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农村危机的产生和对当代的启示
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1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农村地区造成严重冲击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创欧美国家,同时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受到波及,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在西方列强加剧侵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危机愈演愈烈,造成十多年的的农业大萧条。
自1929年纽约股价暴跌引起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重对殖民地和依赖国的压迫。
西方列强农产品危机转嫁至中国便将本国的危机无形中渗透至中国农村。
加之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条约、所谓的商业贸易调查团,都是西方列强期冀掌控中国的恶劣手段。
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强权压制下,我国农村充斥着异国资本活动。
外商不仅控制着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而且设立了压抑农民自由、造成当时民不聊生的农村高利贷。
以上措施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是却建立在践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恶劣行径之上,给困境中的中国农村埋下了一颗惊雷。
帝国主义汇价倾销破坏我国正常贸易及物价平衡,直接促使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1932年“丰收成灾”就体现了农民在丰收的时节仍无法得到好营收,由此更凸显了农民的极度贫困。
此外,国内出口贸易大量减少,而进口货物的销售量也因百姓购买能力降低而减退。
贫困交加的中国农民面对危机仰天长叹,而国民政府未能正确预判形势,采取政策不妥,加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伤害。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失误与农村危机的加重(1)南京国民政府倾向于通过政治强制推动,通过对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税征收制度的变革来实现对农村的社会整合,建立权威政府、改造农村体系。
但是当时传统乡绅的衰败使得农村政治结构出现断层,意味着历史上由来已久政府和基层农村之间的命令传达桥梁断裂,国家失去了与农村之间的中介。
由此,中央政府权威与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不断,南京国民政府企图重建的现代化的政治制度结构难以推行,更难整合已然失控的农村秩序。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邹卫峰内容提要: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井岗山的星星之火,有神州大地的抗日烽火,有天翻地覆的钟山风雨,有上甘岭的滚滚硝烟。
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打败强敌、夺取胜利的指南!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
本文通过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以及其具体内容和作用进行论述阐明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今新时代的新应用。
毛泽东提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原因中心依据意义原因有如下:1、所有已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2、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3、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更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多选题158)
15.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代表作有:()
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答案:ABCD
16.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代表作有:()
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
答案:ABCD
43.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它们是:()
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成立
C抗日战争胜利D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E改革开放
答案:ADE
4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实行人民战争的道路B主要的斗争形式是先到农村,后占领城市
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D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C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E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答案:ABCDE
38.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曾出现过的主要错误倾向问题:()
A教条主义B投降主义
C冒险主义D经验主义
E机会主义
答案:ABCE
C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消灭资产阶级E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答案:ABC
23.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在于:()
A不占有生产资料B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坚决彻底
D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E人数虽少,但很集中,便于组织
答案:CDE
24.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建国初期中共党内关于农业发展道路的争论
建国初期中共党内关于农业发展道路的争论建国初期,面对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如何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争论的结果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以至整个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认真总结这场争论的历史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出现了新情况: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开始过上了土改前的中农的生活和拥有了与其相当的生产条件,出现了普遍中农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种贫富差别和分化。
这种变化,相应地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不同阶层、不同政治身份的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也感到了各自不同的种种困惑。
从普通农民内心深处的愿望来看,他们希望发家致富,进一步扩大生产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贫农希望上升为中农,中农希望上升到富裕中农,富裕中农希望成为富农。
新富农是许多人的目标。
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想致富冒尖,但又担心将来“掐尖”、“拉平”,落到旧富农的境地。
对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互助合作,不具备独立生产条件的贫困农民是愿意参加的,但是他们中很多人是希望参加变工互助组后能种好地,发好家,然后买车买马,进行单干。
也有一部分经济条件很差的贫农存在着农业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对新的贫富分化有怨言。
农民的复杂心理和矛盾困惑,也反映到了农村中的党员干部身上。
在经济水平上升较快的农民中,有一部分是党员,他们对于党员干部是否允许雇工认识不清。
有的觉得党员不应该剥削他人,表示自己在生产上不再发展了。
也有少数党员为了继续雇工,要求退党。
有的村干部认为组织起来是“国策”,单干不合法,不允许上升户添置生产资料,怕他们单干,甚至强迫农民参加互助组。
农民群众和农村党员干部的种种矛盾和困惑表明,他们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及时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但是,在新情况面前,中国共产党内对同样的问题也存在着认识分歧。
东北是全国最早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之一,土地改革后的新情况较早地在这里反映了出来。
19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社评及所刊文章为素材的一个考察
月改组互助社为合作社并整理各银行 、 团体所组织的合作社。
从 13 94年 l 到 13 O月 96年 4月 底 l 月 中共 组 建 互 助 社 9个
底, 即相隔两月之后 , 助社增 至 14 , 互 83社 合作 社增 至 14 40
社, 已承 认 和登 记 社 员数 增 至 8 3 1 。 购 杜股 增 至 57 8 70 人 认 36
委员会并积极推进合作事业以来 , 13 到 9 4年已由当年 13社 9
增至 17 社 ,9 5 0 8 13 年达 2 3 社 ,9 6年更 至 7 7 ,仅 4 08 13 60社 年时间就增加 77 , 47社 平均每年增加 16 , 89社 而以 13 9 6年
题的探讨, 其讨论 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 振兴民族。 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
鸣, 亦是 一种基 于 农村 合作 实践 的 积极 回应 。 关键 词 : 村合 作 事业 ; 作社 ; 展速 度 农 合 发 中 圈分 类号 :3 14 F2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 0 2 8 ( 09 0— 0 3 0 1 0 — 97 20 ) 2 0 9— 7 0
许永峰( 99 , 山西大 同人, 1 6 一) 女,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 向为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ET 0 — 5 6 基金资助。 N C 一 7 02 )
80 0 0人增加到 7 80多人 。贷款数额从 63万元增加到 10 40 - 0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的初步形成: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思想形成的标志。 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城市中心论→失败;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农村包围城市→成功。
1930年1月5日 毛泽东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从容不迫, 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 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 行动。” ----毛泽东
2、三大起义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立了坚持革命斗争 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部分领导人(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 结果:民众怨声载道→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4)、实行文化专制
新闻出版的审查制度→→干涉舆论自由 宣传共产主义 〓 ‚反动宣传品‛;
批评国民党
对统治不满
〓
〓
‚危害民国‛;
‚反动言论‛;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说。……一 切刊物,除胡说八道的官办东西和帮闲 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的都要 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鲁迅
毛泽东在‚八七‚会 议 上指出,‚须知政权 是
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
毛泽东: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
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战?就是由 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 了,把五万共产党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 我们才拿起枪,上山打游击。”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
各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作者:陈宏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6期陈宏明(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4)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立国道路的论争是当时备受关注且颇具影响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次论争中,形成了三大派,即以农立国派、以工立国派和农工并重派。
而在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中又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形式。
在这次论争中所涌现出的一些如何建设现代国家的思想和理念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以农立国;以工立国;农工并重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2-0106-0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思想界极为活跃的时代。
关于立国道路的论争是这一时期极富现实意义且颇具影响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场论争中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派,即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在两派之内,各自又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形式。
而在两派之外,还有农工并重论者。
对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梳理阐明当时各派的立国思想,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以农立国派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较早主张中国应走以农立国道路的是章士钊,1923年8月他就明确提出中国国是应确定为以农立国,他说:“吾国当确定国是,以农立国,文化治制,一切使基于农,一也,政治二字,已归腐烂,非立业治,不足以实事求是,已乱兴邦,二也。
”[1]在他提出以农立国之后,即有不少的响应者,但也出现了更多的激烈反对者,于是一场空前规模的立国道路之争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
他在《农国辩》中再次论述了他的理由,他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将农国与工国的差异进行对比,认为农国比工国优越,所以他仍醉心于农业国 [2]。
董时进支持章士钊的观点,他认为农业国可以不需工业国而独立,而工业国不能离农业国而存在。
他还说农民“拥有独立稳定的生活”,“质直而好义”,“俭朴而饶生趣” [3]。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论文写作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艰辛的革命历程已经被载入史册,在一个和平年代,不妨抛却政治、革命等因素,简单阅读这篇回信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这个时代的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
大革命失败后,夺取政权的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红军前途产生担忧与怀疑的悲观论调。
正是这个时候,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回信。
信中回答了对"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阅读这篇文章时,即使我在课堂之上已经了解到详细的背景,但是阅读仍然很困难。
我无法明白毛主席所认识的“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具体含义;我也无法理解他所断定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他似是而非的问题比比皆是。
最重要的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行文时论断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而且在历史的今天看来大多数都是对的。
每个人的思想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必然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面对很多我无法理解的问题,我决定翻阅《毛泽东选集》,我相信在这里,我会找到答案。
看完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我惊叹于毛主席对于社会各阶层的认识。
他在这篇文章里,论及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每个阶级都有详细的区分并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
细想一下,这个难道仅仅是博览群书就能做到的吗?我觉得不是。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与考察中国社会,不会有如此之论述。
之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到了他在农村地头奔走的身影,也看到他调查记录的细致。
读到伟人背后的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他的重要论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读到这些故事,可以想象他在大多数人坚持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时所感受的落寞;读到这些故事,不难想象他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自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1928-1930,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文章
1928-1930,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文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的上半年,逐步地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他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初步的说明。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武装斗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种特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者总是依靠赤裸裸的暴力来维持其统治的。
在这里,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共产党不可能经过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积蓄革命力量。
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
中国革命战争主要是在农村区域进行的。
由于敌人十分强大,红军极为弱小,在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内曾有人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示怀疑。
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要求中国党“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
6月,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上作报告,仍认为中国党应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红军走州过府、流动游击。
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主张以城市为中心。
即便是正在农村从事武装斗争的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也是逐步地认识清楚的。
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且对于中国农村区域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从而给予从事农村斗争的同志以重要的理论武装,使之增强了建设农村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
国开2023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参考答案4份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
论述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一次次求索和开拓中完成各种艰巨任务,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体实际相结会、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参考答案:大革命失败后,在全党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这个问题,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逐步加以解决的。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没有首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革命力量超过反革命力量时占领城市的经验。
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
大革命已经失败,中共中央仍然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都失败了。
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多经过摸索,转移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偏僻农村和山区坚持斗争。
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迫使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初步提出了相机占领某个县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伟大策划者
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伟大策划者中国农村合作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项重要农村改革,其伟大策划者是毛泽东。
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发起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旨在使中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化,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翻身。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毛泽东作为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伟大策划者的贡献。
一、理论基础篇毛泽东作为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伟大策划者,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农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彻底解放。
毛泽东强调,农村合作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农村合作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组织动员篇毛泽东在组织动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利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组织力量,通过政治宣传、组织发动等方式,积极动员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化运动。
毛泽东深入了解农民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先亩产、后分成”的口号,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
同时,他通过农村学校、宣传片等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向广大农民普及农村合作化的理论知识,促使农民自觉投身于农村合作化的建设。
三、农村改革篇作为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伟大策划者,毛泽东提出了“各个击破”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发展个体经济为契机,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提出“富裕农民带动贫困农民”的理念,通过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自家土地,实行经济自主,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
同时,毛泽东也重视农村合作化的社会主义教育作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四、成果评估篇中国农村合作化的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农村合作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以胡秋原与神州国光社为中心的考察
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以胡秋原与
神州国光社为中心的考察
霍贺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1930年代初,被称为“第三种人”的胡秋原等人以神州国光社旗下的《读书杂志》为主阵地,发起了著名的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与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在当时思想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所谓“读书杂志派”.胡秋原在思想论战、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和震惊全国的“闽变”中起到了引领舆论、宣传鼓吹和理论指导的作用,因而成为该派的灵魂人物.
【总页数】6页(P133-138)
【作者】霍贺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3
【相关文献】
1.1930年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的认识——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考察 [J], 张佩佩;王改君
2.1930年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的认识—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考察[J], 张佩佩;王改君
3.19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 岳谦厚;许永峰
4.1930年代初中国无声片女性意识探析 [J], 李苗苗
5.1930年代报刊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与西部想象
——以《中国的西北角》《红星照耀中国》为中心的考察 [J], 秦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也叫”井冈山道路”,俗称”农村包围城市”。
具体而言,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力量,实行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内容的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中心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这是一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遭受两次严重挫折及中共挽救革命的措施。
第一次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
挽救措施:1、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1927年,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二次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挽救措施: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有两次大的转移:一次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一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土地革命时期,反革命力量强大,统治中心在城市,中国共产党独立进行的几次武装起义均以进攻大城市为主要目标,遭到挫折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1927年9月在文家市做出重大决策,决定放弃进攻大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
这样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达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了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要用最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22年6月国开思政课毛泽东大作业一答案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
试卷代号:3959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30分)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其中,毛泽东对这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内容包括:1.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明了中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
主要内容有:首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其次,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
即红色政权必须执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
人民武装的路线,才能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再次,强调了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
指出,”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些论述,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2. 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3.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多篇文章,根据以往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其二,根据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其三,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其五,指出根据地农村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相互配合。
事业单位考试必看题库知识点《毛概》(2021年含答案)_3
事业单位考试必看题库知识点《毛概》(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单项选择题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
A: 帝国主义不允许B: 封建主义不允许C: 无产阶级不允许D: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脆弱性参考答案: D此题说明:【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脆弱性,使其无法担当起领导者的重任。
2、单项选择题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那么的核心是_____。
A: 个人服从组织B: 少数服从多数C: 下级服从上级D: 全党服从中心参考答案: D此题说明:D[解析]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内容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心〞,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四条具体原那么。
民主集中制原那么由四对冲突构成,其中根底是“少数服从多数〞,核心是“全党服从中心〞。
从宏观上讲,全党服从中心,维护和保证中心的权威,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
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必需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其次,解决东、中、西部经济开展的不平衡问题,也离不开中心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再次,党的根本路线制定以后,还必需通过强有力的权威来组织保障实施,这更需要党中心的权威;最终,经济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苦痛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无序现象,要把这种无序现象把握在不影响开展的范围之内必需要强化中心的权威。
3、单项选择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_____。
A: 刘少奇B: 朱德C: 邓小平D: 王稼祥参考答案: D此题说明:【答案】D。
解析: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为纪念党的22周年而作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4、单项选择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看法差异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_____。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及其启示意义——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探析之一刘重来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论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规模大、波及面广、参加者众多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后,不无感慨地说,这些乡建运动尽管一时轰轰烈烈,但“最终都遭遇不佳,日本人的入侵则把它们全部清除干净”①。
但费正清并不知道,事实上并没有“全部清除干净”,因为在中国西南部,由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从二十年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也许这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唯一没有间断的延续之地。
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末,由卢作孚主持的,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由于地处偏僻、相对闭塞,在当时信息不灵的年代,其乡村建设影响,远不如已名满天下的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开展的乡村建设那么显眼和备受关注。
但它却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持续时间最长(1927~1949),成效突出的一个。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的乡建宗旨和理想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建方式,不仅使其乡村建设能够持续不衰,而且也确实使整个嘉陵江三峡地区(以下简称峡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在十几年间建设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的重要城镇”②,被陶行知誉为“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③。
1927年2月15日,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又被主政四川的军阀刘湘任命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负责峡区治安①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70.②梁漱溟. 怀念卢作孚先生[J]. 名人传记,1988(5).③陶行知. 在北碚实验区署纪念周大会上的讲演[A]. 陶行知全集(3)[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11.联防。
所谓峡区,是指嘉陵江由合川至重庆间的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地带,处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结合部,辖39个乡镇,人口10万,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地势险峻,交通闭塞、贫穷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 建 设 团体外 , 商业 银行 亦 纷纷 提倡 合作 并 向农 村 合作 社投 资放 款 。时 人将 之称 为合 作运 动“ 盛 极 时期 ” “ 业合 作 社 数 量 猛进 和性 质 有 所 变 更 时 或 农 期” 。 由于 这一 时期 为 合 作运 动实 践 运作 及 发 展 的关 键 时期 , 自然 成 为社会 各 界在 理论 上探 讨 的主 题 , 大公 报 》 为 当 时享有 盛誉 的舆 论媒 体 积极 而《 作
维普资讯
第 4 7卷 第 3 期
Vo _ 7 No 3 I4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 Hu z o g No ma Un v r i ( ma i e n o il ce c s o r a o a h n r l i e st Hu n t s a d S c a S in e ) y i
所 推 动 的合作事 业 与 政 府 最 大 的不 同 在 于注 重 社
员 自动性 。 以华 洋 义 赈 会 为 例 , 如 章 元 善 所 言 , 犹
基本 稿 日期 2 0 — 30 0 80 - 1
“ 义赈会 认 明合 作 是农 民们 自己 的事 业 , 由农 民 应
文章 及报 道 , 中“ 资 归农 ” “ 其 商 、 合作 社 兼 营” “ 、 合 作 事业 发展 速度 ” “ 及 合作 事业 发 展道 路” 问题 成 等 为讨 论 中最集 中的几 个主 题 。是故 , 者在 讨论 前 笔 三个 问题 后 , 拟再 以“ 合作 事业 发 展道 路”问题 为 中心 , 来考 察该 报 报人 及相 关学 人在 这一 问题 上 的
参 与这 些话 题 的讨 论—— 或 发 表 社 论 或 刊 登 相 关
与运 动迥 然不 同 , 者 为 政 府有 整 个 目的之 计 划 , 前
后者 为人 民 自觉之 表 现 。申言 之 , 策须 有政 府强 政
有力 之援 助推 动 , 夫 严 密 之 统制 ; 动则 为 民 间 与 运 逼于 实 际需要 而发 生社 会性 的动作 , 政府 仅能 在旁 予 以若 干 之维 护而 已。 ④ 于这 一 点 , 论 当 时还 ”关 不 是现 在似 乎均 无什 么争 议 , 对 于社会 团体所推 动 但 的合作 事 业 属 于 前 者 还 是 后 者 , 时人 认 识颇 有 不 同—— 有 人认 为属 于 合作 政 策 , 吴 华 宝 、 显 廷 如 方 即是 ; 有人 认 为属 于合作 运 动 , 英 国施 克 兰 ( . 如 CF S r ka d 即是 。不 过 , 以肯 定 的是 , 会 团体 ti ln ) c 可 社
基 金 项 目 教 育部 “ 世 纪 优 秀人 才 支 持计 划 ” 目( E 新 项 NC T
是 一 种 基 于 农 村 合 作 实 践 的 积 极 回应 。
关 键 词 农村合 作 道路 ; 合作 运 动 ; 作政 策 合 中 国农 村合 作 运动 自兴 起 到 进 入农 村 复兴 运
径选 择及 其 实践 取 向 。
动 高涨 的 3 O年 代 已走 过大 约 1 O个 年 头 , 1 3 而 93 年 到抗 战爆 发 的三 四年 间 则 是 其 发 展史 上 相 当重 要 的 时期 。这一 时 期 合 作 运 动 或 合作 事 业 呈 现 出 以下几 个 突 出特 点 : 1 合 作 社 数 量 发展 速 度 愈 来 () 愈快 ; 2 以信用 合 作 社 为 主 的 单一 结 构 和 以单 营 () 为 主 的合作 社 经 营方 式 有 所 变 化 , 销 合 作 社 、 运 兼 营合作 社 ( 主要 兼 营运 销 ) 发展 较快 ; 3 国 民政 府 () 对 合作 运 动 的推 动 力 度 明显 加 强 ; 4 推 动 合 作 运 ()
动 的 力 量 更 加 多 元 化 , 华 洋 义 赈 会 、 民 政 府 和 除 国
实 际上 , 作 界 在 讨 论 合 作 事 业 发 展 速 度 之 合 时, 与之 相关 的另 一 问 题 的讨 论亦 在 进行 , 中 国 即 合作 事业 应走 合作 政策 之路 抑 或合作 运 动之路 ? 然何 者谓 “ 合作 政 策 ” 何 者谓 “ 作 运 动 ” 又 合 ? 简 言之 , 自上 而下 者 系 合 作 政 策 , 自下 而 上者 即 合 作运 动 ; 由政 府推 动 者 是 合 作 政策 , 民众 自发 者 由
20 0 8年 5月
M a 20 y 08
13 9 0年代关于 中国农村合作道路 问题的讨论
— —
以《 大公 报 》 中心 的考 察 为
岳 谦厚 , 永峰 许
( 山西 大 学 历史 文 化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0 0 ) 3 0 6
摘 要 2 O世 纪 3 O年代 , 着 中 国农 村 复 兴运 动 的 高 涨 , 村合 作 运 动 进入 “ 盛 时期 ” 随 农 极 或 “ 业合 作 社数 量猛 进 和性 质有 所 变更 时期” 由此在社 会界 特 剐是知 识界 引发 了一场 关 于“ 农 , 中国 农 村合 作道 路 ” 问题 的 讨论 。 而 当时重要 的舆 论媒 体 天 津《 大公 报 》 或发 表 社 论及 报 道 或 刊 发有 关人 士对 这一 问题 的评 论 文章 , 积极 参 与 了这 一理 论 与 实践 问题 的探 讨 , 其讨 论 的 目的在 于为 中 国农 村合 作事 业寻找 一 条 可行之 路 , 以此复 兴 农村 、 兴 民族 。这 既 是 一 场理 论 学术 争 鸣 , 并 振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