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

合集下载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小黑麦(Triticum timopheevii Zhuk.)是一种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近缘物种,其对于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

小黑麦作为野生近缘种,其遗传背景相对复杂,同时其异染色体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够深入。

对小黑麦异染色体系进行创制与鉴定,对于深入挖掘小黑麦的遗传资源以及其抗病性基因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黑麦的抗病性及其基因资源小黑麦作为野生近缘种,其抗病性水平相对较高,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其主要表现在对于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害的高抗性。

由于小黑麦与小麦属于不同的染色体组,因此通过小黑麦与小麦的杂交,可以将小黑麦的抗病性相关基因导入到小麦中,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二、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小黑麦是一种具有2n=4×=28条染色体的四倍体植物,其基因组包括了A、B两个亚基因组,分别对应着小麦的A、B两套染色体。

小黑麦还含有数条来自于野生千粒的球小麦的小染色体,即小黑麦的异染色体。

为了创制小黑麦的异染色体系,首先需要利用小黑麦与小麦进行杂交,得到相应的杂种后代。

然后通过染色体分析与分离技术,将小黑麦的异染色体与小麦的染色体分离开来。

通过对分离的异染色体进行鉴定、标记以及遗传分析,建立小黑麦的异染色体系。

针对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需要综合运用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对异染色体的观察与分离,挖掘出小黑麦的抗病性相关基因,从而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小黑麦的异染色体系统在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鉴定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异染色体进行鉴定,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黑麦的染色体组成,明确其遗传属性,为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小黑麦的异染色体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异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等进行观察与描述,二是通过染色体标记技术,对异染色体进行特异性标记。

小麦大穗材料西农9814外源物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小麦大穗材料西农9814外源物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小麦大穗材料西农9814外源物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闫林;王辉;武军;孙道杰;李学军;冯毅;闵东红【摘要】[目的]检测小麦品种西农9814的外源物质,分析其遗传基础,为西农9814的进一步改良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春为对照,以西农9814及其亲本临旱957和西农1718为供试材料,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SCAR标记和微卫星(SSR)技术进行外源物质检测.[结果]通过GISH分析,推测西农9814是1BL-1RS或6BL-1RS的小麦-黑麦易位系;SCAR分析检测发现,西农9814和其亲本西农1718均含有黑麦1.5 kb的1RS特征条带,通过SSR分析发现,在黑麦和西农9814中,1BS上的2对引物未扩增出1BS条带,而6BS上的2条引物扩增出了6BS条带,证实西农9814为黑麦的1BL/1RS易位系,而且为1RS的整臂易位.[结论]小麦品种西农9814为黑麦的1BL/1RS易位系.【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37)005【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小麦;1BL/1RS易位;基因组原位杂交;SCAR标记;SSR【作者】闫林;王辉;武军;孙道杰;李学军;冯毅;闵东红【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利用小麦与近缘植物进行种间杂交,能将近缘植物中的许多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有效地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拓宽其遗传多样性[1-2],还能为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葛群;李文静;任天恒;李治;任正隆【摘要】[目的]研究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为1BL.1RS在小麦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ISH和FISH技术从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白粒黑麦远缘杂交的后代中筛选1R(1B)代换系G1和1BL.1RS易位系G2.选用小麦染色体1B上的40对引物对亲本MY11、白粒黑麦、G1、G2以及普通小麦中国春(CS)进行SSR分析.[结果]6对引物在MY11、CS及G2中扩增出1BL的条带,在G1和白粒黑麦中未扩增出条带,其中3对引物(Xgwm259、Xbarc188,Xgwm268)在亲本MY11及后代1BL.1RS易位系(G2)中扩增出差异性的1BL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产生的易位系后代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有13对引物在MY11、白粒黑麦和G1、G2中扩增出差异性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中小麦微卫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引物Xbarc8能扩增出白粒黑麦染色体1RS的特异条带,且该条带稳定出现,可以作为白粒黑麦1RS 染色体识别和鉴定的分子标记.[结论]小麦黑麦1B 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Xbarc8是鉴定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臂的新的分子标记.【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3)006【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小麦;黑麦;1B L.1RS易位系;1R(1B)代换系;微卫星序列【作者】葛群;李文静;任天恒;李治;任正隆【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30小麦-黑麦 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育种中已被广泛应用,世界上有数百个小麦品种含1BL.1RS易位染色体[1]。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遗传信息。

在生物界中,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这可能导致基因组的变化,影响生物的性状和适应能力。

在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的意义和方法。

一、染色体变异的意义染色体变异是小麦进化和育种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染色体变异,小麦可以获得新的基因组组合,增加遗传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小麦的适应能力改变,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同时,染色体变异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用于选育具有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二、染色体变异的方法1. 自然变异:自然环境中,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产生自然变异。

这种变异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辐射等引起的。

在小麦中,自然变异是育种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自然变异进行筛选和选育,可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小麦品种。

2. 人工诱导: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是指通过人为手段,诱导小麦染色体发生改变。

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诱导剂、辐射等。

例如,利用化学诱导剂可以诱发小麦染色体的结构改变,产生染色体片段缺失、倒位、易位等变异形式。

这些变异形式可能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重排,从而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三、中国小麦育种中的染色体变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小麦育种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被广泛应用于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1. 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通过染色体变异,可以引入高产和优质基因,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利用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的方法,可以将其他小麦种质中的高产基因或优质基因导入到中国小麦品种中,从而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2. 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染色体变异也可以用于培育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

通过人工诱导或自然变异,可以产生具有抗病虫害基因的变异染色体。

这些变异染色体可以与中国小麦品种进行杂交,产生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小麦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

小麦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

小麦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可诱导遗传学改变。

普通小麦是由栽培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杂种F1通过基因组自动加倍形成的异源六倍体物种。

小麦有众多的外源物种, 其中许多物种都为多倍体。

小麦与外源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不同, 为研究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根底。

本文研究了两个远缘杂交模式;“四倍体小麦X节节麦〞和“六倍体小麦X 黑麦〞。

前者的两个物种间的遗传关系近, 普通小麦是二者的杂交产物, 可模拟普通小麦起源过程;后者的两个物种的的天然杂交普遍存在,但自然界未形成杂交物种, 可是人工创制了小黑麦作物。

本实验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了杂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化;运用SSR分子标记和高通量DArT标记,分析了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对基因组DNA勺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比拟分析六倍体小麦-黑麦和四倍体小麦-节节麦杂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发现:(1) 四倍体小麦- 节节麦杂种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异普遍存在, 其变异频率受遗传背景影响, 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少;(2) 六倍体小麦-黑麦杂种后代中, 存在丰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3) 六倍体小麦-黑麦杂种形成两种细胞学稳定的倍性类型:六倍体(恢复成小麦类型)和八倍体(AABBDDRR)用160个SSR分子标记位点分析3个四倍体小麦-节节麦杂种群体,这3个群体来自于241 个独立的杂种,代表了1205个自发的染色体加倍事件。

在两个世代( 杂交 F. 和加倍后的S。

) 中估计160386个可能突变的等位位点, 仅发现一个突变, 估算其突变率为6.13 X 10-6。

这个由于重复数的改变导致的突变很可能发生在F1杂种植株,导致了 1.06 X 10-4的突变率。

这个突变率低于先前在小麦自然群体中估算的变异率, 说明在小麦异源六倍化过程中,SSR重复序列高度保守。

用24对SSF引物分析28个D-2-3-4/秦岭黑麦F1o 株系及13个中国春/秦岭黑麦F1o株系,发现存在SSF变异,其变异主要源于重复区序列大小变化, 突变频率为32.72%, 远高于上述的四倍体-节节麦杂种。

黑麦染色体1R和5R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变异和易位

黑麦染色体1R和5R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变异和易位

: A b s t r a c t T w o w h e a t r e m o n o s o m i c a d d i t i o n l i n e s w i t h 1 Ro r 5 Rw e r e s e l e c t e d f r o m t h e d e s c e n d a n t s - y ( ) ( ) , o f a c r o s s b e t w e e n 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M i a n a n 1 1 MY 1 1a n d r eS c e a l e c e r e a l e L.v a r i e t W e i n i n e - y g y y gr r i m a r s e c t i v e l I n o r d e r t o o b t a i n n e w 1 B L·1 R S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l i n e a n d w h e a t r e 5 Rc h r o m o s o m e - p y p y. y , l i n et h e s e l f e d o f t h e 1 Ra n d 5 Rm o n o s o m i c a d d i t i o n l i n e s 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b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r o e n i e s p g y ) ) m e a n s o f G I S H( G e n o m i c i n s i t u h b r i d i z a t i o n a n d F I S H(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n s i t u h b r i d i z a t i o n . O n e 1 R y y ( · 1 B)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l i n e a n d o n e 1 B L 1 R S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l i n e 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f r o m t h e s e l f e d r o e n i e s o f p g t h e 1 Rm o n o s o m i c a d d i t i o n l i n e . T h e n e w r i m a r 1 B L·1 R S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l i n e e x h i b i t e d b e t t e r a r o - p y g n o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r u s t s t r i e a n d m i l d e w t h a n i t s w h e a t t r a n s l o c a o w d e r a r e n t . A - p p y p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e m e n t s o f w h e a t c h r o m o s o m e 3 B S a n d r e c h r o m o s o m e 5 R L w i t h a f r e u e n c o f g y q y 1 5. 0 9% w a s i d e n t i f i e d f r o m t h e s e l f e d o f t h e 5 Rm o n o s o m i c a d d i t i o n l i n e . T h e 5 Rc h r o m o r o e n i e s - p g , s o m e s h o w e d v e r i n s t a b i l i t i n t h e m o n o s o m i c a d d i t i o n l i n e i n w h i c h o n l 2 8. 3%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r a t e y y y

谈谈小黑麦染色体异源性组合和同源性诱变

谈谈小黑麦染色体异源性组合和同源性诱变

而 母 本 小麦 的 体 细 胞 内 含有六组 染 色 体 每组 亦 含七 条 即
x
我 国 科学 工作者 通过 对远 缘 亲 本染 色体 的 组 合 诱 变而 创 造 出 的 在 自然界 所 没 有 的 新 物 种一一
八 倍体 小黑 麦 的 辉煌 成 就
( 1969 )
, 。
=
7
,

n
Zn

6 x

( 还不 是小 黑麦 ! ) 染 色体 组 合的 问题 了
n 种 一 代 体细 胞 ( 包 括 受 精 卵 ) 为 Z

n
来 自异 种 生物 染 色 体一 异
;

n

,



源染 色体 的 组 合 问 题
种 完 全不 育 为可 育



改 变这 种 组 合 的 杂
=
x

+
3
x

=
7
+
2 1
=
2 8
n

正 常人 平均每 周
12 0
成人


细 胞 的数量约0 万 亿
, ,
成熟
指 甲生长
0
.
5
毫米
,
整 个 指 甲换 新需
,
天左
:
的 卵 细胞 是人 体 内最大 的球状 细 胞
1毫 米 以

直径 在


较小 的 淋 巴 细胞
直径 只 有 6 微
,
人体 通过许 多 部位来 散热 降 温
( 表 ) 皮 肤 发散 7 5 %
,

小麦—黑麦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初定位

小麦—黑麦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初定位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iiformis f. sp. tritici)引发的一种气传真菌性病害,是小麦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这类病害具有流行频率高、爆发性强、流行地区广和危害性大等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主要在我国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小麦地区和西北春小麦区大面积流行。

实践证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环保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已挖掘许多抗条锈病基因,但可利用的条锈病抗性基因数量较少。

因此,挖掘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并将其转育到现有品种中是我国小麦抗病育种的重中之重。

表型鉴定表明,本课题组创制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K13-868对我国当前小麦生产上流行的强毒性条锈菌(或菌系)均表现出良好的条锈病抗性,但其抗性机制未知。

本研究通过构建F2和F2:3遗传分析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660K SNP芯片对K13-868的抗条锈病遗传特性进行分析,挖掘新的优良抗条锈病基因,为持久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遗传资源,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奠定基础,从而改变我国目前主栽品种抗性遗传基础狭窄、抗源单一等现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条锈菌流行混合小种(CYR32、CYR33、CYR34、Gui22-14等)在温室和温江地里分别对K13-868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

K13-868苗期表现为中感条锈病,成株期田间鉴定表现为高抗条锈病,说明K13-868具有典型的条锈病成株期抗性(APR)。

2、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温江对274个F2单株和F2:3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侵染型(IT)、最大严重度(MDS)、相对病程曲线下面积(rAUDPC)频数分布图显示连续分布,IT和MDS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9404、0.9997,表明K13-868的条锈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能够稳定遗传。

3、1RS易位片段对条锈病抗性遗传效应检测发现:274个单株中122个单株为1BL/1RS易位系,结合田间抗病性状结果,274个单株抗感性与1RS易位相关系数为0.056,表明K13-868的1RS易位片段可能不存在抗条锈病主效基因。

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黑麦(Secale cereale)是一种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亲
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其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主要应用:
1. 抗病性增强:黑麦中存在多种抗病基因,如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基因,可以通过与小麦杂交,将这些抗病基因导入小麦中,从而增强小麦的抗病性能。

2. 耐逆性提高:黑麦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和耐盐碱能力,这与其在大面积寒冷干旱盐碱地区生长的特点有关。

通过将黑麦的耐逆基因导入小麦中,可以提高小麦的耐逆性,增加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3. 品质改良:黑麦在某些品质特征上具有优势,如面筋质量好、蛋白质含量高等。

将黑麦的优良品质基因导入小麦,可以改善小麦的品质。

4. 基因多样性丰富:黑麦与小麦的杂交可以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增加小麦的遗传变异。

通过与黑麦进行杂交,可以引入黑麦的基因多样性,丰富小麦的遗传背景,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适应性。

总的来说,黑麦的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能够广泛应用,对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耐逆性、品质和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关于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农业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并分析其中的原理和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和黑麦是两种什么样的作物。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品种有硬粒小麦和软粒小麦。

黑麦则是一种较为野生的作物,它有着比小麦更浓郁的口感和复杂的香气,但同时也含有较高比例的膳食纤维,口感较为粗糙。

由于黑麦的产量较小,通常不用于商业性耕种。

但是,将小麦和黑麦进行杂交,就可以获得所谓的黑麦小麦,它既具有高产量和品质上的好处,同时还能保留黑麦的实用价值。

对于实验室和农业科学家来说,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并不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研究过小麦与黑麦的交配,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包括基因工程等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重燃了对黑麦小麦的研究兴趣。

首先,我们来看小麦与黑麦杂交对产量的影响。

在实验中,往往将小麦和黑麦进行杂交,获得F1代的杂交后代。

有研究表示,F1代植株通常具有较为强大的生长力,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壤和环境中存活。

虽然F1代的产量不一定比普通小麦高出多少,但其生长适应性和生命力却比普通小麦更为强大。

而在F2代和F3代,由于基因次第分离,就会出现不同的植株群体,其中一部分植株的产出量高于普通小麦,同时还保持了黑麦的风味和口感。

其次,小麦与黑麦杂交也能对小麦品质产生影响。

小麦不同品种的品质差异,主要来源于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土壤养分、灌溉水源等因素。

而通过小麦和黑麦的杂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并优化品质更佳的植株。

同时,小麦的加工方式也对品质有重要影响。

比如,将小麦与黑麦混合后一起加工,能够提高小麦产品的维生素、纤维和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同时也保留了黑麦的香味和口感。

总而言之,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对产量和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耕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同以往的粮食品质和五谷丰登。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

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引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黑麦病就是一个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病害。

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寻找有效的抗病方法,而小麦的异染色体系则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关于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

一、抗病小黑麦的意义小麦生产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作物之一,而黑麦病则是一个一直威胁着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病害。

黑麦病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小麦的产量,还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对于农民的收益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和创制抗病小黑麦的异染色体系对于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农民的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在研究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创制:1. 选择抗病品种:首先需要从大量的小黑麦品种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小黑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

2. 杂交育种:将抗病小黑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杂种小麦。

3. 分离和筛选:对杂种小麦进行分离,筛选出具有抗病特性的杂种小麦。

4. 引入小麦:将具有抗病特性的小黑麦异染色体引入到主要的小麦品种中,使其具有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创制过程,便可以获得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

三、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对于创制的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抗病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定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病原鉴定:通过实验室鉴定,确定黑麦病的病原,对小黑麦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其抗病能力。

2. 田间观察:将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种植在田间,观察其在自然环境下的抗病能力。

3. 病害测定:对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进行病害测定,比较其与普通小麦的病害程度,以确定其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的鉴定,可以确定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抗病能力,以及其在田间环境中的表现情况。

四、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应用前景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的抗病资源和技术手段。

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R、簇毛麦V及鹅观草Rk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p..

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R、簇毛麦V及鹅观草Rk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p..

http:ΠΠw w w 1chinacrops 1org Πzwxb Π E 2mail :xbzw @chinajournal 1net 1cn作物学报 ACT A AG RONOMIC A SI NIC A 2007,33(11):1741-1747ISS N 049623490;C ODE N TSHPA9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 、簇毛麦1V 及鹅观草1Rk #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王春梅 冯 高 庄丽芳 曹亚萍 亓增军 别同德 曹爱忠 陈佩度Ξ(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 、簇毛麦1V 及鹅观草1Rk #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 序列设计104对STS 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

在104对STS 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之间存在多态性。

利用普通小麦2黑麦1R ~7R 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黑麦1R 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 NAU 192500、CI NAU202950、CI NAU2121500、CI NAU222310和CI NAU2322000;利用普通小麦2簇毛麦1V ~7V 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簇毛麦1V 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 NAU2321700、CI NAU2421050、CI NAU2521650、CI NAU262500和CI NAU272620;利用鹅观草二体异附加系DA1Rk #1、异代换系DS1Rk #1(1A )、端体系DA1Rk #1L 、易位系T 1Rk #1S ·W 、长臂缺失系Del1Rk #1L 筛选出5对鹅观草1Rk #1特异标记,分别是CI NAU272960、CI NAU2821360、CI NAU292480、CI NAU302560和CI NAU312520。

小麦-黑麦易位系T1BL·1RS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联

小麦-黑麦易位系T1BL·1RS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联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6, 42(3): 320-329http:///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6.00320小麦-黑麦易位系T1BL.1RS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联李韬*郑飞秦胜男李磊顾世梁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 小麦研究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 黑麦1R染色体短臂(1RS)携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抗性基因。

为了检测1RS上是否携带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基因, 本研究采用1RS特异标记Xscm9对19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种/系构成的小麦自然群体和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宁7840与Chokwang杂交的F7群体, 共184个系)进行了分子检测, 并在2011—2013年采用单花滴注法于温室中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

结果发现, 自然群体中22个品种携带1RS, 携带1RS的株系三季赤霉病平均病小穗率(PSS)均显著低于不携带1RS株系的PSS (P<0.01), 表明1RS对降低病小穗率有显著作用。

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结果表明, 宁7840携带1RS。

通过对宁7840/Chokwang衍生的RIL群体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基因型分析, 发现不论主效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 (标记Xsts142)存在与否, 携带1RS株系的PSS显著低于不携带1RS株系的PSS (P<0.01); 方差分析表明, 宁7840携带的Fhb1与1RS在赤霉病抗扩展性上无显著互作(P>0.05)。

因此认为, 黑麦1RS染色体很可能携带赤霉病扩展抗性相关基因, 与Fhb1基因有累加效应。

关键词:小麦; 黑麦; T1BL.1RS易位系; 赤霉病Distribution of Wheat-Rye Translocation Line T1BL.1RS in Whea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LI Tao*, ZHENG Fei, QIN Sheng-Nan, LI Lei, and GU Shi-Liang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rain Crops /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Abstract: The short arm of 1R chromosome (1RS) of rye carries resistant genes to stripe rust, leaf rust, stem rust, powdery mil-dew and aphids. To understand if 1RS also mediates resistance to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we genotyped a panel of 192 wheat accessions from diverse geographic regions and a population of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 consisting of 184 lines developed from the cross of Ning 7840 and Chokwang by 1RS-specific molecular marker Xscm9 and evaluated FHB severities in three consecutive seasons in greenhouses using single floret ino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22 of 192 acces-sions carried a T1BL.1RS translocation, and the mean FHB severity (PSS) of varieties carrying T1BL.1RS translo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lines without the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three experiments (P < 0.05), indicating 1RS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reducing FHB severity. 1RS-specific marker Xscm9 and 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showed Ning 7840 carries T1BL.1RS translocation. In the population of RILs, irrespective of Fhb1 locus, the mean PSS of lines withT1BL.1RS translo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lines without T1BL.1RS. The effects of Fhb1 and 1RS on FHB resistance were additive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48).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1RS of rye most likely carries the genes resistant to FHB.Keywords: Wheat; Rye; T1BL.1RS translocation; Fusarium head blight本研究由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8009003-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1537)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资助。

辐射诱导荆州黑麦染色体1R结构变异的研究

辐射诱导荆州黑麦染色体1R结构变异的研究

辐射诱导荆州黑麦染色体1R结构变异的研究王从磊;庄丽芳;亓增军【期刊名称】《核农学报》【年(卷),期】2012(26)1【摘要】以60Coγ射线(12Gy)辐照普通小麦辉县红-荆州黑麦染色体1R二体添加系花粉,并授粉给辉县红,获得153粒辐射杂种M1代种子。

以Fluorescein-12-dUTP标记的荆州黑麦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其中33粒M1代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发现,23粒种子中的荆州黑麦1R染色体未发现明显变化,而另外10粒均发生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易位,变异率为30.30%。

电离辐射诱发产生的易位类型包括相互易位、大片段易位、小片段易位、整臂易位及端体等。

这些易位染色体涉及1R染色体11个易位断点,其中位于长臂4个,短臂6个,位于着丝粒区1个,说明电离辐射可有效诱发目标染色体系列结构变异,为染色体缺失作图、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和培育仅具目标基因的小片段易位提供了可能。

【总页数】5页(P28-31)【关键词】普通小麦;荆州黑麦;辐射;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组原位杂交【作者】王从磊;庄丽芳;亓增军【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 [J], 王二明;景健康;文玉香;胡含2.柱穗山羊草2C染色体诱发中国春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英文) [J], 施芳;刘坤凡;远藤隆;王道文3.黑麦染色体1R和5R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变异和易位 [J], 葛群;杨漫宇;晏本菊;任正隆4.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J], 陈雷;李萌;王洋洋;邱玲;汤述尧;唐宗祥;符书兰5.利用微分离黑麦1R染色体的体外扩增产物进行染色体着染研究 [J], 周奕华;王槐;党本元;邓向东;胡赞民;陈正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麦性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黑麦性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黑麦性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Singh,S;吕颖【期刊名称】《国外农学:麦类作物》【年(卷),期】1993(000)002【摘要】利用一个可自交的、纯合矮秆黑麦品种与小麦杂交,研究了17个黑麦性状在24个普通小麦×黑麦和8个硬粒小麦×黑麦杂交种中的表达情况。

在所有的杂交种中,黑麦花梗上的茸毛性状表现都很明显。

在硬粒小麦×黑麦的杂交种中,叶片呈深绿色的性状与黑麦相似,而这一性状在普通小麦×黑麦的杂种中只是部分地表达。

黑麦的叶耳不具茸毛,在多数硬粒小麦×黑麦的杂交中也没有;但是,在普通小麦×黑麦的杂种中则不然。

由此表明,这些性状的有无常常受小麦D染色体组的控制,而不是由A或B染色体组控制。

多数蛋白质含量较低的杂种,其叶鞘上具有很厚的粉霜,基部没有未发育小穗,这些特征与黑麦相似。

同样,绝大多数双单倍体的子叶鞘、茎和茎节的花色素也与黑麦的相似。

小麦中,存在着由A或B染色体组控制的一些限制因子,表明有些小麦基因型表达了黑麦性状,例如很厚的蜡被、茎节上的花色素以及基部没有未发育小穗。

杂种颖片中脉上的刚毛密度和长度提高,可能是因为小麦与黑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同黑麦一样,小花和小穗数减少,说明在不同的小麦遗传背景下其特性表达程度不同。

部分黑麦基因的表达可能还受着黑麦基因与小麦细胞质互作或与环境互作的影响。

【总页数】4页(P8-11)【作者】Singh,S;吕颖【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503.5【相关文献】1.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对充足水分供给条件下杂交小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效应[J], J.0.Owuoche;向平2.异细胞质小麦与黑麦、小黑麦杂交对性状和减数分裂行为的影响 [J], 刘伟华;王同昌;何聪芬;徐香玲;李集临3.黄化小麦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光合和农艺性状分析 [J], 安旭尧;刘聪;朱传杰;孙道杰;冯毅;张玲丽4.小麦遗传背景对黑麦抗叶锈基因Lr26的抗性表达的影响 [J], 任正隆5.簇毛麦对不同白粉病菌菌系的抗性反应及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J], 陈孝;施爱农;尚立民;Leath Steven;Murphy J Paul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BL/1RS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1BL/1RS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V ol.30,N o.2pp.149~153 Feb.,2004作 物 学 报ACT A AG RONOMICA SI NICA第30卷第2期2004年2月 149~153页1B L Π1RS 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刘建军1 何中虎2,3,Ξ R J Pena 3 赵振东1(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北京100081;3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墨西哥)摘 要 分析了138份国内小麦品种和14份国外优质品种的1BL Π1RS 易位状况和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并将其中的78个品种连续两年在两地种植,研究了1BL Π1RS 易位对小麦籽粒品质和面条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1BL Π1RS 易位品种的优质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出现频率显著低于非1BL Π1RS 易位品种;1BL Π1RS 易位主要影响面团稳定时间、抗拉伸阻力、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等反映蛋白质质量的性状,使面筋质量显著降低,而对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主要反映蛋白质数量的性状影响较小,对多数淀粉性状的影响也不明显;1BL Π1RS 易位使小麦面条品质显著变劣。

关键词 普通小麦;1BL Π1RS 易位;面筋质量;面条品质中图分类号:S512E ffect of 1B L Π1RS T ranslocation on G rain Q uality and N oodle Q uality in B readWheatLIU Jian 2Jun 1,HE Zhong 2Hu 2,3,3,R J Pena 3,ZH AO Zhen 2D ong 1(1Crop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250100,Shandong ;2Institute o f 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Chinese Academy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3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CIMMYT ),Mexico )Abstract T otally ,152wheat cultivars from China ,Australia ,and US A ,were used as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1BL Π1RS translocation ,and for the com position of H MW and LMW glutenin subunits.Seventy 2eight cultivars were grown at tw o locations for tw o years to test grain quality and Chinese dry white noodle quality.H MW and LMW glutenin subunits com po 2sition in 1BL Π1RS cultivars was in ferior to that in non 21BL Π1RS cultivars.1BL Π1RS translocation mainly affected protein quality traits such as dough stability ,maximum resistance and extensibility ,but it had little effect on protein quantitative traits such as grain hardness ,protein content ,wet gluten content and water absorption ,also little effect on starch traits such as swelling v olume and pasting peak viscosity.1BL Π1RS translocation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noodle 2making quali 2ty.K ey w ords C omm on wheat ;1BL Π1RS translocation ;G luten quality ;N oodle quality 黑麦1R 染色体短臂取代小麦1B 染色体短臂即1BL Π1RS 易位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提高小麦抗病性、丰产性和稳产性[1]。

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

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

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樊路;李军辉【期刊名称】《农业新技术》【年(卷),期】1999(017)006【摘要】@@ 在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易位(spontaneous translocation)是经常发生的[1,2],它在获得有价值的育种材料方面有特殊的意义.例如,人们共知的普通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就是自然产生的[3,4].它已把黑麦中的抗条锈基因Yr9,抗叶锈基因Lr26,抗秆锈基因Sr3,抗白粉病基因Pm8和抗蚜虫基因(Gb)转移到了普通小麦中获得了优良的育种材料,在欧洲以致世界范围内的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在全世界小麦增产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发生的染色体易位,在一些国家,一些地区的小麦育种中也起了很大作用[5,6].所以,探明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的原因,对于发现寻找自然易位系,获得有用的育种材料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即是对有关染色体自然易位的原因加以综述.【总页数】2页(P11-12)【作者】樊路;李军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相关文献】1.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易位 [J], 樊路;任贤2.再谈以染色体易位方式从小麦近缘种属转移有益基因到小麦中的问题 [J], 樊路;李军辉;李思敏3.以染色体易位的方式从小麦近缘种属转移有益基因到小麦中的几个问题 [J], 樊路4.普通小麦近缘种属中的控制染色体配对基因 [J], 樊路;韩敬花5.杀配子染色体及其在创制小麦族染色体易位系中的应用 [J], 徐国辉;王永斌;陈静;郭长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报,24(1):42~49,1997Acta Genetica Sinica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王二明 景健康 文玉香 魏荣 胡 含(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摘要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花粉植株和F2单株染色体组成。

发现7个花粉植株中出现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呈现一类变异;而27个F2单株中,存在11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变异频率仅为37.0%,低于花粉植株。

花粉植株群体中,观察到一个能稳定向后代传递的小麦/1R小片段易位,但F2群体中未检测到小麦/黑麦易位。

表明常规染色体工程结合花药培养是有计划、有目的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向小麦转移的简便、高效、快速途径。

关键词 遗传变异,染色体,易位系,黑麦,小麦黑麦1R染色体是小麦远缘杂交工作中应用最多的异源染色体之一。

1R短臂上抗三锈及白粉病基因,曾在世界范围内对小麦育种起到过极其重要作用[15]。

近年来,由于病菌生理小种的改变,这些抗病性能逐渐丧失。

尽管如此,1R染色体所赋于的高产稳产性能,仍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4]。

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

黑麦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常自发产生一些结构变异,形成端着丝粒染色体、等臂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异染色质C-带的丢失和增多等多种结构变异类型[2,9,14]。

花药培养能使这些变异在纯合花粉植株水平上得到较充分表达[11]。

此外,花药培养本身作为一种诱变源能引起花粉(小孢子)无性系变异,产生染色体数目及其结构变化[13]。

因此,将远缘杂交和花药培养相结合,就能快速高效地实现异源染色体(基因)对小麦的转移。

本研究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同一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7个花粉植株和27个自交F2单株染色体组成,并对黑麦1R染色体经花药培养和自交两种途径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讨论。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R供体亲本M27和来源于CS×M27的7个花粉植株以及27个套袋自交F2单株。

1.2 方法1.2.1 C-分带 染色体制片先浸入45%醋酸中,室温下处理10min;转到60℃45%醋酸中处理10m in,清水漂洗;60℃6%Ba(OH)2变性7min,流水彻底冲洗;60℃2×SSC复性1h,清水漂洗;以Giem sa染色液染色适当时间,流水漂洗,风干,观察并照相。

本文于1996-03-28收到,1996-05-29修回1.2.2 原位杂交 按Leitch [8]提出的程序,作适当修改。

经H in d Ⅲ酶切的黑麦基因组DNA 用dig ox ing enin -11-dU TP (Boehr inger mannheim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

每张制片加杂交混合液40 l 。

杂交混合液含100ng 标记的黑麦基因组DNA ,10 g 经机械剪切的鲑鱼精DNA,0.5 g 经Eco RI 酶切的小麦基因组DNA,50%甲酰胺,10%硫酸葡聚糖,0.4%SDS 以及2×SSC 。

运用过氧化物酶-二氨基联苯胺(POD -DAB )检测系统显示杂交信号。

DAB 染色体液的制备按厂商(Boehringer m annheim )建议的方法。

经DAB 染色体后的制片,经蒸馏水漂洗后,风干,置日本产Olympus BH-2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2 结果2.1 IR 供体亲本M27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鉴定M 27是由立倍体小黑麦Beag le 和小麦品种京花一号杂种F 1经花药培养而到的加倍花粉株系。

该株系是一个整体1R/1D 代换系[12],具有中抗条锈、早熟及矮秆等特性。

本实验运用C -分带和原位杂交对其染色体组成进行进一步分析。

发现M 27体细胞42条染色体中,有一对完整的1R 染色体;除此之外,没有检测到任何其它黑麦染色体成分(图1,a 、b)。

图1 1R 供体亲本M 27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分析a.C-分带;b.原位杂交(箭头指向1R)Fig .1 Cytogenetic analys is of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the paren t M 27(1R donor )a.C-ban ding,b.in situ hyb ridization (arrow s point to 1R)2.2 花粉植株和自交F 2群体的创制1993年夏初,采用中国春为母本,M 2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种F 经花药培养和套袋自交,获得了27个自交F 2单株(依次编号为W 11至W 37)和8个花粉植株(顺序编号为WER-1至WER-8)。

花粉植株WER-7因只获得一粒不发芽DH1种子,未能进行细胞遗传学鉴定。

2.3 7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鉴定2.3.1 花粉植株WER -1 花粉植株WER -1当代植株(DH 1)具有2个结实麦穗,分别编号为WER-1-1和WER-1-2。

(1)WER-1-1:WER-1-1共得到10粒DH 1种子(DH2代),其中4粒不能发芽,其余6粒发芽正常。

采用常规压片法检查了6粒种子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

发现643 1期王二明等:小麦背景中黑麦1R 染色体的遗传变异图2 W ER-1-1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分析a.C-分带(→指向1Rd);b.原位杂交(→指向1R d ;指向小麦/1R 易位染色体)Fig.2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hromos ome cons titu tionof WE R-1-1a .C -banding (→p oin to 1R d ; point to w heat /1R tran slocationchromos ome )粒种子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

上述6粒种子C-分带结果一致表明,42条染色体中,有一对染色体短臂显示出典型1RS 带型,长臂中间有一次级带但缺少1R 长臂端部特征带(图2,a)。

可见,这是一对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 染色体,断裂点位于1R 长臂中间次级带和端带之间。

以黑麦基因组DNA 为探针的原位杂交揭示,WER-1-1除具有一对黑麦染色体外,还有一对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图2,b),6粒种子分析结果完全相同。

通过顺序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经C -分带后的同一张染色体制片上再做原位杂交),并根据易位染色体臂比及其C-带带型,初步判断,该易位所涉及的小麦染色体为1A 。

进一步对8粒DH2种子(DH3代)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作原位杂交。

结果显示,8粒DH 2种子(DH 3代)皆含有2条黑麦染色体和2条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

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可以推知,WER -1-1含有一对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 染色体,所缺失部分易位到1A 长臂端部,易位片段不到1R 长臂四分之一,且能稳定地向后代传递。

(2)WER-1-2:C-分带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WER -1-2具有1条完整1R 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 染色体,所缺失部分易位到一条小麦染色体长臂端部。

WER -1-2染色体组成鉴定过程,将另文报道。

2.3.2 花粉植株WER-4、WER-5及WER-8 花粉植株WER-4、WER-5及WER -8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4、42及42+2t'。

C -分带和原位杂交证明,WER-4含有一对1RS 等臂染色体;WER-5及WER-8皆带有一对完整1R 染色体。

2.3.3 花粉植株WER-2、WER-3及WER-6 WER-3的染色体数目2n=40,WER -2和WER -6均为2n =42;C -分带和原位杂交分析,没有发现它们含有1R 成分。

44遗 传 学 报24卷 7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鉴定结果列于表1。

由表1可见,7个花粉植株中存在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为一类变异。

表1 来源于组合(CS ×M 27)的7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Table 1Chromosme constion of 7plants derivde f rom the cross CS ×M 27花粉植株根尖染色体C _分带原位杂交染色体组成数目ChromosomePollen-derived plants num ber ofC-band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Chrom os me root tip cellscons titu tion WER -12条黑麦染色体和2条小麦/IRL 端部双缺失、 黑麦易位染色体 IA/IR 纯合易位421R d ″2rye ch romosomes an d 2Both of the 1RL ends W ER_1_1w heat/rye translocation were deleted and chromosomestrans located to 1AL 2条黑麦染色体和1RL 端部单缺失、1条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小麦/1R 单易位421R d ′1R W ′2rye ch romosomes an d one On e of the 1RL ends W ER_1_2w heat/rye translocationwas los t and trans located chromosomesto a w hest chromos ome W ER_2及W ER_6没有1R 没有黑麦成分不含1R 成分的小麦类型42w ithout 1R elements Whesg type w ithout 1R W ER_2及W ER_6No 1R elements W ER_340没有1R没有黑麦成分小麦缺体No 1Rw ithout 1R elements Nullisomic w heat W ER_4442条黑麦染色体1RS 等臂附加系IRS.1RS ″2rye chromosomes 1R iso-ch romosomeaddition lineW ER_5421R W ″2条黑麦染色体1R 代换系2rye chromosomes1R sub stitution line W ER_842+2t ′1R W ″2条黑麦染色体1R 附加系2rye chromosomes 1R add ition lin e 注:1R d 代表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1R W 代表完整1RNote:1R d s tands for chr om os ome 1R w ith the long arm end deleted,1R W s and for in tact 1R45 1期王二明等:小麦背景中黑麦1R 染色体的遗传变异46遗 传 学 报24卷 表2 来源于组合(CS×M27)的27个自交F2单株染色体组成T able2 Chro mosome co nstitutio n o f27F2plants det ived fro m cro ss CS×M27类型根尖染色体数目C-分带原位杂交株号T ype Chr o mosome C-banding in situ hy bridization Plant number numberr oo t tip cells140没有1R没有黑麦染色体成分W30N o1R N o ry e chr oma tin240 1R1条黑麦染色体W241ry e chro mso me341没有1R没有黑麦染色体成分W13、W14、W15、W20、W27、N o1R N o ry e chr oma tin W29、W32、W34、W37 441+t′1RS1条黑麦端体染色体W18、W231ry e telocentric542没有1R没有黑麦染色体成分W22、W36N o1R N o ry e chr oma tin642 1R1条黑麦染色体W12、W16、W19、W28、W311ry e chro mso me7421R1R2条黑麦染色体W17、W21、W262ry e chro mosomes842没有1R1条黑麦染色体*W25N o1R1ry e chro mosome*942+t′1R+1RS1条黑麦染色体和1W35条黑麦端体染色体1ry e chro mosomeand1r ye telo centr ic1043 1R1条黑麦染色体W331ry e chro mosome11441R1R+1R S.1RS3条黑麦染色体W113ry e chro mosomes*综合C-分带和原位杂交结果,判断该染色体端部C-带发生丢失Combining C-banding and in situ hy bridization analy ses,it was inferr ed that the ter minal C-bands of t his Chr omo some w ere lost2.4 自交F 2单株染色体组成的细胞遗传学鉴定根据C -分带结果,27个F 2单株可归纳成3类:(1)不含1R 染色体成分的植株,共13株;(2)含有1条或2条完整1R 染色体植株,共10株;(3)含有1R 染色体变异体植株,共4株,分别是W11、W18、W23以及W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