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诊断学发热PPT医学课件
热型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 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波 状 热
(undulant fever)
热型 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 与无热期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回 归 热
(undulant fever)
发
热
一、概述
体温的升高就是发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
生理性体温升高 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体温升高 常值的0.50C。
月经、剧烈运动、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
概述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
般<1℃,下午>上午,运动、
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
五、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概念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 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 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 (形状)称为热型。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1度 持续数天或数周
热型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的高热期。
稽 留 热 ︵
continued fever)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临床表现
2. 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2)发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高峰期、热稽留期) (退热期、出汗期)
诊断学基础 常见症状 发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课件)
发热-病因及分类
1.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菌、 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病因及分类
2.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慢心竭等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发病机制 一、致热源性发热(最主要因素)
外源性致热原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通过血脑 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产热
发热
散热
发热-发病机制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1.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菌、 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病因及分类
2.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慢心竭等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发病机制 一、致热源性发热(最主要因素)
外源性致热原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通过血脑 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产热
发热
散热
发热-发病机制 二、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发热鉴别诊断模板精品PPT课件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 炎。
10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鉴别诊断。
11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2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3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4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5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发热
(Fever)
1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
10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鉴别诊断。
11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2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3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4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5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发热
(Fever)
1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
诊断学(发热)中英文版医学PPT课件
Summrize 总结
Master 掌握 Definition of fever,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classification of fever,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mmon fever type Acquaintance 熟悉 The causes of fever, pathogenesis, and interrogation points
Non-infectious fever非感染性发热
Hyperthyrea甲状腺功能亢进; Thermoregulation dysfunction 体温调节中枢异; Aseptic necrosis of material damage or necrosis 无菌性坏死物质损伤/坏死(吸收热)。
Classification of etiology 病因分类
1 2
最常见
Infectious fever感染性发热
Caused by a variety of pathogens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Bacteria细菌(43%)、virus病毒(7%)、立克次体支原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Comprehend 了解 Clinical course of fever and the accompanying symptoms
Questions
1、Is it right to take an antiphlogistic needle with a fever?
2、The classification of fever?
Fever(发热)
复习旧课
The body's internal temperature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发热PPT课件【30页】
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发热诊断学陕西中医学院PPT课件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②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40
不规则热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
变成不规则热: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高热
37.3-38℃
中等度热 超高热
38.1-39 ℃ 41 ℃以上
39.1-41 ℃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 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25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 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26
七、问 诊 要 点
一.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 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8
四、临 床 表 现
29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止 呕等
30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4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发热
(Fever)
2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3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
18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19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0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鉴别诊断。
12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3
稽留热
C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或无发热。
23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 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 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 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24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 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 布氏杆菌病等。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9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疟 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核。
10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21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2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 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产热>散热
发热
5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6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7
2. 非感染性发热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 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炎。
11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二.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三.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
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 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27
一.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二.诊治经过 三.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
28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14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5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6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7
间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5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 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26
七、问 诊 要 点
一.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 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8
四、临 床 表 现
29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止 呕等
30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4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发热
(Fever)
2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3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
18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19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0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鉴别诊断。
12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3
稽留热
C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或无发热。
23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 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 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 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24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 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 布氏杆菌病等。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9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疟 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核。
10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21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2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 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产热>散热
发热
5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6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7
2. 非感染性发热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 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炎。
11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二.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三.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
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 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27
一.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二.诊治经过 三.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
28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14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5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6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7
间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