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园艺作物的培育与引进
农作物引入中国
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
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棉花,马铃薯。
玉米 1531年从美洲传入
核桃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石榴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菠菜唐太宗由波斯传入
胡萝卜 13世纪从波斯引入
芦荟唐朝波斯
葡萄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香菜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西瓜汉
无花果唐
辣椒明朝末年由南美传入
茄子南北朝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绿豆北宋从印度传入
瓜子 17世纪从美洲传入
1、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被移植到内地;
2、唐朝时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郁金香、菩提树、尼泊尔的菠菜传入中国;
3、明清时期,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传入中国。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
中国农业考古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
中国农业考古——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lunwen/66/596/lunwen_180274.html蔬菜瓜果我国蔬菜瓜果的种植历史,文献上只能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已经产生了专门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
如甲骨文中已有“圃”字,《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
”《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
”《诗经》中涉及的蔬菜有韭、葵、瓜、瓠、菽、葑、菲、芹、笋、藕、荠等十几种,涉及的果树有桃、李、杏、梅、枣、栗、郁李、薁、棠、柚等十几种。
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其历史则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蔬菜瓜果的遗存发现较少,特别是蔬菜,叶茎难以保存,只有少量菜籽出土,瓜果多数只保存果核。
蔬菜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蔬菜遗存只有油菜、白菜或芥菜、莲子、菱芡和葫芦等。
50年代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座房子里曾发现一件小陶罐,口很小,内盛炭化了的菜籽,经鉴定属于白菜或芥菜的种子。
菜籽装在不易取出的小陶罐里,显然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供来年种植的种子[76]。
可见我国人工种植蔬菜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
80年代初,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发现了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又把我国蔬菜的种植历史推前了1000多年[77]。
50年代,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曾出土过“西瓜籽”,后来鉴定为葫芦籽;70年代,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土过葫芦籽和皮;80年代,江苏省吴江县龙南遗址出土过葫芦籽。
说明葫芦的种植历史应该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已成为原始居民的主要蔬菜之一。
江西省九江市神墩遗址出土过商代的葫芦壳,湖北省当阳县金家山和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的春秋战国墓中出土过葫芦籽,湖北省江陵县、广西贵县罗泊湾、江苏省连云港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过葫芦遗存。
此外,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出土过生姜,江陵县凤凰山西汉墓出土过干菜,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西汉墓出土过菜叶(可能是芹菜),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过芥菜籽、冬葵籽、生姜、芋、笋、花椒等,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也出土过姜、芋、花椒等,山西省平陆县汉墓出土过白菜籽和可能是葱的种子,江苏省邗江县甘泉西汉墓出土过菠菜和蕹菜籽,新疆民丰发现汉代的萝卜和蔓菁实物,陕西省韩城县姚庄坡的东汉墓里发现了薄荷[78]。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整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民族交往频繁。
4.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二. 农业的发展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①农田灌溉的发展②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的灌溉③唐朝水利专职官员的设立④各地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进:①灌溉工具筒车②耕田工具曲辕犁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唐朝的生活必需品,唐朝中期开始征收茶叶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培植、推广和引进2.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3.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产量的增多。
4.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5.土地的进一步开发。
6.人口数量的增加。
7.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三手工业的发达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产地分布广.•①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③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①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②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 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①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②陶瓷业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③唐代青瓷主要产在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
白瓷主要产在北方,以邢窑最盛,当时有“南青北白”的说法。
4.技艺水平高,融入了外来风格.①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②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③丝织品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四、商业的繁荣表现:1 .规模大;商人足迹遍及全国.2 . 发达的水陆交通3.货币规范;“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4. 市场发达,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城市里有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夜市(城市)和草市(农村)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5. 中外交流,民族交往频繁.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有来自各地的民族和亚洲各国人。
南林造园史隋唐五代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园林第一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十国(891-979)隋开国建都大兴/东都洛阳⏹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文帝杨坚费帝立隋王朝,589年隋南下灭陈,中国统一。
惜民革政,社会安定繁荣.炀帝穷奢极侈,终酿农民起义,豪强割据。
⏹隋开国建都长安,于汉之旧址以南建新城大兴,隋代的大兴城并未全部建成,宫苑和坊里部只是初具规模。
⏹隋炀帝杨广登位后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尽情挥霍,并建东都洛阳,大肆营建宫室苑囿。
隋炀帝游幸江南开掘运河⏹隋炀帝几乎每年巡游,其为游幸江南开掘运河:自洛阳的西苑引谷,伊二水以达黄河;东入汴河,通泗水而达淮河;又发民工十万,开邗河而入长江;沟旁筑御道,植以柳树。
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618年李渊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
⏹唐代在隋的大兴基础上继续完成,同时恢复“长安”之名,作为唐王朝的都城。
长安城北枕渭河,南靠大城之北墙,东抵产河,西面包括汉代的长安故城。
宫城以北为御苑“大兴苑”。
⏹“大兴”城东西宽9.72公里,南北长8.69公里。
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套的配置形制.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它的中轴线亦即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由北而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之正南门.皇城紧邻宫城之南,为衙署区之所在。
唐长安城平面图⏹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的中心区,其余为坊里居住区。
居住区为“经纬涂制”道路网, 采取市,坊严格分开之制。
坊内概不设店肆,所有商业活动均集中于东、西二市。
隋唐时期的洛阳南方粮食物资不可能及时水运到长安,因而大量积存在水陆交通均很方便的洛阳。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北魏洛阳故城西约十八里处、东周王城的东侧正式营建东都洛阳,次年完工。
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伊,谷,寡水贯城中。
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宫城、皇城偏居大城西北隅,这里地势较高,便于防御。
⏹大城的西侧为御苑,紧邻宫城和皇城。
这座御苑的规模极其宏大,隋代叫做“西苑",唐代改名“神都苑’’。
隋唐时期山东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
隋唐时期山东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李取勉,男,历史学博士,济宁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隋唐时期,统治者多施以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
时山东地区农业粮食作物的种类如何,其种植条件、状况和分布范围如何,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当今齐鲁之地的农业发展,不无借鉴。
一、麦山东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产出优良的小麦。
据研究,地理环境对小麦品质有一定影响,如纬度、海拔、土壤条件等。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我国31℃51′—45℃41′范围内,纬度每升高1℃,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0.442个百分点。
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有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土壤的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质地越重其蛋白质含量越高(1)。
山东省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23′—38℃24′,东经114℃47′—122℃43′之间,平均海拔300米左右,鲁东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鲁西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土壤类型为潮棕壤、潮褐土、普通褐土、潮土、淋溶褐土及部分粗骨土,适宜小麦的种植,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相比,粮食质量较高。
古代社会,山东地区麦的种植及发展应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麦在古代山东地区的种植情况,陈冬生先生有专文介绍(2)。
文中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梳理,将山东古代麦作业的变化发展详细勾稽。
山东麦的最早种植,应可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在考古中得到证实。
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各发掘出1粒小麦粒(3),成为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种麦的物证。
而文献当中的记载,又可让我们推测此时期山东地区有麦的种植。
《诗经》的《鲁颂·闷宫》篇载:“是生后稷。
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租稚菽麦。
奄有下国,俾民稼穡。
”(4)诗中把“奄”(今山东曲阜境)地的农作历史上溯到后稷时代,且所种植的作物中有麦。
麦在山东地区的普遍种植,据陈冬生先生研究,应不迟于唐代。
从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上来看,麦都不如粟,粟作为五谷之首,从远古至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
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隋唐时期,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农业技术包括水利工程、种植技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农产品丰收的可能。
首先,水利工程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大运河、黄河等水系交通成为经济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
隋唐时期,先后修建了包括大运河、黄河改道等一系列巨大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水利条件,还提高了地里的肥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其次,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隋唐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培育优质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在小麦的种植方面,人们引进并培育了早熟、高产的新品种,使得小麦产量大幅度增加。
同时,人们还注意到不同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来增加土壤肥力。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延续大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隋唐时期的农业机械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开始使用各种农具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犁、耙、镰刀等工具的使用使得耕地面积得到了扩大,农民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又如,水车、绞车等水力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得农田灌溉更加便捷,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还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隋唐时期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的成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的丰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财富的积累为唐代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隋唐时期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使得人口大幅度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
然而,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却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饱和农田的出现,让一部分农田变得不可耕种。
种植技术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农田的疏解问题。
此外,农业机械的普及也给一些手工劳动者带来了转行的困难。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隋唐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五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演变
唐宋五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演变唐宋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农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与演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经历了许多变革,从灌溉技术到种植技术,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进行了深度改革。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唐宋五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演变。
首先是灌溉技术的进步。
在唐宋五代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
从唐代开始,兴修水利的热潮席卷全国,各地不断兴修水利工程,修筑大型水坝和堤坝,开凿运河和渠道,使得大片土地得以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水车的广泛应用使得灌溉更加高效。
其次是种植技术的进步。
在唐宋五代时期,种植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特别是在唐代,种植学家杨惠之的《农书》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提倡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并推崇“精耕细作”的种植思想。
在这个时期,种植业的粮食作物从单一的小麦、稻米扩大到地理区域广泛的大豆、棉花、花生等,种植技术更加多样化。
最后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唐宋五代时期,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
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农民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甚至有了一定的富余。
另一方面,城市的繁荣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工商业生产来增加收入。
同时,税收和劳役制度的改革也减轻了农民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总结起来,唐宋五代是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演变的重要时期。
灌溉技术的改进、种植技术的多样化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这些进步和变革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五代的农业技术进步和演变不仅对中国农业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农业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唐代的农业技术与灌溉工程
唐代的农业技术与灌溉工程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得十分迅猛。
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灌溉工程的建设对唐代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唐代的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展开探讨。
二、唐代的农业技术进步1. 种植技术唐代的农业技术在种植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种植技术包括了种子的选择、耕地的准备以及农作物的管理等方面。
唐代农民积极探索种植技术,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子,并注意良种的选育。
他们在耕地准备上注重松土、翻晒,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他们还注意合理施肥,使用绿肥、畜粪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地的肥力。
2. 水利技术在唐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代修筑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包括大型水利项目、引河、堰坝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的灌溉提供了便利,改善了农田的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唐代的农民还利用水力发电,驱动农田的灌溉设备,提高农田的水利效率。
三、唐代的灌溉工程建设1. 护城灌溉工程唐代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兴建了许多护城灌溉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修筑堤坝、开凿渠道、建设水门等,旨在解决农田排水和供水问题,保护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确保当地的粮食供应。
2. 大型灌溉工程唐代在一些重要农业区修建了大型的灌溉工程,以改善当地的水利条件。
例如,著名的黄河灌溉工程就是唐代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
这个工程利用了黄河的水资源,通过修筑堤坝和渠道将水引入农田,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四、唐代农业技术与灌溉工程的影响唐代的农业技术进步和灌溉工程的建设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粮食的供应,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灌溉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的水利条件,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资源供应,提高了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再次,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的繁荣和发展。
园艺产业政策的历史回顾
园艺产业政策的历史回顾
园艺产业政策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的历史回顾:
早期阶段:
-古代:人类早期开始种植和培育植物,但政策干预较少。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制定种植和农业相关的法规,促进物种收集和引进新作物。
工业化时期:
- 18世纪和19世纪:农业革命和工业化带来技术进步和机器化,改
变了农业和园艺生产方式。
政府开始出台农业保护政策,以保障粮食供应和农民利益。
-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农业和园艺发展的专门政策。
例如,美国在1930年代实施了“新政府”计划,通过设立农业保险、提供
补贴和扶持农民等方式来促进农业和园艺业的发展。
现代阶段:
-二战后:许多国家出台了农业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的农业和园艺
产业。
这包括贸易保护和补贴政策,旨在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 20世纪后半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制定与园艺相关的政策,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一些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机农业和气候友好型园艺,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园艺产业。
总的来说,园艺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园艺业的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每个国家根据其自身情况和优先事项制定和调整这些政策。
唐朝的农业与粮食灌溉种植与农田改良
唐朝的农业与粮食灌溉种植与农田改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农业与粮食灌溉种植以及农田改良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发展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生产与粮食灌溉种植在唐朝,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实行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首先,在农田开垦方面,唐朝加大了对农田的开垦和修复力度。
通过开通水利渠道、修筑堤坝和梯田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土地质量,扩大了可耕地面积。
这使农民们拥有了更多的土地用于粮食种植。
其次,在农业技术方面,唐朝大力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例如,唐朝发明了水稻栽培的新方法,采用了水淹田地的方法来提高稻谷的产量。
此外,还广泛推行了种植桑树和蚕养蚕的业务,促进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此外,唐朝还重视农田的灌溉工程。
他们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运河、水渠和水坝等,用于灌溉和排水。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水源供应,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农田改良唐朝注重农田改良,通过改善土地质量和提高农田产量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
唐朝颁布了一系列的农田改良法规。
例如,他们推行了轮作制度,通过改变农田的种植结构,使得不同作物交替种植,以防止土壤的疲劳和病虫害的传播。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农田统计和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农田的监督和保护。
另外,唐朝还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如畜禽粪便和秸秆等。
这种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量,还可减少对化学肥料的过度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田改良还包括农田的整修和更新。
唐朝建立了完善的农田贷款制度,鼓励农民借助贷款进行农田的整修和改造。
同时,他们还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农田管理指导,使得农田整修和更新得以顺利进行。
三、农业与社会发展唐朝的农业与粮食灌溉种植与农田改良不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兴盛。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成就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成就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方面那些了不起的成就。
唐朝啊,那可是个辉煌的时代,农业方面的发展那叫一个厉害!就说那灌溉技术吧,简直就是农民伯伯的大救星呀!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灌溉工具,就好比那水车,咕噜咕噜转起来,水就哗哗地流到田里去啦,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可不像咱现在用水龙头那么方便,但在当时,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发明呢!有了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庄稼们能喝饱水,长得那叫一个壮实!再看看那耕种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呢!以前种地可能就是瞎捣鼓,可唐朝的农民们有了新法子。
他们知道怎么更好地利用土地,怎么让种子播下去能长出更多的粮食。
这就好比是一个会做饭的大厨,知道怎么搭配食材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唐朝的农民们就是农业界的大厨呀!还有那育种技术,也是相当了得!他们能挑选出最好的种子,让这些种子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长出越来越好的庄稼。
这就好像是培养运动员一样,要挑出最有潜力的苗子,然后精心培养,才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唐朝的农民们就是这些庄稼的“教练”,把它们培养得棒棒的!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厉害的农业生产技术,唐朝能那么繁荣昌盛吗?那肯定不能呀!老百姓都吃不饱饭,还谈什么国家富强呢!这些农业技术成就,就像是为唐朝这个大机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它跑得飞快。
咱再类比一下现在,虽然咱的农业技术更先进了,但也不能忘了老祖宗们的智慧呀!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那可是给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呢!咱得珍惜,得传承,得继续发扬光大呀!唐朝的农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农业成就。
他们也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贡献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咱现在享受着丰富的食物,可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
总之,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成就那是杠杠的!让咱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厉害啦!”这些成就不仅是唐朝的骄傲,也是咱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呀!咱得好好保护,好好传承,让它们永远焕发光彩!。
王朝更迭中的农业技术变革有哪些
王朝更迭中的农业技术变革有哪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更迭频繁,而每一次的政权交替都伴随着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农业技术的变革更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走向规范化。
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农具进行简单的耕作。
商朝时,青铜农具开始出现,但由于青铜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其应用范围并不广泛。
到了西周,井田制得以推行,农民在规整划分的田地上进行耕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组织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技术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犁的出现,让深耕成为可能,使得土地能够更好地蓄水保墒,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牛耕技术也逐渐普及开来。
牛力相对于人力更为强大和持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耕作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垄作法,通过在田地里起垄,改善土壤的通风和排水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秦汉时期,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代田法,在农田中开沟作垄,沟垄相间,逐年轮换,既有利于土地的休耕和地力的恢复,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赵过发明的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质量。
秦汉时期还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大片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但农业技术仍有一定的进步。
耕耙耱技术的形成,使得土地的耕作更加精细,有利于保墒抗旱。
在南方,随着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开发。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绿肥种植技术,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了对外部肥料的依赖。
隋唐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繁荣。
曲辕犁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操作灵活,便于转弯,能够适应南方水田的耕作条件。
筒车的出现则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新的动力,利用水力自动灌溉,节省了人力。
隋唐之际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
隋唐之际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隋唐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隋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为我国农业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创新1.引进外来农业技术隋唐时期,我国政府为了扩大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积极向外国学习。
唐朝初年,有一批印度佛教僧侣来到我国,他们带来了很多有关种植和灌溉的技术,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改进农具和农耕方法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参加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农具的改进和农耕方法的改进也成为当时政府的重点。
唐代有很多著名的农具改进家,如王祥、李时、吕蒙等,他们改进了犁头、耧车、耕牛等农具,使得耕田效率大大提高。
3.推广良种隋唐时期,我国政府也十分注重推广良种。
在唐代,有专门的农业机构——农桑司,负责推广优良品种和良种畜禽,如朱阳猪、水牛、菜花等,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品质和效益。
二、隋唐时期生产力的提高1.开垦荒地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开垦了许多荒地,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
唐代初年,随着百姓移居开荒,开垦出了大批荒地,这些荒地不仅增加了耕地的数量,也为后来的盐碱地改良和荒地开发提供了基础。
2.丰富农产品品种隋唐时期,我国政府和农民都十分注重丰富农产品品种。
唐宋之际,有很多新品种植物从中亚、南亚、西亚传入我国,如南瓜、甜菜、西红柿等。
这些新品种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饮食,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隋唐时期,我国政府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良种畜禽、改进农具、配种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减税减租、赈济灾民等,从而鼓励农民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农业生产。
三、结语隋唐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
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历时两百年,期间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农业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农业生产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步,成为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同时也为中国农业技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水利技术建设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是当时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隋唐时期的水利技术建设有很多创新之处。
在隋朝时期,仪征梁氏父子设计了草堰灌溉法,将起伏地等高的沟渠相连,使得普通的农田也能通过引水灌溉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用水成本,并且大大提升了产量。
而在唐朝时期,陶弘景设计的水轮灌溉系统则更加先进。
水轮灌溉指的是以水力为动力,利用水轮带动的灌溉机械。
利用水轮灌溉等灌溉方式,能够将内陆地区的陡坎地和沙漠等上下起伏地形的土地进行灌溉,大大推动实现了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
二、肥料应用技术创新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隋唐时期的农民使用了不少富含氮、磷、钾的肥料,而其中牛肝草等鱼粉、鱼骨等肥料的使用更是广泛。
此外,这一时期也广泛采用了各种植物秸秆以及动物粪便等有机肥料,这使得隋唐时期的农田多年生产立环境良好,持续稳定产量高。
三、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在隋唐时期,对棉花、稻谷、苗等农作物进行了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
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学、农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发现和描述了大量农业作物,用准确的文言文语言具体描述了不少农作物的分类、生长习性、适宜环境等,并在其中提出了很多科学、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
四、人力劳作效率提高在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奴隶、贵族等。
农民的生产劳动效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人口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大量集中投入。
农繁忙的时间被安排的非常有规律,农民们各自分工、精致手艺并将之激发为平凡流程的直观趣味。
同时,隋唐时期也开始采用耕畜、耕牛等农具,使人力劳动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总之,隋唐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虽然没有现代农业那样高科技和复杂,但是其技术含量的提高改变了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孙启忠;柳茜;陶雅;李峰;徐丽君【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8(027)009【摘要】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总页数】11页(P183-193)【作者】孙启忠;柳茜;陶雅;李峰;徐丽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四川西昌61504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J], 孙启忠;柳茜;陶雅;李峰;徐丽君2.我国明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J], 孙启忠;柳茜;李峰;徐丽君;陶雅3.清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J], 孙启忠;柳茜;陶雅;李峰;徐丽君4.隋唐五代时期南安姚氏考述 [J], 姚诗聪5.隋唐五代时期江苏佚志考述 [J], 钱建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史复习 4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新航路开辟表现之一)3 经济作物(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 农业技术(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
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5 水利(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6 江南农业的发展(1)魏晋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2)隋唐: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3)五代十国: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中国作物栽培史
中国作物栽培史中国作物栽培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培育了许多重要的作物,并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早的农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中国人民开始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谷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这些农业活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铁器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民们开始在江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这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人们开始使用犁具和耕牛,使得耕作更加高效。
此外,人们还开始使用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并采取轮作制度来保护土地资源。
随着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的到来,中国的农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人们开始广泛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并引进了一些外来作物,如玉米、甘蔗等。
这些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种植玉米、红薯等新作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田中养鱼、稻田中养鸭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改革,实行了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能够共同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开始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
人们不仅可以种植各种谷物和蔬菜,还可以养殖各类家畜和水产品。
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我国古代的粮食种植主要经历了哪三种演变方式
我国古代的粮食种植主要经历了哪三种演变方式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
开始时,凡是可以吃饱而无毒的植物先民们都进行种植,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提高,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
《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
这个时期种植的作物总的来说是比较多的,但是主要作物还是集中在几种上。
夏代主要有谷、稻、麦、菽、糜等,《帮小正》即有关于夏代“祈麦实”、“种黍菽糜时也”的记载;商代见于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麦、米(小米);周代则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麦、桑、麻等。
周代由于文字系统已经较为完备,所以关于农作物的记述较多。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农作物的记载,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小雅?采菽》云:“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风?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
从当时全国大范围来说,北方以种植较耐干旱的粟当家,而南方则由于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
这个时期,人们在不断的种植中已经懂得了简单的作物种类筛选。
据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尔雅》记载,因颜色不同或其它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
2、秦汉时期的农作物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作物仍然沿袭前代,但是各种作物所占的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其在人们的粮食构成中日渐重要。
特别是在北方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在西汉时,种植麦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如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记));东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后汉书?安帝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史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3 4隋唐五代时期园艺作物的培育与引进魏露苓(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园艺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多种园艺作物培育成功并有为数不少的域外作物引进中土。
这些新品种的花果、蔬菜、香料等,为我国园艺业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人民生活。
有的作物后来传到国外,为世界园艺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培育与引进的成功,则是与隋唐五代时期经济发展、气候条件适宜以及园艺技术提高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隋唐五代 园艺作物 培育 引进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隋朝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并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使封建国家得到应有的发展。
唐王朝建立之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即使在后来分裂的五代时期,在相对安定的广大南方地区,经济与文化仍未停止前进步伐。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处于上升阶段,科技与文化方面成就辉煌、独步世界。
这一时期中国的园艺业同样是一派生机:生产规模扩大,花果良种增加,多种野生植物驯化培育成园艺作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发达的对外海陆交通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外园艺作物的引进。
所有这些,均为我国园艺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后劲。
本文拟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园艺作物驯化和引进方面的成就。
一、园艺作物的培育中国人没有 物种不变论的束缚,擅长良种培育,国内丰富的种质资源又为驯化、育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当今世界上多种花卉、果树是最早在中国驯化成功的。
隋唐五代时期是这个驯化培育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旧有园艺作物品种大增,出现地方名种、果树无核品种、花卉重瓣品种;更有许多花卉和果树是在这一时期新近由野生植物驯化为园艺作物的。
(一)果树的培育隋炀帝开辟西苑时,广征全国佳果、名花,所得品种非常可观(见表1)。
而南方柑橘、荔枝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在品种的数量和质量上均特别引人注目。
四川一带、洞庭湖一带、江西境内、江南地区及广大岭南地区有大量柑橘类种植并有地方良种充作贡品(见表2):四川: 益州每年进柑子,皆以纸裹之。
他时长吏虑纸之不敬,代以细布!。
洞庭湖一带出产驰名的洞庭贡橘。
岭南地区在柑橘栽培中还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消灭害虫: 岭南蚁类极多,有席袋贮蚁子窠鬻于市者。
蚁窠如薄絮囊,皆连带枝叶,蚁在其中,和窠而卖之。
有黄色大于常蚁而脚长者。
云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实多蛀∀。
表1隋炀帝西苑所收果树花卉品种产地、果名品 种铜台进梨十四种黄色梨、紫色梨、玉乳梨、脸色梨、甘棠梨、轻消梨、蜜咪梨、堕水梨、圆梨、木唐梨、坐国梨、天下梨、水全梨、玉沙梨、沙味梨、火色梨陈留进十色桃金色桃、油光桃、银桃、乌蜜桃、饼桃、粉红桃、胭脂桃、迎冬桃、昆仑桃、脱核锦纹桃青州进十色枣三心枣、紫纹枣、圆爱枣、三寸枣、金槌枣、牙美枣、凤眼枣、酸味枣、蜜波枣、(缺)南留进五色樱桃粉樱桃、蜡樱桃、紫樱桃、失樱桃、大小木樱桃蔡州进三种栗巨栗、紫栗、小栗酸枣进十色李玉李、横枝李、蜜甘李、牛心李、绿纹李、半斤李、红垂李、麦熟李、紫色李、不知熟李湖南进三色梅红纹梅、弄黄梅、二圆成梅闽中进五色荔枝绿荔枝、紫纹荔枝、赭色荔枝、丁香荔枝,浅黄荔枝易州进二十相牡丹赭红、赭木、红、坯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表2∃元和郡县图志&中各地所贡果品道府/州开元贡元和贡河南许州干柿青州枣河东绛州梨太原府葡萄山南襄州橙子江南越州柑橘明州橘子虔州蜜梅福州白蕉剑南资州柑子戎州荔枝煎4斗眉州柑子柑子梓州柑子遂州柑子岭南广州荔枝煎、余甘子循州罗浮甘子陇右甘州白柰西州干葡萄我国著名柑橘产区之一江西省,在隋唐五代时期就以盛产优质柑橘而著称。
南昌、萍乡、洪州、丰城都有大面积柑橘栽培,优良品种选为贡品。
约8世纪,日本和尚从我国黄岩带去桔种,从实生苗选出一个优良品种,称 温州蜜柑,后来引种到许多亚非国家!,为世界柑桔种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唐代的荔枝栽培远胜过以往任何朝代。
由于唐代处于气候温暖期,荔枝的生长带比今天还要靠北。
当时有三大著名荔枝产地###西南、广东和福建。
唐代西南地区盛产荔枝,宜宾、涪陵、乐山、泸州、重庆、万县、成都、保山等地都有大量种植。
其中宜宾是西南最主要的荔枝产地;涪陵出产荔枝名气较大;乐山一带在唐代也是荔枝的重要产地之一∀。
后来上述地区荔枝分布缩小甚至消失,则主要是因为从南宋开始,中国气候进入寒冷期。
在纬度高于岭南和福建的西南地区,畏寒的荔枝失去了生存环境。
唐代,广东因所产品种优于西南荔枝,玄宗命人飞马几千里从岭南送往京师。
广东的荔枝产地中最著名的隋唐五代时期园艺作物的培育与引进有南海、高州、茂名及新兴一带。
隋唐五代时期福建荔枝品种记载并不多,但宋代出现的六部∃荔枝谱&中,有三部是专门记载福建品种的,书中提到的一些非常优良的品种是树龄很长的老树。
可能它们在唐后期或五代时就已存在了。
在当时的北方,梨树是最重要的果树,与南方柑橘具同等地位,梨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至隋唐五代时期更是品种众多。
隋炀帝建西苑时,仅铜台一地就进梨16种(见表1)。
五代周太祖的一封诏书中提及作贡梨的六个品种:镇州水梨、河东白杜梨、同州黄消梨、陕府凤栖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它们是来自北方不同地区的地方名种。
在隋唐五代时期栽培的果树中,枇杷、樱桃和猕猴桃也值得注意。
(二)花卉的培育中国的花卉栽培在隋唐五代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笔者曾做过粗略统计,出现在唐诗中的花卉达60多种。
传统的栽培花卉莲、桃、桂、梅、菊、兰、李等,分别都在200首以上的诗作中出现过。
最多的出现在近500首诗中。
这些栽培历史悠久的花卉在唐代仍是最普遍栽培的。
统计还显示,栽培花卉这个大家族中,新的成员层出不穷,主要有牡丹、海棠、杜鹃、 琼花 、山茶、佛桑等,为唐代花卉业增光添彩。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地区,野生种类并不美观。
它们开单层瓣的小花,被人用作药材甚至伐来作薪柴。
隋炀帝建西苑时,易州进20相牡丹(见表1),应是栽培品种而非野生花卉。
但隋代的其它文献中很少提及牡丹,说明尚未普及。
至唐代,牡丹品种大增,成了 国色天香 。
有人综合各种记载,查证出如下品种:红牡丹、紫牡丹、浅红牡丹、白牡丹、正晕牡丹、倒晕牡丹、深紫牡丹、黄牡丹、重台牡丹、深红牡丹、千叶红牡丹、粉紫牡丹、粉红牡丹、红白牡丹、红色檀心牡丹∀。
它们的命名依据是颜色和花型,尚未变成专门的品种名。
∃清异录&中出现的五代时期的品种名即有颇大变化: 洛阳大内临芳殿,庄宗所建,牡丹千余本,其名亦有在人口者,具于后:百叶仙人(浅红)、月宫花(白)、小黄娇(深黄)、雪夫人(白)、粉奴香(白)、蓬莱相公(紫花黄缘)、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云紫、盘紫酥(浅红)、天王子、出样黄、火焰奴(正红)、太平楼阁(千叶黄) ∋。
有了专门的品种名称,表明它们的性状已经稳定。
牡丹最初兴盛于长安及周围地区,后来引种到洛阳。
其它倍受当时人们青睐的新兴的栽培花卉还有海棠、蔷薇、杜鹃、琼花等,新兴花卉驯化成功后不断扩大栽培。
牡丹在后世由长安、洛阳扩展到成都、毫州、曹州等地,常盛不衰。
蔷薇在栽培过程中,部分植株经突变而出现长期开花、重瓣、常不结实的变异。
经人工选择和扦插将这类变异保存下来,育成月季。
月季在我国北宋始见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中国月季花在清代传到国外,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的现代月季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杜鹃后世也传到国外,由外国植物学家杂交选育,培养出大量现代杜鹃品种(。
另有许多花卉虽然是在很久之前驯化成功的,至隋唐五代时期又出现新品种。
菊花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的花卉之一。
黄色历来被看作菊花的正色,而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呈白、绿、淡、紫等五颜六色。
其它种类的传统花卉则频频出现重瓣品种(称 千叶 ),有重瓣桃花、重瓣石榴花、 重台芙蓉 (莲花)等。
花卉颜色、花型的变化一般是植株发生变异的结果,变异在自然界中是经常发生的,若及时加以隔离、保护,就可以获得诸如上述新的品种。
二、园艺作物的引进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时期。
尤其在唐代,原有的丝绸之路向东西方延伸,又向南!∀∋(舒迎澜:∃古代花卉&,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21~122、163页。
[宋]陶谷:∃清异录%卷二&杨宝霖:∃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0∃周书一%太祖纪第一&中国农史2003 4北方扩展,支线连干线,形成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交通网。
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与西亚及地中海地区的海路交通超过陆路交通,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红海和非洲。
使臣、商旅的往来为园艺作物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一时期有许多域外物种引进我国,也有早期引进的物种再次引进或优良品种的引进,更加丰富了我国的园艺业。
(一)域外果类的引进许多异域果类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文献中首次出现,如波斯枣(海枣)、西瓜、偏核桃(巴旦杏)、奄罗(芒果)、婆那娑(菠罗蜜)、阿驿(无花果)、齐暾(油橄榄)、般奴穑、阿月浑子等。
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生长在中国的有:海枣: 波斯枣,广州廓内见其树。
树身无间枝,直耸30尺,及树顶四向,其生30余枝叶,如海。
广州所种者,或三五年一番。
结子亦似北中青枣,但小耳 !。
良种葡萄: 太宗朝,远方咸贡珍异草木。
今有马乳葡萄,一房长二尺余,夫余国所献也 ∀ (太宗朝)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自损益造酒。
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 ∋。
良种桃: (贞观9年)十二月(康国)又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于园囿 (。
(二)域外花卉的引进花卉由于草本者居多,体积小,携带方便,比果类的传入更加便捷。
一般由使者带来或随贸易船舶而来。
唐初,宾国献俱佛头花,伽失不国献渥楼钵罗花,皆中国所无者 )。
俱佛头花是何种花卉,尚待考证,而渥钵罗花在古代又称 优钵罗花 ,颇受佛教重视。
有人认为它就是昙花(E pliphyllum Oxypetalum )。
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因为,昙花原产地是热带美洲,不会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传到其它地方。
它到底是什么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诗反映了其生长地点和形态特征: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
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门多异香。
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
从花型来看,优钵罗花的瓣数远少于昙花;从生态习性来看,它可以 深山穷谷委严霜 ,也非原产热带美洲的昙花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