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菌会在小麦的茎、叶、花和穗上形成棕色至红褐色的病斑,使小麦的生长受到抑制,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完全死亡。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小麦赤霉病常在潮湿、温暖的气候下发生,特别是在春季播种的冬小麦中。

此外,土壤中的营养状况、土壤pH值以及小麦的品种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 种植健康苗种:选择健康的小麦种子或者使用经过处理的小麦种子。

通过处理种子可以有效降低种子中赤霉菌的数量。

2. 措施防潮:小麦在种植地中的生长需要保持适度的湿度。

但是如果湿度过大,就会给赤霉菌提供了生长的环境。

因此需要通过排水和保持地表土壤的干燥等手段来控制土壤湿度。

3. 土壤处理:使用化学物质或者热处理对土壤进行消毒。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杀灭赤霉菌在土壤当中的存根。

4. 培育耐病品种:培育出具有耐受性的小麦品种,推广种植。

5. 农业防治措施:周期性的翻耕土壤,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防治消 灭菌源 ,销毁在土 表 局 植 保 站 )
起 的,一般很少见 。病苗先是芽鞘变 度 主要 取 决干 感 病 品种及 易感病 生 的稻桩和玉米秆 、棉花铃 、枯草等作 褐腐烂 ,其后根冠随之腐烂 ,病苗黄 育 期 、适 宜发 病 的暖 湿气 候 条件 与 物残体。施足基肥 ,看苗施肥 ,增施 瘦 以至枯 死。当田问湿度较大 时,枯 大 量 的 茵 源 这3 因 素及 其 吻合 程 磷钾肥 ,可提高植株 的抗病 力。做好 个 死苗 茎部可产 生粉红色霉 。 度 ,其 中气候 条 件是 决 定流 行 与否 清沟排渍工作 ,降低麦 田地 下水位和
菌 核在 土壤 中或附 着在 病残 体 上越 感染小穗及其 附近小穗 ;颖壳较厚 、
夏和 越冬 。成 为 下季 初侵 染的 主要 开花时 间长 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 。
9 %以上 的防治效果 。 0 ( 者单 位: 苏省 东海县 农业 作 江
菌 源 。病 害 的发生 、流 行及 流 行程
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 绿斑 ,后扩展 郑 引 1 、鲁麦 1 号 、烟 农 1 号 4 5等 ,
为淡褐色不规则形 病斑 ,病部 以上桔 可 因地制 宜选用 。不 同品种 问抗性 有 应掌握 “ 宁早勿迟 ”的原则 。实践证 黄 ,甚至不能正常抽穗 。 2病源和发病条件 差异 ,而 同一 品种在不 同地 区或不 同 明,采用药效高 、残效长 的内吸性药 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很大 差异 。抽穗迅 物如 :托布津 、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
粉 红 色 的 胶 质 霉 层 ( 生孢 子 ), 当 对 湿 度要 求较 高 ,空气 的 相对 湿 度 分
药剂防治 (1)用增产 菌拌种 。
0 2 5 克/ 5 麦穗 接近 成熟时 ,遇高温高 湿 ,粉红 在 8 % ~1 0 时 子 囊孢 子萌 发 率 用固体菌 剂1 0 ~ 2 0 公顷 ,或 0 % O 2 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 ( 子囊 最 高 ,低 于7 %不 能 萌发 。 因此 , 液体 菌  ̄ 7 0 J 1 5 毫升/ 顷 对水 喷洒种 公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穗菌(Gibberella zeae)等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气候因素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

高湿和高温环境容易导致小麦穗部节数少,粒重轻,提高小麦穗菌的定殖率和感病率,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酸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层深度密切相关。

土壤酸度过高时,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抗病力下降,易感染小麦穗菌。

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小麦穗菌的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3. 病原菌侵染途径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递和空气传播途径感染小麦。

当小麦穗部遭受机械性伤害、病害侵袭等情况时,容易吸引小麦穗菌,并且容易在感染的期间形成小孢子,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防治技术:1. 良种选育研发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穗菌的感染率,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灌浆期密植在小麦穗部灌浆期前,采取浓度较高、密植的种植方式,以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防止小麦穗菌的滋生和感染。

3. 农药喷洒在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季节中,及时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首先防止小麦穗部的机械性伤害,并使小麦穗部形成微氧环境,从而有效地抑制小麦穗菌的生长和繁殖。

4. 苛性碱熏蒸利用苛性碱蒸汽消杀危害小麦的病菌,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在防止病害传播的同时,还能满足农民友好环境和生态善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针对其发病原因,采取全面、综合的防治措施。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指导下,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稳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作者:赵秀琴蔺璐萌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10期一、发生症状及规律(一)发生症状小麦生长的各个生育阶段都会感染赤霉病,表现出苗枯、茎基腐、以及穗腐等症状,其中以田间穗腐最为普遍,为害也最严重。

苗枯是由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或种子带菌引起,初见芽变黑,后根冠逐渐腐烂,出现病苗枯黄,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茎基腐是指发病麦株基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全株枯死。

穗腐是指小麦扬花期间,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黄褐色或呈青枯状,之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桔橙色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

病重时,全穗或大部小穗发病,造成穗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枯死,形成“枯白穗”。

(二)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燕麦等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在我国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他植物如玉米、大豆等作物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夏、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

二、发病原因(一)气候特点平顶山市气候特点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进入4月中旬以后,降雨量偏多,此期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为赤霉病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且具有反复作用的特征。

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气温保持在15 ℃以上时,就可能引起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品种抗病性较差据调查,目前平顶山市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百农 207、周麦 22、豫麦49-198、周麦26等均属易感赤霉病品种,其他品种大部分抗性较差,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田间菌源量较大近年来,平顶山市普遍推行秸秆还田,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没有经过任何药剂处理,直接还田,造成田间菌源量豐富,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一是小麦整地时旋耕浅,秸秆没有深埋,导致表层菌源量增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麦生产,本文将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给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如果这个时候遇到连续降雨或者高湿度的天气,则更容易导致真菌生长和繁殖,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长期单作小麦、土壤酸性过大、有机质和氮肥供应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3. 品种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性较差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受到小麦赤霉病的攻击。

4. 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繁殖主要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常常随着种子或土壤中的残体残根,通过空气、水、农具等方式传播,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疫源。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1. 合理栽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合理施肥,做好土壤修复,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栽种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方法。

2. 种植密度适当小麦的密度适当,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小麦叶面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农田翻耕在小麦播种前后加强农田的翻耕,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降低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4. 施肥技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提高小麦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 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6. 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小麦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适 当前移 防治时 间 ,在成 虫发 生主 峰期用 药 。
置率 和覆 盖率 。要充 分用好 一 喷三防 资金 ,及 早做 好应 急 防治物 资和药 械准 备 ,一 旦 出现 大面积 流行
趋 势 ,迅 速实施 应 急防控 。 ( 三 )要 强化 防 治指 导 。结合 送 科技 下 乡 ,专
五 关键 工作 措施 ( 一 )加强 监测 预 警 。要规 范 性做 好小 麦病 虫 害 的系统监 测和 大面积 普查 工作 ,及 时准备 掌握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虫发生 动态 。 要通 过病 虫 电视 预报 、 广播 、 手机 短信 、
家 指导等 活动 的开展 ,防治关键 时期 组织各 级技 术 人 员进 村入户 到 田头 ,指 导群 众科 学开展 防治 。要 层 层组 织开展 防治 督查 , 确保 监测 预警 、 组 织发 动 、 督查指 导 、农 资监 管等 工作落 实到位 。 ( 四 )大 力推进 专 业化 统 防统 治 。大力 培育 和
明 白纸 等 多种途径 和形 式 ,及 时将 监测 预警 与防 治 信息传 递 到千家 万户 ,指导 农 民及 时 、有效 防治 。 ( 二 )做好 宣 传发 动 。针对 小 麦 赤霉病 、条锈
病等暴 发 性和大 区域 流行性 病害 ,防 治 的关 键 时期
要广 泛开 展宣传 发动 ,增 强基层 干群 关注和 参与 程
危 害 ,引起苗腐 、基 腐 、秆腐和 穗腐 ,在 生产上 一
般穗 腐危 害最 大 ,前 期 的苗腐 、基腐 往往容 易被 忽 视 ,而 出现秆腐 和穗 腐 以后 ,才 引起 人们 的重视 ,
而此 时 防治一般 效 果都不 会太好 ,现 将其秆 腐和 穗
风 ”等 自然灾 害 ,达到 一喷三 防 、省工节 本和 增产 保 产 的 目的。吸浆虫 重发 区 , 充分利 用药 剂持 效期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而小麦赤霉病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它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菌在小麦种植区域中分布广泛。

发生时,会引起小麦的死亡,导致产量下降,并且产生毒素进入食品链中。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小麦的叶片、茎和穗上。

症状的初始阶段,小麦会出现一些褐色斑点,接着会逐渐变成黑色。

这些斑点同时也会在谷物的颖壳、颖花等部位出现。

当病情严重时,小麦的穗上会出现一些粉末状的物质,而这些粉末就是由赤霉菌的孢子形成的。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影响是对小麦产量的降低。

当小麦遭受赤霉病害攻击时,会导致小麦的穗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小麦成熟的时间和数量。

病菌的繁殖还会导致粮食中毒素的污染,这会影响小麦的质量,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如果采用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一些可供选择的方式如下:1.采用抗性小麦品种:根据小麦的品种,有一些抗赤霉病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种植时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2.定期检测小麦种植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在种植早期就着手进行。

因此,在小麦播种阶段,应该对种植区域进行定期检测,以检查是否出现了病害的迹象。

如发现小麦赤霉病早期的征兆,可以及时采取喷洒杀菌剂的措施。

3.合理施肥:小麦在种植期间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肥料施用的时间和量上需要注意,以确保小麦能够健康地生长。

4.秸秆处理:在小麦收割后,需要将田间秸秆清理干净,这样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5.种植轮作:小麦赤霉菌在田间存活时间长,并且仍然能够存活在种子中。

因此,在田间进行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的存活时间。

尽管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遵循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小麦生长的健康和糧食安全。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探讨。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分析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赤霉菌。

赤霉菌通过气溶胶、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小麦植株内部,并在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和扩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及宿主植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个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如长春7330、杂35、鲁麦62-6等。

种植者应了解当地推荐的抗病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防病区域划分,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纯度,采用热水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其次,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注意管理灌溉和排水。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抗病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进行小麦病害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早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通过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鉴定以及专业的监测技术手段,如红外线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提前预测和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科学施用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科学施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害的严重性,选择具有防治效果、无药害和环境友好性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坚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喷洒。

同时,要进行严格的农药管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5.加强害虫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延伸往往伴随着害虫的侵袭。

因此,加强害虫防治工作,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培育天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和种类,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病原菌等。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潮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易发生并迅速扩散。

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原菌更容易侵染小麦植株,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因素土壤的肥力和湿度也会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如果土壤养分丰富、排水良好,小麦生长健壮,对抗病原菌的能力强;相反,贫瘠的土壤和积水多的地块则容易滋生病原菌,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病原菌传播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农田残体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一旦病原菌侵染到小麦和田间杂草上,就会形成病源,进而引发小麦赤霉病的爆发。

4.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的大小也会对赤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当小麦种植密度过大时,通风不畅,湿度较大,病原菌易在植株间传播,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产生。

二、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科学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小麦品种,这样即能减轻病害风险,又能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肥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施肥原则,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之间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4. 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农田杂草和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避免病害的蔓延。

在早病期密集的地块要加强通风透光,减少露水浓度和湿度。

5.化学防治当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病原及侵染: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

常在收获前后、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

主要侵染小麦籽粒的外层,尤其是胚乳部分。

2.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发生条件。

温度在20-30摄氏度时,湿度在70-90%之间时,病害易发生。

3.分部侵染:小麦赤霉菌首先侵染小麦麦穗顶部,逐渐向上部和下部扩散,最后侵染整个麦穗。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耐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优化种植措施:合理选择种植时间,避开高温潮湿的季节;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健康种子管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抗病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清理栽培区域的秧苗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4.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间套作、轮作和合理间隔,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穗,及时处理病害严重的部分。

5.控制温湿度:对存储和运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干燥通风,控制温湿度,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6.化学防治:遇到病情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7.监测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8.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引起的。

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选择耐病品种、优化种植措施、健康种子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化学防治、监测预警和科学施肥。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达到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野杂麦一般 平均穗粒 数 4 0多粒 ,比栽培 品种多 l 0粒 以上 ,
平均 干 粒 重 2 4克左 右 , 比常 规 品种 低 l 左 右 。 5克
2 防 治 措 施
2l 加 工 精 选 小 麦 种 子 。 小 麦 播 种 前 对 麦 种 严 格 精 选 ,剔 , 除秕粒 、杂粒和 草籽 。尽量 减少农 民 自留种和不 合格种子 的串换。 2 . 严把 繁种 关 。育 种和 繁种 单位 要 按照 繁种 技 术规 程 , 2 严 把 质 量 关 ,并 组 织 好 种 子 供 应 。 23 播 前 深 耕 或 轮 作 倒 茬 。 对 于 重 发 生 区 ,应 至 少 2 _ ~3年 深 耕 一 次 , 把野 杂 麦 种 子 翻 入 土 壤 深 层 , 也 可 与 油 菜 、棉 花 等 阔 叶 作物 轮 作 2 ~3年 。


一一
病点以上部位枯死,籽粒干瘪,形成白穗,田间 茬带 出麦 田,集 中沤肥 或深 埋 ,充分 腐熟 以促进 病残 体腐
湿 度 大 时病 部表 面 出 现粉 红 色 霉 层 。
2 发 病 条 件




J‘ 一 —
小 麦 赤 霉 病 的 发 生 流 行 受 气 候 、越 冬 菌 量 和
,、 发病株茎基部组织受害,变褐、腐烂,进而整株 疏 、 早 熟 品 种 发 病 轻 , 即 使 染 病 也 局 限于 受感 染 小 穗 及 其 附 J

罩 写
枯死 。秆腐:一般 在穗下第一 、二节发病 ,叶鞘
上 初 出 现 水 浸 状 褪 绿 斑 ,后 扩 展 为 淡 褐 色 雾 , 防 治 效 果 更佳 。 . 5
0 2 6 河 北 省 藁 城 市 植 物 保 护 检 疫 站 李 瑞敏 51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河南农业2020年第3期(上)
ZHI WU BAO HU
植物保护
体逐渐消瘦及流产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

动物食用后毒素还能传递到动物的肉、蛋、奶中,给下一级的食用者带来危害。

三、传播途径
(一)种子带菌传播
一些良种繁育基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流行和发生过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经过加工做成小麦种子,这样种子带有大量的赤霉病病菌,会在播种季节传播到田间,给小麦赤霉病的蔓延发生奠定基础。

(二)土壤带菌传播
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力度的加大,发生过赤霉病的小麦植株病残体被还田,这样田间隐藏了大量的病菌,翌年春天,随着温度回升,一旦发生条件合适,便会引起赤霉病的流行和发生。

15 ℃时,赤霉病病菌开始侵入植株,随25 ℃时,正是适宜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温度。

85%时,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在出穗扬花期若遇连续2~4 d 阴雨天气,及时有效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社会化服务,对流行和发生过小麦赤霉病的麦田,在小麦收获后, 小麦秸秆要打捆收集运出田地,减少秸秆还田数量,麦田沟边的杂草要清除干净,减少病菌田间基数。

发生过小麦赤霉病的种子基地,所生产的小麦不能作为种子使用,不能把带菌种子流入市场,避免小麦种子带菌传播。

(四)药剂防治
在4月中旬末下旬初,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小麦齐穗扬花前期,进行药剂喷洒。

若遇2天以上阴雨天气,间隔5~7 d 后再喷药1次,避免赤霉病流行发生。

每667 m 2可用25%氰烯菌酯100 g,或12.5%烯唑醇25~30 g,或25%戊唑醇15~20 g,或50%多菌灵胶悬剂100~150 mL,对水30 kg 对准小麦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有一定影响。

主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

病害发生后,小麦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为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和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发生症状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

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

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

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使病部呈枯褐色。

穗轴输导组织被破坏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因而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籽粒。

发病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

病苗黄瘦以至枯死。

气候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成熟期有时发生基腐和秆腐症状。

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枯死。

2发病因素
2.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
尚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小麦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不少品种具较强的抗病性。

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扬花后小花内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地方品种抗病性较强。

同一品
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

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

研究发现,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2.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小麦齐穗前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空中孢子浮游量大及抽穗后穗部孢子粘附量多,则具备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能否流行还取决于气候条件。

2.3气候条件
一是湿度。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小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相对湿度≥85%、又遇3~4d连续阴雨天气时,病害极有可能流行。

二是温度。

赤霉病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5℃,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侵入的速度加快,潜育期缩短,发病加重。

最适温度是25℃。

麦类作物抽穗扬花期的温度通常能满足发病的要求,因此温度并不是病害发生或流行的限制因素。

但明显的气候差异变化对加快或延缓病害发展仍有一定的作用。

2.4其他因素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过量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此外,收割后不及时脱粒,长期露天堆放,遇连阴雨天气时,可造成烂垛;或贮藏时麦粒含水量≥13%,或仓库中湿度过高,均可导致麦粒大量霉变霉烂。

3防治措施
3.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江苏省育成的生选3号和扬麦158等扬麦系统中的部分品种对赤霉病都有一定抗性,有的达中抗以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3.2药剂防治
鉴于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多为感病或中抗品种,在病害流行年份赤霉病仍严重发生的事实,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期。

在一般情况下,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

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

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喷施,药液干后1h淋雨,药效一般不减;遇细雨,可照常喷施,但施药浓度应提高10%。

一般于关键时期喷施1次即可。

但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d后再喷1次:一是品种严重感病;二是首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三是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d以上。

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200g/hm2等。

在多菌灵使用较为频繁的地区,已发现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抗性菌株在病菌群体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因此,建议多菌灵与咪鲜胺等药剂交替使用,或使用多菌灵与其他药剂的复配制剂,减少多菌灵的使用量,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展。

3.3生物防治
苦草芽孢杆菌对病菌有抑制作用,小面积试验结果表明其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大面积应用的效果尚不明确。

3.4农业防治
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源;适时早播,使花期提前,避开发病的有利时期;田间三沟配套,沟沟畅通;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和早衰;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至籽粒含水量13%以下时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的湿度,以防止收获后的麦粒发生霉变。

4参考文献
[1] 霍淑珍.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08(10):27.
[2] 刘万华,于杰,邵凤成,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09(2):15-16.
[3] 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4] 胡梅.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15.
[5] 李国友,申小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7):41.
[6] 李海军,孙苏阳,王永军,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08(9):78,89.
[7] 刘新德.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8(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