员,也是福建省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陈望道早年曾在日本留学,在那里受到了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的熏陶。

回国后,他曾在漳州任教,并开始从事社会活动。

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了漳州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1924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成为了中国劳动运动的一员。

1925年,他回到漳州,积极发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同年,他又奔赴武汉,参加了全国工人运动大会。

陈望道是一个勇敢、有决心的人。

他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

他还为农民和工人争取利益,积极组织罢工和示威游行。

在他的带领下,漳州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了福建省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

二、杨昌济:漳州红军领袖杨昌济,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优秀将领。

他曾经是漳州地区的一个地下党员,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红军的一名领袖。

杨昌济在红军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红一方面军第2军团司令员、红三军团司令员等。

他在红军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杨昌济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他曾经在战斗中受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还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为红军指挥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三、郑重:漳州著名革命领袖郑重,男,福建漳州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杰出领袖。

他是漳州地区的著名革命家,曾经担任过福建省委书记等多个重要职务。

郑重是一位有远见和胆略的领袖。

他在革命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义乌陈望道故事

义乌陈望道故事

义乌陈望道故事《义乌陈望道故事》是一则流传在义乌的传说,讲述了义乌人民对陈望道的景仰和敬意。

陈望道,原名陈尔灵,是明代江西义乌人,也是明代李进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是明朝时期杨认、李阳冰等一系列土地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说,陈望道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热爱学问,努力苦读,为了攻读文学功课,不怕艰辛,每天早起晚眠。

几年后,陈望道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泉州的明经学堂。

在学习期间,他一心向学,勤奋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陈望道之后返回义乌,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他用心教育学生,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积极研究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陈望道不仅关注教育,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他参与商业活动并开设义乌第一家货栈,通过这个方式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由于陈望道的贡献和影响力,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深深尊敬和景仰,成为了义乌的教育和商业领袖。

传说中,陈望道在义乌居住的土楼里,为学生们开设私塾,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们。

他严谨的教学使学生们端正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陈望道的教育理念和商业精神成为了义乌市民的榜样,后来,他的学校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义乌中学,并且成为了义乌人民非常骄傲的学府。

义乌人民为了纪念陈望道,特意在义乌市建立了陈望道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他的部分著作、照片和其他关于他的文物和历史资料,以此来弘扬陈望道的精神和传统。

义乌陈望道故事,讲述了陈望道通过教育和商业活动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了义乌人民热爱学问、勤奋刻苦以及努力追求创新与发展。

陈望道成为了义乌人民心中的英雄和楷模,也成为了义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陈望道故居注意事项

陈望道故居注意事项

陈望道故居注意事项
答:陈望道故居注意事项是:
•陈望道故居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30.9平方米,建筑面积294平方米。

•陈望道故居内陈列有陈望道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可以了解陈望道的生平事迹。

•陈望道故居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述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追求革命信仰故事的起源地。

•2019年10月7日,陈望道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0月27日,陈望道故居成为浙江省首批青少年红色基因15家传承基地之一。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陈望道介绍中文名:陈望道外文名:ChenWangDao别名: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义乌出生日期:1891逝世日期:1977职业:教育家、语言学家毕业院校:中央大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成就:倡导拉丁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发动“大众语运动”共产党上海地区早期发起人翻译《共产党宣言》代表作品:《辞海》(主编)、《标点之革新》、《修辞学发凡》、《漫谈“马氏文通”》担任要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性别:男拼音:chenwangdao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

浙江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

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现上海复旦大学里仍保留陈望道先生的旧居。

生平介绍学习历程民国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民国8年(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参编刊物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

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

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源于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经历。

1919年,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的邀约翻译《共产党宣言》。

为了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早春,他秘密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陈望道不顾工作条件的艰苦,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钻研书中的思想精髓,反复推敲字词语句,力求贴切、精准、生动。

有一天,母亲为他端来粽子和一碟红糖让他吃。

由于陈望道专心致志翻译,竟然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却浑然不觉。

当母亲问他甜不甜时,他回答:“够甜,够甜的了!”原来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太专注,连蘸在粽子上的墨汁都毫无察觉。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陈望道在翻译过程中的专注和投入。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简 介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站,许多伟大的革命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足迹,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厦门红色革命英雄的事迹:
1.黄埔军校毕业生、共产党员陈望道。

陈望道曾在厦门担任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厦门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

在1931年7月14日的一次革命行动中,陈望道与同伴一起被捕,并被狱方虐待致死。

陈望道的革命事业和运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追求自由与平等。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黄克诚。

黄克诚191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长征中表现出色。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福建省委常委等职务,在厦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9年后,黄克诚继续担任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省委常委等职,对于推动厦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著名作家、革命家周扬。

周扬在192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从事革命文学创作。

1949年,他来到厦门,担任了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厦门文学院教授等职务,为推动厦门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代表作有《蝉》、《渔船唱晚》等,深受读者喜爱。

这些革命英雄的事迹和奋斗经历,彰显了中国革命史上坚定的信仰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朝着理想和远方不断前进。

家乡人物-陈望道

家乡人物-陈望道

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同年10月, 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 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3年任华东行政 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 年3月,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并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 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61年后, 任修订《辞海》总主编。著有《标点之革新》等。专著《修 辞学发凡》在建立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
民国9年(1920年)5月,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 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 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 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 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 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 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1949年之后,陈望道先生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 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他在修 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 1932年)一书中。其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 的分析、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首 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该书创 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陈望道故居观后感400字左右

陈望道故居观后感400字左右

陈望道故居观后感400字左右近日前往陈望道故居参观,此次之行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之旅。

陈望道故居,位于浙江嵊泗县。

这是浙江省文保单位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国家4A级景区,由历史建筑、陈望道雕像、陈望道文化艺术博物馆组成。

故居共分四进院落,周围是花园,环境安静幽雅。

整个故居构造精巧,庭院布局和建筑风格奇特,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文化,体现了黄海军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状况,尤其是近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代表。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文化名人。

陈望道故居展现了陈望道的全面才能和一生的奋斗历程。

故居展出了大量陈望道藏书、家具、收藏品、文物以及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物品,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陈望道先生卓越的人格魅力、无私的爱国精神,对他在中国现代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更深认识。

在参观故居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参观者们悠然自得地细看着每一幅馆中珍贵的历史照片,在陈望道青年时期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躯以及认真而坚定的目光,此时点点滴滴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了巨大的力量,他的事业迎接了光明的未来。

故居之中一件关于陈望道先生崇尚实事求是的锦旗“宜是非曲直,不如事理真伪”感觉特别醒目。

这正是陈望道先生实事求是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正义感使得他始终坚持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前进,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业家,更是一位对人民忠诚、为国家荣誉、为民族尊严伺候的志士。

此次参观,我对陈望道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陈望道先生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奋发向前的精神支撑和榜样,尤其是他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陈望道故居之行深深地感觉到了故居中所传达出的家国情怀,看到故居深处的中国风格,它令我深感揪心和神往。

我期望陈望道先生的故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游览,了解他的伟大时刻,成为我们自己逐梦的风景。

陈望道的感人故事

陈望道的感人故事

陈望道的感人故事《信仰的味道》陈望道,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

他与一个伟大的故事紧密相连,那故事里有着让人动容的力量。

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自幼聪慧好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一心追寻真理,渴望为国家和民族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有那么一段时间,陈望道回到家乡,在一间简陋的柴屋里,开始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翻译《共产党宣言》。

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昏黄的灯光下,他埋首案前,逐字逐句地斟酌、推敲。

为了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思想,他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据说,有一次陈望道的母亲给他送粽子吃,还顺便带了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

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他随口答道:“够了。

”等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他满嘴都是黑黑的墨汁,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的粽子,自己却全然不觉。

当母亲心疼地问他时,他却只是笑笑说:“没事,我就是太专注了。

”这看似有些好笑的一幕,却深深体现了他对翻译工作的执着与投入。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因为这本书,找到了方向,坚定了信仰。

它就像火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有多少像陈望道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一切。

他们或许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或许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和安宁。

我们不用再像陈望道他们那样,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和生活的艰难。

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不能忘记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这一切。

我们应该学习陈望道的精神,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和专注。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就像陈望道对待翻译工作那样。

我们也要有坚定的信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了什么而努力奋斗。

陈望道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也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铭记他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岭南历史名人介绍

岭南历史名人介绍

岭南历史名人介绍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涵盖了现今广东、广西两个省份。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对于岭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岭南历史名人。

1. 陈康伯(464年-521年)陈康伯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今天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天资聪颖,早年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

陈康伯曾任职于南朝宋的官府,他以清廉、正直的作风著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经济等领域,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邓婉仪(1827年-1874年)邓婉仪是岭南地区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年轻时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教育热情。

邓婉仪致力于改善岭南地区的女性教育状况,她创办了多所女子学校,并积极倡导女性平等和妇女权益。

邓婉仪的努力为岭南地区的女性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她被誉为岭南地区的教育奠基人之一。

3. 陈望道(1888年-1947年)陈望道是岭南地区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早年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

陈望道积极参与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和活动,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在岭南地区发起了一系列的农民运动,为农民争取权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陈望道的革命精神和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岭南地区的历史进程。

4. 谭嗣同(1865年-1898年)谭嗣同是岭南地区近代史上的知名爱国志士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谭嗣同积极参与中国的维新运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创办了广东武昌军校,培养了一大批爱国青年,为中国的军事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激励着岭南地区的人民继续前行。

岭南地区的历史名人众多,上述只是其中的几位代表。

陈望道千秋巨笔传真理,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陈望道千秋巨笔传真理,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陈望道千秋巨笔传真理,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展开全文陈望道,是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

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91年1月18日,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家农户家庭,陈望道出生了。

求学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攒了一些家业。

陈君元是农民,没有多高的文化,在生活中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

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因为他知道,有知识才是改变人生最好的办法。

当时是清朝末期,在那时女子是不可去学堂读书的,但陈君元还是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学堂,这件事在当地曾轰动一时。

陈君元有三子二女,陈望道是长子。

为了给弟妹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所以读书非常刻苦。

在陈望道16岁的时候,考入了义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没过多久,陈望道为了让村民都能读书,就办起了村学,只不过时间不长,就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太有限,于是决定继续读书,就去了金华中学。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地步。

再则当时中国由于腐败清朝的统治,让国家贫弱、屡受外敌欺凌。

为了救中国,只能推翻清朝、推翻帝制。

后来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到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一些传统的封建观念、思想都可丢开了,相反的,新思想、新文学则越来越受欢迎。

正所谓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为了寻求救国之道,于是纷纷去国外留学,希望能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回国后可为祖国效力。

在这样的潮流之下,陈望道也加入了店铺的行列。

1915年,陈望道去日本留学,在离开的时候陈望道的母亲对他说:“你到外国不要学法律,听说学法律就要去做官,去杀人。

你别去杀人,你是同我一样不会看杀人的。

”不过,当时陈望道却觉得,法律学科是可以驾驭时代的,所以到了日本,陈望道在早稻田大学、日本中央大学学的都是法科。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典故背景
2.陈望道的生平简介
3.墨汁蘸料的故事
4.故事背后的启示
正文
1.典故背景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这是一则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典故。

它讲述了一位名叫陈望道的学者,因为太过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误将墨汁当作蘸料食用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更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2.陈望道的生平简介
陈望道,字秋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汉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望道一生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墨汁蘸料的故事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

据传,陈望道有一次在家中读书,因为太过专注于书中的内容,错将墨汁当作蘸料,蘸着墨汁吃了一顿饭。

当他意识到自己吃了墨汁后,非但没有感到不适,反而笑着说:“墨汁有益于健康,我应该多吃点。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更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4.故事背后的启示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故事,虽然看似一则趣闻轶事,但背后却传递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成功。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虽然看似笑话,但却是他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真实写照。

陈望道 廉洁故事

陈望道 廉洁故事

陈望道廉洁故事摘要:一、陈望道简介二、陈望道廉洁故事概述1.翻译《共产党宣言》2.任教复旦大学3.坚持原则,不受贿赂4.为国为民,清正廉洁三、陈望道廉洁故事具体阐述1.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背景及意义2.复旦大学任教期间的廉洁事迹3.面对贿赂,坚守底线4.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四、陈望道廉洁精神的现实意义五、总结陈望道廉洁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正文:陈望道,原名陈萼庭,字望道,浙江义乌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望道一生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为国为民,他的廉洁故事令人敬佩。

在陈望道的一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洁故事。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事迹。

1920年,陈望道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努力钻研,废寝忘食,终于在1921年完成了这部伟大著作的翻译工作。

这部译著的出版,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陈望道严于律己,廉洁自律。

他始终坚持原则,不受贿赂,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他始终坚守底线,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他关心学生,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无数青年学子。

陈望道的廉洁故事,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更体现了一种为国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在今天这个社会,陈望道的廉洁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我们需要以陈望道为榜样,坚守廉洁自律的品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传承廉洁精神,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陈望道的廉洁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陈望道故居有感作文500字

陈望道故居有感作文500字

陈望道故居有感作文500字《陈望道故居有感》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陈望道爷爷吗?前几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他的故居,我感触可深啦!
一走进那间屋子,我就好像穿越了时光。

看到那些旧旧的桌椅、书本,我仿佛能看到陈望道爷爷在认真地工作。

老师给我们讲了陈望道爷爷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当时条件可艰苦啦,他专心翻译,竟然把墨汁当成了红糖,蘸着吃粽子还觉得很甜。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一件事情要是专心起来,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在故居里,我还看到了很多陈望道爷爷写的文章和用过的东西。

它们好像都在跟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像陈望道爷爷一样,认真学习,不怕困难,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望道故居有感》作文二
小伙伴们,我最近去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陈望道故居。

一进大门,我就被里面的布置吸引住了。

墙上挂着好多照片,展示着陈望道爷爷的一生。

老师跟我们说,陈望道爷爷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理,一直在努力。

他不怕辛苦,不怕累。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他在翻译的时候太专注了,错把墨汁当成了糖,还吃得津津有味。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心里有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下去。

看着故居里的一切,我心里想,我也要向陈望道爷爷学习,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努力做到最好!。

义乌市分水塘村望道故居介绍

义乌市分水塘村望道故居介绍

义乌市分水塘村望道故居介绍
摘要:
1.义乌市分水塘村简介
2.望道故居的历史背景
3.望道故居的建筑特点
4.望道故居的现状与保护
正文:
【义乌市分水塘村简介】
义乌市分水塘村位于我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该村落地理环境优美,自然景色秀丽,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分水塘村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望道故居的主人陈望道便是其中之一。

【望道故居的历史背景】
陈望道,原名陈承均,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出生于清末民初时期,曾经留学日本,学成后归国致力于教育事业。

陈望道一生致力于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在汉字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曾参与筹建国立北京大学,并在该校任教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望道故居的建筑特点】
望道故居位于分水塘村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江南民居,砖木结构,硬山顶。

整体布局严谨,设有前厅、中堂、后堂、东西厢房等。

建筑内部雕刻精美,图案丰富,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民间工艺水平。

【望道故居的现状与保护】
如今,望道故居已经成为了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重视与保护。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陈望道的教育精神,分水塘村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得望道故居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

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一处教育基地,为广大游客和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陈望道及其成就的场所。

义乌陈望道故居介绍

义乌陈望道故居介绍

义乌陈望道故居介绍
义乌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陈望道的故居。

你知道陈望道吗?他可了不起啦。

他的故居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宝藏。

那故居啊,是那种很有韵味的老房子。

一走进那,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能想象到陈望道先生小时候在这儿玩耍、读书的场景呢。

房子的建筑风格很有当地特色,白墙黑瓦,看起来特别质朴。

走在故居的小道上,脚下的石板路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院子里呀,可能曾经有过先生亲手种下的花花草草,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当时的模样了,但那种感觉还在呢。

进到屋里,陈列着很多和先生有关的东西。

那些旧物件,像是先生用过的笔、看过的书,都静静地待在那里。

看着那些东西,就好像能看到先生在灯下奋笔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样子。

他可是那么专注,甚至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呢,多有趣又专注的一个人呀。

周围的邻居们说起这故居,那也是满满的自豪。

他们会给你讲好多关于先生的传说和故事,那些故事可能经过岁月的沉淀,有了一些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却更加生动有趣。

每次去那参观,都能看到不同的人,有小孩子好奇地张望着,有老人在那静静地回忆着,还有年轻人在那感受着先生的精神。

这故居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它让我们能更亲近地去了解陈望道先生,去感受他的伟大。

在这儿,你能闻到历史的气息,能触摸到那个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年代。

每次离开的时候,心里都有点舍不得,总想着下次还要再来,
再听听那些故事,再感受一下先生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以后,陈望道虽然暂时离开党的组织,但对党组织所交予的各项任务,仍一如既往坚韧不拔地努力去完成,从不顾及环境多么险峻,道路多么艰辛。
陈望道于1923年秋天到1927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的学校,为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服务。在党的领导下,他率领全校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上海大学成为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上大师生不仅参加厂1925年的“五卅”运动,而且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组织了行动委员会,与工人一起并肩战斗。
陈望道
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人。1891年1月18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毕业于金华中学。民国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民国8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19年回国,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语文教员。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不幸逝世,享年86岁。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上海市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为陈望道同志骨灰盒覆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旗仪式。
【往事略集】
▲(—)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分水塘村—个中农家庭。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
30年代,陈望道在上海发动了中国文法革新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他先后发表了《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别》(1938)、《“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1938)、《文法革新的一般问题》(1939)、《从分歧到统一》(1939)、《回东华先生的公开信》(1939)、《漫谈文法学的对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1939)、《文法革新问题答客问》(1940)、《答复对于中国文法革新讨论的批评》(1941)、《文法的研究》(1943)等1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从方法论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明确地提出了用功能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见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他仍继续研究语法。1955年12月,他在复旦大学设立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并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在此期间,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1958)、《对于主语宾语问题讨论的两点意见》(1956)等论文。
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随之纷纷建立,促使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921年7月23口,中囤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共产党正式诞生的标志。陈望道身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为筹备一大召开出了大力,同时也被推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一大的代表。但由于对陈独秀家长制领导作风不满,以及陈独秀根据不确实的事实,作出有损于他名誉的行为,陈望道愤而提出脱离组织的请求,因而未能参加中围共产党的第—次代表大会。陈望道虽然没有出席党的—大,但当时也没有脱离党的组织。他正式离开党的组织,是在党的三大召开以后。一大召开后,中圆共产党中央局要求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区执行委员会。不久,上海成立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任第一任书记,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但陈望道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为时不长、约在1922年下半年正式提出辞呈。
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毛泽东同志1936年曾对斯诺说过:“有二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鲁迅先生也称赞陈望道说:“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陈望道除翻译《共产党官言》外,于1919年至1921年问还翻译和介绍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书,为传播真理作出重大贡献。
1923年8月5日,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中央委员毛泽东代表中央出席指导。在会上,毛泽东曾代表中央建议:对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的态度应缓和,劝他们取消退出党的意思;还建议把他们“编入小组”。中央这一建议,是针对上海的一些青年党员因不了解陈望道等人要退党的缘由,背后对他们很有过不满意的议论而发的。党组织还指定沈雁冰去对三人劝说。沈雁冰回亿说:“党组织又决定派我去向陈、邵解释,请他们不要退出党,结果邵同意,陈却不愿。他对我说:“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是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
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他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一书中。其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首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同年10月,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3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3月,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61年后,任修订《辞海》总主编。著有《标点之革新》等。专著《修辞学发凡》在建立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浪潮。陈望道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始终走在前列。1932年1月17日,由陈望道等35人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著作者协会。该协会的纲领是:“争取自由,反抗压迫,保障生活,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以集团的力量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文化界精英茅盾、鲁迅、叶圣陶、陈望道等43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宣告“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强加于中国配众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以及压迫革命的群众”。并集会讨论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选举出17人组成执行委员会,陈望道被选为秘书长。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为抗日救国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返回祖国。那年6月,他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语文课,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不久,即遭到迫害,被强扣上“非孝、废孔、共产、公妻”的罪名。反动当局责令校长经亨颐将他革职查办。此令受到一师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了著名的浙江“一师风潮”。这一风潮得到全国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在这次风潮中,陈望道通过革命烈火的磨炼受到深刻的教育。他进一步认识到,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为了传播真理,他于1919年底毅然返回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基于坚定的信念,他在家宅旁一向破陋的柴屋里,克服寒冷等多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忙于翻译。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一书译稿终于完成,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丁8月出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正式出版。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人民出版社决定重印《共产党宣言》,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1934年,国民党加紧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策动御用文人汪懋祖、许梦因等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的逆流。上海进步文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一向团结在鲁迅周围的陈望道出面邀请胡愈之、夏丐尊、叶绍钧、陈子展等十多位知名人士共同商议,决定发起—场“大众语”运动。与会者轮流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文章,不但反对提倡文言文,对当时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脱离群众语言的倾向也提出批评。同时提倡白话文应进一步接近群众的口语,“大众语”就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顺手”的语言,主张建立真正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文学”。为了实践大众语运动,陈望道创办了《太白》半月刊,先后发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大众语论》、《这一次白话和文言的论战》等多篇文章,对“大众语”的性质以及如何建立“大众语”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不久这一讨论扩及全国,主张文言复兴的论调在强大的舆论反击下销声匿迹。当时的“大众语”运动尽管存在某种历史局限,但它给复古思潮和国民党反动的语文政策以强有力的打击,其历史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年底陈独秀赴广东,陈望道遂主持《新青年》的编辑。《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五四运动后,由一个激进民主主义刊物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陈望道主持《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后,使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影响很大。
1920年8月,中国第—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亦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正式成立。书记为陈独秀。参加的成员有陈望道、李汉侵、李达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望道积极参与并做了许多工作,诸如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刊等。陈望道还一度担任劳工部长,曾帮助筹建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和邮电工会等,为积极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