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新课题_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_谢金林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社会心理学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社会心理学疏导与辅导的意义和方法。
一、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疏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既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疏导的首要任务是理解和消解网络舆情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社会心理学疏导可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应对负面舆情,减少心理负担,从而保护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1.1 个体心理的疏导个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压力、恐惧等不良情绪。
社会心理学疏导需要针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帮助个体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具体措施包括心理辅导、情绪释放、认知重建等。
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受影响的个体认识到自身的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心理的疏导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群体间的冲突和对立,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社会心理学疏导需要帮助群体调和矛盾、增进理解和共识。
通过组织讨论会、举办座谈会、设置网络社区等形式,促进受影响群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化解冲突,重建信任关系,共同参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
二、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辅导社会心理学辅导是指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关的建议、指导、教育和培训,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面对和管理网络舆情。
2.1 个体的社会心理学辅导个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需要获得关于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指导。
社会心理学辅导可以教育个体辨别信息真伪,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降低因虚假信息带来的心理压力。
此外,个体还需要获得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方法,以避免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
2.2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辅导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网络舆论舆情治理
策 划:申金霞 执 行:李 净
网络舆论舆情治理的新动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 生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牢牢 守住网络舆论场的“边界线”,扎紧网络法治的“安全网”。
网络舆论舆情引导这个话题由来已久,相关的研究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 和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论舆情引导在呈现出新特点的同 时,也出现诸如网络参与主体多元化导致舆论话语权失衡、多样化价值取向 引发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倒置、网络热点事件舆论引导不足致使负面舆论产生 等新问题。为了维护网络安全,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舆情,践行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的“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 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本期特邀请相关学者对网络舆论舆情引 导在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作用下,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应 对策略等问题深入讨论,形成如下专题文章,敬请品读。
1. 舆论将死?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舆论的冲击及其应对 / 刘立荣 2. 舆情研判的大数据赋能:风险与对策 / 岳梦怡 陈超逸 3. 主流媒体节庆短视频的舆论表达分析 / 申金霞 巴毅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网络舆情治理开题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挑战。
网络舆情治理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挑战和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1.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特定事件、问题或个人的观点、情绪和评价。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实时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和影响舆论导向。
2. 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对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和个人等。
政府部门需要应对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企事业单位需要处理与其相关的网络舆情,维护品牌声誉;媒体机构需要规范网络舆论,传播真实信息;个人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声誉。
3. 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包括舆情监测与预警、舆情引导与引导、舆情处置与回应。
舆情监测与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舆情引导与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公众正确理性表达观点;舆情处置与回应通过灵活的舆情处置策略和回应机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挑战1. 舆情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瞬间引发全民关注,给治理者带来巨大压力。
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 舆情真实性难以判断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真实性难以判断。
这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挑战,需要依靠技术手段和专业人员进行辨别。
3. 舆情情绪波动大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波动,有时会引发群体事件和社会动荡。
治理者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情绪波动,平息社会矛盾。
四、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获取网络舆情信息,为治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公众正确理性表达观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心态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心态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日益成为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心态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言论和评论,揭示社会心态的演变和动态,进一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情绪变化和公众对重大事件的看法。
一、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挖掘技术、情感分析、网络关系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等。
文本挖掘技术是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从大量的网络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情感分析则是采用计算机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和度量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的反应。
网络关系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分析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团体和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力。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价值网络舆情分析对于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了解社会心态的变化和公众的需求,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品牌识别和解决危机,改善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此外,网络舆情分析还可以帮助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了解公众对新闻事件和话题的关注程度和反应,为新闻报道提供参考,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三、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心态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情绪变化和公众对重大事件的看法。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心态的演变和动态,进一步了解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社会研究者了解公众对政府政策、社会事件和时事话题的态度和反应,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还可以揭示公众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和偏见。
通过分析网络用户的言论和评论,可以了解公众对特定群体的喜好和偏见,进而推测社会对特定群体的接受程度和歧视程度。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具有重要意义。
四、网络舆情分析的挑战与应对网络舆情分析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噪音、数据质量和信息真实性等。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_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_谢金林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谢金林(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76)摘要: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主体和网络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造社会系统双重特点,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论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论秩序四重互动机理决定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运作。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运作机理的不平衡是严重的网络舆论生态问题,其治理的关键是提升政府网络话语能力,增进政府与网民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政治舆论;内在机理;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SHO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XJC 810004),第52批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M520797)。
收稿日期:2013-1-28作者简介:谢金林男(1973—)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4-090-(12)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7月第14卷第4期Ju l.,2013Vol.14,No4生态学,自诞生以来,不仅在研究生物种群关系、物种演化以及生物与群体之间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方面取得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不断运用,形成了信息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学科方向,为理解人类社会行动中行动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行动与环境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有效的分析工具,创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界。
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网络社会”成为了“公用的术语”,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众多学科研究者争相问鼎,形成了网络社会研究的井喷之势。
现代社会网络治理理论研究
现代社会网络治理理论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获取信息,与朋友互动等等。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网络诈骗、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空间中的问题,网络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网络治理理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监管和管控网络行为,打造一个有序和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的理论。
网络治理理论的重点是如何维护网络的健康、稳定和安全,防止网络犯罪和不良信息传播。
例如,为解决网络诈骗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诈骗信息的识别和监测;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打压和惩罚。
对于虚假信息的传播,可通过加强网络信息采集和审核来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和扩散;而对于网络暴力,可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规范发言行为来防止恶意攻击和谩骂行为。
这些基于技术和法律手段的网络治理方法,将有助于维护网络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此外,网络治理理论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中的问题,还要关注网络空间与社会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网络中的行为和言论也会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
因此,网络治理理论需要考虑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建立全面和协调的网络治理机制。
为了推动网络治理理论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络治理研究工作。
网络治理研究是指深入探讨网络治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机制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该研究工作通过对网络行为和规则制定的研究,借助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应用,为网络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而言,网络治理研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治理的政策和法律研究:网络治理的核心是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规范网络行为。
因此,网络治理研究需要借鉴法律、政治学等学科来对网络治理政策和法律进行研究。
2.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言论也会对网络用户产生心理影响。
因此,网络治理研究需要借助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理解网络行为的动因和心理背景。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舆情分析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管理者的重要工具,对于理解和应对社会事件、舆论导向以及公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方法与技术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网络舆情分析是指对网络上涌现的言论、观点、情感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行政管理、法律、经济手段等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网络舆情分析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信息支持。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事件的动态,掌握公众舆论的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
其次,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应对危机事件。
在爆发突发事件或危机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迅速了解公众的反应和情绪,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事件的影响。
最后,网络舆情分析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风向标。
通过持续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可以了解公众对不同问题的态度,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首先,文本挖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海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规律。
其次,情感分析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手段。
情感分析可以识别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例如正面、负面、中性等,并进一步分析情感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再次,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和关系网络用户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可以揭示社会网络中的舆论传播路径和影响力结构。
最后,时间序列分析是对舆情数据进行长时段变化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
三、网络舆情分析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案例网络舆情分析在社会治理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何建立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如何建立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形象,提升民众幸福感。
然而,网络舆论环境也面临着虚假信息泛滥、恶意攻击肆虐、负面情绪蔓延等问题。
因此,如何建立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政府部门、媒体机构、网络平台等应当共同努力,引导舆论关注正能量、传播真实信息、弘扬社会正气。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媒体机构要坚守新闻伦理,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不制造谣言、不传播低俗内容。
网络平台要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管理用户发布的信息,过滤有害信息,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其次,要倡导理性讨论,提倡文明交流。
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存在着激烈的情绪碰撞和言论冲突。
为了建立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我们需要倡导理性讨论,尊重不同意见,避免人身攻击和恶意谩骂。
在网络交流中,要注意用语文明,不传播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提倡友善、和谐的网络氛围。
同时,个体在参与网络讨论时也要保持冷静理智,不轻易相信谣言,不盲目跟风,树立正确的信息辨别能力,做到见微知著,辨别真伪。
第三,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
建立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信息素养。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网络舆论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应当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家庭要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监督孩子网络行为,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最后,要强化网络舆论监督,形成多元化的舆论格局。
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监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监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揭露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推动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舆情教育与培训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舆情教育与培训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在舆情事件发生时,通过舆情教育与培训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应对舆情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法。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舆情教育与培训应回应当下社会需求,提升公众舆情素养,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一、舆情教育的重要性舆情教育是培养公众舆情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公众需要具备正确的舆情判断能力,以避免因为舆情谣言的滋生而导致社会不安。
舆情教育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舆情媒体素养,使公众能够准确辨析信息真伪,理性对待舆情事件。
二、舆情培训的必要性随着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仅靠舆情教育无法满足公众对舆情应对能力的需求。
因此,舆情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舆情培训,公众可以了解舆情事件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增强自身的舆情分析与处理能力。
此外,舆情培训还可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舆情工具和技巧,有效化解和管理舆情风险。
三、舆情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与方法1. 目标舆情教育与培训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众正确的舆情价值观和应对能力。
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公众能够辨别、评价和应对各类舆情事件,形成理性、科学的舆情思维方式和处理能力。
2. 方法(1)知识普及: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舆情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舆情事件的背景以及应对策略等知识,提高公众的舆情素养。
(2)情感引导:通过情感引导,让公众产生正确的舆情情感,增强公众的抵御舆情谣言的能力。
这需要舆情教育与培训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力。
(3)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供相关的舆情工具和技术,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的舆情应对技能,使他们能够迅速获取舆情信息、准确分析舆情事件,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舆情教育与培训的推广与落实要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舆情教育与培训,需要广泛的推广和有效的落实。
1. 加强制度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舆情教育与培训制度,明确各级机构和人员在舆情教育与培训中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作者: 谢金林
作者机构: 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118-12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政府 网络舆论 策略 平等对话
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舆论的无序增加了政府对其有效引导的难度。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通过行政控制或者占领舆论阵地难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而通过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实现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必须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同时,政府要提高与网民对话的话语技巧,秉着尊重事实、平等及真诚的态度,这是对话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2189公共关系学》13复习资料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2189公共关系学》13复习资料【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注: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在下载!]2189公共关系学-0013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公关礼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
[A.]公平对等[B.]尊重公众[C.]身份差异[D.]从简实效[仔细分析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B2.组织行为识别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MI[B.]CI[C.]BI[D.]VI[仔细分析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C3.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
[A.]公众关系[B.]人际关系[C.]人群关系[D.]社区关系[仔细分析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A4.人们看到企业的产品广告、标志、名牌、标准字、标准色,就能联想到企业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良的产品质量,属于企业CS战略的()。
[A.]视听满意[B.]产物惬意[C.]行为惬意[D.]服务满意[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并运用所学常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A5.在常见的公关模式中,()的特点是灵活而富有人情味,可使公关结果直达情感层次。
[A.]宣扬型公共关系[B.]交际型公共关系[C.]服务型公共关系[D.]征询型公共关系[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并运用所学常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B6.组织利用举办纪念、庆典、传统节日、赞助、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各种社会性的活动之机,推销组织形象,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属于()公共关系。
[A.]宣传型[B.]社会型[C.]服务型[D.]征询型[仔细分析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B7.()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组织握有“生杀大权”,组织应该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来维持和改善同这类公众的关系。
[A.]行动公众[B.]首要公众[C.]顺意公众[D.]边缘公众[仔细分析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B8.北京亚都加湿器举行的“有偿向天津市民请教”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
基于网络舆情的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状况简析以我国中部某地级市互联网百姓论坛为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08基于网络舆情的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状况简析 ——以我国中部某地级市互联网百姓论坛为例 唐子茜 (1.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 233030; 2.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部分民众对社会生活却产生出种种不满情绪和悲观情绪,通过网络的传播放大效应而加深彼此的认同、共鸣,导致群体性怨恨的产生,使得仇富、仇官、仇精英、反改革、反市场经济等消极情绪迅速蔓延,社会矛盾呈现出阶层冲突的特征。
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调适和矫正网民的不良社会心态,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研究”(2012SQRW055ZD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子茜(1980.1- ),女,汉族,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308-2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身份、人际关系的限制,内心真实感受不能或不敢充分表露,相互设防。
为了掩饰“本我”,有的甚至过着面具生活。
但在网络这个虚拟性的、非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空间里,网民们可以更加真实明确地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事物表态而不必有过多顾虑。
因此,互联网是观点碰撞、集中反映社会矛盾的地方。
通过对我国中部某地级市互联网百姓论坛进行的跟踪调查和体验,不难感受到当今社会几大“紧张关系”:警民关系、干群关系、医患关系、贫富关系等。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种舆论现象,涉及社会热点事件、产品评价、个人声誉等方面。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舆情往往会迅速扩大并对个体和组织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舆情,需要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舆情事件的触发、传播和影响三个阶段。
首先,舆情事件的触发通常源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个人经历和产品体验等。
针对这些事件,个体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进而引发舆情。
其次,舆情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扩大,被更多的人接触和参与讨论。
最后,舆情对个体和组织产生影响,包括对个人声誉、企业形象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1. 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理论,指导舆情引导工作。
舆情引导的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导向,减少消极情绪的扩散,主导舆情的走向。
研究表明,在网络舆情中,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这为舆情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情绪管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超载的特点,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和激化。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以降低舆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例如,通过情绪表达的积极引导和正向互动的建设,可以减少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传播。
3. 社群治理网络舆情的治理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管理,还需要对网络社群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干预与调整。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认同、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理论,为社群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通过加强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可以减少网络仇恨和谣言的传播。
4. 信息与认知管理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和各种观点的碰撞,个体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和判断。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加工和判断问题的认知偏差,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与干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与干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社会心理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以及相关的干预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挑战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的大量信息和观点,在特定时间内快速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并可能引发舆论风暴的现象。
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1.快速传播: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众群体,形成舆论影响力。
2.广泛参与:网络舆情参与者众多,包括媒体、公众、政府、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3.信息泛滥: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观点,增加舆情治理的复杂性。
4.情绪激动:网络舆情常伴随着激烈的情绪表达,情绪激动易引发冲突和暴力事件。
面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挑战,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干预策略,进行网络舆情的治理。
二、社会心理学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1.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论行为,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引导公众关注重要议题,传递正面信息,减少舆情负面影响。
2.情绪管理: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探索群体情绪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为舆情治理提供情绪管理策略。
调动正面情绪,缓解负面情绪,防止网络舆情情绪化和暴力化。
3.冲突处理:社会心理学可以研究网络争议与冲突的表现形式和根源,为冲突处理提供参考。
通过调解、沟通等方式解决网络舆情争议,避免冲突升级。
4.舆情预警: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究,提前预警舆情风险。
通过舆情监测和数据分析,识别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干预策略1.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制定相关指导方针,引导网络舆论关注热点议题和重要信息。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舆论问题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2
兴语词,是一种'快餐文化',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并不具备推广价值。有的人在固定成语的基础上 人为进行改动,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很容易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造成混淆。
当然,流行语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语言的鲜活与亲切,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作为大众私
3 下交流使用也无可厚非。
经过对此问题的一番交流讨论,学生
应
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舆论问题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屠呦呦的社会价值体现得更久远更有意义 现代社会中,演艺明星的工作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影视音乐作品获得即时的愉悦和享受 ,而科学家的工作价值则在于解开自然界的未解之谜,这两者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同学们随后进一步深入交流,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能够提供给他们用来
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舆论问题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从课堂效果看,通过直面热点,一改从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闷、枯燥、教师 唱独角戏的低效率状态,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学生们能够积极在课堂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互相交流各自关注的重点,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辅之以教师的教学引导,潜移默化中将课程原理运用到如何看待和分析问
剖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的工具。 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培 养理性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热点事件,帮助大学生树 立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1、高校要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
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舆论问题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要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课余开展科研活动,以 增强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验 技能
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作者:李晶谢金林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0期[摘要] 从新意见阶层的兴起、政治信任的流失和网络舆论倍增机制3个方面分析当下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形成的原因,并为政府部分应对危机提出了议程重置、话语权重构和政府—公众对话程序建构3项应对策略,以提高政府新闻执政能力。
[关键词] 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策略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62[中图分类号] C91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0- 0088- 03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1 ]互联网成为中国人生产和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BBS/论坛到博客,从SNS(社交网站)到微博,“新媒介的出现和逐步扩大,深刻影响着转型行中国社会的结构,网络公共舆论成为社会关系与社会建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2]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网民开始主动参与到宝马车撞人案、孙志刚事件、非典等一系列重要社会事件。
其后数年,三鹿“毒奶粉”“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李刚之子案,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的网络媒介事件,促发着公共舆论危机的持续升温。
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更是引发网上网下人声鼎沸。
网络作为中国公众言论表达的重要载体蓄积着巨大的舆论能量,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环境,促使政府、行政部门要以新的理念和姿态来应对和化解网络公共舆论危机,进而提升新闻执政能力。
1 网络媒介事件与公共舆论危机近年来,国内学界、业界对与网络有关的媒介事件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是“网络群体性事件”,这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网络上热议的媒介事件的官方称为,自2008年期大众媒体开始广泛使用。
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新课题——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
作者: 谢金林[1]
作者机构: [1]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青年研究
页码: 18-2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社会心态
摘要:转型时期结构化的贫富差距和断裂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导致阶层化的剥夺感、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结、对方化的不信任情绪在底层社会广泛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
现实社会心态失衡使得道德化政治抗争、网络舆论审判、网络侠客情结、网络恶搞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作为非传统安全的网络舆论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改进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方法,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是当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的新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调整难免有人获益而有人利益受损,但是,如果制度不健全导致少部分群体依靠剥夺社会大多数群体而获益,那就会产生普遍的不满情绪和仇恨情绪,引发社会心态失衡问题。
受网络传播规律的影响,在“全民麦克风”的网络空间不满情绪经由网民相互渲染,形成共鸣,在更大的社会群体中蔓延,社会矛盾必然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很多不理性的极端化言论。
非理性的极端言论流行于网络,又会强化被剥夺情绪,加剧社会心态的失衡,加深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立,产生网络舆论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因此,科学认识社会心态与网络舆论表达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角度思考网络舆论的社会管理,这对于缩小权威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差距,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极为重要。
一、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
社会心态作为主观意识层面是由客观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阶级”一词逐渐从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淡出,“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与社会心态成为政治社会学分析的主要范畴。
在此,我们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与断裂,社会结构形成分析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贫富差距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起支配性作用的机制不是建立在机会与能力等因素之上,而是建立在权力、资源关系基础之上,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性较小,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现实社会按其利益获取能力与生活条件可以分成不同阶层,但是在社会认知层面却只有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富人与穷人等对立群体认知。
对立社会认知使相对剥夺感、社会不满情绪、不信任感等不平衡的社会心理变得如简单的形而上学那样,非此即彼、相互对立,使得社会心态严重失衡。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底层意识与相对剥夺感相互交织。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组数据对当前中国相对剥夺感与底层意识关系进行解读。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谢金林摘要:转型时期结构化的贫富差距和断裂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导致阶层化的剥夺感、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结、对方化的不信任情绪在底层社会广泛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
现实社会心态失衡使得道德化政治抗争、网络舆论审判、网络侠客情结、网络恶搞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作为非传统安全的网络舆论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改进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方法,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是当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的新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社会心态———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当前超过1/4的人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把贫穷归因为社会不公而较少归因为自身原因。
“缺关系少门路”被认为是贫穷的首要原因,如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城镇地区58.5%、农村地区高达49.5%;“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是贫穷的第二大原因,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城镇地区48.2%、农村地区35.7%[2]。
2010年《人民论坛》杂志联合腾讯网、人民论坛网做的一个调查显示,92.80%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33.53%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有机会,但是不多”。
据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的统计,1999年中国内地百富排名榜上榜人数为50人,而2008年达到1000人。
同期,排名第50名的财产也从0.5亿元上涨到100亿,其中的2007年更是达到120亿元;前50名财富合计从2004年的1715亿元快速的上涨到8275亿元[3]。
马克思形象地说过,“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需求的。
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
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的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越发感到受压抑”[4]。
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心理期望与社会满足人们心理期望能力之间的落差所导致的一种被剥夺的感受,是人们将其现状与别人相比较而产生的一种不满足心理。
当少数人社会财富飞速增长与底层群体不断扩大交织在一起时,会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是向下比,不会纵向比较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以富人作为自己比较的参照物横向比较,被剥夺感会更为强烈。
当人们再把自己贫穷与社会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联系在一起时,绝大多数人就会将自己定位为底层,定位为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把被剥夺归因于社会制度不公与权力腐败,从而使底层意识与被剥夺感交织在一起,形成底层被剥夺的社会性认知,并使不公平感、不满情绪不断发酵。
第二,仇官、仇富情绪迅速蔓延。
因为被剥夺感与底层意识交织在一起,并且贫富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权力腐败与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安排是分不开的,因此,仇富、仇官情绪迅速膨胀,并出现富人(官员)与底层群体对立的情绪。
这一点于建嵘教授的判断是很客观的,当前盲目的仇官、仇富情绪产生的原因:“一是社会不公平;第二个司法不公;第三是机会不公平。
底层老百姓感到没有前途”[5]。
随意盘点几个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仇官、仇富情绪的蔓延。
杭州“70码”、“郑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周九耕事件”、“罗彩霞事件”、“石首事件”、“内蒙古女检查官开豪车事件”、“躲猫猫事件”、“郭美美事件”等事件迅速发展成舆论热点事件,吸引网民极大关注。
这些事件所以热,因为里面都具有“官员”、“权力”、“富豪”等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又与“权力腐败”、“不正当致富”、“悲惨的弱势”等结合在一起,并在极短时间内与底层群体不满与被剥夺情绪结合在一起,瞬间使底层群体对富人与官员的仇恨情绪点燃并借助网络共鸣而迅速扩大。
我们必须从社会制度本身去反思仇官、仇富情绪,并在底层群体生存境遇中理解其为何具有对立性,而不把其当作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情绪而漠视之。
第三,对立化不信任情绪。
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组对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信任度得分均不高,最高65.7分,最低59.3分,政府机构、公共媒体、公共事业单位或部门等有政府背景的部门受信任程度虽然总体相比商业部门信用度高,但也仅接近“中度信任”水平。
近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民众对政府、专家以及媒体信任程度较低,以至于出现“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老百姓”几乎就成了“老不信”[6]。
透过“被中产”、“被平均”、“被和谐”、“被自杀”等网络热词,我们还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公权力不公正行使、政府回应公众要求不及时、政府面对公众质疑不真诚等原因。
因此,公众对政府不信任情绪总是和公众与政府对立情绪交织在一起,甚至膨胀到非理性状态,只要是政府说的,只要是专家说的,公众自然有抵抗情绪。
二、不平衡的社会心态网络空间宣泄手法从WEB1.0到WEB2.0、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技术的改进使得网络自由表达与网民互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网民话语权实现的技术支撑也越来越强劲。
传统媒介下“我说你听”的单向度的主客体分化的舆论场变成了“众声喧哗”的多向度的客体主体化的舆论市场,政府权威话语被平面化的非中心网络解构,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政治、道德约束由于“马甲”的掩护而失去了应有效力,不平衡的社会心态就很容易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以夸张化的手法宣泄出来。
当前,不平衡的社会心态网络宣泄主要手法有五种。
第一,道德化政治抗争。
按照蒂利等人的理解,抗争政治包含着这样一些互动:在其中,行动者提出一些影响他人利益或导向为了共同利益或共同计划而做出协同努力之要求;政府则在这些互动中作为所提要求的对象、要求之提出者抑或第三方面介入其中[7]。
抗争政治发生在集体行动、政治、抗争交汇之处。
道德化政治抗争是指网民通过道德化标签建构集体行动意义,并通过网络动员潜在的行动者围绕着某一公共事件向政府及其相关联的利益群体提出抗争性要求的集体行动。
道德化政治抗争不是非理性情感的发泄,而是“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表现,其本质是“争取承认的政治”,或者说是“认同的政治”。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层加剧,断裂化的社会结构形成,使得大量社会群体都有一种沦落社会底层的感觉,尽管其获取的利益大小会有差别。
因此,通过集体的手段抗争权力的不公正使用和富人过度的掠夺,成为了具有底层意识群体的基本共识。
网络群体又是聚散性群体,网民常因某个问题而聚合在一起,又因某个问题而分散,缺乏组织凝聚力。
另外一方面,从国家———社会关系而言,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并不发达,民主政治体制建设并不完善,国家与社会连接不是建立在制度化意见表达和民主程序之上,国家以经济建设成效与道德践履作为权力合法性基础,公众也以经济生活改善和政府道德实现评价国家的正当性。
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道义成为了网络抗争最根本的动力。
网络抗争必须借助道德化标签,底层抗拒性认同集结集体力量,并在道德正义的鼓舞下达成。
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厨师涂远高之死本是一起简单的公民非正常死亡案件,最后却演变成一场公共事件并导致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其内在的根源就是道义抗争。
涂远高跳楼之后,公众并没有接受石首警方鉴定的结论,而是将其死亡与毒品交易、涉事酒店官方背景、权钱交易等主观意象结合在一起,给事件贴上“被自杀”的标签,从“天理”、“公道”对事件进行道德谴责。
当公众不满情绪被激起之后,又通过公共话语建构将涂远高个人的不幸与底层群体不幸联结起来,在公众之中形成抗拒性认同,确立当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边界关系”,创造出政府与公众的对立关系,以道德的名义动员公众走上街头对政府不当行为进行抗争。
透过事件中网民“再见———列宁”的帖子,我们能发现网络空间道德化集体抗争的内在机制。
“公民在狱中莫名死去,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还没有入狱;矿工不断死去,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不用下井;农民工被欠薪,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还没有被欠薪;贫困儿童失学,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有书念;穷人看不起病等死,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还付得起医药费;farmers land被强@#制$%征#$%收(网友出于避免关键词屏蔽而故意设置符号将敏感词断开),我们没有为他们呐喊,因为我们不需要种地;等到哪天不幸降落到我们头上,谁来为我们呐喊?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我们而鸣![8]”网民道德化政治抗争其实是现实社会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社会心态失衡的结果,它孕育于现实社会的结构化剥夺感,蔓延的仇官、仇富情结,对立性不信任社会心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