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响)。
(二)力量训练点通过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响,由于氧气量是否充分,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响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展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很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学问,思索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做好木炭复原氧化铜的演示试验,提出学生应留意观看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看,启发调动学生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复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预备木炭复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育学生自学力量。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稳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把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争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4、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观看试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争论在这个化学反响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一样的化学性质。
(3)把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掌握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概念和性质2.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3. 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4. 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
2. 采用实验法,演示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如石墨、木炭、氧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服、实验安全帽。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石墨和木炭,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如石墨和木炭的区别、单质碳的化学式等。
2.2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2.3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2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 学生实验操作4.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
4.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
5. 案例分析5.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碳素墨水的制作、金属的冶炼等,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氢气、氧气这两种非金属气态单质的知识后,再学习碳这种非金属固态单质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理解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及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学生分析对于单质碳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材的前几章里学生已获得了很多相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性质与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碳的性质的理解有了初步了解。
初三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竞争意识强、敢于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气氛较好。
三、设计理念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施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所以,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猜测、设计、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多种方法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让人人都心情愉快的来理解这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掌握单质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实行比较。
2)难点: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还原性、可燃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还原性:通过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的过程。
2. 碳的可燃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碳燃烧产生的产物。
3. 碳的吸附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碳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化铜、氧化铁、澄清石灰水等。
3. 碳的吸附性实验材料:彩色笔、香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碳的基本概念,引出碳的化学性质。
2. 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实验过程,分析碳的还原性。
3. 碳的可燃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碳的可燃性。
4. 碳的吸附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分析碳的吸附性。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化学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观察结果、分析能力和问题解答。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七、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2.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处理,遵循环保原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6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作业、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阅资料,了解纳米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观看与单质碳相关的科普视频,如《碳的世界》、《神奇的碳纳米管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逻辑严密,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实践能力。
3.预习作业要达到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拓展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注重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木炭吗?它有什么特殊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木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单质碳的概念。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单质碳的存在形态和主要用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抽象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教学策略:
-针对重点知识,设计递进式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巩固知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篇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1.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 药品:-1-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教学方法】: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并能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的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三、教学准备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铜丝、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带导气管的橡胶塞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2、可燃性3、还原性六、教学反思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效果分析本节课,我的想法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但是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探索能力有限,因此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真正的自主探究,只能或多或少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尽量保证本节课取得相对有效的效果,尽量让学生获取知识,加强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1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
本课题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就成为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能掌握其内容。
评测练习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能体现钻石的性质是()A.硬度大B.不能导电C.化学性质稳定D.熔点低2.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C.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会吸收热量D.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说明碳具有还原性3.有关C+2CuO2Cu+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C具有氧化性B.C发生了还原反应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4.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1)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黑色B.易溶于水C.可燃性D.常温下稳定(2)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5.回答下列有关碳单质的几个问题:(1)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_________形状的固体.它是天然存在的最_________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通过试验,驾驭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力目标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实力;发展和培育学生的试验视察实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爱好。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接着,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
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
从学生较熟识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识到生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终支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教学中应留意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学问进行新学问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学问链、实力链。
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
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实力,提高试验的设计实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探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
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擅长视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碳的基本概念1.1 碳的电子排布1.2 碳的同素异形体1.3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第二章:单质碳的物理性质2.1 单质碳的晶体结构2.2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2.3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第三章:单质碳的化学反应3.1 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3.2 单质碳与氢气的反应3.3 单质碳与卤素的反应第四章:单质碳的还原性4.1 单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4.2 单质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4.3 单质碳的还原性与反应条件第五章:单质碳的氧化性5.1 单质碳氧化金属5.2 单质碳氧化非金属5.3 单质碳的氧化性与反应条件第六章:碳的催化反应6.1 碳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6.2 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催化作用6.3 碳催化剂的制备和活性评价第七章:碳的吸附性质7.1 碳材料的吸附机制7.2 碳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7.3 吸附性能的表征与优化第八章:碳的燃烧反应8.1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8.2 燃烧产物的分析与检测8.3 碳燃烧反应的环境影响第九章:碳的碳化反应9.1 碳化反应的原理与过程9.2 碳化反应的应用领域9.3 碳化反应的条件优化第十章:碳的化学腐蚀与保护10.1 碳材料的化学腐蚀机制10.2 碳材料的腐蚀防护方法10.3 腐蚀防护涂层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碳的基本概念碳的电子排布: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尤其是最外层的4个电子,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差异导致其物理性质差异显著。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多种化学键,如单键、双键和三键,影响其化学反应性质。
重点二: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单质碳的晶体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结构不同,影响其物理性质。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熔沸点差异显著,与晶体结构有关。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金刚石几乎不导电。
重点三: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完全燃烧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篇]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篇]第一篇: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教学背景: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碳单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形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观点,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巨大差异呢?”让学生提出猜想,教师通过一个个实验予以验证。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1)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与归纳。
教学资源与设备: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大小各1支)、铁架台、酒精灯、网罩、药匙、带导管的橡皮塞;(2)药品: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多媒体资料: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课程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呢?[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碳的化学性质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例:出示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例:木制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以前,常将表面烧焦。
[学生讨论原理]木材埋入土里,遇水很容易腐乱。
表面烧焦变成木炭后不易腐乱。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一定条件下,碳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吗?[学生板演]C+O2CO2 [讲述]这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不充足,产物是否相同呢?[思考]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事故,这是为什么?[讲述]这是因为当氧气不充足时,碳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它会引起人体中毒。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碳的燃烧反应2. 碳的还原反应3. 碳的碳化反应教学难点:1. 碳的燃烧反应条件的理解2. 碳的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3. 碳的碳化反应过程的描述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存在形式等。
2. 提问:碳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二、碳的燃烧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点燃碳,观察燃烧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碳的燃烧声音、火焰颜色等。
3. 分析碳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O2 →CO2。
4. 讲解碳的燃烧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三、碳的还原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气,点燃碳,观察还原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烧杯内气体的变化、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
3. 分析碳的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H2 →CH4。
4. 讲解碳的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碳的碳化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碳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碳化产物的形态等。
3. 分析碳的碳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CxHy。
4. 讲解碳的碳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提问学生:你认为碳的这些化学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碳的燃烧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2.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单质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碳元素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哪些形式存在?(2)介绍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2.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①讲解单质碳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
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变化。
(2)还原性①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氧化铜的变化。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碳是如何将氧化铜还原的?(3)可燃性①讲解单质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可燃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燃烧现象。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木炭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3.巩固知识(2)课堂练习:完成关于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练习题。
4.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分别进行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实验。
(2)实验要求: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四、课后作业1.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深入了解单质碳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稳定性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木炭在常温下不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答:“因为它比较稳定。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及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难点: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2.知识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还原性:碳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和二氧化碳。
③惰性: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碳与氧气反应的条件①足够的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
②高温: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实验观察(1)实验一:碳在氧气中燃烧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请同学们准备好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集气瓶,加入少量氧气。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二:碳还原氧化铜师: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放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①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碳可以还原氧化铜,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③碳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惰性。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作业布置(1)熟记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碳元素、碳原子、碳的同素异形体。
2.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3.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燃烧反应、碳化反应。
4. 碳的吸附性质:吸附剂的制备、吸附原理、吸附应用。
5. 碳的半导体性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机理、碳的半导体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单质碳的性质及应用。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碳纳米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碘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作业与评估: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第一课时: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特点。
2.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碳的同素异形体。
二、探究单质碳的物理性质1. 观察石墨和木炭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分析石墨和木炭的物理性质差异。
三、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实验演示:石墨和木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反应、碳化反应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境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碳的吸附性质和半导体性质一、导入新课1. 介绍吸附剂的制备和吸附原理。
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的发现及应用。
二、探究碳的吸附性质1. 实验演示:碳纳米管对碘的吸附现象。
《单质碳化学性质》教案全面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授课设计之一授课目的1.认识碳的各种单质拥有同样的化学牢固性和化学活动性。
2.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解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3.初步认识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
要点和难点1.要点: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响。
授课方法实验、解析讲解相结合授课过程[ 序言 ]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可否同样?为何?[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组成,因此,它们拥有同样的化学性质。
[ 组织谈论 ]依照碳原子的结构简图,解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 共同解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获取或失去 4 个电子成为牢固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牢固。
〔联系生活实质,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拥有牢固性为例进行谈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牢固结构,高升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加强,可与好多物质反响。
[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响──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足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
煤是常用的燃料。
[ 谈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 引导讲解 ]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那么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 引入 ]碳与氢气同样,也拥有复原性。
[板书]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响──复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杂加热1.边操作边谈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置序次及装置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复原氧化铜与氢气复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初中化学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可燃性和还原性)。
(2)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3)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
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法实验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