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以2000—2009年平面媒体作品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

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

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权威奖项,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摄影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镜头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生活。

以下是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精彩呈现:2008年,著名摄影师张宏华的《汶川地震》系列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这组作品记录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强烈地震,摄影师深入灾区,用镜头捕捉到了灾难发生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救援工作和灾区的景象,作品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2010年,摄影师李静的作品《康定情书》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一对老夫妇在四川康定的幸福生活。

老夫妇虽然年迈,但仍然相互陪伴、相互扶持,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作品被认为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和对爱情的致敬。

2015年,摄影师黄利达的作品《西藏扶贫记》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西藏自治区实施扶贫政策后,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贫困落后到人民富裕,这组作品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的成效和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8年,摄影师王晨的作品《海南渔民》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海南渔民的生活和劳作。

在这些作品中,海南渔民勤劳朴实的形象被深刻展现出来,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艰苦劳作和对家庭的热爱,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这些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不仅展现了摄影师的专业水平和创作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作品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唤起社会的共鸣和改变。

在未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摄影师们将用镜头捕捉更多生活的细节和社会的变化,用作品传递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和情感。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激励摄影师们不断创新,拍摄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科技经济导刊 2016.27期浅析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郭明杰(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是体现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手段。

和消息一样,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比消息类新闻更丰富、更详尽、时空跨度大、背景材料充足。

怎样安排结构,怎样为作品开好头,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写作中的难点。

1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要求1.1题材结构故事化在广播电视初步发展的阶段,借鉴了许多报纸新闻的写作技巧,包括倒金字塔结构方式。

但随着创作者对广播电视特性的挖掘,发现故事化的叙述越来越受受众的喜爱。

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CBS的《60分钟》。

正如《60分钟》主持人华莱士所说:“我们节目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我们知道怎么讲述一个好故事”。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题中同样有许多擅长讲故事的作品。

比如《隆林停尸堵路事件调查》,开头就将一个离奇的事件现场呈现出来;《鸿雁信使的高原邮路》则选择了葛军冰上行车、突遇爆胎、险登天梯等不断变化的情节中推进作品。

1.2叙事方式感情化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又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强调的是作家要有生活阅历和思想感悟。

同样,在新闻采制过程中,拥有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作品的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表达。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广播专题《我把光明献给你》,记者在现场真实地记录了珍贵的感人的同期声,如笪秋香在病重时留下遗言,捐赠器官,父亲的哽咽;巴依拉重获光明后与江苏妈妈亲切的交谈……记者在现场,但没有干扰现场,而是及时精心选择、记录同期声。

正是因为这些真实、感人的同期声,让作品饱含深情,自然而然地感动了听众。

1.3人物展示个性化不管是事件类专题,还是人物类、调查类专题,都离不开对人的叙述、塑造。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四力”皆勤 方出精品——以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四力”皆勤 方出精品——以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16“四力”皆勤 方出精品——以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刘 学(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 福建 福州 3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48字的“职责使命”,如何挖掘和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让更多人成为传播者,是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挖掘好故事,讲好故事需要新闻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简称“四力”,要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武艺”,成为“行家里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一、“脚力”要增强群众思维用自己的脚步跟随着采访对象的脚步,用自己的汗水记录着采访对象的汗水,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到“活鱼”,在“脚力”中寻找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方子”。

记者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到基层“走走”,有时甚至用上好几天时间的“走走”并不代表记者付出了“脚力”。

“脚力”不是走马观花,是需要记者沉下心,扎进采访对象的生活中,脚踏实地、深入地走,这样付出的力气,才叫“脚力”。

记者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身在基层,心贴群众,只有这样才会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走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群众思维,有了群众思维,才能接近群众,稿件才会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还有广度。

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专题《大爱无声——一位记者眼中的特殊馒头店》,馒头店的几位店员不接受媒体采访,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后,在店门口蹲点的三天里,从不进入店里打扰他们。

最后,当记者完成所有的外围采访、几位店员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记者进入店内,向店员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说说自己采访到的市民看法,以朋友的口吻,推心置腹的和他们聊天、聊家常,终于如愿录制到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采访就是要有“群众思维”,不然无法录制到人们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那新闻摘 要:新闻人如何不断通过增强“四力”,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精品新闻?在采访过程中和新闻写作过程中,“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的整体,不是分割、独立的。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doc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doc

第二十二届 xx 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 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 3~4 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 年 12 月 19 日~ 22 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 6 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 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新中国成立 62 周年、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 7·动23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 3 周年 ,, 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 5 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价值。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传播价值观念。”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作品的价值观传递功能。好的新闻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 倡导社会公正、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希望。
这本书所选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新闻类型和题材,从深度报道到短消息,从电 视新闻到网络新闻,无不包括。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写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篇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别样旅途》,这篇报道通过一名旅客在旅行中因为 心脏病发作而得到救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高效和人性化。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事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紧急情况下,铁路系统的 快速反应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 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这些
部分
新闻
社会
新闻
不同
获奖作品
好新闻
中国
作品 中国
语言
样子
消息
问题
通讯
评论
事件
包括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是一本介绍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书籍,主要包含了不同 类型的好新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赏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文字消息、图片消息、广播消息和 电视消息等不同形式的消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以 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公共事件。这些消息作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重要信息,反映 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关切。 第二部分是通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的通 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人物的命运、情感和经历,以及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热点话题。 这些通讯作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深入挖掘了新闻事实,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 真实生活。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新闻奖项之一,致力于表彰在新闻报道
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该奖项的评选标准严格,旨在鼓励和推动
新闻行业的发展,促进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创新。

评价一篇优秀的中国新闻奖作品,需要综合考量其新闻价值、采编执行、文风表达以及公共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具有较
高的新闻价值,即报道内容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读者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其次,采编执行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信息的收集和核实、
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等。

作品的文风表达应清晰凝练,符合新闻写作的原则,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传达信息。

最后,一个优秀作品的评价还需考虑
其公共影响力,即报道是否引起社会关注和广泛反响,是否对社会舆论产生
积极影响。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取决于作品在新闻价值、采编执行、文风表达和公
共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

优秀的作品应当不仅在消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具
备优势,也能够以高水平的写作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读者。

通过评价和表彰这
些杰出的作品,可以促进新闻行业的进步,推动优秀作品的产生,为社会提
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它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评论、摄影、漫画等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几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赏析:
1.《离开大山的山村孩子》
这篇报道以湖南省宁远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为例,讲述了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的悲惨遭遇。

文章通过采访当地的教育官员、老师和家长,揭示了教育资源不足、家庭贫困和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吊儿郎当的“蓝领”生活》
这篇报道以广州一位装修工人的生活为例,揭示了蓝领工人的生存现状。

作者通过对工人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发现蓝领工人遭受的劳动弊端和待遇不公,引起了公众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关注。

3.《一场“治污战争”的实践与思考》
这篇报道以河北省邯郸市的治污行动为例,讲述了地方政府在打击污染行动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文章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污染企业的代表,分析了治污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探讨了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官员们的责任担当。

这些获奖作品以真实的报道和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实,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它们也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榜样和参考,鼓励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深入、更加负责任地揭示社会问题,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

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

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

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

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

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

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

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

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 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 品中,几乎无一不传承这样的优秀传统:真实、弘扬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过去的一些作品中, 附加了记者本身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这体现在作品 的表达方式上。以《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 楷模任长霞》为例。这篇作品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从 记者对相关人士的层层现场采访中就可以得知这一点,唯 一遗憾的是,情感色彩过于浓烈,单单一句这样抒情的话 ——“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 般倾诉。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记者视线模糊,无法 拍照,无法笔记”——就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 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写作手法,但运用到新闻通讯写作上来 似乎有些不妥。
趋势
通讯作品标题拟写的形式还有明显的一个趋势:虽然前后 对仗的通讯标题拟写形式,至今仍然会被采用,但是数量 上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对仗也并不十分标准了。这种形 式对记者和编辑的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也比较能吸引知识 水平较高的人的喜爱,但对于阅读日益快速的人民群众来 说,或许这种标题形式并不十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简 单对比:
从一到十五届:
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以对仗形式来拟写标题的有:
《身著故乡衣 情暖故乡人》、《假冒商品为何屡禁不止? 不拆保护伞,难除造假窝 》、《眼瞎耳聪心里明 孜孜不 倦播真理》、《跨国婚恋10余年 潮涨波平,异域情侣17万 连理同舟》、《一花开两处 荣衰何其殊》、《前事不 忘 后事之师》、《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 数九寒天有青菜,谁来为农民说话》、《红果满山 无心 采摘》、《菜价追踪 爱心无价》、《“龙头”在山西, “龙身”为何舞四川》、《遥望茫崖 怎能不垂泪》等, 据不完全统计,保守估计有十五篇这样的作品,但呈现下 降的趋势;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等。
表现在......

另一方面,通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上至国家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改革、科学技术创 新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下至人民群众的衣食 住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农村孩童,在通讯作品中都有所 反映。 总的来说,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对象更多的转向了 “民间”的小百姓,以小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来弘扬 社会价值观,对于党和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直接的正面描写 的比例是减少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了。事件通讯的主 题,也更多的是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提出人民群众的质 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单纯颂扬性的事件通讯所占 比例也是有明显下降了。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 !》、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分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分析
第 23 届中国新闻奖共推选的 8 篇网 络评论作品,无论是选题、立意,还是论证 等层面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
首先,从选题来看,网络评论的选题 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中 国 宁 波 网 的 评 论《“ 道 德 银 行 ”:存 入 的 是 诚 信 ,取 出 的 是 贷 款 》,该 作 品 的 评 选 中指出,评论题材契合当下 “中国梦”、 “ 道 德 建 设 ”、“ 新 农 村 建 设 ”、“ 金 融 服
其次,从评论的立意上看,观点明确, 论点有新意。如获二等奖的作品《“道德
. 银 选A取行ll的”:角存R度i入十g的h分是t精s诚心信R,紧,e取s扣出e当r的前v是农e贷d村.款的》现,
实矛盾,诚信道德问题,对“道德银行”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这一做法 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引起了很好的舆 论效果。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有尊严的死 去 ,更 须 推 动 伦 理 和 法 律 的 认 同 》,该 评 论使针对中国青年报发的《生命最后的尊 严》一文,理性的探讨了“尊严死”和“抢 救到最后一刻”两种观点的碰撞,言简意 赅的论述了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让 患者有尊严的死去” 这一严肃的公众话 题。获得二等奖的评论《拒绝空谈:需从学 会“不念稿子”做起》,文章针对当下会海 泛滥,套话空话连篇这一弊端,敏锐的从 中央新领导集体要求讲话时“不念稿子” 这一角度切入,紧扣领导干部话风问题, 针砭时事。文章观点明确,从四个角度出 发谈新形势下如何表达。文章认为,表达 是行动的先导,要切实转变会风,必须从 领导干部学会“表达”入手。只有学会真 诚表达,才会有直指人心的话语气场;只 有解放个性表达,才能得到草根百姓的广 泛认同。该文从小处入笔,大处着眼,将整 治会风“公害”的难点,领导干部“不敢”
业 务 探 索 NEWS WORLD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已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评析

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评析

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评析
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闻业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在中国新闻报道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新闻奖评选工作通常包括收集作品、评审作品和评选出获奖作品三个阶段。

首先,评选工作开始时,协会会向广大新闻工作者公开征集作品。

征集范围包括新闻报道、评论、调查、特写等各类报道形式。

其次,评审作品阶段是新闻奖评选的关键环节。

评审阶段通常由一批具有资历和专业知识的评委组成,评委会根据评选标准和评选规则对作品进行评审和打分。

评审标准一般包括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独立性、表达方式的独到性和针对性等方面。

最后,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各个奖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优秀作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展示了新闻界的创新力和责任感。

总体来说,中国新闻奖评选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通过评审机制来保证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不仅展示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也推动了新闻界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近日,中国新闻奖揭晓,其中摄影作品也备受瞩目。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获奖作品。

首先是摄影新闻类,一张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片获得了银奖。

这张照片通过镜头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助,画面中的小男孩寂寞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接下来是摄影人物类,一张名为《独行侠》的照片获得了金奖。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身着红色马甲的老人,他独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前行,显得孤独而坚定。

这张照片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最后是摄影图表类,一张名为《中国制造业增长情况》的照片获得了铜奖。

照片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情况,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上就是今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获奖情况,每一张照片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拍摄技艺,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人们了解时事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 1 -。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漫画特质分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漫画特质分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漫画特质分析内容提要什么样的新闻漫画能获中国新闻奖?本文以三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漫画代表作品为例,对构思、夸张、幽默、构图、绘制、标题等新闻漫画艺术性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的获奖“秘笈”。

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笔者创作的新闻漫画《各忙各的》荣获二等奖。

在参评表格里,初评推荐理由有“作品主题突出,笔法细腻,……艺术效果明显”这样的评价。

从专家评语里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对新闻漫画的评判标准除了新闻性以外,艺术性的要求也是获奖与否的重要因素。

新闻漫画既是新闻作品,又是艺术品,它的思想内涵是通过相适应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来体现的。

因此,对新闻漫画的质量要求和评判必须用艺术性的标准来衡量。

新闻漫画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构思奇巧、夸张变形、幽默意味、构图严谨、绘制精美、标题点睛。

本文以三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漫画代表作品为例,对新闻漫画艺术性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的获奖“秘笈”。

一、构思——艺术性的中心环节构思,是新闻漫画艺术性的中心环节,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新闻漫画的创作构思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以当时社会最为关注的新闻热点为素材,在真实性基础上进行艺术形象的加工。

新闻漫画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要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

由于作者思想修养和对事物认识程度不同,同样一个主题,所表现出的思想深度也会不同。

因此,在新闻漫画的构思阶段对绘画主题要反复琢磨,不断深化,这也是衡量新闻漫画是否具有艺术性的前提条件。

《各忙各的》敏锐抓住了当前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既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又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矛盾”问题。

其构思灵感源自多则新闻报道,反映的都是我国每年因城市扩建导致一些有文物价值的古老村落(古建筑)被损毁或消失,使独特的人文风貌随着古建的拆除而不复存在的内容。

由此产生联想,并进行综合概括和强调,形成以“老房子”为画面中心,通过在周边一“拆”一“保”两个工作人员的举动来传达作品主题的创作构思。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内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获奖作品为例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内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获奖作品为例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内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获奖
作品为例
张欣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23
【摘要】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至今已评选出25届获奖作品,完整贯穿并展现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新闻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为各级媒体单位搭建起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也成为记录新闻创新轨迹的里程碑。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张欣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获奖作品看好新闻的鲜明特性——以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为例 [J], 张建华;
2.聚焦安徽改革现实展现新闻精品特质--2014年度安徽新闻奖(报刊类消息)获奖作品综述 [J], 许晗;薛青超
3.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视觉框架分析——以突发性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为例 [J], 郑梦雨
4.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
——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J], 唐琴
5.从获奖作品看如何做好全媒体一体化报道——以近3年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为例 [J], 张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第一 届 “ 国新 闻 奖 ” 选 以 来 , 今 已经 走 过 了 l 年 头 并 逐 渐 形 成 了特 色。 而 伴 随 着 中 国 经 济 、 治 中 评 至 9个 政 和 文化 的飞 速 发 展 , 国新 闻 奖也 在 社 会 的 剧 烈 变 革 中发 生 了 一 些 潜移 默 化 的 变化 。 中
质 的新 闻网站 , 在年 度 内首 次 刊播 登 载 的新 闻作 品 以及 有全 国统 一 刊 号 的报 刊 、 图书 年 度 内首 次 刊载 的新 闻论 文 。 “ 国新 闻奖 ” 中 的评 选 项 目以报社 、 通讯 社 作
品和 广播 电 台 、 视 台作 品为 主 ,06年 又 增 设 电 20
已经增加至 26 , 20 年的获奖数更是超过 7 件 而 07 了 2 0件 。 8
图一 第 1—1 0 9届新 闻奖获奖总额与平面媒体 ( 不含新 闻论 文) 获奖额比较

一 一

获关息壤
一 平 面噤体获 奖鬣


将第 1 (00年 ) 0届 2 0 到第 1 (09年 ) 9届 20 获 得“ 中国新 闻 奖 ” 的平 面 媒 体 作 品与 同期 的获 奖 总额统 计 比较显示 ,00 20 “ 国新 闻奖 ” 20- 0 9年 中 的获奖 总数呈 震 荡 上 扬 的趋 势 , 了 20 除 00年 外 ,
“ 中国新 闻奖 ” 选 的 范 围 是 有 全 国统 一 刊 评
新 闻奖 ” 获奖数 额 的不 断 波 动变 化 正是 对 这 种影 响 的直 观体现 。 平 面媒体 的获 奖 数 额 整体 较 为 平 稳 , 依 然 但 有波 动 。20 06年 以前 平 面媒 体 的获 奖 数 额 还 呈 大幅上 升 的趋 势 , 20 但 0 6年之 后 , 面媒 体 的获 平 奖数量 明显 下 降。在技 术发 展支持 下迅 速成 长起 来 的电视媒体一直对传统的平面媒体造成强大的 竞争, 而发展 更为 迅 速 和 日新 月 异 的 网络 媒 体则 给平 面媒 体带 来 了更为 猛烈 的冲击 。相较 于平 面
新 闻摄 影 五 类 , 从 第 2届 起 便 增设 了 “ 闻漫 但 新 画 ” 第 7届 起 增 设 “ 列 报 道 ” 第 8届 起 增 设 , 系 , “ 刊 ” 第 1 起 则 是 增 加 了涉 及 报 纸 、 播 、 副 , 5届 广
电视 、 网络 四个方 面 的 “ 闻名 专栏 ” 新 。如此 的调 整变化 , 方面反 映 出 中国新 闻事业 的繁荣发 展 , 一 另一方 面则 显示着 中国记协 不断贴 近 中 国新 闻事 业 发展 的现 实 , 力 满 足 中 国新 闻事业 发 展 的 各 努
Vo . 7. .1 1 3 No
J n ,2 1 a. 0 1
“ 国新 闻奖 " 奖 作 品 分 析 中 获
— —
以 20 2 0 0 0 0 9年 平 面媒 体 作 品 为例
于松 明 王 晶 晶
( 京 晓庄 学 院 新 闻传播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201) 10 7
作品就 占一半 左右 。
2 0-20 0 0 0 9年 问 的 l 0年 , 中 国社会 经 济 、 是 政治、 文化 飞 速发 展 的 1 0年 , 文运 用 文 献研 究 本 法 , 前人 研究 的基 础上 , 合 定量 分 析法 , 在 结 以这
l 间获得 “ 国新 闻奖 ” O年 中 的平 面 媒体 作 品为 分 析对 象 , 获奖 作 品 的数 量 、 道体 裁题 材 、 品 对 报 作 地域 差异 等 方 面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 要 阐述 “中 国 简
较强 的时 效性 和 新 闻性 , 主题 鲜 明 , 字生 动 , 文 感
18 99年 1 1月 2日, 中国记 协发 出《 于开 展 关 “ 现场 短新 闻 ” 奖 的通 知 》, 评 由此 揭 开 了 中 国记
协现 场短 新 闻评 奖 的序 幕 。 “ 9 0年 冬 季 , 二 19 第 届 现 场短新 闻奖 评选 的 同时 , 国记 协 国 内工作 中 部 打报 告 , 要进 行 “ 国新 闻奖 ” 建 的各 项 筹备 中 创
新 闻奖 ” 的产 生背 景 、 选规 范 , 奖新 闻作 品 的 评 获
综合 性年 度优 秀新 闻作 品最高 奖 。 _ ”2
( ) 中国新 闻奖” 二 “ 的评 选标 准
题材 、 体裁特 点 , 以探究 主流新 闻价 值观在 社会 变 革 中的转变并 从 中获得 一定启示 。

作为新 闻作 品 的最 高奖 项 , 中 国新 闻奖 ” “ 对
种 需求 。 从 20 00年到 20 0 9年共 有获 奖新 闻作 品 24 49 件 , 中平 面媒 体 作 品 12 其 3 5件 。将 第 1— 1 0 9届
获 奖 的 平 面 媒 体 作 品 的 体 裁 汇 总 统 计 后 得 出
下表 :
表一 获 奖 的 平面 媒 体 作 品体 裁 状 况
版 面
6 1
46 .%
摄 影
11 2
91 . %
济、 文化 进入 又一个 飞速 发展 的 阶段 , 社会 的变迁
时刻影 响着 中 国新 闻事 业 的 生存 环境 , “ 国 而 中


于媒 体 的规 范与 创新有 着不 可忽 视 的示 范 和激励
作用 。“ 中国 新 闻 奖 ”的评 选 标 准 很 多 , 分 起 细 来 , 括 内容 、 式 、 会 效 果 三个 方 面 。对 于 参 包 形 社

中国 新 闻 奖概 述
( ) 一 中国新 闻奖的产 生背景
与评 选 的作 品来 说 , 内容 上必 须 真 实 、 准确 , 正 有 确 的舆论 导 向 , 能体 现 党的方 针政 策 ; 式上要 有 形
体裁
言论 ( 论 ) 评
获奖数额
16 4
所 占比重
l% 1
消息
通 讯
系 列
37 2
3l 6
l8 4
2 .% 47
2 .% 72
l . % 12
其余九届“ 中国新 闻奖 ” 的获奖数量都在 20件 0
以上 。可 以说 , 入 新 世 纪 以后 , 国 的政 治 、 进 中 经
了网络 新 闻作 品 , 外 还 有新 闻名 专 栏 和新 闻论 此
文 。其 中 , 闻名专栏 涉 及报纸 、 新 广播 、 电视 、 网络 四个 方 面的新 闻媒体 , 获奖 比例最 高 的报社 、 而 通
平 0年
讯社等平面媒体作品的参评项 目则是包括 : 消息 、 评论 ( 言论 ) 通讯 、 、 系列 、 闻 版 面 、 闻摄影 、 新 新 新
( ) 二 体裁 分布 状况
“ 中国新 闻奖 ” 最 大 特 色 是 按 体 裁 划 分 设 的 置 奖项 , 和普 利 策新 闻奖 按 内容划 分 形 成鲜 明 这 对 比 。在 首届 “ 国新 闻奖 ” 选 中 , 纸 、 讯 中 评 报 通 社作 品 的奖 项 仅 为 : 言论 、 息 、 讯 、 闻版 面 、 消 通 新
闻漫 画和 副刊作 品 8个部分 。
年有 12 3 件获奖作 品的态势 , 20 年获奖额最 而 05 高值 (7 ) 19 比之 20 年的最低值 (0 ) 02 17 更是增加
了近 5 % 。首 届 “ 国新 闻奖 ” 选 办 法 中关 于 0 中 评 获奖 数 额 的 分 配 规 定 , 社 、 讯 社 评 奖 数 占 报 通
选 出来 的两 百个 左 右 的奖 项 中 , 面媒 体 的获奖 平
三届现 场短新 闻评 奖结 束 后 ,现 场 短新 闻奖 ” “ 被
纳入 “ 国新 闻奖 ” 中 , 为“ 中 之 成 中国新 闻奖 ”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 在 草拟 “ 国新 闻奖 ” 选 工 作 通 知 的 过 程 中 评 中 , 国记协 国 内工作 部 就 为 “ 中 中国新 闻奖 ” 确定 了一个 既能概 括 内容 、 能 限定 规格 的定 义 , 达 又 并 成共 识 , 最 终 的 定 义 是 : 中 国 新 闻 奖 , 全 国 其 “ 是
体参 与竞 争 两 百个 左 右 的新 闻奖 项 , 由此 可见 ,
“ 中国新 闻奖 ” 的权 威 性 和 导 向性 。而 在 每 年评
的通 知》 《 中 国新 闻 奖 ” 评 选 办 法 》 自此 , 和 “ 的 ,
“ 中国新 闻奖” 选 制 度正 式 确 立 。而 19 评 9 2年 第
[ 中图分类号 ] G 1 2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2 (0 1 0 - 6 -6 0 76 5 2 1 ) 1 0 80 - 4 0
自 19 9 1年第 一 届 “ 国新 闻奖 ” 选 以来 , 中 评
工作 。 ¨经 过 调查 研 究 、 ” 意见 征 求 、 谈 会 讨 论 座
以及会 议 汇报 ,9 1年 6月 3 19 0日, 国记 协 发 出 中 了《 于 开展 19 关 9 0年度 “ 国新 闻 奖 ” 选 工 作 中 评
至今 已经走 过 了 l 年 头 。每 年 有 五六 千 家 报 9个
纸、 通讯 社 、 广播 电台 、 电视 台 以及 网络 等新 闻媒
5 % , 播 、 视则 占 4 % , 至 今 日, 然 受 到 5 广 电 5 时 虽
二 、 量 分 析 定
( ) 奖作 品数量 分析 一 获
其 他媒 体 的 强 力 竞 争 , 平 面 媒 体 依 然 是 “中 国 但
新 闻奖” 中获奖数 额最 高 的部 分 。
在 首届 “ 中国新 闻奖 ” 的评选 中规 定 , 共评 选
染力 强 , 要继 承传 统 , 要 富于 创新 ; 既 也 在社 会 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