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法律教学体系重构——以《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及问题反思——以民事案例模拟教学为视角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及问题反思——以民事案例模拟教学为视角

第 37 卷第 1 期 2021 年 2 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 ol .37,No .1 Feb .,2021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及问题反思——以民事案例模拟教学为视角毕京福,陈琳琳(德州学院 法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摘 要: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存在着模拟庭审形式胜于内容,模拟水平总体不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为实现培养目标,改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效果,应当强化理论教学和提升学生日常学术思维训练能力,树立法律关系或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框架和证据思维意识,适当扩大“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比例,引进法官等司法实务人员参与指导,精心选择与设计模拟案例,增强仿真模拟的对抗和变化。

关键词:模拟法庭;法律逻辑;法学理论;学术思维;法律关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1-0099-05收稿日期:2020-11-02作者简介:毕京福(1981-),男,山东巨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商法学方面的研究。

模拟法庭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实践课程,已经在设置有法律院系的高校中广泛开展。

为了调动法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模拟法庭教学效果,一些高校还适时开展了校内的模拟法庭比赛。

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校还联合开展了省级区域或跨省域的模拟法庭比赛。

就全国范围来看,自2003年开始,最早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理律杯”全国重点高校法学院模拟法庭比赛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对模拟法庭活动的关注。

[1]有的高校甚至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的模拟法庭比赛。

在模拟法庭竞赛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许多高校内部的常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有的学者将法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司法实务岗位,全部归因为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

[2]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承受如此之重的期待?对其应当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而实际上又能达到何种目标,确实是我们在开展和推进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一、引言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基础课程。

在学习民事诉讼法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法律条文,还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

本文将从思政角度探讨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民事诉讼法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1. 培养法治意识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增强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案例分析和法律逻辑推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法律的约束力,从而培养法治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2. 培养公民责任感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公民责任感。

他们会意识到作为公民应当遵守法律,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并在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培养社会责任感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和实践操作,了解到法律诉讼程序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从而更加珍惜社会资源,尊重司法程序,积极参与到社会公正的维护中去。

4. 培养正义观念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公正和正义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正义观念。

他们会意识到法律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工具,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正义感,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客观地对待事物。

三、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1. 引导学生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内涵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2.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辩论、法律文书写作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际运用,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民事诉讼法》实践课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实践课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实践课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al Law二、课程编号:49010108学时:32学分:3开课学时:32开课学期:4三、目的实践环节是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民事诉讼法调整对象源于民事诉讼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范畴决定了民事诉讼法学为应用法学的内在属性。

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件民事审判的学习、模拟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真实直观地了解民事诉讼的实践性、民事诉讼程序的完整性、民事诉讼程序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个案法律适用的复杂性,激发学生主动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书本知识,加深对民事诉讼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审判程序的理解,掌握进行民事审判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专业实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实践课的目的主要在于:(1)理解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诉、当事人、证据等基本制度的原理;(2)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制度的规定解决实践问题;(3)了解开庭审理前的主要活动,初步掌握整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固定证据、促进当事人和解等诉讼基本技能;(4)能够独立完成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活动。

(5)理解民事诉讼关于开庭审判的制度与原理;(6)掌握民事诉讼开庭审判各阶段的任务、内容与要求;(7)掌握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判中的角色以及相关原理的运用;(8)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开庭审理审判的模拟活动。

四、实践的基本内容和时间分配内容一:模拟法庭(6学时):重点在于关注模拟法庭的开庭审理前的准备,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温习民事诉讼相关部分课程、案例分析点评、学生提交作业等形式完成;内容二:旁听法院审判(4学时):重点关注法院开庭审判的相关程序问题,要求学生采取温习民事诉讼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点评、旁听法院审判等形式完成。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全面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不仅有技术特长,还要具备敬业精神。

因此,建设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育人目标,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思政体系,促进协作创新,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

本文立足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机制,探索互联网+行业趋势下如何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思政概述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李慧玲、孟亚等指出课程思政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大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

郑佳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都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保持一致[3]。

邱伟光指出,与大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有自身特殊的价值范畴,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道德因素、人文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研究方面,孙杰认为要“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出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上,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打造德技兼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平台[5]。

高国希等认为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6]。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实施的关键步骤。

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从细节设计,让学生学习体验,并且领悟其中的精髓,是课程思政取得效果的关键。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编号:BT125193_01参考学分:3.5+1=4.5(含实训课1学分)参考学时:56+16=72(含实训课16学分)课程管理系部:财贸系适用专业:法律事务专业开发人员: 禹路兵、崔建波、郑敏、姚兆锋法律事务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性质:法律事务专业核心课二、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以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重在实务训练,具有高度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

本课程系我院法律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属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在我院法律事务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开设,以相应的实体法课程《民法》、《合同法》、《婚姻法》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也是《民事纠纷处理实务》、《劳动纠纷处理实务》等的前置课程。

本课程根据民事纠纷处理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对《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重组和结构优化,打破传统教材“依章照节”的学科式的编排体系,制定了以“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为模式的教学框架,并以此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开展。

现将所有学习内容分两大工作领域,民事诉讼领域与民事非诉讼领域,分别按工作流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

1、民事诉讼领域课程任务:让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与制度,掌握起诉、审查与受理、证据收集、审理、执行与法律文书撰写以及各非诉程序适用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内容有待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进行开发改革。

本课程组经研究讨论,决定遵循“以职业标准为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原则。

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一线法律人的实际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合同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2.法院在判决理由中所需要认定的事实只限于当事人之 间争执的事实。至于没有争执的事实(包括自认及拟制自认 的事实),不仅没有必要以证据加以确认,而且也不允许法 院作出与此相反的认定。
•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3.认定争执的事实所需要的证据资料必须是从当事人提 出的证据方法中获得,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
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诉的构成要素与类 型有哪些,如何对诉讼标的进行识别,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研究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对我国民事审 判方式改革有何意义,怎样理解既判力理论与一事不再理 的关系。
本章教学重难点:诉与诉权诉讼标的的识别,民事诉讼法
律关系的构成,民事诉讼价值的体现,民事诉讼模式的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二)职权主义 1.程序的进行由法院依职权推进。 2.对于诉讼对象的确定、诉讼主张等,法官不受当事人
的约束,可以在当事人主张之外认定案件事实。 3.法院在诉讼资料、证据收集方面拥有主动权。
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 (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
•高等教育出版社 •33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第二节 诉讼标的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 诉讼标的,又称诉的标的,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裁判的 权利主张或者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诉讼的对象。
二、诉讼标的的功能 (一)是双方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基础与中心。 (二)是判别诉的合并、分离、变更和追加的依据。 (三)是法院判定当事人是否重复起诉的根据。 (四)是确定法院审判对象的依据。 (五)决定了既判力的客观•高等范教围育出。版社
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 2.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
作为法院判断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 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以外,主动收集证据。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一、《民事诉讼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09(二)课程英文名称Civil procedural law(三)开课对象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五)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管辖、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调解、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协调,特别是2007年通过、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模拟法庭、课堂讨论为辅。

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借几本案例书结合教材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法律方面的知识,多关注一些法治栏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治在线》以及社会与法频道的相关节目,提高程序法意识;(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教学要点: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事诉讼概况: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民事之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

·课程与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孟 醒摘 要:科研反哺教学改革一直备受重视。

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缺乏将科研反哺教学理念实质性融入日常教学的微观探索,且缺少对科研反哺教学根本目的的理论剖析。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应为让学生获取科研工作对其他学习工作也具有积极价值的精髓部分,即科研思维。

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课程建设应注重原理型和渗透型的课堂教学,实质性建立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之间的衔接。

具体而言,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应通过法治原理的通俗化讲授、前沿科研成果的解构式展现,以及案例与作业的启发式设计,来切实贯彻科研反哺教学的改革理念。

关键词:科研反哺教学;科教融合;科研思维;课堂教学;民事诉讼法作者孟醒,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沈阳 110136)。

近年来,如何融合高校的科研教学双重功能,平衡教师的科研教学双重工作,使学生能够从高校双重职能与教师双重身份上获取双倍的利益,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这其中,有关科研反哺教学的讨论备受关注。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

在教育部强调关注科研反哺教学的当下,高校推行科研反哺教学的实际成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成为左右高校社会影响力评价的重要因素。

鉴于国家层面对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视,全国高校及教育学界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不少理论及实践成果。

就目前而言,这些成果着重于科研反哺教学改革的宏观设计,多从高校人才培养或学院课程安排等决策角度探讨科教融合,强调理工科科*本文为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的文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编号:JG2020YBXM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设备的引入、教师科研成果与课堂的硬性拼接,以及学生的科研活动。

试析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试析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试析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作者:李建伟概要:只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国的法律专业人士,使我们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在理论知识授课过程中,穿插案例的频次和深度远远不够。

在缺少真实案例的情况下,导致了学生对于法律理论知识接收和理解的迟缓。

为了弥补实践上的不足,很多学校将法学实践性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独立的课程教授。

虽然这一举措具有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实践中依然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

以“模拟法庭”为例,课程实施者常常将重点放在最后的开庭上,轻视对案件本身的分析。

这种“表演”重于“实践”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系统了解庭审的程序,对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规范的能力和文书写作的能力并无太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模拟法庭的教学往往安排在低年级进行,在学生没有程序法和实体法知识的前提下,分析案件很难做到深刻和系统。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再次分离,使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失去了它原本被赋予的使命。

教学现状又一次使我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进行实践教学时,因理论知识的滞后而举步维艰,而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由于缺少实践体验而降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与实践是天平的两端,重视一方而轻视一方,必然会出现不平衡,会对两方面能力的提升都产生影响。

1、师资力量的不强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法学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任课教师必需熟悉各类法律实务及相关的程序,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今法学教学还处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环境中,重理论轻实践是该环境存在的普遍现象。

法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理论型,缺少实践经验,对实践性课程的把握不到位,很难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切实地操法律实务。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师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高校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都将实践性教学课程列入到选修课的行列中,学生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考虑是否学习该课程。

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税法多维混合式教育模式思考

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税法多维混合式教育模式思考

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产出导向的多维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税法“为例 (粤教高函 2021 133号,编号:290)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钟振强(1980-),男,汉族,广东江门人,博士在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党委委员㊁会计系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㊁会计理论与实务㊂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税法多维混合式教育模式思考钟振强1㊀宋丹兵2(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25;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广州510120)摘㊀要: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我党教育方针与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培养有责任㊁有担当㊁有理想的人才的重要方式㊂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尤其是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任务与学生日常教学相结合,不但可行,而且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㊂本文主要以税法课程为主,指出税法课程突出思政元素的意义,探讨思政在教学环节中的设计与应用,并得出该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以期能为高校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与建议㊂关键词:课程思政;税法;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581㊀税法课程突出思政元素的意义高校的课程思政,即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构建广大师生全部人㊁全程㊁全课程的育人模式,将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相互协调,起到协同作用,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教育中心和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㊂在传统大学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视为独立于专业知识之外的思政内容,大学生一般会出现 学了专业课不懂思政,学了思政不懂专业课 的情况,这种现象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较难有机结合,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㊂为了解决思想元素与专业教学 两张皮 的问题,我们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㊂我们认为,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要寻找课程教学中所含有的思政元素,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灌输至学生的思想体系,这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㊂我们认为,税法是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教学模式应结合课程的育德目标㊁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㊁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㊁课程效果评价对税法课程进行了思政教学改革,这是培养有高尚职业道德会计人才的重要保障㊂2㊀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线上和线下思政教学环节设计我们要突出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以点带面,全程融入;二是在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三是在教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四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五是在课后作业中融入课程思政;六是在试题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㊂具体来说,我们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做好以下工作㊂2.1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靠国家 证书 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图1㊀基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行业 证书 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关心和投入,从专业自身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当前会计行业人才的需要,尤其体现在国内证书的考取方面㊂见图1,我们认为,学生要获得相对满意的就业岗位,从综合素质和能力上看,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㊁较强的专业技能,再加上考取了相应的专业证书㊂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需要教师传道授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证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的外在表现,是更好地获得相关专业岗位的一种保障㊂本课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要紧跟会计专业两大重要证书 初级会计师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税法考试方向,在教学内容上实施动态调整,㊃18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及时融入最新中国税法知识,编排学习内容㊂国内的初级会计师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是新时代下选拔和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在税法课程内容选择和日常教学中,要突出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起 不做假账,依法纳税 的高尚会计职业道德㊂2.2㊀思政映射与融入点表1㊀税法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教学内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总论引入家国情怀㊁民族自信㊁文化自信和政治格局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㊂增值税法营改增税制改革,分析减税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减轻人们日常生活负担的影响;进而指出增值税的不断完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㊂消费税法要求学生树立精打细算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对消费税税制改革,体会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公众消费观念的引导㊁环保意识的培养㊁艰苦朴素价值观的塑造㊂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明显,通过企业所得税发展和改革介绍,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国企业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指出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㊂个人所得税法通过课程教学,学生了解到自己应该纳税的范围和税率,从而增强自己的纳税意识㊂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纳税义务㊂其他税种向学生介绍中华各项税种的同时,提醒学生在准确计税的同时,应注意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底线㊂2.3㊀重视思想引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注重正确培养大学生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采用项目导向㊁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讲练结合,教㊁学㊁做一体,探索利用已建在线视频组织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中授业解惑,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 翻转课堂 ㊂基于此,税法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堂为渠道,以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为载体,以思政元素为依托,采取以下教学方法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通过 超星学习通 自建税法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㊁雨课堂等,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部分课堂实施翻转课堂的形式,实现线上学习测试与线下课堂教学㊁实践指导相结合,促进师生之间㊁生生之间的爱国㊁敬业和学术问题交流和协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㊂2.4㊀提炼思政切入点,基于国家推荐或者教育部推荐的线上资源进行翻转课堂设计(1)课前:我们认为,税法课程预习对于提高学生听课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大学生带着有疑惑的问题认真听课,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学习的态度更积极,针对性会更强,注意力能够更容易集中㊂同时,税法课程预习还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身专业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前更快地补上这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听课消除障碍㊂此外,税法课程预习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㊂学生要重视预习,课前要熟悉税法相关知识,老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APP或者其他相关教学平台发布具有思政思想的课程预习任务,让思政元素更早地入脑入心㊂(2)课中:教师利用雨课堂快速讲解操作内容;以完成本次课的任务为引领,通过超星学习通APP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学生分组操练,教师点评㊁小组互评㊂①把税法课程主体税种提炼出思政切入点,让学生参与讨论,比如,税法概述一章讨论题:你认为家庭和个人在国家税收中受益最大的方面是什么?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公民个人如何做到依法纳税?讲授增值税㊁企业所得税后,以 抗疫期间你看到税收的威力了吗 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感想,学生纷纷发言展示所学㊁所见㊁所思㊁所感,确保教学效果入脑入心入行㊂②以增值税法中的征税范围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领会营改增改革的基本精神,了解结构性减免对企业降负的影响㊂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交通运输业,分析我国有关单位原来计算和缴纳的是营业税,计税依据是按单位的营业额全额来计税,应纳税额不受单位成本费用高低的影响;而增值税是按单位不含税收入计算,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以合理成本为依据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通过比较,交通运输业作为上下游企业的 交通枢纽 ,实现了抵扣,大大减轻企业的税负㊂目前,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的效益较差,生存较困难,我们国家实施较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以求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㊂通过这些知识点,学生明确减税的同时也为国家的财政稳定收入 保驾护航 ,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㊂③在讲述个人所得税出台背景时提到,个税改革是党中央㊁国务院为了优化我们国家的税收制度,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㊃281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决策,也是完善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大措施㊂我们通过有关思政元素的历史和制度变迁介绍,引发学生的注意,并在课程中创设很多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斗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突破㊂(3)课后:课后作业可以培养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优秀学生而言,课后作业可以弥补他们在大学时期在专业知识上的薄弱点,让他们掌握更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㊂而对于一些在大学中成绩相对一般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不仅能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可以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㊂我们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或者其他相关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并把思政思想贯穿于其中,既巩固学习效果,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㊂2.5㊀突出思政等多方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将思政纳入对学生评价考核范围,把思政体现在平时作业㊁课堂提问㊁期末考核等方面㊂与此同时,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㊁线上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思政思想,以 不做假账 依法纳税 为首要考核衡量标准,注重爱岗敬业思想㊁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和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线上评价主要根据超星学习通APP 视频观看进度,观看时做的笔记㊁评价㊁测验方面考核,线下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㊁课内作业成果质量和期末考核三方面进行评价㊂2.6㊀课程时间安排与设计图2㊀课程时间安排税法课程思政要合理安排时间,我们以某一章节的3学时(40分钟/学时)教学安排为例,基本课程教学设计包括:1学时的线上加线下自学和作业,2学时的线下教学㊂具体来说,我们要以 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合理分配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把思政元素嵌入到具体的知识点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思考中㊂时间分配和安排如图2所示㊂3㊀预期教学成效通过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我们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成效:(1)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㊁工作责任心和综合素质,坚持 不做假账 做依法纳税的好公民 ;(2)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提高做会计与税务工作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掌握基本技能;(3)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㊁沟通能力,以及申报纳税守法意识和诚信观念;(4)心理调节㊁纳税申报繁重工作的耐挫能力;(5)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对其进行思政教育,使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为思想上进㊁道德高尚的社会英才,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行动㊂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学习㊁思考㊁表达㊁沟通㊁实践㊁创新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㊂(6)在教师层面,整个教学团队能进一步充分发挥 守好一段渠㊁种好责任田 的积极作用,将 立德树人 和 专业教育 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㊂参考文献[1]王一堃. 三全育人 视域下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3):209-212.[2]黄晓慧,杨飞.大数据+课程思政背景下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会计,2023,33(09):100-102.[3]刘为岩.课程思政融入税法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究[J ].会计师,2023,(03):129-131.[4]吕静宜.税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商业会计,2022,(24):122-124.[5]涂伟. 课程思政 融入税法教学的改革探究[J ].财会学习,2021,(24):172-174.[6]茆晓颖.课程思政理念融入 税法 课程教学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52-54.㊃381㊃。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设置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在实际问题中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 案例分析任务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任务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选择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研究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适用和经济影响,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立论论证任务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可以通过立论论证任务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老师可以设置一个经济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进行立论论证和解答,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

通过立论论证任务,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论证的能力。

3. 应用研究任务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任务设计要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践性。

2. 老师要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课程目标的衔接,任务设置要与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相结合,保证任务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老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要做好指导和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让学生在任务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4. 老师要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评价机制的衔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以《秘书理论与实务》为例对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科课程设计的认识

以《秘书理论与实务》为例对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科课程设计的认识

工作设备比较简单。以计 算机 为主 ,辅 之 最终掌握该课程 的整体技能。项 目的划分 合 成 六 个模 块 其 中秘 书 修 养 、 文 书 写作 、
以 电话 、传 真 机 、复 印机 等 。 秘 书 主 要从 有 其 相 对 独 立 性和 完 整 性 。任 务 和任 务 之 文 书 处 理 、 会议 组织 、安 排 领 导 活 动 、接 事 文 案 或服 务工 作 ,形成 的 工 作 结 果就 是 间 可 以 是 平行 的 ,也 可 以是 递 进 的 关 系 。 待 工 作 和 处理 秘 书 日常 事 务 等 全部 秘 书 职 各 种 文档 和 服 务 效 果 ,如 会 议 服 务 。在 会 《 秘书理 论与实务 》课程 就是采用这种模 业 技 能 融 合 到 这 些 工 作任 务 中 。 务 工 作 中 ,秘 书 的 工作 会 贯 穿 整 个 会 议 , 式 。 4 设 计教学 . 3 《 书理论与 实务》课程采用 项 目及 秘 但却非常琐碎 ,主要是细节性工作。会议 3以 课 程 改 革 实 践 为 基 础 .

04 Io1 9一2 1 I l .
教学与教育管理
英语 学 习提 高 了独 立思 考 能 力 和协 作 能 力 学 习 的 时 间 不 多 。长 此 以 往 ,学 习 目标 无 与 课 堂 活 动 的 积极 性会 逐 渐 消 失 ,甚 至 有 的分别 占 7 %和 8 .% ( 8 5 2 问题 67) 明 法 完成 ,质 量 无 法 保 证 。 同 时 ,学 生 自主 学 生在 课 堂 上 昏 昏欲 睡 。 外 要 提 到 的 是 , , ,说 另 大学 英 语校 园 网教 学 在 提 高 学 生综 合 素 质 学习网络平 台上 的学 习资料利用率低 ,对 网 络 的学 习环 境 很 难 确 保 学 生 之 间 的配 合 方面 发 挥 了积 极作 用 。 课 程 课 件 、网 上 教 学 信 息 、 网上 练 习等 都 和响应 ,没有学 习伙伴 的表现作为参考 ,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6)2.1 理论基础 (7)2.1.1 现代化理论 (8)2.1.2 职业教育理论 (9)2.1.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11)2.2 理论框架 (12)2.2.1 经济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 (13)2.2.2 全球化与职业教育国际化 (14)2.2.3 教育信息化与职业教育创新 (16)三、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17)3.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18)3.2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19)3.3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0)3.4 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 (21)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23)4.1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24)4.1.1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25)4.1.2 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26)4.2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28)4.2.1 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9)4.2.2 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30)4.3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2)4.3.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3)4.3.2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35)4.4 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36)4.4.1 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8)4.4.2 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 (39)五、结论与展望 (41)5.1 主要结论 (42)5.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43)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探讨梅雪莲(鄂州三六五金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鄂州436000)摘要: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实践教学运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任务驱动法和范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和教学过程.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运用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入内涵式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以技能为逻辑起点的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而在现阶段,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只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总结,缺少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这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职业技能,但单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有示范、模仿和练习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重视学生运用技能完成任务形成职业能力的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与学生现有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匹配。

笔者认为,对由动作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要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才能较好地实现了高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的内涵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学习某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进而提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性质《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是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我院自建校以来就确立该课程为法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目前该课程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更注重高技能法律服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更强化学生民事诉讼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名称由原先的《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更名为《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并成为我院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法学基础、民事法律与案例分析、经济法律与案例分析、基层常用法律文书制作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对后续的法律事务专业顶岗实习等课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是职业性、应用性、技巧性极强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民事纠纷的主要解决途径、能够运用所学民事实体法及诉讼法知识妥善处理民事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重点掌握处理民事纠纷的思路、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敬业的职业态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民事诉讼管辖法院、当事人的确定、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证据的运用等基本知识以及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的相关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运用,树立程序公正的理念。

学生能够初步审查民事案件起诉的要求,会办理民事案件当事人起诉时所应当提交的事实和证据材料,能够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受诉法院,会处理当事人进行法庭审理前的证据交换与诉讼保全的准备事项,能根据民事审判程序的规定代理当事人进行庭审中的举证与质证等诉讼活动,能运用民事执行的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执行和代理当事人办理民事执行事项。

同时在项目训练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准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掌握三个依存而有机联系的职业能力: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学会独立的评估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本刊 重稿 0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法律 教学体系重构

以《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 课程为例
段德 臣 (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实务系 山东 济南
5 掌握并 能够提起反诉 、 4 掌握证 据交换 、 5 理解掌握庭 前调解 、
I掌握开庭 审理的程序 能操 、


照“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 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 , 以完整 的工作过 程 为体 系” 的要求 , 进行课程 内容设计 、 教学模式设计 、 实施方案设计 和评价体系设计。 双师型” 以“ 教师为 主、 以法院 、 律师事务所 等高职法 律职业工作单位 的专业人员为辅共 同实施教学 .以高职法 律职业素 审程序 养、 职业能力及 职业要 求为标准共 同构建 课程 内容体 系 . 以学院 内部
善。
【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 学模式 ; 高职教 育 ; 法律教 学; 民事诉讼 原理与实务
根据教 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相关文件 。 高职教育 的基本 办学要求是 表1 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 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 目的. 贯穿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应 “ 坚持培养面 向生产 、 建设 、 管 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 下得去 、 留得住 、 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 . 具有 良 学 习情境 理论 实践 总学 好 职业道德 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 “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重点是 模块 学 习任务及要求 序号 名称 学 时 学时 时 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 、 开放性 和职业性 。” 作为法律类高职教育 . 必须在 1 学会分析 民事 纠纷 、 课程改革 上下功 夫 , 改变原先学科 式教育的教学模式 . 大力完善发展 民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 教育 . 才能符合高职教育 的办学要求和人才 事诉讼 民事诉讼 2能够选择 民事 纠纷 的最佳 、 培养 目 , 能培养出具有法律职业 能力 、 标 才 能够胜任基层 法律事务岗 程序选 1 程序选择 解决途径 3 5 8 位 的高素质技能型专 门人 才。为 了实现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 . 在教学 择 3理解 民事诉讼 法基本原则 、 中深入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实有效 、 而且是必须采纳 的举 和制度 措。 1掌握起诉的条件 、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精心设计 一个个 任务 . 学生在教 I 2 能够确定适格 的当事人 师 的指导下进行 自主学 习和探索 , 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培养 与课程相关的岗位技能 , 并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的一种教学模 2 提起诉讼 3能够确定案件的管辖 法院 6 、 8 1 4 式。 它的特点是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 以学生为 主体 ,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 4 能够收集起诉的证据材料 、 学模式 ; 教师的意趣在 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 、 思考去发现问题 . 继而产 5 能够制作起诉状并进行提 、 生想要分析问题 、 解决 问题的欲望 , 学生通 过 自己动手操 作 . 并使 完成 交 任务 . 决问题 . 解 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学 习 . 有效地 提高学 习兴趣和 效 1能够掌握受理的概念 、 率 。[ ]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教育中应 当是全方位 的采 纳 . 而不 民事案件 2 明确受理的法律效果 、 是仅仅在某些教学环节 或教学阶段所采取 的一种 可用可不用 的教 学 3 的受理 3 能够处理受理过程的有关 1 1 2 方法 。而且我们必须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的指导之下 , 重构 高职法律 问题 教学体系 . 重新整合教学 内容 . 把教学 内容按 照任 务驱动教学模式 的 4 掌握诉讼费用的交纳 、 要求 整合成适合高职教育的模块化 、 情境式 的教学 内容 。整合后 的教 1明确开庭 审理前的准备事 、 学 内容必须体现 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与职业素养 的养成 . 更多 的包含 能 项 力训 练的内容与环节 . 每一个教学模块 和情境之下必须对应着 明确 的 审程序 2 理解掌握诉 讼文书的送达 、 学 习任务 、 培养 目 标和相关的实践性 内容 。 下面就以《 民事诉讼原理 与 实务 》 程为例 , 明任务驱 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 教育 中如何具体 课 说 审理前 的 3 掌握诉讼期 间的计算 、 ●




运 用

准备
4 掌握并能够进行应诉




1 以 工 作 岗位 的 需 要 为 基 础 与 司 法 实务 部 门 共 同进 行 课 程 建 设
为 了达到高职教育的人 才培养要求 . 课程建设必须深入法律服务 第一线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 过程 中, 全程与高职法律职业工作单位共 同建设 . 在与司法实务部 门的有关人员共同进行行业 岗位调研的基础 上, 分析 法律 职业 岗位技能要求 , 针对 课程 目标和特点 , 专业规划 、 从 课程设置开始 . 全程 与高职法律职业工作单位共 同进行课程建设 . 按
200 ) 5 0 0
【 要】 摘 高职法律教 育要 实现培养 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 目 。 标 就必须对原先 的以系统 的法学理论学习为主 的学科式教育模式进行大 幅度的改革 , 真正建立和完善 以培养 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 育, 中大力推行任 务驱动 式教 学模式就是实现这一转 变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 其 民事 诉讼原理 与实务》 课程 为例 , 阐释任务 驱动教 学模 式下的高职法律教 学体 系的重构 . 而探 索任务驱动教 学模 式在 高职法律教育 中实施 与完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