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的诊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0—5岁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ppt课件
5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
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的退热效果来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6
2岁以下(最小为1个月婴儿)患儿短期用药(3d) 对乙酰氨基酚12mg/kg,布洛芬5—10mg/kg,消化 道出血的危险约为17/10万。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 洛芬退热增加肾功能损坏机会,发生水痘时使用 布洛芬,A组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有所增加。
3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 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h, 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 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4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否使用退热剂:没有RCT研 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75 例新生儿,研究期间(3d)未发现不良反应。布 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RCT研究 和系统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2
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 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
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13
物理降温
急性发热时推荐选用温热擦身和(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
温方法。 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 重的不适感,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 高热。 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 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 剂,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的物理降温 方法。
7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超剂量有关,超剂量 一般指6y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过200mg/kg或 150mg/kg.d超过2d, 100mg/kg.d,超过3d,
超剂量、脱水和营养不良情况下肝功能损害风险 增加,可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急诊医学课件发热PPT课件
《急诊医学》
發熱 診斷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全血計數、分類計數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與中毒性變化 核左移 ✓白細胞總數減少:骨髓功能受抑制,並有杆狀核中性粒細 胞增多的左移(變質性左移),見於流感、傷寒、副傷寒 、布魯菌病; ✓白細胞總數增多:並有各階段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增多的 左移《(急诊再医生学性》左移),見於細菌感染、白喉、鉤端螺旋體 病、乙腦等。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體溫升降速度:
《急诊医学》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體溫升降速度:
驟升驟 退型
如瘧疾、 膿毒血症等
如傷寒、結 締組織病等
緩升漸 退型
《急诊医学》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發熱的熱型:
稽留熱
弛張熱
波狀熱
回歸熱
不規則熱
體溫持續於
體溫在24小
39~40℃, 時內波動達
達數日或數
2℃或更多,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寒戰
結膜充血Βιβλιοθήκη 伴隨症狀皮疹《急诊医学》
淋巴結腫大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肝脾腫大
出血
伴隨症狀
關節腫痛
《急诊医学》
神志改變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伴隨症狀
寒戰 ✓由於致熱源急劇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 ➢某些細菌感染: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丹毒 、急性腎盂腎炎、…… ➢瘧疾 ➢結核病、傷寒、病毒感染(罕見)
病因
急性非感染性發熱 原因
(6)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中樞性發熱) 物理性,如中暑; 化學性,如重度安眠藥中毒; 機械性,如腦出血、顱骨骨折; ……
《急诊医学》
發熱
急性非感染性發熱 原因
病因
發熱 診斷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全血計數、分類計數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與中毒性變化 核左移 ✓白細胞總數減少:骨髓功能受抑制,並有杆狀核中性粒細 胞增多的左移(變質性左移),見於流感、傷寒、副傷寒 、布魯菌病; ✓白細胞總數增多:並有各階段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增多的 左移《(急诊再医生学性》左移),見於細菌感染、白喉、鉤端螺旋體 病、乙腦等。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體溫升降速度:
《急诊医学》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體溫升降速度:
驟升驟 退型
如瘧疾、 膿毒血症等
如傷寒、結 締組織病等
緩升漸 退型
《急诊医学》
發熱 臨床表現與分型
按發熱的熱型:
稽留熱
弛張熱
波狀熱
回歸熱
不規則熱
體溫持續於
體溫在24小
39~40℃, 時內波動達
達數日或數
2℃或更多,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寒戰
結膜充血Βιβλιοθήκη 伴隨症狀皮疹《急诊医学》
淋巴結腫大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肝脾腫大
出血
伴隨症狀
關節腫痛
《急诊医学》
神志改變
發熱 診斷
伴隨症狀
伴隨症狀
寒戰 ✓由於致熱源急劇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 ➢某些細菌感染: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丹毒 、急性腎盂腎炎、…… ➢瘧疾 ➢結核病、傷寒、病毒感染(罕見)
病因
急性非感染性發熱 原因
(6)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中樞性發熱) 物理性,如中暑; 化學性,如重度安眠藥中毒; 機械性,如腦出血、顱骨骨折; ……
《急诊医学》
發熱
急性非感染性發熱 原因
病因
年月日发热性疾病的诊断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6
临床表现
皮疹
出疹时间 皮疹形态 出疹顺序、疹退后脱屑和色素沉着 特征性皮疹: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 状出血点 水、红、花、麻、斑、伤
临床表现
水痘
水痘
猩红热
天花
麻疹
伤寒
临床表现
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弓形虫病、HIV感 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 源微生物病原体源自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 织 抗原抗体复合 物
白细胞
内源性 致热源
巨噬细胞
N E
IL-1、 TNF、干 扰素
体 温 调 定 点
产热 增加 散热 减少
F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 状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 心衰。
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的检测
血培养注意事项: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如已应用抗生素在下 次应用前采血,必要时可停药48~72小时后采血培养或 取血凝块培养
②畏寒、寒战期多次采血 ③采血量最好能达到10-20 ml,兼顾厌氧菌及 L-型细菌
热型判定 常见热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寒战
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
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少见
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如成人still病、恶性淋巴
《急性发热及处理》PPT课件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状,如咳嗽、流 涕、腹痛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应激状态等,通常不伴随感 染症状。
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发热的鉴别
01
02
03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有咳嗽、流涕、喉 咙痛等症状,通常病程较 短。
消化道感染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时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寒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 、昏迷等。
体征
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急性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病理生理
急性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产热 和散热失衡,体温升高。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预防急性发热。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 种相应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感染病人,注意个 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
调护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应多喝水以补充体 液,帮助降温。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 体恢复。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尿常规检查
了解泌尿系统情况,排除尿路感染等病因。
C反应蛋白(CRP)检测
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发现肺部感染、腹部病变等病因。
03
急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状,如咳嗽、流 涕、腹痛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应激状态等,通常不伴随感 染症状。
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发热的鉴别
01
02
03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有咳嗽、流涕、喉 咙痛等症状,通常病程较 短。
消化道感染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时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寒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 、昏迷等。
体征
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急性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病理生理
急性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产热 和散热失衡,体温升高。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预防急性发热。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 种相应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感染病人,注意个 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
调护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应多喝水以补充体 液,帮助降温。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 体恢复。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尿常规检查
了解泌尿系统情况,排除尿路感染等病因。
C反应蛋白(CRP)检测
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发现肺部感染、腹部病变等病因。
03
急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儿童发热的诊断及评估PPT课件
未公布诊断 多种疾病
202(31%) 72(11%)
JIA/胶原病
62(10%)
恶性疾病
38(6%)
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没有确切的数字;按频率递减的顺序排列)
*:来自工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国、西班牙、德国、印度、波兰、突尼斯、塞尔维亚、格鲁吉亚、阿根廷、科威特,总共1638名 儿童)的18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的8项研究(美国、西班牙、德国,总共649名儿童)
—高危因素
—家长关注度 —医生的临床直觉 —危险因素*4 —发绀 —呼吸急促 —外周血供应不足 —瘀斑 —体温>40℃ —排除严重细菌感染 —CRP<0.8mg/dL —降钙素原<2ng/L
*1:注意:红细胞 *2:新生儿在出生后24-36h会生理性升高 *3:约4000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在门诊为研究对象为1个月到18岁的患者适当设计研究 的荟萃分析 *4:这些参数本身不足以可靠的证实或排除严重细菌感染。
—体检异常 —既往疾病史 —化验检查结果
—<5000或>15000白细胞 /μL*1 —10%杆状粒细胞 —尿液分析异常(试纸和/ 或培养)
—母亲:病理性CTG(胎心 监护),胎膜早破>18h(新 生儿);>12h(早产儿), 母体发热>38℃子例孕,子 宫压痛,羊水恶臭,胎儿心 动过速
—新生儿:新生儿窒息,幼 稚型中性粒细胞>20%,CRP >2mg/dL*2,IL-6/IL-8值升 高
王永清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儿童发热:概述
小儿正常体温:肛温为36.5-37.5℃,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 为36-37℃。日体温波动约0.6 ℃ “发热”一词从拉丁语“fovere”(温热)衍生,指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 发热:肛温>37.8℃,舌下温度>37.5℃,腋下温度>37.4℃
常见症状——发热精品PPT课件
热型及临床意义——伴随症状
• 1、寒战 • 2、结膜充血 • 3、单纯疱疹 • 4、淋巴结肿大 • 5、肝脾肿大 • 6、出血 • 7、关节肿痛 • 8、皮疹 • 9、昏迷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发热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 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2、非致热源性发热。
• 1)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 有大汗淋滴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 2)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
1、稽留热,指体温数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3、间歇热,体温骤升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交替出现。 4、波状热,体温升至39℃以上数天后降至正常水平,交替出现。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骤然降至正常水平。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急诊医学课件发热等
儿童心肺复苏术
针对儿童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时,需要调整按压部位和力度,同 时需要注意合适的体位和呼吸道清理。
婴儿心肺复苏术
针对婴儿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时,需要特别注意正确的体位、准确 的按压部位和力度,同时需要使用合适的呼吸气囊进行人工呼吸。
止血技术
直接压迫止血法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部位,达到 止血的目的。
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非药物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按摩、针 灸、认知行为疗法等。
药物治疗
使用非处方药、处方药等 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引起的疼痛 ,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 出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 治疗方法。
疼痛的护理与管理
疼痛护理的基本原则
尊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时评估和处理患者的疼痛。
疼痛护理的管理
急诊医学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急诊医学人 才的重要途径。
急诊医学教育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技 能相结合,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和案例讨 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
针对在职医生的培训和教育也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进 修班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和提升。
THANKS FOR WATCHING
建立完善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提高疼痛护理的质量和效率。
03
创伤处理
创伤的分类与评估
轻度创伤
擦伤、挫伤、扭伤等,无明显 的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中度创伤
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等,需 要一定程度的医疗干预和治疗。
重度创伤
多发伤、复合伤、严重烧伤等,涉 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治疗难 度大。
创伤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诊医学课件:发热 等
针对儿童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时,需要调整按压部位和力度,同 时需要注意合适的体位和呼吸道清理。
婴儿心肺复苏术
针对婴儿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时,需要特别注意正确的体位、准确 的按压部位和力度,同时需要使用合适的呼吸气囊进行人工呼吸。
止血技术
直接压迫止血法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部位,达到 止血的目的。
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非药物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按摩、针 灸、认知行为疗法等。
药物治疗
使用非处方药、处方药等 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引起的疼痛 ,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 出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 治疗方法。
疼痛的护理与管理
疼痛护理的基本原则
尊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时评估和处理患者的疼痛。
疼痛护理的管理
急诊医学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急诊医学人 才的重要途径。
急诊医学教育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技 能相结合,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和案例讨 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
针对在职医生的培训和教育也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进 修班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和提升。
THANKS FOR WATCHING
建立完善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提高疼痛护理的质量和效率。
03
创伤处理
创伤的分类与评估
轻度创伤
擦伤、挫伤、扭伤等,无明显 的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中度创伤
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等,需 要一定程度的医疗干预和治疗。
重度创伤
多发伤、复合伤、严重烧伤等,涉 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治疗难 度大。
创伤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诊医学课件:发热 等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PPT精品医学课件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 处理指南解读
本指南背景
计划目标人群:0-5岁儿童急性不明的急性 发热(肛门测温≥38℃,发热时间≤1周。
计划应用人群: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 理人员
制定单位: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 儿科学分会,有《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 部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
1、掌握发热的定义与体温测量标准 2、掌握临床发热的评估 3、掌握发热的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 不同体温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
有几种不同发热定义,本指南采用的发热定 义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 上限。目前大多数采用直肠温度≥38℃;腋 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 ℃,耳温与肛温相差 0.74-1.34 ℃,前额化学测温与肛温相差 1.2 ℃。
四、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6、发热时单纯采用物理降温是否有效? 单纯物理降温的疗效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差。 7、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是否更好
? 物理降温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优于单用对乙酰 氨基酚。 8、物理降温中,乙醇擦身、冰水灌肠和温水擦身, 哪种退热此熬过更好? 冰水灌肠快于温水擦身,但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乙醇擦身1h的退热例数多于温水擦身,但 2h后无差异,但乙醇擦身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组。
2、物理降温:包括直接和间接降温法,直接降温 有冰水灌肠、乙醇擦身、冰袋降温、洗冷水澡、 冷毛巾擦身、温水擦身及减少穿着的衣物等;间 接降温有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冰水灌肠可引 起患儿寒颤、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较严重的不 适感,故不推荐使用。
二、儿童退热剂应用的体温标准
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儿童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 适感,并减轻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紧张或恐惧 情绪;由于儿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 差异,因此专家共识意见为:当儿童体温 ≥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 采用退热剂。
本指南背景
计划目标人群:0-5岁儿童急性不明的急性 发热(肛门测温≥38℃,发热时间≤1周。
计划应用人群: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 理人员
制定单位: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 儿科学分会,有《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 部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
1、掌握发热的定义与体温测量标准 2、掌握临床发热的评估 3、掌握发热的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 不同体温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
有几种不同发热定义,本指南采用的发热定 义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 上限。目前大多数采用直肠温度≥38℃;腋 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 ℃,耳温与肛温相差 0.74-1.34 ℃,前额化学测温与肛温相差 1.2 ℃。
四、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6、发热时单纯采用物理降温是否有效? 单纯物理降温的疗效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差。 7、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是否更好
? 物理降温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优于单用对乙酰 氨基酚。 8、物理降温中,乙醇擦身、冰水灌肠和温水擦身, 哪种退热此熬过更好? 冰水灌肠快于温水擦身,但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乙醇擦身1h的退热例数多于温水擦身,但 2h后无差异,但乙醇擦身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组。
2、物理降温:包括直接和间接降温法,直接降温 有冰水灌肠、乙醇擦身、冰袋降温、洗冷水澡、 冷毛巾擦身、温水擦身及减少穿着的衣物等;间 接降温有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冰水灌肠可引 起患儿寒颤、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较严重的不 适感,故不推荐使用。
二、儿童退热剂应用的体温标准
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儿童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 适感,并减轻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紧张或恐惧 情绪;由于儿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 差异,因此专家共识意见为:当儿童体温 ≥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 采用退热剂。
发热PPT课件【30页】
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