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是本学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多元一次方程和含有分数的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等式的性质,尝试解简单的方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方程、等式的概念及其关系;2.等式的性质;3.解方程的方法。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举例、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享,看看大家找出的因数和倍数是否一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2015年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2015年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三年级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里已经教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虽然没有给出计算法则,学生联系直观图形,都知道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在本册教科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里,学生也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是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进一步掌握了计算方法。

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加、减法,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是整数加法运算律、减法性质在分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例2 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分数加、减法,要重视算理与算法。

所谓算理是指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所谓算法是指应该怎样算的方法。

计算教学重视算理与算法,不仅要求学生知道计算法则,还要经历形成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算法。

计算教学还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计算发展数学思维。

如,正确、合理、灵活地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对比较简单的计算能直接说出得数,对比较特殊的计算能探索规律以及适当进行估算、猜想等。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充分注意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以及知识技能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从两道例题安排的教学内容看,例1更为基础。

进行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般都离不开异分母分数的计算。

如果不具备例1的知识技能,就无法进行稍复杂些的运算。

加法运算律和减法性质在分数加、减法里的应用,没有编排例题,而在练习里带出。

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性质,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迁移到有关的分数加、减法里。

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比编排例题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一)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在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重点是先通分,即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教材不仅把“先通分”作为计算法则教学,更作为转化策略的实际应用。

体现了算理与算法的融合,知识和思维的并重。

邗江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

邗江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第80~84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二。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一共编排两道例题。

例1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期中,例题重点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随后的“试一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例2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随后的练习十二中,通过题组对比,引导学生自主领会整数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尝试进行相应的简便计算。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为此后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相应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

六、课时安排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课时机动……………………………………………………………1课时邗江区“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邗江区“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邗江区“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案(共计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案(共计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案(共计4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比较大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分数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运算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学生对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可能对圆的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认识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术语。

2.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理解。

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知识。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圆的认识。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展示圆的知识点。

2.准备圆的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圆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初步思考圆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老师运用课件展示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半径等术语。

在呈现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圆的相关概念。

3. 操练(10分钟)老师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用圆规画圆、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认识。

4. 巩固(10分钟)老师通过出示一些有关圆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题目包括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解答完毕后,老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计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方程的学习上,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理解等式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

2.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未知数。

2.知识讲解:讲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方程案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和等式的性质。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方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关键知识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分析及全部教案(共计4课时)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分析及全部教案(共计4课时)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情分析: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

2、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基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折线统计图……………………………… 3课时
“蒜叶的生长”………………………… 1课时
市实验小学“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
市实验小学“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
市实验小学“四三三”高效课堂模式备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周长》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周长》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周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

但是,学生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测量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圆的模型、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圆的周长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半径的圆的周长,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探究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3.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公式。

4.练习:让学生进行有关的练习题,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包括方程的认识、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和简单的数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如小黑板、粉笔等。

4.教学资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如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等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数学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抽象的方程,理解起来较为费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熟练运用。

3.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方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单元知识小结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单元知识小结
1。2x=24 x=20 检验:2。2×20—20=24 2.2x=2。2×20=44 答:四年级植树 20 棵,五年级植树 44 棵.
第 2 单元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复式折线 统计图
考点解析 1。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是既可以反映 出数量的多少,又 能清晰地反映出数 量的增减变化情 况。 2。绘制折线统计 图的方法:(1)用 纵轴表示一种量, 横轴表示另一种 量;(2)根据数据 的大小确定单位长 度表示的数量; (3)根据所给数 据描点;(4)用线 段顺次连接各点, 在各点旁边注明数 据。 3.折线统计图的应 用:可以根据折线 统计图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进行 简单的预测。 1。复式折线统计 图:在一个统计图 中,用两组不同的 折线表示两组不同 数据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复式折线统 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 图的特点:能表示 出两组数据数量的 多少,还能表示出 两组数据数量的增 减变化情况,便于 对两组数据进行比 较。 3。复式折线统计
树的几分之几?
4
3
【解答】 40÷30=3 30÷40=4
一个数 另一个数
4
3
答:梨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杏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
1.真分数:分子比分 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 数.真分数都小于 1。 2.假分数:分子大于或 等于分母的分数叫作 假分数。假分数大于

判断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
数?
3 7 8 2 1 8 11
典型例题
2014 年~2018 年某地区旅游人数情况统计如下 表所示。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人数/亿人 5.5 4.8 8.2 10.5 12。4 (1)根据上表制作折线统计图。 (2)哪一年的旅游人数最多?哪一年的最少? (3)哪两个年份间增长的幅度最大? (4)该地区旅游人数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解答】 (1)如图所示。 2014 年~2018 年某地区旅游人数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对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实例、游戏和练习题。

2.准备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奇数和偶数的卡片,学生迅速判断卡片上的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以及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第11课《通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第11课《通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第11课《通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第11课《通分》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通分在分数计算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体验和理解通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如何找公倍数,如何进行通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通分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两个分数通分。

2.讲解:讲解通分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通分的重要性。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找寻公倍数,进行通分。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通分的方法和步骤。

5.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通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通分的步骤图,让学生一目了然。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正确理解通分概念和方法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或者没有掌握通分方法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打下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运用分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

2.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大小比较等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3.学具:为学生准备分数卡片、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实际情况。

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下)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注意:解方程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要写“解”字;2、所有的等号要上下对齐;3、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8、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2 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或0;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5或0。

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字之和一定是3的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中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一个数的因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册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其中又以《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个单元的教学为重点。
本册教材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中的难点是《公倍数和公因数》、《圆》两个单元。前者需要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同时本单元的学习将对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加法和减法》等单元的知识起铺垫作用,故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单元之一。而《圆》这一单元是对圆形相关知识的大集合,对学生而言知识点多、理解记忆难度大;同时本单元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单元,其还承担着对已学平面图形知识的归总和对要学立体图形知识的渗透这两个任务。所以《圆》这一单元也是本册教材中的难点之一。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① 机动①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②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确定位置③ 检测②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③

数字与信息① 机动① 分数的意义① 真分数和假分数②

真分数和假分数①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①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② 机动①
2、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4、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十五圆的面积② 整理与练习② Nhomakorabea动①十六
画出美丽的图案① 整理与复习④
十七
整理与复习② 期末复习
十八
期末考试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单元教学难点: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单元教学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确定位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整理与练习③ 检测②

找规律② 机动①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②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① 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③ 机动①

整理与练习②五·一放假
十一
球的反弹高度① 机动① 统计② 机动①
十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② 奇妙的图形密铺①
十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③ 检测②
十四
圆的认识② 圆的周长② 圆的面积①
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5、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解方程
单元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应用题
课时安排
8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确定位置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单元教学难点:运用公倍数和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5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五(3)班共有学生46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3、在知识的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单元教学难点:约成最简分数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