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个案
智力障碍学生行为干预案例分析
智力障碍学生行为干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档旨在分析一位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干预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帮助这类学生改善其行为表现。
案例描述案例对象是一名十岁的智力障碍学生,名为小明。
小明在学校经常表现出冲动、情绪失控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和与他人的交往。
行为干预策略针对小明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策略:1. 建立规则和结构:为小明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确保他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
同时,为他提供结构化的研究环境,让他在可控制的情境下更容易适应和参与。
2. 积极奖励系统:设立积极奖励机制,用以肯定小明良好的行为表现。
通过奖励,我们可以激励他继续保持好的行为,并促使他逐渐改正不良行为。
3. 情绪管理技巧:通过教授小明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这样他将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减少情绪失控的发生。
4. 社交技能训练:为小明提供社交技能训练,教授他与他人相处、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5. 家校合作:与小明的家长积极合作,共同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并分享进展。
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关注小明的行为问题,并采取一致的干预策略,从而提高干预效果。
结论通过以上干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小明改善他的行为表现。
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他在学校中良好地适应和与他人合作。
同时,家校合作将为干预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监督。
以上是对智力障碍学生行为干预案例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智障学生康复课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智障学生是指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明显的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这类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有限,往往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中遇到诸多困难。
康复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干预,帮助智障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案例将介绍一位智障学生在康复课教育中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小王,男,10岁,来自我国某贫困地区。
由于出生时家庭环境较差,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入学时,小王的认知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几乎为零。
(二)康复课教育实施过程1. 初期阶段:建立信任关系,评估学生情况康复教师通过与小王多次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与小王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对小王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2. 中期阶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施针对性训练根据评估结果,教师为小王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能力训练: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帮助小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提高他的认知水平。
(2)语言能力训练:通过模仿、重复、问答等方式,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授小王穿衣、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4)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小王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后期阶段:巩固训练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康复课教育的后期阶段,教师重点关注小王各项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小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小王在康复课教育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小王的发展。
三、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课教育,小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认知能力方面:小王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认知任务。
行为矫正治疗案例
行为矫正治疗案例苏州大学应用心理系案例:小A,11岁,男孩,重度弱智,在苏州梦想树公益机构。
经过观察,小A有如下的表现。
向我介绍自己的名字时,说话含糊,我没有听清,说第二遍的时候,有焦躁情绪。
我邀请他玩游戏,他很抵抗,不愿与我接触。
经常攻击别的孩子,喜欢动手。
在座谈的时候,只要我把手伸出来,就会跑过来,与我握手。
侵犯别的孩子,被罚站,也能服从,站在一边。
喜欢说话,喜欢支配别人,声音大。
分析:美国精神缺陷协会(AAMD)提出:精神发育迟滞是指现存的总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值,并在发育时期表现出适应行为的异常。
通常对于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进行矫正训练的方向如下:(1)感知觉与动作的发展训练(2)加强语言学习(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4)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对于案例中通过观察法记录的小A的行为表现,从良性行为和不良行为大致可进行如下的划分:不良行为——1.说话含糊2.对于重复说话感到焦躁3.不愿与人接触4.攻击行为5.说话大声6.喜欢支配别人良性行为——1.服从命令2.喜欢说话3.喜欢动手4.愿意与人握手矫正方案:在矫正开始之前,可以通过活动观察和事件调查,找出适合小A的强化物;也可以弄清楚对小A来说,是对奖励还是对惩罚比较敏感,从而考虑使用强化或者惩罚的种类。
1.说话含糊说明:对于说话含糊要先做出区分,考虑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习惯的缺失还是能力的缺失。
如果存在能力上的缺失,就需要从促进其清晰说话开始;如果是习惯上的缺失,就可以从强化开始。
方法:一是促进;二是正强化,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变比例强化);强化物—奖励。
具体操作:一是从促进开始,通过示范和言语指导,向小A展示清晰正确的说法,并要求其重复。
二是强化,一开始,在小A清晰表达后,立即给予他一个奖励。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要求小A在连续两句话清晰表达以后可以得到选择一个小玩具的机会,当小A能基本达到要求时,要求小A在连续四句话清晰表达以后可以得到选择两个小玩具的机会,当小A能基本达到要求时,要求小A在连续八句话清晰表达以后可以得到选择三个小玩具的机会,如此变比例强化,最终达到清晰表达的目标。
智力发育迟缓学生行为调整案例分析
智力发育迟缓学生行为调整案例分析1. 引言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指的是智力水平在与同龄人相比较时明显落后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研究和行为方面常常面临一系列挑战。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行为调整方案成为必要的工具。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行为调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4岁的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他很难专注于课堂上的研究,并经常在课上打瞌睡。
他还经常打断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容易情绪波动,有时会发生爆发行为。
由于这些问题,小明的学业进展缓慢,且经常与同学产生冲突。
3. 行为调整方案3.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针对小明在课堂上打瞌睡、打断他人发言等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了解他的困惑和需求,并鼓励他主动表达。
同时,老师也应该与其他同学进行谈话,帮助他们理解小明的情况,并提供支持和理解。
通过加强沟通,可以增加小明的参与感,从而改善他的行为。
3.2 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常常需要个性化的研究计划来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对于小明来说,老师可以与他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提供更直观、具体的研究指导。
此外,通过灵活安排研究时间和内容,能够帮助小明更好地适应课堂要求。
3.3 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针对小明容易情绪波动、爆发行为的问题,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为小明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行为控制策略的培训。
组织一些情绪调节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也能帮助小明调整情绪。
3.4 提供支持和鼓励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来说,外界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设立特殊教育班级,提供更专业的教学和支持。
同时,老师和同学们应该对小明展现理解和友善,帮助他建立自信和积极的研究态度。
4. 结论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行为调整是一项复杂且需要耐心和专业支持的任务。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取得更好的学业和行为发展。
智障幼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6岁,属于轻度智障儿童。
小明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3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轻度智障。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习上存在诸多困难。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但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特此制定了本案例。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进行基本的沟通。
2. 培养小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吃饭等。
3. 提升小明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学习活动。
4. 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互动。
三、教育方法1. 个别化教学: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
2. 生活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3.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4. 情感支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四、教育过程(一)语言表达能力培养1.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让小明认识各种物品和动物,并学习它们的名称。
2. 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小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等。
3. 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 穿衣训练:教小明如何正确地穿衣、脱衣,并逐步提高其穿衣速度。
2. 洗漱训练:教小明如何正确地刷牙、洗脸,并养成每天早晚洗漱的习惯。
3. 吃饭训练:教小明如何正确地使用餐具,并培养其独立进餐的能力。
(三)认知能力提升1. 认知游戏:通过拼图、找不同、记忆游戏等,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
2. 生活常识:教小明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季节变化、天气情况等。
3. 数学启蒙: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数、分类等,培养小明的数学思维。
(四)社交能力增强1. 同伴互动:组织小明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与同龄人进行互动。
智障学生教育康复案例——智障儿童“偷拿”行为矫正案例
智障学生教育康复案例——智障儿童“偷拿”行为矫正案例发布时间:2023-04-17T01:56:19.726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1月总第302期作者:于永[导读] 男,智商49,唐氏综合征。
构音处在第二阶段,语言处在词语的理解和表达阶段;能对日常生活用品、动物、水果、蔬菜等进行指认和命名;多动、自控能力较差。
最近一阶段,部分家长反馈孩子的文具出现丢失现象,第二天老师总会发现丢失的文具在浩浩的书包里出现,老师批评浩浩,浩浩还把桌子掀翻以示抗议。
淄博市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山东淄博255022 一、个案基本信息男,智商49,唐氏综合征。
构音处在第二阶段,语言处在词语的理解和表达阶段;能对日常生活用品、动物、水果、蔬菜等进行指认和命名;多动、自控能力较差。
最近一阶段,部分家长反馈孩子的文具出现丢失现象,第二天老师总会发现丢失的文具在浩浩的书包里出现,老师批评浩浩,浩浩还把桌子掀翻以示抗议。
二、主要行为描述及主要症状1.多动,自控能力差。
2.班里学生丢失的东西出现在浩浩的书包里,这是偷拿行为,对于老师的批评,浩浩会把桌子掀翻表示抗议。
三、原因分析1.针对多动,自控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从医学角度上分析:首先是其先天体质缺陷,导致多动症。
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如脑内神导浓度降低,削弱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是诱发多动症的主要因素。
还有是患儿对食物产生变态反应:含添加剂,人造色素等有害物质的食物,维生素缺乏、环境污染或中毒(铅、汞、镉)也会导致多动。
从家庭因素孩子自身因素分析:浩浩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其行为习惯没有过多的约束和干预,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
2.针对有“拿东西”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一是自身因素。
浩浩本身的智力缺陷导致其缺乏是非道德的判断能力,大部分培智孩子对于东西的归属都不敏感,自己的和别人的界线模糊,从而出现了这种不良行为。
二是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
智障儿童个案
智障儿童个案姓名:许海斌学号:08150116 一【一般资料】:姓名:马学军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入学时间:92年住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电话:0355—二【诊断】:轻度智障智商:53 分诊断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三【家长分析】:1【一般资料】:父亲:马超文化水平:初中职业:长治市博源员工电话:136xxxx2457 母亲:杨欣文化水平:初中职业:长治市博源员工电话:136xxxx1234 2【分析】:接受事物的速度慢,表达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差,主动性差。
四【教师分析】:1【一般资料】:老师:许文杰文化水平:硕士职业:音乐治疗师电话:1363559571 2【分析】: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症状表现的时间持续长(2岁至今),接受事物的能力缓慢,抽象思维能力低下,肚子参与活动的能力低,生活基本自理(洗脸,刷牙等,但不能洗衣服做饭等);表达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差,学习成绩差,方位感差,不能独自上学回家。
在上课期间,注意力差,注意的持续时间不能保持(1~3分钟)。
五【把症状】:1学习准备技能:(1)感官知觉:迟缓视觉:敏锐触觉:敏锐(2)注意力不能集中2 动作技能:(1)粗大动作A姿势控制:头部.坐.站.跪.姿B移动力:能正常进行翻滚.跑步.跳跃等动作,但稍显迟缓。
C运动与游戏技能:各项运动能自己完成,在跳绳是动作缓慢。
(2)精细动作:A四肢运动:协调,能在帮助下正确的使用工具,明确其用途。
(3) 心智技能A缺乏明显的沟通动机,等待.模仿能力属于正常,听说.读写能力正常,能进行简单的对话,读一些简单的语句,写简单字句。
B 多话.记忆力差,反应慢。
(4)社会适应技能:A生活自理:能自己饮食,如厕,简单穿着,在家人的帮助下洁身体。
B人际交往:能与人进行简单交往,同熟人打招呼问好。
C家事技能:能整理家中物品,将其正确归位,可做简单的清扫。
D社区技能:能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E休闲活动:在学校能与其他同学做简单的游戏。
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智力障碍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并寻求相应的干预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一个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表现和问题行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智力障碍儿童是一类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往往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在课堂中,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经常会影响到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地进行干预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个案情况介绍个案小明(化名)是一名智力障碍儿童,现就读于小学一年级,年龄为8岁。
他的智商测试结果为智商仅为70分,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
在课堂中,小明常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上课走神、讲话打扰他人等问题行为,导致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问题行为分析1. 不集中注意:在上课过程中,小明注意力难以集中,往往会转移目光或者干脆离开自己的座位,这会使他错过老师讲解的重要内容,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上课走神:小明在听老师讲课时难以保持兴趣,很快就会变得疲惫或者分心,走神思维,并且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如走廊里的人声、窗外的树叶等,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
3. 讲话打扰他人:小明常常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与身边的同学聊天,这不仅干扰了他人的学习,而且使他容易被其他同学联想为“捣蛋”,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四、干预方法1. 提高课堂参与度:针对小明容易上课走神的问题,可以加强与他的互动以及主动引导他类问题的课堂讨论,例如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并引导他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2. 引导情绪的表达:针对小明讲话打扰他人的问题,可以提高他的情绪智力,通过让他学会有价值的表达,使他感到表达意见的满足感,减少不适当的行为表现。
3. 注重个性化教学:制订针对小明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渠道的反馈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以促进他学习表现的改善。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一位智残儿童的个案跟踪记录
一位智残儿童的个案跟踪记录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殊儿童如果能在学龄前得到相适应的教育,就能争取时间,使潜能得以发展。
本文试图对一位智残儿童的个案跟踪记录,与大家共同探讨智残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个案设立与观察分析观察对象:云云(化名)男,入托小班。
云云是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智残儿童。
由于发音器官发育不完善导致孩子发音不清,所以基本上不会使用语言交流,认知水平低,动作能力非常差,其智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幼儿。
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观察目的:针对幼儿存在的现状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利用个别化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他进步。
观察实况一:云云刚来幼儿园时,对这个新的环境充满了恐惧。
他特别害怕听到嘈杂的声音,声音一大他就会大哭起来。
中午,大班幼儿走过,他们友好的向本班幼儿招呼:“弟弟妹妹好。
”声音非常宏亮。
当同伴都在响应回答:“哥哥姐姐好。
”时,云云却害怕的的放声大哭起来。
神情很冤枉,哭而不止。
于是,我边安慰他不哭,便把他搂在怀中,一直等到大班幼儿走远了,云云还是像一个受惊的婴儿,时不时有抽泣声。
分析:正常幼儿入园后,哭几天就没事了,很快就融入到集体之中,而云云却表现出来一种莫名的恐惧,声音大了,他就受不了。
反映出他的心理年龄与他的实际年龄差别很大。
对于这样一个情况,首先要消除他心里的恐惧感为他营造一个爱的氛围,使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家访:我了解到云云从小就住在乡下,和爷爷奶奶同住。
由于他的特殊性,家人把他当婴儿看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能力的锻炼,也从不带他同外界接触,因此他什么都不会。
父母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孩子至今为止只会叫“妈妈”。
由此可见,家人对孩子能力培养的忽略,造成了孩子对新环境的排斥感。
2、营造爱的氛围。
于是我从他的生活着手,无微不至的照顾他。
他不会吃饭,一开始就天天喂他,逐步培养他愿意学着自己吃饭;他不会入厕,就帮助他大小便;他不会脱衣服,就每天帮他脱好照顾好他的午睡。
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矫正
案例: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矫正基本情况:阿往,男,13岁,来自***儿童保护中心。
经医务人员初步诊断为中度智力残疾,表现为:言语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与人沟通,能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日常语言交流困难;能被动与人交往,理解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督促和帮助。
主要问题:案主有拽着衣领使劲勒脖子的不良习惯,常常勒得脸通红,经社工多日的观察统计,案主平均每1分钟出现一次以上行为;案主还有乱捡烟头吃的不良习惯;同时案主还有私藏垃圾,偶有看见喜欢的东西未经允许占为己有的不良习惯。
社工介入工作内容:社工首先从拽衣领勒脖子的不良行为入手对个案进行介入。
制定了行为处理流程。
第一步,观察记录。
1、观察案主,了解案主出现行为问题时的表现与需要。
例如:发生行为时的时间、对象、原因、持续时间等。
2、记录:通过观察,社工对儿童的行为发生频率发生时间等进行了系统记录。
案主在没什么事做的情况下,平均1分钟发生1次拽衣领行为,在没人制止的情况下会一直延续,有人制止的情况下会立即停止。
第二步:功能分析,即分析案主发生此行为的原因。
由于案主所在的区内,活动范围很小,活动很贫乏。
除社工每星期会下去开展2-3此活动外,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
虽然社工为区内配备了一些球类,但案主对这些不感兴趣,极少参与玩耍。
因此,案主的生活基本上是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对于一个正处于活泼好动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刺激的儿童来说,这样的生活异常枯燥。
在缺乏外界刺激使得生活枯燥无味的情况下,案主显得内心困扰、焦虑,甚至觉得有压力,为了消除困扰、压力,打发时间,选择了拽衣服勒脖子这样一个自我刺激行为,通过自我刺激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步:行为处理,即寻找处理该行为的方法。
案主拽衣服勒脖子的行为功能是寻求外界刺激,以缓解生活枯燥给其带来的内心的困扰、焦虑和压力。
因此,社工制定了相应的行为矫正计划。
决定寻找功能相同的行为来替代案主的不良行为。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缺陷、家庭早期教育不当等原因,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很大。
据迈尔(L. H. Meyer)和约雯(I M. Evans)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在智力障碍的儿童中, 大约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的人会出现问题行为[1]。
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成为培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打人行为)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陶某,男,9岁5个月,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
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
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但因学习成绩差,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
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
经过一年的教育,问题行为虽有改进,但还是会反复出现。
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
2010年国庆假期后,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
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故意打人),B类行为(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二、原因分析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的欠缺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关怀备至。
但最近几个月,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母亲对他无暇顾及,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同伴交往的问题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
智障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智力发育迟缓,属于轻度智障。
自小学以来,小明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其智力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也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等。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教育问题,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 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
3. 增强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提高小明的家庭参与度,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三、教育措施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智力水平,教师采取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小明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会使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小明通过操作教具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学会与人沟通、协作。
同时,教师也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支持教师和小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
当小明遇到困难时,教师会耐心指导,帮助他克服困难。
4. 家校合作学校定期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教育。
同时,学校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四、教育效果1. 认知能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完成简单的数学运算,阅读简单的文字。
2. 社交能力增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明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自我控制能力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
矫正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轩轩的行为障碍的案例
保太镇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生物教研组教师:赵国营时间:2019年2月17日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1、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内容的设置:全期教材共分6个章节,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与上一个学期相比,增加了观察与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3、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
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8 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
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己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对比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技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提供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智障儿童法治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10岁的智障儿童,由于家庭原因,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缺乏关爱和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如偷窃、打架等。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错误,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动。
二、案例经过1. 发现问题小明所在的小学班主任发现,小明经常在学校里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偷窃同学的财物。
班主任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小明家庭贫困,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2. 制定法治教育方案为了帮助小明树立法治观念,改正不良行为,学校联合当地司法部门、社区、志愿者组织共同制定了以下法治教育方案:(1)开展法治讲座:邀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小明及其家人讲解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2)组织法治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法院、监狱等场所,让小明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法治观念。
(3)开展心理辅导:为小明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4)家庭法治教育:指导小明的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法治教育,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实施法治教育(1)法治讲座: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员为小明及其家人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他们对法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2)法治实践活动:小明在老师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了法院、监狱等场所,亲身感受了法治的力量。
(3)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为小明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控制情绪。
(4)家庭法治教育:学校为小明的家长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4.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法治教育,小明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偷窃同学财物,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融洽。
此外,小明的家庭氛围也有所改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案例总结1. 智障儿童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智障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青春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关键的阶段,由于体内荷尔蒙分泌的增加,加上他们智力方面的缺陷,生理、心理发生地急剧变化,我班很多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
我选择了患有多动症的寇某,针对其个性特点和行为变化,查找原因为其制订了医教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配合实施计划。
通过近一年的教育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在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对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一直是个盲区,尤其是青春期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被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把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
在这个时期,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够,出现差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有效进行青春期健康指导和教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迫切期待。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性行为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
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
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
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姓名:小化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年7月智障程度:中度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等待花开的时间是漫长的,就如同我们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用心呵护,等待花开时,时光恰似一剂营养剂,滋养了岁月,也滋养了如同花儿般的孩子们。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令同学远离,让老师头痛,使父母失望......他们深陷泥潭,内心感到迷茫、无助,他们就是我们心理教师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抛一根橄榄枝,拖一拖,拽一拽,他们也能走出泥潭,拥抱阳光。
一、基本情况小洛,7岁,二年级学生,智力分数为62。
小洛出生前后,父母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大约在两岁半时被医院诊断为癫痫症并开始服用药物,之后半年,父母发现小洛经常出现呆滞的情况,且性格变得暴躁、易怒。
小洛三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到外地生活并断了联系。
父亲脾气急躁,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喜欢用武力纠正孩子的问题。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无法正常照顾小洛的起居生活,于是爷爷奶奶开始加入父子的生活。
爷爷奶奶很溺爱小洛,基本上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经常发生冲突,于是小洛开始了在这种冲突教育方式中的生活。
二、个案描述一年级刚入学时,罗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梅老师,紧急求助!”罗老师将小洛最近在班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我。
班主任认为小洛规则意识差、行为习惯差、不懂得与人交往、脾气差。
课堂上,小洛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内容时,会离开座位,扰乱课堂秩序,比如发出怪声、翘椅子制造噪音、撕书本等等。
老师一旦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父亲,他便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从此,我便介入了小洛的问题行为干预。
经过两周的观察,并与学科教师、家长的沟通后,我将小洛目前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梳理,以便进行行为分析。
三、行为分析(一)个人因素。
小洛为智力落后儿童,导致他在认知上发育滞后,所以他对外界的反应较缓慢,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较困难,语言发育滞后,口语表达较困难,以短语、短句为主,发音不清晰,人际交往困难。
(二)家庭因素。
智障儿童个案2
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可以自己如厕、吃饭、穿衣等。
社会交往方面:社交能力比较好,比较活泼、开朗。
二、个案主要发展问题介绍(包括问题描述、诊断结果)
轩轩总体能力都较好,但是母亲认为应该着重培养他的语言能力,因为他说话比较慢,反应也比较慢,同时存在一些构音障碍,不熟悉他的人不太容易理解他口语当中的某些字词。并且语言运用能力较一般,不会用语言去达到诸如请求、商量、表达观点等目的。
轩轩各项能力表现如下:
认知方面:学习能力还可以,会认识较多的常用字,也会算术。注意力容易分散。
语言方面: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动性都还可以,但存在一些构音障碍,并且语用能力不太好,例如想吃东西不会得体地向别人要等。
运动方面:由于轩轩特别胖,所以大运动能力较弱,摔倒在地上很难爬起来,精细运动能力还可以,会独立将字写在指定区域,会在指定区域涂色。
轩轩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东西,几乎吃一切能吃的东西,母亲形容他“似乎永远吃不饱”。笔者曾经看见过轩轩偷吃班上同学家长带来的稀饭,也看见过轩轩从垃圾桶里捡蛋糕纸上粘着的蛋糕。所以轩轩特别胖,由于轩轩心脏不是特别好,故母亲主观上想限制对他的饮食,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老是饿,看着心疼,所以实际上也一般会满足他。
三、针对个案的这一发展问题,当前采取的教育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做法是:
首先,利用轩轩对实物的兴趣,让开展教学训练,但是会建议母亲尽量避免采用高热量的实物作为强化物,取而代之的是某些健康的食品诸如水果等以免造成孩子健康上的问题。事实发现,在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采用实物作为强化物,能提高轩轩的配合度。
智障儿童个案2
智障儿童管理个案
智障儿童管理个案发布时间:2021-12-19T13:33:22.573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作者:谭娥[导读]谭娥湖北省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 445000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12-055-01智障儿童,由于整个心理发展迟滞,常不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记不住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甚至有许多不良行为发生,因此,作为一名特教的班主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一、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我班某某同学脾气急躁,自控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情绪化严重,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甚至会产生自残和攻击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了以下方法,他发脾气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大大减少和减轻了,自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1)忽视法有一次,她穿了一双新鞋,在水里走来走去,我提醒了几次都不管用,我想把他拉过来,他反而跑起来,故意在水里笑,我想我越追她,她越开心,还是别追了,这是他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才这样的。
还有一次,他想要某样东西,我没有给他,他就开始打自己的头,你得到他想要如果我表现的很关心,马上迁就了他,那么下次他便会自残的更厉害,面对这种情况,可以用忽视法,从而让学生的破坏自残行为减少。
(2)、以心换心法在生活中,我尽量帮助她,关心她,多跟她聊天,跟她交朋友,她对我越来越信任和尊敬,破坏的现象大大减少。
(3)、鼓励法只有表现的好,才可以得到她感兴趣的东西,促使他养成了更多好的行为习惯。
(4)、手的控制当他们有自残和攻击行为时,可用手牢牢的握住他“犯错”的手,几分钟后才放手,因为这样“冲动”的情绪会慢慢消失,他也会慢慢“冷静”下来。
(5)、原则法因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课堂上常做小动作,如果不管他,他就更“放肆”,必须让他明确,那样是不对的,是原则性的错误,必须按规章来要求,逐渐增强他的纪律性。
智力障碍学生行为干预案例分析
智力障碍学生行为干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名智力障碍学生,年龄为14岁,就读于一所普通学校。
该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行为干预。
问题行为描述该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打断他人发言,无法保持安静并专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
此外,他也无法与同学进行积极的社交互动,经常与别人发生冲突。
行为干预策略1. 制定行为目标为了帮助学生改善行为问题,可以制定以下行为目标:- 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并尊重他人的发言权。
- 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他能够更好地聆听老师的教学内容。
- 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交互动能力,包括与同学友好相处和解决冲突。
2. 实施正面强化通过使用正面强化来鼓励学生积极的行为。
这可以包括:- 赞扬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和专注的表现。
- 提供奖励和认可,例如给予奖章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3. 提供支持与指导为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与指导,以帮助他改善行为。
这可以包括:-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了解他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 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辅助研究资源,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和研究能力。
- 组织社交技能培训,教授学生积极的社交互动技巧和冲突解决策略。
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的行为干预策略,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结果:-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并尊重他人的发言权。
- 学生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
- 学生能够积极地与同学进行社交互动,并有能力解决冲突。
结论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干预,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目标,并通过正面强化和提供支持与指导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行为问题。
这样的干预策略有望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和学习效果,提升他们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