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犯罪现象

合集下载

犯罪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犯罪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犯罪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等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等。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及其相关问题,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因此犯罪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犯罪学概论1.1 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等问题的学科。

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者、受害者、社会对犯罪的反应等方面。

1.3 犯罪学的发展历程犯罪学的研究历程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古典犯罪学、正统犯罪学、现代犯罪学等阶段。

1.4 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犯罪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等,与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渗透。

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类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犯罪现象是指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总和,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和未经法定程序认定的不法行为。

2.2 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贪污、贩毒、走私等。

2.3 犯罪现象的类型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黑社会犯罪、经济犯罪等类型。

2.4 犯罪现象的影响犯罪现象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整体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章犯罪原因及其研究方法3.1 犯罪的原因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及文化环境、个体特征、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2 社会因素及其对犯罪的影响社会因素是犯罪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社会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都对犯罪有一定的影响。

3.3 个体因素及其对犯罪的影响个体因素是犯罪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包括个体的性格、人格、家庭背景、同伴影响等,这些因素对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三)犯罪的控制和预防



犯罪学研究的落脚点,犯罪现象与原因研 究的目的。 犯罪控制:是国家运用专门力量,将犯罪 的量、质、结构等限定在可以承受范围之 内。 犯罪预防犯罪:社会力和专门性机构共同 运用综合性措施,防止犯罪行为发生,减 少犯罪总量。
犯罪学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与控制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功能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刑法学区别 刑法学和犯罪学的联 系 1、二者研究的“犯罪” 外延不同。 1、犯罪学推动刑法 学的发展。 2、二者研究的具体对 象和目的不同。 2、犯罪学的研究在 很大程度上也需以 3、研究方法不同。 刑法规范和刑法学 研究为基础。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

(一)二者研究的对象——犯罪的概念是一 致的。 (二)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制定和实施 刑事政策及刑事政策学研究的基础 (三)从预防犯罪对策的角度来看,犯罪 学研究内容较刑事政策学广泛。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以行为被害确定犯罪内 容 (三)犯罪实质概念是预防犯罪意义上的概念

▉ 犯罪是一门学问 ▉ 犯罪是一类活法 ▉ 犯罪是一项投资 ▉ 犯罪是一种动力 ▉ 犯罪是一个平衡
▉ 犯罪是一宗罪恶
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狭义犯罪学概念 狭义犯罪学是指对犯罪发生的规律及其原因进行 研究的科学。 狭义犯罪学的分支学科: 1、犯罪生物学和犯罪心理学 2、犯罪社会学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犯罪学的功能

一、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一)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一 级学科,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 学、经济学等学科一样。 (二)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犯罪 学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犯罪,如法学、社 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是多学科交叉 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之一。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第三章犯罪现象论

第三章犯罪现象论

三、 犯罪现象的结构与分布
(一)犯罪现象结构 犯罪现象结构,是指作为一个总体事实的犯罪现
象内部各类型犯罪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对犯罪现象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种具
体的犯罪类型,这些犯罪类型是犯罪现象结构的 要素。 犯罪现象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但其内部各类型 犯罪的总的排列顺序又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重新犯罪率是指已经被定罪量刑而再次 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总数与特定区域刑 满释放人员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3.监禁率。
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计算方法 是以特定时期囚犯人口总数除以特定时期 人口总数(再乘以常数),另一种计算方 法是以特定时期囚犯人口总数除以该时期 犯罪人口总数(再乘以常数)。
2、不可罚的犯罪行为
这是指那些因缺乏可罚资格或者条件却具 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类行为包括: 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 会的行为,14-16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实 施的是刑法总则规定的特定犯罪之外的严 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精神病人实施的严重 危害社会的行为,中止且未造成严重后果 而免罚的行为等等。这些犯罪也应该被社 会所关注并应该逐渐减少甚至是消灭,其 符合犯罪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
2.发达国家的犯罪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犯罪现象会出现暴发式 增长。
在发达国家,除了犯罪率依然呈增长之势外,犯 罪类型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3.发展中国家的犯罪 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出
现了快速乃至暴发式的增长。
从犯罪类型来看,现代化进程给那些在过去和现 在在文化上都极不相同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共同的 犯罪现象。
(8)警民关系; (9)社会隐退心理.
英国埃塞斯特大学警学研究中心提出的社 会安全指标体系,除了与上述类似外,还增加 两条:

犯罪现象名词解释

犯罪现象名词解释

犯罪现象名词解释
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犯罪现象涉及到犯罪者、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犯罪后果等方面,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

具体而言,犯罪现象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道德水平等因素可以影响其犯罪意图的产生和犯罪行为的实施。

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患有精神疾病或受到虐待等原因导致犯罪意图的产生。

2. 社会因素: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因素可以影响犯罪现象的发生。

例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问题可能导致犯罪现象的增加。

3. 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府行为、司法制度等因素可以影响犯罪现象的发生和治理。

例如,政治腐败、司法不公等问题可能导致犯罪现象的增加。

4.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因素可以影响犯罪现象的发生。

例如,经济危机可能导致犯罪现象的增加。

针对犯罪现象的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提高公众法律知识水平、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司法制度、加强犯罪惩罚力度等方面。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犯罪现象的治理和打击,包括加强警务工作、提高破案效率、打击黑恶势力等方面。

犯罪学-论述题

犯罪学-论述题

1.试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p6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受制于对犯罪学概念的理解,两者应具有一致性。

据我们所采用的广义的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三方面: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一)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事件发展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犯罪学的研究也是以犯罪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只有通过犯罪现象的研究才能进一步分析犯罪原因,寻找适当的犯罪对策。

犯罪现象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即具体的犯罪事件与犯罪事件的集合体:①具体的犯罪事件,包括犯罪人、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对象、犯罪发生的时空条件及犯罪造成的后果。

②全部或部分犯罪事件的集合体,主要从整体、结构方面来研究,包括犯罪状况、犯罪特点、犯罪规律。

⑴犯罪状况,指一定时空犯罪发生的数量、犯罪率、犯罪类型、时空分布、危害程度,犯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犯罪经历等构成状况。

是犯罪学研究基本的经验事实。

⑵犯罪特点,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所表征出来的犯罪状况的特殊性。

⑶犯罪规律,是指作为犯罪集合体的犯罪现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

(二)犯罪原因犯罪学研究中所指出的犯罪原因应当从统计论的因果关系角度来理解,即犯罪原因对于犯罪的发生只具有概率性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必然引起犯罪的发生。

即犯罪原因就是指增加犯罪发生概率的各种事物或现象。

犯罪原因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思考方向展开:一是个体性差异研究,假设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可能实施犯罪,主要从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研究;二是社会结构/过程研究,假设某类社会环境产生较高的犯罪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社会环境方面寻找犯罪原因。

(三)犯罪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犯罪控制,是指国家专门机构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过程中采取的把犯罪数量和犯罪质量限制在社会容忍的正常范围内的强制性手段。

犯罪预防,是指为消除犯罪原因和条件,防止犯罪发生而事前采取的社会性和专门性的综合措施。

犯罪学第二章 犯罪现象

犯罪学第二章 犯罪现象

无被害人犯罪


二、概念 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行 为。 显著的特征是:行为各方都是自愿同意甚至积极参加 的,没有人强迫他们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物。行为的 “被害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一 个利益交换者,是在利益平等的前提下所做的交易, 交易双方两厢情愿,甚至都是交易的受益者,并不存 在谁是被害人的问题。
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爆炸罪、放火罪、决水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 侵犯财产的暴力犯罪:抢劫罪、抢夺罪
妨害社会管理的暴力犯罪:妨害公务罪、扰乱社秩序罪
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四、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一)暴力犯罪数量呈现持续增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暴力犯罪不断增多,从80年至90年,统计的 发案率增加了两倍。为此,上世纪80年代起曾频繁采用的“严打”模式, 96年我国又实施第二次严打。至今,暴力犯罪仍未得到有效地控制。 (二)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由于利益冲突的激化、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传播,促使暴力犯罪手段 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残忍,一些犯罪分子心狠,作案手段毒辣,抢劫并 发杀人、凶杀又行强奸,伤害必致死亡,在杀人犯罪中,肢解尸体、碎 尸焚尸时有发生。 商店老板娘被杀害肢解 (三)涉枪犯罪日益突出 涉枪犯罪日益突出,表明犯罪暴力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是暴力化恶 性升级的表现形式。 涉枪犯罪高发区在沿海、边境地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东 北地区。涉枪案件的犯罪类型主要是抢劫银行及运钞车、抢劫出租车, 绑架、武装贩毒、走私等。
1、美国社会暴力犯罪泛滥 2、研究报告:巴西每天有近50名青年死于暴力犯罪
3、我国2007暴力犯罪现状

2023年网络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网络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网络犯罪现象分析报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2023年的网络犯罪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旨在揭示当前的网络犯罪趋势和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网络犯罪的现状和趋势1.网络犯罪的定义网络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包括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形式日益复杂多样化,给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网络犯罪的主要类型(1)黑客攻击:黑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机构以及个人电脑系统进行非法侵入,窃取、破坏或篡改数据,对社会安全和个人隐私构成重大威胁。

(2)网络诈骗:网络诈骗已成为网络犯罪中最为猖獗的形式之一,包括电信诈骗、网购诈骗、非法传销等,给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3)网络侵权: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网络侵权行为,给创新型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网络犯罪的趋势(1)跨境性:网络犯罪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黑客组织和网络犯罪分子活动范围更加广泛,难以追踪和查处。

(2)专业化:网络犯罪行为日趋专业化,犯罪分子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采用更为隐蔽复杂的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3)隐蔽化:随着暗网和加密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活动的隐蔽性不断加强,打击难度加大。

二、2023年网络犯罪现象分析1.黑客攻击呈上升态势2023年黑客攻击事件明显增多,黑客组织更加注重长期潜伏和隐蔽性,在金融、能源、军事等重要领域的攻击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2.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电信诈骗、网购诈骗等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

利用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平台进行的诈骗活动日益猖獗,给广大用户的资金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3.网络侵权问题仍然严重2023年,网络侵权问题依然突出。

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活动屡禁不止,特别是盗版软件、盗版音视频内容的传播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犯罪学: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

犯罪现象: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犯罪对策: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

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社会调查法: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制定研究计划:是指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通盘的筹划和安排,包括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的进度和经费、制定研究提纲、设计调查问卷等。

罪行相适应:是指犯罪与刑罚之间要相称,犯罪与刑罚之间必须有天一个适当的比例。

及时性:是指在犯罪后迅速地处以刑罚。

必然性:是指犯罪之后必然地要受到刑罚的处罚。

天生犯罪人:(常习性)是指在生理上及精神上具有多种人类异常的退化特征的犯罪人,这些退化现象是隔代遗传的结果。

精神病犯罪人:是指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激情犯罪人:是指因陷于极度不安或因情绪紧张、冲动而导致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机会犯罪人:是指因无法抗拒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偶然的机会下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研究方法:是指可以用以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及其预防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所包括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定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来认识总体。

典型调查:是指在确定研究目的之后,选择符合研究目标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调查:是指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第四章_犯罪现象

第四章_犯罪现象

第三节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
一、犯罪决意 1、预谋犯罪决意 2、机会犯罪决意 3、激情犯罪决意 二、犯罪准备 1、准备犯罪工具 2、学习犯罪技术 3、收集犯罪情报 4、制定犯罪计划 促使犯罪人放弃犯罪行为准备的因素主要有: 1、主观方面的因素 失望、恐惧、悔悟 2、客观方面的因素 内部分裂、外部障碍
三、犯罪实施 指犯罪人的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所要侵害的目标。 1、遇到阻碍 可以克服的阻碍;不可克服的阻碍 2、突发新动机 实施方式 (一)秘密方式 (二)公开方式 (三)欺骗方式 (四)暴力方式 (五)协议方式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 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 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 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 括。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不同与刑法学研 究的犯罪现象。
二、犯罪现象的内容 (一)犯罪状况(二)犯罪特点(三)犯 罪规律 三、犯罪现象的特性 (一)直观性(二)综合性(三)因果性 (四)相关性(五)饱和性
第五章
犯罪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 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 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作 二、睡梦中的动作 三、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四、身体受到暴力强制下的动作 值得注意:虽然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 施的行为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是犯罪学仍然将其 纳入研究范围。这是由于精神病的产生及其危害与一 般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危害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两者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与个 人因素作用的产物。这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的,也是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的区别所在。
第四节
被害原因: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
一、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1、被害人毫无责任,也没实施任何具有引诱或者暗示性 质的行为,而纯粹因为自己的生理或者社会因素,以 致被害。如:老年被害人 2、被害人的行为可能激起加害人的机会心理,而被害人 自己对此并不自觉,也毫无引诱或者挑逗对方的有意。 (二)冲突模式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不打不成交”

第二章犯罪现象论

第二章犯罪现象论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 3、连带性犯罪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 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无关的犯罪行为。 (四)按照行为形成方式不同,犯罪行为可分 为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和以不作为方式实 施的犯罪行为。 1、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以积极的 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即“不当而 为”。 2、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消极地 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 会的犯罪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犯罪现象的特征,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
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犯罪现象一般具有 以下特征: ▪ (一)直观性 ▪ (二)综合性 ▪ (三)时空性,即时间性和空间性 ▪ (四)饱和性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四、犯罪现象的类型 所谓犯罪现象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
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纭多态的犯罪现 象经过一定程度的提炼、抽象后,依据其内在的 相似性而分析、划归的有关加害与被害、犯罪人 与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群落。 ▪ 1、显犯罪现象与隐犯罪现象 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可分为显犯罪现象与 隐犯罪现象。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 犯罪率包括人犯率和发案率两种表现形式。 ▪ 人犯率是一定时空经法定诉讼程序确认的犯罪
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率。 ▪ 发案率是一定时空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和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率。 犯罪率的两种表现形式均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和制 约。 ▪ 一是刑事立法的变化。 ▪ 二是犯罪黑数的存在。
美国水门综合大厦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 (2)环境犯罪。凡空气污染、水污染、 噪音污染,土地污染,水土流失,或 者化学制品以及核事故造成一定危害 而触犯刑律者,均为这类“法定犯 罪”。

经典犯罪案例

经典犯罪案例

经典犯罪案例犯罪案例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一些经典的犯罪案例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一起犯罪行为,更是反映了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犯罪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一起案例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了两起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264人受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是由两名兄弟策划和执行的,他们使用压力锅炸弹制造了这场恐怖袭击。

这起案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讨论。

第二起案例是“乌克兰国际航空MH17航班坠毁案”。

2014年7月17日,一架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乌克兰国际航空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

调查结果显示,这架客机是被导弹击落的,而导弹发射点位于乌克兰东部的亲俄分离主义地区。

这起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怒和谴责,也引发了对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冲突的关注。

第三起案例是“美国丹佛电影院枪击案”。

2012年7月20日,一名男子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家电影院进行枪击,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

这名男子事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怪异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起案件引发了对美国枪支管制政策的争论,也引发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这些经典的犯罪案例,不仅仅是一起犯罪行为,更是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

恐怖主义、国际冲突、枪支管制、心理健康等议题都在这些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需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训,加强社会安全防范,关注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也需要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经典的犯罪案例是社会发展的镜子,我们需要从中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了解和分析,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安全。

(完整word版)犯罪学——答案

(完整word版)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试题一、简答1.简述犯罪黑数及形成原因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犯罪黑数的主要原因:①立案不实,警方不破不立、隐瞒不立、立而不统、立案不准等。

②受害不报,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担心名誉受损、害怕遭到报复、不信任警方等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

③犯罪知情人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不报案.④犯罪行为人为逃避刑罚制裁,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以对抗警方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等。

2.简述促成犯罪发生的主体因素一、心理学因素1、本能因素2、人格因素3、感情因素4、智力因素5、能力因素6、认知发展因素7、社会适应不良因素8、精神疾病二、心理学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因素3、体型因素4、遗传因素5、神经生理学因素6、生物化学因素3.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是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犯罪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其总量都是继续增长的,但各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呈波动式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累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4.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344)1、法制原则2、人道主义原则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4、具体化原则5、统筹协调原则6、科学化原则7、动态性原则5.简述犯罪现象的3个层次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

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如果具有违法性,再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有责性,即行为人是否负有责任.通常来说,符合前两个要件的,就具有有责性。

第三章 犯 罪 现 象 论

第三章   犯 罪 现 象 论

第三章犯罪现象论第一节犯罪的概念犯罪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只有对犯罪学中的犯罪做出一个科学的、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开展对犯罪学理论中其他诸如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研究,也唯有如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犯罪的概念,主要就是回答“犯罪是什么”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到底应该如何定义,不仅困扰着国内的学者,而且在国外的犯罪学研究中也是一个最为困难和混乱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刑法学者和犯罪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国外,甚至每个犯罪学家都有自己的犯罪概念。

迄今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甚至是没有一个定义能够获得学者们大体上的共识。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犯罪学的学科地位,而且严重影响了犯罪学的发展和成熟。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刑法学产生的时间并不比犯罪学长得多,却比犯罪学成熟得多,这与刑法学有恰当的犯罪概念分不开。

”因此,必须对犯罪概念给予一个科学化的界定,因为这是解决犯罪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唯有牢固的基石,才能建立起宏伟的犯罪学理论大厦。

一、现状分析——众说纷纭的犯罪概念迄今为止,人类在回答“犯罪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影响的观点至少有数十个。

有学者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有:(1)犯罪是出于不道德的动机而实施的不道德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就在于犯罪人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实施侵害他人自由的行为。

(2)犯罪就是违反人类不论在任何时期都应有的两种道德感情及诚实和怜悯的行为。

(3)犯罪是个人严重违反正义、理性、和福利的行为。

(4)犯罪是侵害社会规范的行为;任何人在其罪行没有得到证明之前,根据法律应该被认为是无罪的。

(5)犯罪是侵犯了根据社会契约形成的整个社会利益的行为。

(6)犯罪是在实际生活中触犯法律应该受法律制裁的非法行为。

(7)犯罪是违反以中庸制定的法律,处于两个极端的思想及行为。

(8)犯罪是对公共秩序侵害的行为,是给社会造成的痛苦大于快乐的邪恶行为。

三部分如何看待犯罪现象

三部分如何看待犯罪现象

二、犯罪具有一定的功能
核心:犯罪原因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犯罪的 不可避免性;犯罪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犯罪 量的存在对社会还是有益的,即犯罪具有一定的 功能。
1.犯罪对文化的促进功能 第一,犯罪的存在有助于社会规范的建构和修正。犯罪制造
了道德和法律,犯罪存在使人感到了秩序的必要性,感到了制订规 范的重要性。因越轨犯罪出现,人们先是创造了禁忌、习俗、道德, 当人们发现习俗和道德对犯罪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时候,就制订 了法律。每一种新的犯罪产生之后,新的法条也就随之产生了。新 的犯罪行为丰富了文化的内容,禁止这些行为的规范及处罚方式同 样也成为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犯罪的存在从反向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犯罪不仅促 进了法制,犯罪文化还创造了警察文化、法制文化、探案文化,甚 至创造了犯罪学及其研究机构。
2.犯罪对生产力的推动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曾经提到:“哲学家生产观念,诗人生
产诗,牧师生产说教,教授生产讲授提纲,等等。罪犯生产罪行。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最后这个生产部门同整个社会的联系,那就 可以摆脱许多偏见。罪犯不仅生产罪行,而且还生产刑法,因而还 生产讲授刑法的教授,以及这个教授用来把自己的讲课作为“商品” 投到一般商品市场上去的必不可少的讲授提纲。据说这就会使国民 财富增加,更不用说象权威证人罗雪尔教授先生所说的,这种讲授 提纲的手稿给作者本人带来的个人快乐了。
尽管菲利主张“犯罪饱和法则”,但他认为,犯罪也并非像宿命 论者预言的那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大部分犯罪是可以 预防和控制的,其中有一部分主要由于人类学因素——行为人生理 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犯罪仍将存在。菲利指出:“艾米莉特 的古格言是可以坚信的:‘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与减少比国 民经济的收支还带有规律性。’但是,我们实证主义者并不对此进 行或多或少的宿命论的解释,因为我们已经证明,尽管我们依据仅 有的方案所进行的减少和消灭犯罪的工作开始是徒劳无益的,但犯 罪也绝不是我们不可改变的命运。事实上,犯罪的差额是由物质条 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通过改变最易改变的社会环境,立法者可以 改变自然环境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控制很大一部分犯罪, 并减少相当一部分犯罪。我们深信,一个真正文明的立法者,可以 不过多地依赖刑法典,而通过社会生活和立法中潜在的救治措施来 减少犯罪的祸患。” “我从未相信在最近或不远的将来人类能够消 灭全部犯罪。甚至于在以彻底消灭改变建立在友谊及社会正义基础 之上的未来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能自己天真地绝对 深信犯罪、精神病及自杀的某种特有形式将会消失,除了由于创伤 及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少见的偶发形式之外,其他任何形 式的犯罪、精神病及自杀都将完全消失。”来自三、迪尔凯姆的犯罪正常理论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犯罪现象这档子事儿。

你说犯罪现象,那可不是啥离咱特别远的东西呀!它就像那阴雨天里突然出现的乌云,让人心里怪不舒服的。

犯罪现象呢,简单说就是那些违反法律规定、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情况。

咱打个比方哈,就好比一个好好的社区,突然有人偷东西,这就是一种犯罪现象啦。

犯罪现象有好些特征呢。

首先啊,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这就好像是一只老鼠钻进了粮仓,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害呀。

犯罪行为可不单单是影响了个别人,而是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影响到好多人的生活和安全感。

还有呢,犯罪现象具有违法性。

这不是明摆着嘛,犯罪那肯定是违反法律的呀!这就跟你闯红灯一样,明知道不对还去做。

再者说,它具有多样性。

哎呀呀,那真是各种各样的犯罪都有啊!有盗窃的、抢劫的、诈骗的,还有更严重的暴力犯罪呢,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毛。

你说这犯罪现象咋就不能少点呢?咱这社会多和谐多美好呀,非要弄些乱七八糟的犯罪来捣乱。

这就好像是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粒老鼠屎,多恶心人呀!大家都本本分分地过日子不好吗?非要去触犯法律,伤害别人。

咱每个人都得有点责任感呀,要从自己做起,不去做那些违法犯罪的事儿。

也要多留意身边的情况,要是发现有啥不对劲的,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咱一起努力,把犯罪现象这只“大怪兽”给赶跑!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安宁、和谐、美好。

咱可不能小瞧了犯罪现象,它就像个隐藏的敌人,随时可能冒出来捣乱。

但咱也别怕它,只要咱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它制服。

咱要相信正义的力量,相信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好,犯罪现象会越来越少。

让我们一起为了这个目标加油吧!。

第一章 犯罪现象

第一章    犯罪现象

一、发达工业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一)新犯罪形态
1.白领犯罪 2.环境犯罪 3.智能犯罪
4.游戏型犯罪
5.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犯罪
6.恐怖主义犯罪
7.有组织犯罪
(二)犯罪人构成
1.白领阶层成员犯罪比例有所上升
2.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
3.女性犯罪比例上升
4.累犯、惯犯、职业犯比例上升
二、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第一章

犯罪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状况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 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 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 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 诸经验事实的总括。(3.14拉萨暴力犯罪)
(四)根据犯罪现象的存在状态,犯罪现象 可分为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静态犯罪现象,是指状述和反映犯 罪与犯罪人的具有相对稳定或者恒久不 变特性的诸经验事实。 ——动态犯罪现象,是指反映和状述犯 罪与犯罪人的具有变动不居特性的诸经 验事实。

(五)根据犯罪现象的依附倾向性,犯罪现 象可分为加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

最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罪惊人,在 一些实行现代化强行军、社会变迁剧烈 的国家,青少年犯罪尤其突出,并且由 城市波及农村,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犯罪学考试重点

犯罪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犯罪现象: 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呗犯罪原因所决定, 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2】犯罪行为: 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 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3】被害现象: 所谓被害或者被害现象,是指在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由被害人所担受的, 状述和反映具有“被害”性质的诸经验事实。

【4】潜在的被害人:又称状态性被害人、生来性被害人、累犯性被害人, 是指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 因而具有被害的现实可能, 但尚未真实被害者; 或者, 是指并非纯粹由于一时的偶然原因, 而主要是因其本身的性格、素质或者行为的某些倾向性而具有持续性的、现实可能的潜在被害倾向者。

、【5】被害盲点症: 是指被害人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 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 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6】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 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7】犯罪的社会原因: 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 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

【8】犯罪亚文化: 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 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9】微观社会预防: 是以社区、群体以及公民个人为单位而进行的预防犯罪活动, 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自身的被害可能性, 消除犯罪机会和条件。

问答:1、犯罪学的功用犯罪学的功用以犯罪学的特性为基础, 是特性与外部事物发生关系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

一般而言, 犯罪学具有以下三大功用:(一)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二)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三)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2、犯罪学实证研究的主要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研究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作为“犯罪规律”范围的犯罪现 象以及“犯罪特点”的大部分内容,较 诸犯罪状况,它们自属“隐蔽”,秘而 不彰。

特点:这类犯罪现象比较内在、隐秘, 虽可感知,却无具象,常常呈较为隐蔽 或者潜伏状,必须借助“临床诊断”或 者理性思辨才能探知 。
(三)根据犯罪现象产生与存在的概 率性,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与 随机犯罪现象
4.游戏型犯罪
“ 汪达尔行为”、“飞车党”、“暴 走族”这类并无明确经济、政治或人身 动机与追求的游戏型犯罪的出现,其实 是现代西方社会价值危机的一种表现, 反映了隔断“原始纽带”后面临选择与 责任的独立个体为“逃避自由”,不甘 沦为“单向度的人”而进行的非常规努 力及其失败。
“汪达尔行为”
汪达尔主义意味着对物质、文化 的极具毁灭性的、彻底的破坏。 一些有着强烈的破坏欲望、 无法 控制自己的破坏行为的人,可称 作汪达尔主义者。其行为称为 “汪达尔行为”。
(三)因果性
首先,一定的犯罪现象总是一定的犯 罪原因(形式化地表现为一定的罪因结构) 的产物,一定的犯罪原因总是要诉诸一定 的犯罪现象来显现和表达; 其次,一定量的某种犯罪现象的量、 质变化,也会制约某种犯罪原因的消长、 起伏及其作用力强弱,而形成一种因果互 动的错综局面。
(四)相关性 犯罪现象彼此之间不仅具有继起递进 的“前赴后继”关系,如先有杀人行为 这一犯罪现象,继有死亡结果、被害人、 被害症状等递进的犯罪现象;而且,犯 罪现象与犯罪原因之间有反映与被反映、 制约与被制约、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状况
犯罪现象的状况,是指构成犯罪现象 基本内容的犯罪状况、犯罪特点和犯罪 规律的存在情形、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
本节主要内容: • 一、发达工业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 二、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一、发达工业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一)新犯罪形态 1.白领犯罪
主要指“上层社会经理阶层人员在其职 业活动过程中触犯刑法”,包括欺诈、 贪污、虚假广告、操纵股票交易、偷税 漏税、警察和官员对于权力的滥用等。
——犯罪现象是有关犯罪与犯罪人的直观、 具体、零散和游离的经验事实,具有丰富、 生动、多姿多态、千差万别的外在形式; 犯罪原因则是决定犯罪现象的内在根据, 深藏于犯罪现象的背后,同样具有多姿多 态、丰富、生动的特点;
——任何犯罪现象总是犯罪原因的具象存 在形式,一定量的犯罪原因有机组合而成 的某一“罪因结构”,总是通过一定量的 犯罪现象所形成的某一“犯罪现象群”来 表征和显现,反之亦然。但是,同一犯罪 现象可能表征的是不同的犯罪原因,同一 犯罪原因也可能借不同的犯罪现象来显现;
白领犯罪危害既烈且广,但犯罪人却很 少受到惩处,除去这种犯罪本身的隐蔽性 致其不易被发觉和侦破,以及在刑事责任 的认定和担负上所可能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犯罪的实施 者都是受到他们同行尊重的商界头面人 物”,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权势,故而休 戚与共,而“无动于衷”,以至于一般的 犯罪统计中因为“对于该犯罪的定义尚未 取得共识”,而对此忽略不计,使得研究 也颇为困难。
犯罪人的精神领域或者犯罪行 为内部,具有抽象性结构,因 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必须借助理性思维才能 探知的犯罪现象。
一是有关罪犯的精神世界的犯罪现象, 如罪犯的反社会性、罪犯主观构成及其 结构、犯罪习癖、犯罪倾向、犯罪的动 力定型、犯罪遗传、犯罪本能、罪犯的 心理文饰技巧以及犯罪人的变态人格、 “阴暗心理”等;

(五)饱和性 一定时空中,犯罪现象的质、量及 其变化,孕育于并适应于该特定时空 所能提供的全部条件,不得也不会超 越这一时空条件所能准允的最大限度。
第二节
本节主要内容:
犯罪现象的类型
• 一、犯罪现象类型的概念
• 二、犯罪现象的诸类型
一、犯罪现象类型的概念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 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多态的犯罪现 象经过一定程度的提炼、抽象后,依 据其内在的相似性而分析、划归的有 关加害与被害、犯罪人与被害人的非 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群落。
三、犯罪现象的特性 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所共有的质的 规定性的一般共性。 (一)直观性 —— 犯罪现象之所以为“现象”, 就在于其“一望而知”的直观性, 即其作为研究素材的外在经验事实 特征。
(二)综合性
犯罪现象是相对于犯罪原因而 言的集合概念,是包括一切由犯罪 原因所导致的有关犯罪和罪犯的非 刑法条文形态的各类现象的集合体。
二、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首先,所有正在实现由农业社会向 工商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 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并已构成对于“城 市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本身的严重威胁” 这一严重问题。
一是“犯罪状况”范围的犯罪现象及 少量“犯罪特点”部分的内容,其共 同之处在于均为犯罪的非抽象性结构, 即外在的、具象性的经验事实;

二是有关罪犯的非精神形态的社会、 生物-生理现象,如罪犯特征、罪犯标 签、犯罪冲动等。

特点:这类犯罪现象比较直观而表 浅,常呈具象,人的感官即可感知。
——隐犯罪现象,是指存在于
——从认识论来说,犯罪现象属于外在物, 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而犯罪原因 则属于内在的根据,必须凭借理性思维, 在深入研究犯罪现象、从而付出由果溯因 的努力之后才能探知。
二、犯罪现象的内容 (依层次深浅) (一)犯罪状况 指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罪率、 犯罪类型、犯罪的危害程度、时空分布 以及犯罪人的构成状况(如年龄、性别、 职业、出身、民族、所在地区、文化程 度以及性格、气质和价值取向等),乃 至于加害-被害互动意义上的被害人的 构成状况。
(二)犯罪特点 指犯罪现象所表征出来的,发生于 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互动过程 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或共同性。
如某一阶段的某种犯罪的普遍大量发 生,某类地区在犯罪性质、类型、被害 人或手段上具有某种共同性,某类罪犯 具有某些人身特征,因季节差异犯罪在 罪种上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等等。
(三)犯罪规律 指在一定的时空中,犯罪的升降、涨 落与犯罪人的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 然趋向,即犯罪及其主体的流量、流向 的带有一般性的运动过程。
例如,在加害与被害的互动中,被害人 与犯罪人之间一般呈现三种共存方式 (常规犯罪现象),但在恐怖主义活动 中出现的“斯德哥尔摩模式”,以及随 之递生的作为被害现象的“斯德哥尔摩 综合征”则属于随机犯罪现象。
(四)根据犯罪现象的存在状态,犯罪现 象可分为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静态犯罪现象,是指状述和反映 犯罪与犯罪人的具有相对稳定或者恒 久不变特性的诸经验事实。
第一编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 犯罪行为 犯罪人 被害人
第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类型
犯罪现象的状况
第一节
本节主要内容:
犯罪现象概述
•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 二、犯罪现象的内容 • 三、犯罪现象的特性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 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 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 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 经验事实的总括。

2.环境犯罪
许多西方国家除了将污染严重的劳动 密集型初级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施行 “祸水外引”策略外,在国内都制定了保 护环境的刑事性法规或刑事性条文,将惩 治危害环境的犯罪提上刑事司法的议事日 程。
3.智能犯罪
主要指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进行的犯罪, 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安装终端截 取资料、更改程序盗窃财产的滥用计算机犯 罪与破坏、盗窃计算机的犯罪。 计算机犯罪不仅危害极大且不易发现。100 例计算机犯罪案件中,只有1例被发现,其中 又只有70%被披露。因此,美、日、英、法、 澳、意等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计算机犯罪的 防治。
二、犯罪现象的诸类型 (一)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 可分为主犯罪现象与副犯罪现象 ——主犯罪现象,是指犯罪行为和罪 犯本体及其所直接具有而表征其特性 的诸经验事实。
犯罪行为是指诸如杀人、强奸、放 火,或者贪利型、功利型、淫欲型、 暴力型、智能型等多姿多态的各种具 体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类型;

犯罪征兆、犯罪技术、犯罪模仿、犯 罪饱和、犯罪情报、犯罪指标、犯罪情 境、犯罪的季节性与技术化,以及罪犯 标签、罪犯的再社会化和犯罪亚文化现 象等均属于副犯罪现象。

(二)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 现象可分为显犯罪现象与隐犯罪现象 ——显犯罪现象,是指犯罪的非抽象性 结构或者表征罪犯的反社会性而表现为 外化的社会、生物-生理现象的诸经验 事实。
“黑手党”
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带来了种族、民族、 习俗乃至审美等全面文化冲突;一些移民为 反抗所在国文化对于他们的排斥和歧视,不 得已或者逐渐有意识地诉诸暴力甚至是有组 织的暴力以求生存。
6.恐怖主义犯罪
恐怖主义犯罪主要包括绑架、劫持 人质、劫机劫船,以及带有明显政治目 的并严重危及公认的国际准则的爆炸、 暗杀行为。
例如,惯犯、职业犯、常习犯具有的 明显“罪犯特征”,形诸其言谈举止、 心态、情感甚或面部表情与肌肉。
——动态犯罪现象,是指反映和状述犯 罪与犯罪人的具有变动不居特性的诸经 验事实。
犯罪趋势、犯罪动态、犯罪征兆、犯 罪过程、犯罪流量、犯罪流向等,均属 动态犯罪现象。

(五)根据犯罪现象的依附倾向性,犯罪 现象可分为加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 ——加害犯罪现象,是指直接依附于犯 罪及其主体,而由犯罪人所表现或者担 受的诸经验事实。 犯罪倾向、犯罪暗数、犯罪技术、犯 罪率、犯罪史、罪犯特征、罪犯主观构 成、犯罪亚文化等,均为加害犯罪现象。 绝大部分犯罪现象是加害犯罪现象。
7.有组织犯罪
20世纪以前,有组织犯罪主要是以家 族自卫的形式出现的。迄至 20 世纪,随 着家族的解体,逐步演变为以经济利益为 纽带,并受社会政治、经济形式制约的职 业化犯罪。目前,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都受到这类犯罪的困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