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质图报告

合集下载

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

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

• ①




F1,F2,F3断层 • F1断层长约2km,倾向向北, •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 F2断层长约4km,倾向向北,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和中志留统(S2),下盘为 南盘中志留统(S2); F3断层长约3.5km,倾向向北,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 三条断层均形成于中志留世 (S2)之后,中泥盆世(D2) • 之前,共同组合构成北高南 低的叠瓦式逆冲断层构造。
• 岩该 、区 花出 岗露 岩的 岩 浆 岩 有 两 种 玄 武 ——
岩 浆 岩
----
第四章 地质演化史
• 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地层,地质作 用形成青风岭背斜,应力使得发育三条断层F1、F2、F3,之后地壳抬 升遭受剥蚀;
→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
沿不 状 发 花 断整 的 育 岗 裂合 侵 在 岩 带接 入 羊 在 侵触 岩 山 清 入, , 、 风 形是 出 红 岭 成岩 露 地 一 的浆 面 的 带 。在 积 背 , 断较斜可 裂大核见 形,部两 成与,处 之围为分 后岩片布 ,

触不 界 发 玄 带规 限 育 武 挤则 的 在 岩 压状 一 平 在 围的 系 望 平 岩带 列 岗 望 冷状 小 古 岗 凝、 背 新 一 出片 斜 统 带 露状 的 和 , 形, 的 上 可 成是 核 白 见 ;沿 部 垩 三 岩,统处 层呈地分 接现层布 ,
逆冲推覆构造,叠瓦状排列
• ----黄山—下台向斜
• 沿东西方向发育在该区的西部,核翼部在平面上均为条带状分布,核 部是中上二叠统(P2+3)岩层,两翼分别是下二叠统(P1)、下中石 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90°∠45°,南翼5°∠55°, 南翼相对较陡但相差不大,基本对称呈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 紧闭褶皱。 • 形成时代:早中二叠世(P2+3)之后,晚白垩世(K1)之前

景陵峪地区地形分析

景陵峪地区地形分析

景陵峪地区地形分析地层与岩体特征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1地层分布(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6)上石炭统(C3):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7)二叠系(P):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

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

(10)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

景陵峪综合读图分析一、图区自然地理概况一)图区面积与行政区划根据比例尺可换算出图区面积为15.2×20.05=304.76平方公里。

景陵峪属河北省房山县,图区主要村镇有;中南部的景陵峪,东部的黄村,北部的红地、二渡河以及西部的区庄等。

二)区内水系发育特征区内水系较发育,景陵峪河为图区主要河流,位于图区的西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流向为北东—南西向。

景陵峪河有三条主干支流,其中两条呈近南北向流经二渡河、上台等北部地区,一条呈近东西向流经沙峪、黄村等东部地区。

三)图区地形地貌特点本区地形属中—低山区,北部青风岭、西部黄山等为低山区,中南部景陵峪—黄村为山涧河谷地形,南部平望岗为中山区。

区内山脉主要有北部的青风岭与南部的平望岗,山脉的总体延伸方向为近东西向,故形成了区内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景观。

区内最高峰为平望岗,海拔1180米,最低点为景陵峪海拔低于380米。

高差大于800米。

二、区内地层发育特征一)区内地层概况区内地层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其中上古生界地层发育最为完整。

主要缺失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以及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

二)区内地层分布特点区内上古生界地层分布面积最为广泛,北部、中部与西部广大地区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下古生界与中—新生界仅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南部等部分地区。

区内地层总体走向约为南西110—120º。

1、下古生界:下古生界为图区出露最老地层,主要由下、中志留统组成,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及上志留统地层。

主要分布于红地岩体周围及西部西山等地。

分布面积约占图区的XX%2、上古生界:本区上古生界地层发育最全,仅缺失下泥盆统地层。

同时上古生界又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从北部的青风岭至南部的景陵峪、黄村及西部的区庄、西山的广大地区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分布面积约占图区的XX%。

3、中—新生界:区内中—新生界仅由中—下白垩统、古新统及第四系组成,缺失上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及上第三系等地层。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前言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所学地质专业课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尤其是《构造地质学》。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读图分析后,使我们可以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外貌特征,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有了初步了解。

为了更好的分析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地质图,读图时,我们要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地质后构造。

图外有地质图名称、比例尺及图例,图外要从下往上读。

地形主要是看河谷和山地,而地层则可以以岩性、厚度、出露地区、接触关系等方面着手。

构造主要是看褶皱的位置、性质、延伸长度、时代、轴面和断层的落差、两盘时代、性质等,同时也要了解到断层与褶皱、岩浆岩的关系。

使我们学到分析地质图的基本方法。

通过这次课设计,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掌握地质图的读图方法。

在读图时,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这就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实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

现有老到新分述如下:一、元古界(Ar)本区元古代地层仅有震旦系。

震旦系(Pt)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主要为震旦系片岩。

二、古生界(Pz)本区古生代地层有寒武、奥陶﹑泥盆及石炭系,缺失志留和二叠系。

1、寒武系(∈):分布于F2断层附近及王村、刘村之间地区,自下而上分为三统。

分别为下寒武统千枚岩和中上寒武统板岩。

两者为整合接触。

2﹑奥陶系(O):本区缺失中﹑上奥陶统,仅有下奥陶统。

其分布于毛村北部地区,和寒武系整合接触。

3﹑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松岭﹑彩云岭及白玉山附近地区,缺失上泥盆统。

岩性为下泥盆统砾岩和中泥盆统砂岩,和奥陶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4﹑石炭系(C):广泛分布于本地区,其位于松岭﹑彩云岭及白玉山周围地区,缺失上石炭统。

岩性为下石炭统砂岩和中石炭统砂页岩,和泥盆系整合接触。

三﹑中生界(Mz)本区中生界仅有三叠系,与下伏石炭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虎峪地质实习报告

虎峪地质实习报告

虎峪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目的1. 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2. 观察沿途的地层,了解相关地质年代、地质作用、岩石组成以及相关地貌特征。

实习时间2013年6月1日实习地点虎峪自然风景区实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习内容1.河流阶地,凸岸,凹岸进入虎峪自然风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干涸的河流,图为河流凸岸的阶地,其中一二三级河流阶地位于凸岸一侧,四级河流阶地位于河流凹岸。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部分河床已被破坏。

2、西沟冲积扇沉积物看过河流的特征之后,老师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身后北西方向的山岥,为半固结岩层,是由山上冲沟形成的冲积扇,岩屑的分选、磨圆和球度都很差,成熟度低,说明堆积时搬运距离较短,为快速堆积的产物。

3、高于庄组白云岩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灰色,表面有刀砍纹,刀砍纹是由于差异风化的结果,表面可以看到该基岩露头上有多条节理。

目前我们所学过的节理有张节理和剪切节理。

前者即岩石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剪应力形成的裂隙。

节理产状较稳定,节理面叫平直光滑,壁距较小,因此是剪节理。

4、东沟冲积扇沉积物岩屑比西沟冲积扇中的岩屑要大,岩屑的分选、磨圆和球度都很差,成熟度低,说明堆积时搬运距离较短,为快速堆积的产物。

5、大红峪组白云岩、灰岩表面为灰黄和紫色交替沉积的白云岩和灰岩。

岩石颜色形成的因素有沉积环境和风化环境。

老师介绍了湖泊沉积环境对岩石颜色的影响,湖泊浅水区含氧高,是一个氧化的环境,因此形成的岩石颜色是紫色,随着湖水的加深,岩石的颜色逐渐变绿,在深水区,湖水含氧量低,有机质难以被氧化分解,是一个还原的环境,因此沉积下来的岩石颜色就为黑色。

此外碳酸盐岩单层厚度沉积过程中水的深浅也有关系,以灰岩为例,灰岩的单层岩石厚度随水的深度的加深而越来越薄。

这主要与碳酸盐溶解度随水压力加深而增大有关。

深水区,碳酸盐溶解度增加,因此碳酸盐不易沉积,因此形成的岩石厚度也就比较薄。

虎峪论文

虎峪论文

序言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我们2010级本科地球物理专业迎来了《地球科学概论B》的第一次实习。

《地概》这门学科是我来到地大以来接触到的与地质有关的第一门学科,因此对于这次实习我充满期待。

实习地点是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虎峪自然风景区,此处位于太行山与燕山的交界处。

参加此次实习的有我们的《地概》老师赵老师以及2010级本科地物专业的一、二班的同学。

本次的实习路线是由景区入口沿着曲折狭窄的山路先向东走,后转弯一直向北走,到一套太古代的变质片麻岩地层结束。

此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拓宽眼界,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以及在野外如何发现地质现象,如何将课本上所学的地球科学知识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理。

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家跟随老师的引领进行了观察、思考和讨论。

我从中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分析现象的方法,以及推理排除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此次实习非常成功。

目录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3)地层 (4)岩石 (5)地质构造 (7)表层地质作用 (11)河流阶地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实习区地质发展史 (14)结论与感想 (16)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虎峪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距市区35公里,八达岭高速路北侧。

总面积94平方公里,纵深12.5公里,与居庸关相隔咫尺。

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性结合的大型旅游区。

景区内峰峦叠嶂,水秀谷幽,共有36处景点。

主要的有:通天池、虎峪山秀、天桥石洞、虎峪辉金、雀儿洞等。

虎峪金辉是古“燕平八景”之一。

在通天池上30多米的瀑布如银链直落深潭,轰鸣声伴着空谷回音,数里可闻。

雀儿洞前白云缭绕,洞口气流较强,走进洞内似有仙人在背后轻推,洞内深邃莫测,阴雨天常有云雾从洞中飘逸而出。

由九条瀑布连接的九个水潭,绮丽罕见。

人文景观主要是依山就势建造的百仙神洞。

设有吉祥宫、轩辕祠、马祖祠、关公祠、赵公祠和会元殿、普光殿、九如殿、六合殿、咸宁殿、德生殿、圆觉殿、太虚殿。

北京虎峪地质实习报告范例3篇

北京虎峪地质实习报告范例3篇

北京虎峪地质实习报告范例3篇北京虎峪地质实习报告1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04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

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

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陵峪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县城西面侧峪乡,距晋城市县城约18公里,素有“西太行最美古镇”之称。

陵峪景区周边环境优美,风景秀美,自然环境宜人,地处太行洱海,海拔360米,毗邻太壮山,气候属温和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陵峪景区的构造地质主要体现在山水环境等方面,太行洱海绝大多数由中生代~新生代玄武闪长质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形成,尤以玄武岩为主,这种岩石稠密、坚硬,因其质地状态易于风化,因而形成了今天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景观。

同时,该地区周围山脉和河流蜿蜒曲折,同形成了许多波状山,为陵峪景区山水景观奠定了天然的优势。

此外,景区地貌特征由古代河流改道、隆起形成,地形以高原、丘陵、洼地为主。

地表依次沿前途滩和洱海滩逐渐变低,出面对夹层河谷的影响大,形成了洱海的顺溪洼地,以及珊瑚岸湾、山溪泻湖及景观池塘等景观景观。

山脉和平原的交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构造特征,陵峪景区的地下岩石由大陆厚薄层结构组成,土壤由砂质、粘土质及活分子元素组成,水体由地下水、洱源河流等组成,这种复杂的构造环境促进了景区自然景观和审美景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陵峪景区的构造地质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独特的景观特征,这里景色优美,构造多样,是一个令人称道的自然风光。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2.1 新元古界2.2 早古生界2.3 晚古生界2.4 中生界2.5 新生界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3.1 岩浆岩3.2 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4.1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4.2 总体构造特征4.3 褶皱分析4.4 断裂分析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I 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II 松岭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附图III 松岭峪地区C-D地质剖面图第一章引言本次读图资料为松岭峪地质图。

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属于中比例尺地质图,图区面积约243平方千米。

图区总体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最高点位于图西的云岭山,海拔为1320m;低处于图东南香溪处,低于630m。

河流自西北汇至东南。

村镇主要分布于沿河带与图东北一带。

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展布、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期等,同时掌握阅读分析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内各种繁杂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地层发育不太齐全,缺失地层较多。

图区内出露的地层按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表1):新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表(1)松岭峪地区地层概况年代地层代号及接触关系岩性分布构造阶段第四系Q砂砾粘土图东南赵村-黄村一带喜马拉雅阶段新近系N泥灰岩图西云岭山渐新统E3泥岩页岩图西云岭山始新统E2砂岩页岩图西云岭山,北西红石崖古新统E1砂岩砾岩图西云岭山,北西红石崖下三叠统T1灰岩,泥灰岩沿香溪,白玉山海西-印支阶段上石炭统C2泥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下石炭统C1砂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中泥盆统D2砂岩沿松岭,彩云岭下泥盆统D1砂岩砾岩松岭、彩云岭,沿陈村-范村下奥陶统O1板岩千枚岩毛村加里东阶段中上寒武统∈2+3板岩,变砾岩毛村南东下寒武统∈1千枚岩,范村,陈村2.1 新元古界图区出露的新元古界为震旦系(Z),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北角彬岭、任村、王村及陈村一带,岩性为片岩和大理岩,属变质岩。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松岭峪地质图上虽然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红石崖、彩云岭、松岭、云岭山、杉岭、松岭峪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还有一条NW-SE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判断出该图的地形轮廓是:图区总体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

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

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

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

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

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向延伸的F2逆断层。

F2逆断层的断面向SW方向倾斜,由于该断层的作用,范村背斜的NE翼和毛村向斜的SW翼地层倒转。

后期的剥蚀作用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一个由中—上寒武统地层组成的飞来峰构造。

在该构造层的东北角发育花岗岩体,该花岗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之中。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报告(10000字)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报告(10000字)

松岭峪地区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第一章引言1.1 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初步掌握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分析地质图的方法,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 发挥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对地质图进行细致的分析,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4.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5.学会地质学上基本的绘图技能,例如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进一步明确各种图件的图式规格。

6.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总结能力。

7.通过课程设计的过程,复习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1.2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小比例尺图件)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另外还有一条北西-南东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其他河流也大致成这样的方向分布在该地区。

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西—南东向的山岭与谷地呈相间分布,香溪所处地段地势最低,向两侧逐渐升高。

1.3 作业完成情况1.松岭峪地质图(涂色)(1:100000)2.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1:100000)3.松岭峪地区地质剖面图两幅(1:100000)4.松岭峪地区地质图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一份(10000字)第二章地层2.1 主要的地层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年代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Z);寒武系(∈)、下奥陶统(O1);下-中泥盆统(D1-2)、石炭系(C);下三叠统(T1);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

实习报告编写实践教学

实习报告编写实践教学

三、景儿峪组
区外以黄院东山梁剖面为代表(2?)。岩性主要为_______?,厚度 __?,与下伏长龙山组呈整合接触。
实习报告编写实践教学
周口店地区地质报告附图
附图Ⅰ 周口店地区地质图 附图Ⅱ 综合柱状图 附图Ⅲ 实测剖面图 附图Ⅳ 构造纲要图
地质报告编写意义
地质报告实质就是地质图件的说明书,是对 整个地质工作成果的总结。
编写地质报告,要以野外观察的资料为基础, 借助室内分析、鉴定的成果及有关地质文献,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其中内在规律,用 简练流畅的文字予以阐述。
第二节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包括长城系、蓟县系, 本区仅出露蓟县系的雾迷山组 (Jxw) 、洪水庄组(Jxh)和铁 岭组(Jxt)。区外在八角寨—栓 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图2-1)。 区内分布于________?。
一、雾迷山组(Jxw)
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 (图2-1)。主要岩性为:________?。 厚度_____?由于仅见其上部,因此, 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在区内 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一带,面积 ___?,主要岩性_________?。由于断 层作用使其减薄。
区外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 (图2-1)。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 中、上三段,下段主要岩性为_______?; 中段岩性__?;上段岩性__?。厚度_____? 与下伏洪水庄组呈整合接触。在区内分 布于一条龙-骆驼山一带,面积___?,主 要岩性_________?。由于断层作用使其 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二、洪水庄组(Jxh)
区外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出露 完整(图2-1)。主要岩性为: ____________?。厚度_____? 。与下 伏雾迷山组呈整合接触。在区内分 布于一条龙-骆驼山一带,面积___?, 主要岩性_________?。由于断层作用 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10景陵峪剖面图的编绘

10景陵峪剖面图的编绘

景陵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的编绘
一、平面地质图的阅读
1.各时代地层的基本特征:
1)下古生界特征:
2)上古生界特征:
3)中—新生界特征:
2.褶皱构造特征:
1)近东西向褶皱构造特征:
2)南东—北西向褶皱构造特征:
3.断层构造特征:
1)近东西向走向断层特征:
2)近南北向横断层特征:
4.岩浆岩特征:
1)侵入岩特征:(位置、规模、岩性、相带、时代)
2)喷出岩特征:
二、A—B剖面图的编绘
1.地形曲线的绘制
1)因本区无等高线,故应特别注意利用已知条件和经验(山峰与河流地形特点)合理沟绘地形曲线。

2)因本区构造较复杂,剖面基线不应选得太低,以-1500米为宜。

3)认真阅读剖面线经过地区的地层、构造内容,将被覆盖的地层界线、断层线等用虚线绘出,用以了解隐伏构造的基本亲情况。

4)根据已掌握的剖面图绘制方法与步骤逐层绘制。

见下图。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

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二、实习要求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松岭峪地区A—B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

在沿NW-SE方向上。

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年代地层单位代号及接触关系岩性分布态势构造阶级震旦系Z以片岩、大理岩为主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加里东阶段下寒武统∈1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中上寒武统∈2﹢3以板岩、变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下奥陶统O1以板岩、千枚岩为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主 毛村下泥盆统 D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印 支海西阶 段中泥盆统 D 2 以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下石炭统 C 1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中石炭统 C 2 以砂页岩、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下三叠统 T 1 以灰岩、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古新统 E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燕山阶段始新统 E 2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喜 马拉雅山阶段渐新统E 3以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新近系N以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山顶第四系Q以砂砾泥土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八个构造层:Z,∈1—O1,D1-D2,C1-C2,T1,E1-E2,E3-N,Q。

蓟州地勘报告范文

蓟州地勘报告范文

蓟州地勘报告范文1. 引言蓟州地勘报告是对蓟州地区的地质特征、地层构成、地下水资源以及可用于开发的矿产资源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将调查结果用于地质工程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依据。

本报告将对蓟州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初步评估。

2. 地质概况2.1 地理位置蓟州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地理坐标为XX度XX分XX秒北纬,XX度XX分XX 秒东经。

2.2 地形地貌蓟州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其中,高山地形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丘陵地形分布在中部地区,平原地形则分布在东南部。

2.3 地质构造蓟州地区为复杂的构造带,包括断层、褶皱和岩浆活动等。

断层主要分布在地区的南部和东部,褶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岩浆活动则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

3. 地层构成蓟州地区地层较为复杂,由上至下可分为第四纪、第三纪、第二纪以及古生代地层等。

3.1 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层主要由冰川、风沙以及河流等沉积物组成。

其中,冰川沉积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风沙沉积则分布在丘陵地区,河流沉积则分布在平原地区。

3.2 第三纪地层第三纪地层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等。

这些沉积岩主要形成于古海洋、湖泊和河流等环境。

3.3 第二纪地层第二纪地层主要由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沉积岩则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

3.4 古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变质岩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沉积岩则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

4. 地下水资源4.1 地下水类型蓟州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地下脉动水和深层地下水。

地下脉动水主要位于河流附近的沉积层中,深层地下水则位于岩石裂隙中。

4.2 地下水储量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蓟州地区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

地下脉动水储量较大,可供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深层地下水储量较小,适用于工业用水。

4.3 地下水质量蓟州地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pH值接近中性,硬度较低,无明显的污染物含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景陵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中国地质大学021056 焦义垒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1、分析该地区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二、所读图幅1、比例尺为1:100000的景陵峪地质图,2、构造纲要图及其图A-B剖面图。

三、区域地理概况景陵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东南部地势较高,北西东方位地势较低。

海拔最高处为东南方的平望岗,海拔约1120m左右。

海拔最低处应为西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约为500m左右,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700-800m。

北部的青峰岭海拔约62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东北至西南呈网状遍布于整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较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多有村落分散。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该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由图可知,主要出露地层有:(按图上列出)出露地层面积最大的C1-2灰岩和D2砂砾岩及D3砂岩。

在黄山一带有构造窗出现,沉积地层为P,通过观察相邻地层地质界线关线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主要表现为:S1-D2不整合接触,D3-K2不整合接触,D3-Q4不整合接触。

另外该地区还有岩浆岩岩体产出,主要有?4花岗岩体及β花岗岩,这些岩体产出时间较晚,在地层沉积形成以后,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固结其上。

根据该项地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以及出露的岩体,该地区地层可分为六个构造层,即C-D构造层,S构造层,E1-E2构造层,Q4构造层,?4花岗岩体及β花岗岩体。

另外该地区东南部平望岗由K2灰岩地层和E1页岩组成。

而该两种沉积地层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

故推测该地原来应处于海洋环境,沉积形成K2灰岩层和E1页岩后,经过一次构造运动而抬升为现在的平望岗。

Q4砂砾岩沉积主要是由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下游地区由于水动力减,流速变缓,沉积物沉积而成。

第三章构造该地区地形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主要以褶皱为主。

第一节褶皱景陵峪地区褶皱发育较完整,为阿尔式褶皱。

从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可知,主要有四组背斜,三组向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
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体处)
(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h)
(3)中下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h)
2.3侵入岩体
读图可以观察出岩浆岩总共有两种:玄武岩和花岗岩。根据岩浆岩的类型,玄武岩为喷出相,花岗岩为侵入相,则可以推断出本区的岩浆活动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浆溢流及火山爆发等。出露的岩体共有五处分布。
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h)。
2.1地层分布
(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区内水系较发育,景陵峪河为图区主要河流,位于图区的西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流向为北东—南西向。景陵峪河有三条主干支流,其中两条呈近南北向流经二渡河、上台等北部地区,一条呈近东西向流经沙峪、黄村等东部地区。
第三章 岩层岩性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再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h),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上石炭统(C3),三叠系(T),侏罗系(J),古近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统(Qp)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
2.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的东南部和平望岗附近一带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层带状,局部小片状,同上所用方法测得在地质图上的出露面积总共约为2 km2,面积较小;本区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由于其存在分布于上白垩统(K2)和古新统(Eh)的接触带上,则可以推测岩浆岩的侵入时期为古新统(E
(11) 全新统(Qh):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砾、粘土。
2.2接触关系
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根据图例的时代是否连续)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
2.2.1整合接触
(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
(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下二叠统(P1)、中上二叠统(P2+3) (3)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5*1000m)(14.0 *1000m)=2590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
2.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羊山地区和红地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片状,根据地质图的比例尺,用坐标纸镶套计算出(转载于: 写论文 网:景陵峪地质图报告)露面积总共约为10km2,面积较大;由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和出露产状推测出其侵入时代为:中泥盆统(D2)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
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
(10)古新统(E1)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1)沿两地层的接触带挤压围岩最终冷凝成为侵入岩体。
景陵峪地质图报告
:地质图 报告 景陵峪 西宁打桩地质报告图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报告怎么看
篇一:景陵峪地区构造地质综合读图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 前 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 实习要求
(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6)下二叠统(p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7)中上二叠统(P2+3):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宋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一幅,景陵峪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地质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 地形地貌
本区地形属中—低山区,北部青风岭、西部黄山等为低山区,中南部景陵峪—黄村为山涧河谷地形,南部平望岗为中山区。区内山脉主要有北部的青风岭与南部的平望岗,山脉的总体延伸方向为近东西向,故形成了区内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景观。区内最高峰为平望岗,海拔1180米,最低点为平望岗北部边缘海拔250米。高差大约93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