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1)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考自然环境是否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纯自然的环境?答案不是。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那些受人类影响轻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探究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

从1984年到199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人类与环 境的统一 性
表现 内容 人类与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 环境相 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互依存 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 人类与 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相 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 互转化 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 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
实质 人类活动主 观能动性与 环境发展客 观规律性的 统一
阅读教材“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遭 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 的关系? 提示:从材料中可知,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 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但是从农业文明以来,由于农业生产,周口店的自然环境开始遭到 破坏,这时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 日益紧张,除了生态破坏之外还出现了环境污染。要处理好当地人 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 石化区废水;另一方面要治理好河流,造林绿化,同时保护好“北京人” 遗址,发展旅游业。
特别提醒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在当今的地球 表面上,纯天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 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 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 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 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拓展延伸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的相互转化 (1)人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对立性就会向统 一性方向转化。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既能满足 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 量。 (2)人类违背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就会向对 立性方向转化。如滥伐森林,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 境恶化;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 位下降,引起地面下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 染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设计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高中地理人教版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中地理人教版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教材第2页图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二)教材第3页案例1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三)教材第3页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业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13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13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修六《环境保护》的第一章第一节,概括性地介绍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以案例的形式讲述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因而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家乡芜湖为案例,搜集芜湖的发展变化,从时间的尺度让学生学会分析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变化等,同时切换空间尺度,从家乡芜湖缩小到城南实验中学附近的一隅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环境这一概念。

整节课突出环保意识的培养,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系统地上了地理必修1、2、3,因而可以灵活地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够全面地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及发展的影响等。

因而教师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分析环境的时间、空间变化。

三、教学目标1.分析家乡芜湖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以时间为轴线,认识家乡芜湖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伴随的人地关系变化。

3.结合材料分析家乡芜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转换不同的空间尺度,认识芜湖、城南实验中学附近等的环境及变化。

5.通过案例学习,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芜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不同发展阶段芜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3.为芜湖未来的环境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结合材料分析芜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学生学案《我们周围的环境》课堂环节一:认识芜湖现有的主要自然环境。

小组活动:分析芜湖市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小组:读图,描述芜湖的气候特征。

第二小组:描述芜湖的地形特征。

第三小组:分析芜湖的水文特征。

说说芜湖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回忆从哪些方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芜湖的河流有着怎样的水文特征?第四小组:说出芜湖的土壤特征。

找出芜湖的主要土壤类型。

回忆土壤的酸碱性,判断芜湖的土壤酸碱度。

回忆必修3,芜湖现有的农业土壤大多是人工改造的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8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的概念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3、培养学生在分析图文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自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到2017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写入报告,我们与“雾霾”之间的战斗就从未停止,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人类想要在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1、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中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即指自然环境;2、正确理解图1.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目的: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环境的定义,教师结合图1.1对学生进行点播,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说明的三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图文材料的能力。

2、分类: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读图回答问题:(1)试分析上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含义。

(2)分别举例说出①②③④所体现的人类活动(一项即可)目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做题,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与环境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生态破坏的后果。

周口店的环境变迁就证实了这个过程。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页“案例1”,分小组讨论读图思考的3个小题。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2)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目的: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小组内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和中心发言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高中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6)

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是:战争、、。

一、什么是环境1.环境的定义:。

注意:周围事物(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并和中心事物相关的事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3.天然环境:定义:。

环境(分类依据:举例:。

人类对其影响程度)人工环境:定义:。

举例:。

物质能量废弃物①②③④4.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

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

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

(2)箭头代表的含义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和;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正面和负面)。

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能力。

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二、人类与环境随着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P3思考题(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古人类与环境处于状态,具有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

原因是。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人类和环境之间、。

人类活动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认识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的定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

2. 环境的分类:城市环境、乡村环境、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了解不同的环境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所在环境的画,并写上自己对这种环境的描述。

第二章:自然环境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特点:气候、地貌、生物、水资源。

2. 自然环境的价值: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资源提供。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环境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的价值。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的文章,包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章:城市环境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处理。

2. 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噪声控制、植树造林。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了解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

作业:1. 让学生设计一项城市环境改善计划,包括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

第四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态平衡的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保护的责任:个人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讲座,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的定义及分类,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环境保护相关视频3.环境观察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污染严重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二)新课教学1.环境的定义及分类a.教师讲解环境的定义:生物周围的所有外界条件。

b.学生举例说明环境分类,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c.教师补充并板书环境分类。

2.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方法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环境,发现环境问题。

c.学生分组,进行校园环境观察,记录环境问题。

3.环境保护a.教师播放环境保护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如垃圾分类、绿化工程等。

2.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环保措施,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

(五)作业布置2.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环保的手抄报。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环保意识。

2.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环境的定义及分类,掌握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难点补充:1.环境的定义及分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环境的定义,如:“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包括我们的教室、学校、家,以及周围的空气、水、植物等,都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在分类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谁能告诉我,自然环境都包括哪些?对了,有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天原人冰中人扩益然始迹原心类大缩环森罕地区活,小境林至区等动其如地的、,范范某区荒大随围围些、漠洋着的日、天境组类质天境境基然都 成生基然 的是础环是部存础环基在上境人分和和境础天形和类,发必是,然成人环都展要人人环的工境是的条工工境环的人物件环环的。
类型
区别
受人类干 预程度
范围大小 变化趋势
联系
[指点迷津] 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在当今的地球表 面上,纯天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 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 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 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
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就越大。(√ )
Hale Waihona Puke 5.下列景观中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B)
知识点一
环境的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两类,其区别和联系如下:
区别
类型
受人类干 预程度
范围大小 变化趋势
联系
天然 环境
天然环境受人类 的影响小,景观 特征基本保留自 然面貌,其中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 传递等都基本上 按自然规律进行
答案:5.A 6.B
7.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 (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 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 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 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 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 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環境與環境問題第一節:我們周圍的環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的: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教學重難點: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製圖表等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教學過程:導入: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並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

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瞭解,瞭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1.概念:指相對並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如圖1.1)。

說明: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⑵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

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①人類在天然環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

如城市建築、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1.關係: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 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②表示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③表示人類作用於環境。

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
1. 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 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课前预习】
1. 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2. 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问题探究】
一.环境概念和分类
理的范畴?
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高三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高三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高三地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和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2.了解环保意识,以及积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掌握环保法规、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理性辨别环保知识。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及其根源。

2.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

3.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而宝贵的星球上,但现实却是地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根源于我们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例如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农业生产等。

3.1.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在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例如,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化学工厂排放的废气等。

这些废气中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的作用。

3.1.2 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例如,工厂排放的废水、城市垃圾堆积造成的废水渗出等。

这些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3.1.3 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是指在土地中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例如,化学物质的工业排放导致的土壤污染,城市垃圾的填埋和处理引起的土壤污染等。

土地污染会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也会造成威胁。

3.2 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为了减轻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

例如,我国实行的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除此之外,推广低碳环保、推广可再生能源等都是当前环保政策和法规的重点。

3.3 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为了减轻环境污染和减少能源的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什么是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我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思考探究: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大自然吗?提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于大自然。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重点难点掌握好———————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此完成1~4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 )A.地球B.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C.人类 D.生物圈2.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把环境分为( )①天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③3.下列不属于人工环境或人工环境因素的是( )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人类遗址 D.贵州梯田4.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A.地震、火山喷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解析:1.C 2.B 3.B 4.A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的主体是人类。

第2题,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

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环境,不属于人工环境。

保护区保护的是天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

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环境,属于人工环境。

第4题,地震、火山喷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

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人类与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试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

实验的目的是考察人类离开了地球能否生存。

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模拟的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和人类居住区。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并计划在此生活两年。

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急剧上升;海水开始酸化;很多生物消失,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狂生长。

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

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

“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思考探究:通过“生物圈2号”的实验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提示: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还为其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另外,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送给环境,环境对其有一定的清除和容纳能力。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二、历程———————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环境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以案例“周口店这一方水土”为例说明如下:———————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各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B、C、D处(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

①滥采滥用石油资源②燃油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⑥酸雨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解析:第(1)题,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环境的反馈作用。

第(2)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答案:(1)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2)②③①④⑥⑤⑦⑧[教材问题提示]P3思考提示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

因此答案选D项。

2.下列不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 )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D.原始森林→人工林解析:选C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赖C.征服 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①③② D.②③①解析: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 )①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②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③洞庭湖畔围湖造田④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5.B 6.C 7.D 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

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

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二、综合题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

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

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9.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