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概论

合集下载

比较教育概论

比较教育概论

离线作业考核《比较教育概论》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每题8 分,共40分。

)1. 阐述比较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及其特征。

答: 比较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17), 以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为本圈服务为主要特征, 代表人物有法斟的朱利安和库森, 美国的格里斯孔、霍勒斯•曼和巴纳德。

日本的岩仓具视和田中不一磨,英国的阿诺德和萨德勒等。

第二阶段(19171945), 这个时期出版了不少比较教育的著作, 比较教育正式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坎德尔、德国的施奈德、英国的汉斯等。

第三阶段(1945 现在), 比较教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和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安德逊、贝雷德、诺亚、埃克斯坦,英国的埃德蒙•金等。

2. 简述当代英国教育的特点。

答: (1) 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所谓的“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上,重视专业咨询机构的中介作用:(2) 义务教育阶段不分流,课程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3) 义务教育后实施灵活的分流机制:(4) 师范教育已由定向模式向非定向模式过渡。

3. 简述日本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改革对策。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战后新制大学确立以来所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改革。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为大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大学推向了市场。

(2) 研究生教育制度三化改革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分为硕士课程、博士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硕土课程包括一贯制博士的前期课程和一般的硕土课程,学制一般为 2 年。

博土课程也有两种,即一贯制博士后期课程和一般博士课程。

博士的学制一般为3年,但是实际能够完成博士研究生任务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不同学校差异很大,普通学生很难在 3 年内获得博士学位。

专业学位课程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后学位研究生。

比较教育知识点汇集

比较教育知识点汇集

比较教育知识点汇集概论比较教育:12究方法。

3历史和现状:史前时代:1古希腊,古罗马时代,2、人物:①希罗多德《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一、借鉴时代:1①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

②1817年《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第一次“比较教育”概念,开山之作。

③强调国际合作。

2《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注重国外成功经验供本借鉴。

3、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②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

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③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入讨论。

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二、因素分析时代:1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

③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④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

⑤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界被奉为经典一块里程碑,1955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②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

3素:自然、宗教、世俗。

②因素法,历史法结合。

4的辩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辩证法的因素分析。

5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比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

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

三、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领域大。

220‘60。

②各国科技、教育竞争,教育改革黄金期。

③多国际性教育机构、团体成立。

④比较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主要步骤)。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1.教育学开展的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性。

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效劳,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容封闭。

教育方法机械。

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容具有开放性。

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容具有开放性。

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根本属性有哪些"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涵的不同理解.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容有哪些"人的开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开展即:一方面,人的开展方向是全面开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开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开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开展中主要表达在德智体三个根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效劳,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开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涵及其特点是什么.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的功能。

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开展和人的开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比较教育学》(完善版)资料

《比较教育学》(完善版)资料

《比较教育学》第一章导论一、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二、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三、“理智的框架”:第一,规范模式(normative pattern) :影响各国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道德价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

第二,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pattern) :有关教育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制约教育制度的政治、经济制度,政党,经济、法律组织结构和群众团体等资料。

第三,精神模式(pattern of mental state) :包括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性等方面的资料。

第四,自然模式(physical pattern) :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环境、人口等方面的资料。

四、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1.学科的倡导阶段,19世纪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发展本国教育,但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外国教育经验的借鉴停留在描述的水平,没有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揭示出教育规律。

2.学科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这个阶段比较教育学成为高校的课程,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规模不够广阔,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成果不丰富。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

第一章比较学前教育概论★1、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前学科阶段:旅行见闻与比较教育。

②学科奠基阶段:法国朱利安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

③学科体系形成时期:詹姆斯・E.罗素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课程,这是大学课程史上第一次开设比较教育课程。

英国的萨德勒爵士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文稿,提出了民族性概念,主张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比较教育。

这两件大事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了比较教育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的阶段。

④比较教育的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教育在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以及国际组织的建立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发展。

2、法国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史上的地位:朱利安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教育” 这一术语,并与1817 年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这本仅56 页的小册子就比较教育的理论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朱利安开创了比较教育的“实证”风气,同时,朱利安也是最早提出进行国际教育研究、建立国际教育机构的建议者之一。

鉴于朱利安第一次使用“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以及《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深远影响,后来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将他誉为“比较教育之父” 。

★3、比较学前教育的定义: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

★4、问题研究与区域研究: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两大块。

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理划分为单位,研究不同区域、国度的学前教育特点、现状,并加以比较。

问题研究则以问题为单位,着重研究同一性质的问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表现,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必要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发展。

★5、比较学前教育的具体研究内容:①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目的及目标;②五大洲各主要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③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任务及内容;④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机构及课程设置;⑤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师资与培训;⑥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⑦影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⑧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⑨学前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⑩国际组织对世界学前教育事业的作用和贡献。

比较教育期末总结

比较教育期末总结

比较教育期末总结第一章:教育的目标与意义一、教育的目标1.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2. 培养公民素质3.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4. 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二、教育的意义1. 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2. 增强个人能力和竞争力3. 培养公民责任感4. 塑造社会价值观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的原则1. 尊重个体差异2. 关注个体需求3. 调动个体潜能二、因材施教的原则1. 个性化教育2. 引导学生发展潜能3. 差异化教学三、全面发展的原则1.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综合素质教育3. 教育公平与平等第三章: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1. 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2. 强调素质教育3. 推动教育信息化4.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教育创新的方法与途径1. 教育技术的应用2. 课程体系的改革3. 教育管理的创新4. 教学方法的创新第四章: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一、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挑战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3. 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调整二、应对教育挑战的策略1. 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3. 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4. 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第五章:教育的展望与建议一、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发展2.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3. 创新教育的兴起4. 建立全球化教育网络二、教育的未来建议1. 推动教育公平与平等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结语: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事业,我们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每个人的全面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比较教育概论.pdf

比较教育概论.pdf

单选题1.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1989年公布的一项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是()A.《1990计划》B.《2000计划》C.《2061计划》D.《2081计划》答案:C2.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是()A.学分制B.学年制C.年级制D.学科制答案:A3.科学的比较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初下列哪位教育家的研究()A.朱利安B.埃德蒙•金C.马可波罗D.霍拉斯•曼答案:A4.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哪位教育家建立的()。

A.福禄培尔B.乌申斯基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答案:A5.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和外部环境诸系统相互关系的形式是指()A.高等教育结构B.高等教育层次C.高等教育要素D.高等教育内容答案:A6.法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一项对处境不利社区的教育进行特别扶持的政策即()A.优先教育区政策B.义务教育政策C.教育行动区政策D.普及教育政策答案:A7.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

A.综合大学B.大学校C.近代大学D.新大学答案:A多选题1.纵观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体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A.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B.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C.高校的三大职能更加突出D.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答案:A,B,C,D2.下列有关隐性课程的论述正确的有()A.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B.班级风气属于隐性课程C.人际关系属于隐性课程D.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答案:A,B,C,D3.俄罗斯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A.托儿所B.幼儿园C.托幼一体化机构D.保育中心答案:A,B,C4.英国的公学是什么教育机构()A.私立B.公立C.中等D.高等答案:A,C5.法国师范教育机构的招生条件为()A.具有学士学位B.法国国籍C.无前科D.身体健康答案:A,B,C,D6.1997年7月5月颁布的《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两句纲领性口号是()A.坚持教育发展的国家优先地位B.保证俄罗斯教育、文化和科学的统一空间C.推行教育私有化D.发展教育产业答案:A,B判断题1.德国中小学大都是全日制授课。

比较教育 自考复习纲要

比较教育 自考复习纲要

第一章概论(适合出填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等)比较教育的概念比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始的标志:朱利安 1817年《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借鉴时代另外几位比较重要的比较教育学者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标志“因素分析时代”的其他代表人物康德尔是比较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者萨德勒和汉斯主要强调教育以外的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因此有人将他们的研究方法叫做“外部因素分析法”;而施奈德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佳偶制度形成中的影响,因此有人将其研究方法称为“辩证法的因素分析法”1898年,罗素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在我国,1930年燕京大学也开始在文学院教育学系开设比较教育课程。

“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分为几个发展时期关于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四个研究领域)比较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流派(适合出简答、名词解释、填空等)朱利安的影响及其历史贡献萨德勒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与贡献康德尔的代表作《比较教育》,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汉斯认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分为哪三类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的几种主要理论第三章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适合出名词解释和填空或选择)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研究方法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诺亚与埃克斯坦科学量化法的七个步骤霍尔姆斯问题法的五个步骤第四章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适合出简答和论述题)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即至少包括哪四个方面教育国际化的成因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其影响“国际教育”的概念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不利影响和积极作用,比较教育在其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第五章美国教育美国教育演变的四个阶段美国公立教育的先声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和小学的创建以及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莫雷尔法案》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第一所初级中学的创建《史密斯—休士法》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的创建1958年《国法教育法》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典型的地方分权制)联邦教育部成立的时间 1979年教育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基层学区手中美国的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主要是学区美国高等教育行政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美国学制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使,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世称单轨制美国现行学制是:中小学六三三学制,高等教育4年美国义务教育的年限美国的学位制度,四个层次的学位美国小学德育通常包括哪几个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美国中学的主体是综合中学根据高校提供的课程种类、授予学位的情况和科研的水平,美国高校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或层次一般而言,美国高校招生有开放招生和综合招生美国本科教育主要是通才教育美国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来培养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及效果《2061计划》老布什1991年签署《美国2000:教育战略》,阐述了6项“国家教育目标”1994年克林顿签署《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六章英国教育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笔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以及1839年英国政府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英国政府干预教育时代的开始1902年《巴尔福法案》的内容与意义1926年《青少年教育》的内容与意义《1944年教育法》的内容与意义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英国教育行政的特点英国现行学制结构,义务教育年限英国的独立学校系统英国公立中学主要包括哪5种类型公学第六学级英国大学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中私立大学只有一所——白金汉大学英国大学的学位分为哪四个等级英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P176)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创设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七章德国教育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后,德国机会在各地都实行了义务教育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将教育机构收为国家机构德国的幼儿园在福禄倍尔的创办下发展起来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文化教育的立法权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主义1969年成立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主要有哪几种联邦德国现行的学校制度与其他国家比,联邦德国学制的显著特征(P191)中学的几种主要类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P200)联邦德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核心(P202)德国教育改革动向第八章法国教育拿破仑时期创建的“帝国大学”含义1833年《基佐法》是关于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律1880年代一系列《费里法》规定法国教育发展的免费、世俗、义务三原则1947年“郎之万—瓦隆计划”提出的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1968年《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案》的三原则法国教育行政的特点法国现行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初中前两年是观察阶段,后两年为方向指导阶段法国的“大学校”法国1989年《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法国初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启示1984年《萨瓦里法》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现代化、职业化和民主化(P228最后一行)第九章日本教育1872年《学制》,标志着日本国民教育制度正式诞生。

比较教育考试大纲

比较教育考试大纲

《比较教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2333409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试对象:05、06文、理专班一、课程考核目的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评价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本课程的考试均以闭卷考的形式进行,期终的考核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70%)平时和作业情况也作期终考核的一部分(30%),考核成绩为百分制。

本课程不仅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

三、教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16周(16周,周课时2)。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王英杰: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1、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本考试大纲根据《比较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按照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概论考核内容1.教育比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和领域分化3.比较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考核要求1.了解比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和领域分化第二章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流派考核内容1.朱利安的比较教育思想2.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3.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4.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5.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的几种主要理论1.了解萨德勒、康德尔、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以及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的几种主要理论。

2.掌握朱利安的比较教育思想第三章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考核内容1.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2.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3.比较教育的重要文献考核要求1.了解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2.掌握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四章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考核内容1.教育的国际化2.教育的国际化与比较教育3.国际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比较教育考核要求1. 教育的国际化与比较教育2.着重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比较教育第五章美国教育考核内容1.美国教育的演变2.美国现行教育制度3.美国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美国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美国教育改革动向第六章英国教育考核内容1.英国教育的演变2.英国现行教育制度3.英国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英国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英国教育改革动向第七章德国教育考核内容1.德国教育的演变2.德国现行教育制度3.德国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德国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德国教育改革动向第八章法国教育考核内容1.法国教育的演变2.法国现行教育制度3.法国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法国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法国教育改革动向第九章日本教育考核内容1.日本教育的演变2.日本现行教育制度3.日本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日本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日本教育改革动向第十章俄罗斯教育考核内容1.俄罗斯教育的演变2.俄罗斯现行教育制度3.俄罗斯教育改革动向考核要求1.了解俄罗斯教育的演变及美国现行教育制度2.掌握俄罗斯教育改革动向第十一章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考核内容1.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为21世纪做准备2.下放教育权限,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3.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4.重视普及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平等与民主5.加强教育与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改善职业技术教育6.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力求提高教育效果7.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考核要求1.了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2.掌握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六、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述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研室名称:初等教育教研室执笔人:审核人:审定人:编写日期:。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定义可概括为: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教育学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实践性。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第二,具有系统性。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意义、目的、原理、方法和制度等。

第三,具有独立性。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根本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变革。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愿景。

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三个层面。

三、教育的过程和要素教育的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和流程。

教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设计、教育评价和反馈等。

教育的要素是指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

四、教育学发展史教育学发展史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等。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希腊罗马古代教育思想和印度古代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学主要包括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想、德国教育学派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等。

现代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

当代教育学主要包括生态学派和后现代教育学等。

总之,教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学科,其主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过程和要素,以及教育学发展史等。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00472《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总集

00472《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总集

00472《比较教育》一、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二、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三、“理智的框架”:第一,规范模式(normative pattern) :影响各国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道德价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

第二,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pattern) :有关教育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制约教育制度的政治、经济制度,政党,经济、法律组织结构和群众团体等资料。

第三,精神模式(pattern of mental state) :包括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性等方面的资料。

第四,自然模式(physical pattern) :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环境、人口等方面的资料。

四、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1.学科的倡导阶段,19世纪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发展本国教育,但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外国教育经验的借鉴停留在描述的水平,没有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揭示出教育规律。

2.学科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这个阶段比较教育学成为高校的课程,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规模不够广阔,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成果不丰富。

比较教育概论

比较教育概论

离线作业考核《比较教育概论》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阐述比较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及其特征。

答:比较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1.学科的倡导阶段,19世纪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2.学科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形成阶段,3.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2. 简述当代英国教育的特点。

答:英国是西方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近现代教育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甚少,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要求国家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国家开始逐步干预教育。

到了20世纪初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2)初等教育19世纪上半叶,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学校和人学人数严重不足。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到了1900年,双重制初等学校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1918年《费舍教育法》的颁布使国民教育意味着14岁以前为初等义务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但其双轨制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

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体制。

(3)中等教育。

教育概论 简答题

教育概论 简答题

教育概论简答题一、教育概念及其本质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现象,是通过特定方式(教学)促进个体在各种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进步的目的的过程。

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发展。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具体来讲,教育的任务包括:智力发展、道德发展、身体健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

2.如何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需要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配合,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资源的完善、家庭教育的协调等。

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教育的类型有哪些?教育的类型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等。

2.教育的层次有哪些?教育的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当代教育。

古代教育有夏商周教育、儒家教育等;近代教育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职业教育;当代教育则以科技为主导,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教育。

2.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教育中涵盖了传承社会文化、创造新知识和培养未来人才等方面,同时,教育也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人才和价值观念深度。

2.教育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状况决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比较教育知识点总结

比较教育知识点总结

比较教育知识点总结教育是指导和培养人类的身心,使其达到一定的目标和要求的过程。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育知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教育知识点进行细致总结。

一、教育目标1. 教育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是指教育的预期效果和最终追求目标。

它是对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的描述和预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2. 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两大类。

个人发展目标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使其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养;而社会发展目标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人才。

3. 教育目标的特点a. 教育目标是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的。

它是对教育活动方向和目标的描述和预期。

b. 教育目标是动态的和可变的。

它是随着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c. 教育目标是多维度的和多元化的。

它既包括个人发展的目标,也包括社会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知识技能的目标,也包括思维品德的目标。

4. 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育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学生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

二、教育内容1. 教育内容的概念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2. 教育内容的分类教育内容可以分为认知内容、情感内容、品德内容等三大类。

认知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情感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涉及的情感和态度的内容;品德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品德和行为的内容。

a. 教育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它既包括学科知识的内容,也包括综合能力的内容。

b. 教育内容是系统和完整的。

它需要整体思考和综合分析,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一、比较教育的概念: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的教育研究领域。

二、学科性质:比较教育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研究领域,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法国19世纪的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是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他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四、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借鉴时代”的几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法国的库森、英国的阿诺德、美国的霍拉斯?曼和巴纳德。

五、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标志着“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

六、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七、“因素分析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萨德勒、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和德国的施奈德。

八、康德尔的代表作《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九、汉斯在他的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十、人们将萨德勒和汉斯等人的研究方法叫做“外部因素分析法”;把施奈德的研究方法称为“辩证法的因素分析法”。

十一、1898年,罗素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教育。

十二、1929年,国际教育局正式成立,开始以国际组织的形式研究比较教育,并定期出版刊物。

十三、在我国,1929年,庄泽宣出版《各国比较教育论》;1930年,燕京大学开始在文学院教育学系开设比较教育课程。

十四、比较教育的发展史包括:史前史(古希腊——19世纪)、“借鉴时代”(19世纪——20世纪初)、“因素分析时代”(20世纪初——二战结束)、“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二战结束——现在)。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故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一一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份,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具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匡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者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朱利安
答:朱利安是法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第一次以相当完整的方式同时论及比较教育的学术性和实践性,由此被普遍公认为学科创始人,并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

2、2061计划
答:“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

主要是针对大多数美国人在科学上茫然无知、美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状况提出的旨在普及美国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长远计划。

3、开放型师范教育
答:由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师资培养体系,即为“开放型师范教育”。

这种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为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

4、职业教育普通化
答:是使职业技术教育从狭隘的、过于专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变为广泛的、基础性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是职业技术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二是进行没有严格专业划分的职业技术教育。

5、中等教育综合化
答:中等教育综合化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在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动下,针对中等学校多轨制所带来的弊端而改变中等教育机构的过程。

具体措施就是取消或合并原有培养目标各异的中等教育机
构,重组或建立统一的综合中学,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及推迟中学阶段升学和就业的分化时间。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美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美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宏观调控不力;
(2)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
(3)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私立学校;
(4)学生中问题较多,如吸毒、酗酒、暴力、两性关系混乱等问题都很严重。

2、简评《2006教育计划》中的英国教育发展目标。

答:《2006教育计划》中的英国教育发展目标:
(1)教育目标以提高标准,扩大机会为核心。

(2)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3)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4)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所学校。

(5)重视终身学习。

3、简述当前法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学制五年,第一年为预备班,第二、三年为初级班,第四、五年为中级班。

(2)教学大纲全国统一。

(3)教学以开发智力为主,注重启发。

(4)特别注意与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衔接。

(5)教学过程中尽量不留级,也没有学期和学年考试。

4、简述德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答:德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前儿童教育重视不足;
(2)对学生缺少纪律教育;
(3)对学生的在校辅导时间不够;
(4)学生分流过早;
(5)高校缺少自主和活力;
(6)对非德籍外国学生的同化措施不力。

5、简析各国学前教育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相同点:①特别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发展;②重视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③重视学前儿童入小学的准备工作。

(2)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其指导思想不同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相应不同的教学理念。

二、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并谈谈你对俄罗斯教育改革的认识。

:(1)问题。

1财政拨款匮乏、教育经费紧张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

2教育领域的法律文件不完备,既有的法律标准也经常不被执行,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一个特殊难题。

3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从教人员趋于老龄化,致使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员危机。

4教学秩序混乱,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成为巨大社会震荡带给俄罗斯教育的一种必然冲击。

(2)从俄罗斯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起码有几点我们应当有明确认识。

1建造和维护良好、平和的内部社会环境,是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

2教育的变革,既是一种现实的变革,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其参与者必须变通固有的思维方式、及时更新观念,否则革新和进步都会受阻,或成为空谈。

3教育改革应该是一个去伪存真,割弃落后、吸收先进的辨证过程,决不能以扔掉自己原有的优秀东西为代价,去吸收别国的经验。

4俄罗斯教育改革的重心就是注重发展人的积极创造能力,注重培养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呼唤人们的自我价值。

因而教学中大多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天赋采取多级水平的区别化教学,作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感受到在学习活动中的快乐,进而营造适宜每个学生发展的氛围来。

这无疑是俄罗斯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先验。

2、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目前我国高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答:目前我国高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导致了高校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规范等特点:
1.高校类型的分类在认识上不明确。

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和职业型两种。

由于这两种类型的高校在功能与服务对象上的差别,因而理论上两者在办学、管理、发展上的标准必然不同。

但是因教育部门的管理缺乏应变机制,导致高等教育的管理缺乏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以至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简单化对待,该控制的控制不严,该发展的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高等院校过分求大求全。

专科院校热衷升本,本科院校寻求增设硕士点,单科学校变身为综合性大学。

尤其是近几年硕士生招生数量大幅度地增加,许多院校师资严重滞后,出现了“一个茶壶三十个茶杯”的状况。

其结果是高级人才粗制滥造,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证。

有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有趋向本科化的倾向,既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又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

3.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偏颇。

评价标准仍过分集中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量等,而缺乏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例严重失当。

不同类型学校考核水平与质量标准大同小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

4.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

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70.7%,在县城的占21.9%,在乡镇的占5.5%,在农村的仅为1.9%。

占全国人口75%的乡镇、农村的基层单位,只接纳了7.4%的毕业生。

这种情形反映了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专业设置和政策倾向上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大城市人满为患,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农村和小城镇等广大基层单位却吸收不来毕业生,导致岗位大量闲置。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

为此,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由大学、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失衡,这从1997年至2005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在层次结构上,即研究生、本、专科学生数量的比例,已经从九十年代不合理倒金字塔型的状况中逐渐得到调整。

但就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普通高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还是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

具体而言:第一、专科层次规模不够大,专科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与本科相似,缺乏特色与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师生比例过大,生均教育资源下降,导致就业压力大;第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

(三)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不合理
政府管理职能尚未完全放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目标。

高校之间的竞争并非来自各高校事实上存在的差异性,而是集中体现在政府分配给各院校的职能、权利以及资源基础上。

同时,政府控制着高校的自主权,如高校招生计划、调入职工、专业调整的审批,职称职数的控制等,导致高校自治权的丧失。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适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教学计划应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制定,而不是按学科要求来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