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霍乱并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疝蛔虫病脉
证治第十九
01
第二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
并治第十四
05
03
第二十六章
惊悸吐血下
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第二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
淫病脉证并
治第十八
第三十一章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一
第三十章妇人妊娠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三十二章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
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痉
二、湿
三、暍
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
谢
观
看
并治
第九章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第十章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4
第十八章奔豚
气病脉证治第
八
5
第十九章胸痹
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第九
第二十章腹满寒疝宿
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一
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
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十二经络超链接图: (2)《注解伤寒论》序 (2)《伤寒论》序 (3)卷一辨脉法第一 (3)卷一平脉法第二 (8)卷二伤寒例第三 (13)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18)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20)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23)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35)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42)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50)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50)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51)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56)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60)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61)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62)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63)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64)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64)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64)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64)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66)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67)注解伤寒论作者:成无己朝代:金年份:公元1144年·《注解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序·卷一辨脉法第一·卷一平脉法第二·卷二伤寒例第三·卷二辨湿脉证第四·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卷八辨可吐第十九·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十二经络超链接图: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第03 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 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
上次课我们在《伤寒论》的“概论”中谈到了《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的历史背景,也谈到了《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怎么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我们应当知道《伤寒论》主要的版本是什么。
这是我们上次课谈到的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论》“概论”的第四个问题,《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我们首先应当从书名开始讲,现在叫《伤寒论》,过去叫《伤寒杂病论》。
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
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
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日本有一个医生叫中西惟忠,他写过一本书叫《伤寒之研究》,在《伤寒之研究》里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也就是说把这个“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
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
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
大家可能有的读过《孟子》的,《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
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
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
|,[班级 2009级仲景班姓名 黎 鹤 蕾学号 11 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的优势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的优势黎鹤蕾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方面的优势。
对中医对霍乱的病名发展的的认识做了介绍,着重霍乱的分期及临床辨证分型和证治,从王孟英的著作中总结了霍乱的预防方法。
关键词:霍乱;辨证论治;分期;预防。
霍乱(cholera)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
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
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
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
中医的霍乱是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病证。
以其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得名。
?关于霍乱的病名考证,“霍乱”本为中医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该名称,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一般用其指以挥霍撩乱、吐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甚至肠梗阻之类的急腹症(干霍乱)等。
《黄帝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
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独孤园丁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道、儒、释三教合一,作《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这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藏病症组方用药规律之书。
它承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入体用之哲学概念,以体代表阴,用代表阳,同时又增入“化”之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有机之融合,使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确立了方、药使用的五行互含体制。
此著作是他一生绝高之文字,为万世不移的处方轨范。
绘制了《汤液经法图》,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破解了圣贤制方之奥秘。
学习《辅行诀》,首先要使用五藏辨证法;其次要明白体、用、化的概念;第三要知道补、泻的真正含义;第四要明药性,即五行五味互含原理;第五,了解经方的制方原理;第六,参悟汤液经法图;第七,了解金石之药;第八,六合辨证法。
另外,书中除了经方,还有一些道家、神仙家等的方子,虽不符合经方的一般原理,然其效如神,自有个中之道。
如四神方,六神方,十二神方等等。
对于此类方药,既言“神方”,就不是我们一般人(修行得道之人除外)可以理解的!如果能正确使用就可以了,万不可妄测神意,按经方原理去理解方意和药性,更不能按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去解读,曲解神(圣)意,误已误人!《汉书·艺文志》当中讲,医学有四大家:医经家、经方家、神仙家、房中术家。
《伤寒杂病论》是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完美的结合,《辅行诀》中涉猎更为广泛。
一、五藏辨证法依五行理论,五行对应人之五藏,以五藏统治人之身体(身体各部位、经络分属五藏),故五藏辨证法,可辨所有病症。
仲景之前的古中医,没有六经辨证,多用五藏辨证法。
中医传承之发展,先后有了八纲辨证,五藏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疾病,而使用相应的辨证法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
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桃花汤方证新辨与临床应用
1412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23,Vol.16,No.7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专项(Z19110000661902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1⁃5)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传龙(博士研究生)],国际医疗部(庞博)作者简介:张传龙(1994-),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㊂E⁃mail:zcl163yxzh@通信作者:庞博(1983-),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㊂E⁃mail:drpangbo@桃花汤方证新辨与临床应用张传龙 庞博【摘要】 桃花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治疗 下利,便脓血”之经典名方㊂后世医家对于桃花汤证的病机,有持 下焦不约”者,有持 火热”之端者,有主以 阴寒” 湿寒” 肠寒”者,更有认为 气滞血瘀”者等等,然以上诸说均有难以释通之处㊂ 下焦不约”之说难释小便不利, 火热”之说难释方中无寒凉之药, 诸寒”之说难释便血等㊂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第306条条文中 二三日至四五日”与 便脓血”的深入辨析,以 脓”是否由热所致与 二三日至四五日”是否为虚词为切入点,回归张仲景原文,指出 二三日至四五日”非虚词代指阳明太阴之别,是 太阴受病”, 脓”非 肉腐之脓”,为 痰湿粘液”㊂最终总结出桃花汤证实质为在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因此桃花汤中赤石脂㊁干姜与粳米三者治本重在温脾,治标重在止利㊂检索现代研究与名家经验,综述目前桃花汤临床应用,为参悟张仲景用甘药㊁温药治疗 便脓血”之法提供依据,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㊂【关键词】 桃花汤; 伤寒杂病论; 便脓血; 脾受病; 张仲景【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7.024 桃花汤始见于‘伤寒论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306条云: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307条云: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2]曰: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桃花汤作为一首‘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出现过的方剂,后世医家对其方证病机进行过不同的阐述㊂然争议颇多,诸家观点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众说纷纭㊂本文通过对桃花汤证相关的古现代文献梳理,对诸家之说提出疑问㊂以 少阴病”冠首切入,对306条条文中 二三日至四五日”与 便脓血”进行深入分析,尝试探讨最符合张仲景本意的解释,以期为桃花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㊂1 桃花汤证诸家之论对于桃花汤证的病机,在诸医家之中有持 下焦不约”者,有持 火热”之端者,有主以 阴寒” 湿寒” 肠寒”者,更有认为 气滞血瘀” 下致脓血”者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㊂以下对于桃花汤方证的诸家代表性学说进行汇总,并提出存在疑问之处㊂1.1 下焦不约”之说难释小便不利‘注解伤寒论“[3]载: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㊂与桃花汤,固下散寒㊂”‘伤寒活人指掌图㊃指掌图“[4]释: 脓为陈积,血为新积,故协热者谓之肠垢,协寒者谓之下焦不约㊂热则当清其肠,寒则当固其下也㊂”可见成无己与吴恕将桃花汤证与208条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比较,而认为桃花汤证便脓血之机为下焦不约㊂然下焦不约为何小便不利,其说尚有不通之处㊂1.2 火热”之说难释方中无寒凉之药喻嘉言先生[5]曰: 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症,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烁,火热克伐大肠,故下利㊁便脓血也㊂”‘伤寒来苏集㊃桃花汤“[6]言: 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 土得其令,则火退位也㊂”然若为传经热邪方中为何无一味寒凉之药?肾水为火所克,津液当不足却为何下利不止?1.3 诸寒”之说难释便血‘伤寒溯源集“[7]: 桃花汤 盖所以治阴寒虚滑之剂也㊂”虽柯琴认识到该方为培土之剂,但培土以制火的解释过于牵强㊂彭子益先生[8]认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㊁腹痛㊁小便不利,此因火败而病湿寒㊂”‘伤寒论译释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9]云: 本条是属于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㊂”大塚敬节先生在‘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㊃少阴病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13篇“[10]中亦解说桃花汤证为 虚寒下利”㊂李克绍先生于‘伤寒解惑论“[11]中认为桃花汤证为 寒湿郁滞在小肠”㊂无论 阴寒” 湿寒” 肠寒”,可见上述医家均认为,桃花汤证的病机为 寒”㊂然少阴病下焦虚有寒当 小便色白”,为何会出现小便不利?阴寒虚滑㊁病湿寒㊁肠胃虚寒为何会便血?1.4 其他医家之说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12]中解释此 脓”为 肠道气机失调,气滞血瘀,瘀血与肠道中秽浊之气相博,血败肉腐而化为脓”,仅释义 便脓血”一证,而未明析他证,令人云雾不清㊂毕虹博等[13]认为桃花汤证为少阴病寒化重证, 便脓血”为少阴病而强用攻下法,故致血从下出而形成㊂苦寒下法确有损伤脾胃之祸,然张仲景关于 下法”为何只字未提? 2 桃花汤证条文析疑2.1 析 二三日至四五日”2.1.1 日数非虚词,代指阳明太阴之别 ‘伤寒杂病论“中的日数极易被忽视,历代常以此为虚词㊂少阴病篇共计有45条条文,其中涉及日数的条文即有14条,可见张仲景对日数的重视㊂320条中 口燥咽干者”一话,点明了 传”的事实㊂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㊂”乃张仲景用日数提示病已传至阳明,而予以大承气汤急下㊂ 二三日至四五日”更非虚词,用日数代指阳明太阴之别㊂2.1.2 二三日至四五日”太阴受病 ‘素问㊃热病论篇“中言: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㊂”‘伤寒论㊃伤寒例“中亦言: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㊂”此时为太阴脾受病之时,‘伤寒论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384条: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㊂”四五日病至阴经上,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故而才有308条云: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㊂”可刺的原因为防止疾病往更深处传变㊂此外,此时为脾受病,刺肝经 期门”之穴亦可奏泻肝扶脾之效㊂关于桃花汤之命名,亦有深意㊂桃花于春季开放,取春和日丽之意[6],肝木柔和,则脾土不受克犯㊂与传统认知中 寒邪内入,脾肾阳衰”不同[14],桃花汤证的病机中并不存在 外邪”,更不单纯是 脾肾阳衰”㊂其实质是在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是脾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㊂‘灵枢㊃经脉第十“载: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㊂”可见, 脾受病”既会出现腹痛,下利,又可出现小便不利,与桃花汤证契合㊂2.2 析 脓”2.2.1 脓”是否由热所致 下利,便脓血”作为桃花汤的主症,其病机颇受争议㊂诸多医家皆因无法认识 脓血”本质,而未能得张仲景之要㊂纵观‘伤寒杂病论“一书, 脓血”一词共计出现19处,有 吐脓血” 便脓血” 圊脓血”与 唾脓血”之不同㊂‘伤寒论字词句大辞典“[15]中解释脓血为: 脓与血相夹杂并见 其证机是邪热与血相搏相结,血为热所灼腐而为痈脓㊂”‘血证论㊃便脓“[16]言: 内痈 在下焦者,或少腹痈㊁小肠痈㊁胁痈㊁肝痈,脓血均从大便泻出㊂”可见,在传统的认知中, 脓血”中的 脓”与 痈”关系密切,而常因 热”所致㊂然而在桃花汤证中 便脓血”是否由 热”所致?2.2.2 脓”非由热所致之 肉腐之脓” 如若是热,当应用白头翁汤之类的方剂㊂桃花汤证出现在‘伤寒论“中少阴病篇,冠首 少阴病”即提示我们患者的机体处于阴阳俱虚状态㊂众所周知,少阴病治疗大法为温煦之法,是 少火生气”缓和的温煦,而非 壮火食气”㊂温煦者,即温而不散也㊂在张仲景的意识中, 少阴病”三字即代表着 脉微细,但欲寐”㊂此时唯有用温煦之法治疗,使脉象慢慢鼓动,由尺脉开始恢复,逐渐延展至寸脉,才能达到脉 微续者生”㊂‘灵枢㊃痈疽“载: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㊂”‘灵枢㊃玉版“亦云: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㊂”从此两条来看, 脓”的产生必须依靠 热”的力量㊂然而在 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大背景中,难以生 热”㊂因此,桃花汤证的 脓”并非传统认知中 肉腐之脓”㊂正如‘温病条辨㊃第二十二条“记载[16]: 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㊂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指出桃花汤证的 下利,便脓血”为 热撤里虚”,并非有热㊂2.2.3 脓”为 痰湿粘液” 对于桃花汤证中的 脓”,笔者认为是有形之 痰湿粘液”㊂‘释名“载: 脓,醲也,汁醲厚也㊂”脾的生理功能之一为运化水谷, 脾受病”谷运化异常则而见水谷不分,出现 下利” 小便不利”㊂ 脾受病”水运化异常而酿生 痰湿”,积聚不化可形成具有重㊁浊㊁黏㊁滞为主要特征的似胶似涕之物,与白头翁汤由热所致色赤之 赤脓”不同,桃花汤证之 脓”为 白脓”㊂‘薛立斋医学全书“[18]云: 心主血,肝藏血,而其统在血㊂”唐容川[16]更言: 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㊂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㊂”是故脾为至阴,络脉不固而统摄无权, 脾受病”可见 血内溢则后血”之症,与 湿浊粘液”一同排出而形成 脓血便”㊂正如‘诸病源候论㊃脓血痢侯“中所言: 诊其脾脉微涩者,为内溃,多下血脓㊂”3 桃花汤证方药分析3.1 治本重在温脾‘伤寒杂病论“中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㊂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㊂若一服愈,余勿服㊂”‘绛雪园古方选注“[20]云: 夫脾既寒矣,肠既泻矣㊂”若要止泻,先应温脾,适其寒温,则脾可活矣㊂‘医学衷中参西录㊃少阴病桃花汤证“[21]言: 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㊂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澼下脓血㊂”故赤石脂之功重在温脾,现代药理学证实,赤石脂既可止血㊁抗炎,又可止泻㊁保护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吸附作用[22]㊂‘神农本草经“[23]记载干姜: 味辛,温㊂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㊂”指出干姜1414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既可止血,亦可主治肠澼㊁下利㊂干姜仅用一两,乃因为此证发于少阴病基础之上,如李东垣所言: 多用能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㊂”少阴病最忌壮火㊂‘长沙药解“[24]中言: 粳米,味甘,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㊂”由此可以看出,赤石脂㊁干姜与粳米三者的主要功能均为 脾”营造 温”的大环境,进而促进脾功能的恢复,使运化正常㊁统摄有权㊁痰湿不生,可窥张仲景用药之考究㊂3.2 治标重在止利桃花汤方中赤石脂一半用以煎汤服,一半为末服,乃因筛末服下可令药物粘附于消化系统之膜,而奏迅速止泻之效㊂现代研究表明,桃花汤进入患者的肠道内后,会形成硅酸盐和水合氧化铝,吸附有害物质[25]㊂可见赤石脂之用既可温脾以治本,又可快速止泻以治标,且可吸附 痰湿粘液”(脓)㊂‘医学举要㊃卷一“[26]中指出: 干姜粳米辛甘相得,取其守中,治下利不止,便脓血者㊂”干姜配伍粳米重在治下利与便脓血㊂粳米止泻之功,现代研究亦有明证,杨丽萍等[27]发现粳米米汤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为止泻之关键㊂此外,应用赤石脂㊁石膏等均为矿石类药物,加用粳米可保护消化器官的黏膜[28],且可改善汤药的口感㊂张仲景用心良苦,不可不察㊂方后注中 若一服愈,余勿服”乃提醒医者,此方为治标之剂,应用宜中病即止㊂笔者认为判断桃花汤是否已达药效,应以 利止”为准㊂此时治疗当转遵 缓则治其本”,辨证选用健脾补虚之方㊂4 桃花汤证临床应用时代的发展与医学理论的完善,使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基于上述对桃花汤的论述,笔者认为对于机体处于阴阳俱虚状态下,而出现的腹痛㊁腹泻㊁便脓血㊁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患者,均可以选用桃花汤 救其标”㊂朴炳奎全国名中医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腹痛㊁腹泻㊁便血等症状方面颇有心得,常处方以白术㊁山药㊁枳壳㊁益智仁[29]㊂虽未以桃花汤方之药,而用以桃花汤方健脾之法㊂正如冉雪峰所言, 法之方无穷,方之法有尽㊂”中医药对于放疗㊁化疗等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式的 毒性”具有制约作用,在治疗放射性肠炎㊁化疗相关性腹泻出现的腹痛㊁腹泻㊁便血等症状时,亦是重在益气健脾和中,扶正消积[30]㊂冉雪峰[31]先生以此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确切㊂邱复亮[32]用桃花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周全荣[33]用该方治疗重型菌痢,临床均取得良好疗效㊂现代药理证明桃花汤具有调节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而抑制了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克罗恩病的功效[34]㊂何雅芬等[25]应用桃花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证实桃花汤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和腹泻,且可清除肠道黏膜上的病变斑块㊂陆渊雷[35]认为此方为治疗肠出血之效方㊂此外,妇女功能性子宫出现也有较好疗效,张宽智[36]曾报道桃花汤可以治疗妇人月经淋漓不断之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服用汤剂6剂即愈㊂5 结语本文通过辨析经典名方桃花汤方证的证㊁方㊁治,提出该方乃少阴病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其症状均因脾伤而见㊂该方对于现代消化系统慢性炎症㊁肿瘤和息肉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㊂经典方剂最经典之处,非于方药,而经典于法㊂对于经典的传承非仅为方药之传,更多时候应从纷杂的处方中窥探经典辨治之法㊂诸多医家忽视桃花汤证冠首以 少阴病”,而终未能得张仲景之要㊂脱离辨病单纯辨证论治难免存在片面性,辨证论治虽不可取代,但亦不该过度夸大㊂如若仅盯着 下利,便脓血”的症状,临床极易误诊误治㊂疾病谱的更替更加提醒吾辈同道,遵前贤 治病之法”,而非只顾前贤 所载之证”,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经典与名方对临床的指导作用㊂参考文献[1] 汉㊃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汉㊃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宋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 元㊃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 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 清㊃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 清㊃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 清㊃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 日㊃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2]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毕虹博,张国骏.‘伤寒论“第306条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133⁃1134.[14]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 王付.伤寒论字词句大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6] 清㊃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7] 清㊃吴塘.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7(4):1⁃8.[19] 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 清㊃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22] 孙文君,周灵君,丁安伟.矿物药赤石脂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38(11):39⁃41.[23] 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4] 清㊃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15[25] 何雅芬,汤涛.桃花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肠镜病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6):2660⁃2662.[26] 清㊃徐玉台.医学举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7] 杨丽萍,胡瑶,苏芯,等.粳米米汤止泻物质基础及其机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5):559⁃562. [28] 王宏凯.伤寒论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9] 张孝刚,胡帅航,田培裕.朴炳奎治疗肿瘤常用药组探析[J].中医杂志,2021,62(16):1395⁃1399.[30] 黄飞华,徐建锋.健脾补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替吉奥辅助化疗相关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443⁃1445.[31] 冉雪峰.加减桃花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J].中国乡村医生,2000,16(4):39.[32] 邱复亮.桃花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2):113.[33] 周全荣.桃花汤治疗重型菌痢1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S1):76.[34] 孔鹏飞,魏先鹏,唐学贵.桃花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对克罗恩病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4):54⁃59.[35]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6] 张宽智.桃花汤在妇科临证的运用[J].中医杂志,1986,32(7):66.(收稿日期:2022⁃07⁃08)(本文编辑:王馨瑶)。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四、热证45
五、虚证49
六、结胸证60
七、脏结证64
八、痞证65
九、痞证类证69
十、欲愈候70
十一、火逆证71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73
二、阳明病的病位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73
四、阳明生理73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73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74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14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4
一、太阳病提纲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19
第二节太阳病证20
一、太阳经证20
二、太阳腑证3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43
一、变证治则43
二、辨寒热真假44
一、太阴脏虚寒证108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108
三、太阴中风证110
四、太阴发黄证110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111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2
概说112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112
二、少阴病的病位112
三、少阴病的成因112
四、少阴的生理112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112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3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113
一、少阴病提纲11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14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5
第二节少阴病证115证121
四、少阴咽痛证122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124
一、少阴兼太阳证124
二、少阴兼燥实证125
第四节少阴病预后126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古代中医学经典
温病学
吴又可《瘟疫论》
临 床
薛 雪《湿热病篇》
基
(明清时期)
叶天士《温热论》
础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4
第四页,共41页。
课程体系的沿革
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黄帝针经》 (先秦)三世医学 《素女脉诀》
《神农本草经》
(汉)医经学派 (汉)经方学派
5
第五页,共41页。
《内经》论的是医道,是医学的规范,是学医 者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医学道理,故称之为“经”。
12
第十二页,共41页。
素问:
“问”:是一种写作体例。一问一答的形式。
“素”:包涵宇宙、自然万物、人体生命形成的 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 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
《素问》
13
第十三页,共41页。
灵枢: 原名《九卷》、《针经》。是唐代医家王冰据道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女
婴儿方》、
、《神农黄帝食禁》。
6
第六页,共41页。
《黄帝内经》的成书:
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
非一人一时之作,上至春秋战国,晚至西汉,最终成书于
西汉,
。(公元前32年左右)
7
第七页,共41页。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0
第三十页,共41页。
“可与不可”诸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
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从“痉”字看陈世杰对《金匮玉函经》的补亡灭误
从“痉”字看陈世杰对《金匮玉函经》的补亡灭误作者:赵怀舟贾颖李茂如《金匮玉函经》八卷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别本,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孙奇、林亿等校定完成后呈送朝廷,雕版印行。
南北宋之际的医家虽然有所研习,但其流传却远较治平二年校讫的宋本《伤寒论》稀微。
宋金之际聊摄成无己(约1063~1156年)在《注解伤寒论》中曾多次引用《金匮玉函经》(其书每将《金匮玉函经》省称作《金匮玉函》或《玉函》)之文。
本文所用《注解伤寒论》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金匮玉函经》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清·何义门鉴定藏本,并参考1988年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编集燎原书店发行的清·陈世杰本《金匮玉函经》。
现将《注解伤寒论》中所引《金匮玉函经》之文依次详列如下:(1)《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2)《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二《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
(3)《注解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4)《注解伤寒论》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5)《注解伤寒论》卷七《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从痉字看陈世杰对《金匮玉函经》的补亡灭误(精)
从痉字看陈世杰对《金匮玉函经》的补亡灭误关键词:金匮玉函经;补亡灭误;陈世杰;正字通;痉《金匮玉函经》八卷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别本,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孙奇、林亿等校定完成后呈送朝廷,雕版印行。
南北宋之际的医家虽然有所研习,但其流传却远较治平二年校讫的宋本《伤寒论》稀微。
宋金之际聊摄成无己(约1063~1156年)在《注解伤寒论》中曾多次引用《金匮玉函经》(其书每将《金匮玉函经》省称作《金匮玉函》或《玉函》)之文。
本文所用《注解伤寒论》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金匮玉函经》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清.何义门鉴定藏本,并参考1988年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编集燎原书店发行的清.陈世杰本《金匮玉函经》。
现将《注解伤寒论》中所引《金匮玉函经》之文依次详列如下:(1)《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2)《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二《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
(3)《注解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4)《注解伤寒论》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
”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5)《注解伤寒论》卷七《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八-辨霍乱病脉证并治ppt课件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
• 【解析】
其脉当浮
伤 寒
见于霍 本是霍乱
其脉微涩 乱剧烈
霍乱兼表证
吐利后 今是伤寒
伤 却四五日 至陰經上
寒
邪轉入三阴
必利
才会出现 呕吐泻利
嘔吐 本
下利
霍乱病
不可治也 不可按 伤寒治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
• 第二段
霍乱 吐利 过后
欲似大便而反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 中满霍乱吐下”;
• 《灵枢·经脉篇》:“足太阴厥气上逆,则 霍乱”;
• 《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 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 《伤寒论》继承《内经》的理论体系,列霍 乱病专篇,创立了霍乱病辨证论治的方法, 但略于对该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
• 【原文】 384 •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
却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 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 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鞕,鞕 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 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 不屬陽明也。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 二、霍乱极期脱液亡阳证 • 【原文】 388 •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
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 【提要】辨霍乱吐利汗出亡阳的证治。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 【解析】
因机: 霍乱表里同病,脱液亡阳
证候
發熱惡寒 邪气束表
吐利
暴吐暴利 吐利俱作
阴 液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
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
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注释翻译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这就叫霍乱。
问: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畏寒、呕吐腹泻并作,这是什么病?答:这叫霍乱。
霍乱的呕吐腹泻是自内而发,故初起与表证同时出现,并且在呕吐腹泻停止后还有头痛、畏寒、发热等表证存在。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方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方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霍乱并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382]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383]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①,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下利後當便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384]
惡寒脈微一作緩而復利,利止亡血②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385]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③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6]
五苓散方
豬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澤瀉一兩六銖上五味,為散,更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湯加減法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术各三兩
上四味,擣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④者,腎氣動也,去术,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术,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术;悸者,加茯苓三兩;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⑤,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⑥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⑦之。
[387]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⑧,手足逆冷者,四逆湯主之。
[388]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兩。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榖,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389]
吐已下斷⑨,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猪膽汁湯主之。
[390]
吐利發汗,脈平⑩,小煩⑪者,以新虛⑫不勝榖氣⑬故也。
[391]
【名词解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骤,挥霍撩乱的意思,是一种发病急卒,吐泻交作的病证。
②亡血:这里作“亡津液”解。
③热多:即发热明显。
与下文“寒多”相比较而言,并非后世所说的热霍乱。
④脐上筑: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筑,捣击。
《文·木部》:“筑,捣也。
”
⑤食顷:即一食顷。
参见阳明病篇233条。
⑥消息:斟酌的意思。
⑦小和:犹微和。
⑧拘急:即拘挛劲急。
⑨吐已下断:即吐利停止之意。
已,停止。
断,断绝。
⑩脉平:脉搏和如平人一样。
⑪小烦:略觉烦闷。
⑫新虚:指病后初愈,胃气尚虚。
新,新进,刚刚。
⑬谷气:这里指食物。
【原文析义】
本节主要论述霍乱病的脉证特点、预后转归、与伤寒的主要鉴别,以及霍乱的辨证论治。
值得注意的是,本节中的“霍乱”是中医概念的霍乱,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霍乱之间有异同点。
《伤寒论》中的霍乱以吐利交作为主症,包括多种急性肠胃疾病,如食物中毒、肠胃型感冒等,不是现代医学所称的霍乱。
现代医学所讲的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传染性疾病。
霍乱以卒然发生上吐下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霍有迅速、急骤、卒然之意;乱即逆乱。
因其病起于顷刻之间,胃肠功能反常,阴阳逆乱,故名之。
由此霍乱以吐利为主症,因其与感受外邪有关,故吐利同时可能兼有发热、恶寒、头痛及身疼的表证之形,但以里证吐利为主;吐利后又可能出现发热,为里气虽和而表证未解。
基中以表里证同见者最易与伤寒相混淆,须注意鉴别。
霍乱病的证治,根据不现表现可分为:霍乱兼表又内挟水气者,其证状特点以发热明显,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为主要见症,治当宣通卫阳,健脾利水,方宜五苓散;若霍乱为中焦阳虚,寒湿内盛,恶寒明显而不欲饮水者,治当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方宜理中丸(汤);若霍乱证为阳虚阴盛,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厥逆或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治当急救其里,方宜四逆汤。
但如利反止而脉微欲绝者,则治当回阳救逆,益阴和阳,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若霍乱吐利已止,里和而表不解者,可用桂枝汤小和其外;若诸症初愈,病体初复而略有烦闷之状,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当节其饮食而调养之,以防“不用谷气”。
根据理中丸(汤)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现代临床多将其加减化裁后,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
如胃炎、胃肠溃疡病、慢性肠炎等证属脾胃虚寒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属肺脾两虚者,以及小儿慢惊风、多寐证属脾气虚寒者,均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