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就业的社会学思考
关于西藏地区大学生就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关于西藏地区大学生就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以西藏大学生的视角,研究分析了当代西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给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西藏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办法一、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是民生的一项重要保障。
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就业的重要群体,只有实现充分就业,才能发挥该层次人才的骨干作用,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西藏地区大学生就业发展现状1.自主择业起步晚,就业进程缓慢。
西藏自治区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地区,自主择业起步较晚,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例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教育背景的实际情况,使得就业进程缓慢。
2.就业问题严峻,就业观念闭塞。
在就业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其就业压力不容小觑,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极其严峻。
西藏自治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发展缓慢,大部分本地大学生就业观念闭塞,毕业生一般将就业目标锁定到公务员、事业单位中,且大多数不愿到区外就业。
3.区内就业压力大,区外就业比例低。
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有西藏高校大学生区外就业比例较低,且由于西藏自治区各方面起步较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相对来说优势并不明显,形成了西藏高校大学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态势,增大了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
4.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自身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工作难”,而一部分职业和企业“招工难”,导致就业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平衡,进而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而西藏地区由于语言、传统风俗的影响,就业的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三、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1.特殊的地理位置。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海拔高,气温低,高寒、缺氧以及冻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特征,造成西藏地区相对落后,就业问题也较为突出。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我见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我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与否已经上升到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衡量教育界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直接影响西藏教育界的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办学规模的调控,影响整个西藏的稳定繁荣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西藏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就业体制由过去的推荐毕业生就业转向指导毕业生去人才市场就业,因此,就业问题无疑成为西藏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西藏的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力量。
为积极推进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2006年开始,西藏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从2007年开始,西藏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从200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至今,在自治区政府和各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共同努力,西藏高校毕业生制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在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我国内地是很激烈并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旦解决不好,他不仅影响着我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政府的首要任务和解决民生的一门任务。
目前我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整体方面还存在着一下几个主要矛盾与漏洞: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的足够重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早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然而,相对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在许多高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即使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但服务职能仍然有所欠缺。
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并不是独立机构,人、财、物配备不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浅析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析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教育界的重要问题之一。
西藏自治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教育资源的有限,加上学生观念的陈旧,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这一问题的顺利结局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率,更能促进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本文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高校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缓解自治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标签:高校大学生西藏自治区就业一、绪论1.自治区高等教育学生就业现状与内地高校不同,在2006年以前,西藏自治区高校主要实行的是包分配的就业政策。
2006年开始,自治区内专科生实现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本科生也与2007年实现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截至目前,自治区各级高校毕业生已经实施了6年的自主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高等学校录取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是实际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却在稳步下降,这不仅仅是西藏自治区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内地其他高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转变的阶段,高校规模的扩张为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到2006年为止,自治区全日制在校的学生数量已经多达13047人,因此,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
2.区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介绍与内地高校的毕业生不同,大多数区内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按照包分配时期的就业思想来进行岗位的选择。
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报考公务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考试,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全然不知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时期。
仅以个别年份举例说明。
2007年是,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6%,但是到2008年时则骤降为88.95%,并且这一情况还将持续。
这就说明,与内地高校毕业生相比,自治区内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考研。
二、对影响区内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分析1.社会、经济、政策因素1.1社会因素。
西藏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西藏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圉宋瑞摘要:面对西藏高校毕业生不客乐观的就业形势,我们更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西藏大学生就业,塑造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前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西藏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解决西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西藏大学生;就业2003年,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意见》为主要标志,“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在西藏全面建立。
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历史的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然而,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西藏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解决就业问题任务艰巨,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他们到企业、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西藏大学生就业(一)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在指导西藏大学生就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大学生的就业是从认识走向实践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实践是要靠意识来指导的,而形成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
大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学到了指导实践的足够的、正确的认识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大学学习氛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产业化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习的功利现象很普遍。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总是把有用定位在眼前,而没有长远的眼光,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
2.大学生的就业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
对新时代西藏高校市场就业形势的调研
对新时代西藏高校市场就业形势的调研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为西藏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支持措施。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西藏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研,分析当前就业情况,探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揭示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支持措施,为应对新时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挑战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当前新时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其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同时探讨相关的就业指导与支持措施。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研研究,我们旨在提供对新时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同时展望未来,为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正文2.1 当前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当前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显示,近年来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就业渠道也逐渐多元化。
传统行业如教育、政府部门依然是西藏高校毕业生首选就业方向,但随着西藏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在西藏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一些新兴行业如旅游、文化创意、互联网等也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不少西藏高校毕业生的眼球。
这些行业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且薪资待遇也相对较高,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前往发展。
尽管就业形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专业匹配度不高、就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仍然面临着就业困难。
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随着政府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就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加强、学生择业观的正确树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完善。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学科结构、生源比例和文化背景等原因的影响,仍存在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等矛盾。
因此,加强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为政府提供制定就业政策有力的依据。
标签: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查自200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实现了从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大部分大学生所认可。
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高考对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学生时的政策倾斜,加之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西藏自治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选自西藏自治区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和2006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所研究的学生均随机抽样,人数共6000人。
(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已参加工作大学生的再次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在校及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收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学生种群:300户城镇家庭、100户农村家庭、200户企业、西藏自治区5所高校在校的各专业大学生及800名以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0份,有效回收率97%。
其中,藏族族占到87.64%。
二、分析与讨论(一)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率呈折线缓慢升降趋势西藏自治区高校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西藏自治区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除外)不断上升,年平均率在20%左右,大学生在校人数成不断上升趋势。
大学生对藏区工作的认识
大学生对藏区工作的认识一年前,我是一名同济学子,为自己的母校深深骄傲、自豪,后来,我的身上又添加了一个新的称谓:西藏基层工作者。
感触最深的是一场演讲,一位老人用他的一生作出的演讲。
老人名字叫阿旺曲尼,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他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孔繁森同志的翻译官。
他跟着孔繁森同志跑遍了日喀则市岗巴县的每一寸土地,自己深深的被孔繁森同志的奉献精神感动,在孔繁森去世后,他在多次有调离岗巴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工作时都选择了拒绝。
他说:"我生在拉萨,死在岗巴",老人年逾古稀,早已过了西藏退休年龄,但是他仍然始终坚持着每天在岗巴走一走,转一转,了解民生民情,帮助弱小贫困,给孩子们讲讲苦难的历史,告诉大家为美好的未来奋斗。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地方。
我们的前辈,在这片高原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他们做了多少的工作去维系汉藏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去守卫着祖国的边疆,筑起民族脊梁?数也数不清,没法数,没法算,我们踩在他们铺好的路上前行,他们把艰难险阻搬离的七七八八,我们的在藏生活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当时。
在藏一年多,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九月中旬,我们被分配到了日喀则的.十八个县区的各个乡镇,开始了我们真正在藏工作的日子,开始去扛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在这一年,也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西藏边境线很长,又因为其高原地形,可以说使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总有一些心怀不轨之徒想要去打这里的主意,守卫好这里,也是守护祖国的国土安全。
藏族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因为西藏地形的特殊性,这里经济发展较难,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需要新鲜血液注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也看到了大家的努力仡佬族等各个民族的同胞,有支援西藏干部、志愿者、人才引进、专招生、外地公务员各个渠道赴藏的有志之士。
西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西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对西藏的宗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西藏社会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藏传佛教的教义、传统宗教仪式以及寺庙的建筑特色。
我参观了布达拉宫、色拉寺等重要的宗教圣地,目睹了信徒虔诚膜拜的场景,也聆听了一些喇嘛的讲解和传道。
通过这些经历,我对于藏族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坚守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宗教文化在藏区社会的重要地位。
二、了解了藏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藏族群众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我参观了一些藏区的家庭,亲身体验了他们纯朴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朴实的品质。
在和藏族群众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于家园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执着,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与自由。
三、感受到了西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实践中,我也观察到了西藏社会在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变革。
我看到了许多藏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了解到了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扶持政策和对藏族群众的关怀。
同时,我也看到了西藏地区还存在一些贫困和落后的现象,这让我更加明白了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和不平等,也认识到了自己应该对于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
四、认识到了自己对于西藏的责任与使命在西藏社会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于西藏地区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大学学生,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关注西藏地区的发展和民生情况,应该为了他们的幸福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通过这次西藏社会实践,我不仅对西藏地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规划。
我将会把这次实践所得带回学校和社会,为了西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藏族人民的幸福和发展。
希望西藏越来越美好,希望藏族人民能够幸福快乐,也希望我能够成为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西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西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西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近期,我参加了一次西藏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特点,也对西藏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西藏人民的生活态度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关于西藏的社会发展,我认为在经济方面,西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西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目的地。
在拉萨和林芝等地,我们看到了许多游客走进了这些独特的地方,感受到西藏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同时,旅游业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藏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公路、铁路、通讯网络等的建设使得西藏的交通更加便捷,也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此外,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医院和学校的分布更加均衡,这对西藏的人民来说也是福音。
然而,虽然西藏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西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文化传承方面,西藏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西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少人更加习惯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有所减弱。
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
另外,西藏人民的生活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生活条件相对较为艰苦,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却非常积极乐观。
他们习惯于山水相伴的生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充满了内心的力量。
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影响因素分析
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西藏地区的大力支持,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渐好转。
然而,就业观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仍然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个体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探讨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因素。
首先,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就业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离乡背井、置身于陌生城市的情况,往往产生身份失落感、归属感不强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些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常常产生悲观、消极的心态,导致对自身能力低估,对未来前景缺乏信心。
这时,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积极面对就业难题,提升自我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就业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大都注重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西藏青年对就业薪资要求不高,更注重劳动的体验过程,这与内地年轻人追逐高薪、追求事业成功的观念明显有所不同。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了解社会潮流,提升他们跨界的能力,培养他们追求创新创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最后,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就业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直接关系到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为西藏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支持,优化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的服务流程,助力西藏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
综上所述,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心理、社会文化及政策因素三个方面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该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和措施,帮助西藏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近年来,随着西藏地区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到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由于受到文化、地域和就业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诸多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对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西藏籍学生就业问题分析1.文化冲突由于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许多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到内地高校接受教育时,会感受到来自文化层面的冲突。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2.地域差异西藏地区与内地的地域差异巨大,学生在西藏生活多年后来到内地,往往需要时间来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这种地域差异也使得他们在内地面临着更多的就业挑战。
3.就业市场压力近年来,整体就业形势趋紧,内地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而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与内地实际需求不匹配,加之文化差异等问题,往往更难融入内地的就业市场。
二、解决策略探究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地高校在招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时,应针对其特殊情况,加强对其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和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建立健全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就业市场。
2. 加强地域交流内地高校在招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时,可以加强与西藏地区学校的交流合作,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增进西藏籍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促进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地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
3. 政府扶持政策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实施更加针对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和单位积极招聘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政府也应加大对西藏籍学生的资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保障。
4. 强化社会实践内地学校应该积极引导西藏籍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前往内地高校接受学习,然而他们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地域文化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匮乏,社会融入的难度等诸多因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议题。
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造就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匮乏。
由于西藏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和内地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水平和内地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其次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西藏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内地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他们适应内地社会和就业带来影响。
在求职的过程中,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还面临着用人单位对其地域背景和文化认同的困难。
一些用人单位对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持有一定的偏见,并难以接受他们与内地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异。
这些问题使得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支持。
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西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当地学校教学水平,加强基础教育水平,为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前的学习水平,还可以缩小与内地学生的差距。
加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为了提高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内地社会和文化,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加强对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培训。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开展专门针对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西藏大学生就业之我见
西藏大学生就业之我见生态学2009级本科班陈云飞 2009613115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
大学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由于西藏自治区大学生自主择业工作起步较晚,政策举措和机制体制尚不够完善,导致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诸多瓶颈和困难。
当代西藏大学生只有抛弃以前的传统观念,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才能顺利就业、正确择业、顺利创业。
近年来,虽然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年来积极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努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举措、大力宣传各项就业政策,党和国家也为帮助西藏大学生顺利出台了很多惠好政策,但是,随着我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区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逐年攀升,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西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目前仍然比较严峻。
西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西藏大学生抱着唯公务员不做的传统观念不放,不愿不敢去企业工作、去自主创业,导致考取公务员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首选,而公务员招录岗位是有限的,并不能全部解决西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西藏市场经济仍然不够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体质尚不健全,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尤其是私营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潜力较小;三是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必备的业务素质和创业技能,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
当前,西藏提出了坚决消除“零就业家庭”,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部就业的目标,并采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多样化解决西藏大学就业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二是千方百计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落实优惠政策,帮扶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四是千方百计发挥援藏兄弟省市的优势,加大到内地就业力度,实现全国范围内就业安置;五是千方百计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择业的愿望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藏区工作总结
藏区工作总结引言藏区是我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接触,我对藏区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与经验。
本文将对我在藏区工作的总结与思考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今后在藏区工作的同事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工作概述作为一名在藏区工作的人员,我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调研:深入了解藏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民生问题和发展需求,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和情报支持。
2.协调沟通:与藏区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代表进行沟通与合作,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3.项目管理:负责监督和管理藏区的项目进度、预算和效果评估,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4.人员培训:组织培训班和知识传播活动,提高藏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5.经验总结: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各类文档和报告,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工作心得1. 尊重当地习俗与文化藏区是一个独特的地域,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的重要性。
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2. 注意信息收集和分析在藏区,信息收集和分析非常重要。
由于地域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获取准确的信息成为工作的难点。
我在工作中注重与当地人民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多渠道收集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提供客观准确的情报支持。
3. 灵活处理工作问题在藏区工作过程中,我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恶劣的自然条件、民族矛盾、政策法规变化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学会了灵活思考和处理,通过与各方合作、沟通和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 注重团队合作和培养在藏区工作,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我深刻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同时,我也注重团队成员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和知识分享,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工作展望基于对藏区工作的总结与思考,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1.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项目的计划、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高效进行和顺利完成。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包括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
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西藏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在进入内地高校就读后,面临着就业和发展的挑战。
内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培养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责任。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融入困难等问题。
对于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的探究,为解决他们的就业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就业现状、探讨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就业问题备受关注,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牵涉到国家民族团结和教育公平的重要议题。
研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对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他们就业的机会和水平,促进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现状和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高校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可以帮助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更有效的就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研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促进国家民族团结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通过探讨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可以揭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研究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促进个人发展、民族团结和教育公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藏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作为一名藏族大学生,我深知社会实践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我积极参与了本次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社会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作为藏族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三、社会实践内容1. 民族文化传承(1)参观藏族博物馆:通过参观藏族博物馆,我了解了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知识,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学习藏族语言: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我报名参加了藏族语言培训班,学习藏语基础,以便与藏族同胞更好地沟通。
2. 社会热点问题关注(1)环保宣传:我参加了当地环保组织,参与了环保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关爱留守儿童:为了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我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走访,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
3. 就业创业(1)调研当地企业:为了了解当地就业市场,我走访了多家企业,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和就业前景。
(2)创业项目策划: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我策划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业项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四、社会实践成果1.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
2.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参与环保、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我关注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 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通过调研当地企业和策划创业项目,我了解了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基础。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次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还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区就业的社会学思考奉春梅(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01)摘要:就业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参照体,是连结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纽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参照和深层推动的作用。
西方就业理论的成熟发展对分析藏区就业提供理论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五普、六普数据采用SPSS分析技术,对藏区就业现状和未来走向作出分析和预测,希望藏区就业在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就业;劳务市场;藏区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4-8499(2002)01-0008-04处于社会发展基础层面的就业,在经济学领域已作出较为成熟的探讨。
西方古典经济学派较早把研究眼光投向就业领域并进行详细论证和理性构建,形成了一套有关就业的理论体系。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一书中,对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作出重大的修补,它为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合理有效运行提供历史了的契机。
本文在吸纳经济学领域中有关就业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四川阿坝藏区就业状况进行描述、反思和深层追问,意在展示藏区就业在社会学视野中的一些个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的一道窗口。
一、就业概念的界定处于何种层面理解就业?西方与我国学者有如下观点:西方经济学界将就业(employment)一般界定为“处于受雇的状态”。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这一界定实质包含着两层含义:1.就业对象或就业人口是指处于受雇地位的对象或人口,不包括业主和自我雇用人员,英、美等西方国家均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就业。
2.“状态”即就业时间,一般是指在规定的调查时间内,从事某项工作,并取得收入者,就算就业。
例如,美国在调查周内工作一个小时以上就算就业。
由此可见,西方对就业时间或状态的界定显得较为灵活。
这种就业状态也显得极为动荡,有可能当下某时处于就业状态,一小时后就陷入失业队伍中。
我国经济学界对就业的界定则是:“在我国,凡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并取得一定报酬或收入,都就视为就业”。
(《经济大辞典》)就业人口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中国统计年鉴》)这一界定显然是从广义角度理解就业,对就业人员的界定从外延角度更为具体、准确,充分反映出所处的时代特征。
纵观上述两种就业观,我国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西方的“就业观”是根植于其雇用制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就”即受雇之意。
这一界定实际上表明就业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在权力、财富和社会威望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
我国学术界对“就业”的界定则抛开了这种不平等性。
只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均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显然,这种“就业”是立足于我国体制之下,与我国国情特色相互吻合。
在我国学术界,对就业仍持有广义与狭文的区分。
持狭文的就业观者认为:就业人口不应当包括以种地为生,地域在农村,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阿坝藏区就业,放在中国就业的大环境下,仅属一个案典型。
因此,笔者赞同狭义的就业观,并对就业作如下界定:所谓就业是指在我国法定条件下,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劳动,以一定的工资或货币形式获取收入和报酬。
就业对象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职工、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合作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的人员、农民流入城市打工者和农民个体经营者。
不包括以种地为生的农民。
三、藏区就业现状的评述(一)就业现状。
当前,西部大开发使藏区就业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时期,既面临新的机遇的推动,同时又遭到外部因素和就业内部因素的限制和阻挠,诸如:经济发展状况、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消费需求能力等外部因素和就业管理机制和就业意识、就业结构和人们的就业心理等内部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藏区仍面临种种就业问题和矛盾。
1.外部因素对就业的制约。
(1)就业经济基础极度薄弱。
以黑水县为例:黑水县地处阿坝州中部,全县人口约5万多人。
其中藏人约占80%,属典型的藏人聚居区域。
而农业人口约占80%,并分布于约占全县土地面积80%的农村。
按照刘易斯的观点,属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其产业结构中,农牧业应当成为其基础性的产业。
但据调查所知,全县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上处于传统农耕作业阶段。
在黑水县的工业结构中、几乎没有大型的足以支撑黑水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据析,水电、旅游、水产虽为是三大产业支柱,但目前还处于规划的目标方案之中,尚未形成规模。
剩下的就仅限于财政拔款,现实的事实是全县财政收入年均约为160多万,不足以抵销全县职工一月的工资收入。
总之,阿坝藏区整个经济处于萎缩状态,严重影响其就业覆盖面和就业水平,缺乏造成高就的外在经济条件。
(2)就业缺乏外伸扩展的空间。
地理位置严重束缚了藏区与外界的交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藏区商品流通的局面是:一是内部市场容量小,竞争力差。
在黑水县城,几乎没有一家大型商店,市场仅靠一些小本经营的个体户支撑。
二是缺乏外界商业资本的流入。
藏区内地特色商品缺乏能带来规模效应的外销渠道,或者收益不大。
例如,金川雪梨虽早有耳闻,但由于其生产受季节限制大,产量小,缺乏规模效应,在市场上仍处零散状态,不能带动经济收入的显著增加。
因此,市场容量小,商品经济不发达且缺乏竞争性,导致藏区就业缺乏进一步外伸扩展的空间。
(3)就业缺乏刺激增长的内在因素。
藏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居民工资收入低购买力弱,消费渠道不畅,生产规模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扩展,就业缺乏刺激增长的内在消费因素。
(4)就业缺乏新型现代型人才。
开发大西部,发展藏区,需要的是新型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现代型人才。
而藏区现有人才状况并不理想,仅以黑水县县城2000年机关人口教育状况为例,现有:研究生仅1名,占县城人口总数约56115人的0.001%,本科(函授)占人口总数的0.007%,大专287人,为人口总数的0.8%,中专、高中为1307人,占人口总数的23.4%,初中以下则为190人,占总数的0.36%。
黑水县是阿坝州藏民分布较多的县城。
县城政府机关又是人才最为集中之处,但上述人才构成状况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几乎为零。
说明现有大多数人力资源的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差,难以满足开发大西部、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对现代型人才的要求。
2.就业内部因素对就业的制约。
(1)配给制就业管理体制扼制了灵活、高效的劳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今日藏区的就业管理体制仍普遍承留着过去的影子。
就业管理的权限仍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
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可言。
显然劳务市场这样的中间机构在传统就业体制下是不存在的。
供给、配给、包办构成计划体制下就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开发大西部的前提下,就业管理体制的重塑显得异常重要和必要。
劳务市场的建立、培植和完善是改革传统就业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何谓劳务市场。
“所谓劳务市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为调节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使劳动供求的交易以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成本而运行的一种就业体制。
”(《世界经济百科词典》)劳务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向就业者和用人单位直接提供供需信息。
供求双方直接通过劳务市场进行相互选择。
基本上排出了政府人事部门指令性干预。
灵活、高效、简便快捷构成了现代就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而由低效、专制的传统就业体制向灵活、高效的现代就业体制的转换势必存在冲撞、磨擦。
当前,开发大西部,藏区就业管理体制正经历着这种冲撞的尖锐时期。
一方面,传统就业管理体制尚未退出,新型管理机构———劳务市场的建立遭遇种种阻挠;另一方面,经济落后、信息不灵、供需双方灵活选择双方的愿望并不强烈,人才流动量稀少等等造成藏区劳务市场不能有效建立。
(2)国家就业的就业意识阻碍了人们对新型就业体制的接受和认同。
“就业意识是就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与选择,包括就业的动机、对职业的评价、兴趣、情趣等。
”(《200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就业意识虽说是一和思想、心理状态,但同时它又支配着就业者的就业行为,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支配下人们的就业意识严重依附于国家就业,拒绝排斥多种就业形式。
在藏区由于其历史、地域、经济等特殊性,传统就业观至今仍根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
送孩子读书、求学仍被视为通向端铁饭碗的重要途径。
这一就业观念在藏区农村尤为明显。
市场机制的运行,传统就业体制遭受冲击,统包统配的就业体制被打破,就业被推向市场,实行自主择业,人才合理流动,要求人们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分配终身就业的就业观念。
但事实上,这一观念、意识的转变异常艰难。
据调查,在黑水县藏区农村,失学率高达80%,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不包分配、子女读书没有多大前途。
显然,传统就业观念、就业意识与现行就业体制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但影响新型就业体制的正常运行,而且对藏区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就业意识的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失学率及职业学校个数入读学生数量对职业学生的需求量矛盾)(3)传统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开发藏区的新型就业结构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
西部开发随之出现众多新型行业、产业,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弊端日渐显露。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有些传统行业频临倒闭、破产。
一些传统就业岗位被迫消失,新型行业、产业的出现、增加,新型岗位、职位的出现,使就业结构出现新的特点。
由传统就业结构向新型就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中涉及到人才、资金、技术等等的冲突。
新型就业结构要求就业岗位机器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就业人员属知识科技型人才,例如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就需要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人才,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酒店的管理,民族文化及其产品的开发,以及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这就与传统就业结构遗留的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就业人员素质低、认知能力差等状况之间产生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城乡“择业”、流动的矛盾就业心理,将严重阻碍藏区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在社会调查中,问及“如有机会离开本地,愿意离开吗”,面对同样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回答态度窘然不同,在县城,特别是黑水县,有一定学历者,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者,如医生,尤其是外来人才,80%认为如有机会,有关系肯定愿意离开当地到外地去发展,谋求新的职业。
而在乡村,他们的择业态度就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了:上述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者的择业态度是:愿意从事目前的职业者所占的比重与不愿意者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同,前者为32.3%,后者为33.1%。
愿意终身从事农业劳动者则明显大于不愿意者,而对于愿意外出打工,就地经商或进城当个体户,或当基层干部,显然,愿意者的人数明显低于不愿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