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点拨引领
通过报纸上的新闻,更好的了解新闻的结构
五、小组展示
六、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某某--某某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某某--某某(不含)35万甚微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4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4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锐不可当”“百万”“横渡”“占领”“切断”“歼灭”“泄气”“阻遏”“绥靖”“鄂豫”“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等词语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通过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概括事情主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和播报新闻消息的能力。

5.布置学生课外采编新闻消息。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新闻消息这一新的文体,初步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提取事件主要信息法。

2.把握新闻消息的特点,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与作用。

【教学设想】1.教法选择:知识传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2.教学策略选择:以听读为主,以知识为先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及采写、播报新闻的能力。

3.教具准备:报纸。

4.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语训练:倾听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结构、特点,学会播报新闻。

4.练习听新闻、看新闻。

【教学设想】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篇新闻消息,在课堂上播报,其他同学倾听,导入新课。

(说话训练、综合性学习)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次“先教后学,当堂训练”。

导学: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篇长短适宜(200~300字左右)的新闻消息说给小组第二个同学听,然后第二个同学口头转述给下一个同学听,以此类推。

请每一组最后听到新闻的同学复述给全班听,看跟原来的新闻有没有出入。

(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信息发生误差、缺漏)先学:课本第八页知识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为2分钟。

1.在听新闻通知等内容时,怎么样才能不会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力集中,抓住与时间、地点、事情、人物有关的信息)2.播报和传达新闻、通知要注意哪些问题?(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全面完整)后教:请学困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

新闻两则集体备课

新闻两则集体备课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四.说教学程序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鲁教版五四制(通用)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想不想“一读为快”?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

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

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

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

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

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小声讨论)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学习这篇课文需要从中汲取关于新闻这种应用文体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的是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学习新闻,还要注意学习新闻语言的准确精练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2.背景资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3.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文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课文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2.文章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提要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导语:①至②——概述事件主体:③至⑩——渡江战况3.对话文本(1)如何把握这篇新闻的各种要素?例:“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谋篇布局(即结构安排)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篇新闻,主体三个层次的衔接,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3)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①区别词义,“冲破”与“突破”:“冲破敌阵”,侧重于面,范围大;“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侧重于点,范围小②说明程度,“较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准确表明了与前述两路军的比较结果,与防线“巩固”相呼应“很”,(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很”准确地揭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③解释交代“不含”,“西起九江(不含)”,注明“不含”,使语言表达的意义明确④语言的精练、铿锵“至发电时止”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现已占领”如果说成“现在已经占领”,语言表达就拖沓、松散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用军事术语更果断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⑤这篇新闻富有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4)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①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②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④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文章主题这则新闻,由南阳解放说到一年多以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告知广大军民,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上的主动权,蒋介石全军败局已定,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2.文章结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第一层;背景:第二、三层;主体:第四、五层3.对话文本用划分层次的方法,把握全文内容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动态分析,还不是新闻事实)(1)把握新闻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在结构上,为新闻报道提供了背景资料。

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教育。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级森严。

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学法指导】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资料链接】(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六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2、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1)你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概括了本文内容?(2)文中的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两句话又是从哪几方面概括本文内容?(3)语前面括号里的内容起什么作用?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提问:我们说导语是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6). 品味语言:用“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中原我军解放某某
地点:某某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某某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某某基本解放。
课外作
业布置
必作
学习新闻的写法,报道你身边的一件或感人、或新鲜、或离奇······的一则新闻。
选作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小组展示
六、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某某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三、自学尝试、小组合作: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针对学习目标及导学案,小组合作展开自学。
四、点拨引领
通过报纸上的新闻,更好的了解新闻的结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及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方法: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设计
一、交流互动:
1、小组成员间交流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二、考考你:
1、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高屋建瓴()、荻港()、击溃()、歼灭()、星宿()、阌乡()、杜聿明()、
2、对于“新闻”,你了解多少?
(1)、新闻的要素:
(2)、①新闻结构的几个部分:
②怎样才能快速找到一则新闻的这几个部分?
三、准备向你的老师和同学报道两则新闻的内容,看看谁会成为未来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候选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四、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而今,战争的烟火仍没有停息,有多少人无家可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请你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学习新闻的写法,报道你身边的一件或感人、或新鲜、或离奇······的一则新闻。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

2017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课新闻两则word教案

2017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1课新闻两则word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1.简介新闻(消息)的知识:标题、导语、主体。

2.出示一则新闻材料,教师示范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出示的新闻材料: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新华网快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

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

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

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

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

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标题: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导语: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鲁教版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百万大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 新闻两则 学案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 新闻两则 学案

1 新闻两则☆课文导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芜.湖(wú)阌.乡(wén)荻.港(dí)鄂.豫区(è)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ɡ)歼.灭(jiān)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绥靖..(suíjìnɡ)阻遏.(è)杜聿.明(yù)二、词语释义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

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下册
主要教法
小组讨论法、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媒体
PPT课件辅助教学
知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1、新闻两则
课题
1、新闻两则
备课人




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特点,把握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某某》(一)整体感知: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地点:某某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某某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某某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某某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某某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某某,从此某某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思考品味: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某某,指出某某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某某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某某到放弃某某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某某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某某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1、新闻两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想不想“一读为快”?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

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

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

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

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

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小声讨论)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

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第二种说法不对。

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

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

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

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生七嘴八舌地说: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

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生议论纷纷)生:渡江地点。

师:对。

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

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师:对。

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介绍了全文的内容,又用一段话介绍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生沉思)师:你们专注沉思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谁来说一下?生: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

所以我认为不对。

师:分析得不错。

还有别的意见吗?生:我认为,为了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说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读了。

生:我认为具体详细地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

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生2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

因为它把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分为三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而且没有多余的内容。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齐):没有。

师:是的。

请同学们通过课件3来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生边看展示边默读课文)师:谁能照着大屏幕复述一下这一部分呀?(一生复述)师:首先肯定你精神可嘉,再就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

师:我们用三种方式介绍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大家应该从中明确以下几点:新闻要有标题。

(板书:标题)所谓标题就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一则新闻的最主要的内容。

也就是说标题是新闻的提要。

(板书:提要)新闻要有导语。

(板书: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一小段话,大多是简明地概括出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导语是新闻的概述。

(板书:概述)新闻要有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事实的叙述和展开。

它要求对所报道的内容具体地述说。

(板书:详叙)。

大家记住: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短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同学们抓住了“一个语句”“一段短语”“几段话”这三个要点,就能比较顺利地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了。

师:课文开头括号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这在新闻这种文体中叫电头。

(板书:电头)电头要交待清楚发电时间、发电地点、发电单位。

以上我们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四部分。

大家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

师: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结合课文说明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行。

“横渡”是说渡江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胜利”是说渡江已经完成。

师:发言最好是有理有据,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这样说服力才强。

大家考虑一下。

(生翻书思考)生:我认为不能改。

因为导语部分用了“横渡”,所以标题也得用“横渡”。

师:能否用这则新闻的内容证明:只能用“横渡”,不能用“胜利”。

生:我认为不能改。

因为“至发电时止西路军的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还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

东路军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师:说得不错。

请看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是西路军渡江情况。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既然至发电时止渡江任务还没完成,那么新闻稿能在标题中出现“胜利”二字吗?生齐:不能。

师:对。

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板书: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着渡江战役胜利了再发,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生:不行。

因为全国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当毛主席及时的把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好消息告诉全国人民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如果晚发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

新闻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及时的把国内外的大事告诉给全国人民。

这是新闻的特点之二,即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板书:及时性)师:以上我们结合这则新闻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这则新闻在语言上也很讲究,大家分组讨论加以辨析。

(师巡回,作点拨指导,略)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要求大家边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词语的表现力,出示课件4。

生大声朗读,后发言交流,积累展示。

①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

②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

③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

(词语择要写板书)师:课文选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用词语的习惯。

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

师: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生:文中两方面写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为什么先写我军的情况后写敌军的情况。

师:“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生: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是渡江胜利的主要原因。

生:可以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师:是啊!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军士气,完全合情合理;而且这两个分析还一个详,一个略,这又是为什么呢?(生各抒己见)。

师: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

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

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

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

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

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