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1

合集下载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张备故学教育 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 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 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 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 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 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 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 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 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 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 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 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 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 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 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 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 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 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 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 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 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 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 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 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 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 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之钱累巨万 , 贯朽 而不可校 。太仓 之粟 , 陈陈相 困 , 充溢露 积于
汉匈之间和平友好 的象征。除汉匈之 间有 和亲关 系外 , 为联 络
共 同抗击匈奴 , 西汉皇帝也 曾与西域各族 实行 过“ 和 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另据《 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 记载: “ 元狩 西域各族 , 四年春 , 上令 大将军青 、 骠骑将 军去病 , 将各五 万骑 , 步兵转 者
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据《 史记 ・ 平淮 书》 记载 : “ 汉兴 七十余 年之间 , 国家无事 。非 遇水旱 之灾 , 民则 家给 民足 , 都鄙
的和平与安定。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之 间的友谊 、 团结方 面 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 但这次“ 和
( 城乡间) 廪庾( 指粮食) 皆满, 而府( 指国家币库 ) 余货财。京师 亲” 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 . 而是在匈奴归 附中原后发生 的 , 是
邑。匈奴大攻 。围马 邑 , 韩王信降( 于) 匈奴。匈奴得信 , 因引兵 匈结束 了长期 的战争状态 。 转入 和平 、 友 好的关 系。 呼韩邪单 于
蹰句注 , 攻太原 , 至晋 阳下 。高帝 自将兵往击 之。……高帝先至 提 出要求 当汉家女婿 以便进一步 亲汉时 .宫女王 昭君毅然 应
据《 汉书 ・ 匈奴传》 记载 : “ 今帝 ( 指武帝 ) 即位……汉使马 邑人聂 翁壹间关 ( 指犯禁私 出) 出物与匈奴交易 , 作为卖马邑城 以诱单
于。单 于信之 。 贪 马邑财物 。 乃 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
书・ 食货志》 记载: “ 汉兴 , 接秦之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作业而大饥
“ 和亲”政 策是 西汉 统治者处理少数 民族关 系的一种特殊 战马众 多 , 战士训 练有素 。 具备 了反 击匈奴 , 安定北 方 的条 件 。

历史趣谈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历史趣谈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导语: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和亲政策使双方人们免去战争之苦,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公元前192年,刘邦死了,匈奴又开始撕下伪装的面纱对汉朝蠢蠢欲动。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冒顿觉得吕后软弱可欺,写信给吕后说:“我这个孤独的君主生于草莽水泽之中,一直是伴着牛马长大。

经常到你们的边境走走顺手抢掠一下,这些我都觉得不过瘾,很想在整个中国游山玩水。

你们上次送来的那个不知真假的公主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我又成了光棍。

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

我又没老婆了,你没老公,两个人都没人爱,都过着没精打采的日子。

不如我们两个凑合凑合吧,这样大家都有人爱了,多好。

你准备一下,我这就来中国把事情给办了”。

吕后是跋扈惯了的女人,现在作为国母被塞外蛮族所侮辱,其实吕后还是冒顿名义上的岳母,怎能任人这样肆意凌辱。

吕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她召来满朝文武,商量怎么对匈奴发兵。

樊哙站出来说道,我愿意带10万人马,扫平匈奴。

季布怒骂道,樊哙应该推出斩首!群臣大吃一惊,大家看着季布都不敢做声。

季布愤怒地说道:“樊哙真是大言不惭!昔日你随高祖率32万大军,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为大将,差点让高祖命送白登山,现在却说只用10万人就扫平匈奴,分明是想让天下大乱不成”!那次“白登之围”的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

西汉的和亲政策述评【摘要】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西汉两百年历史,历经确立、不稳定、中断、重新确立、稳定、断绝,虽然曲折,但是历史的必然。

“和亲”政策对汉族和匈奴的融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民族融合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我国古代社会中,君王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通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复杂的背景和目的,既是一种通婚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政策。

西汉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时期,其主要实施对象是当时北部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

从汉高祖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到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争,这一政策实施了近70年。

在这一时期里,面对匈奴的多次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反击,只能进行联姻,用亲戚关系以图对匈奴的南下形成一定的约束。

从这一点上看,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是一种被迫的形式,史学界历来对此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将从他们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从匈奴方面来讲。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移居漠北,因经常的自然灾害给其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很大的祸害。

因而他总是力图向漠南扩展,希望取得其广阔肥沃的土地为牧场,并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掳掠和侵扰。

匈奴的崛起时期开始于冒顿单于的继位,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

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

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作者:张嘉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2期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当西汉提出和亲政策后,匈奴还是采取了接受的态度。

究其原因,首先,通过和亲能够提高匈奴族的政治影响力。

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西汉对匈奴的一种纳贡,匈奴可以借此能够宣扬国威,震慑其他国家。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所谓和亲,指的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在西汉初年,刘邦嫁家人子与冒顿单于,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乃为和亲之始。

汉匈为什么要和亲?匈奴为什么会在军事实力优于西汉王朝的时候接受和亲?和亲对西汉和匈奴的发展有起着怎样的作用?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和亲的缘起最早提出和亲的是西汉的刘敬。

对于和亲一事的提出,《史记》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入胡。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拉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冒顿在,因为子婿。

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无战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吕后乃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同意和亲的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匈奴十分强盛,并严重威胁着西汉的边境安危。

而刘敬提出和亲,并指名要求长公主嫁于单于的理由则是以长公主之贵,去匈奴必能得到宠爱,诞下太子,成为未来的单于。

从此匈奴和西汉就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就可以避免战争。

不得不说刘敬的这个理由过于的理想化,但也并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最终由于吕后的坚决反对将唯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乃派了一位家人子前去。

汉匈至此正式建立了和亲关系。

这里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匈奴当时兵力足够强大,据刘敬出使匈奴后回报“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也就是说匈奴当时拥有直捣汉家老巢的能力。

既然匈奴的实力如此之强大,为何还会接受和亲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分析一番。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作者:黄勇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3期笔者在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涉及到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笔者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特殊政策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看法不一,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引用了一些的史料来分析西汉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形式,对于这种政策的判断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

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和匈奴的“和亲”。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由此可见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经过秦末“诸侯并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失作业”,国家极端贫困,以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人民更是生活在困苦中,“人相食,死者过半”。

尽管如此,汉初面对势力强大的匈奴的入侵,西汉统治者也曾想用军事手段抵御入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大攻。

围马邑,韩王信降(于)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昌顿(匈奴单于名)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山名),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

”此后,汉政府深感实力不足,乃用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可以说此时的“和亲”政策是汉初的一种被迫采用的带有屈辱性的无奈之举。

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

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政策评述

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政策评述
济 的恢 复和发展 西汉初期汉匈之盟是妥协 的政策 ,每年汉朝都要 向匈奴缴纳聘 礼和 贡 物 。但 是 边 界 互 市 ,丰 富 了 汉 匈 两 国人 民 的 生 活 ,汉 族 人 民 通 过 互 市 ,向匈奴 民族学 习畜牧业技术 ,使汉 朝的养马技 术得到提高 ,为汉武 帝建立骑兵 提高 了条件 。边境地 区的稳 定 , 保 证了内地的安定 ,保证 了 农业 生产 的发展 ,为汉 朝恢复 经济做 出来贡献 。汉高祖 初期与 民生息 , 轻 徭薄赋 ,发展 生产 ,为彻底 击败匈奴奠定了基础。正是 由于汉 初的与 民生息政策得以实现 ,到汉景帝时期才能出现国库充盈 ,国力 提高 ,采 取无为而治 ,有实力去评定叛乱。到汉武帝时期 ,由于汉初经 济的发展 和力量的储备 ,具备了反击 匈奴 的条件 ,实现 大一统 的统治 。可 以说 , 西汉初期和亲政策 ,保证了国家北部边境的安定 ,保证 了生产 的恢复 和 发 展 ,为 有 力 地 反 击 匈 奴 奠 定 了基 础 。 三 、 民族 发 展 上 促 进 了 民族 的 融 合 因为汉匈的和亲政策 ,使西汉初年屯 田戍守 、徙 民实边 的政策能 够 得 以实施 。大量 的汉 民迁徙到北方边界地 区,开发边疆 ,不仅提高西 汉 的戍边能力 ,而且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开发边疆 。汉匈互 市 ,加强 了两 个 民族之 间的联系和 了解 ,促进 了民族 的融合 。和亲过程 又加强 了汉 匈 两个 民族之间 的交流 ,必然地促成平 民之 间婚姻 的增 多 ,从而促进 了汉 匈两个 民族之 间的』 缸 缘融合 。西汉初年 的和亲政策 消除 了民族之 间的隔 阂,增强 了汉族 同匈奴之 间的凝聚力 。 四 、 文化 上 促 进 了 汉 民族 文化 的 丰 富和 发展 匈奴是我 国北方 的民族 ,有其独特 的生 活方式 和 自己的文化 。和亲 政策 以后 , 许 多匈奴 民族 的生活方式 和服饰 等被 内地人们所 闻所 见 ,成 为汉 文 化 许 多方 面 的表 现方 式 。如 从 中原 王 朝受 匈 奴 文 化 的影 响 看 ,在 汉代 的石 刻艺术 上 ,可 以发现许 多 匈奴游 牧生 活题 材和 风格影 响 的石 刻 ,如 陕西平 县茂陵附近的霍去病 墓前就有匈奴的巨型石刻 。匈奴是 马 上民族 ,善骑 射 ,“ 胡服骑 射”成为鲜 明的特 点。 由于 战争和互 市的接 触, 使 汉军看到匈奴的这些优点和优势 ,或改变 自已的军 队的装束 ,或 改 良自己的装束以对抗。如匈奴善于骑马射箭 ,汉军为适应这 种战场需 要 ,要 改变战车出征为骑射 ;汉军为直接对抗匈奴骑兵 的袭 击 ,制造铁 制铠甲或铁质护护 甲。护 甲由甲片编缀而成 ,从上套下 ,再用 带或钩 钩 住 ,里面衬战袍 ,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兵服 。从汉服饰上看 ,西 域常用 的 葡萄和鬈发高鼻的少数 民族人 物形象被 大量应 用于汉 王朝服 装面料上 , 这些图案记录 了汉匈 民族 交往 的硕果 ,促进 了汉 民族文 化 的丰 富和 发 展 。( 作 者 单 位 :辽 宁 轨 道 交 通 职 业 学 院 )

论西汉前期的汉匈关系

论西汉前期的汉匈关系

经 验 交 流【摘 要】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艰难发展起来的汉王朝,面对战争残留下来的满目疮痍,最大的任务便是休养生息,稳定统治秩序。

与此同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乘机兴起,为了生存,他们屡次侵略中原,但在西汉刚建立的情况下,国力衰微、国穷兵弱,如若和匈奴相对抗,相当于以卵击石。

因此,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对抗中采取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双重策略,这短暂维持了西汉前期的稳定局面,也就形成了西汉前期汉匈之间对的微妙的关系。

本文从西汉和匈奴两方面来分析当时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双方和战的经过和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及对目前处理民族关系产生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汉匈关系;和亲政策;战略防御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乱,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势力迅速膨胀,对新建立的西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摒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统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的形态。

[1]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2] 本文从西汉和匈奴两方面来分析当时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双方和战的经过和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及对目前处理民族关系产生的借鉴作用。

一、西汉前期汉匈和亲的原因(一)西汉国力衰微1.政权初建,根基不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的时候,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杀掠,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逃亡。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历史趣谈西汉历史上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

历史趣谈西汉历史上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历史上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导语:和亲政策是汉匈双方在彼此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和亲在西汉初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了稳定,有利于人们建设和谐的家园,有利和亲政策是汉匈双方在彼此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和亲在西汉初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了稳定,有利于人们建设和谐的家园,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顺利实施;汉匈和亲给双方人们带来了的建设家园的平和局面。

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

西汉初期的和亲都是为达到该目的而进行的,和亲政策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也使中央王朝扩大了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

其间,汉屈辱和亲,也同样收到明显的效果。

双方虽有矛盾冲突,但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和好的,汉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大大的缓解。

汉匈两族所订立的“和亲之约”,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匈奴的南侵。

每次和亲总换得了短暂的和平。

事实上,从高帝始结和亲到武帝即位,汉匈双方六十多年里并没有打过大仗。

这不能不说是和亲政策所起的客观积极作用。

据葛亮推测:汉匈订立的盟约为“和亲之约”,其中含有“和”字,“和”者,非怨也,非战也。

就这个意义说,“和亲之约”为非战之约。

再则高帝挑选缔结和约的代表是刘敬,刘敬是当时汉臣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高帝起用反战主和派为订约代表,可以推想,他当是希望缔结一个排除战争的和约。

和亲之约的执行,使西汉王朝与匈奴关系和好,边疆狼烟遂熄,汉匈两大军事集团进入了令人追忆的蜜月期。

百待俱兴的西汉得以腾出手来剪除异性诸侯,完善中央集权,为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有利于西汉开拓疆域。

中央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方面固其边疆。

双方在和亲政策中相生活常识分享。

谈西汉初期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谈西汉初期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谈西汉初期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影响摘要: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西汉初年汉王室在军事上无力与匈奴相抗衡,为求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它对西汉与匈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影响关于西汉初年和亲政策的影响,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施伟庆在《关于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若干问题》[1]一文中西汉前期和亲的原因与得失,仅仅提到部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文化方面所提甚少,而对匈奴的影响几乎未提;王柏灵所编的《匈奴史话》[2]一书中对其所提也不多;林幹编写的《匈奴史》[3],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共同编写的《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4]中仅仅提到了匈奴与中原的关系;陈序经编写的《匈奴史稿》[5]也只描述了两汉对匈奴文化的影响。

西汉初年是指从刘邦建立汉朝至汉武帝即位初,这一段时间是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阶段,也是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第一个阶段。

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是指两个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一致,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友好[6]。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匈奴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际又占领了公元前214年蒙恬收复的“河南地”,即河套以南的土地。

西汉建立初年,匈奴进攻韩王信的治所马邑城。

韩王信投降,并与匈奴联合进攻太原。

汉高祖刘邦大怒,由于军队未集结完,就率骑兵先行出发,结果后续步兵未及时赶到,刘邦被围。

困在平城白登七日,最后采用陈平之计,贿匈奴阏氏。

冒顿单于听信阏氏之言,撤开围攻军队一角,高祖刘邦才得以逃离。

当时西汉刚经历战乱,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冒顿单于有军队四十万人,多为骑兵,而高祖有军队三十二万,多为步兵,于是刘邦采用了刘敬的和亲政策。

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021年6月第39卷第3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Jun.,2021Vol.39No.3略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曹苗苗(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宁273100)[摘要]“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通用的一种处理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特殊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

而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和亲政策更能反映出最初的和亲政策对一个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国的和亲史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和亲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中图分类号J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3-0141-04“和亲”,古时也称“和戎”“和蕃”,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与边疆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进行的一种政治联姻活动。

而这种政治目的一般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而进行的两者之间的通婚。

这种联姻活动作为历朝统治者对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国防政策。

它的存在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西汉作为广义上和亲政策的创始时期,其和亲历史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

一、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西汉和亲政策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在王朝初期。

秦王朝末期社会动荡,大规模农民起义不断,为了镇压这些农民起义,秦王朝撤回了驻守在边疆北面的军队,使得北门大开,匈奴骑兵也因此重新进入了河套地区以内;楚汉战争期间,中原政局动荡,趁此时机,匈奴东侵西进,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与此同时,韩信在平城(今大同)起兵叛乱,并与匈奴勾结企图进攻龙城——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数十万大军迎击匈奴,大军行至平城因中匈奴诱敌之计,最后被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汉朝的外交关系与匈奴的和亲

汉朝的外交关系与匈奴的和亲

汉朝的外交关系与匈奴的和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其外交政策也是其强大的国力和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朝的外交关系中,与匈奴的和亲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汉朝与匈奴的外交关系,以及和亲对两国之间的影响。

一、汉朝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外交关系相当活跃。

而与匈奴的关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匈奴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汉朝治理辽阔的疆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积极采取外交手段与匈奴展开接触。

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一开始并不友好。

当时,匈奴势力膨胀,对北方边境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抵御匈奴的侵袭,如修筑军事要塞、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斡旋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两国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二、和亲政策的出现在与匈奴持续的冲突中,汉朝开始转向和亲政策,旨在通过婚姻联姻来缓解双方间的敌对关系。

和亲政策与其他外交手段相结合,成为汉朝应对匈奴问题的重要策略。

和亲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婚姻来建立与匈奴的亲缘关系,进而争取到匈奴的支持,以达到维持边境和平的目的。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共进行了多次和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文帝时期的和亲。

三、和亲对汉匈关系的影响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匈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双方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通过不断的联姻,两国的政治互信得到了加强,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此外,和亲政策还刺激了汉朝的经济繁荣。

与匈奴的和亲使得双方贸易得到了增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物资需求较大。

通过贸易往来,汉朝能够从匈奴处获取马匹等资源,而匈奴也通过贸易得到了丝绸等珍贵物品。

这种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亲是两国关系改善、边境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采用和亲策略,汉朝有效地缓解了与匈奴的紧张关系,维护了边境的稳定,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匈奴的势力最终崩溃,导致和亲政策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作者:王力来源:《卷宗》2018年第25期摘要: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主观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依据当时内外条件而制定的处理民族关系重要政策。

但是,就其进步性而言,它对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这一政策的推行,分析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的原因,进而阐释其积极地历史作用。

关键字:西汉王朝前期;匈奴;“和亲“政策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孱弱、百业待兴。

此时,实力不断增长的匈奴给西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汉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往、冲突中逐渐意识到武力未可解决问题,随依据当时的条件转而推行“和亲”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

1 “和亲”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西汉王朝前期与匈奴的“和亲”史,大致始于刘敬(即娄敬,赐姓刘)领受汉高祖的命令与匈奴约结“和亲”(公元前198年)。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领兵三十二万往征匈奴。

匈奴冒顿单于故意匿藏其精锐,示其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然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救响。

”[1] 后高祖采纳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 [1] 方得突出重围,罢兵而归。

高祖刘邦归后,甚为忧虑,问建信候刘敬对策。

刘敬言:“天下初定,实足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2] “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俸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故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2]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曰:“善”。

这就是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产生。

从史书记载来看,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以公主嫁匈奴单于为阏氏(实际上多为宫室女或宗室女)。

(二)每年给遗一定数量的絮、增、酒、米等物品。

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218王 妍: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时间和亲内容出处高祖九年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史记·匈奴列传》惠帝三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

《汉书·惠帝纪》文帝元年复修和亲之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四年……汉议击与和亲孰便……汉许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前六年服绣袷绮衣……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复言和亲事。

《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后二年单于既约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秦朝末年到西汉初期,匈奴是中国北部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

秦国灭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将兵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

并因河为塞,修筑44座县城,迁適戍之人到此。

此后数十年匈奴退居漠北,不曾来犯。

自秦末至汉初,匈奴实力逐渐增强。

冒顿至军臣三位单于在位时期,成功统一北方,征服了北方诸少数民族部落,严重威胁了西汉王朝北部边境。

西汉为缓解匈奴南下的压力,始与其结约和亲。

此后武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西汉时期汉匈关系按时间可以分成三段: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和亲成为汉初到汉武帝在位初期对匈奴实行的主要外交手段。

一、西汉始与匈奴和亲“和亲”之名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中行氏由于伐秦之役而怨恨栾氏,因此“与范氏和亲”,但这里的“和亲”并不具备姻亲关系,只是两大贵族家族为修好而为之。

“和亲”一词出现之前,以联姻求修好的活动早就出现。

五帝时代的帝喾四妃、夏代的禹娶涂山女等,说明早在原始公社时期就有类似于和亲的各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的修好活动。

①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和亲之论”是刘敬最先提出的。

和亲真正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始于汉初。

西汉高祖六年,匈奴大举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被俘。

匈奴俘获韩王信后,向南穿过句注山,进攻太原,直到晋阳城下。

历史趣闻汉匈和亲的原因 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历史趣闻汉匈和亲的原因 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匈和亲的原因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导语: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

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

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

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西汉时期的几次和亲的内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西汉的和亲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谈。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生活常识分享。

【从西汉与匈奴和亲看民族发展】西汉与匈奴和亲

【从西汉与匈奴和亲看民族发展】西汉与匈奴和亲

《【从西汉与匈奴和亲看民族发展】西汉与匈奴和亲》摘要:(一)和亲对匈奴族发展的贡献西汉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封建政权,相对于匈奴这个奴隶制政权来说,其在物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先进于匈奴,通过汉匈的和亲,两民族开始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匈奴从经济、生活、文化到社会政治制度都受汉文化的影响被逐渐“汉化”,而“汉化”的结果,是使匈奴人民加入汉族大家庭的怀抱,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分子,不断为汉民族注入新鲜血液,奠定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的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用和亲这种独特的和平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既避免了双方的军事冲突,得以“息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使“天下大安”、“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和亲政策的出台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开始的。

由于西汉与匈奴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西汉与匈奴前期与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但无疑都对两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是对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不仅奠定了汉匈文化大交融的基础,也为民族大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一、西汉与匈奴和亲概况(一)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汉朝集中力量恢复秦末和楚汉战争以来的被严重破坏的经济,缓和农民的反抗,着力解决诸侯王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政权的矛盾,所以对匈奴无暇以顾。

而这时的匈奴正是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君臣单于执政的强盛时期,他们对周边其他民族征战,掠夺奴隶和财物,实力甚为雄厚。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就连汉高祖刘邦也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日之久,终以刘敬的“和亲”之策结束了汉匈的对峙。

虽然匈奴实力强大,但西汉还有一定的能力足以自卫,给予有力的反击,所以才维持了汉匈的和亲关系。

笔者看来,这一时期汉匈的联姻请求基本都是汉朝提出的,如:“白登之围”后高帝嫁宗室女于冒顿单于;景帝时,“复与匈奴和亲”,“遣翁主如故约”;武帝初期,与匈奴“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西汉汉匈和亲

西汉汉匈和亲

西汉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指中国西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联姻。

这种联姻形式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历经惠帝、文帝、景帝、武帝,至宣帝时期才结束,持续了大约一百三十年。

汉匈和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战争的发生,同时也有巩固汉朝边疆的作用。

在和亲过程中,汉朝通常会向匈奴赠送大量的财物和礼品,以示友好。

汉匈和亲对于汉朝和匈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朝来说,和亲不仅缓解了边疆的压力,还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对于匈奴来说,和亲使其获得了汉朝的支持和援助,增强了其在草原上的势力。

总的来说,汉匈和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对于汉朝和匈奴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料及解析】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

【史料及解析】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

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攻太原,汉高祖亲率大军迎战,被围困于白登山。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汉兵逐击冒顿。

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派使者)间厚遗(wèi,赠送厚礼)阏氏(yān zhī,单于的正妻)。

……(冒顿)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向,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

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

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汉将一庶人家女儿冒充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阏氏,并每年赠送大量絮缯肉食物,双方“约为兄弟”。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

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吕后只得“复与匈奴和亲”(《史记·匈奴列传》)。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前锋)至雍甘泉”,威胁长安。

后来,匈奴又从云中、上郡南下,西汉政府又陷入惊恐。

汉景帝时,匈奴骑兵仍不断南下,北方边郡不安。

卫青卫青(?—前106),西汉名将。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奴。

二十岁左右,他在平阳公主家为骑奴。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卫青的同母异父姐被选召入宫,立为夫人,后又立为皇后。

卫青因是贵戚,被拜为太中大夫,又因抗击匈奴有功,很快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出身贫贱,深知士卒疾苦,较能体恤部下。

作战时,卫青指挥若定,有大将风度。

他前后七次出征,为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做出了贡献。

卫青死后,葬在茂陵(汉武帝陵,今陕西兴平境内)之侧。

霍去病霍去病(?—前117),西汉名将。

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1.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本文由處人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社会学院刘雅婧 08 历史 0803401028 内容摘要:和亲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惯用的手段之一。

究其源头,当是西汉初年的汉匈和亲。

汉匈为什么要和亲?匈奴为什么会在国力极盛的时候接受和亲?这种和亲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从《史记》《汉书》入手,寻找答案。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

所谓和亲,指的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1在西汉初年,刘邦嫁家人子与冒顿单于,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乃为和亲之始。

汉匈为什么要和亲?匈奴为什么会在军事实力优于西汉王朝的时候接受和亲?和亲对西汉和匈奴的发展有起着怎样的作用?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和亲的缘起最早提出和亲的是西汉的刘敬。

对于和亲一事的提出,《史记》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入胡。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拉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冒顿在,因为子婿。

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无战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吕后乃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2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同意和亲的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匈奴十分强盛,并严重威胁着西汉的边境安危。

而刘敬提出和亲,并指名要求长公主嫁于单于的理由则是以长公主之贵,去匈奴必能得到宠爱,诞下太子,成为未来的单于。

从此匈奴和西汉就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就可以避免战争。

不得不说刘敬的这个理由过于的理想化,但也并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最终由于吕后的坚决反对将唯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乃派了一位家人子前去。

汉匈至此正式建立了和亲关系。

这里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匈奴当时兵力足够强大,据刘敬出使匈奴后回报“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3也就是说匈奴当时拥有直捣汉家老巢的能力。

既然匈奴的实力如此之强大,为何还会接受和亲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分析一番。

2、匈奴接受和亲的理由匈奴接受和亲之时,正是匈奴最为强大的时候,《汉书》中记载到:自淳维以至头曼个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诸夏为敌国,其世(信)【姓】官号可得而记云。

4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接受西汉提出的和亲要求,笔者分析原因有如下 4 点。

第一,匈奴可以不战而获取大量的物资。

虽然当时冒顿单于手下的匈奴士兵可以说是各个英勇善战,但袭扰汉朝的边境,毕竟不是零代价的获得财富和物资,而和亲就不一样,汉朝嫁公主往往陪嫁有丰厚的嫁妆。

匈奴不但可得到相赠的金银。

另外,每年还都可得到汉送来的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

5同时和亲也意味着匈奴与西汉结为兄弟之国,也就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物资。

在孝文帝前六年,一封有皇帝给匈奴的书信中有这样的记载:为兄弟之国,所以遗单于甚厚。

…使者言单于自将国有功,甚苦兵事。

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比疏一,黄金饬具带一,黄金犀毗一,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于单于。

6可见汉朝为维持自己边境的安宁,对匈奴出手可谓相当的大方,而匈奴族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其手工业发展远不及中原王朝发达,大量手工产品通过和亲及赏赐进入匈奴,极大地满足了匈奴贵族的需要。

第二,和亲之后,匈奴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义务。

匈奴与汉朝和亲之后,并没有承担什么义务,依旧可以在想骚扰汉朝边境的时候发动一场不大不小的骚扰。

《史记》和《汉书》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至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

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掠人民。

7可见和亲对于匈奴是否侵扰汉地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束缚力。

而发生这个事件之后,单于则以“使之西求月击之”8作为对这位右贤王的惩罚,这个惩罚带来的后果则是“力以夷灭月之,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 9 皆以引为匈奴。

这使得西汉更加不敢轻易对匈奴动武,只能继续和亲之事。

虽在书信中谴”责“背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

10但同时又表示“然右贤王事以在赦前,勿深诛。

11由””此可见,匈奴在和亲之中占尽了便宜。

第三,匈奴可以借和亲提高它在其他周边少数民族中的威信。

历史上,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一般比较强大常常轻视周边民族,西汉请求与匈奴和亲意味着中原政权屈服于匈奴,匈奴统治集团可以利用和亲宣威,对其统治下的异族人民尤其是西域诸国形成一种威慑力量,提高匈奴在诸属国中的威望。

12呼韩邪单于在与其部下讨论能否附汉时,贵族们反对说:“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

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13可见,匈奴把匈汉关系看成是关乎威名的大事,因为这关系到匈奴在西域诸国的影响和地位;还认为汉事匈奴是荣耀,反之,匈奴事汉则有辱于祖先。

此外,据《史记》记载,汉使赴西域,西域诸国常“禁其食物”,14“非出币帛不得食, 不市畜不得骑用”,15楼兰、姑师等小国公然“攻击汉使”;而“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各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16西汉和匈奴的使者在西域诸国所受待遇如此不同,无疑与双方的实力和在。

西域的政治威信相关。

第四,匈奴通过和亲,得到了一批汉的官员归附匈奴,助其发展。

在这一点上表现作为典型的就是老上单于时期的中行说。

关于中行说的个人操守问题我们不多加评述。

但我们可以看 17 到,中行说投降单于后,单于甚幸之。

中行说则处处教导单于怎样个中央朝廷作对,“日 18 夜教单于侯利害处”最后发展为一种赤裸裸的威胁勒索“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为言乎。

19并且在中行说的帮助下,匈奴在汉孝文”帝十四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劫掠行动,所获颇丰,这件事如果从匈奴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喜事,可以称之为一种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和亲之事对于匈奴而言是好处多多,且几乎可以说是零付出就有着丰厚的回报。

与此同时,匈奴虽然强大,但是不可能完成中原霸业,推翻汉室,接受和亲无疑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选择。

3、汉初和亲的历史作用汉初的和亲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和亲政策存在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对西汉而言,和亲为西汉前期修养生息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出现了文景之治。

西汉的经济由汉初的“天子既定,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0的”极度饥贫发展成为了“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灾,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

21极为富裕的国家。

这也为后来武”帝对匈奴用武奠定了经济基础。

对匈奴而言,和亲给它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使其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由于汉族的手工业和农业技术都比匈奴先进,和亲带去的工匠也促进了匈奴地区的手工业的发展。

于此同时,景帝恢复与匈奴和亲后,与匈奴通关市。

这使得匈奴地区的人民有可能将自己的畜牧业产品拿出来,与汉人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产品。

而中原人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获得畜牧业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实现了一种互补共赢。

和亲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以一种政策的形式流传了下去。

在汉朝中后期有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唐朝有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公主们(元朝和清朝由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他们与汉族显贵和亲,实质是一样的)。

他们通过和亲的方式将汉文化带到了那些民族之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他们与中原民族的联系,有力的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亲也就成为了中国的古代民族政策之一。

4、结语汉初的和亲在历史上有着创举性的意义。

在汉朝后期,汉匈之间依然有着和亲现象的存在,匈奴也通过与西汉的和亲看到了和亲的好处,更加灵活的运用于他与其他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之中。

也许当我们在看刘敬当年提出和亲的理由,会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亲这种以亲情牌打动少数民族的政策,在有些时候远比武力更为有效。

它也为面临外地威胁的中原国家寻求和平发展环境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和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嵘《西汉和亲政策与汉文化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3 月,第 28 卷第 1 期 2、张书艳《匈奴和亲政策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 1 月,第 23 卷第1期 3、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1 版 4、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 5、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崔明德:《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文史哲》2004 年第 2 期。

转引自张书艳《匈奴和亲政策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 1 月,第 23 卷第 1 期 2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099, 2100 页。

3 同2 4 《汉书,匈奴传》,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776 页。

5 张书艳《匈奴和亲政策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 1 月,第 23 卷第 1 期。

6 《汉书,匈奴传》,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781 页。

7 《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216 页。

8 《汉书,匈奴传》,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216 页。

9 《汉书,匈奴传》,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216,2217 页。

10 《汉书,匈奴传》,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18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