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教案(1)
肝炎病毒教案
赣南医学院教案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微生物学任课老师:刘志春教务处编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人类肝炎病毒型别及其主要性状;2.掌握HA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掌握HBV的病毒性状(形态结构、敏感动物、抵抗力等)、致病性、传播方式、二对半检测结果分析及实际用途4.熟悉HA V的病毒性状及HBV发病的特点和人工自动免疫应用的前景;5.了解甲型肝炎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一)重点:1.HBV致病性及免疫学特点2.HBV二对半检测结果分析及实际用途3.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
(二)难点:1.HBV的结构与抗原组成;2.HBV的致病机理。
三、教学方法设计:1.利用投影和板书进行授课;2.HBV的抗原抗体组成及检测,宜有机地联系免疫学知识;3.对于其它人类肝炎病毒列表进行讲述;3.结合生活实际及临床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4.因本章内容多,应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注意讲清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和板书五、时间安排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2分钟)2、讲授新课: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其主要性状(6分钟)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12分钟)、致病性与免疫性(16分钟)、微生物学检查(2分钟)、防治原则(2分钟)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40分钟)、致病性与免疫性(45分钟)、微生物学检查(15分钟)、防治原则(5分钟)其他肝炎病毒(13分钟)3、小结及布置思考题(2分钟)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二)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先简要复习呼吸道病毒,引入本次课内容。
(三)板书设计第29章肝炎病毒概述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二)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三)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二)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三)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结构(如图)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二)基因结构及功能(如图)(三)HBV的抗原组成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HBeAg(四)病毒变异(五)HBV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六)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致病机理(四)免疫性(五)乙型肝炎与PHC三、微生物学检查(一)乙肝抗原与抗体的检查法(二)检测乙肝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三)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四)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五)血清HBV DNA检测(六)血清DNA多聚酶检测四、防治原则(一)非特异性预防(二)特异性预防(三)乙肝的治疗第三节其它肝炎病毒(列表讲述)七、小结:这四节课主要讲述了甲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引言概述: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并有效预防肝炎的传播,本文将介绍肝炎的预防教案。
该教案分为五个部份,分别是:了解肝炎、保持个人卫生、安全用针、避免性传播以及接种疫苗。
一、了解肝炎1.1 了解肝炎的基本知识: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几种类型。
1.2 掌握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性传播途径传播,如共用针头、性接触、母婴传播等。
1.3 了解肝炎的症状和危害: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严重的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保持个人卫生2.1 勤洗手: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殊是在接触可能带有病毒的物品或者场所后,如厕所、医疗设备等。
2.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体液,如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不随便触摸他人的伤口等。
2.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洁洗手间、厨房等易滋生病毒的地方。
三、安全用针3.1 不共用针头: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共用针头,包括注射、抽血、纹身等操作。
3.2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医疗机构接受注射或者抽血时,确保医生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3 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注射毒品者等,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四、避免性传播4.1 使用安全套: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4.2 避免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者性传播疾病携带者发生性行为,以免感染肝炎。
4.3 定期检查性传播疾病:性活动频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五、接种疫苗5.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应按照规定年龄接种。
5.2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于特殊职业人群或者前往甲型肝炎高发地区的人群,可考虑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5.3 定期接种疫苗: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接种其他疫苗,如麻疹、流感等,以提高免疫力。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第三十章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常因患者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引起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
2.培养与动物模型3.抵抗力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可耐受60℃1小时,-20℃可存活数年。
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
二、致病性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时病人和隐性传染者。
其潜伏期为15~30天,在潜伏期末,病人转氨酶升高前7~10天出现病毒血症。
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可持续3~4周。
随着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血清及粪便中的病毒才逐渐消失。
2.传播途径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
病毒污染的食具、食物、用具、玩具等,直接或简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3.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三、微生物学检查感染早期可用RIA或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AV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的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
抗HAV 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食品、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型肝炎的重要环节。
丙种球蛋白注射对甲肝有非特异性被动免疫作用,可用于高危人群或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特异性预防主要用减毒活疫苗活灭活疫苗。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现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约1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危害性远比甲型肝炎大。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观察,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
(1)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病毒性肝炎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导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导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导学准备:PPT课件导学内容及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
,怎么会生这种病的。
)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2、复习: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第六课我们讲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
(学生回答)师:第六课我们还讲了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呢?3、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与传染病有关(板书课题:病毒性肝炎)4、导入学习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站首位,平均年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即全国每年发生病毒性肝炎约130万例。
二、学习课文。
一)、认识病毒性肝炎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性肝炎。
1)、引发肝炎的危险因素(见课件)2)、病毒性肝炎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传播途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展示)2、甲肝和戊肝怎么预防?二)、乙肝的流行在已发现的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
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我国大约有1.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10。
1、想一想: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什么?——乙肝病毒2、乙肝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3、乙肝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不得献血。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业、幼托机构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血制品应做HBsAg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背景介绍肝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类型。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最常见的肝炎病毒之一,由血液、体液传播,易感染人群广泛,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预防肝炎的教育宣传工作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群体本教案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旨在提高他们对肝炎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肝炎的发生。
三、教学目标1.了解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肝炎的类型、传播途径和症状。
2.掌握预防肝炎的方法,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接种疫苗和避免高危行为。
3.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预防肝炎的发生。
四、教学内容1.肝炎的基本知识(1)肝炎的定义:肝炎是指肝脏发炎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甲型、乙型、丙型、戊型等。
(2)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如输血、注射器共用、性接触等。
(3)肝炎的症状: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等。
2.预防肝炎的方法(1)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a.勤洗手:养成时常洗手的好习惯,特殊是接触到血液、体液后。
b.健康饮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生、半生的海鲜和肉类。
c.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2)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应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
(3)避免高危行为:a.不共用注射器:注射器共用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b.避免性行为传播: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性伴侣不明或者有乙型肝炎的人。
3.培养正确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1)课堂活动: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肝炎的预防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3)制作宣传海报:要求学生以肝炎预防为主题,制作宣传海报,展示在校园内。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摹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避免肝炎传播。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肝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引言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肝炎病毒引起,可导致肝脏炎症和损害。
肝炎病毒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其中,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两种。
肝炎的预防非常重要,本教案旨在提供肝炎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肝炎,预防肝炎的发生和传播。
二、肝炎的基本知识1. 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如共用针头、注射毒品、输血和器官移植等。
性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包括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妇感染肝炎病毒时,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
2. 肝炎的症状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仍然可以传播病毒给他人。
3. 肝炎的预防措施肝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所有人接种。
- 避免共用针头: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注射器具,避免血液传播途径。
-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性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预防:孕妇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乙型肝炎的传播给胎儿。
三、肝炎的宣传教育1. 宣传海报设计一系列肝炎预防的宣传海报,包括肝炎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重要性等内容。
海报要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2. 宣传手册制作肝炎预防的宣传手册,详细介绍肝炎的预防知识、症状和治疗方法。
手册要有趣、易懂,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
3. 健康教育讲座组织肝炎预防的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业的医生或健康专家讲解肝炎的预防知识,解答听众的问题。
讲座要有互动环节,增加听众的参与度。
4. 社区宣传活动在社区开展肝炎预防的宣传活动,如街头宣传、义诊活动等。
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提供免费的肝功能检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肝炎的预防和重要性。
5.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肝炎预防的宣传。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PPT、讲解和示意图等方式进行讲解。
小组讨论: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4.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展示活动:5.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设计展示板、宣传海报或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病毒性肝炎防控方案。
6. 全班进行观摩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7.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
拓展活动:9. 邀请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
10.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卫生机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教学评估:11. 设计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活动所需资源。
2. PPT、讲解和示意图等进行知识讲解的资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所需的纸张、笔和展示工具等。
4. 医生或专家讲座和医院参观等拓展活动所需的资源。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控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可以邀请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幼儿园肝炎活动教案
幼儿园肝炎活动教案
一、教育目的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肝炎,为什么要预防肝炎,掌握肝炎的预防措施和
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教育内容
1.肝炎的概念肝炎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病原体为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细胞发生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2.肝炎的预防(1)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通风,勤洗手,保持个
人清洁卫生。
(2)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油腻、煎炸或不干净的食品。
(3)预防交叉感染:不随意接触患有肝炎的人或共用个人物品。
(4)做好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
三、教育活动
1.游戏环节:“寻宝探险” 指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设有乙肝病毒符号卡片
的宝藏,并由组长解释卡片含义。
2.视频播放:“肝炎,我们都要关注” 播放肝炎相关知识的宣传视频,视
频具有清晰明了、形象生动等特点,引起幼儿的浓厚兴趣。
3.绘画环节:“我们预防肝炎” 幼儿用纸笔画出自己预防肝炎的画面和方
法,可以自由发挥。
可以先有提纲,再自己涂色。
4.疫苗知识讲解环节:“疫苗保健康” 老师简单地向幼儿讲解乙肝疫苗有
哪些应用、接种方式,以及有哪些不良反应,让幼儿了解疫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接种疫苗。
四、活动总结
在活动的最后,老师简要总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强调肝炎的预防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方法。
同时,邀请幼儿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肝炎预防工作,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4.家庭作业: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学习肝炎预防知识,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
5.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肝炎预防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未来肝炎防治工作的思考。
5.情感态度: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学生对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一定的关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肝炎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2.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其危害、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适用人群、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肝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健康问题开始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预防措施,但对于肝炎这一特定疾病,他们的了解可能还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肝脏的基本功能,但对于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1)设计肝炎预防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预防措施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肝炎疫苗接种过程,提高疫苗接种意识。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1)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共卫生,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预防肝炎的重要性,自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引言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肝炎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减少肝炎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肝炎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二、肝炎的基本知识1.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主要的肝炎病毒类型,它们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
2. 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
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包括输血、注射药物、共用注射器等。
3. 肝炎的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慢性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三、肝炎的预防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成人也可以接种。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血液、体液、尿液等可能带有病毒的物质后。
3. 避免共用注射器和其他注射工具:注射器是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避免共用,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外。
4.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5. 避免与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如避免使用感染者的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6. 定期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家属、性伴侣、医疗工作者等。
四、肝炎的宣传教育1.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肝炎的预防知识,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2. 举办健康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学生、医务人员等传授肝炎预防知识。
3. 制作宣传资料,如海报、手册、宣传单等,发放给公众,增加他们对肝炎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4. 在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展板,展示肝炎的预防知识和重要性。
五、肝炎的治疗和支持1. 急性肝炎的治疗:对于急性肝炎患者,应及时就医,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休息,饮食清淡,避免饮酒。
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
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第一篇: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项目二病毒性肝炎(一)教案首页本次课标题:病毒性肝炎(一)学时 2 教学目的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资源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课后记课堂中同学们对乙肝五对半的检查指征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浓厚,已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指征。
希望能将该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病毒性肝炎(一)教学过程设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
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22/L。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背景介绍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伤害甚至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制定肝炎的预防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标群体本教案主要面向泛博公众,特殊是以下人群:1. 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和亲友;2. 医疗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3. 从事注射毒品、性工作等高风险行为的人群;4. 孕妇和新生儿;5. 具有肝病相关高风险因素的人群。
三、教育内容1. 肝炎的基本知识:- 肝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 肝炎的分类和症状表现;- 肝炎的并发症和危害;- 肝炎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肝炎的预防措施:-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避免与肝炎患者共用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定期进行肝炎病毒的筛查和疫苗接种;- 避免高风险行为,如注射毒品和不安全性行为;-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乱用药物。
3. 肝炎疫苗的接种:- 介绍肝炎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时间;- 解答常见的疫苗接种相关问题;- 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4. 肝炎的治疗方法:- 介绍肝炎的常规治疗方法;- 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解答常见的治疗相关问题。
5. 肝炎的心理支持:- 强调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和咨询资源。
四、教育方法1. 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制作肝炎的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包含肝炎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疫苗接种信息,分发给目标群体。
2. 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上发布肝炎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
3. 健康教育讲座:组织专业医生或者健康教育专家开展肝炎预防教育讲座,向公众传授肝炎的预防知识。
4. 社区活动:在社区举办肝炎预防宣传活动,包括义诊、疫苗接种服务、健康咨询等,提高公众对肝炎的关注度和预防意识。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4.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加热10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
5.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和。
6.甲型肝炎的血清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7.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____和。
A急性期体内有病毒复制B急性期传染性弱
C急性期已开始恢复D感染过HBV,已开始恢复
E感染过HBV,已产生免疫力
11.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B抗-HBcIgM
C抗-HBcIgGD抗-HBeIgM E抗-HbeIgG
12.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
AHBsAg、HBcAg、HBeAg B HBsAg、抗-HBe、抗-HBc
3.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4.HBV感染的主要指标:
A HBsAg B HBeAg C HBcAg D抗-HBs E抗-Hbe
5.下列哪种病毒可作为HDV的辅助病毒?
A HAV B HBV C HCV D HEV E HGV
6.与肝硬化关系较密切的肝炎病毒是:
3.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用于紧急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
4.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和调节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抗病毒药物中比较肯定有一定疗效的有干扰素、拉米夫定、单磷酸阿糖腺苷等。
其它肝炎病毒
五、学习小组探究合作完成课堂讨论(3分钟),学生展示讨论结果(2分钟)老师点评讲解答案(2分钟)
8.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等途径传播。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背景介绍: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肝炎病毒引起。
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型,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最常见的一种,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二、目标群体:本教案旨在向广大人群普及肝炎的预防知识,特别是重点关注以下人群: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家庭成员、性伴侣等;3. 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职业暴露人员;4. 注射毒品者、输血受者、血液制品使用者等高危人群;5. 孕妇、新生儿等易感人群。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 通过血液传播:注射毒品、输血、血液制品使用等;(2) 通过性传播:性行为、共用针头等;(3) 通过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将病毒传给胎儿;(4)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正确使用安全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检测方法:(1) 早期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2)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并发症和治疗方法:(1) 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2)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肝移植等。
4.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 接种对象:所有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2) 接种时间和剂次: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接种情况,具体请咨询医生。
四、教学步骤:1. 简要介绍肝炎的背景和重要性;2. 详细讲解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 介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检测方法;4.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并发症和治疗方法;5. 强调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适用对象;6. 解答学员提问,并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包含肝炎的相关知识、图片、数据等;2. 视频资料:展示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 海报、宣传册等宣传资料:用于向学员发放,提供参考。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案标题:病毒性肝炎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防范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共同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学生能够描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并采取实际行动。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呈现相关知识点和讲解。
2. 病毒性肝炎的宣传资料,如海报、小册子等。
3. 小组合作项目所需的材料,如海报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该疾病的兴趣。
2. 展示一些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该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知识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如乏力、黄疸、恶心等,以及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3. 详细讲解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等。
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制定一份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2. 小组可以设计海报、制作小册子等形式,将计划内容展示给全班。
3. 全班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完善各小组的计划。
总结:1. 回顾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
3. 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进行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医生或公共卫生工作者来学校进行病毒性肝炎的讲座和答疑,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医疗机构或卫生防疫中心,了解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和相关设施。
评估方式: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展示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乙型肝炎病毒教案苏川(共5则范文)
乙型肝炎病毒教案苏川(共5则范文)第一篇:乙型肝炎病毒教案苏川(共)乙肝病毒教案一、班级:护理专业1003二、授课时间:一年级上学期三、授课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修订版)四、教学内容:乙型肝炎病毒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掌握乙肝病毒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1、知识目标:①掌握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②熟悉乙肝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③了解乙肝病毒的流行概况和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以及现在国家所采取的消除乙肝歧视的政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消除学生对乙肝的歧视,并培养学生战胜乙肝的自信心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乙肝病毒的致病性2、教学难点:两对半检测,乙肝病毒的致病性七、授课类型:新授课八、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PPT演示,学生分组讨论,并上台讲述九、课前准备:PPt课件一套,以及乙肝的相关视频,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去查资料十、教学过程:1、联系乙肝歧视现象,引入新课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张漫画,大家能看出来这张漫画的含义吗?生:描绘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师:很好。
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吗?生:因为乙肝好像很容易传染给别人,所以大家都害怕跟乙肝患者接触。
而且乙肝好像容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师:大家刚才说的也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想法。
其实,乙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缺乏对乙肝的正确认识。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乙肝病毒的相关知识,看看这种病毒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可怕2、师生互动,探索乙肝的相关知识 2.1、流行概况师:同学们,在你们认识的人当中,有乙肝病毒的感染者吗?大家知道中国有多少人携带有乙肝病毒吗?生:有。
肝炎的预防教案
肝炎的预防教案一、背景介绍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感染引起。
根据病毒的不同,肝炎可以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而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途径传播。
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严重时可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目标群体本教案的目标群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易受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如卫生工作者、医护人员、性工作者、注射毒品人员等。
三、教育目标1. 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感染风险;3. 提高对肝炎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意识;4. 增强对肝炎的认知,减少对肝炎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四、教学内容1. 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注射毒品、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性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共用性玩具等;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妊娠期间感染、分娩过程中传播、母乳喂养等。
2. 肝炎的预防措施(1)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血液、体液、粪便等污染物后;- 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针头,不共用针头;- 避免性行为中的不安全行为,使用安全套;- 避免与肝炎患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2)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生鱼片、生肉和未煮熟的食物;-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
(3)疫苗接种:- 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保持免疫力;- 孕妇要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3. 肝炎的早期症状和就医建议肝炎的早期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肝炎感染的风险因素,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4. 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肝炎患者常常面临着社会歧视和偏见,这可能导致他们不敢就医或隐瞒病情。
我们应该加强对肝炎的认知,了解肝炎不是可怕的,肝炎患者也是需要关爱和支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抵抗力:较强
耐受:乙醚、氯仿,酸pH3以上,60℃1h
敏感:100℃5min,甲醛,氯,漂白粉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形态有3种:(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体
(2)小球形颗粒最多,HBsAg
(3)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聚合HBsAg
2.HBV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表面抗原(HBsAg)及抗体(抗HBs)
1)HBsAg存在于三种颗粒表面;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制备疫苗重要成分;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隔离病人,对其排泄物、食具、物品和床单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
人工自动免疫:注射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50分钟
人类乙肝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病毒属。
主要经输血、注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引起乙型肝炎。
HBV的广泛传播,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
2)抗-HBs中和抗体,可清除细胞外的HBV
核心抗原(HBcAg)及抗体(抗-HBc)
3)HBcAg存在于肝细胞内,外周血中不易检出
4)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抗-HBc+表示HBV在体内复制的重要指标
e抗原(HBeAg)及抗体(抗-HBe)
5)HBeAg
HBeAg(+):表示体内有HBV复制及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50分钟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HBV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HBV-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2.HBV-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3.HBV微生物学检查
4.HBV-防治原则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
1、1988年上海因食用毛蚶而感染甲型肝炎引出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形态结构(RNA小球形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为重点内容,由传播途径启发讲解其致病机制,从仅一个血型,则抗原不易变异讨论免疫性。
免疫耐受---无症状携带者
HBV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3.HBV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测、HBV-DNA测定
4.HBV-防治原则
一般防治:对献血者进行HBV感染筛查,防止医源性感染
人工自动免疫: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2、结合日常生活以提问方式问同学是否了解乙肝的“大三阳”或“小三阳”?乙肝二对半检查是什么?检验单会看吗?如果某人有“大三阳”,容易转阴吗?让同学带着一系列疑问学习乙肝病毒,由此引出乙肝的形态结构特点(有三种形态,DNA病毒,大球形颗粒为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HBA的标志物及临床意义先单项详说再总结,可将微生物检查的内容提前来讲。致病性传播途径为重点。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HFV、HGV、TTV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20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特点:多为隐性、亚临床感染、预后好、不转为慢性肝炎、死亡率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一)生物学特性
治疗:广谱抗病毒药和免疫调节剂
小结5分钟
临床肝炎病人引入新课
讲授
病例引入
1988年上海因食入毛蚶引起肝炎大暴发,罪魁祸首是HAV导入HAV
板图
启发性教学
1988年上海因食入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暴发,感染人数之多,讨论特异性防治措施。
结合同学实验检查的二对半,提问同学是否知道什么原因,由此引出乙肝的形态及抗原结构特点。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
2.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致病性: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不伴有细胞病变)而致病,患者有全身不适、乏力、厌食、发热、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所致疾病:甲型肝炎,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
免疫性: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刺激机体产生抗HAV- IgM和IgG
(三)防治原则
加强粪便管理,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复习旧课:2分钟
授课内容:
第三节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3分钟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20分钟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2.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②母婴传播:宫内、产道或哺乳。
③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2.HBV-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病毒增殖,一般不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免疫病理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
免疫反应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和转归密切相关
强烈的细胞免疫---爆发型肝炎(重症肝炎)(大面积肝细胞损伤)
免疫功能正常---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讲授
板图
结合日常生活启发性教学
提问: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何区别?
从“大三阳”的妇女不能受孕引起讨论临床检查乙肝二对半的意义。
病例分析
目标检测
归纳小结
6)抗-HBe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P121表6-3)分析结果。
3.抵抗力较强
高压灭菌、100℃10分钟、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液可灭活之,但可保持其抗原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HBV-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乙肝患者、乙肝抗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
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输血、血制品、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等。
教学重点:肝炎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解决措施:
1、从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讲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形态结构(RNA小球形病毒,仅一个血清型),由传播途径启发讲解其致病机制,从仅一个血型,则抗原不易变异讨论免疫性。
2、结合生活实例引出临床检查的乙肝二对半,由此引出乙肝的形态及抗原结构特点。
3、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可引用病毒总论的复制内容以图示方式启发讲解,强调DNA病毒的复制部位,病毒复制增殖的结果,从而解决为何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功损害,抗原变异,肝癌等问题。
课外作业
或复习题:
1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与注射B、飞沫C、粪-口途径D、胎盘传播
2、下列哪种成分常规方法于血中检不出来
A、HBsAg B、HBcAg C、HBeAg D、抗HBc
3、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与注射B、飞沫C、粪-口途径D、胎盘传播
4、对乙肝病毒再感染有主要保护作用的成分是
A、抗-HBe B、HBeAg C、抗-HBc D、抗-HBs
本课小结
改进措施:
讲稿用纸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组Leabharlann 教学][复习旧课] 2分钟
[展示课堂目标]
第三节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分类:3分钟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第次课
20
授课学时
2
授课教师
陈小燕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06药剂
理论
2
实验
授课课题
第6章常见病毒第3节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熟悉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预防。
2、掌握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3、掌握乙肝免疫学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3、从“大三阳”的妇女能否受孕讨论检查乙肝二对半的临床意义。
教具挂图:
1、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杨岸 潘运珍主编,科学出版社
2、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教学、PPT、教案等。
复习旧课:
1、脊髓灰质炎病毒是经什么途径传播?引起什么病?
考核提问:
1、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治原则。
2、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构造,传播途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