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扫描版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A)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
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迭,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
”之所以叫“先生”,是,因为他们兼任着乡间的教育。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
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
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渊、朱熹等,无一不是体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
宋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
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上学期期末考试语⽂试题(扫描版)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语⽂试卷参考答案1.C(“解决了⼈与⾃然能否和谐共处的问题”错误,⽆中⽣有)2.B(“对⽐论证”错误,应是引证或举例论证)3.C(A因果倒置,“语⾔纯净、情韵天然”是“创作取法于民歌”“更⾃觉地在⼈民⽣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的结果。
B“体现了诗歌的艺术本质,是最⾼的诗”说法错误,原⽂说的是“盛唐绝句……体现了最⾼的诗……的艺术本质”。
D“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偷换概念,原⽂为“为中国诗歌确⽴了⼀种极⾼的审美标准”)4.B(突出的是林⽼太善良的特点)5.①交代背景⾝世。
林⽼太遭遇过⼈⽣的不幸,“见不得别⼈受难”,说明她的淳朴善良是有⽣活基础,符合⽣活逻辑的。
②使情节的发展合理。
林⽼太看不清,才会误把鞋⼦当成猫,⽽担忧其安危,才会下楼梯时摔伤⾃⼰。
③突出⼈物形象。
林⽼太眼睛不好使,⽣活不便,还牵挂“对窗的猫”,更加突出她的善良。
(每答出⼀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①使⼩说情节集中紧凑。
“对窗的猫”是⼩说的线索,全⽂围绕“对窗的猫”展开故事,不枝不蔓。
②推动了⼩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风中对窗的猫引起林⽼太的担忧,致使她下楼摔伤;她让⼉⼦去提醒对窗家看好猫,意外救了对窗家突发重病的⽼⼈。
③利于塑造⼈物形象,突出主⼈公的性格。
对窗的猫引起林⽼太的关⼼、担忧,这表现了她的善良。
④使⼩说产⽣戏剧性效果。
林⽼太担⼼的对窗的猫原来是⽩⾊的鞋⼦,出⼈意料,⽽⼀系列情节阴差阳错曲折多变。
(每答出⼀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A(“营收达全⾏业总营收的53%”错,原⽂是“营收占芯⽚设计⾏业”,不是“全⾏业”,范围扩⼤了)8.A(B不合逻辑;C“很快”错,原⽂说“不可能⼀蹴⽽就”;D⼈才缺⼝填补,只是理论上可以通过培养来解决,实际上还受制于许多因素,故有专家的忧虑不⽆价值)9.①坚持⾃主创新,突破芯⽚研制的核⼼技术。
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2)鸿雁是随阳之乌,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3)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鸫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4)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 (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 小题 ! ) 分% 其余三项侧重抒情 ! 志( ' 高飞 ( ' 欲( ' 云霄 ( 均可看出 ' 志( % #& ,$ , 项中 ' 三重审美意蕴 ! 应为三种审美移情层次 % !& .$ 体现的应该是 ' 坚忍强劲 ( 的审美感受 # % '& ,$ $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 小题 ! # * 分% 重在写年轻人高超的演技和对波西小姐的触动 ! ' 作者为他不平 ( 有误 # % *& -$ 成为了 ' 红 得发紫 ( 的 演员 / $ (& !分% # 勇于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 # 她闯荡纽约 ! $ 艺术 上追求极致 ! 对自己从事的艺术工作要求严格 ! 她声明 ' 如果物色不到最好的 4 海托塞 5 ! 她就不登台 ( #$ 污 ! 分% % 内心深处藏有对家乡和母亲的思 念 # 短暂地 迷失在 城市 的 ' 浊( 中! 却在新剧即将开演之时选择了回归家乡和家庭 #$ ! 分% $ % ' 玫瑰 ( 代表乡村 ! 也是波西小姐形象 的 映 照 #$ $ ' 餐 馆( 代表失去自我和本 /& # ! 分% !% 真的社会环境 ! 也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 $ % ' 餐馆和 玫瑰 ( 代表着波 西卡 林 顿小 姐 ! 分% ' 人生的迷失和回归 #$ # 分% $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 小题 ! # ! 分% ' 春节旅游成为人们过年的首要选择 ( 错误 ! 春节旅游是人 们多种多样 的过年 方式 中 $& +$ 的选择之一 % 答对一项给 ! 分 ! 两项给 ( 分 % $ 因此重视他们的需求比重视入境游客的需求更 %& -" 3$ +' 能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 ( 两者之间无 必 然联 系 #,' 对游客 来说 也带来 了 实 实 在 在 的便利和实惠 ( 理解错误 ! 原文 中 的 智 慧 旅 游 还 只 是 设 想 #.' 使得我国成为最具有文 化旅游吸引力的国家 ( 于文无据 % 大数据 ( 为依据 ! 发展智慧旅游 # % 发展文化旅游 ! )& # 要注重旅游点品质的提升 # $ 以 '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 每点 # 分 ! 三点全对给满分 % 二 古诗文阅读 ' %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 # ) 分% # "& , 婚礼属于嘉礼 ! 喜庆典礼 ! 包括冠 " 婚" 燕" 飨" 射等活动中的礼仪 % # #& .$ 人们避之惟恐不及文中没有提到 % # !& -$ $ %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 ! 到 一 年 后! 免 除 奴 婢 身 份 回 家 的 将 近 一 千 人# # '& # $ 关键字 . 下" 比" 且% $ % 向朝廷请求 ! 并准备呈递奏章 ! 情愿拿柳州换播州 ! 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 ! 死也无 ! 憾 #$ 关键字 . ' 于朝 ( 状语后置 ! ' 易( ' 重( ' 恨( % 高二语文答案 第# 页 $ 共 ' 页% % ! " # $& # $
【含答案】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现代文拥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趙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
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保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殯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趙,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資。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率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
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胤云教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波西小姐的“出生小镇”“不利条件”“改姓”到“声誉鹊起,红得发紫”,这系列的过程是波西小姐的成功过程,也是其迷失过程。
“妈妈好不好?”卡林顿小姐问道。
“我最近一次见到她时,你妈妈正坐在阳光下面。我问她为什么不往后挪一点。‘威廉,她这样说,我一有空就坐在这儿,望着那条路,等着波西,直到天黑。我老是觉得,当她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想起她的老妈妈时,她仍旧会从那条路回来的。我出来的时候,”比尔结束道,“我在前门台阶那儿把这摘了下来。我想到了城里也许能见到你、我知道你一定喜欢老家带来的东西。”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朵玫瑰——一朵丝绒一般柔媚,芳香四溢的黄玫瑰,它在餐馆恶浊的气氛中耷拉着脑袋,正像一个少女在古罗马竞技场上在群狮热辣辣的呼吸下垂着头一样。
(3)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洛阳2018高二质检】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现代文拥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趙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
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保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殯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趙,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資。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率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
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胤云教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2018-2019学年洛阳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答案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解决了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处的问题”错误,无中生有)2.B(“对比论证”错误,应是引证或举例论证)3.C(A因果倒置,“语言纯净、情韵天然”是“创作取法于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的结果。
B“体现了诗歌的艺术本质,是最高的诗”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盛唐绝句……体现了最高的诗……的艺术本质”。
D“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偷换概念,原文为“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4.B(突出的是林老太善良的特点)5.①交代背景身世。
林老太遭遇过人生的不幸,“见不得别人受难”,说明她的淳朴善良是有生活基础,符合生活逻辑的。
②使情节的发展合理。
林老太看不清,才会误把鞋子当成猫,而担忧其安危,才会下楼梯时摔伤自己。
③突出人物形象。
林老太眼睛不好使,生活不便,还牵挂“对窗的猫”,更加突出她的善良。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①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
“对窗的猫”是小说的线索,全文围绕“对窗的猫”展开故事,不枝不蔓。
②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风中对窗的猫引起林老太的担忧,致使她下楼摔伤;她让儿子去提醒对窗家看好猫,意外救了对窗家突发重病的老人。
③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对窗的猫引起林老太的关心、担忧,这表现了她的善良。
④使小说产生戏剧性效果。
林老太担心的对窗的猫原来是白色的鞋子,出人意料,而一系列情节阴差阳错曲折多变。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A(“营收达全行业总营收的53%”错,原文是“营收占芯片设计行业”,不是“全行业”,范围扩大了)8.A(B不合逻辑;C“很快”错,原文说“不可能一蹴而就”;D人才缺口填补,只是理论上可以通过培养来解决,实际上还受制于许多因素,故有专家的忧虑不无价值)9.①坚持自主创新,突破芯片研制的核心技术。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洛阳市2018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最新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球筵羽筋,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楓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 ? 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
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
河南省洛阳市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doc
洛阳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河南省洛阳市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洛阳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教育最新K12河南省洛阳市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洛阳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这是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晚,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
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