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该模式的概述、特点、实施策略、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分析其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不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种模式的优劣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研究实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搭建更加完善的平台。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明确研究方法和路径,从而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了解其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探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3.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从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4. 评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确定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5. 总结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而出现的。
那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它的特点有哪些?如何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针对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培养模式。
它以工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如操作技能、实验技能等。
此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1.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中会加入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2.以应用为导向。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课程设置都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3.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4.提高学生沟通和协作能力。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会安排很多小组讨论和合作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出现,旨在满足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
这种模式具有实践性很强、实用性很高、创新性很强、协作性很强等特点,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
1.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的摇篮,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就备受热议。
其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无疑是实现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它是指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首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到工程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其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中,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考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实践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职业教育中,学校注重实践性,侧重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一门职业技能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和理解所学的职业技能,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始终感受到所学对现实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注重学习创新,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在为实践生产和社会服务提供人力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学校科技服务与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这样,不仅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总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符合社会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专门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工学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首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实习,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综合实训、科技创新项目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锻炼沟通协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项目实训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项目实训与实际项目结合,增加实践性和应用性。
再次,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从招生选拔、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方面组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
在招生选拔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潜质,倾向选拔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学生。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师培养方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培养具备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
总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将工学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实践课程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3
选修课程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求。
职业能力的培养
01
02
03
职业技能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 技能。
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 育,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
05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 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师资队伍的建设
01 02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人员,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行业专家和工程师。
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和进修活动,包括国内外学术会议、专业研讨会、实践操作培训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 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 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 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完全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完全学分制起源于美 国,逐步发展并完善 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 革的深入,越来越多 的高校开始实行完全 学分制。
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整个高职教育界,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已经比比皆是了。
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结合我院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做一些探讨。
标签: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7〕207号)中指出:省级示范性建设院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建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特色课程;注重实践、实训、实习的系统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53号)中指出:各立项建设单位要以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力求在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和机制创新上起到示范作用。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要途径,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
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和机制。
通过更认真、更全面地学习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使我再一次地认识到身为一名高职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清晰地体会到我们学校的相关改革还得加大力度。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概述、特点、实施方法、效果评估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发现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实用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问题。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总结了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概述、特点、实施方法、效果评估、不足之处、启示、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不够适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
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需人才,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意义、实施及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使学生在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
工学结合是指将工程技术和学科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职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而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为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证。
1.培养人才,符合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从实践出发,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的职业人才。
在学习期间,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为学生毕业后切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了准备。
2.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出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成熟、技能更加熟练。
3.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教学资源,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融合,让学生更好地提高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变成实际能力,快速转换成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 high质人才。
学分制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学分制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摘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行了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那么,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如何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章分析了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如何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之粗浅方法。
【关键词】学分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学分制。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校既能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适应能力强、专业面宽的人才,又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前提下提前或延期毕业,以适应社会和个人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各种成才和就业的机会。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中的前沿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学分制为工学交替提供了制度保障,既有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又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提高技能、增长才干。
因此,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如何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方式”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根本属性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多要素范畴。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为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采用的标准构造样式,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征,而其外延,应视为整个培养过程。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学规律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的构造、解释和推断。
学分制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学分制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刘 岳 兰
【 摘 要】 当前 , 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行 了一种新 的教 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 , 我 那么, 这种管理制度下如何 开展 工学结合人 才 在
那 些 家 庭经 济 困难 的 学 生来 说 , 分 制 学
策略 】 ,教 学 组 织如 何 体 现 以学 习环 境 其 是 没 有 一 个 系统 的课 程 改 革 方 案 , 一
设 计 为 基础 的分 布 式 学 习 ( 业 中 的教 学 学组织 ) ,评估 方式 如 何 有 效 导 向 ( 学 业 中 的评 估 方 式 ) 及体 现 在 就 业 与 立 以 业 上 的效 果 等 等 。 按照 世界 合 作教 育协 会 的 解释 ,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是 指 将 课 堂 上
二 、当前 我 国高 职 院校 工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存 在的 主要 问题 ( ) 一 工学 结 合人 才培 养 模 式思 想认
识 不全 面
人 不 断 变 化 的 发展 需 要 , 学 生能 够 及 使
时把 握各 种 成 才和 就业 的机 会 。实施 学 分 制 有 利 于 增强 教 师 的竞 争 意识 , 动 调 教 师工 作 积 极 性 。通 过 学 生 自主选 课 ,
职 业素 养 的养 成和 可持 续 发展 能 力 的培 养。 以, 所 造成 学 生在社 会就 业 时面 临诸 多 困难 ,在 今后 的职 业 发 展道 路 上难 以
提升 。
意 识 和 市场 竞 争 意 识 , 学 生 的个 性 得 使
浅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摘要]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近年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标志性特点。
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本文主要论述工学结合内涵和意义, 以及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工学结合内涵意义措施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的重要性,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改革,重视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是高职院校当前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
1、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形成劳动技能。
2、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3、工学结合作为一种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为高职院校前瞻性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专业设置依据。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企业唇齿相依,高职院校想拥有蓬勃发展的机会,必须与企业的发展合作同步。
先进生产力的最前往往就是很多的先进企业所拥有的。
市场新产品往往千变万化,每一种问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诞生,经常就会产生一种新职业和新专业,这种机遇也就是我们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须的。
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模块 , 形成项 目引导、 任 务驱 动 的课 程 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融 “ 教学做” 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 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 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
教学为特征, 既独立又相互渗透, 具有融合性、 开放性、 互动性、 可选 择性的特征。 这种“ 工艺作坊” 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
创业教学特点, 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要求: 第一,“ 工作室” 制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 读学分, 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意义 。
一
导、 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注重课 减少必修课门数, 增加选修课 比例,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就 业能力。
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 精选专业基础课程, 适当 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 程优化设置,
维普资讯
教学交流 本 目 任 辑 张 栏责编 越
项 目 源 : 江省社 会科 学界联合会研 究课题 成果 ( 来 浙 编号 : 7 11 G) 0 B 1一
高职艺术设计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 n f国丰 徐 同林 周保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 院艺术设计 系)
替、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
标、 培养规格、 培养方案的制定, 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 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 突出学生创意能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 以岗位职业 力与实践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团队协作、 交流 及~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要求为标准, 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的。 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建立 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景观与园林设计工作室、 建筑设计工作室、 家具设计 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 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做到创 室内设计工作室、 公共艺术工作室等, 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 形 意与技能并重, 使学生成为 “ 精设计、 懂施工、 会管理” 的高素质高技 工作室、 成一个相互关联、 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各工作室以项目 引导的个案 能艺术设计 专业 人才。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当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研究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学历制和非学历制,其中学历制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术性、理论性;非学历制则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着重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技能、理论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文化学科和专业学科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多元化和深度融合,让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全局的思维方式。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拥有现代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
此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
具体包括:1、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和课堂实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通过建设现代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实践环境和交流平台。
在这些实验室和基地中,学生可以体验和使用先进设备,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和理论知识。
3、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还可以参加技能比赛,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分制本质的理解。
虽然两者有共同特征,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必要结合各校的实际,特别是根据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标签:学分制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学分绩点制和间修制等为有机组成部分。
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在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执行的程度和效果与学校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步入了学分制探索与实践的行列,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具有明显海洋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在2006级的二本生、2007级的三本生中首次施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肯定会很多,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对专业的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背景要求。
如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实践环节。
在学分制施行中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工程类专业学生在学分制实行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找出解决办法,培养适应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程类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和缺陷目前,国内学分制的主要类型有: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
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除普通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计划不完整系统、学生选课缺乏指导、教学过程缺乏监控等缺陷外,还存在着以下特点和缺陷:1.课程、教师缺少选择性。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较强,选修课的比例不高,基本在25%以下,学生在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缺乏选择性。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 合行业、企业实际,满足社
会对人才的需求。
1
突出职业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 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
竞争力。
强调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 共享、互利共赢。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 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全面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 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 ,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 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 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指导 和就业服务。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验、实训 、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 养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实 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05
CATALOGUE
实证分析与研究
实证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 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 证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学校、教师 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启示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民办高职院校 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师资水平,以培养更符合市 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通过对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实践探索、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本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推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改革。
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结论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研究、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探索、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启示、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传统管理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职经管类专业院校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旨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技工教育的投入,各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而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将工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构建高职学籍管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工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工学是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科。
工学是具有应用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以工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针对工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施,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行业实践,以增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学籍管理体系的构建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活动、讲座、观影等途径,在课程教学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研究”,并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2.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要建立科学的考试与评价机制,明确权责,细化流程,强化对学生考勤、课程表现、实验实训等方面的管理。
此外,要建立学生学籍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科研成果、荣誉称号等信息,便于学生升学、就业等资格审核。
3.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是 制 定 课 程 标 准 的 基 础 , 程标 准 要 符 课
家 和教 师人员共 计 3 0人次 , 4 涉及 全院所 有专业 ( 课程 ) 教学团队。 3 . 建设一批 高水平 的工学结合精品课 程。 作为 高等 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 的主要 内容 , 品课程是进行工 学结合 精 改革 的先行 者和示 范者 。经过 多年 的建 设, 形成 了国家级 、 自治区级 、 院级 良性发 展的精 品课程梯 队。 目前 , 柳州职业技术 学院建设 了国家级精 品课程 6门 , 自治 区 级精品课程 2 6门 ,院级精品课程 8 1, lf 数 量上 和质量 上都位 列广西 高职 高专 院
相 应 的校 内外 实 习 指 导 教 师 , 订 了 相 应 制
明确的规定 和说 明。 在实行 3 年基本学制 的基 础上 , 先后实行 了 2~5和 2~8年的 弹性学 制 ,允 许学生缩 短或延 长学 习年 限。 一方面学习能力 强的学生可 以提前毕
业 , 习有 困难 的学 生 可 以 推延 毕业 。 一 学
行 )和《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 法补充规定》 ,对 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学
制和 学习年 限 、 程设 置 、 课 学分与学 分绩 点、 课程 的修读 、 编班与学籍管理 、 主修与
辅 修 、 业 与 结 业 、 分 收 费 管 理 进 行 了 毕 学
习作 为工学结合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柳州职
结合 , 修 与选修相 结合 , 内与课 外相 必 课
结合 ; 融人职业 核心能力培 养。 6 设计教 () 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工
1 . 建立 了弹性学籍管理 制度 。2 0 、 0 4 20 0 5年 柳 州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分别 制 订 了 《 州职业技 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 ( 柳 实
个整 体 , 彼此要 相互 呼应 , 融为一体 。( ) 4
( ) 四 系统设计 多阶段顶 岗实习 1 岗实 习实行课程化管理 。顶 岗实 . 顶
可 以选 择 不 同 学 习 内容 、 习方 式 和 学 习 学
社会 , 服务专业 , 服务学生 ;பைடு நூலகம்共性与个性相
了 《 柳州 职业技术 学 院顶 岗实 习管理 办 法》 对顶 岗实 习组织 机构与工作职责 、 , 顶
岗实习计划 、顶 岗实 习单位 的选择 与审
核 、 岗 实 习 的 指 导 与 检 查 、 岗 实 习 文 顶 顶 件 ( 岗 实 习 工 作 日志 、 岗 实 习 教 学 日 顶 顶
良好 的基 础 ; 要适应 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水
平和认知特点 , 难易得当。( ) 5 基于工作 过 程整合序化课程 内容 。 遵循学生职业 能力 培养 的基 本规律 , 据工作任务 的难易 程 依 度来整合 序化课程 内容 ,以工作 为线 索 , 把知识 、 专业技 能和职业 素质统一在工作 任务 中。 本素质课 改革坚持 “ 基 三个服务 , 三个结合 , 一个融 合” 的基本原则 。 即服务
的教学条件 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 不能
仅服从于某一教材 的体 例 、 某一企 业的需
求 。( ) 3 三个 维度的课程教学 目 相互渗 标
透 。 从 专 业 能 力 、 法 能 力 和 社 会 能 力 三 方
个维度设计课 程教 学 目标 。 课程 目标要 以 “ 专业 能力 ” 为重点 , 三个维度 的 目标 是一
合其在课程体 系中的定位 , 准确与前后其
他课 程的衔接 。 课程标准不能脱离本学 院
习课程 考核 管 理 办法 》 《 岗实 习指导 、顶 教 师工作指南 》 “ ” ;3 指完成 三项 任务 , 即 《 岗实 习 日志》 《 岗实 习总结》 《 顶 、顶 和 顶
岗实 习 鉴 定 表 》 。 ( ) 五 开展 学分 制 改 革试 点工 作
些专业试 行了第二学年选专业的办法 , 放
宽 了 学 生 转 系 、转 专 业 和 转 学 的 限 制 ; 一
的保障措施与顶 岗实习评价标 准与方式 。
2建立健 全顶 岗实习管理制度 。制定 .
些专业设 立了专业 方向 , 学生可 以在 专业 内 自主选择专业方 向。 2开设 了丰富的选修课 。开设了包括 . 专业 限选课 、 专业方 向课 、 业选 修课 、 专 公 共 选修课 、 项课 等形式 的选 修课 , 生 选 学
校 前列 。
是 : 顶 岗实 习管 理办 法 》 《 岗实 习 学 《 、顶
生手册》 《 岗实 习协议书》 《 、顶 、 学生顶 岗
实习 责任 书 》 《 业技 能 顶 岗实 习课 程 、专 考 核 管理 办法 》 《 、 职业 素 质教 育顶 岗实 习课 程考 核管 理 办法 》 《 、 预就 业顶 岗 实
针 对地 方企业 和高 职学生 的需求 选取 课
程 内容。要突破学科体 系的范畴 , 打破 学 校 与企业的藩篱 , 岗位典型工作 任务作 以 为学 习的内容 。 课程 内容要适应岗位能力 要求 和行 业技术发展需要 , 并参照 国家职
业 标 准要 求 , 学 生 职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奠 定 为
业 技术学院提高其效果 , 实行了课程化管 理, 并对其进行 了多阶段 的系统设计 。规
定 顶 岗 实 习 总 时 间 一 般 不 少 于 6个 月 , 不
超过 1 2个月 ( 含假期 )至少包括两 阶段 : ; 第 一阶段是 以职业 能力 和职业 素养 为主 的顶 岗实习 , 第二 阶段是 以巩固熟练专业 基本技 能 、 培养或提升职业 能力 和职业素 养为主 的顶 岗实习 。 订了顶 岗实 习课程 制 标准, 明确顶 岗实 习的 目标 与 内容 , 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