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炎病毒1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目前已被公认的,可以分为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缩写分别HAV(hepatitis A virus)、HBV(Hepatitis B Virus)、HCV(Hepatitis C Virus)、HDV(Hepatitis D Virus)、HEV(Hepatitis E Virus),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听起来像五个恶棍兄弟,其实它们只是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并没有亲缘关系。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五类肝炎病毒的具体介绍,希望看完后会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哦!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
HAV基因组是一条长约7.5kb的线型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基因组结构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即5’非翻译区、翻译区、3’非翻译区和多聚A尾巴,其中翻译区又分为P1、P2和P3区,分别编码不同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5’非翻译区内存在丰富的茎环结构(Stem-loop),存在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m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P1区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按次序分别为VP4、VP2、VP3和VP1,其中VP3羧基端为病毒最保守区,VP1/2A区为次保守区,VP1/2A区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研究基因型的靶基因区。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一、名词解释1.Dane颗粒2.小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白7.pre—S2蛋白8.δ因子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二、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行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用人工进行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止输血后肝炎,筛选献血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是——;最易发生变异而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衣壳对称形式为——·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
其传染性消失一般在发病后第——周。
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血清用电镜观察可见到——、——和——。
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
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70%的乙醇——灭活HBV。
常用于肝炎病房医护人员手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肝炎病毒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127.肝炎病毒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D2.不属于甲肝病毒特点的是A.属于小DNA病毒B.主要经粪一口传播C.传染源为患者D.病后可获体液免疫E.可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正确答案:A3.乙型肝炎病毒具有A.具有逆转录活性DNA聚合酶B.DNA聚合酶C.依赖RNA的RNA多聚酶D.逆转录酶E.溶菌酶正确答案:A4.HCV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RNAC.双股RNAD.单股DNAE.双股DNA正确答案:A5.对HAV的错误叙述是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B.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D.患者粪便和血液均有传染性E.一般不转为慢性正确答案:D6.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正确答案:E7.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叙述错误的是8.HBSAS含有四种亚型C.检出HBSAg表示患乙型肝炎D.检出抗HBS表示已获免疫力E.HBSAg滴度高,HBeAg检出率也高正确答案:C8.HAV从体内排出最主要的时间是A.感染后1周内8.发病前后2周内C.发病2周后D.恢复期E.发病后1个月正确答案:B9.在HBV感染中,其免疫病理机制是A.I、∏型超敏反应B.H、In型超敏反应C.I、IV型超敏反应D.II、HI及IV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0.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A.HAV-消化道传播B.HBV-输血和注射C.HCV-输血和注射D.HDV-输血和注射E.HEV-输血和注射正确答案:E11.甲型肝炎病毒正确的说法是A.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B.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C.为双股DNA病毒D.无特异性预防可使用的疫茵E.显性感染多见正确答案:B12.最易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13.HEV的传播与流行主要是通过A.血液和血液制品B.性接触C.日常生活接触D.水源或事物被粪便污染正确答案:D14.我国流行的HCV的基因型主要是A.I型B.H型C.IH型D.V型E.V1型正确答案:B15.关于HBV抗原-抗体的检测,哪项是错误的A.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B.用于筛选合格的献血员C.选择治疗用药的参考D.判断乙型肝炎的预后E.调查人群的免疫水平正确答案:C16.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授血清C.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正确答案:C17.HCV与HBV的区别在于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性易变异E.注射干扰素正确答案:D18.HAV15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A.形态B.大小C.结构D.对热的抵抗力E.目前无法细胞培养正确答案:D19.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乙脑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流感病毒正确答案:B20.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血清中检出最重要的指标是D.抗HBeE.抗HBS正确答案:B21.HBV致病机制A.病毒蛋白对细胞直接杀伤B.病毒不会引起细胞表面抗原变化C.免疫复合物引起In型超敏反应D.病毒基因不能整合人细胞E.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正确答案:C22.下列何者是正链RNA病毒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麻疹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腺病毒E.狂犬病病毒正确答案:C二、A2型题: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
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 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 调查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
四、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保护水源 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饮食卫生
毛蚶
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我国已广泛使用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HBV )
HBV是导致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全球3.5亿人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
60%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 1000万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乙肝对患者的生活 造成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自身
家庭生活
事业
社交生活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BV呈三种不同形态颗粒: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抗HB c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IgM IgG
结果分析
+
-
-
-
-
-
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或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炎的病毒分类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通过口-粪途径传播,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可自愈而无持续慢性化倾向。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流行。
甲型肝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经过充足休息和支持治疗可以自愈。
在恢复期,个人卫生意识与饮食卫生尤为重要,避免食用未加工或污染食物以防再次感染。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别进行选择。
一般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期感染四种情况。
1. 急性感染:大多数人在急性感染后会自愈。
治疗重点在于充足休息和改善饮食,以支持身体恢复。
2. 慢性持续性感染:这些患者血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都建议进行监测,并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HBV DNA水平。
3. 慢性活动性肝炎:这类患者除了HBsAg阳性外,还具备HBeAg(乙肝e抗原)和HBV DNA阳性。
在治疗上,可以采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慢性迁延期感染:这是指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
治疗原则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类似,但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继续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和共享注射器等。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病毒类型。
肝炎病毒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P283 3学时肝炎病毒是侵犯肝细胞、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型别,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也不相同。
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也不形成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方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关,且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在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存在下才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和 TT型肝炎病毒等。
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器官,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1973年,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首先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1979年成功的分离到该病毒。
HAV曾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1993年第八届国际病毒肝炎会议上建议将其归为嗜肝RNA病毒。
HAV 主要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且多为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仅少数人患病。
一、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HAV直径27~32nm,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图22-1)。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500个核苷酸。
HAV抗原性稳定,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黑猩猩和绒猴对 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受染引起肝炎,实验动物在潜伏期和患病早期,HAV可从粪便中排出,在恢复期血清中可出现相应抗体。
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肝细胞及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但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故从标本中分离病毒需数周至数月,并很难收获大量病毒。
肝炎病毒
五、防治原则
治疗:最有效药物IFN,其次病毒唑 预防:血源疫苗:甲醛灭活的HBsAg
基因工程疫苗:酵母菌表达的 HBsA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aptitis C virus, HCV)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NANB 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 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 RNA互补的cDNA。
●抗-HBe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病情易加重、易演变为肝硬化、α-干扰素疗 效亦较差
(5)HBcAg
●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6)抗-HBc
抗HBc-IgM: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指标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
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最大
HBV:感染者1.2亿,感染率10% HB患者近3千万
HCV:感染率3% 我国 感染者有4000多万
每年死于肝炎或肝癌 30万人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 炎症病变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疾病:
●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
并
●抗-HBs:不是能保肯护定性有抗传体染,性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
病情恢复。 ●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
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 ●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
DAN检测。 ●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
肝炎病毒
抵抗力
HBV的抵抗力较强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不敏感
对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1-5个月
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血液及血制品、注射、外科、牙科手术、内窥镜检查、预防 接种、针刺、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医院内传播); 共用剃刀或牙刷、纹身、皮肤黏膜微小损伤; 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
即Dane颗粒。从而HBV被确认。
HBV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乙型肝炎患
者及无症状携带者高达3.5亿人
我国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者约1亿左右
致病与免疫机制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特异性细胞免疫 ( CTL的杀伤作用) IFN-γ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增强了CTL对肝细胞 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性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机体产生持久免疫力,对再感染有免疫力。 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维持两个月左右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水源,粪便管理。但HAV感染以隐性感染和无黄疸型病 毒例占多数,故对传染源较难控制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品不宜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提高机体抵抗力 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免疫预防对象是无免疫力又和与肝炎病人 有密切接触者
一文解读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
健康答人一文解读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杜云鹤 (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0)小李拿到父亲的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时一头雾水,上面写着各种专业医学术语、英文缩写、化学单位等,感觉自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请教同到医院治疗的十几年老病号,也只能认出其中几项,对其它检测项目也茫然不知。
护士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医院的肝炎病毒系列检测包括了乙型肝炎五项、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丁型肝炎抗体、戊型肝炎抗体等诸多项目,涉及到的检测内容较多,患者不懂是正常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肝炎病毒检测结果,本文将解密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
1.病毒性肝炎检测常见项目肝炎病毒检测包含了很多项目,其中常见的项目主要有七种,包括了甲型肝炎一项、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一项。
甲型肝炎以肠道为最主要传播途径,潜伏后期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
常用检测项目主要是甲型肝炎抗体,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以血源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急性期患者血液均有传染性。
常用检测项目主要是乙肝五项,分别为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五项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可能有大三阳、小三阳等多种不同结果。
丙型肝炎以血源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检测项目是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其血液具有传染性。
由于在所有的病毒性肝炎当中,乙肝的发病率最高,因此下面就以乙肝检测为例,对常见的几种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进行解读。
2检测乙肝病毒的项目乙肝病毒检测项目中,HBV-DNA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项目,称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这一指标是判断乙肝病毒是否复制的“金标准”。
如果化验单显示HBV-DNA“+”,说明有复制性;如果显示“-”,则说明复制性较低或无复制性。
HBV-DNA的数值越大,说明病毒在人体中的复制性越强。
不过DNA复制程度并不能对肝脏实际损害程度加以体现,还需要结合肝活检结果或生化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有肝损伤及损伤程度。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肝炎病毒概述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病】乙肝3
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较轻,小叶界板完整。
(2)慢性活动性肝炎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坏死,界板被破坏,或有桥样坏死。
严重者肝小叶被破坏,肝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肝小叶及汇管区有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两型(1)坏死型以大块肝细胞坏死为特征。
肝脏缩小,肝细胞溶解消失,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
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
(2)水肿型突出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呈现显著的气球样变,相互挤压,形成“植物细胞”样,尚有肝细胞灶状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大小不同的亚大块、大块肝坏死,与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并存,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
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假小叶形成,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乙肝的临床表现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5~90日)。
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
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
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淤胆型与甲型肝炎相同。
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
相关整本阅读:/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
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常见病毒 肝炎病毒
目录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肠道病毒 第三节 肝炎病毒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五节 其他病毒
第三节 肝炎病毒
学习目标
掌握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性、毒的抗原组成及相应的抗体种类。 其他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 有5种:即HAV、HBV、HCV、HDV、 HEV等。
分类 微小RNA 嗜肝DNA 黄病毒科 卫星 嵌杯状
归属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核酸 RNA DNA RNA
类型
RNA RNA
小结
• 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其中 HAV 和HEV经消化道传播,而HBV、 HCV、HDV 主要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 播。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是肝细 胞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危害最大的是乙 型肝炎病毒,诊断 HBV 感染最常用的方法 是抗原抗体系统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 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HCV是输血后肝 炎最重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 - + - + “大三阳”,急性
或慢性乙肝
+ - - + +“小三阳”,趋于恢复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有免疫力
3、抵抗力:
很强,对温度、干燥、紫外线 均有耐受性。100℃ 10分钟、0.5﹪ 过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 钠、环氧乙烷均可灭活HBV。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
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病情恶化。
戊型肝炎病毒(HEV)
1.球状,32-34nm,单股RNA,无包膜。
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行, 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极少转为慢性。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临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检查结果解读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临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检查结果解读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之高、传染性之强、危害之大,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病毒性肝炎若控制不佳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比较明确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即,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病毒型肝炎检查结果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HAV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通过胆汁经肠道从粪便排出。
HAV 可分7个基因型,我国分离的HAV均为I型,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检测抗HAV-IgM(免疫球蛋白M)和抗HAV-IgG (免疫球蛋白G)对甲型肝炎进行诊断。
【正常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阴性。
【异常结果解读】抗HAV-IgM在疾病早期为阳性,3个月后转阴,是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标志物。
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几乎可终身存在,阳性则表示过去曾感染过HAV,现在已经有免疫力了,可用于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A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
人感染HBV后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3种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1~2个月在血液中出现,可维持数周、数月至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正常结果】ELISA:阴性。
【异常结果解读】HBsAg阳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也可从许多乙型肝炎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精液、乳汁及阴道分泌物等,具有传染性。
肝炎病毒概述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掌握)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乙肝病毒复制也有“冬眠”的时候。当感染机体的乙肝病毒处于e抗原阴性、 e抗体阳性的“小三阳”状态时,就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 病毒几乎无复制,它的野草根cccDNA深深地隐藏在肝细胞核内处于休眠 状态。但这种状态的病毒还可能“复活”,可能由于某种因素诱发其重新 转变为e抗原阳性的病毒复制状态。在乙肝病毒的冬眠期,病人的病情相对 平稳,传染性也很小,但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也对藏在细胞深处的休眠 病毒基因也奈何不得。因此,在这一时期使用何种抗病毒药物都是徒劳的。
肝炎病毒概述
甲型、戊型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 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丙型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 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为一种缺陷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粪-口途径传播 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1988,毛蚶,30多万
1.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 呈20面立体对称 无包膜。+SSRNA
2.HAV的致病性
粪-口
口咽部早期增殖
肠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
病毒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炎病毒
概况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尤以甲、 乙、丙、戊4个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 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庚及TTV型肝炎,
在我国均有发生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 仅乙肝病
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 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
概况
1、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HAV生物学特性
结构特性:小RNA病毒科,直径27nm,无包膜; 呈20面立体对称;独立外壳,内含一个单链RNA分 子。 培养特性: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株细 胞对HAV敏感,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 抵抗力: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 100oC 5分钟可灭活;对乙醚、酸处理(pH 3)均 有抵抗力;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 可破坏其传染性。
电镜照片
Time course of HAV infection
甲型肝炎传染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常见症状 流感样症状;厌食;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尿黄; 腹痛;乏力。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 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 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 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TT型肝炎病毒(TTV)
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免疫预防: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免疫预防
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人有密 切接触者;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HAV的结构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淋巴 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 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 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 抗-HAV 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 依据 ;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 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存在 多年 。
HAV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HAV IgG;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 RNA。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所有废弃物
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