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岳麓版历史选修3第5单元 第20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一)教法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
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
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3、(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
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仁:“立国
体 西
之道,尚礼 用
义不尚权谋,
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 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 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 勤远略。”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 技艺。”
【思路引导 】
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你 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 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请回答: (1)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道路上有何相同点 和不同点? (2)郑观应对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 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探究二:近代思想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
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
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 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6、(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 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性命之学以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4页)-文档资料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的活动;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和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难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链接】所谓中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谓西学,是指以近代科技为主的西方文化。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通常是指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中,欧美等地文化的传入。
近代西学东渐的整体特点: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相结合【学法指导】利用学科自习,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完成“A、B类”部分。
认真研究探究问题,依据课本和参考资料,在学案上可列一列要点,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学习过程】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A级了解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B级【背诵内容】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教案(4页)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课时)讲课人:王彦备课准备一.备教材课标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解读:1.教学目标:(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维新思想难点:对“体”、“用”的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注重对历史史料的运用和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教具:PPT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学案。
教学方法:探究式问题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看学案预习(5分钟)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逐步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探索和研究西学的历程。
破题:什么是西学东渐?(用课件显示其含义让学生读)推出新课:一、开眼看世界(板书)(用提问与对话的方式)1、什么是“开眼看世界”?原来是怎么看世界的?即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原来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落后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
2.为什么会“开眼看世界”了呢?(背景和目的)(课件演示,板书)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军事上: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经济上:走私鸦片,输入商品文化上: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西学传入)B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3.评价:“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 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 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 近代的思想主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名师点拨:“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
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 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 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 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 实践。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近“现代中
国的先进思想”]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4.实践及影响:洋务派继承了“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 为旗号,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
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
步、国防近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三、维新思潮 1.产生原因 (1)中法战争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改 君主立宪 良政治、实行____________制度的要求。
(2)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栏目 导引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1)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设计以人物为导向、以史料比较进行教学,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
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选取不同角度的材料,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来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史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迈进的。
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严复分别设计了几个大小标题:一、两面的林则徐: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2、你不熟悉的林则徐;二、不一样的李鸿章:1、先进的李鸿章,2、传统的李鸿章;三、变法的严复:1、强烈救世的严复,2、无奈的严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以史料为媒介,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悟和体验历史的精彩,做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多角度选用史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难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言: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宽容》序言节选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
但是守旧老人却厉声喝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以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②一批先进中国人倡导“经世致用”,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人物①林则徐:a.地位: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主要作为:设立译馆,翻译报刊、书籍。
他命人翻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一书。
②魏源:根据《四洲志》,写成《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影响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新”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主张()。
A.“师夷”B.“制夷”C.强国D.关心时局点拨:“师夷”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与当时的“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等主流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A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之争)(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表现①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②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即主张学习西方。
(3)影响: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洋务派和顽固派主张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主张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
洋务派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
而顽固派则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3页)-文档资料
第20课西学东渐备课准备备教材:课标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课标,本课要讲明白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西学东渐的历程,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二是维新思想,它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
教材解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备学生:本课内容,在必修(Ⅰ)和(Ⅱ)中都有所涉及,所以学生们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在老师引导下,能够较容易的得出自己的结论。
所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深入地讲解。
教学目标设计1、能够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2、复述“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本质,并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对“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3、从课本的论述提炼出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能够总结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几个阶段,及每阶段的特点。
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体用之争、维新思潮教学难点:对“体”、“用”的理解教具 PPT多媒体授课方法问题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破题:什么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明末清初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美文化向中国的传播。
这段时期内,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经历了物质、制度到思想文化三个层次。
推进新课: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是什么意思?突破“天朝上国”的旧观念,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
2、为什么会“开眼看世界”?背景:受鸦片战争坚船利炮的冲击3、哪些人“开眼”了?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凭什么说是“第一人”?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指的什么?4、“开眼看世界”如何评价?评价:a、开启近代学习西方的潮流b、仅限于少数人行为c、停留在学习军事层面(过渡)随着西学推广和对西学的了解不断深入,在如何对待西学的态度上,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论。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5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概念阐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 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评价 (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批判专制君权 、宗法等级制度
《变法通议》
宣传了维新思 想 宣传了维新思 想 系统地将近代
谭嗣同
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进 化论
《仁学》
严复
《 天演论 》 西 方 文 化 介 绍 到中国
(3)影响:它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双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 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等方面。 (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 (4)影响 ①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易混辨析]
抵抗派与洋务派
抵抗派与洋务派都主张“师夷长技”,但二者之间在学习的目的、内容 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其 目的是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镇压太平天 国运动,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 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 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康有为为什么把自己的态度
②本质意图
不同:①结 果
康 有为 《新学伪经考》
②社会背景
《孔子改制考》
维新思想:
宗教改革:
经济:甲午战争后, 经济:资本主义处于手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工工场时期。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有
力量弱小。
所增强。
思想:儒学占主导, 思想:文艺复兴传播了 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人文主义,解放思想。
2、中体西用的含义、评价 3、实践、结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以封建制度、礼教作为国家根本。
“西用”——以西方先进科技作为工具。
•体用之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倭仁( 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
民资短 暂春天
3、基础知识
要求:掌握每一个细化的知识点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局限:
进步:
《海国图志 》部分目录
著作内容: 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背景、人物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考考点:开眼看世界
解题关键:选项对比法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
C 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洋务派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 C.济“中西学洋有文中明学之之穷体者用”,西学有西顽学固之派体用, D.分“之近则代并欧立洲,合之之所则以两优亡越”他族维者新,派科学之兴,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第一,我想和大伙儿分享一句话。
一个民族的最后失落是威严的失落,威严的最后的失落是文化的失落。
只有文化传承才能使一个民族走向更远。
作为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晚晴时期却仍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迷失。
现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踏上蜕变与新生的思想文化征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
以下是我说课的差不多流程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猎取新知的能力。
而复习课则是以查漏补缺、矫正错误、巩固知识、进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标。
为了达到此目标,复习课的教学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适时点拔,反馈矫正,寓教于乐。
而传统的的复习课的差不多模式一样为:出示目标——基础知识梳理(一样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老师有侧重点的进行点拨形成知识网络)——考点精析(一样是把本节的重要考点列出来然后辅以典型例题和巩固练习),如此的教学模式耗时太多而且收效颇微,而且学生的学习爱好不浓,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专门好的开发。
“四部八环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了自主学习的适应,单位时刻内提高了学习绩效,最终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多媒体的运用为手段,以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和学会阅读解析史料为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适应与能力,表达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要紧内容1.引、导:结合学情和考试说明制定详细具体的复习目标,然后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2.学、测:学生结合提供的复习目标和复习方法进行自主复习,自我检验复习的成效。
3.议、教:展现复习成果并进行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充分表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依照学生的交流情形对仍旧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讲解,最终使某些重要知识得到提升或者系统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设计(7页)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内容】《西学东渐》是“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1、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解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学习他们敢于直面现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尤其对促成西学东渐的政治、经济因素比较熟悉,而且教材出现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本课也有相当的兴趣,这都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起来难度也不大。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展示大量的图文材料,使学生通过解读材料,了解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内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设计思路】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巴冲突不断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 (1)英国殖民者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不 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隔阂与敌视,成为印巴国家关系中经常存在的因素,引 发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
(2)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导致了严重的宗 教排斥和对立,加剧了居民之间的不和,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宗 教信仰不同的两国占有的自然资源极为不同,从而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又一个 诱因。 (3)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难以确定边界和领土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 地区,作为不同宗教信仰居民的混居地,其归属一直没有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 的同时认可,从而成为引发印巴战争的“火药桶”。 (4)大国的介入与武器出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苏两国加紧对南亚 次大陆的争夺,但又尽量避免直接的武装对抗,以出售武器的方式支持印度、 巴基斯坦,为印巴战争提供了军事支持。
1.下面两图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巴基斯坦使用的美 制“巴顿”式坦克
印度使用的苏制 米格—21战斗机
A.美苏两大国向印巴出售武器,推动了印巴一次次走向战争 B.美国直接参与了战争 C.苏联直接参与了战争 D.美苏两国发生过正面冲突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由图片可知,美苏向印巴出售先进武
器,加剧了两国间的军事冲突。 【答案】 A
课程 标准
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重点 1.掌握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的基本史实。(重点) 难点 2.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难点)
印巴战争
1.原因
分而治之 的政策;印巴分治,分 (1)历史根源:二战后,英国殖民者推行__________
别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克什米尔 爆发反印起 __________
义,印度进攻巴基斯坦
1971 年 3.影响
苏联 支持下, 印度在______ 蓄 印度在东巴取胜; 原东巴地区脱离巴
意肢解巴基斯坦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基斯坦,成立__________________
核武器 。 (1)两国常年保持庞大军备,并研制出________
化学武器 。 战”,甚至使用__________
1988 年, 联合国安理会 通过要求两国停火的决议;______ (4)结束:1987 年,______________
战争结束。
3.影响 人员伤亡惨重,国力削弱,经济发展迟滞。 4.特点
消耗最大 的一场局部战争。 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8 年)、__________
●教法案例 1.“印巴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印度独立法案” 与印巴分治;(2)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3)三次印巴战争;(4)印巴战争的影响。 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将印巴战争放在“冷战”格局背景下结合地 图分析印巴战争的原因。 2.“两伊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两伊战争爆发的原 因;(2)两伊战争的三个阶段;(3)两伊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可结合教材地图,略讲两伊战争的过程,重点分析两伊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并引导学生认识两伊战争是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只有以和平方 式解决矛盾与争端才是唯一的出路。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第 20 课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新课导入 1980 年 9 月 22 日凌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 15 座城 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 日凌晨 2 时,出动地面部队 5 个师又 2 个旅,1200 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 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爆发。两伊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其战争 过程怎样?留下哪些教训?本节课我们学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
2.启示 (1)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 (2)在建立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 标准。 (3)领土边界长期不确定归属会酝酿矛盾和冲突。 (4)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会埋下隐患。 (5)大国的介入对地区冲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要对大国的介入提高 警惕,独立自主地解决内政问题。
印度 教派与________ 伊斯兰 教派的冲突与斗争。 (2)重要原因:______
(3)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 克什米尔地区 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2.概况 时间 概况 结果 双方停火,但克什米尔归属未定 双方停火,争端未解
1947 年 在__________ 克什米尔 地区发生 1965 年
(2) ____________ 南亚次大陆 局势持续紧张。
两伊战争(1980-1988)
1.原因
阿拉伯河河界 的划定。(主要原因) (1)领土争端:______________
波斯 人和________ 阿拉伯 人,两大民族积 (2)民族矛盾:两伊的主要民族分别是______
怨颇深。
伊斯兰教 ,但所属教派不同。 (3)宗教问题:两国都信奉__________
地区霸权主义 。 (4)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________________
2.过程Biblioteka 1980 年 9 月,伊拉克对______ 伊朗 发动突然袭击。 (1)爆发:______
(2)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②第二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互有攻守 阶段。 ③第三阶段:在边境地区__________ 袭船战 ”“袭城 (3)陆战是拉锯战状态下,袭击对方的石油基地,进行“________
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1)领土争端:矛盾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河的河界划分问题上。 (2)宗教纠纷: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伊朗 90%以上的居民 是什叶派,而伊拉克境内虽有什叶派,却是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两国存在着 尖锐的教派分歧。 (3)民族矛盾尖锐:伊朗居民主要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两国均有库尔德人。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民族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