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14课《诗三首: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和词牌子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了解宋词和词牌子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为报倾城随太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一生仕途蹉跎,贬谪左迁,几乎是一种常态,这样一个几乎每天都奔波在路上的诗人,他会想些什么呢?了解词牌子的特点。
“水调歌头”词调来源于《水调》曲。
《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
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
直到五代北宋,《水调》仍在传唱。
《水调》,在唐代有大曲、小曲之分,又指音调名,即一部乐的总名(非一曲之专名)。
“水调歌头”,则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成。
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苏轼,著名文学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积累字词,流利朗读,熟读成诵。
①胜(shèng)②绮(qǐ)③长(cháng)④婵(chán)⑤娟(ju ān.)积累词语,了解内容:(1)【达旦】至早晨;到清晨(2)【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诗词三首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诗词三首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诗词三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喜爱、高兴、赞美、欣赏)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14《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期秋季学期课题《行路难》的情感脉络教科书书名:《语文》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乐府诗形式的鲜明节奏,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并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3.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从诗人遭遇人生挫折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2.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从诗人遭遇人生挫折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引用余光中等人对李白的评价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乐府诗《行路难》。
感受李白的魅力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情感起伏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准确和顺畅,划分节奏,用“"来表示情绪的起伏。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乐府诗鲜明节奏,初步感受作者情感起伏变化。
反复诵读掌握韵律三、鉴赏诗歌把握情感脉络读完这首诗歌,我们能够体会作者情感上的一波三折,下面我们来具体梳理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并从这情感脉络中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路,难行!——作者想象中的路具有怎样的特点?面对这样一条路,作者的情感如何?(惆怅)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二)行路?难。
——遇到艰难的路,诗人表现出怎样的状态(行为)?(郁闷)“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都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在单元导语中提到:本单元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预习提示中提到要注意诵读课文,注意不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初读懂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诗作为一首乐府诗,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
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夸张、对偶、比喻、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和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诗歌表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艰难,仕途遇到阻塞的时候,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感,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提前发布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观看。
了解乐府诗特点,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关注诗歌中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大意。
2.通过反复诵读,品析意象,重点品析“酒"与理“剑”两个意象,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角度,了解诗人一波三折的感情变化和其政治抱负。
3.感悟诗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昂扬志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先生这句诗描绘的是谁?同学们知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学生回答:李白;酒、月、剑、盛唐。
二、诵读诗歌明诗意活动一:解题,明确体裁特点1.行路难:乐府古题,《乐府解题》:“《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以及离别悲伤之意。
”这是一首古体诗。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句式上七言夹杂三言,朗读时可以采用43节奏或者223节奏;让学生圈出韵脚,发现诗歌有换韵,整齐中有变化,摇曳多姿。
活动二:朗读诗歌(生自由读、师范读、生齐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好节奏;3.读出抑扬。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词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讲授法:通过对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词的音频、图片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全诗。
2.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3.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提起唐朝,不得不提唐诗,提起唐诗,不得不提起李白。
李白是一位洒脱、浪漫的诗人,他在42岁的时候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是在两年之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作者作品(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特点:1.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发情感。
3.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的情感。
4.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二)背景资料《行路难》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两年后李白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在朋友的送别宴上写下这首《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的《行路难》组诗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二、朗读指导(一)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二)音频范读,强调朗读节奏。
请同学们思考,本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朗读节奏来读?不少同学用二二三拍朗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两课时)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两课时)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九上语文水调歌头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内容解析:本节课选自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本文为诗词教学内容,又属于苏轼的名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单元要求所以在单元学习要求中已经明确要求,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实词和名言警句。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为密州太守时所作。
丙辰中秋的夜晚,苏轼独自开怀畅饮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古诗词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教学目标:准确朗读诗歌,正确理解字词意思。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该诗情感和创作目的。
深入了解诗词意象,把握作者情感的层次和转换。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了解词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目标解析:目标1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准确的朗读,扫除文字障碍,并能正确的掌握词意。
目标2达成的标志是能理清诗句的意思,并明确诗歌的意象,能在第二个环节,交流分享生生对话环节实现。
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创作目的。
目标3达成的标志是能了解作者情感变化,需要在第三个环节聚焦文本师生对话中去达成,需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上去完成。
目标4达成的标志是在第4个环节探究提升对话作,第5个环节感悟提升对话自己的基础上完成。
能真正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能力,对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掌握。
这样在疏通文意表达情感上面,学生已没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课前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对学情已有了初步分析,已了解多数同学完成本节课的基础内容,在字音字义上可以省略时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本词,感悟作者的乐观旷达。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合家团聚的日子,但总难免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在那个有着一轮皎皎明月的中秋之夜,一位郁郁寡欢的诗人,寂寞地举起了酒杯,仰望苍天,不禁发问“明月几时有……”(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书声琅琅诵明月1.听读课文。
要求:听读,标拼音,划节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读课文。
要求:结合关键字词,流畅翻译。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理读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思考:读小序,说说你得出了什么信息?预设:作于中秋之夜;月下饮酒醉后所作;是苏轼中秋之夜怀念弟弟,抒发人生感慨之作。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上14课《诗三首——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长安三万里》关于李白的视频。
与学生讨论:——“这个李白的形象,你是心目中的样子吗?”——“你心目中李白的形象是怎样的?”(可以,用李白的诗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主要的特点是:①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行路难三首》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
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
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 课《诗词三首》中的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脍炙人口的诗词。
教材提供了作者简介、注释、作品赏析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力。
然而,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如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短语,以及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句,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如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分析诗句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优美诗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模仿、创作类似的诗词。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和中秋文化的深厚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句的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练习法:学生模仿、创作类似的诗词,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和审美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句的意境、朗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备)教师:_________ 时间:主题或章节、课题名称:《行路难》执教学科:语文执教年级:九年级执教班级:教学课时:1 执教教师: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及课标依据《行路难》(其一)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的第一首。
本课所选三首古代诗词经典之作,尽管体式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情真意切,展露出诗人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志趣抱负,浸透着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感悟,具有跨越时空、穿透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情分析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熏陶,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诵读、感悟、理解、鉴赏能力,课内外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浪漫主义风格有所了解,因此,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然而,当前中学生人生阅历较浅,面对《行路难》这首意蕴丰富深远的乐府古题,既缺乏具体的赏析方法,又缺少知人论世的积淀,难以深切体会诗人的复杂心境,这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障碍点,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突破。
设计理念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诗歌中学会鉴赏诗歌,是本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教学目标品读诗歌,理解诗意,领会隐喻、用典之妙;反复吟咏、诵读中感受诗歌沉郁而豪放的意境,领略李白诗歌的风格;多角度品味诗歌语言,结合有关背景体会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坚定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理解诗意,领会隐喻、用典之妙;反复吟咏、诵读中感受诗歌沉郁而豪放的意境,领略李白诗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多角度品味诗歌语言,结合有关背景体会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坚定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朗诵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二、诵读三、赏读___ ______ 四、课堂小结屏显相关资料:李白的一生和一个时代紧密相连,那就是由唐玄宗开创的“开无盛世",在这样的时代里,李白教有这样伟大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bì),使寰(huán)区大定,海县清一。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行路难》精品教案一等奖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高文学鉴 赏能力
难点分析:由于九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词的内涵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 意境和内涵,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老师点评:老师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词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行路难》的主题,创作一首与主题相关的诗词。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创作 的要点。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行路 难》精品教案一等奖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6 教学过程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行路难》的背景、作者及诗歌体裁等基础知识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含义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鉴赏能力
反馈方式:针对学生的写作练习,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全面评价,包括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指出 优点和不足。
改进建议: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效果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 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添加项标题
背景介绍:介绍《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李白的人 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3、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三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五、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6)会:一定,必然。
(7)云帆:高悬的帆。
第14课《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准确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创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 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理解三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内容,背诵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体会三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著名的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2. 展示三首诗词的题目,提问:看到这些题目,你们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主题和可能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介绍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等。
2. 讲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和心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三)朗读诗词,正字音1. 教师范读三首诗词,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字音和节奏。
3. 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 斗十千(dǒu) 箸(zhù) 塞(sè) 歧(qí)酬(chóu) 吟(yín) 柯(kē) 畔(pàn) 暂(zàn) 长(zhǎng)宫阙(què)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四)理解诗词内容 1. 《行路难(其一)》提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力与素养: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能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猜诗人:“( ) 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猜一猜,这酒中仙是谁——李白李白与酒有浓的化不开的情缘,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写诗赞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可是,这位酒仙也有对着美酒佳酿无心举杯的时候,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行路难》。
(板书)2.范读听老师范读,在听的时候,请大家听准字音,体会风格。
3.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二、初读“难”情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一读诗意: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以规定的形式展示——透过诗歌我看到了……(用自己的话描绘情境、画面)二读节奏:学生自由诵读,指导:诗人此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所以读这首诗时不宜用较跳脱的二二三的节奏,而要用比较沉郁舒缓的四三节奏。
三读重音:指导:诗人每句要强调哪个词语,哪个词语就要重读,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人在这里极力强调酒菜的价值,所以要重读“十千”“万钱"。
第14课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往情深深几许诗情化作豪情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课《诗词三首》之一,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与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
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但对于诗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拓展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围绕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体味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诗词三首 大赛获奖教案1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闻:听。
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1、简介。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
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
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
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
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i):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
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u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
铺字用得非常恰当。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
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
(画图)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坐:因为、由于。
于:比。
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不适:不悦,不快。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2篇【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