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是一种重视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融合在一起,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一、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融合教育倡导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拼凑在一起,更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入性和互相依存性。

1. 融入性融合教育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避免过于独立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引入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这种融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2. 互相依存性在融合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学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认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融合教育的实践应用融合教育的实践应用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家长应积极支持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1. 多学科整合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学科整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来促进融合教育的实践。

例如,在数学课上引入音乐元素,通过音乐学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活动,提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机会。

2. 跨学科教学教师在实践融合教育时,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他们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家校合作家长在融合教育的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家长可以与教师互动,在家庭中创造更多的跨学科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学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方案

学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方案

学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方案一、引言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为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者的融合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的方案。

二、教育目标与趋势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积累。

教育的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塑造。

因此,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形式,更是对教育目标的要求。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但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课程则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课程应当开设实践环节,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

四、拓宽学生的视野理论课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的互动与参与较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

实践课程则能够让学生亲自实践,通过与真实问题的接触,了解更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理论课程重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实践课程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课程中,理论课程往往在知识内容上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学生的元素。

而实践课程则更加生动有趣。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融合,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加强师生互动理论课程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被动接收。

而实践课程则注重师生互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 closer 的交流与合作。

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

八、推动学科交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频繁。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精 神 作为 时 代精 神 .具 体表 现在 中小学 救 青上 . 就
魁 要 求 我 们培 养 具 有 科学 的 人生 观 、 世 界 舰 与 科 学
拯 台 的方 法 层丽 . m十 技 术 条件 、政 策 条件 .札 会观
念 制 度 的 制 约 , 课 题 组 学 校 盟 然 进 行 r许 多 尝 试 , 也
取 得 了若 干 成功 的 经验 , 似 从总 体估 讣 , 尚未 脱 离初
步 结 合 的 阶 段 , 而 且对 最 终 螭 台 的 理 想 时 景 也 不 能 给 出 比较 一 的 明 确 管 案 尽 管 实 验 学 校 都 在 努 力 致
尝 试 用 备 种 办 法 改 将 学 生 发展 环 境 , 扩 人 学 生 的 选 择 机 会 . 努 力尝 试各 种 促 成 学 生学 习 戏 生 活 力 式 转 变 的 教 育 教 学 模 j , 但 从 总 体 而 吉 . 考 试 领 导 教 育 的 = 1 : 现 状 井 未 根 本 改 变 , 所 以 信 息 络 技 术 骷 束 的 开 放 与 选 择 可 能 也 就 赦 难 充 分 利 用 当然 , 具 体 到 一 所 学
该 充分 发挥 网 络 信息 技 术 的技 术 能 力 为 此 . 健 成 师 生 在 教 育删 念 和 认 识方 法 L的 转 | 竖.
努力 适 应
提 升 师 生 信 息 网络 技 术 能 力 技 术 水 . ㈣ 时 还 应
『 络 技 术 发 展 带 米 的 挑 战 由 于 虚 拟 l= 的 复 杂 矧 l界 j 与 儿童 青少 年 的 不成 熟 、 易受 伤 佛 的 特点 . 救 师 义必 须 在 引 导 学 生 进 人 网 络 世 界 刚’ 营 力 墒 ^ , 拌学 生 主 『 率 的 甄 别 与 选 择 能 力 , 培 养 学 生 主 体 具 有 正 确 科 学 的 人 生观 、世 界观 与价 值 观 , 他 们 能 够 在 选 择 中 学 习 论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合集5篇)篇1: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检测方法呢?一、课程整合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

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整 合型信息化课程结构、 课程 内容 、 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 促 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
4 虚拟 环境 教学

虚 拟现实 ( V i r t u a l R e a l i t y , 简称V R : 又译作灵境、 幻真)
1情境教学
是近 年来 出现 的高新技 术。 它是一项综 合集 成技术 , 涉及计算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激发 机 图形学、 人机交互技术、 传感技术、 人 工智能等领域 , 它用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 。 这样可 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 堂, 产生 算 机生成逼真 的三维视 、 听、 嗅觉等感觉 , 使人作为参与者 通
关键 词 : 信息技 术 ; 整合 ; 研 究性 ; 虚拟环 境 ; 递进 关 系
信息化是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 的潮 流 , 以网络 技 术和 多媒 美好, 达到知识融会贯通 的目的。 体 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课程 改革 的重要抓手。 我国在 3 研 究 性教学

开展研 究陆课程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程 的整 合。 在新课 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 的目标与 内 这样安排符合 素质教育的要求 ,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容。 这种整合 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它的发展过程 与整合 和实践能力 。 针对研究性课程 的开设 , 教师应该也做 出一些 应 的广度与深度。 只有 充分 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有 效方 对策 略: 利用 网络建立 起师生之间的互动关 系, 例如教师将物 式, 才能加深对现代课 程改革的理解, 才能出色 完成新时期教 理 《 电能》这一节作为研究对 象, 制作成一个学习专题, 同时利 师 的光荣使命。 用 图片、 模 型、 动画等形式演示 电能和其他形式 能量 之间的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 融入到课程的整体 换, 同时让学生了解 日常生活 中消耗 电能的电器, 然后提 出问题 中去, 改变课程 内容和结构 , 变革整 个课程体系。因为在信息技 并让学生分析, 讨论 、 探究 , 从而得到 问题答案 , 加深 对知 识的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

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

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

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

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

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

例如雅各布斯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设计策略,分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部分教师的不透彻理解,在许多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

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应该澄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与分化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关系。

(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

高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些知 识点进行实践操作达到掌握技能的 目的。
( 2)理论与实践 整合的教学模式 的具体应用 。课堂教学层面 主 要将关 于招 聘的概述 、招聘 准备工作 、招募工作 、甄 选 、录 用决策 、 招聘评估 等主要知识 点的讲解放在课堂上进行 ,并采 用案例教学、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景模拟 、 视频 案例分析 以及 角色扮演等互动方 法开展 教学 ,这样有 利 于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通过有效 的课堂互动 , 能充分 激发学 生学习积 极 性 、引导学生主 动探索 学习的问题 ,提 高学生 自主学 习、解决 问 题 、团队合作 、与人 交流等方面 的关键能力 。同时 ,课堂互动教学可
习 、解 决 问题 、 团 队合 作 、 与人 交 流 等 方 面 的 关键 能 力 。 关 键 词 理 论 与 实践 整 合 课 堂 教 学 层 面 校 内 实 训层 面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 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以系统研究组织 内人 力资源招募和甄选 、 洲和开发 、绩效评价 、薪酬管理的客观规律 与 培
保证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职业能 力的养 成 ,实现培 养具有 一 定文化 品位 的 “ 职业人”和 “ 社会人”的 目标。 校内实训层面主要将实践性较强 的招聘 计划 的制 定、招聘广告和 面试 等知识点在真实招聘环境 中进行实践 。首先 , 将全班 学生进行合 理地分 组 , 每组大约8 1人 ,成立 实训团队 ,每个团队都根据 成员具 -0 体情况 , 定团队名称 ,确定负责人 。其次 ,通过各 团队成员的亲身 拟 实践 与体验 ,分别撰 写招聘实训报告 。借助学 校实习生招聘平台 , 每 个 团队可参 与其中一家实 习单位的招聘 ,并根据 招聘单位实际情况 、 招 聘需求 及整个甄 选过程 ,撰 写实 训报告 ,具体 内容包括 :招聘计 划 、招 聘广告 、简 历收集 与筛选 、面试与评价 ( 重点了解面试的基本 过程 、方法和技巧 )、录用决策 、招聘总结 等。最后 ,讲评与奖励 。 各 团队负责人对本组报告在课堂上汇报 , 一般要 求结合课件 进行 , 并 成立 以任课教师 为组长 、各 团队负责人 为成员的评价小组 ,对各组报 告情 况进行 评价 , 教师对反映 出的共性 问题 ( 如人员测评方法 、英文 简 历的定位和格式 、面试技巧等 ) 进行 点评 ,将此成绩进行排名 , 对 优秀 的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 ,并将此成绩计入各成员的平时成绩。 由于 《 招聘与录 用 》 课程 实践性较 强 , 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始终 在 围绕着 学生 这一核 心要 素来进行 , 充分考 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发挥 他 们 的 自主精神和创新 精神 ,不仅要 注意知 识的传授和传递 ,而且要 注 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 提高。课堂教学层 面与校内实训层面有机结合 , 旨在达 到提 高学生全 面素质 的 目的。因此 , 具体教学过程 中,不能 在 将 课堂教学层 面与校 内实训层面分割开来或独立进行 。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1、提高效率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减少中间环节和浪费,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2、降低成本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 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竞争力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信 息共享,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项目式学习:通过一个实际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适用于实际问题 解决能力的培养,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项目设计和组织能力。
4、主题式学习: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主题设计和协调能力。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 评
01 一、理论基础目录02 Nhomakorabea、模式述评
03 三、实践案例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课程 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次演示将 就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六、产业链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产业链整合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数字化整合
数字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信息 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效应。
2、智能化整合
智能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 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

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
国 内对 于 计 算 机辅 助教 学 和课 件 的 大讨 论 和 大反
思 。
思 和探 讨 。 19 9 7年 7月 ,根据 对 研 究 与 实 践 的反
点和焦点。
19 9 7年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黎 加 厚 教 授 发 表 的 《 从课 件 到 积 件 : 国学 校 课 堂 计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的 我 新 发 展 》一 文 提 出 了 “ 件 ”概 念 ,教 学软 件 类 型 积
在 组 织 这 两 个 试 验 研 究 课 题 的过 程 中 ,在课 件 开 发 与 推 广 以 及 计算 机 辅助 教 学 中 所遇 到 的一 些 新 情 况 和 新 闻 题 引起 了全 国 中小学 计算 机 教育 19 9 9年 1 ,全 国 中小 学 计 算 机 教 育 研 究 中 月 心 在北 京 师 范 大学 组 织 召 开 了有 数 十 所 学 校 参 加 的 “ 算 机 与 各学 科 课 程 整 合 ”项 目开 题 会 ,。 计 课

文 , 统 地 介 绍 了 建 构 主 义 的 由来 和 发 展 , 述 系 阐 了 在建 构 主义 理 论 指 导 下 基 于 网 络 和 多 媒 体环 境 的教 学 改 革 模 式 ,从 此 奠 定 了计 算 机辅 助 教学 新 的 发展 方 向 的理 论 基 础 。 19 9 8年 ,全 国 中 小学 计 算 机 教 育 研 究 中 心 的
维普资讯
本 文将 立足 于 向各 位 同行 呈 现 “ 程 整 合 ” 课 的 正 式 由 “ 件 ” 向 “ 件 ” “ 件 ” “ 件 ” 向具 课 走 组 、积 、学 , 理 论 与 实践 发 展历 程 ,尽 力为 大 家展 现 一 幅全 方 有 开 放 性 的资 源 素材 型 、 具 型 、 台 型 的 教学 平 工 平 位 的 “ 程 整合 ” 景 图 。 此 外 , 课 实 由于 “ 程 整 合 ” 台 以及 学 生 电子 作 品 集 等 方 向发 展 。何 克 抗教 授 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整合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 识。
实施方法
采用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模拟对话软件和英语影视资料等形式,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英语水平测试、课堂表现和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估,结 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明显提升。
案例三:某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整合实践
整合目标
0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自主学
习和协作学习。
实施方法
02
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互动平台和数学游戏等形式,将信息技
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效果评估
03
通过学生成绩、课堂参与度和家长反馈等多方面评估,结果显
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有显著提高。
案例二:某高中的英语课程整合实践
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客观 地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 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学辅助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 化教学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价 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认为教育 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01
02
03
探究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协作式学习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 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提高 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 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

“汽车专业教学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述评

“汽车专业教学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述评
则 的教 学组 织 形式 。
FB 5 6 5 J0 0 8 ), 日前 通 过 了全 国教 育 科 学规 划 领 导 小组
办 公 室 组 织 的 成 果 鉴 定 ,现 将 成 果 公 告 如 下 : 课 题 研 究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四) 开发 每 一位 学 生 的潜 能 实 践 经 验 表 明 ,不 管 多 么差 的 学生 ,其 实 都 有 着
( ) 根 据 汽 车 专 业 实 际 ,进 行课 程 的 改 造 是探 六
索 的 主 要 路 径
( 三) 根 据 学 生之 间的 差异 因材 施 教 目前 职 业 学 校 生 源 质 量 参 差 不 齐 , 既有 初 中 毕 业 直 接 分 流 人 校 的学 生 ,又 有 “ 中考 ” 落榜 生 。 学 生 的 素质 差 异 大 ,不 仅 表 现 在 文 化 基 础 知识 方 面 ,而 且 在 思 想道 德 、实 践 能 力 上 的差 异 也 日趋 明显 。 在 职 业 教 育 的课 堂 教 学 中 ,面 对 一 个 由个 体 差 异 悬 殊 的学 生 组 成 的群 体 ,运 用 恰 到 好 处 的 教 育 教 学 策 略 就 显得 尤 为 重 要 。在 中等 职 业 教 育 中特 别 是 在 职 业 学 校 中 ,更 有 必 要 从 实 际 出发 ,从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教 育 理 念 出 发 ,
教 学课 程整 合 模 式的理 论 与 实践 ” ( 题 批 准号 : 课
针 对 学 生 的 差 异 性 ,制 定 体 现 灵 活 性 ( 课 程 设 置 、 如 学 制. 、学籍 管 理 等) 的教 学 计 划 ,体 现 可 选 择 性 的教
学 内容 和层 次 ,体 现 出分 层 指 导 与 整 体 推 进 相 结 合 原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教育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学科整合理论、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学科整合理论学科整合理论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可以相互促进和融合。

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既需要自然科学的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一个学科的视角,而是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时,既需要生物学的知识,也需要地质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二、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不仅涉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实践研究中,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育学科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问题驱动和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生态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将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关系。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一、概述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视为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到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经历了从融合到分离,再到重新整合的过程,这反映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这导致课程与教学逐渐分离。

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层面。

课程被视为一系列预设的知识体系,而教学则被视为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这种分离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同质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逐渐兴起。

这种理念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认为课程不仅仅是预设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而教学也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还包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这种整合的理念旨在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深层次问题,也涉及到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现实问题。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背景与意义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传统教育模式中,课程和教学往往被视为相互独立的实体,课程设计者制定课程内容,而教师则负责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以及学生学习体验的碎片化。

这些问题促使教育界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寻求更加高效和全面的教育模式。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以及整体教育观念。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如何主动构建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则侧重于学习过程中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开 放 程 度 比较 低 ,学 生 只是 操 作 、 记 录 实 验 数 据 ,对 实验 的传 感 器 种 类 、实 验 原 理 、测 量 电路 和 方 法 了解 。这 种 通 过 实 验 装 置 完 成 的 以验 证 型实 验 为 主 的实 验 方 式 不 利 于 培 养 学生 实 验 的兴 趣 ,更 不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动 手 能力 和 创 新 能 力 。通 过 采 用 信 息 技 术 ,可 以模 拟 传 感 器 的实 际 应 用 , 让 学 生 模 拟 工 厂 的实 际操 作 ,按 要 求 完 成 传 感 器 的 安装 和 调 试 ,这 对 调 高 学 生 的 动 手 能 力有 一 定 的帮助 。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与《 传 感 器 与 检 测 技 术 》 课 程 整 合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任 玮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 多的教师开始将信患技术与所教授的课程整合起来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 武。本文主要是结合 《 传嬉器与检测技 术》课程的教学特点,论述 了 信患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探讨 了信忠技术与该课程整合 的方法,分析 了 整合后教学效果。 【 关键词 】信 息技术;传感器 ;课程整合
随 着 计 算 机 和 互 联 网 技 术 的 不 断 快速 发 展 ,信 息 技 术 不 断 的渗 透 到 社 会 的 各个 方 面 ,其 中也 包 括 我 们 的教 育 领 域 。 将信 息 技 术 和 我 们 的课 程 整 合 , 构 建 新 型 的 教 学 模 式 ,成 为 一 种 趋 势 。可 以说 信 息 技术 与 课 程 整 合 改 变 传 统 教 育 教 学 结 构 , 它是 实 施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的一 条 有 效 途 径 , 也是 国 内外 课 程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 通 过这 种 改 革 改 变 原 有 的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 教 学 方 法 , 把 多媒 体 网络教 学 融入 教学 的各个 层面 中 ,构 建 一 种 互 动 的师 生 教 学 关 系 , 从而 营 造 一 种 主 动 探 宄 的学 习环 境 , 建 构 一种 新 型 的教 学模 式 。 信 息技 术 与 《 传感 器 与检 测技 术 》课 程 整合 的 意义 《 传 感 器与 检测 技 术 》是 一 门专业 基 础 课 , 是 为 后 续 的 课 程 打 基 础 的 。 这 门 课 程 要 求 学 生 能 够 了解 各 类 传感 器 ,理 解 各 类 传 感 器 的 结 构 和 工 作 原 理 ,初 步 掌握 各 类 传 感 器 的 应 用 。 由于传 感 器 的类 型很 多 , 工 作 原 理 各 不 相 同 ,对 于 学 生来 说较 难 掌 握 这 门课 的知 识 点 ,尤 其 是介 绍各 种 传 感 器 的 工 作 原 理 。没 有 实 物 , 光靠 教师 在 课 堂 上 讲 解 ,很 难 让 学 生 理解 这 方 面 的 内容 ,如 果 采 用 信 息 技 术将 各个 知 识 点通 过 文 本 、 图片 、 动 画 、 视 频等 形 式展 现 出 来 , 便 于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 可 以提 高 学 生 学 习 兴趣 ,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积极 性 ,使 教 学 效 果 明 显 提 高 。 如 果 将这 些 知识 点放 在 学 习 网 站 中 , 可 以 让 学 生 独 立 自主 地 学 习 , 使 学 生 养 成 提 前 预 习 ,课 后 复 习 , 自 我测 评 , 培 养 学 生 获 取 信 息 并独 立 解 决 专

大学教案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大学教案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大学教案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指导教师教学的桥梁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案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方法和实施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理论是指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和原理,而实践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具体实例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实验室实验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实践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项目实践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训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参与实习和实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01-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教学类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在“大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在“小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及其意义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篇)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涵、结合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涵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综合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1. 整合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实际应用场景,提高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存在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整合式的教学实践(3篇)

整合式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以“人工智能与生活”为例,探讨整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引言整合式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将人工智能与生活相结合,开展整合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整合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人工智能与生活”为例,以下是整合式教学实践的具体步骤:1.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掌握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案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设计(1)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等。

(2)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以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为例,展示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人工智能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人工智能项目实践,如设计智能机器人、开发智能家居系统等。

3. 整合式教学实施(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工智能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结果评价:以学生完成的项目实践成果为依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整合式教学实践效果分析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三个层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节中的关键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列举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基本的学科操作,如数据收集、分析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学科基本概念:详细讲解本章节涉及的核心概念,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2.理论知识:阐述本章节中的重要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方法技巧:教授本章节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3.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方法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定期的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评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适于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下面仅就课题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课题组探索总结了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并建设了学科专题网站,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实验总结材料,推出了一批优秀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1、研究人员鉴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建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研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参加本实验,并且由校长周惠欣担任负责人。

周惠欣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辽宁省十大杰出校长。

在1999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中学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名科研型校长,他一贯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理论深厚,思想超前,完全胜任本实验负责人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教学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科长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教改实验专科课题研究,并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研究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变化,研究内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素质探索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各个环节、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与反思。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3、完成时间进行调整实验课题完成时间调整至2004年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1.组织管理(1)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周惠欣、李伟、李铁、冯军。

(2)本课题为了管理的方便,按研究方向分成五个子课题,。

①讲授式教学模式子课题,刘洋负责。

②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李强胜负责。

③小组协作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齐次负责。

④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子课题,邹海彬负责。

⑤网络应用、资源库建设、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研究子课题,冯军、吴秀杰负责。

2.课题活动管理(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

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核心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子课题组应做好子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过程(一)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阶段)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

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

2001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从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十六大精神,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题组下发到实验老师手中。

校长还集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

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

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

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

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

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南京课题开题会议,在东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辽宁省电教馆首届课程整合培训班学习和参加教育部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东北育才、省实验、沈阳11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聘请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解月光教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担任实验课题顾问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

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电教员制度、帮教对子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

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

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2000年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信息技术改为必选课。

每周2课时,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等。

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鞍山一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注重普及,狠抓实效,积极创新,适度超前。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

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

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K12学科资源库、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等专业的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

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鞍山一中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包括:电子一中校园管理系统、学科网站《物理在线》、《有机化学世界》、《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建模》等;学科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VOD点播系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