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教案1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9.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沉醉兴尽藕花鸥鹭鳜鱼箬笠蓑衣2、读通《词两首》,争取背诵。

课时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

课时重点:背诵并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师简介“词”及两首词的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字词。

沉醉兴尽藕花鸥鹭鳜鱼箬笠蓑衣2、指名读《词两首》,注意停顿。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小组互助,结合图画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你从哪看出来?(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4)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5)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3、全班交流。

(1)指名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2)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更正。

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3)同位互相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4、自由读《如梦令》,结合插图说说词中所描绘的情景。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四、背诵《如梦令》。

五、课堂目标检测。

1、解释带点的词语,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填空。

《如梦令》并非李清照的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可以看出来。

交友的时间是季,从词中可以看出来。

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可以看出来。

整首词表现了词人六、作业。

1、练习默写《如梦令》,搜集并欣赏李清照的其它诗词佳作。

2、预习《渔歌子》。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9词两首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9词两首苏教版

9词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投影展示,学生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创设情景,学生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自学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正音,熟读这首词。

2.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3.初步理顺词义。

4.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导学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

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1.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2.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第三句.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四、练习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五、总结第二课时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六下-9.-词两首-教案设计

六下-9.-词两首-教案设计
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
一、诗词作者我先知。
《渔歌子》的作者是 朝词人
,号

二、初读诗词我做主。
1.我会注音:鳜(
) 箬(
) 笠( ) 蓑
()
2.我会组词:塞:sài(
) sāi(
) sè


3.我会解义:箬笠:
3 / 13
六下-9.-词两首-教案设计
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
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 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 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5)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 多了,就——醉了。
认真读一读,它所表达的心情与《如梦令》一样吗?(出示
《清平乐》,配乐朗诵)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2.这首词哪一句看出是李清照在回忆以前生活?(年年 雪里,常插梅花醉。)此时此刻,她的词里也出现了一个“醉”, 但同样的人面对同一个“醉”字,味道会一样吗?此时的她, 还一如以往般无忧无虑、快乐喜悦吗?你感受到她当时一种 怎样的心境?(悲伤、忧愁、孤单)教师补充解释这首词的 意思。 3.是什么让李清照前后时期的词的风格发生了这么大的 变化?学生再看资料。思考老师的问题。交流。(亲诗
(一)出示目标 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如梦令》。

(六年级语文教案)9、词两首(苏教版六下)

(六年级语文教案)9、词两首(苏教版六下)

9、词两首(苏教版六下)六年级语文教案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

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

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如梦令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

溪亭、日、藕花、鸥鹭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

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词两首1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词两首1苏教版

《词两首》教案一【教材分析】《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

《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随意游转,没想到误入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

整首词言语如内容一般平实、自然。

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

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含蓄深沉。

词中只见景却不见人。

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渔歌子》是本课另一首词。

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的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简单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读、诵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展现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介于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词的常识,因此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建构基础上,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这两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

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圈圈景物,想象画面、理解词意、落实重点。

创设情境,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南昌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词两首说课稿苏教版

南昌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词两首说课稿苏教版

《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如梦令》是第9课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

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

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

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

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想象法:通过词中所描述的景象,展开想象,想象词外作者所隐含的景象。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风格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作品的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三)结合字词,体悟词境1.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初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身世书香家世,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程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

表现了李清照初期生活的快乐。

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非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腕设置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味、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育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进程与方式1.通过注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那时的情景—读画面,最后寻觅词眼—读“瘦”。

2.对词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文句,积累词语。

通过欣赏、释词、想象画面,在层层推动中抓景、悟情。

让学生通过画面熟悉李清照。

2.引导学生知道学习古诗词要做到念书韵味,诵出音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文句展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选择相关知识内容。

按照课堂教学需要,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踊跃性,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准备:多媒体四、教学时间:2课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初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身世书香家世,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程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七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郭屯联校语文表格式教案
课题:9古诗两首
第2课时总课时数:18授课人:王丽平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集体研讨(蓝色笔)及个性化修改(红色笔)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个人初案书写(黑色笔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个人初案书写(黑色笔书写)
一、激趣揭题
1.导语激趣: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候。古往今来,有无数诗句赞美这大好春光,谁来说一说?
2、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诗词)。
3、创情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同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郭屯联校语文表格式教案
个人初案(黑色笔书写)
集体研讨(蓝色笔)及个性化修改(红色笔)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词两首》教学设计

9 词两首【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打算】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师简介什么是词及两首词的作者。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留意标出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这两首词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在相应的句子或词下面画上横线。

5、了解学生所画字词状况,并适当说明这两首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6、学生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奇妙的画卷。

三、绽开想象,领悟意境1、这首词是以写景还是以写事为主的?请说出理由。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3、学生尝试说一说词的也许意思。

4、绽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边读边引导学生领悟意境5、同桌沟通自己朗读感悟的状况。

6、指名说。

7、指导朗读背诵。

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探讨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2、小组探讨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翱翔。

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尝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索: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缘由。

探讨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闲情逸致,逍遥自由,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沟通,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奇妙无比的春光。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方案】1·达标测评参评人数()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 古典文学精粹 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 古典文学精粹 9词两首

9 词两首教材分析《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走了。

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名。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课文根据两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各配了一幅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藕”,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能用打节拍读、配乐吟诵等多种方式读词,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熟读成诵。

2.能在“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等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联想画面。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抓住文眼“沉醉”“不须归”,品味两首词描写的优美意境,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桃花流水、白鹭飞”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

4.拓展另一首《如梦令》,通过比照阅读感受《如梦令》这种词牌的语言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魅力。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与想象相结合,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把词所描绘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任选一首写下来。

学习难点抓住文眼“沉醉”“不须归”, 尝试让自己的感觉动起来,把“词中画”转化为“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桃花流水、白鹭飞”等词语在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体会本文“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魅力。

教学建议读书指导。

(1)初读指导。

导入新课后,可对“词”及本课的两位作者作简单的介绍。

然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及时正音:“鳜”读guì,“箬”读ruò,“笠”读lì,“蓑”读suō。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樊裔华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教材解读:《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刻画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表现了渔家生活别有乐趣的一面。

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小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

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穷酷爱。

教学思路:古诗词的教学若是只停留在内容的明白得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包括的情感。

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乐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诵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明白得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得词的意思。

3.朗诵想象,感受词所刻画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会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刻画的画面,领会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一、温习旧知巧引新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存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明白得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用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成心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畅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必然的节拍。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渔歌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渔歌子》教案

9.词两首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重点难点: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渔歌子》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文中的挂图,录音机。

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明背《如梦令》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逐题反馈。

(1)词意: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6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3.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3单元9.词两首9.词两首

6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3.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3单元9.词两首9.词两首

9 词两首第一课时《如梦令》《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设计理念: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话题引入,初读全词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9 词两首:渔歌子|苏教版 (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9 词两首:渔歌子|苏教版 (1)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

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1、聊一聊: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 有什么含义吗?2、猜一猜:张志和是唐朝词人,你们猜一猜,他这个名字是谁起的?3、想一想: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呢?预习检查:汇报:你搜集到了哪些关于张志和的资料?(课件相机介绍词人张志和)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词。

(板书课题)预习检查:汇报:你知道哪些关于词的资料?(课件相机出示词的资料)预习检查:汇报: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二、初读、读顺1、自由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读通读顺,至少读三遍。

2、提醒字音:这首词中有几个字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塞”、“鹭”“鳜”、“箬”、“蓑”。

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诗词光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

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4、师生合作朗读。

三、再读、读懂1.读了这首词,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重点理解“白鹭”“箬笠”、“蓑衣”、“鳜鱼”、“不须归”。

2.相机解答: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请其他同学回答,并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师:“斗笠”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怎么知道的? 那你知道“蓑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鳜鱼是一种淡水鱼,嘴大鳞细、肉质非常鲜美。

不须:不一定要。

3.课件出示:白鹭、箬笠、蓑衣、鳜鱼。

四、精读,读美1.词中画。

师:张志和的好朋友、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多才多艺,他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大家看看,在这短短的27 个字中都包含了哪些景物?画面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呢?你能画出这些景物和色彩吗?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好像闻到了什么呢?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那位垂钓者为什么认为“不须归”吗?师:请你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这首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9 词两首:渔歌子|苏教版 (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9 词两首:渔歌子|苏教版 (1)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的背诵。

2.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词的意境。

3.从这首诗词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张志和的生平。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几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一、了解词牌名1、开学初,我们就在第一课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大家看课本告诉老师是哪位诗人写的?(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卜算子、忆江南、水调歌头、)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生:(叫)渔歌子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2、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词两首
第一课时《如梦令》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设计理念: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

沉醉景快乐

第二课时(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9、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