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与地坛(成稿)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课件 (共23张PPT)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赴陕 西插队。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 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 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了《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著名编剧,小说家。作品 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代表 作有:
史铁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怎样战 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史铁生理解了生死之后连用六个“譬如”句, 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 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 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肆意雕琢
身残
不能改变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生命是美丽的
史铁剩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 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 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 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读母爱,用文字表达你对母亲的理解。
充满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作者面对此地此景有何感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 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 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 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 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残废但并不颓废
同病相怜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 么特点?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 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 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 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
“他完整地保存自 己,依然快乐。” “通常并不抱怨, 知道感恩。” ——陈村
《我与地坛》ppt课件36张
3用词上:用“浮夸”“炫耀”修饰“琉璃”“朱红”用词准确生动, 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反衬出 地坛四半年后的荒芜与衰败。
第二次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 特点?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蜂儿——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比喻
(让人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
第二次 (5)
第三次 (7)
第一次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改为“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 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怎么样?
不好
1、句式上:原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 语动词提前,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 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2、结构上: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褪淡了,句型上构成了呼 应关系。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整体感知 叁 文本研读
知人论世
走近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81年,患肾病。 1998年,患尿毒症,隔日透析维 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 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 植给一位病人。
农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
我与地坛
地坛给我的生命感悟
我与母亲
母亲给我的生存启发
文本研读
第二次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 特点?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蜂儿——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比喻
(让人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
第二次 (5)
第三次 (7)
第一次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改为“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 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怎么样?
不好
1、句式上:原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 语动词提前,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 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2、结构上: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褪淡了,句型上构成了呼 应关系。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整体感知 叁 文本研读
知人论世
走近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81年,患肾病。 1998年,患尿毒症,隔日透析维 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 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 植给一位病人。
农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
我与地坛
地坛给我的生命感悟
我与母亲
母亲给我的生存启发
文本研读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摔开万道金光”(夸张) 露水
生命启示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 标。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 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 自己的生活轨迹。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 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 过,而不是消极此他 不得不靠着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这要换作常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从他的《病隙 碎笔》里可以看出,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对人生有 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连莫言也称他是一个杰出且伟大的作 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在北京逝世,这一 年他59岁。
整体感知
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揭示了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 自然之理、生死之思——景物中的哲思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关系 亲情之念、生存之道——细节中的情味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一叩缘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 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 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 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 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落日依旧灿烂 雨燕依然高歌 孩子依然嬉戏 古柏依然镇静 暴雨依然灼烈, 秋风依然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作者描写了这些独特的景 物,写出了任何一种生命 都按照自己生命的律动, 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的哲理, 使作者释然和坦然,自己 也要坦然面对命运,精彩 地活着。
高中语文·课件: 《我与地坛》 (共28张PPT)
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 微、弱小却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 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 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6、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了。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 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 景象呢? 气象万千 肆意雕琢 身体残疾 不能改变 精神不变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 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那时,作者眼中的地坛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3、 自从那个下午作者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 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 处多了去了,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 子呢?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 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 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 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 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 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 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 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 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 《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 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PPT课件)
地坛帮史铁生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从残疾的阴影中 走了出来,但他背后启示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陪伴着他,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使母 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这个“活得最苦的母亲”有着哪些品质?
善解人意、体谅、宽容、担忧、聪慧、 坚忍、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并思 考:“我”与地坛的关系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样的?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 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地坛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领悟生与死的关系。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坎坷 都被映照得灿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思考:作者为什么尽选择些小虫小草之类的小 生命来写,而不是其他宏大的景物呢?
它们虽然弱小、卑微,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艰难(如蜂儿)、困 惑(如蚂蚁)、挣扎(如瓢虫)、痛苦(如蝉蜕),弱小的生命活着更 不容易,但它们都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活在这个世 界上;他们虽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 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如“蝉”积蓄力量,走向了新生,如“露 水”,“摔开了万道金光”),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 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
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承担苦难、坚强生活。
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 与母亲”,而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为什么?
《我与地坛》ppt课件25张
的 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
形 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象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
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
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
的 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
形 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
象 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
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隐忍宽容
②“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
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
母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 亲 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
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
她回去。’
苦难与伟大
早年,“我”对母亲的爱怀着怎样的态度?
对
母 亲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
的 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
怀 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
念 与
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忏
悔
自怨自艾,丝毫没有关注母亲
如今,“我”对母亲的爱又怀着怎样的态度?
缘 二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地 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坛 三:遭遇相同
我出生时,园子历
经变故,从繁华到 地坛 我
荒芜
而“我”也在最狂妄的 年龄残废了双腿,失魂 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 位母亲?文中是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母爱的?
★ 一位“疼爱”而且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 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 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 一位艰难而伟大的母亲
①动作描写。 “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站 在原地”“四处张望"“步履茫然又急迫”,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1.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母亲盼望儿子找到的 路是什么?作者现在知道了却说不出来,原因是什么? 2、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 义?
1.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母亲盼望儿子找到的路 是什么?作者现在知道了却说不出来,原因是什么?
启示:母亲的爱、意志、命运、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提示: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结合文本分析)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 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一:“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在文中五个“知道”,“担 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二: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 “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往自己幸福 的道路。
地坛的破败,荒芜古旧,实则是“我“内心世 界的投影。而老柏树的苍幽,野草荒藤的茂盛则向 “我“展示着自由,欢乐和强大的生命力。园子古 老而充满生机,使“我”感悟到身可残而心不可残。
第5段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① 写蜂儿,运用比喻的修辞,“一朵小雾”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 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充满活力。 ② 写蚂蚁、瓢虫,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 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 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 动衬静。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夸张地突出了露珠坠地的灿烂, 借以赞美生命的绚烂。
《我与地坛》ppt课件29张
第5-7段:在地 坛中怀念母亲。
第8段:回忆母 亲来地坛找自己, 表达痛悔。
第9-10段:真正 体会到母亲命运 的艰难、坚忍的 意志和毫不张扬 的爱。
任务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析 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与地坛之缘
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或者说作者与 地坛是缘分)
①住得离地坛近,而且搬家越离地坛近,空间上的距离之短,容易形成心理上 的感觉; ②更重要的是,后来作者确实与地坛相遇并相守了15年,并在地坛领悟到了生 命的真谛。 所以,地坛像是一位朋友、知己,甚至是精神导师,在史铁生生命最低谷时,给之情,体现自己对地坛的感情之深。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 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任务一: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01 第1段. 交代地坛是古园,荒芜冷落。 04 第4-5段:我进入地坛和对地坛 的真实记录。
02 第2段:感觉自己与地坛的宿 命之缘。
03 第3段:感觉地坛一直在等待 我到来。
地坛悟史铁生
第5段是作者摘录自己曾经对地坛的描写,主要描写什么? 第3段写了自己进入地坛的情形,重点写了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 水。这些大自然的弱小卑微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艰难与挣扎,却都以自己独特 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多彩的生命力量。
而史铁生与这些小昆虫也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艰难地活 动。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
地坛悟史铁生
【小结1】地坛让史铁生走出低谷,参透生死。
一方面作者心境与地坛的沧桑、荒芜、冷落意境相契合让作者在 地坛找到了归属感,能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与地坛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地坛的生命力,它面对生命的自在坦荡又能给绝望的作 者以启示,让作者感悟生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所以,第6段中,作者才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作 者也在起初的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我与地坛》ppt课件
活动一 怀念地坛:雕栏玉砌不在,荒芜古园犹存 1.地坛在当时基本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 但对于作者而言,这里是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更容易看到时间和自我。 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地坛? 自由诵读三分钟,用笔勾画出主要写景的段落。并概括出 风景的特点和所蕴含的生命感悟。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1.感受地坛景物的特点,体会地坛对于作者的
学
生命意义。
习
2.赏析怀念母亲的文字,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
目
的怀念和悔恨。
标
情境任务
《我与地坛》自1991年面世之后,获得颇多赞誉,如作家韩少 功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 全可以说是丰年。”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 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 主题。几十年的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 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恰值史铁生逝世12周年之际, 班级要举办一次以“怀念”为主题的读书会,跟随史铁生重回地坛, 跟随他看景,跟随他思考,跟随他怀念母亲。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 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 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 母亲的印象。在《庙的回忆》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 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 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他把心底 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 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我与地坛》ppt课件28张
课后作业
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400字的演讲稿。
——史铁生
生命中虽会遭遇不幸,仍 应活出自己的精彩。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 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 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 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 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 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 神难题。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竞相生长 生机勃勃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 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 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 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 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 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 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 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品味文章沉静、优美、绵密的语言 特色,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艺术。
2.思维目标:了解作者在双腿残疾后在对地坛景 物的观照中获得的生命启示。
3.审美目标:感受文章的文辞之美、体悟母爱的 崇高和伟大。
我与地坛-PPT课件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同病相怜
被社会遗弃的人
2.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 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找出作者的追寻和 解答。 提示:“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 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 己的心魂。”
他思考了什么? 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 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 的园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 “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 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怎样活下 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 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 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 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 路。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 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 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 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 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命 运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 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 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 不公平的人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 些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例子?
《我与地坛》ppt课件(20页)
史铁生语录
5、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 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6、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 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 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名人评价史铁生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 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
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 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 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 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 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 深度的。——王蒙评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 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 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曾任中 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 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 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与父亲母亲
史 铁 生
与
妻
子
地坛
地坛
地坛
讨论
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 开头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 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 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史铁生语录
我与地坛课件完美版PPT
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
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局部,作者在几
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
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
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
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
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我与地坛课件
•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
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
章的总体思路。 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像地坛一
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
寂静、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
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
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
对这篇读课 文,重在赏析。作 者本文的首要线索 是“我和地坛〞, 即命运受到重创之 后,作者面对地坛
作业
1、 通读全文,领会作者情感。 2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找
忧
送
心理矛盾
冷静 清醒
回(悄悄转身)
冷静 清醒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27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地坛
“我”
……一座废弃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7
读第3、5两节,思考:地坛具有怎样 的特点? 衰败、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特点:荒芜而不衰败
4
5
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 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
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 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 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 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 了基础。6“我”与“地坛”间存在种什么关系? 二者有何相似点?
3
注音,写字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 独处(chǔ) 捋着(l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tuí墙(颓) kè守(恪) 教 huì(诲) cù然(猝)
1
史铁生近照
2
我思故我在 ——地坛里的生命哲学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 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 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 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 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 授及其夫人》, 1983年他发表《我的 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 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 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 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 弦》等。
20
霍金,因病被禁锢 在 轮 椅 上 达 20年 之 久。却被誉为继爱 因斯坦之后最著名 的科学思想家和最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
21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22
张海迪,著名的 作家、翻译家。 5岁 的 时 候 , 因 患脊髓血管瘤造 成高位截瘫,身 残志坚,被誉为 “当代保尔”。
14
5.齐读六个“譬如”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 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 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5
第七节感悟
❖ 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 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 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 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 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 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 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 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 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10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 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去;
11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
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2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 我开始长时间地思考: 作者对于死的理 解是怎样的?
13
第7段,作者的思考有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 ❖ 在这个问题上,地坛给了他怎样的启示?
23
。
走 进 《我 与 地 坛》
第二部分
24
感知课文的第二部分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 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
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25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 的最苦的母亲”?
❖ 母亲理解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 的自尊,送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 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她希望儿子 活着,希望儿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儿子能有 一条自己的路,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走向幸 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她 的内心一 直被这个难题反复纠缠而整日整夜地处在痛 苦、惊恐当中。
16
景物描写的作用
❖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
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 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 生命的思考。 ❖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 “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17
小结: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 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 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 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 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18
命运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 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 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19
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社 会活动家。一岁零 七个月时,失去了 视觉、听觉以及说 话的能力。
8
第三段感悟: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 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 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 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9
第五段感悟:
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的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 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 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 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 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 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即“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 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 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 强活下去的信心。
找
忧
送
心理矛盾
冷静 清醒
回(悄悄转身)
冷静 清醒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27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地坛
“我”
……一座废弃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7
读第3、5两节,思考:地坛具有怎样 的特点? 衰败、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特点:荒芜而不衰败
4
5
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 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
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 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 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 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 了基础。6“我”与“地坛”间存在种什么关系? 二者有何相似点?
3
注音,写字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 独处(chǔ) 捋着(l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tuí墙(颓) kè守(恪) 教 huì(诲) cù然(猝)
1
史铁生近照
2
我思故我在 ——地坛里的生命哲学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 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 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 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 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 授及其夫人》, 1983年他发表《我的 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 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 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 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 弦》等。
20
霍金,因病被禁锢 在 轮 椅 上 达 20年 之 久。却被誉为继爱 因斯坦之后最著名 的科学思想家和最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
21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22
张海迪,著名的 作家、翻译家。 5岁 的 时 候 , 因 患脊髓血管瘤造 成高位截瘫,身 残志坚,被誉为 “当代保尔”。
14
5.齐读六个“譬如”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 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 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5
第七节感悟
❖ 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 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 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 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 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 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 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 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 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10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 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去;
11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
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2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 我开始长时间地思考: 作者对于死的理 解是怎样的?
13
第7段,作者的思考有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 ❖ 在这个问题上,地坛给了他怎样的启示?
23
。
走 进 《我 与 地 坛》
第二部分
24
感知课文的第二部分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 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
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25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 的最苦的母亲”?
❖ 母亲理解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 的自尊,送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 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她希望儿子 活着,希望儿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儿子能有 一条自己的路,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走向幸 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她 的内心一 直被这个难题反复纠缠而整日整夜地处在痛 苦、惊恐当中。
16
景物描写的作用
❖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
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 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 生命的思考。 ❖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 “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17
小结: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 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 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 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 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18
命运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 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 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19
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社 会活动家。一岁零 七个月时,失去了 视觉、听觉以及说 话的能力。
8
第三段感悟: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 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 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 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9
第五段感悟:
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的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 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 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 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 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 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即“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 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 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 强活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