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1、发热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 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 3.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 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4.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 和内源性两大类。( ) 5.高热是指39.1—41℃。( )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一系 主讲人:冯晓乐
症状: 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 功能发生异常是病人的主观不舒适 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如发热、头痛、咳嗽、乏力等
第一节
发热(fever)
在体温中枢调节下产热和散热 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正常人的体温 保持在36~37℃。在致热原作用下, 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过程、散热过 程这三者之一出现障碍,体温将超 过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3.询问是否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 统疾病表现及皮疹、出血等症状。
4.患病以来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
5是否接受过诊治,是有的药物、剂量,治疗效果如何。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 职业特点。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两大类,而以 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 和 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 。 5.各种病原体如 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 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 。 7.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②抗原-抗体反应。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 8.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② ;③ 。 9.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 、 、 、 。 10.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 达数天或周,24小时内波动 ,常见 于 、 、 。
发热
其它: 2.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3) 致热性类固醇:
4)
可能与某些不明原 因的周期性发热有 关,但其与人类发 热性疾病的确切关 系尚未最终确立。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 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发病 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 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 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 性多见。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 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体温下降期
•“调定点”恢复到正常
•散热>产热 •血温仍偏高 •出汗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波浪热
缓发
伤寒
缓退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 间不定,热型变化不规 则,系统性戏斑狼疮。 稽留热:高热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 弛张热:高热在24小时 39~40℃,持续于高 大叶性肺炎 上,数小时合又下降到正常,一 波浪热(周期热):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 体温波动大于1℃,可达 水平,24小时内体 天或数天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 逐渐下降至正常或微热状态,数天后又复发,呈波 2℃或更多,化脓性炎症、 复发作。间日疟、三日疟。 温波动不超过1℃。 浪状,可见于布鲁菌病、回归热、鼠咬热等。 败血症等
(四)循环系统
1. 心率增加:体温升高1℃,心率平均增加 18次/分。伤寒例外。
– 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 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 奋所致;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 – 体温升高本身也可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升高, 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 促进心率加快, 肠出血、肠穿孔。
发热诊断标准
发热诊断标准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外界病原体时的一种常见反应。
诊断发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常用的发热诊断标准:
1. 腋下体温超过37.5℃或口腔温度超过37.8℃被认为是有发热的表现。
2. 根据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通常指持续不超过2周,而慢性发热则指高热持续超过2周。
3. 发热的程度、频率、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热源的重要依据。
例如,高热(体温超过39℃)、周期性发热、夜间盗汗、关节痛、皮肤疹等与疟疾有关;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与肺部感染或结核病有关;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与消化道感染或炎症有关。
4.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或确认某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程度;C反应蛋白和血沉则可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血培养、尿培养等可以检测出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总之,发热作为一种常见临床表现,既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也是不同疾病特有的症状。
因此,对于发热患者的诊断需要全面分析病情,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因素进行诊断。
第一章第一节发热(图文)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是在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调定点(set point,SP)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时,称之为发热(fever)。
体温 升高
生理性 体温升高
病理性 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月经前期 发热 妊娠
过热
体温升高的分类
【发生机制】
(一)感染性发热
1.细菌性感染:
如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副鼻窦炎、 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各种化脓性脑膜 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猩红热、百日咳、各 种结核病、痈疖、脓肿、胆囊炎、肾盂肾炎、 输卵管炎、蜂窝织炎、丹毒、布氏杆菌病、破 伤风等。
2.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感染、麻疹、 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3.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4.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
黑热病等;
5.蠕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 虫病、蠕虫蚴移行症等。
6. 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一、发热的原因:
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源 EP
革兰氏阴性菌
1.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群产其内细生胞致壁中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所而含引的起内发毒素热的物质
(ET)是最常见
(1)外致热原:
的外致热原。
(2)体内某些产物:
循环中持续存 在的抗原-抗 体复合物,是 其主要的发热
激活物。
2.内生致热原: •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
发热的护理措施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或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
中度发热护理措施
01
休息
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0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3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口服或肛门给药。
02
发热的护理原则
观察体温变化
1 2
使用体温计
使用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注意测量时 间,一般测量时间为5-10分钟。
观察热型
记录发热类型、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等, 有助于判断病情。
3
观察伴随症状
发热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 吐、腹泻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多饮水
01
发热时身体水分消耗增加,应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高热护理措施
休息
让患者保持绝对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 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物理降温
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或用酒精 擦拭身体。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等药物治疗。
超高热护理措施
紧急处理
观察病情
立即就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如冰敷、酒 精擦拭等。
适量进食
02
发热时食欲减退,可适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汤
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意电解质补充
03
发热时易出汗,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如食盐、小苏打等。
饮食与休息
饮食调整
发热时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原创实用版】目录1.发热的定义2.发热的分度3.常见发热原因4.发热的处理方法正文【发热的定义】发热,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口腔、腋窝或直肠的温度为衡量标准。
正常人的口腔温度范围在 36.3℃至 37.2℃,腋窝温度范围在 36.0℃至 37.0℃,直肠温度范围在 36.5℃至 37.5℃。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即可判断为发热。
【发热的分度】发热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低热:口腔温度在 37.3℃至 38.0℃,腋窝温度在 36.5℃至37.5℃,直肠温度在 37.0℃至 38.0℃。
2.高热:口腔温度在 38.1℃至 40.0℃,腋窝温度在 37.6℃至38.5℃,直肠温度在 38.1℃至 39.5℃。
3.超高热:口腔温度在 40.1℃以上,腋窝温度在 38.6℃以上,直肠温度在 39.6℃以上。
【常见发热原因】发热是一种身体自我防御的反应,通常由感染、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
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1.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等。
2.炎症:如关节炎、胃炎、肠炎等。
3.肿瘤:如恶性肿瘤、淋巴瘤等。
4.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物理因素:如中暑、高温环境等。
6.疫苗反应:如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发热反应。
【发热的处理方法】发热的处理方法应根据病因进行,以下是一些建议:1.对症治疗: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性发热,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抗炎治疗:对于关节炎、胃炎等炎症性发热,可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4.物理降温:在发热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
在出现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名词解释发热(Pyrexia)是指人体体温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
它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以下是对发热相关术语做一些解释:1. 发热定义:通常将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8℃(腋下测量)或37.8℃(口腔测量)定义为发热。
2. 发热原因:发热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反应、免疫系统异常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3. 发热的程度:发热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高低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发热是指体温38℃-39℃之间,中度发热是指体温39℃-40℃之间,重度发热是指体温超过40℃。
4. 低热(Low-grade fever):低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较轻且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或潜伏期疾病。
5. 高热(High-grade fever):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6.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间歇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替出现,体温波动范围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明显。
7. 不规则热(Remittent fever):不规则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替出现,但体温波动范围不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不明显。
8. 药物热(Drug fever):药物热是由于用药引起的发热,多见于对药物过敏或药物代谢异常引起。
9. 敏感性发热(Febrile response):敏感性发热是指在局部感染或急性炎症反应发生时,机体以全身性增高体温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反应。
10. 退热(Defervescence):退热是指体温从发热状态恢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
正常体温范围通常为36.5℃-37.5℃。
11. 发热寒战(Chills):发热时,机体产生的热量导致血管收缩和肌肉抖动而产生的寒冷感。
12. 平热(Normothermia):平热是指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变化,不出现发热或发冷的状态。
总结起来,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刺激或病理因素时,通过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
发热
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0.5℃。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
发热是体温主动调节到较高水平。 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某些疾病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功
能障碍,或产热、散热功能障
碍,称为被动性体温升高,也
叫过热。
正常体温的调节
产热 1.热食,热饮(微) 2.食物氧化 3.组织产热:以骨骼肌活动为主 散热 1.肺 2.排泄物(粪、尿) 3.皮肤:辐射、对流、传导、蒸发、出汗
37C
体温正常
体温上升期
高热 体温下降期 持续期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一)代谢改变:体温升高1 ℃,基础代谢率 提高13% 1、糖代谢:交感↑→糖元分解→血糖↑ └→O2不足→乳酸↑ 2、脂肪代谢:脂肪分解↑ 3、蛋白质代谢:蛋白分解↑→抵抗力↓ 4、水盐代谢:退热时要防止脱水
㈡功能改变:(体温上升期,交感兴奋;体温下降期,
发热
正常体温和发热
正常体温:37±0.5℃
低热≤38 ℃ 中度热:38-39 ℃
高热:39-41 ℃
过高热:>41 ℃
发热的典型表现
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鸡皮”、恶寒、寒战
高峰期
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发红
退热期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发热的概念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而在另外一些部位,如中杏仁核、腹 中膈和弓状核则对发热时的体温产生 负向影响,称负调节中枢。
负调节介质
热限——致热原静脉注射可引起发热 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 系。但体温达到一定水平后,在增加 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也不再增加, 体温上升被限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
EP的作用途径
发热的定义
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身分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妨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之杨若古兰创作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因为皮肤血管收缩,皮温降低表示皮肤惨白,无汗,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炽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尺度):℃,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2.中等热: 38.1~39.0 ℃,多见于急性感染;℃,见急性感染;4.过高热: 41℃以上,如中暑.据体温变更罕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动摇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动摇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高达43℃则极少存活.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纳的护理措施:(一)观察:应留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二)降温:(1)物理降温:1、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2、冷袋和冰帽降温法;3、冷盐水灌肠法;5、医用冰毯降温法;(留意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随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避免加重出血症状.采纳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更.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利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两头为好.)(2)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3)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立即通知(三)口腔护理:持久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惹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因为推陈出新率增快,耗费大而进食少,体质衰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常常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随大量出汗,乃至形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血汗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示,应密切观察,留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大夫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惯例护理大夫. (三)口腔护理:持久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惹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因为推陈出新率增快,耗费大而进食少,体质衰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常常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随大量出汗,乃至形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血汗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示,应密切观察,留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大夫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七)发热过程的心思护理:发热期病人表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筹办,会有一种害怕心思.此期的心思护理要点下:1.抚慰病人;2.满足病人的须要;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教会病人自测体温;6. 设法添加病人的舒适;(八)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顾问或答应亲人陪护,防止发生不测.因为发热惹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沉着剂.(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惯例护理。
发热 PPT课件
稽留热
➢持续性高热(39-40℃),持续数日或数周 ➢24h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驰张热
➢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内波动>2℃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热型: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数小时后 又骤将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 天后体温又升高
• 1.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
• 2.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不能合作者,应协
助完成
需较长时间,才能使腋下人 工体腔内的温度接近机体内 的温度。
• 3.测量时间:10min
健康教育
• 1.不配合的病人:我不发烧不测了! • 你怎么做?随便编个? • 目的、知晓正常值、以及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 2.测试过程注意安全
皮肤温度:
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和衣着的影响且低于体 核温度。
体温的的测量方法:
口测法、 腋测法、 肛测法
正常体温:
➢口腔温度:36.3~37.2 ℃ ➢腋窝温度:36-37℃ ➢直肠温度:36.5-37.7℃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24小时内体 温波动范围一般〈1℃〉。
•生理差异:
• 1.昼夜差异 上午&下午
关节肿痛:风湿热、结缔组织病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体温的测量
• 一、体温计种类 • 1.水银体温计 华氏与摄氏 • 2.电子体温计 • 3.可弃式体温计
体温计检测方法
•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与同一时间放入 以测好的40度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复检;凡误差在 0.2度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者,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 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发热
EP下丘脑Na+/Ca2+cAMP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
发 热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第五章
.
讲授内容
一、概述 二、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四、发热的功能代谢变化 五、发热的意义及防治原则
.
一、概 述
体温恒定的调节 类似 恒温器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
(控制系统) (受控系统) (受控对象)
产热装置
调定点
(骨骼肌、肝) 深
下丘脑
部
+
体温调
节中枢
散热装置
体 温
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
体温调定点有其自身规定的温度值 (如正常为37℃),调定点的实质是 反映了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阈值。
体温> 37℃,热敏神经元兴奋, 散热,产热,体温至37℃
体温< 37℃,冷敏神经元兴奋, 产热 ,散热 ,体温至37℃
.
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 点”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
四、发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变化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3.蛋白:氮负平衡。
4 .水、盐、维生素代谢 (二)生理功能变化
名词解释发热
名词解释发热发热(Fever)是一种人体的正常反应,一般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37.5°C之间,当体温超过37.5°C时就属于发热。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的一种生理反应。
当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共同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进而引起体温的升高。
另外,发热也可以是机体对于化学物质、物理刺激、过敏反应或药物过敏等异常情况的一种防御机制。
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或慢性发热两种类型。
急性发热往往是突然出现的,持续时间较短,多数为感染引起,如流感、麻疹、肺炎等。
而长期或慢性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两周,常见的原因有结核病、病毒感染、风湿病等。
发热的表现除了体温升高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乏力、食欲下降等。
对于发热的处理,一般需要找出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方法有体温监测、血常规、尿液检查、头颅CT等,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病因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发热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1.高热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2.高热可导致脱水,应多饮水、适当补充电解质,保持良好的体液平衡。
3.产生过多的热量消耗,可导致营养不良,应注意增加热量的摄入,保证营养需求。
4.长时间发热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表现,如风湿病、结核病等,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5.发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家长应及时就医,避免重复发作。
总而言之,发热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常伴有其他症状。
及时发现发热的原因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3.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增加,机体 非特异性防御能力增强。 ➢高温条件抑制细菌生长。 ➢血清铁水平降低,不利于细菌生 长。
高热或长期发热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1. 机体分解代谢增强,导致能量过度消耗。 2. 氧自由基增加等因素导致细胞损伤。 3. 促炎细胞因子进入循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低血压、多器官衰竭。 4. 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5. 对生长发育存在不利影响。
➢特点:不耐热,70℃、30分钟失活,大剂 量可致双相热,可被水杨酸钠阻 断。
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 )
产生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特点:属蛋白质,不耐热,70℃、30分钟
失活,大剂量可引起双相热,体、 内外均可刺激IL-1的产生,可被
环加氧酶抑制剂(布洛芬)阻断。
IFN(干扰素)
➢产生细胞:WBC ➢作用:抗病毒、抗肿瘤 ➢特点:不耐热, 60℃、40分钟失活,反复 注射可产生耐受性。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
范围(41℃)以下的现象。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膜联蛋白A1 (脂皮质蛋白-1)
正常的体温调节系统
调定点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深
+
下丘脑
部
体温调
体
节中枢
散热装置
温
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
发热激活物
四 产EP细胞
体
温
EPs
调
节
的 方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s
SP上移 产热↑>散热↓
EP细胞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
发热
Question?
1.试分析上述患儿发热的激活物和体温升 高的机制。 2.该患儿的体温变化表现出哪几个期?各 期有何临床症状?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继续升 高?为什么? 4.患儿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假如你接诊 该患儿,又如何处理?
正常体温(temperature)?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的标准? 发热的临床分度?
发热机制
制
下丘脑是体温中枢的高级部分,次级部 分是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至于 致热原的作用部位,迄今尚难确定。
1、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
引起)
常见的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
• 将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 曲线图即所谓热型。 • 了解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 影响热型的因素
指体温明显升高 在39℃~40℃及 以上,24小时内 体温波动相差不 超过1℃。
大叶肺炎,伤寒高热期
指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超过2℃,但 最低点未达正常水 平的体温曲线型。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感染,结核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 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
疟疾,肾盂炎
指体温逐渐 上升达39℃或以 上,发热数日后 逐渐下降,数日 后又再发热数日 的热型。
布鲁菌感染
指急升型高 热持续数日后自 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 温曲线类型。
指发热病人体 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的热型。
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 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 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 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 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 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分为几个阶段? 常见的热型有哪些?特点及临床意义? 水肿的概念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肝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五、伴随症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
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膜炎、
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 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类似兔眼的表现。多见于
麻疹、咽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
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
(5)其他
①粘液性水肿:非压陷性水肿,颜面 及下肢较明显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迟。 ②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特点为月经前7 一14天出现眼脸、踝部及手部轻度水
肿,可伴乳房胀痛及盆腔沉重感,月
经后水肿逐渐消退。
③药物性水肿:
可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 雌激素、胰岛素 ④特发性水肿: 几乎只发生在妇女,主要表现在身 体下垂部分,一般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 调与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
(1)心原性水肿: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 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分, 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严重时可出现胸、腹水等
下肢指凹性水肿
颈 静 脉 怒 张
⑵肾原性水肿:可见于各种肾炎和肾病。
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 发展为全身水肿。 化验常有尿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
肝及胆道感染、白血病、淋巴瘤等。 5.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
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
2024版急诊医学发热
目录•发热基本概念与分类•急诊医学中发热患者评估与处理流程•常见引起发热疾病诊断与治疗策略•特殊情况下发热患者处理原则和方法目录•急诊医学中发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急诊医学在发热领域发展趋势发热基本概念与分类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和年龄等因素而异,一般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0℃,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
发热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或病理状态,通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定义及正常体温范围发热原因与分类方法发热原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分类方法根据发热原因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可能由其他原因如药物反应、中暑等引起。
低热体温在37.3-38.0℃之间,常见于轻度感染、慢性炎症等。
高热体温在39.1-41.0℃之间,常见于重度感染、急性炎症、中暑等。
中等度热体温在38.1-39.0℃之间,常见于中度感染、急性炎症等。
超高热体温超过41.0℃,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
常见发热类型及其特点处理流程接诊时初步评估与筛查0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型、伴随症状等。
02全面体格检查注意皮肤、黏膜、淋巴结等异常表现。
03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进行评估。
针对性检查项目选择依据常规检查0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检查02如血培养、胸片、CT等。
特殊检查03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等。
01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发热原因。
02注意鉴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03对于不明原因发热,需考虑罕见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思路建立及鉴别诊断要点疗策略01诊断策略02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伴随症状等。
发热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发热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导语: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名词,其中有些名词可能并不常见,但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一个这样的名词,即“发热”,通过深入的解释和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
一、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物体或物质温度升高,释放出热量的一种现象。
当物体的内部或表面温度高于室温时,就会发生发热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在受到能量激发后产生振动而引起的。
一般来说,发热是热能传递的一种形式,物体通过发热来平衡其内部的热量。
二、发热的原因1.摩擦发热:当物体之间相互摩擦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体表面或内部的分子会发生运动,从而产生热能,导致发热现象。
常见的例子包括搓手发热、刹车片摩擦发热等。
2.化学反应发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物之间的化学键形成或断裂,释放出能量,导致反应物或周围环境发热。
这种现象在一些燃烧反应中尤为明显,比如火焰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
3.电能转化为热能:当电流通过电阻体时,由于电阻的存在,电能会被转化为热能,导致电阻体发热。
这种现象在电炉、电灯等电器中普遍存在。
4.核能释放:核反应过程中,由于重核或原子核的变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周围环境发热。
核能的释放是灾难性的,常见于核爆炸等极端情况。
三、发热的影响发热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发热现象对于设计和控制系统、保持温度平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发热现象的实际应用:1.供暖设备:人们通过燃烧煤、燃气或使用电能等方式来发热,将热量输送到室内空气中,从而保持宜居的温度。
2.发动机: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燃烧汽油或柴油等燃料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将其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
同时,为了避免过热,发动机中需要进行散热和冷却。
3.电子器件:电子设备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过高的温度可能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需要利用散热装置将热量排出,保持器件正常工作温度。
4.热能发电:利用化学反应、核反应或太阳能等方式产生高温,从而带动涡轮机等设备转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发热
发展阶段。疟疾是典型寒战的疾病,多数病人均有
此症状。所以有明显寒战者不能忘记该病人是否患 疟疾病。结合临床做疟原虫检查。但并非疟疾均有 寒战或畏寒,不能因缺乏此症状而否定该病
39
发
(三) 寒战
热
一切细菌感染多有畏寒,局限性脓肿侵入血流时,
常有寒战,败血症、脓毒性感染、感染性胆管炎、
经发热应该试体温。
37
发
(三) 寒战
热
寒战常伴发热,而且常常是寒战即出现发热甚至高热。 寒战也常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高度受丘脑下部调
节。寒战几乎见于任何感染性疾病,不论是细菌、寄
生虫、立克次体还是病毒所引起,寒战总是这些疾病 急性期的一个特征
38
发
(三) 寒战
热
单纯寒战可见于许多疾病,而复杂寒战则多见于寄
发热
1
发
热
发热是各科病人经常发生的一种临床表现。 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界限值。
正常体温是指,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 度约低0.2--0.4℃。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少数 健康成人其口腔温度可低于36.3℃或高于37.2℃。一日间
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后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出
血,脑外伤,脑及脊髓肿瘤,中枢神经变性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中暑、高热环境下工作,植物神经活动紊乱,
夏季热,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17
发
热
(六)外科手术后吸收热: 外科无菌手术后可见有中等度发热38℃左右,持续3- 腹腔内出血也可因血液刺激和吸收而引起低热。 5天后恢复正常。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组织坏死引起中等热, 肺切除术后热 个别高热,持续数日到一周。 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和中度发热,持续一 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应对儿童发烧最正确的做法
作为退烧药,“尼美舒利”的安全性近日受到大众广泛地质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正在组织专家对其安全性做进一步论证。
对于尼美舒利被指“夺命退烧药”的舆论,国家药监局和相关专家认为,该药本身安全性目前暂无问题,但在销售和使用中,因缺乏监管、滥用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致死风险增大。
的确如此,尼美舒利本作为处方药,应该在专科医生的处方指导下进行使用,但却有部分家长为了追求退热效果而不遵从医嘱过量、长期地使用。
对于这种不安全的用药现象,特此提醒:“不同的发烧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干预,如果需要药物干预的话,家长在选购儿童退烧药时不要急于选择最强的退烧药,而是应该用相对比较安全的退烧药,如百服宁、泰诺这种扑热息痛类或臣功再欣、美林这种布洛芬类的退烧药。
三类发烧情况三种应对方法
1、体温38℃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
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
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臣功再欣等。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
家长应对儿童发烧慎防两大意外
1、蚕豆病儿童发烧不宜使用解热镇痛药
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而蚕豆病患者在发烧时如果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引起溶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广东儿童来说,其发生蚕豆病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在这类发烧儿童的退热用药上应该特别注意。
因为对于由蚕豆病的发热患者来说,使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如百服宁、泰诺、美林)都需要非常的慎重,最好避免使用,而是选择中药制剂。
2、婴幼儿发烧别捂汗体表散热是关键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认为发烧的时候应该盖上被子捂一身汗,但是这种土方法并不适用于婴幼儿,甚至还是适得其反。
婴幼儿绝对不能用捂的办法(退烧),因为儿童是通过体表散热的,所以一定要让他的衣物宽松,而且不能穿得过多,如果穿得太多可能导致体温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甚至可以引起高热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