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微课设计

合集下载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通过图示和简单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4.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水的物理性质。

3.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课件。

2.模拟水循环的道具:水、锅、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塑料袋等。

3.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循环现象,如水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然后水蒸气从水壶中升起,冷凝在窗户玻璃上形成水滴等。

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从地表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到地下水和河流的循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3.水的物理性质(15分钟)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密度、凝固点和沸点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循环的关系。

4.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30分钟)分为蒸发器、云、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蒸发器的学生用锅加热水让水蒸发,云的学生用蒸发器中冒出的水蒸气将塑料袋蒸气蒙上形成云,降雨的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滴洒向地面,地下水的学生用水杯模拟地下水过程,河流的学生用容器装满水并用手指表示河流的流动。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别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整个水循环的过程。

六、课后延伸:1.带孩子去实地观察水循环现象,如去湖边观察水的蒸发和降雨等。

2.给孩子提供绘本和科普读物,深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让孩子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验证水的蒸发、凝固和沸腾等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4.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循环的流程;2.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2.物理模型;3.PPT教学课件;4.实物实验装置。

五、教学过程:1.开始阶段(10分钟)(1)出示PPT课件,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的;(2)引入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主体阶段(40分钟)(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展示物理模型,模拟水循环流程,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3)进行实物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讲解水循环的应用,例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实际应用场景。

3.总结阶段(10分钟)(1)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理解;(2)展现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认知和体会;(3)总结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相关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答题等,评估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点和认识水循环的能力。

七、教学扩展:1.分组进行水循环的实地采集工作,针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探究水循环机制;2.参观当地的水厂、水利工程等,了解水循环在实践中的应用;3.撰写水循环的小论文,探究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水循环初中教案

水循环初中教案

水循环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对地球的影响。

3. 能够解释水循环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水循环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循环是什么吗?”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对水循环产生兴趣。

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

2. 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解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三、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对地球的影响(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水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包括维持地球水资源、调节气候、形成地貌等。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水循环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如雨林、沙漠和冰川等。

四、水循环的模拟实验(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水循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和问题。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并回答问题:“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参加节水活动、参观水库等。

2. 让学生进行水循环相关的课题研究,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水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免费教案往往内容相对比较贫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自由落体运动。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关系。

2. 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巩固为辅。

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组合作,口头报告和实验等不同形式来帮助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1. 概念: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资源无限再生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水循环再生的现象。

2. 环节:水循环包括:水汽上升、成云、下降、降水、流进地面、蒸发、流进河流、冬季积雪。

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水的循使得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水循环对植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支撑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2. 维持气候平衡:水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汽进入到大气中,随着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影响着空气的湿度。

三、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 生活用水:人类对于水的消耗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饮水,烹饪食物,农业生产,甚至工业生产。

2. 预防自然灾害:快速的大雨、干旱等灾害在水循环过程中被追溯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起了人类对防灾抗灾的认识。

四、水循环中的作用1. 运用营养物:地球上70%是水,洁净的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同时优质的水是人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生成药物:人类生产药物一直依赖着水,水循环使得人类从地球上获取清净的水,并将之转化为对于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

五、实验部分在实验中模拟出一部分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水循环原理。

利用水、制作小型模拟水循环。

让学生体验手动操作和亲身体会,以增强学生对于水循环原理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部分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倡导周边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和植树造林等。

(需上交心得体会)2. 提出科学问题,即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哪些水循环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用文字来描述你对于解决方案的理解。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认识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水的三态转化;3.降水和蒸发的关系;4.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2.让学生集体讨论,并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Step 2:学习新知识1.教师给学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配以图片或示意图进行说明。

2.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水的三态转化,即液态水的蒸发变成气态水蒸汽,蒸汽在空气中冷却后变成液态水再下降成雨水。

3.教师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词汇和概念。

Step 3:巩固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环节,并用手绘图片或模型进行展示。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解释所展示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3.其他学生针对展示内容提问并给予评价。

Step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归纳:1.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关键词汇。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点评。

Step 5:课堂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了关键词汇和概念。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巩固和检查了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思考和成长。

水的循环与利用的课程设计

水的循环与利用的课程设计

水的循环与利用的课程设计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循环和有效利用,我们设计了以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1. 导入(引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精美的图片或者采用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水的循环和利用的兴趣。

可以介绍水的重要性,以及如果没有水会对生活和环境造成何种影响。

2. 水的循环(课堂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讲解,教授学生水的循环过程。

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讲解重点包括蒸发、凝华、降水、融化、渗透、地下水和河流等概念。

同时,通过实例和图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3.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至少三种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法,并进行解释和展示。

可以指导学生从节约用水、雨水收集、水的再利用、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张海报,图文并茂地呈现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 实地考察(水资源管理机构/水处理厂):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或水处理厂,让学生亲眼目睹水资源管理和水处理的实际情况。

学生可以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来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促进他们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认识。

5. 做一个小实验(水循环模拟):在课堂上进行一个简单的水循环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可以将水加热到沸腾,观察水蒸气的生成、凝华过程,进而观察水滴的形成和降落。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

6. 总结与展示:邀请每个小组将他们设计的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在展示之后,进行总结,回顾课程设计的重点,并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和利用的理解。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普通是有阅历的老师写得简略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按照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堆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您的阅读,下列是我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盼望能帮忙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互相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态的演变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控制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暗示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暗示图来比拟表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别及形成缘由;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互相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外表有千奇百怪、丰盛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如今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向来处于不断的改变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改变,有哪些实例可表明地球外表发生过“沧海桑田〞的改变呢?【学生研究答复】略。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导言:水是生命之源,而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

了解水循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本文将针对水循环的特点以及相关环境问题,设计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一、水循环的概念介绍(15分钟)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水循环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运动,包括蒸发、凝结、降雨等过程。

同时,带领学生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解析(3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雨、入渗和径流等环节。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实例和动画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

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环境条件下水循环的差异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35分钟)在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比如,浇水过度会导致土壤流失,雨水的酸化会对生物造成伤害等。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不同环境问题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实践活动:观察降雨过程(40分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观察降雨过程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开放场地,使用透明容器收集雨水,并观察雨水的蒸发、凝结和入渗等过程。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水循环的动态变化,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展开自由发言,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实践中。

最后,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对水循环的学习和关注,共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

结语: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环境问题,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学生能够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关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讲授新课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教师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出主要的环节。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绘制的示意图,并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强调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水循环的类型教师讲解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范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三种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差异,并举例说明。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提出问题: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包括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调节全球热量平衡等。

3、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师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和概况。

学生分组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了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利弊。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角色扮演:假如我是一滴水学生选择扮演水循环中的一滴水,描述自己在水循环中的经历和感受。

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

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

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水循环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讨论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水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师讲解: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作业:1. 学生绘制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第二章:降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降水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降水的类型:雨、雪、雾、露。

2. 解释降水形成的原因:水蒸气凝结和凝固。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介绍降水类型和形成原因。

2.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记录学校所在地区的降水现象。

作业:第三章:地表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水的形式和分布。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地表水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地表水的形式:河流、湖泊、沼泽。

2. 讨论地表水的分布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介绍地表水的形式和分布。

2. 实地考察:学生参观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沼泽,观察并记录地表水的特点。

作业:第四章:蒸发和蒸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蒸发和蒸腾的概念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蒸发和蒸腾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蒸发和蒸腾的定义和过程。

2. 讨论蒸发和蒸腾对水循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介绍蒸发和蒸腾的概念和过程。

2.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记录学校所在地区的蒸发和蒸腾现象。

作业:第五章:水循环的模型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模型制作方法和过程。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水循环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材料。

2. 讨论模型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介绍水循环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材料。

2. 团队协作:学生分组制作水循环模型,并进行展示和解释。

初中地理微课教案

初中地理微课教案

初中地理微课教案《认识地球之水循环》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能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不断转换,并在地表和地下流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和冰雪升华。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等产生重要影响,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壮观水景,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的动态变化。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在微课中,以动画形式呈现水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含义。

3. 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通过微课视频,详细介绍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循环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4.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实际案例,如干旱、洪涝等灾害,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 互动环节:观看微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水循环的认识。

6. 总结与反思:微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水资源,维护水循环的平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水循环的概念和主要环节。

2. 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3. 学生对水循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互动环节。

六、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制作精美的水循环动画视频。

2. 图片素材:地球上的水体景观图片。

3. 案例资料:干旱、洪涝等灾害案例。

七、教学建议1. 微课观看前,学生可以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探索自然奇观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探索自然奇观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探索自然奇观水循环的课程设计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而水循环是地球上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过程之一。

因此,对于水循环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科学兴趣至关重要。

本课程设计将带领学生们探索水循环的奇妙过程,通过实践和观察,让他们对自然奇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水循环的各个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

3. 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 通过简单直观的例子解释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

- 利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水循环的图示和动态模拟。

2. 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在水循环中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将一盆水放在教室中央,观察并记录水的蒸发过程。

- 凝结:在水循环中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水蒸气冷却后凝结成水珠。

- 降水:将蒸发的水蒸气凝结成云并形成降水的过程。

观察不同类型的云朵并讨论降水的形式。

- 流动:讨论降水后水如何在地球上流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并展示相关地图和图表。

3. 水循环与地球生态系统- 通过教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

- 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水循环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撰写报告。

4. 水循环与人类生活- 探讨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 讲解水循环与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估1. 日常观察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2. 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撰写水循环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报告,并进行表达和展示。

3. 讨论和问答: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于水循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和材料1. 幻灯片展示和视频资料。

2. 实验装置和材料,如盛水容器、加热装置、温度计等。

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

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

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第一篇: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水体以及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总结归纳能力也弱。

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重点难点重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难点:三种循环类型与实际的联系与应用。

(4)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名篇《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水循环的知识中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1、知识储备(1)从存在形势看:认识地球上的水体分为固、液、气三态且能互相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从空间分布看:水体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最多。

(3)陆地水又分为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冰川水。

2、水循环的定义与类型定义: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生动直观(1)海陆间大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其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海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其主要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

(3)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

【课堂练习】(1)请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

天上来”和“奔流入海”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中的()环节和()环节。

不复回”的说法是()。

(填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黄河参与()循环。

(2)据水循环示意简图回答问题:(图略)水量最大的是(),水量最小的是()。

海陆间大循环主要发生在我国的(),陆地内循环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